① 夏代的青銅兵器有哪些
夏代的青銅兵器有戈、戚、鏃3種。
其中一件銅戈援中有棱脊,鋒成三角形,援面由脊向刃斜抹,近刃處有一道細溝,十分鋒利。內較窄,與援直角相接,中部有一圓穿鑲嵌綠松石的凸起雲紋。
另一件銅戈呈窄條形,援內相連無明顯分界,戈身從內向援逐漸變窄,向前聚成尖鋒,援中起棱脊,援面從脊開始向兩側斜抹,近刃處有一道細溝。鋒刃十分鋒利。內較平,前部安柲,中部有一個方穿,穿後有4道凸起的豎線,線後有4個較長的橫齒。
銅戚做長條形,橫切面呈長橢圓形,刃部略外侈,形似長條窄身斧,內扁平,上有一方穿,內與身之間有向外伸出的齒形闌。
銅鉞做長方形,一端略寬為平刃,另一端中間略微凸起,飾帶狀的網紋一周,其下有一圓穿孔,寬6.1厘米,刃寬7.6厘米,殘長3.5厘米,厚0.5厘米。二里頭的這件大鉞援部接近正方形,有別於上下援部
曲弧的形式。這樣的大鉞僅發現數例,大鉞作為禮儀用器,儀仗用器,應該用柲穿束立起。
靠近內部之處設有兩個長方形孔,用以拴系皮條,來捆綁長柲。如此重量的大鉞想必其柲也是很粗大的。
夏遺址發現銅鏃10餘件,大致可分為:尖錐形鏃,橫切面呈梯形;圓葉形鏃,鋌做三角錐形;雙翼鏃,圓脊,翼後有倒鋒,長圓鋌。圓脊,翼無倒剌,鋌圓形粗大,身做三角形,棱脊,兩翼內凹,棱形鋌。夏朝青銅生產工具數量多,有錛、鑿、刀、鋸、鑽和魚鉤6種。遺址發現銅錛兩件,均做扁平長方形,一面刃。還有4件銅鑿,均
做長條形,一面刃。一件剖面呈梯形;一件通體呈方柱形,頂端有錘擊痕。此外,遺址還有銅刀9件,銅鋸一件,扁平長方形,一端較窄,下側帶鋸齒;銅鑽一件做錐形,尖部鋒銳;銅錐一件,體扁平,向一側彎曲,四棱向聚成尖鋒;銅魚鉤一件,由細圓錐的尖部彎曲而成,另一端凹下可以系線。
② 華夏五千年的所有兵器名字___
在中國古代,中國的冷兵器可謂是品種繁多,眼花繚亂,雖有中國18般武器之說,但是真個數起來,中國的武器遠遠多於18種,不管是從常規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綠林武器來看,這比同時代的歐洲的不管是羅馬軍團還是十子軍,還是哥特騎士,條頓騎士,聖約瀚騎士團等等,任何軍事集團都無法比擬的。再者,當時中國的冶煉技術和制弩技術遠遠超過中世紀的歐洲要先進得多,這里鄙人就憑著平時積累的關於冷兵器的一點點知識,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漢,江湖豪傑述說一下。所謂18般兵器之說,應該是只限於中國古代軍制中規定的18中正規兵器。
1。刀:一邊開刃,以劈砍為主的武器,歷代不管是軍隊還是綠林好漢都用,大批流行於漢朝的環首刀(就是這刀趕走了匈奴,構成了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種,如腰刀,柳葉刀,環刀,朴刀,還有一些武將所愛的騎在馬上使的大型刀。
2。劍:兩邊開刃者為劍,在歐洲劍和刀是沒有區別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中國的劍的歷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裝備部隊是在東周時期,特別是象秦朝的劍,長達1。5米以上,為的就是在戰車上發展更大的殺傷(當時只有趙國是以騎兵為主,大多國家仍是以戰車為主戰兵),後來由於刀的盛行,在部隊離逐漸代替了劍,使劍只成為將軍的武器或者是裝飾。在明朝有例外,當時戚續光為了擺平倭寇,從而製造了重劍來對抗倭豬的鋒利的太刀,但是這種重劍還是沒有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1。8米的重劍那麼猛。
3。矛:有的書上也說矛=槍,這點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從一些小說和文獻來看,把矛和槍完全歸於一體恐怕是不對的。矛最長是長達4米的,主要是用於車戰的,騎在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標槍(投矛)叫樅。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槍:可以是這么比較矛和槍,拋開柄,只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沖為住,再者,由於戰車的退役,長矛的用處也少了,殺人不如縱馬長槍來的方便,機動也高了不少。槍有許多種,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搶,還有宋朝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鉤鐮槍等。
5。戈:中國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鐮頭劍一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實話實說,戈並不是殺傷很強的武器,戈的種類繁多,從夏朝倒漢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絕跡。戈是中國的老兵器,因為是橫刃,所以以鉤,啄,揮,推為主。
6。戟: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樣鉤,揮和劈砍。在歐洲,戟的裝備和中國是不同的,歐洲中世紀以裝備步兵為住,而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大批裝備部隊,到中古已經從步兵到騎兵了,步兵則以輕便的長槍代替。中國的戟主要分3種,一種是最老的戈戟,這種種類最多,裝備最廣,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現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將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
7。斧鉞:大者為鉞,小者為斧。鉞在實戰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戰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後來由於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後鉞只能作為禮儀武器。而斧的發展就比大頭的鉞幸運得多,中國歷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勛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板斧,可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為雙手拿的板斧,種類很多。斧的殺傷很強,屬於重兵器,以劈砍為主。
8。弓弩:這個不必多說,我只說一句,那就是中國的古代遠程殺傷兵器一直比外國的厲害得多。
9。鞭:大家可別搞錯了,這個鞭可不是軟行像繩子一樣的鞭子,我們所說的鞭是一種以劈,掃,捅等為住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歷史上的伍子虛,大唐元帥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生的兵器,並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於重武器。
10。鐧:和鞭一樣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鐧有3~4條刃,所以有三楞鐧或四楞鐧之說,通常鐧比鞭輕,但是殺傷比鞭大,破甲力比鞭小。歷代武將都是以槍或者戟為住戰武器,而背上就背著2根鐧作為鋪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致命殺傷,所以有「殺手鐧」之說。
11。叉:這不必我說了把,就是三叉戟,中國也有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許多種。和槍一樣是以刺為主,不同的是叉的殺傷范圍大,能有制約敵方武器的效果。
12。撾:說白了就是以敲打為主的輕兵器,再說穿點就是,三節鞭,雙節棍,九節鞭之類的武器。是刺客和綠林游俠的喜愛武器,方便靈活,但是身為武俠大作的劍網居然沒有這類武器,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13。棍棒:棍棒,最基本的武器,也是古代最實惠的防身武器。從棍來看,有烏有棍,齊眉棍,盤龍棍之說,從棒類看有哨棒,鐵箍棒,狼牙棒等總之棍棒可以混為一類。
14。鏜:重威力武器,古今使用的人比較少,可能是因為比較笨重吧。大家看過《隋唐演義》嗎?天下第二猛將宇文成都和第六猛將伍天錫分別是用的鎦金鏜和混金鏜,都重達200斤以上,雖然小說誇張了點,但是真個一鏜砸下來,戴著頭盔也能把天靈蓋砸碎。鏜就是叉的加強般,比叉更重,更具殺傷,一般鏜的逢刺多達5個,最邊逢刺上都有反刃,凶啊~~!
15。役:這種武器,我是沒見過,但是書上說是以竹子為柄,金屬刺刃的兵器,可能是暗器吧。
16。錘:估計是古代最具殺傷的單兵武器了,不但從外表上能看出錘的威懾,最主要是錘是能對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國或是歐洲騎士,都有用錘的記載。中國隋唐第一猛將李淵第四子李元霸手拿一對每個重達400斤的金瓮破天錘打遍天下無敵手;大唐薛家將的薛奎用的八棱金錘打得突厥聞風散膽;南宋名將岳飛的長子岳雲也是使用的銀錘橫掃金軍。在歐洲為了對付穿全身板甲的騎士,許多軍隊裝備巨錘。從而有了「皇家之錘」,「鐵錘查理德」等詞語。其實錘不能算完美的武器,正因為它太重,沒幾個人能拿得起,所以在中國古代在部隊里是准備不多的。
17。拐:怎麼說呢?各位應該有人看多聖鬥士吧,最強的黃金聖鬥士天平座童虎(也是咱們中國的,嘿嘿),他的聖衣由6種武器組成,依次為槍,劍,三節鞭,雙節棍,盾,拐。這種武器能防能攻是相當不錯的防身武器,一般正規部隊是不裝備的,只有那些綠林好漢,江湖豪傑才用。
18。流星:這並不說就是流星錘,而是繩索武器的總稱,比如繩槍,流星錘,鏈錘。在歐洲有種叫枷連的武器,其實就是裝有柄的鏈錘,能繞過敵人的盾,或者防禦姿勢對其進行打擊,其實和流星錘是一個道理,。這種武器攻擊性很強,對手很難防禦,但是由於自己的武器是軟性的,所以自己的防禦也不怎麼好。這樣的武器在部隊里除了某些有性格的武將當鋪助武器外,是不進行大規模裝備的。但是一些的強盜倒是用得
長兵器:戟刀
筆刀
鳳嘴刀
偃月刀
眉尖刀
三尖兩刃刀
春秋大刀
鉤鐮刀
乾坤日月刀
長槍
古矛槍
花槍
單牙月
九曲戟
短兵器:九環刀
大砍刀
馬刀
連環刀
七星劍
龍泉劍
方節鞭
達摩杖
鐵扇子
少林板斧
軟兵器:九節鞭
大掃子
三節棍
軟鞭
流星槍
繩鏢
龍頭桿棒
鏈子劍
劍鞭
流星錘
雙兵器:鴛鴦刀
乾坤日月輪刀
龍鳳雙劍
雙棍
板斧
雙板斧
少林雙戟
梅花匕
子母鴛鴦鉞
奇門兵器:判官筆
宮天梳
峨嵋刺
子母刀
鴛鴦鉞
日月輪
龍鳳扇
雙拐
月牙刀
鐵掃帚
暗器:摔手箭
金錢鏢
梅花針
飛蝗石
血滴子
鐵蓮花
飛鉈
鐵鴛鴦
噴筒
如意珠
飛鐃
梅花袖箭
袖弩
鏢刀
袖圈
袖蛋
折凳
母鐵膽
遠程兵器:箭
弩
弓
③ 夏朝發明了哪些東西
說句實在話,現在的考古資料,沒有夏代有確切文字的證據,現代前期的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除了發現部分類似文字的符號外,並沒有標明中國有系統的文字,所以夏代還不能說使擁有系統文字的時代,真正到了商朝,甲骨文的使用,才證明中國的象形文字系統化了。那麼所謂的發明者,不過是歷史的傳說罷了。
另外補充一句,相傳大禹治水之後,制天下九鼎,代表九州,後來這九鼎傳於夏,商,至於西周,東周,將近2000年,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失去歷史記載了。我想如果這九鼎若有幸重見天日,那麼上面的銘文,也許能證明夏朝建立時候,我國的文字形式吧。這是我們現在的一個謎。
④ 夏朝的軍事是什麼
有啊,每個政權都是有軍隊的!、 【夏軍隊的組成】 直屬夏王的軍隊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衛隊式常備武裝和兵民合一的民軍。 數量不大的常備武裝是由英雄時代軍事首長武裝啟從演化來的,以貴族子弟為核心,國家建立以後,更吸收了作為王之近待 的男女奴隸來擴充和加強了這部分力量。 夏朝作戰方式為徒步格鬥,徒兵(步兵)是主要兵種。《尚書 甘 誓》有「左不攻於左,故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徹非其馬之 正,汝不恭命」的記載,說明戰車已用於作戰,車上成員有左、右、御 的區分。夏王對作戰人員有強制性的軍紀約束和獎懲規定,「用命 賞於祖,弗用命戮於枚,予則軍戮汝」(《甘曾》)。 【夏代軍隊的武器裝備】 夏代軍隊的武器裝備以遠射程的弓矢和戈矛等長兵器為主。 已發現的兵器最常見的是箭頭。石鏃、骨鏃的型制很多,有柳 葉形、扁圓形,而更多的是骸身作三棱、扁三棱、四棱或圓體三棱 鋒,多數磨製較精,稜角鋒利,有短鋌,以便插入箭桿,少數無鋌扁 三角形或燕尾形的,也多磨出側刃。由於需要量增多,鋒利而加工 較易的蚌鏃也多有發現,而隨著青銅冶鑄的發展,骸這種消耗量大 的遠射程武器也開始用銅製作了。據今所見夏代的銅鏃有的和石、 骨、蚌鏃相似,如堰師二里頭遺址出有扁葉形和斷面梯形、三棱尖 戈也是新型的兵器。偃師灰嘴遺址二里頭文化層中發現2件石戈,援扁平,鋒銳利,有棱脊,援後端有穿。在偃師二里頭遺 址則出土有銅戈,通長32.5厘米、援長20.8厘米、寬3.8—4.8 厘米、內寬3.9—5厘米。直援曲內無闌,援中起脊,援面由脊向 刃斜抹而下,到近刃處又凸起增厚,形成一道溝。刃與鋒較鋒利, 援略寬於內,援內交接處呈直角。內中有穿,穿援之間有安秘痕。 內後端鑄有凸起雲紋,製作很精。 戈是一種橫裝在一側的單尖雙刃利器,前鋒可用於啄刺,下 刃可用於勾,上刃還可用於推殺,但夏代的戈主要用於啄擊,勾 殺只是必要時的輔助功能,所以應看作啄兵。研究考指出,夏代 主要是步戰,步戰條件下用戈,啄擊最為有效,這是由人臂關節 結構和武器工作原理決定的:啄擊動作迅猛,有利於增強武器動 能,啄刺阻力小,能收到最大的殺傷效果。夏代青銅戈的形態特 征也表明它是按「啄兵」的要求製作的:第一,它的援部平伸,與 戈有直角相交,可保證前鋒以最佳角度擊中目標。若使用下刃, 這種角度無論對殺傷力還是戈結合牢固程度都不適合。第二,它 的前鋒尖銳,上下刃對稱,可見其作用同於矛葉側刃,作為刺兵的矛,也是傳統的兵器,在夏代仍有廣泛使用。夏 文化遺址中多見骨矛、石矛,形制多樣,多磨製得光滑鋒利。 【夏朝的軍事訓練】 夏朝 田獵是當時軍事訓練的主要方式,同時還設有訓練奴隸主貴族的場所,以習射為主。 【夏朝的軍制】 夏朝的軍制留存的史料很少,但有限的文獻和考古材料可以表明,它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開端。起止時間有多種說法,通行之說約公元前22或 的21世紀至前17或前16世紀。這一時代,國家已經形成,軍隊隨之產生.反映奴隸立階級意志的車事制度相應出現。 夏王朝脫胎於氏族社會的部落聯盟,掌握國家政權的夏後氏 只是眾多部落中力量最強大者,處十天下「共王」地位。與其共主政 體相適應,夏後氏建立以奴隸艾貴族為骨幹、「眾」(平民)為基礎的 國家軍隊.賴以「守邦」。被夏後氏征服和承認其共主地位的各部 落,作為政治實體而存在,有各自的武裝組織,承相對復朗貢納和 應召出征的義務。作戰時,夏王根據需要,或徵集點接統治地區的 「眾」,或同時徵召直接統治區以外的異姓部落出戰,實行居則為民 戰則為兵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夏朝車隊編制不詳。《左傳.哀公元年》關於夏工少康以「有田 一成,有眾一旅」復國的記載,有的學者據此認為「旅」為軍隊員大 建制單位。有學者認為,夏朝軍隊按氏族部落的生產生活組織,以 十進制編成。夏王為最高統帥。夏啟滅有啟氏的甘之戰中,所轄 「六事之人」,亦稱「六卿」,當是分工不同的六個奴隸主貴族首領,他們平時治理民事,戰時擔任作戰指揮。
⑤ 夏王朝通過運用什麼技術製造兵器
夏王朝建立後,組建了6個師的常備軍,並充分運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青銅冶煉技術,製造兵器,同時在禹武力征服的基礎上,殲滅了與夏對抗的有扈氏和平定了叛啟的武觀等,基本上穩定了統治。
⑥ 夏王朝有哪些重要的發明
裝飾品類玉器有玉珠、玉鐲、玉管、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兵仗類有玉戈、玉鉞、玉A、玉戚;生產工具類有玉鏟、玉斧、玉鏃。
夏代玉器造型主要為幾何形器物,以直方形為主,如玉圭、玉A、玉斧,大多數光素,無紋飾。柄形飾為創新玉器,造型為商、周同類玉器開了先規,是夏王朝的重要發明。
⑦ 夏朝時期有什麼武器
戈,中國有禹王鑄九鼎的傳說,很明顯夏朝已經有了金屬冶煉技術。
⑧ 夏商周朝打仗時用什麼武器
估計主要裝備的還是木棒 但應該含有青銅兵器 很多史料都有九黎造五兵的記載 如《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說的是九黎族在提煉鹽的過程中發明了冶煉金屬和製作兵器 估計還是青銅兵器 所以九黎軍才能和黃帝對抗 夏商朝還好 遠古時代大部分都是木棒為主要武器 如古羅馬的束棒 中國古代棍類有殳 梃 杵等都是改良型木棒 周後期戰爭頻繁 金屬兵器普及率升高 但主要還是以長兵器為主 因為相對於劍 戈矛戟鉞因為柄是木頭做的反而用的金屬材料比較少
⑨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兵器有哪些
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種。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偃月刀在宋朝開始出現,因重量關系,主要用於練習臂力,而非實戰中的武器。在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艷鋸,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刀。
丈八蛇矛,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點鋼矛。全用鑌鐵點鋼打造,矛桿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刃開雙鋒,作游蛇形狀,故而名之。
三尖兩刃刀屬長兵器,也可稱二郎刀,相傳為二郎神所使用之兵器,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構成其法門獨特,隨一般大刀之使用法門外,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鎖、鏟之用,加上配合各種步法、身法演舞,構成一套完整的套路。
方天畫戟是古代兵器名稱,因其戟桿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桿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歷史上,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之物,較少用於實戰,不過並非不能用於實戰,只是它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
紅纓槍就是在槍上加個紅纓,紅纓的作用據說是,纓穗吸血,可以阻止槍頭上的血順著槍桿流下來不利於持槍者發力,換言之就是擦血抹布,選紅色是因為血的顏色染成而且在攻擊時可以給對手造成錯覺,增加士氣。
龍泉劍。現在也通指浙江龍泉地區,按漢族傳統工藝鑄造的寶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大劍師所鑄。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魚腸劍,是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中,以刺殺吳王僚,故稱魚腸劍,是為勇絕之劍。出典《史記·刺客列傳》。
巨闕劍,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期鑄劍名師歐冶子所鑄。干將、莫邪、巨闕、辟閭號稱四大劍,鈍而厚重。闕:通「缺」,意為殘缺。但其堅硬無比,故號「天下至尊」,其他寶劍不敢與之爭鋒。
干將劍是古代傳說的一把劍。干將「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以鑄鐵劍。三月不成。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莫邪劍,吳國鑄劍師干將的妻子,夫妻二人給楚王鑄造寶劍,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製成。楚王因時間久了而發怒,想要殺死干將。寶劍鑄造了兩把,分別是雄劍干將、雌劍莫邪。
環首刀誕生於我國西漢時期,是由鋼經過反復折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
綉春刀是明朝特務機關錦衣衛的標准佩刀。 綉春刀外形綜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單刀的特點,主要是輕巧,同時狹長略彎,便於攜帶和中距離攻擊。
朴刀是大刀的一種,是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使用時,兩手握著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樣,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來劈殺敵人。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漢末魏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復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
神火飛鴉,明代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葯,火葯中有火葯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葯筒中的火葯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葯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葯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
萬人敵,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40公斤,外皮為泥制,重量40公斤,產生於明末,用於守城,為了安全搬運一般帶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李自成攻開封的時候,曾經通過地道突入曹門心字樓下方,守軍採用投擲萬人敵的辦法消滅了突入的部隊。
火銃,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葯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准武器,曾生產達九萬余,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厘米,口徑3厘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相當於今天的步槍吧,最早的制式。
紅夷大炮,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⑩ 夏朝的兵器有哪些
兵器的水平是與生產技術,尤其是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大量的考古材料說明,在我國的夏王朝統轄的黃河流域,農業生產工具在製作上比以前有了較大改進,出現了石鐮?蚌鋤?蚌鐮等?
先進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不僅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同時促進了其他行業的形成?在這之中,夏代的青銅冶煉和青銅器的製作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使得當時的兵器也有了新的發展?
從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情況看,夏代的兵器的種類,除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出現的刀?匕首?矛頭?錐?戈?鏃?斧?鏟?棒等型制外,還出現了護身的甲和用於作戰的兵車?其中箭頭的數量明顯增多,質料和製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夏代的箭鏃不僅有石質?骨質和蚌殼質的,而且還有銅質的?在製作上也極精到,有的鏃身斷面呈三角形,脊和兩翼刻有血漕,銅鏃和製作精良的骨?蚌鏃使得弓箭的威力大大提高?弓箭殺傷力的增強,必然促進防護具的產生和發展?這就是甲的出現?相傳甲是夏代第七位夏後杼發明的,主要用於防護前胸後背和手臂?
杼是夏王姒少康的兒子,他在協助父親攻滅東夷首領後羿?寒浞勢力時,由於東夷人擅長射箭,弓箭十分厲害,杼的軍隊被善於射箭的東夷人用弓箭抵擋,遭受損失,無法前進?退回國都後,杼發明用獸皮製作的甲,兵士穿上後,不畏弓箭,能格擋敵人的刀砍箭射,戰鬥力大大增強,東夷人弓箭優勢不復存在?身穿鎧甲的夏人終於滅絕了東夷?
車作為一種作戰用具,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夏代車已被用於作戰?兵車作為一種新的武器裝備,使兵制和作戰技術發生了新的變化,即出現了新的兵種車兵,以及因兵車作戰的特殊性而產生的車兵戰術?
夏朝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