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中醫,中醫的始祖是誰啊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我國歷史上葯王是唐代的 孫思邈。 中醫始祖是扁鵲,也有一種說法是黃帝或歧伯。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是黃帝請教歧伯醫學理論,而歧伯的理論也自稱是跟先師學的,而且是代代傳下來的,可見年代十分的久遠了.但一般可以認為黃帝和歧伯是始祖,因為這些理論是通過他們整理才流傳下來的,所以中醫也稱歧黃之術. 內邱因華夏中醫始祖扁鵲在此行醫而聞名,每年的農歷二月中旬到農歷三月初旬,每天約有三十萬遊客到扁鵲廟祭祀,朝拜扁鵲,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北京等周邊省市,盛況空前.今年再去扁鵲廟,特拍攝一些家鄉的照片,與大家共同分享. 中華第一部中醫葯巨著《黃帝內經》作者、中醫始祖岐伯出生於古岐舌國。他首創以中草葯為人治病、開醫葯之先河。助嫘祖養蠶興衣。輔弼黃帝鑄成大聯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統一的東方文明大國。受封在岐舌國、拜軍師、國師、天師。他精通醫學、政治、軍事、經濟、哲學、易學,為人類健康發展、歷史前進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岐伯故里的崇山峻嶺中,生長有上千種名貴的野生中草葯、茶亭鄉民歷來以種植中葯材為支柱產業。故又史稱「葯谷」。芯呈梅花瓣的桔梗菊糖量8.4%,超國標2.4個百分點,全部出口到韓國。 歧伯宮、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績館,保存有豐富多彩的岐伯史跡。岐伯壩、岐伯樹、岐伯橋、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樹頭等遺跡和許多民俗傳統都記載著天師岐伯的豐功偉績。 歧伯宮與龍譚文物保護區、卧龍山紅軍亭、檬梓埡嫘祖公園各相距5公里、交通、住宿等適合遊客觀光。 歧伯故里優美的原始生態豐富的人文景觀,能讓人產生時光倒流的思古之感、又能喚起您對生活的滿腔激情。參考資料: http://www.t-c-m.cn/shi/4817.htm
⑵ 王惟一鑄造的兩具針灸銅人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兩具針灸銅人鑄成後,頗得國人之注目。12世紀中葉,宋金戰爭宋人失利,在宋金議和時,金人即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可見金統治階級是如何看重針灸銅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由於元朝定都北京,將宋針灸銅人從河南開封移至北京。由於宋銅人已經歷200來個寒暑,其形象已經昏暗,穴名或已不清,或有缺損。至公元1265年,為了修復針灸銅人,曾請尼泊爾匠人阿尼哥對針灸銅人進行修整。經過修復後,其形象「關鬲經脈皆備,金工嘆為至巧」,說明這位尼泊爾工匠的技術也是很高明的。修復後的宋針灸銅人,經近200年,其孔穴經絡又已昏暗難辨,明代正統八年(1443),明英宗朱祁鎮曾組織金工范銅仿作,「加精緻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從此之後,就難以尋找宋代針灸銅人蹤影的文獻記錄了。
⑶ 北宋的哪件中醫「神物」被八國聯軍掠走,現在還沒有還
中醫中葯文化距今已有千百年歷史,如今它已經變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揚海外。而針灸也是中醫葯重要組成部分,神物「針灸銅人」幫助過無數中醫人認識人體經絡和腧穴,在「針灸銅人」的身上清晰地標注每一個穴位和線條。
直到1985年,經過考古專家進行深入挖掘和考證,通過論證,精心設計,塑形定位等多重工序,最後將針灸銅人重造於世。
如今不僅針灸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連針灸銅人也被列入其中,由此可見它對中醫學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⑷ 中醫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
中醫是指中國漢族的勞動人民們所創造了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醫學,因此也被稱為漢醫,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預防的一門學科。
最早的中醫是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中醫理念,以後又經過了歷代的總結和發展。
(4)中醫銅人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在中醫學中,最有影響的醫葯神話是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中國醫學史》作者陳邦賢說:中國醫葯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
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間接說明了針葯的淵源,有尊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關於中葯,特別是植物葯的最早發現和使用,在古代無不歸功於神農,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者,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即是借黃帝與岐伯之口,來傳達中醫學流傳千古的理論體系。
此外,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脫離茹毛飲血的生食時代,保護腸胃;有巢氏構木為巢,使人們避開了禽獸蟲蛇的侵擾與外傷。
灸法起源於我國北方高寒地帶,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是適應北方居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發病特點而產生的;湯劑之創始者伊尹,為商湯之相,以滋味說湯。
《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葯,故有醫食同源之論。
此外,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內經》時代,中國已經有較細致的記錄人體內臟器官的形態、大小、容量等人體解剖記載,還有對人體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認識的記載,這些理論既有專篇論述,也穿插於其他說理性的篇章。
⑸ 「針灸銅人」的問世有什麼意義
在中國醫學史上,特別是針灸史上,醫學家王惟一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主持製造了聞名於世界的針灸銅人,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這部劃時代的針灸學巨著,又將《圖經》刻於石上,昭示大眾。可以說王惟一為中國針灸醫學奉獻出了稀世珍品。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是北宋著名醫家,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他曾任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葯奉御等職,並在太醫局教授醫學,精於針灸,《宋史·藝文志》中載有王氏《明堂經》3卷,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此書沒有流傳於世。王惟一把畢生的經歷都放在了針灸學方面的文獻研究和整理工作上,尤其對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很有研究。他把很多不統一的有關針灸學著作,加以去偽存真的整理。
宋代以前,醫生主要按照唐代《黃帝明巨經》指定的人體經穴進行針灸治病。然而《黃帝明堂經》因唐朝末年的戰亂遺失,致使後來的針灸取穴失去了標准。為給針灸經穴重新制定國家標准,宋天聖四年(1023),宋仁宗詔令國家醫學最高機構醫官院編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醫官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歷任宋仁宗、宋英宗兩朝醫官的王惟一。王惟一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針灸經穴國家標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作為法定教本在全國頒布。(《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為便於保存,又將它分別刻在五塊石碑上。宋仁宗認為「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如案形」。於是再次詔命根據《新鑄銅人針灸圖經》鑄造針灸銅人。
王惟一也是針灸銅人設計的負責人。當時朝廷組織全國的能工巧匠進行鑄造,於1027年鑄成了兩具一模一樣的針灸銅人,即後來被人們稱頌的「宋天聖針灸銅人」。針灸銅人由青銅鑄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體格健美。頭部有頭發及發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褲及腰帶;人形為正立,兩手平伸,掌心向前。銅人被澆鑄為前後兩部分,利用特製的插頭來拆卸組合。銅人身上總穴位有657個,標有354個穴位名稱,所有穴位都鑿穿小孔,穴位深約1.2分。銅人體腔內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不僅外殼能夠打開,胸腹腔也能夠打開可以看見胸腹腔內的五臟六腑,臟器的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與正常成人的相似,在銅人身體表面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的穴位名稱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進行詳細標注。更為奇特的是。它的實用性及強,四肢關節亦可活動。宋天聖針灸銅人不僅可以應用於針灸學,也可應用於解剖學。它不僅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無可挑剔的人體美學藝術,更表現了我國古人精湛的鑄造工藝。
據史料記載,宋代每年都會在醫官院進行針灸醫學會試,會試時將水銀注入針灸銅人體內,再將其體表塗上黃蠟完全遮蓋經脈穴位。而應試者完全看不見水銀注入的痕跡,只能憑借經驗下針,當應試者一旦准確扎中穴位,水銀就會從穴位中流出。醫學史書曾把這一奇特的現象稱之為「針入而汞出」。
「宋天聖針灸銅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鑄成的針灸銅人,它開創了世界上用銅人作為人體模型進行針灸教學的先河,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世界都引起了極大關注。其成功的鑄造,為針灸教學提供了盲觀形象的模具,使教學更為標准化、形象化、直觀化,在當時來說對於指導太醫院里學習針灸經絡穴位的學生非常實用。
可以說「宋天聖針灸銅人」是稀世珍寶,但是它的奇妙和奇特卻似乎註定了它坎坷的命運和滄桑的經歷。
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大肆掠奪奇珍異寶。從此,兩具「宋天聖針灸銅人」失去蹤跡,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那麼,「宋天聖針灸銅人」到底流落在何方呢?
後世對宋鑄銅人丟失的去向說法不一。目前一種普遍的說法是:金軍入侵汴京後,「宋天聖針灸銅人」中的一具可能被金軍掠走,另一具則可能流入襄陽府。
史料曾記載:靖康二年,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繼位,史稱南宋。趙構登基後不久,襄陽府將「宋天聖針灸銅人」送歸南宋朝廷。在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汴京——金國的都。
宋以後,歷代統治者都很珍視「宋天聖針灸銅人」,銅人經歷了風風雨雨輾轉於歷代,最後經修補於至元年間移置北京,直到明末在戰亂之中湮滅。明代英宗正統八年(1443)。歷經幾百年的銅像因年久失修,穴位和經絡已經昏暗難辨,模糊不清,英宗隨即下令重鑄銅人模型,以代替宋銅人。人們稱之為「明正統針灸銅人」。「明正統針灸銅人」與「宋天聖針灸銅人」幾乎相同。然而,其針灸銅人的厄運並未結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太醫院遭到洗劫。被俄國占作使館區。據說「明正統針灸銅人」很可能就在這時被掠走。後來,我國中醫針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發現了「明正統針灸銅人」,當我國中醫針灸研究院通過外,交途徑向俄羅斯方面索回「明正統針灸銅人」時,遭到婉言拒絕。至此,這一座「宋天聖針灸銅人」也下落不明。
銅人和圖經,在當時的醫療教學和醫官考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為統一和發展我國針灸學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圖經》、石碑、銅人的問世,可以看出,王惟一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使經穴理論規范化。那麼,作為官書問世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系統地總結了宋代以前的針灸學成就,並且推動了宋代以及後世針灸學的發展。針灸銅人的設計和製造更是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兩具銅人作為最早的人體模型和針灸直觀教具,在醫學史上的重要意義也為歷來針灸學家所推崇,即使在今天,針灸銅人依然具有很高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⑹ 宋代針灸銅人是怎麼被製作出來的
王惟一(約987~1067),又名惟德,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醫學研究機構翰林醫官院醫官、為王室服務的殿中省尚葯奉御等醫葯要職,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技術、明堂圖經等有著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奉宋仁宗詔書之後,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腧穴位置、經絡走行、針灸主治等,竭心精意地進行了更深入的考察,系統總結了歷代醫學家對針灸穴位、主治等反復實踐的豐富經驗,刪節迷信之說,增加古今治驗,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於公元1026年呈宋仁宗,次年由翰林醫官院刻印刊行。宋仁宗看後認為「經書訓詁雖精,而學者執之多失」,指出「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行」,於是「復令創鑄銅人為式,內分臟腑,旁註溪谷,井滎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渙然而冰釋」。王惟一據此要求,又設計鑄造針灸銅人兩具。這兩具銅人,大小與人體相當,於公元1027年鑄成由翰林醫官院上於宋仁宗,趙禎詔令一置翰林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中。
⑺ 大我國第一個針灸銅人出現在什麼朝代
針灸銅人是中國古代漢族醫學家發明的供針灸教學用的青銅澆鑄而成的人體經專絡腧屬穴模型。針灸銅人是漢族傳統醫學史上的稀世奇珍,對中國醫學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始於北宋天聖年間,明清及現代均有製作,是經絡腧穴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具。
⑻ 針灸銅人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寶貝,被中外四位帝王當作「寶」
這個針灸銅人是北宋時期的王唯一所做,王唯一是著名的針灸學家,並且他做出來的針灸銅人身上的穴位特別准確,而且每一個穴位都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還為此寫了一本書。
王唯一耗費了一生的心血做了這兩個針灸銅人,治病效果很顯著,還經常為皇帝治病,所以皇帝特別喜歡這個針灸銅人,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自然是會把針灸銅人當做寶,代代相傳,畢竟他已經知道了這個銅人的厲害。
⑼ 針灸銅人的演進
宋天聖銅人(宋代)
宋天聖銅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銅人,於天聖五年(1027)醫官院醫官王惟一主持鑄造,共兩具,一具藏於醫官院,一具藏於大相國寺,並且先後藏於元大都(北京)太醫院三皇廟、明洪武初之內府。
明代正統八年(1443),宋天聖銅人身上的穴位已經模糊難辨明英宗下令嚴格依照宋天聖銅人復制一具新銅人,復製成功後,被稱為「明正統銅人」。然而就在明正統銅人鑄成後,宋天聖銅人卻突然間沒有了蹤跡。
從明正統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拓本中的銅人經脈圖可知,宋天聖銅人是一個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體內有五臟六腑和骨骼。
元
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金國的都城汴京。兩年後金國滅亡,元朝趁機派遣使節到南宋威逼索要針灸銅人。
懼於元朝的勢力,南宋朝廷只得將「宋天聖針灸銅人」獻出。《元史.阿尼哥傳》記載:後來,因「宋天聖針灸銅人」歷經200多年,「歲久闕壞」,急需修繕。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廣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終詔命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修復「宋天聖針灸銅人」。阿尼哥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修復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獎並賜官。
1264年,「宋天聖針灸銅人」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廟。
明正統銅人(明代)
「明正統銅人」,即「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的簡稱。該銅人是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是考察宋天聖銅人以及後世針灸銅人源流的依據。
(1)外形特徵
穴眼為1-1.5cm深,內端為盲端。腹部(正當左「通谷」穴處)有一直徑約為2cm圓形,似彈痕。頸部有明顯的通貫斷裂傷痕,疑為聯軍入侵北京時所傷。
銅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頭圍(經兩耳上際)62.5cm;胸圍(經兩乳頭)86cm;底座長73cm,寬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徵
腧穴總數:654穴,352個穴名(會陰、湧泉二穴在銅人上無法表示,故缺),經穴間無連接線。雙字穴名一般從右至左書寫,穴眼兩旁各一字;空間不夠時,則於穴眼下書寫(如極泉、陰都、四滿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採用楷體陰刻,穴孔直徑約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對稱。
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成功仿製了明正統仿宋針灸銅人。
明嘉靖銅人(明代)
明嘉靖銅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鑄成,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該銅人外形似一名兒童,左手拇指與中指彎曲連成一環,表現古人穴位測量單位——將中指中節內側橫紋頭間的距離規定為1寸,又稱為「中指同身寸」。
該銅人身上出現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標志及經絡連線。銅人表面由於經年已久,色澤呈暗褐色,但是在鑄制時的修補痕跡以及經脈腧穴的刻記,用肉眼還是可以細心分辨出來。穴名錯金楷體書寫,腧穴無孔,以圓圈表示。腧穴總數665個,穴名358個。
195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將其從故宮借出並進行了仿製,仿製品現藏於中國針灸博物館。
清乾隆銅人(清代)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獎勵大型醫學著作《醫宗金鑒》編寫人員每人一個小銅人。當時編纂的官員及醫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銅人系發給參編人員之一 ——福海的獎品。
該銅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體老婦人。全身刻有經絡線和穴位小圓孔,但無穴名。
民國銅人(民國)
民國銅人由北京同濟堂葯鋪製作(此葯鋪系劉漢臣於民國初期開設),1956年贈與中國中醫研究院,由中國針灸博物館收藏。
此銅人是一位長相俊美的光頭裸體兒童,打開胸腹部的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體內的彩繪器官。該銅人設計巧妙,雕工細膩。344個穴名,穴位總數647個,穴點用圓圈表示。
蒙醫銅人(當代)
該銅人為一位成年裸體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帶飾物具有鮮明的蒙族藝術風格,共有穴位538個,各穴位置與排列方法與漢醫不同,體現了蒙醫針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