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怎麼看待快船淘汰獨行俠的結局呢
一.我覺得吧,其實這件事是很正常的,在這個時代里,如果不努力的去學習,去訓練的話。就會遭人淘汰,就比如快船淘汰獨行俠,這就說明快船的隊員肯定是付出過一番苦功的,不然是不會有這么大成就的,只有努力的人才能獲得成功,機會是留給有努力的人的。
四.快船淘汰獨行俠,我覺得獨行俠不應該是失望和喪氣的態度,我覺得他們應該有那種激情,因為終於有人把他們淘汰了,所以要去尋找自己的缺點,爭取在下一次的比賽中補足自己的不足,超過快船,爭取下一次的勝利,這才是應有的態度。失敗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失敗,最可怕的是失敗了卻站不起來,這才是最令人可怕,最令人恐懼的事情。
B. nba迷認識以前步行者的荷蘭長人史密斯嗎
以前步行者的荷蘭長人不叫史密斯,而是叫里克·施密茨(Rik Smits)。
里克-施密茨(Rik Smits):1966年8月23日出生於荷蘭埃因霍溫,前荷蘭職業籃球運動員,身高224厘米(7英尺4英寸),司職中鋒。1988年他在首輪第2順位被印第安納步行者隊選中。當時,他和薩博尼斯被認為是冉冉升起的歐洲希望之星。
與其他巨人相比,里克·施密茨是名相當專一的球員,12年的籃球生涯他一直為步行者效力。加盟步行者的第一個賽季,施密茨立即成為球隊先發中鋒,打滿82場常規賽。平均每場11.7分和6.1個籃板,入選新秀最佳陣容第一陣容,而此後他也長時間保持在這一高水平。1997年3月30日對快船隊一役得到職業生涯第10000分,1998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入選全明星陣容,並給喬丹帶領的公牛隊造成了大麻煩。施密茨為步行者效力12個賽季,10次隨隊征戰季後賽,交出一份場均14.8分5.2籃板的技術統計,表現最好的93年季後賽,他的技術統計為場均22.5分8籃板,但後來早早受傷,上場時間大受影響,甚至打法都只能改變。受到體能影響,史密斯的上場時間比較有限,數據相對也略顯平常,但綜合起來他的效率還是很不錯的。除去老米勒,步行者隊內最穩定的球員就是他了。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史密茨的穩定發揮,步行者才能在90年代後期崛起成為東部強隊。
施密茨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里,受到腳傷困擾。1999-2000賽季,步行者隊在NBA總決賽中以2:4負於洛杉磯湖人隊,賽季結束後,施密茨退役。
C. NBA籃球隊
孟菲斯灰熊隊 身體碩大的灰熊分布在美國與加拿大境內的洛基山脈,在孟菲斯市(位於密西西比河岸邊)附近的任何地方都不是它們的棲息地,那為什麼孟菲斯隊以灰熊命名呢?因為該隊最初是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市打球,溫哥華地處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在加拿大西部的太平洋海岸,而那裡是灰熊的家。
明尼蘇達森林狼隊 像孟菲斯一樣,明尼蘇達也用野獸作為該州球隊的名字,但是森林狼這個名字的確有意義,與加拿大接壤的明尼蘇達州擁有大片森林,荒無人煙,森林狼在那裡安了家。
聖安東尼奧馬刺隊 有關獨闖天下、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牛仔的故事一直是美國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於聖安東尼奧市所在的得州來說尤為如此。雖說如今得州人多是在辦公室而不是在馬背上工作了,但牛仔還是得州重要的文化象徵。馬刺是附在牛仔靴子上的尖尖的金屬物,牛仔用馬刺戳馬的脅部,就可以讓馬跑得更快。馬刺隊的隊標上就有一個馬刺。
達拉斯小牛隊 達拉斯(位於得州)的隊名也反映出得州的牛仔歷史。maverick是指拒絕遵守社會規范的反叛之人,該詞來源於一個叫Samuel Maverick的人的姓。他是得州的一個牧場主,拒絕按照通則給他的牛打烙印。(中國將達拉斯隊的名字譯成小牛隊有悖原意,譯為特立獨行者隊則更為准確,雖說maverick也可代表沒打烙印的離群之牛。)
休斯頓火箭隊 美國宇航局控制中心位於休斯頓,因此取名火箭隊。有意思的是,其實沒有一枚火箭是從休斯頓發射的,火箭發射是在佛羅里達州的另一個基地。
猶他爵士隊 爵士樂是美國南部黑人所發明的一種獨特的美國音樂流派,而猶他州是極為保守的洛基山區的州,幾乎沒有黑人居住,與爵士樂也毫無聯系,那麼用這個名字的原因何在呢?該隊最初在新奧爾良打球,而新奧爾良是爵士樂的發源地之一,後來該隊搬到了猶他州。
丹佛掘金者隊 位於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是在1859年的淘金熱中崛起的。在這個洛基山區的州中,對天然金礦銀礦的尋找曾經非常重要,即使是在今天,礦業仍在該州的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
洛杉磯湖人隊 如果打開洛杉磯一帶的地圖,在都市地區簡直就沒有湖,為什麼他們有湖人隊這個名字呢?這個名字只有在你知道該隊最初所在地———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才有意義,明尼蘇達州號稱「萬湖之地」,這是因為該州擁有大量的小湖,並位於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邊上。湖人隊從明尼蘇達搬到洛杉磯與美國過去幾十年人口統計所反映的趨勢是一致的:美國南部和西部人口飛速增長,而北方人口增長則比較慢。實際上,加州的NBA球隊(湖人隊、快船隊、勇士隊和國王隊)最初都是在北部城市打球,後來才遷往加州的。
波特蘭開拓者隊 美國在19世紀向西部太平洋沿岸擴展。當先行者們向西行進時會為後面的人沿路做下記號。這些西行之路中最著名的一條就是俄勒岡之路,這條路引導著位於美國中部密蘇里州的人們來到西北角的俄勒岡州。今天,波特蘭是俄勒岡州最大的城市,它的NBA球隊的名字是紀念當年沿著俄勒岡之路行進的開拓者。
俄克拉荷馬雷霆隊 由於波音公司地處西雅圖,西雅圖一直是飛機製造業的中心。雖然最近波音將總部搬到了芝加哥,但大部分製造廠還留在了華盛頓州(注意,不是華盛頓市),波音747和其他噴氣式飛機都是在西雅圖造出來的。超音速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西雅圖對噴氣式飛機時代的貢獻。2008年夏天,西雅圖超音速將主場搬遷至俄克拉荷馬州俄克拉荷馬市,命名為俄克拉荷馬雷霆隊。超音速隊從此成為了歷史。
薩克拉門托國王(Sacramento Kings):該隊更名之多是NBA其他球隊望塵莫及的,剛成立時叫「羅切斯特皇家隊」,1957年更名為「辛辛那提皇家隊」,1972年改稱「堪薩斯城—奧哈馬國王隊」,直到1985年才定居薩克拉門托,更名為「薩克拉門托國王隊」。
洛杉磯快船隊 在19世紀中葉,航速很快的帆船帶著貨物和乘客漂洋過海。在修建貫穿美洲大陸的鐵路之前,加州的大量貿易也依*這種快帆船進行。快帆船時代的結束是在輪船出現之後,但對它們的記憶還留在洛杉磯兩支NBA球隊之一的名字上。「快船隊」第一次獲得此名是他們在海濱城市聖迭戈打球的時候,後來這個隊沿海岸北上了一點,來到了洛杉磯,但原來的名字還保留著。
鳳凰城太陽隊 鳳凰城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熱帶沙漠。它作為一個大城市能夠得以存在,靠的是空調和從外面運來的水。該隊的名字道出了鳳凰城驕陽似火的天氣。
金州勇士(Golden State Warriors):1946年誕生與於費城,隊名為「費城武士隊」,是為表達對美國獨立戰爭中犧牲的勇士的一種敬意。1962年移師舊金山後改為「金州勇士隊」。
新奧爾良黃蜂(New Orleans Hornets):1988年在夏洛特組建並進入NBA,球隊的隊標就是一隻兇猛的班胡蜂,是從社會上徵集來的作品,另外夏洛特市的市徽上也有蜂的圖案。2002年黃蜂隊由夏洛特市搬遷到了新奧爾良。
東部聯盟:
波士頓凱爾特人(Boston Celtics)
1946年,11個冰球大老闆商量成立新的籃球聯盟,於是BAA應運生,凱爾特人隊是最初的11支球隊之一。
由於波士頓有許多愛爾蘭移民,其中有不少移民是凱爾特人,所以球隊初建時隊名就叫「原始凱爾特人隊」,後簡化成「凱爾特人隊」。
新澤西網(New Jersey Nets)
網隊於1976年加入NBA ,「網」指的就是「籃網」,是籃球運動中不可缺的要素之一。網隊之所以起這個名字,一方面是為了和籃球攀上點關系。另一方面是因為早在新澤西網球隊成立之前,紐約已有棒球隊METS和橄欖球隊JETS。當時這兩支球隊都已羽翼豐滿,網隊起了這兩個隊的諧音NETS,其實也想沾一下它的光。
紐約尼克斯(New York Knicks)加入NBA時間1946年,正確的說法是「燈籠褲隊」。
因為紐約有大量荷蘭移民,荷蘭人最喜歡穿寬松肥大的燈籠褲;
而「尼克斯」只是「燈籠褲」一詞的譯音。
費城76人(Philadelphia 76ers)
作為NBA中的一支老牌球隊,在建隊之初,當時的費城76人隊既沒有把主場設在費城,也沒有取名為76人隊。而是起了個非常富有愛國主義意味的名字——錫拉丘茲民族隊(Syracuse Nations)。1937年組建的錫拉丘茲民族隊隨著NBL(國家籃球聯盟)與ABB(美洲籃球協會)的合並。於1949年加入NBA,1963年遷到費城後改成「76人隊」,因為費城是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的地方。
多倫多猛龍(Toronto Raptors)
猛龍隊於1995年誕生,當時作為NBA海外擴張計劃的一部分。主場設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市,隊名也是徵集而來的。最後選中了兇猛、速度快、彈跳高的「龍」。在NBA球隊中,猛龍是一支相對年輕的球隊。上世紀90年代,美國一部叫《侏羅紀公園》的電影風靡全球。由於這部電影的流行,恐龍的形象被許多年輕人所接受。俱樂部在讓球迷投票選擇隊名時,「猛龍」一下就贏得了年輕球迷的心。1994年5月15日,俱樂部宣布球隊的名字為「猛龍」。
芝加哥公牛(Chicago Bulls)
因為飛人邁克爾—喬丹的原故,芝加哥公牛隊絕對是在全球擁有最高知名度的NBA球隊。芝加哥畜牧業非常發達,該城的職業橄欖球隊和職業棒球隊各有一支以動物名稱命名的球隊。1966年公牛加盟NBA後,由俱樂部第一任老闆迪克·克雷親自定下此名。克雷說:「公牛不屈不饒、臨危不懼,在籃球場上,還有什麼比這種精神更寶貴?!」於是公牛成為了球隊的名稱,並一用就是半世紀。所以「公牛」便成了芝加哥職業籃球隊的隊名。
克里夫蘭騎士(Cleveland Cavaliers)
1970年入盟,克里夫蘭在給新成立的職業籃球隊起隊名時。在當地投票表決,結果6000張選票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數都選了「騎士」。傑里·托姆科成為了獲勝者。他在解釋自己的靈感時稱:「騎士代表的是一群勇敢無畏的人,不管最終命運如何,他們從不屈服投降。」
底特律活塞(Detroit Pistons)
1948年加入NBA時,大本營在福特懷恩,老闆是從事活塞製造業的,「活塞」就成了球隊的隊名。1957年,球隊遷到汽車城底特律後仍然沿用這個名字。
印第安納步行者(Indiana Pacers)也有叫印第安納溜馬隊
1976年加入NBA,步行者英文名字是「Pacers」,發音和「Pace car」非常相似。而「Pace car」是在「印第安納500」(和F1齊名的世界著名賽車盛事之一)比賽中在前方開道的先導車,其風頭不讓名賽車。球隊以「Pacers」命名,自然也是想借「印第安納500」的人氣一舉成名。
密爾沃基雄鹿(Milwaukee Bucks)
1968年加入NBA,和許多不知用什麼動物名稱給球隊命名的球隊一樣。密爾沃基在給自己的球隊命名時也曾舉棋不定。最後在包括「臭鼬(Skunk)」、「海狸(Beaver)」等一大堆動物名稱中。選擇了彈跳力好、而且是密爾沃基一帶野生的「雄鹿」為球隊的隊名。
亞特蘭大老鷹(Atlanta Hawks)
最初命名為「三市黑鷹隊」,是借用了酋長「黑鷹」的名字。1951年遷至密爾沃基後易名為「鷹隊」。1955年遷至聖路易斯,1968年遷到亞特蘭大至今仍一直使用「鷹隊」這個名字。
夏洛特山貓(Charlotte Bobcats)
從2004-2005賽季開始,NBA在夏洛特成立了一支叫做山貓(Bobcat)的新球隊。山貓是夏洛特人的選擇,而且,球隊新老闆鮑伯·約翰遜(Bob Johnson)還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出現在隊名中,而夏洛特素有以貓科動物為職業球隊命名的傳統。
邁阿密熱火(Miami Heat)
1988年組建,球隊位於四季溫暖宜人的佛羅里達的邁阿密。所以在眾多隊名後選名單中選中了「熱」。既現示出了邁阿密的氣候條件,又希望球隊能有個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的未來。
奧蘭多魔術(Orlando Magic)
魔術隊是NBA的新軍之一,1989年才加入NBA。因為迪斯尼世界樂園是奧蘭多的一大休閑娛樂場所。而「 Come to the magic」(來玩魔術)又是奧蘭多人最愛說的一句話,魔術隊也因此而得名。
華盛頓奇才(Washington Wizards)
1961年加入NBA,球隊大本營還在巴爾的摩時隊名為「子彈隊」,因為巴爾的摩的軍需產業非常發達。球隊遷往華盛頓後繼續用「子彈隊」這個名字,因為叫「子彈」有暴力傾向。直到1997-1998賽季才改為「奇才隊」,也有人稱之為「巫師隊」。
D. 帆船是哪個國家,那個人發明的說說過程
帆船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程。據史籍記載,約在公元200年左右,羅馬航運業十分發達。羅馬商業帆船體長達30米,寬9.1米,中部設置一根桅桿,上面懸掛一方形橫主帆,裝有一種新的「卷帆」系統,可以從底部翻起或縮短,主桅上方有一根長圓桿,向前斜伸出船首,上面裝有一小帆,稱為「前帆」。公元886年出現了可以逆風行駛的三角帆船,帆呈三角形,裝置在一根長桁上,長桁斜懸在一根短桅上面,它可轉動,直到與船身軸線形成一線,所以,這種船又稱「縱帆船。其優點是帆可適應風向的變化。13世紀左右,在北歐海面上出現了一種體形細長、雙頭、速度極快、以漿和帆為混合動力的帆船。14世紀,在阿拉伯海、紅海流域,阿拉伯人造出了一種船體用魚鱗板疊接、強度好的帆船。其載貨量大,人們把它稱為「酒船」。1410年左右,酒船駛進了地中海。西班牙人把龐大的酒船和快帆船合並,造出了第一艘具有代表性的三桅酒船。它的前桅和主桅各有一塊大型橫帆和一塊較小中帆。中帆在主桅上,三角帆在後桅。船前還有一塊頗大的撐桿帆。帆是主要推進設備。這種帆船為人類15、16世紀新型航船。可利用650角內風力行駛,為劃時代的發明。在海上「風行」了400年的時間。1492年哥倫布駕駛這種帆船,橫渡大西洋,只用了69天的時間。 19世紀初,東、西方自由貿易進入全盛時期,為適應「貨船搶先趕回」的需要,出現了快速快船,19世紀20年代,美國「佛吉尼亞型」縱帆船演變成「巴底摩爾快速帆船」。這種快速帆船,船體服從於船的速度。19世紀60年代後,快速船開始走下坡路。70年代,海上「日不落國」英帝國的快速帆船,被送往南美去運硝石和鳥糞。帆船的「風行時代」成為歷史。
E. 萊昂納德為何選擇去快船他究竟看中了快船的什麼
萊昂納德選擇快船的目就是快船能認可他的打球風格,其次快船整體的特色也符合萊昂納德個人的口味。
選擇快船對萊昂納德個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想在快船里打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跟特色顯然不容易。
但是作為一個實力球員,無時無刻都在追求籃球的最高境界,所以只要萊昂納德一天沒有達不到天花板的境界,他就會一直勇敢嘗試下去,這種堅持到底,實現自我的精神令人欽佩。
總結:隨著NBA聯賽更加激烈的原因,許多大神紛紛選擇了最終的營地,想必以後更厲害的組合也會到來。
F. 康熙真的曾幫助荷蘭人攻取鄭氏台灣嗎
《康熙王朝》顛倒黑白,歪曲歷史, 康熙,鄭經到底是誰在賣國?(轉) 1、《康》劇告訴我們,康熙為了消滅明鄭勢力,統一台灣,頒布對東南沿海地方實行遷界禁海政策,令沿海人民內遷三十里,「寸板不準下海」。並通過該王朝官僚階層的代表人物姚啟聖的嘴,頌揚這項政策的正確性、英明性與仁慈性:「……父老鄉親們,為你們的長治久安,求你們遷界禁海啊!啟聖已在內地為你們准備了莊稼地,你們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說了,三年不納糧,三年後,這里的土地還是你們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車馬不夠,用軍營的車馬載你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轎子,抬著去!」於是,在鏡頭上,我們看到「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轎子,由兵勇們抬著走……」康熙對待台灣的問題,實質上無非是為了消滅敵對勢力,鞏固滿清政權。 許多史籍均載明,清軍奉詔遷界,到處摧城焚居,燒殺擄掠,逼逐沿海人民拋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園而入內地。僅閩南一帶沿海,數萬數十萬人民因此項政策遭到滅絕人性的擄殺。光一個小小的東山島,一次遷界就被殺被擄三萬餘人(《東山縣志》)。《台灣鄭氏始末》載: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軍大隊兵船入東山,「盡驅沿海居民入內地,築牆為界,縱軍士大淫掠,殺人山積,海水殷然」。《台灣外志》載:東山島上「一時人民失業,號泣之聲載道,鄉井流離顛沛之慘非常,背夫棄子,失父離妻,老稚填於溝壑,骸骨白於荒野」。在整個沿海遷界慘案中,東山島並非特殊個例,尚且不僅遷界一次。直至康熙十九年宣布復界,東山人民返回家園十僅二三…… 這種血淋淋的史實,卻被《康》劇粉飾為春風化雨般的仁慈善舉。長達十六年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黑暗日子,竟被說成「借用三年」的「長治久安」;用刀槍殺死和擄掠而去被說成「坐著官府的轎子」走。明明是專制統治者對人民施行的暴政惡政,卻被美化為仁政德政。 2、到底是誰想賣國?關於鄭經。《康》劇如此描寫,清水師提督施琅攻破澎湖,守澎鄭軍大將劉國軒逃至台灣延平王府。鄭經問馮錫范:「荷蘭人揆一現在何處?……派快船傳命,請他助戰,告訴他如能助我擊敗清軍,將來台灣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麼有什麼」;「台灣是先王傳於我的,我寧予外寇,不予長毛……」一段文字對話,活脫脫勾勒出鄭經一副意欲賣國求安的嘴臉(史實中,此時鄭經已病亡,由其兒子鄭克爽據守台灣)。 到底是誰想賣國?史籍載明,不是鄭經,恰恰相反,是那個滿清國的皇帝康熙。《清實錄》載: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師提督施琅邀會被鄭成功逐出台灣的荷蘭侵略者夾板船擊取浯嶼、金門二島,康熙對荷蘭出海王(荷海軍司令波特)率領舟師,協力擊敗鄭軍,給予特別嘉獎,並縱任其在我國沿海繼續橫行霸道。翌年八月,荷蘭出海王帶領戰船十艘、兵千人,與清軍約於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鄭軍,候風進取台灣。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諭荷蘭國王,令具夾板船二十艘,載勁兵協力攻取二島(台灣、澎湖)。」《台灣外志》亦載:「荷蘭揆一王領戰船為前導,合李率泰水師,用力爭戰,平定沿海諸島,原約合師代彼恢復台灣……」 史實告訴我們,康熙及其清王朝長期與荷蘭侵略者狼狽為奸,並預約合謀,妄圖從中國人民手中再次奪回台灣,幫助荷蘭侵略者恢復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直至施琅收復台灣後,康熙仍想把台灣的領土主權出讓給外國強盜,只因施琅等人力諫才未成。誰想賣國?一目瞭然。然而這一副徹頭徹尾的賣國嘴臉,卻被《康》劇栽贓栽到鄭經頭上去了。使一個繼承先父鄭成功事業,為保衛台灣,捍衛中國領土,曾多次率軍與妄想卷土重來的荷蘭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鄭經,於死後三百多年的今天,蒙受了顛倒黑白的奇恥大辱。 清鄭談判文書: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發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而足下父子,自開荊榛。且眷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彈丸之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失時,必不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發,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不入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與世無患,與人無爭……。 清荷聯合出兵滅鄭協議 第八條:克服金,廈兩島後,荷人必要時,得在二者之間,擇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駐艦隊,以防海賊攻擊。 第九條:克服金,廈兩島後,聯軍應馳往台灣,攻取此島後,清軍應將該島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與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G. 中世紀的航海時代中 大概有幾種在各個海域經常見的船型 那些船的性能如何
中世紀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
中古前期獨領風騷的北歐造船技術
中世紀時代,歐洲人的造船技術分為南北兩種風格。中世紀前期,以北歐人的造船術最富特色。
北歐地區水域寬廣,居民們很早就建造了船隻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學家曾在丹麥發現了許多屬於青銅時代的船隻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須刀上。畫中船隻船體較長,船首十分高大,類似天鵝頸狀,上面還刻有各類動物頭像,船隻中央畫著一株豎立起來的樹木。在日德蘭南部的約爾斯普林沼澤地區,發掘了一隻大約建造於公元前後的船,與青銅時代的圖畫船頗為相似。船身細長,長達42英尺,結構精巧,宛如一艘競賽快艇。每塊船板都很窄,不用釘攏,而是合了縫之後再綁縛在骨架上。中世紀早期,北歐船又有一些新的發展。1863年,在丹麥的尼達姆地區發現了兩艘大船。其中一艘現存石勒蘇維格的一個博物館里,船長60多英尺。此船已顯示了北方船不同於南方船的三個特點: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疊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縫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達姆船是「雙頭」,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沒有什麼區別,而南方船隻的頭尾很不一樣。
3.無甲板。船主要靠槳來推動,還沒有桅和帆。此船略帶圓形,只有一個粗糙的龍骨。
8世紀,維京人的船開始發展為帆船。在瑞典果特蘭群島上所留下的一系列這個時期的雕刻中,已發現帆不是一小塊布,而是滿面的方帆,帆面還塗有紅藍等條狀色帶,成為一種奪目標識。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沒有置一根橫桁。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人駕駛著帆船向各個方向的海洋推進。他們遷徙的范圍很廣,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蘭他們被稱為丹麥人,在法蘭克、義大利他們被稱為諾曼人,在羅斯、愛爾蘭他們被稱為瓦蘭幾亞人。他們還敢到遠海去冒險,航跡往西達到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陸地上。毫無疑問,他們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是與具有先進的造船及航海技術相聯系的。
已發現的一些船體很能說明維京船的特點。典型的是挪威的兩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發現於挪威的奧塞伯格。兩地都在奧斯陸附近。據鑒定,奧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約800年左右,是一艘長型船,長21米,寬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淺,適宜於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則是一艘典型的戰船,寬度雖與奧塞伯格船同樣,但長達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後來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處發現了5艘雙艄船,年代約為10世紀,船上裝滿了石頭等物,據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鎖水道以防入侵者。雖為同一船型,但式樣、體積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劃船,吃水深,船舷較高,可能是運兵船。
根據各種船體材料分析,諾曼人的船隻大約有如下特點。這些特點大多是在前述尼達姆船時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紀間進一步發展而新出現的。
1.船體為長船狀,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長船寬得多,船的頭尾接近對稱,都呈尖翹狀,離海面很高,稱為雙頭船(double—ends)。整個地看船身,為平滑彎曲的線條,從高船首到中間的近乎圓形再到高船尾,曲線很優雅,頭尾都似蛇龍昂頭,遇到危險時還可將頭尾去掉。
2.動力以揚帆為主,兼以劃槳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兩根張著縱帆的桅桿」,桅桿一般立在中心處,如戈斯塔德船桅桿就樹立在中心處一塊形狀象魚的堅硬石塊上,並有支桅索。為了抗擊北部海域上的大風,維京人船上設置的大方帆(單帆)一般都用皮革製成,或用加進了皮革條的布製成。船上還設計有帆腳索,可以牽動帆頂風的那一面,使船在橫風的情況下仍能順風航行。專門設有固定船槳的裝置,如戈斯塔德船每側均有16個槳洞,從船舷的上邊穿下,形似鎖孔,揚帆不用槳時,用滑動的形似梭狀的木栓將槳孔蓋住,以使水不進入。槳片上也置有蓋板,劃槳時將蓋板撤走。
3.船底及外殼板的構造比較獨特。船底有龍骨,肋骨橫接其上時有平斜兩種方式,因此出現了龍骨似乎看不見的平底船和龍骨凸出的尖底船兩種船型。兩種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這是北歐船優於地中海船之處,是諾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於登沙灘,適合於諾曼人侵入別地時涉灘深入內河,故也很多見。外殼船板用塔接方法連成一體,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塊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塊船板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鐵釘閂釘,因此增加了彈性和靈活性,減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壓力。船仍無甲板,所以諾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處在露天無遮攔的狀況之下,據說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蘭時用的就是這一類船。前述哥本哈根5條船中一隻大船船艙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槳。舵槳很長,安裝在船尾的右側,一直伸到龍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穩定。舵槳靠搖動右舷上的舵柄來控制,故而導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詞來表示船的右側。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正是諾曼人的船隻(主要應該是尖底船)給航海技術帶來了一場全面的革命:「他們的船是一種穩定的、堅固的海船,龍骨凸起,兩端尖削,他們在這種船上大都只使用帆,並且不怕在波濤洶涌的北海上受到風暴的突然襲擊。……而諾曼人則乘這種船進行了海盜式的探險,東面到達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達了美洲。這種敢於橫渡大西洋的船隻的速成,在航海業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還在中世紀結束以前,在歐洲所有沿海地區就都採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紀里,以維京人船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發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舵槳。關於尾舵及連用舵柄的最早圖畫,發現於一個1200年的英國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彎曲的,以適應船尾曲線。後來船尾成了直線型,尾舵也隨之改進,一個1242年的德國北部印章表明了這一點。尾舵使用有助於船向風行駛,加上船體加深,船在逆風情況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維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後發生了變化,即在船頭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層結構,稱之為「堡」(castle)。「堡」原出於軍事目的而建。那時海戰船靠得很近,頭尾堡可在敵人登上船腰時起一定的防衛作用。後也擴及到了商船。船上有這種高層建築,給人一種外觀「頭重腳輕」之感。為此,船首甲板(fore castle)實際成了船頭的「水手艙」。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現和演進。北方商船稱為「諾爾」船(knorr),船身比長船寬、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風的船。14世紀時,諾爾船發展為標準的商船,其型式統治了北歐達400年之久。北方聞名的「科格」船(cog)實際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實的船尾舵來控制方向,有一個長長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掛方帆,船體特別堅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北方又出現了更大的「霍爾克」船(holk)。
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
歐洲南部的造船歷史可溯源於接受過地中海東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克里特帆船兩端起翹,單桅,懸一方帆,這是以後幾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時的希臘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發現有帶樹木的船隻圖畫。這種樹木可能兼有桅和帆兩重作用。在整個古希臘羅馬時代,造船業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長船」(galley)和「圓船」(round ship)兩種船式。
長船原是一種敞開甲板的船,長約30米,靠單層劃槳共50隻推進。到前480年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海戰時,希臘戰船長者達45米,舷外裝有槳架,使船的寬度達6米。有2至3層長度不同的槳。再到後來,長形船發展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稱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層槳片。長船上裝有桅,但帆只在順風時偶用。作戰時劃槳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風力、風向所局限。長船長且狹,空間過小,不能儲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載貨,一般只用於軍事。
圓船則大多作商業用途。圓船長寬之比約為5:2亦有稍長些的。吃水比長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兩側成格子狀。起初它僅有一桅一帆,後到公 元前後,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時還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頂帆。或有一大桁在船頭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掛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為桅桿的輔助性支柱,沿船兩舷貼有一厚帶來代替綁索。這種大船笨拙,主要用帆來推動,雖然不能頂風走,但能將帆轉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內吹來的側風。此外也須劃槳助力,需用船尾兩側舵槳控向。圓船載物多,如羅馬運穀物的船體積就較大,長有27米,寬為9米,運載能力載物為250噸,載人達300乘客。
中世紀時,南歐船既繼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傳統,亦受到了同時代阿拉伯船隻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船的外殼板合縫平接,並用鐵釘釘在肋骨上,縫中填以瀝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國各時代的船各有特點。
9世紀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體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裝置(接受阿拉伯人技術),船能在風向的60°角內行駛。船的圓體形狀、平滑表面均減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這些龐大的船有一個很好的航行質量。船在不太需要關心風向的情況下仍能基本按預定方向行駛。這類船在隨後的二三個世紀里越來越大、越笨重,稱為「內夫」(nef)船,有2至3桅,都採用大三角帆裝置,排水量超過千噸。義大利船兩頭都有船樓。中世紀盛期,一種結合了長船和帆船特點的稱為「泰里達」(tarida)的船舶廣泛使用。之所以要結合長船特點,是因為商用帆船上還得對付海盜們的進攻。用水手,既能在無風的情況下行駛,也具有一定的戰船功能。
12世紀中期,熱那亞船有兩層甲板,13世紀後期出現3層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掛三面大三角帆,後帆掛兩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熱那亞或馬賽所產的硬質的棉或麻帆布。13世紀中期,有些地中海船隻長達30米。控制方向的裝置是側舵。側舵有一對,安裝在船尾附近,兩側各一。14世紀時,地中海船隻也開始用船尾舵。同時,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約也在13世紀里開始出現在地中海上。14世紀初,義大利人已廣泛造用這種單桅大船來裝載遠航貨物了。
14世紀末以後,南北船特點開始混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大型船隻「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後來成為西歐遠洋航船的最初式樣,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時代(16—18世紀)到來之前的最典型船隻,既可軍用更可商用。據說,南北特點的混合源於十字軍時代,因為那時各國的十字軍都有機會觀看別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裝置技術,如固定船艙、單面大帆,南方的船體構造技術,如甲板、平接船板技術,都被視為長處而結合在新型船隻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現於威尼斯、熱那亞和西班牙等地,船體既深且寬,有一個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樓凸出了船頭,船身平滑,整個側形頗似過去的北方船,有一條優雅的圓弧形線條。船舵已不再在一側,而是安裝在船體中心線上。
15世紀後,卡拉克船從一桅一帆演變成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較矮,主桅(mainmast),較高,以及後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掛一大三角帆。後來,在船首置一桿後送,上掛一方形斜杠帆,這就可使前桅後移並增加高度。後又增加了一些橫桅索來做輔助用途,增加梯索(系於橫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於攀緣桅桿的木梯。在行駛過程中,由於感覺到駕馭大帆太累,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掛三面帆,從下到上依次為主帆(course)、頂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後來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現了四桅船,前桅掛若干方形帆,後三桅則掛大三角帆。後來還發明了一些縮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樣靠收帆來減小帆面,而是用一塊塊小旗似的帆布繫上,不需時解開帶子拿走就行。微風時如需增加帆的面積,也用一些窄布條系加在小塊帆布上。15世紀時,裝有帆桅裝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長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紀大帆船時代船的桅帆裝置的基本樣式。
葡萄牙船則是輕便的「卡拉維爾」(cararel)船。它起源於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漁船,此種漁船僅有20至30噸。卡拉維爾船之深大約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後三角帆,使船能行駛橫風。這兩種帆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改變風向。一種裝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頂帆,後桅上掛一高的大三角帆。掛方帆是為了順風行駛,掛大三角帆則是為了搶風調向。還有一種卡拉維爾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種特殊的三桅桿帶尖形體所謂斜帆裝置的船隻。帆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為三角形,一般都安裝在與龍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順風時每小時可達22公里。船輕巧且易於操縱。逆風時能向風曲線前進,一會把一側船舷轉向風,一會又把另一側船舷轉向風,走之字形路線。
卡拉克和卡拉維爾這兩種新式船,雖然船型迥然相異,但都適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倫布航海船隊中的「品塔」號(Pinta)和「尼娜」號(Nina),就是輕型平底的卡拉維爾式船,而「聖瑪麗亞」號(Santa Maria)則是裝置完善的卡拉克船。達·伽馬1497至1499年開辟印度新航路的船隻,在體積和形狀上也與哥倫布船相差無幾,基本上是這兩種船型。
不過,不論是哪種船,中世紀歐洲船的噸位一船都不大,船體遠小於中國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諾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峽所乘的船,每隻載重不過30噸。14世紀初,英國船隻平均載重為200噸,最大的船也不過300噸。而威尼斯在十字軍東征時所提供的船隻平均能載運500多噸。14世紀以後,威尼斯開始建造商船隊。其船為長船形,噸位原為100噸,後達300噸。而15世紀時熱那亞的卡拉克船中竟有達到甚至超過了1000噸的。14世紀初,一艘普通漢薩商船的噸位大約是75噸。1440年時,漢薩商船主要是霍爾克船,平均載重大約為150噸。三十年後,漢薩船隊中出現了「卡維爾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噸位在300噸左右。在法英酒類貿易中,155世紀早期沒有船能裝載100噸以上的酒。但到這個世紀的中葉,來自波爾多的船隻平均可載150噸,少數船還可裝運500噸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過200噸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對隨後的大多數科格船來說,400噸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噸位。16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達到600噸甚至700噸。葡萄牙的船隻在1450至1550年間,平均噸位至少翻了一番。從事波羅的海穀物貿易的荷蘭人,15世紀里用的有幾種船。沒有龍骨、圓形船身的霍爾克船噸位從200噸到400噸不等。長型中底的快船噸位則從250噸到500噸左右。不能簡單地以船的大小來判斷船的航海能力,因為哥倫布和達·伽馬他們在進行遠洋航海時,各自所乘的旗艦也不過載重150噸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續航能力也非常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導航)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