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教育的未來

創造教育的未來

發布時間:2021-07-10 21:07:49

① 科技創造未來,教育改變人生100字論文

未來[1]的意義在於不曾被過去所經歷,在於不斷地被更新。人類從過去走來,向未來走去,經歷的是一條不曾重復的奇跡偉大之路。相對於走過的時代,未來是大家從未發現的地帶,卻有先知透露過一些未來的信息。因為創造一切的神對未來一清二楚,才讓天使到我們的路上指導方向。言的未來時間,它是一個時刻,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相對而言,明天只是未來的一小部分。
1. 還沒有到來;不來。
《楚辭·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北史·樂運傳》:「嬰徑尺之鱗,其事非易;下不諱之詔,猶懼未來。更加刑戮,能無鉗口?」 唐韓愈《感二鳥賦》:「及時運之未來,或兩求而莫至。」《水滸傳》第十八回:「知縣相公早衙方散,一應公人和告狀的都去吃飯了,未來。」
2. 謂尚未發生。
晉葛洪《抱朴子·安貧》:「明哲消禍於未來,智士聞利則慮害。」
3.佛教語。指來生,來世。
《魏書·釋老志》:「浮屠正號曰佛佗……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凡夫蒙蔽,不見未來,故言彼生與今非一體耳。」 唐寒山《詩之二六八》:「今生過去種,未來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來生憂。」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至罪在心術,則為陰律所不容。今生已矣,勉修未來可也。」
4. 將來。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書籍培養了她豐富的想像力和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丁玲《夢珂》二:「於是她便整天的躺的床上,像回憶某種小說一樣的去想到她未來的生活。」
5. 指將來的光景。
楊朔《永定河紀行》:「這條河是未來,也是現實。」艾青《光的贊歌》八:「我永遠歌頌光明。光明是屬於人民的,未來是屬於人民的,任何財富都是人民的。」如:幸福的未來。

② 對於未來教育的設想

2014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訪談了全球六百多位教育專家,總結了2030年的學校是什麼樣子,這是很有意思的活動。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對現狀吐槽,或是盲目借鑒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模式,但缺乏更為長遠的想像。未來的教育,應該是有有想像力也有實踐能力的人去創造的。希望大家一起來做這種想像未來的工作。
我本人在高校工作,我對未來的高校發展是這樣想像的:
第一,我想傳統大學將面臨深層的內部變革
比如,實體大學規模將繼續縮小,一些學校面臨倒閉,一些大學拆解,資源圍繞專業重組,會出現一些專業化程度極高的大學,與之相應的,是一些綜合性大學將會「縮水」,砍掉不是自己所長、而本地區有其他學校更為專精的專業。 教師工作成果的界定,將會比如今更寬泛,老師寫小說、翻譯,甚至網路上有影響力的文章,或是他們去組建發達的網路社區,促成了某項社會影響,都將被視作貢獻和成果,而不僅僅把成果限定為學術論文和學術論著。
第二,跨國辦學越來越多
即便現在,就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跨國辦學,如「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但是不足的一點,是資源分散,各自為政,恐有重復建設之嫌。未來我相信會出現一些教育「租界」,教育「特區」。卡達政府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他們專門在多哈開辟「教育城」,吸引了包括弗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at Qatar)、 康乃爾醫學院(Cornell Medical College in Qatar )、得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 at Qatar)、卡耐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Qatar)、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Georget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in Qatar)、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Qatar) ,以及法國的巴黎商學院(HEC Paris)、倫敦的倫敦大學學院(UCL Qatar) 等歐美名校。未來十五年,世界各地這樣的大學城 會增加,部分資源會實現共享,全球教育將會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結合,好比如同今日的全球經濟。
第三,部分大學和產業或區域經濟會動態結合,有些大學將轉為半工半讀學校
這種結合未必發生於教育資源充足的超大型城市,而是資源可能不足但屬於某重要產業基地的中小城市。這些學校將帶動教學法上的一些創新,工作和學習也會相互反哺,這種相互反哺將成為常態。前一段時間中國對美國加州沙漠中的「深泉學院」有很多報道。深泉學院是這種半工半讀學校的一個極端案例,很多人懷疑這種模式能否在規模上實現擴張。美國其實有一些高校,沒有深泉學院那麼極端—— 小到只有二三十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肯塔基州的貝瑞學院(Berea College)和密蘇里州的歐扎克學院(Ozarks College), 它們都是正規大學,規模類似於其他小型博雅學院,但辦學上用「工作式大學(Work Colleges)」的模式, 學生在學校都有工作,有不少依託於本地經濟,比如密蘇里州有一個出名的布蘭森度假區、娛樂城。學生因為要工作, 不用交任何學費。它們用這種模式已經經營了相當長時間,我相信它們的探索,會給未來的大學很多啟迪。
第四,學生的自主學習將成為一種常態
基於技術平台的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會迫使大學的學制更為靈活。學習藉助技術手段,尤其是無處不在的移動技術,變得可以「大規模定製」。過去我們說「因材施教」,其實很難實現,因為很多學校通常沒有經濟實力,去逐個滿足學生的具體需求。更多情況下,大學是按照工業時代的「批量生產」方式經營。但是由於教育技術的發展,個性化學習更容易實施了。學生未必需要按照同樣的進度前進。過去一年一屆的嚴格區分可能會有所打破, 學生中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比較鬆散的「學習團」(cohort),學習團的學生可能一起開始上學,但是由於進度不一,大家會不同時間完成學業。
由於個性化學習比較容易,一些大學可能會變得如同按月付費、隨時去看的電影租借網站(比如Netflix)一樣,大家可以按照學期出錢,隨便你選多少課,只要你吃得消。與此同時,人們可以在不同大學就學,利用學分攢一個學位。這會使得學制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也給了人們接受正規教育的多種渠道和方法。隨著教育的復雜化,教育屆將涌現大量第三方機構和中介,提供學習認證和咨詢之類服務,不依附於具體學校的教育「掮客」將會出現很多,這里會充滿商機。
第五,我想在線教育會發生突破
一些過去被人鄙夷的網路大學由於模式更為合理,成本更為有效,會異軍突起,壯大起來。所謂「野雞大學」會死掉一批,但是餘下的網路學校、網路教育機構中間,我相信會飛出金鳳凰出來。在線教育目前在國內是熱門產業,也是朝陽產業,在未來的很多年內,這種情況都將繼續下去。
中小學虛擬校園比例我相信也會大幅度增加,大學招生與辦學,與這些虛擬校園多有結合,比如學生可通過這些虛擬校園,在高中階段修一些大學和高中都會認可的課程。有些和高校緊密結合的高中,在大學錄取上,將不再依賴於統一的全國性考試。但是在線教育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傳統學習和網路學習誰會吃掉誰。主流的學習方式,可能既不是磚和水泥這種實體學校的學習,也不都是滑鼠和觸摸屏這種環境下的網路學習,可能復合型學習(hybrid learning)會唱主角。另外,如今流行的慕課,未來的作用,就好比如今的電大,會起到一些拾遺補缺的作用,但是不會成為正規教育的主體。
目前社會上和高校內,對於高等教育的批評都很多,但是諸多批評僅限於批評,大家吐槽一番,最終不了了之。這種虎頭蛇尾,關鍵還是缺乏對於理想狀況的想像,所有討論都基於現狀。我這里不過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批評或補充。我也希望大家超脫現有教育思維的模式,去重新想像教育究竟應該怎麼樣?幻想未來是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價值的活動,我想藉助這次會議的平台,挑戰大家一起去想像未來的教育。對子孫後代的未來有所憧憬,必然也會給我們每個人今日的工作增添力量。

③ 面向未來的教育都有什麼

《面向未來的教育》的目標讀者是回答了"要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學生,我們教育者該怎麼做"的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教育領域的創新不是設備、具體方法的更新,而應該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因此教育者要在學校塑造"創新型思維模式"。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本書最核心的內容,為教育者提供了奠定創新基礎、釋放創新潛能的9大方案,幫助教育者從具體處入手,建設創新校園。第四部分則是總結和反思,探討我們的創新教育究竟該何去何從。"奠定創新基礎"的4大方案(第二部分)·建立穩固的關系·學習、領導、創新·不僅僅引發興趣,應該激發潛能·建立共同的願景"釋放創新潛能"的5大方案(第三部分)·基於學習者優勢的領導力·高效學習優先,技術手段其次·以簡勝繁·擁抱開放的文化·為教師創造有意義的學習體驗本書在美國甫一出版,就在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持續占據美

④ 中國式教育的情況及未來走向

一,用「我還不是為你好」來殺自由;
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家庭都只有1個小孩!於是這個生命就得承載這個家庭的所有希望!孩子一出生許多父母的狂想開始了。他們希望,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夢想,或者壓根兒就是一些不著邊際的狂想,能夠由自己的子女來實現,如是以愛的名義,一場曠日持久的虐待開始了。剛學會發聲就要背唐詩,背口訣,能跑能走的時候,就要被強送去各種培訓班學習五花八門的各種本領。
在中國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誕生,就成為了強者的工具,就像貪婪的民間耍猴者得到一隻新猴崽!有的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放棄生活,傾家盪產,不惜代價,甚至災絕人性的開始了中國式教育。孩子上學以後,學校以愛的名義,把孩子變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成績、名次、重點學校、北大、清華成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標,為此必須付出一切。按照家長和學校的意志,成為考試的機器。而所有這一切,從來沒有人考慮是否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學以後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於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後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麼志願啊?這就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後到向家長詢問,終於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二,用物質刺激來誘導拜金主義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並不陌生。據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鐧: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台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里,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里,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現在,中國的教育模式實際就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教育──篩選勝利者,淘汰失敗者,學校之間激烈競爭,勝利的學校盲目擴充、大量招生,失敗的學校生源流失、難以為繼,人力資源與財富資源越來越集中在某些優勝的學校,勝利的學校與失敗的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的差異將越來越大,這將出現什麼結局呢?教育決定未來──教育是培養未來社會成員的途徑,教育的水平決定學生將來的生存能力,個人的生存能力不僅關系社會的繁榮穩定,而且關系家庭的和睦幸福,家庭的和睦幸福則關系下一代的教育環境,如此循環,無窮無盡,要麼是良性循環,,要麼是惡性循環。可想而知,如果我們今天為社會提供貧富差異的教育服務,那麼明天必將出現一個更加貧富懸殊的未來社會!

三,家長代替孩子做主,扼殺了獨立和個性;
對於中國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就要選擇自己的方向或專業,通常都會選擇一個能使他們進入名牌大學,選擇一個可能他們根本不是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家長會勸他們選一個更有「前途」的專業,或許這個專業他們並不喜歡,一個學生可能會選擇會計學,因為他知道這個專業可以讓他自己更有可能進入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但是他可能真正愛好的是化學,而且學得很好。
令人感到難過的是,在他們想方設法進入好的學校後,他們不能改變專業,而且畢業後還在這個領域工作,也不會想著尋找機會嘗試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這大部分是來自父母的壓力。所以通過與教育體制的博弈進入一個名牌大學,中國的學生們整體否定了自己,拒絕了發揮他們最大潛能的機會。
例如,要進入一所頂尖的MBA學校,學校會用考試分數的高低來選擇學生。但是高分的申請學生卻不等於最好的管理人才。一個小學老師可能有很多時間去研究這些標准化的考試,但一個投資銀行家卻因為晝夜不停的工作而沒有時間准備考試。那麼,結果是小學老師在MBA課程的考試中擊敗了投資銀行家。但是從這些學校找聘的公司最後會發現,這些畢業生根本不具備攀登商業管理階梯的必備素質。

四,「功利主義」教育,讓孩子從小缺少公德心;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赴日留學5年的23歲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顧某連刺9刀,致其當場昏迷。原因則是母親沒有按時將錢寄送給他。重傷的母親胃和肝被刀刺破裂,在重症監護室醫治8天才轉到普通病房。而汪某在日本讀書5年,沒有打工,生活費、學費完全靠家庭負擔,每年約開銷30至40萬元人民幣,汪家甚至舉債養活兒子。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路上,父母們經歷悲喜,而民眾則開始反思,操持孩子人生的「直升機」式家長,在以棍棒威脅與以全心服侍的兩極中,如何才能培養出具備健全人格、卻未在人生各個階段缺位的孩子。
現在獨生子女教育有一個嚴重不足,就是對孩子沒有任何意志品質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練孩子的意志。凡事寵著護著,唯恐孩子不順心。獨生子女中較多地存在著脆弱、依賴、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質,而家長似乎視而不見。家長往往無休止的滿足孩子的慾望,不給機會或沒有意識到讓孩子鍛煉克制自己的慾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質在無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質的磨練是家長、老師和其他人無法代替的,只能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實踐中發展,家長要為孩子創造挫折教育的條件。
從小學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中小學的教育就是聽話,老師管幹部,幹部管同學,孩子們都學會了等級制、成人化的處世思維。中國人從小就學會了討老師喜歡為目的,成績好、聽話,拍馬屁等為人生手段。孩子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才來大學接受教育的。學生更向馬戲團的猴子一樣,只要記住固定的動作和一成不變的條件反射,就能得到獎賞……也許這一切聽起來會讓人觸目驚心,但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制度和環境下長大,只是誰也不知道中國式教育的痛苦會堅持到哪一天?

⑤ 中國式教育究竟給孩子什麼樣的未來

中國式教育究竟帶給了孩子們什麼樣的未來?主要有以下大幾點:

一,用「我還不是為你好」來殺自由;

2011年6月,武漢一位母親在發布了題為《女兒小升初,我被逼成「變態娘」》的帖子,自稱高舉著「為了孩子」的大旗、呼喊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逼孩子去培優;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卻捨得大把大把的鈔票送給培優機構;看到女兒被奧數折磨得內向憂郁,中途無奈放棄,而今面對小升初上名校的重重壓力,又全然忘記放棄奧數後女兒重拾快樂的身影,再次把女兒逼入培優班……

「變態娘」的講述得到了眾多父母的共鳴,網友們在感嘆無奈的同時,不忘調侃「如今親媽都成後媽」,在愛的名義下,只能無奈對孩子「殘忍」。正如「變態娘」所說,眼睜睜看著孩子疲憊厭倦痛苦,卻難以阻止,「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家長們都磨練出了一顆變態的心!」他們為孩子狂想各種未來,在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通向未來的道路在哪裡的情況下,按自己的理解,開始了對孩子的教育,對大多數人來說,除了虐待生命之外,實際上是一無所獲!

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家庭都只有1個小孩!於是這個生命就得承載這個家庭的所有希望!孩子一出生許多父母的狂想開始了。他們希望,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夢想,或者壓根兒就是一些不著邊際的狂想,能夠由自己的子女來實現,如是以愛的名義,一場曠日持久的虐待開始了。剛學會發聲就要背唐詩,背口訣,能跑能走的時候,就要被強送去各種培訓班學習五花八門的各種本領。

在中國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誕生,就成為了強者的工具,就像貪婪的民間耍猴者得到一隻新猴崽!有的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放棄生活,傾家盪產,不惜代價,甚至災絕人性的開始了中國式教育。孩子上學以後,學校以愛的名義,把孩子變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成績、名次、重點學校、北大、清華成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標,為此必須付出一切。按照家長和學校的意志,成為考試的機器。而所有這一切,從來沒有人考慮是否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學以後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於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後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麼志願啊?這就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後到向家長詢問,終於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二,用物質刺激來誘導拜金主義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並不陌生。據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鐧: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台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里,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里,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現在,中國的教育模式實際就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教育──篩選勝利者,淘汰失敗者,學校之間激烈競爭,勝利的學校盲目擴充、大量招生,失敗的學校生源流失、難以為繼,人力資源與財富資源越來越集中在某些優勝的學校,勝利的學校與失敗的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的差異將越來越大,這將出現什麼結局呢?教育決定未來──教育是培養未來社會成員的途徑,教育的水平決定學生將來的生存能力,個人的生存能力不僅關系社會的繁榮穩定,而且關系家庭的和睦幸福,家庭的和睦幸福則關系下一代的教育環境,如此循環,無窮無盡,要麼是良性循環,,要麼是惡性循環。可想而知,如果我們今天為社會提供貧富差異的教育服務,那麼明天必將出現一個更加貧富懸殊的未來社會!

三,家長代替孩子做主,扼殺了獨立和個性;

對於中國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就要選擇自己的方向或專業,通常都會選擇一個能使他們進入名牌大學,選擇一個可能他們根本不是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家長會勸他們選一個更有「前途」的專業,或許這個專業他們並不喜歡,一個學生可能會選擇會計學,因為他知道這個專業可以讓他自己更有可能進入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但是他可能真正愛好的是化學,而且學得很好。

令人感到難過的是,在他們想方設法進入好的學校後,他們不能改變專業,而且畢業後還在這個領域工作,也不會想著尋找機會嘗試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這大部分是來自父母的壓力。所以通過與教育體制的博弈進入一個名牌大學,中國的學生們整體否定了自己,拒絕了發揮他們最大潛能的機會。

⑥ 創造教育的來源

(1)創造教育的溯源。
據考究,創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確提出並具體、系統地實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一些企業。1933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協會高級會員H·奧肯寫成了發明講義,並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造教育的濫觴。
1938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副總裁奧斯本發明了發明技法「頭腦風暴法」,被稱為創造力開發上的里程碑,奧斯本也被稱為「創造學之父」。10年後在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學校,正式開始進行創造教育。50年代以後,以吉爾伏特為首的一批美國心理學家參與了創造力的研究,創造力與教育的關系受到重視,創造性教學受到關注。由此看來,創造教育源起於企業界、工業界而非教育界。
(2)創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點。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中小學實施的應是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指根據創造學的基本原理,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個性、創新能力為目標,有機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全面深入地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點有:突出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以激發其創造潛能;注意啟發誘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強調實踐訓練,全面鍛煉創新能力。

⑦ 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隨著我國IT產業的發展和計算機、網路應用的普及,國內目前對軟體編制和信息技術應用方面中低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這為我們中等職業教育創造了培養計算機應用及軟體專業人才的機遇。我們應該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重新定位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提高辦學效益。 一、問題的提出 有資料顯示,無論是軟體人才還是一般單位所需要的計算機應用人才,比例都嚴重失調。 當前我國軟體開發已進入快速增長階段,IT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然而,IT人才存量的總體結構卻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分布——高端人才(系統分析師、項目技術主管等)和低端人才(軟體編碼程序員等)都嚴重短缺,而中端人才趨於飽和。這導致大量本科和本科以上學歷的技術人員沖殺在編程的第一線,企業成本居高不下。 社會不僅需要大量的軟體藍領,而且同樣需要大量的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藍領。我曾經到過的一個單位,只有一台列印機,由於不懂共享,人人都得跑到裝有列印機的電腦上去列印文件;有的單位沒有人會安裝操作系統,一旦系統崩潰,就得找人安裝。這就是很多單位的現狀。 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印度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鑒。印度10億人口中盡管有5億文盲,但是軟體業的成就卻舉世矚目。僅10年時間,該國就將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後面,成為僅次於美國、雄居世界第二的軟體大國。印度人把軟體業做成了一個大品牌,而支撐起這個軟體大國的是職高培養出來的計算機軟體藍領。印度每年新產生的約50萬軟體人才中,大學畢業的只有7萬多。這大大降低了培養成本,縮短了培養周期。只要我們的職業高中教育也能針對社會需求、與實際銜接、注重學以致用,問題必能迎刃而解。 二、我國職業高中計算機課程、教材的現狀及改革思路 現在的職業高中計算機專業教育課程落後、脫離實際、學而難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教材陳舊——在微電子18個月、軟體9個月就要更新換代的今天,還用著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老教材;即使是新編的教材,由於受出版周期的制約,發到學校也已經過時了。 因此,必須更新課程內容,使之符合社會對計算機藍領級人才需求的實際,並把最新的技術編入教材。 此外,我們還可以像印度那樣走產學結合的道路。印度最大的計算機公司TATA以其全面的教育、考試認證體系和強大的實力,全面參與了印度幾個省的大、中、小學的計算機教育。我們同樣可以聯合實力強大的計算機公司搞教學,或讓這些公司參與學校計算機課程的建設。 三、目前社會需要的計算機藍領人才及其培養策略 1. 軟體人才 這里所指的是從事軟體程序編寫的藍領。 軟體編寫人才是當前和未來幾年最緊缺的人才之一。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各種層次的軟體公司,國家也正在大力扶持軟體產業,很多城市都建有軟體園,為這類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因而,軟體藍領有廣闊的就業機會。 我國的軟體人才主要是通過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數少。而軟體市場的開發,需要大量具有實際開發能力的各類軟體人才,其中大多數人的主要工作是「做」,而不是科學研究。即他們應掌握國際上最新軟體的使用方法,具有負責大型軟體某個具體環節的工作的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可以承擔起造就此類人才的任務。中等職業教育應該以培養合格的初級軟體程序員為目標,以應用性、標准性、針對性為特色進行教學。首先要使學生養成基本的、良好的編程習慣,懂得編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編程方法,能夠理解編程所使用的各種語句,然後讓他們投入具體的編程工作。我認為只要懂得編程的原理,學習相關的編程語言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實踐。現在很多大學生並非一出來就能編寫什麼程序,而得從頭學起。職高學生不學深奧理論,編程方面反而可以學得更早一些、更多一些,在做中學、學中做,學與做相輔相成。 2.應用型計算機操作人才 這里所指的是熟悉辦公軟體和常用應用軟體的操作人才。他們必須熟練掌握常用的辦公自動化軟體,能應付不同單位、企業對辦公自動化軟體使用的需要。 雖然計算機在大多數單位已經基本普及,大部分人也能使用計算機、應用一些常見的軟體,但能熟練使用各種辦公軟體的的人並不多。我們可以試著培養一般單位需要的「軟體操作能手」。這些人對於辦公類軟體應該非常精通,能熟練進行各類辦公操作,對其它應用軟體則並不要求非常精,但了解的面要很廣——出現問題時知道怎麼解決,即使暫時不知道,也能想出辦法嘗試解決。 3.計算機維護人才 計算機硬體不能正常工作是每個使用計算機的人都會碰到的問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解決的。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能解決計算機的一些常見毛病,要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開設操作性強的實踐課。這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設備或採取更為完善的措施——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解決。 4.圖形圖像處理人才 這里所指的是掌握常見圖形圖像軟體使用方法的人才,如會使用平面處理、動畫製作、網頁製作等軟體,勝任本行業的相關工作。 圖像處理是需求量較大的一個領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告公司、網路公司、裝飾公司和外貿公司都需要這樣的人才。這種人才對計算機的理論知識要求相對較低,但要求熟練掌握有關圖形圖象軟體的使用方法。這類軟體的版本升級非常快,學校要根據社會的需求隨時更新教材,並要給專業課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圖形圖像處理需要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我們可開設相關的課程進行培養。 總之,我們開設的課程要新,所學的知識技能應是最新的、使用率最高的、能馬上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的。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今後就業才是最有利的。 四、職高計算機類專業課程設置 職高計算機類專業應開設「計算機基礎」(4課時)和「常用辦公軟體的使用」(8課時)兩門公共課程,使學生熟練掌握windows系統的操作方法,能熟練使用Word,Excel,Oulook,PowerPoint和WPS。專業課程設置見下表。

⑧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句話是誰提出的

是鄧小平提出來的。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鄧小平給景山學校題詞並非偶然,而是我們黨工作重點轉移和全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結果。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詞中說:「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自黨的十二大以後,我國全面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和人民要完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就必須依靠教育,而教育只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才能完成這一偉大而光榮的任務。因此,鄧小平關於「三個面向」的題詞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8)創造教育的未來擴展閱讀: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必須紮根中國大地,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著眼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千千萬萬高素質的人才,從根本上解決「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的重要問題。

以義務教育為例,其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要統籌推進課程教材、招生考試、質量評價、教學研究、辦學活力、經費投入等關鍵領域的改革,努力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創造條件。

再以「雙一流」建設為例,既要有中國自信,又要有全球視野。我們要充分意識到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一批高校逐漸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但同時必須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依然要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⑨ 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怎樣,如何推動創新教育

1、全球化教育將覆蓋各個角落,學生完全可能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藉助互聯網學習著距離他們萬水千山之外的學校課程,接受那些未曾謀面的老師的指導,與天南海北的同學進行交流,並參加課程考核,獲得相關學科專業的學位。
2、教學模式多樣化。五到十年以後,全球可能只有15%的學生還在以教師的課堂講授傳統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有85%的學生將是非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者,他們可能是具有較大年齡跨度、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全日制和在職學習分段交叉進行、僅為某個興趣或技能學習、期望與不同文化或專業背景的同學進行專題交流研討、接受或不接受教師對課程教學成果的考核和評估等多樣化的學習者。
3、在未來的教育中,學生個體越來越從群體的教育接受者變成教學過程的中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按照學生自己的節奏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課程教師面向全班同學統一進度的灌輸,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越來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也由教學主導變動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而進行因才施教。

閱讀全文

與創造教育的未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