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佛教唯識無境怎麼解釋科技發明創造

佛教唯識無境怎麼解釋科技發明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10 21:03:39

A. 佛法真的和科學有聯系嗎請幾個例子說明一下謝謝

這個問題先要從生吃毛毛蟲和螞蚱說起,曾經看過貝爺活吃拇指粗的毛毛蟲,蟲子扭曲搖動的身體,在牙齒間掙扎。

營養學家認為,毛毛蟲、螞蚱擁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需求。而在細菌及病毒學家看來,活著的毛毛蟲身上、體內攜帶大量細菌和各類病毒,存在很大的潛伏性危險。

中醫學認為,一些昆蟲是可以入葯治病,在化學家的角度下,毛毛蟲只是蛋白質、脂肪組成的產物,但生物學家可不怎麼認為,在他們的視角里,毛毛蟲是進化出各種令人驚嘆的功能來適應環境。

你看,世間學問就是如此,僅僅是一條毛毛蟲科學界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有各種各樣看法,甚至互相矛盾,何況整個浩瀚如海的出世間學問?

B. 佛教,佛教里的很多,科學無法解釋

推薦你看看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佛學之博大精深,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康有為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梁啟超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
——黃念祖(現代自然科學家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北京郵電學院教授)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 魯迅
佛經是世界上最美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方東美(現代哲學家)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尼 采(德國哲學家)
愛因斯坦曾說: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愛因斯坦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他在自傳中還談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話,他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
——沈家禎(現代著名科學家)

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湯恩比(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王季同,1910年曾發現四元函數求微分法,1916年發明一電氣變流方法,他說:「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佛教卻是親證。」

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
佛教對心研究得很精細,遠非現在的心理學所能企及。

C. 求助:佛是否說過「唯識無境」

佛學術語,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唯識,音譯作毗若底摩呾喇多;無境,又作無外境。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系唯識學派之根本學說。 衍生之語,系唯識學派之術語,指識之顯現。唯識二十論記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識』一語意謂無境。蓋識之顯現乃阿賴耶識由無始以來分別薰習所致,由此顯現所取之外境與能取之我,故大乘庄嚴經論求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種顯現,即所取與能取之顯現。又攝大乘論本所知相分說依他起相為十一識,然皆不過是阿賴耶識所顯現,並無實在之外境與認識外境之主觀。是故,三界諸法皆唯識,離識並無實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現象皆為內心所變現,心外無獨立之客觀存在。成唯識論卷一載,外境隨緣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即指諸法隨人之情識設置而非實有,所緣之境,唯識所現,諸法皆不離心。唯識無境
自唯識現觀之次第而言,首於暖、頂之位了知唯有識而無外境;其次,於世第一法位亦了斷識之判別作用,於見道通達無所判別會得之法界。又由攝大乘論本卷中論述四種理由,可了解一切識為無境之理:(一)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所見有種種差別故。(二)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於過去、未來、夢、影像有所得故。(三)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若有境,於其中能緣義,識無顛倒,不由用功即得真實智故。(四)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此三種即:(1)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境顯現。(2)得奢摩他、修法觀者,唯作意諸境顯現。(3)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前時,一切諸境皆不顯現。
此外,唯識學派歸納『有外境論』為三種,而加以批判,據玄奘譯之觀所緣緣論載,第一宗說諸極微為境;對此,極微為實體,故為生識之因,然識無極微之形相,故極微非境。第二宗說諸極微之和合為境;對此,識上雖有極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並無實體,不能成為識之生因,因此和合為境不成立。第三宗說諸極微之和集為實體且有粗(粗)大相,可成為識之境;對此,若和集有實體,則一一析除其構成部分,應現同一相狀,但如瓶則非然,故和集非實體。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論,而確立唯識無境之理。[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印度哲學研究卷六(宇井伯壽)、中邊分別論釋疏譯注(山口益)

D. 唯識無境 外境非有,內境非無,是什麼意思

唯識法門十分深晦,很不容懂。這段話大意是:識本清凈,離一切境緣相。於外境不取不著,於內心不起諸妄。正智如如。如彌勒菩薩所說:識智何分,水波一個。

E. 佛教怎樣看待科學發展

佛教從來沒有不鼓勵科學的發展,只是一些愚人極端的觀念所現了此種說法。
還有,究竟什麼才是衰落?科學發展是一切嗎?人類以為自己是萬能的嗎?精神良知的退化及倫理道德的喪失才是真正的衰落!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為正知正見的人心服務的,而不是讓人們用來盲從崇拜及依賴的,佛教在兩千五百年前對人心的啟發就已達到了究竟!正信的佛教徒,不需要再像你們一樣總拿些世間短暫虛幻的種種擁有來安慰自己盲目的心靈。盲從才是迷信,迷信技術、迷信權威。
真正的科學技術最重要的不是一堆器械及權威,而是對事實真相的印證過程。
科學本無限,可多數人對科學的認識太有限了。
今天科學所印證的乃是印度教及佛教早在幾千年前通過禪定就已發現的了。
今天的人們,只看到電視,只相信權威,表面看上去,硬體設施的進步迅速發達......那麼,再想想,有得必有失,我們失掉的又是什麼呢?是智慧的能力,我們的智慧能力全讓權威和機器給代替了!難道權威和機器就不會出錯、就不會欺騙我們嗎?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

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實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切著名之學說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啟超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尼采

至於這類名人贊佛教的短語舉不勝舉,我就不一一重復了。

F. 佛教怎麼解釋特異功能

在佛法看來,各種神通都是人人本具的性能,沒有什麼奇特。
只不過,被妄想顛倒覆蓋住了,光明不能顯發。
如果妄想執著消光,本性光明就會顯發。
其實,即使是普通凡夫,還是有神通。不然為什麼能看,能聽,能說話,能思考,手能拿,腳能走呢?
具體原理,可以看馮達庵阿闍梨的《佛法要論》,裡面有相關的篇章。但是需要一定的佛法基礎才能看懂。

G. 什麼叫「唯心所現,唯心所變,唯識無境」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世間一切皆是心的幻化。在心之外,並無真實之境。

H. 高科技是怎樣解釋佛教的現代科學如何證明佛教的理論是對的或是錯的

可於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觀看以下兩個講座

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鍾茂森博士主講)

2006.2.17-18 啟講於 台灣台北世貿大樓國際會議廳103室 / 編號: 52-151 / 共 2 次講演

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鍾茂森博士主講)

2008.4.23 啟講於 華嚴講堂 / 編號: 52-265 / 共 5 次講演

「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 Albert Einstein

華嚴科學宇宙觀 淺探
後學鍾茂森 講於華嚴講堂

提綱
一、前言
二、現代宇宙學與華嚴經簡介
三、與現代宇宙學相吻合的華嚴法界觀:
1、對宇宙結構的描述
2、最早的天文數學。
3、時間空間的可變性
4、 物質的非真實性
5、宇宙的生滅
6、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
7、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論
8、黑洞理論
9、反物質與暗物質
10、宇宙以外的世界
四、結語

I. 佛教唯識無境,萬法唯識,那為什麼人還要吃飯,還要鍛煉身體還有必要這么做么

因為人在六道,吃飯,鍛煉身體這是作為人的自性,既然有自性,就有自性的特點,吃飯、鍛煉身體就不足為奇了。
萬法唯識是指「心」,心動為因,有因就有果。

J. 佛教為什麼從來都不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

凈空法師---現在看清楚了,有科學技術,沒有倫理道德,會毀滅世界;有版倫理道德,沒有科權學技術,天下太平。

現在人總認為慾望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人要沒有慾望,這個社會就不會進步。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有沒有進步?跟西方人一比,可能科學技術不如外國人,但是倫理道德,外國人是不能跟中國人相比的。

到底是倫理道德重要,還是科學技術重要?現在看清楚了,有科學技術,沒有倫理道德,會毀滅世界;有倫理道德,沒有科學技術,天下太平。

我們看到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的書,他在七十年代提出一種看法,科學技術要有限制,對人類衣食住行帶來方便的,可以發展;如果是衣食住行之外的,可以不必去研究發展,這個話說得有道理。

教育里頭,要以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為主軸,這是教育的根,根本!科學是枝葉,可以發展,必須不能違背倫理道德;如果違背倫理道德,破壞了因果的概念,這個科學肯定帶來大災大難。

閱讀全文

與佛教唯識無境怎麼解釋科技發明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