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醫學發明

中國醫學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0 21:02:45

1. 中國有沒有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中國有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明了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2. 誰發明了醫術

醫源於聖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廣闊的市場。燧人鑽木取火,伏羲畫八卦闡明百病之理,神農嘗百草,黃帝作《內經》闡發醫理,是人所共和的。醫源於聖當然是一種誇大,把原始人類經過長期經驗積累形成的醫學知識,歸結為少數幾個無所不知全能聖人的創造,甚至誇大為醫源於神,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如果剝去這些傳說的神話外衣,探求其合理內核,這些傳說仍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為我們了解醫學起源提供某些有益的根據。中國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指出:「古書凡記載大發明,都稱為聖人。所謂某氏某人,實際上是說某些發明,正表示人類進化的某些階段。」(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這是很恰當的。我國古代傳說中關於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及黃帝等聖人創造醫學的故事,實際上反映上古不同氏族集團群體和疾病斗爭的實踐中對醫葯經驗的積累和貢獻,神農、黃帝等不過是這些氏族群體的代名詞,表示著醫學發展有不同階段。

醫源於聖包含的另一個內容,是肯定醫葯領域中一些傑出人物在醫學發展中起著較大的作用,在醫葯經驗積累過程中,不僅各個氏族集團是不平衡的,一個氏族集團內部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一些比較留心醫葯而又具有創造才能的人,他們善於總結經驗,能探尋出更有效的葯物和更好的治療措施,因而在推動醫葯發展中起著更突出的作用,卻是完全符合歷史實際的。

3. 中國醫學有哪些重要的發明

麻沸散,針灸推拿治療

4. 請問:中國醫葯學。是誰發明的具體有哪些

軒轅氏,神農氏,有皇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後世有東海方士,扁鵲,華佗,李時珍

5. 中華醫學發明人是誰

中醫是歷代勞動大在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由其中一些一些優秀者整理並豐富、理內論化得來的,最早的創始容人應該是神農氏,神農氏冒死嘗遍百草,發現各種草葯的用途,另外,軒轅黃帝、上古名醫扁鵲、春秋時期的秦越人(世稱扁鵲)三國的華陀,都為中醫作出了巨大貢獻

望採納!!!網上找到的,參考:http://..com/link?url=ZwKWI7WZ46cUr5yytseuBBDU_Vk9VFGv1WJotfWiKBmX-_

6.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7. 中國近代醫學發展史

醫學經歷了傳統醫學、實驗醫學和現代系統醫學發展時期,歐洲傳統醫學與實驗生物學的結合誕生了西醫學,中國傳統醫學和西醫學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統醫學的模式。
近代
西方近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
16世紀的醫學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開始發展,生產力的增長促進了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這些都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許多葯物也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了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標志著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學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加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陳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首先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說「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依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陳規和盲目崇拜進行斗爭,公開焚毀了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而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這反映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的解剖結構,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他開始從事人體解剖.他所繪制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只有150餘幅,畫得大都准確、優美.
達·分奇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由此證明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迴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是由維薩里完成.維薩里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三或四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就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中世紀,由於手術操作污穢而受到輕視,一般的外科手術都由理發師進行.法國的帕雷就是理發師-外科醫生,他曾任軍醫,在戰傷處理中,用軟膏代替沸油處理火器傷,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他還用結扎法取代燒灼法進行止血;做過異位胎兒倒轉術;創制過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國文字法文寫成的.
14~16世紀,傳染病非常流行,曾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這時弗拉卡斯托羅提出有關傳染病的新見解,認為傳染病是由一種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還指出了三條傳染途徑.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的醫學
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學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里奧,他製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於是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志是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血液在心臟循環的過程.1553年,西班牙學者塞爾維特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時,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臟進行了「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回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
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義大利馬爾皮吉觀察動物組織,發現了毛細血管,他還觀察過脾臟、腎臟等組織的微細結構.荷蘭業余科學家列文胡克也作過許多顯微鏡觀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細胞;他在觀察蝌蚪的尾巴時發現血細胞從毛細血管中流過的情形.他和馬爾皮基的觀察填補了哈維在血液循環學說中留下來的空白,說明血液怎樣由動脈進入靜脈的.但是,17世紀的顯微鏡觀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體組織學是19世紀才發展起來.
17世紀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都有了進步,醫學家也開始不滿意過去的醫學學說,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說,這主要有三種派別.其一是物理學派,醫學機械論者、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對醫學的見解就是代表.他主張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機械的反應;認為人有靈魂,而靈魂存在於松果體中.
化學派則以化學原理解釋生理和病理現象,荷蘭人西爾維烏斯可為其代表.他曾致力於鹽類的研究,認為身體的三要素是水銀、鹽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倫學說的信奉者,認為疾病的發生是酸性和鹼性的平衡失調所致,所以其治療方法也是以平衡兩者的關系為主.這個學派是當時醫學上有勢力的一派,他們在唾液、胰液和膽汁方面的研究對生理學有一定的貢獻.他們認為血液是中樞,一切病理過程都由血液產生.對所有疾病都用化學原理進行解釋和治療.
另一位英國的化學派代表,牛津大學的威利斯注重臨床觀察.在西方他第一個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曾稱威利斯氏病,他記述過現在所稱的重症肌無力,還描述並命名過產褥熱和大腦基底動脈環.
還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認為生命現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學的支配,生命現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來維持的,這種生命力亦即活力.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塔爾,他認為疾病的原因在於生命力的減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紀更為盛行.
這三個學派雖然開始於17世紀,但其影響都很大,直到20世紀各種學派中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家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系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癒力」的思想.這既說明了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18世紀的醫學
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
義大利病理解剖學家莫爾加尼於1761年發表《論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書,描述了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並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科學的推測.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而且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在他以後醫師才開始用「病灶」解釋症狀,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
18世紀後半期,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發明了叩診.他的父親是酒店老闆,常用手指敲擊大酒桶根據聲音猜測桶里的酒量.後宋,奧恩布魯格把這個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尋找「病灶」.經過大量經驗觀察,包括屍體解剖追蹤,他創立應用至今的叩診法.但叩診法的推廣應用,還是19世紀的事.
在17世紀以前,歐洲並無有組織的臨床教育,學生到醫校學習,只要讀書,經過考試及格就可領到畢業證書.17世紀中葉,荷蘭的萊頓大學開始實行臨床教學,並取消宗教派別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國學生.
到18世紀,臨床醫學教學興盛起來,萊頓大學在醫院中設立了教學病床,布爾哈維成了當時世界有名的臨床醫學家.布爾哈維充分利用病床教學,他在進行病理解剖之前,盡量給學生提供臨床的癥候以及這些與病理變化關系的資料,這是以後臨床病理討論會的先驅.
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是18世紀預防醫學的一件大事.16世紀中國已用人痘接種來預防天花.18世紀初,這種方法經土耳其傳到英國,詹納在實踐中發現牛痘接種比人痘接種更安全.他的這個改進增加了接種的安全性,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作出貢獻.
19世紀的醫學
19世紀初,細胞學說被提了出來.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說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說明.
19世紀中葉,由於發酵工業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學、化學的進步和顯微鏡的改進,細菌學也隨之誕生了.法國人巴斯德開始研究發酵的作用,後研究微生物,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科赫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還提出科赫三定律.他們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
19世紀後30年,是細菌學時代,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被發現.巴斯德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並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梅契尼科夫,系統闡述了吞噬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提出了微生物間的對抗和它們變異的論述;20世紀初,發現乳酸菌與病原菌在人腸中相互拮抗,並用乳酸菌制劑來治療某些腸病.他對早期免疫學作出很大貢獻.
19世紀初期,在葯理學方面,一些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例如,1806年由鴉片中提取出嗎啡;1819年由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出奎寧;至19世紀中葉,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楊酸鹽類解熱鎮痛葯合成成功;19世紀末精製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葯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臨床醫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為手段,產生了實驗葯理學.
19世紀,人們應用物理、化學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機體,從而逐漸興起實驗生理學.法國的馬讓迪,德國人彌勒和法國人貝爾納先後用動物實驗對神經和消化等系統進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們的工作奠定了現代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基礎.
由於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影響,當時的臨床醫學中特別注意對內臟器官病理變化的研究和診斷,想盡各種方法尋找「病灶」,使診斷方法不斷充實,診斷手段和輔助診斷工具不斷增多.到19世紀末,檢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從直接觀察病人轉變為研究化驗室的檢驗結果.
發明聽診的是拉埃內克,他是法國病理學家、臨床家.他從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對於心肺可以聽診的啟示.起先他用耳直接聽診,後來製成紙制聽診器,後用木製.他檢查了許多病人,研究了用聽診器發現的各種最微小的現象,並進行了許多屍體解剖,把解剖結果與臨床現象相對照,從而改進了聽診法.1819年,他發表論文《間接聽診法》,並根據這種新的檢查方法用來診斷肺和心臟的疾病.
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裝置和光學器具,一系列光學器械相繼發明和使用.較早的有德國人赫爾姆霍茨的檢眼鏡,繼之喉鏡、膀胱鏡、食管鏡、胃鏡、支氣管鏡等先後發明,這豐富了臨床內科診斷手段,並使其後體腔內進行治療成為可能.
由於化學的發展,臨床醫學利用化學分析檢驗方法以檢查血液的內容物,大大改進了診斷法.顯微鏡學的不斷進步,促使形態診斷學在臨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機體體液和固體部分的組織結構和有形成分,並研究正常和異常排泄物的結構成分.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成就,醫生的診斷方法更為豐富.
19世紀之前,外科非常落後.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問題未得解決,這限制了手術的數量和范圍.19世紀中葉,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發明.19世紀中葉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繼被用作全身麻醉葯,外科手術能夠在無痛情況下施行,這是外科學的一大進步,是外科手術學得以發展的前提.19世紀末又發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續繁雜、副作用多的不足.
創傷手術後的化膿並發症是最麻煩的事,在巴斯德發現病原微生物以前,維也納的產科醫生塞梅爾魏斯於1847年證明,產褥熱的真正原因是手和產科器械帶進了感染因素,主張用石灰水洗手.
根據巴斯德的發現,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認為傷口中的腐爛和分解過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進行復雜骨折手術荻得成功,他還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室、手術台、手術部位和傷口.並用復雜的包紮法包紮傷口.防腐法大大地減少了創傷化膿和手術後的死亡率,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傷口的感染問題.
1886年貝格曼採用熱壓消毒器進行消毒外科,才標志著真正進入了無菌手術的時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進步,如止血鉗、止血帶以及血管結扎的方法的應用等.
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就,為外科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
18世紀時預防醫學有某些改進,但大多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實施范圍也很有限.到19世紀,預防醫學和保障健康的醫學對策已逐漸成為立法和行政的問題.英國於1848年設立衛生總務部,規定一些預防疾病的法令.
之後不久,英國發生霍亂大流行,死亡約六萬人.統計資料顯示疾病的傳染媒介是飲用水,於是採取了適當的預防方法,而逐漸遏止了疫情.
使衛生學成為一門精確科學的人是德國的佩滕科弗,他將物理和化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衛生學方面,研究了空氣、水、土壤對人體的影響;測定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對呼吸的意義,並發明了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氣和暖氣設備.繼他之後,研究職業病的勞動衛生學、研究食品工業的營養和食品衛生學相繼產生.
護理工作歷史悠久,但從事護理的人長期地位低下,19世紀之前工作條件一直十分惡劣,人員素質差,待遇低.英國的南丁格爾曾在德國學習護理知識,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率護士進行戰地救護,收效顯著.1860年她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了一門科學.

8. 列舉中國自古以來取得的醫學成就

1、 扁鵲創造四診法:以望聞問切為基點, 展開細致的醫學診治, 他成為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位偉大的醫學家。

2、 《黃帝內經》: 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 此書原名為內經,它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奠定了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3、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書)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為中醫臨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礎,後人尊張仲景為 「醫聖 」。

4、麻沸散: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 「神醫 」。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葯, 適用於外科手術。 這一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同時華佗還創造了 「五禽戲 」。

5、《千金方》: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 ,記錄了八百多個葯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 頗具創見, 其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6、《天工開物》 :北宋的科學家宋應星寫,被斯大林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裡面記載了可以用明礬等礦物質治療眼科等復雜的疾病。

7、《本草綱目》:明朝的李時珍對中國古代醫學進行了一次完美的總結,裡面記載了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地總結了 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 「東方醫葯巨典 」。

8、青蒿素: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9. 中國醫學發展史

通俗中國醫學史話
——任應秋

勞動人民創造了醫葯——最早的醫葯演變情況
祖國醫學分科的開始——殷周時代的醫葯發展情況
反對迷信的傑出醫生——周代名醫扁鵲
向著預防為主的方向前進——古代的衛生防疫措施
第一次發現血循環——「內經」在解剖生理學上的貢獻
首次用麻醉劑作大手術的外科醫生——漢代名醫華佗
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相他的「傷寒論」
切脈和針灸術的進一步發展——王叔和、皇甫謐的成就
傳染病學專家——晉代名醫葛稚川
重視婦幼保健工作的醫生——孫思邈和「千金方」
中外醫葯學術交流時期——從漢至唐(公元前206~公元907)
醫學教育的發達和形象教學——從劉宋到趙宋的時期
醫院的建立——病坊
醫葯學術的爭鳴——金元四大家
牛痘接種的先聲——人痘術的發明和外傳
世界馳名的葯物學家——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傳染病治療學的內容豐富了——濕熱學派的成就
重視屍體解剖的醫生——王清任和「醫林改錯」
理學療法專家——吳尚先的成就

10. 誰知道中國的醫學發展史

通俗中國醫學史話 ——任應秋 勞動人民創造了醫葯——最早的醫葯演變情況 祖國醫學分科的開始——殷周時代的醫葯發展情況 反對迷信的傑出醫生——周代名醫扁鵲 向著預防為主的方向前進——古代的衛生防疫措施 第一次發現血循環——「內經」在解剖生理學上的貢獻 首次用麻醉劑作大手術的外科醫生——漢代名醫華佗 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相他的「傷寒論」 切脈和針灸術的進一步發展——王叔和、皇甫謐的成就 傳染病學專家——晉代名醫葛稚川 重視婦幼保健工作的醫生——孫思邈和「千金方」 中外醫葯學術交流時期——從漢至唐(公元前206~公元907) 醫學教育的發達和形象教學——從劉宋到趙宋的時期 醫院的建立——病坊 醫葯學術的爭鳴——金元四大家 牛痘接種的先聲——人痘術的發明和外傳 世界馳名的葯物學家——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傳染病治療學的內容豐富了——濕熱學派的成就 重視屍體解剖的醫生——王清任和「醫林改錯」 理學療法專家——吳尚先的成就

閱讀全文

與中國醫學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