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哨子面的起源!越詳細越好!
岐山哨子面
陝西地界,吃面必吃哨子面,省城西安以及各縣鎮到處都是岐山面館,原產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大多都在周公廟附近。那個偉大的周王朝肯定與吃喝有點關系,周武王揮師東進、逐鹿中原,除政治口號以外,哨子面、鍋盔、麵皮具有極大的號召力。
關西大漢到秦始皇時代,就成了讓山東六國瑟瑟發抖的虎狼之師。已經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哨子面的最高紀錄還保持在六七十碗;一個人一頓吃六七十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飯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像周秦漢唐那個英雄時代陝西人的飯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臉盆大的頭盔,牛筋一樣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長面條,又辣又酸又燙,跟化開的鐵水一樣的湯澆到面上。湯是不喝的,回到鍋里不停地輪回往返,絕對在六七十這個數字以上,血就熱起來,眼睛跟臉紅得噴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聲號令,人的原始血性剎那間就爆發出來了,這就叫氣壯山河。陝西人的黑老碗絕對是古典武士頭盔的變形,周人秦人從岐山出來揮師東進,漢人唐人延續這個偉大的傳統,東出潼關後,又開鑿西域。他們高貴的祖先本來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東至潼關的八百里秦川把他們從牧人變成了農民,牧草到莊稼這種奇妙的轉折並沒有減弱他們馳騁大地的勇氣和想像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銅和鐵的頭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亞細亞,汗血馬苜蓿葡萄跟麥子穀子長在一起,秦腔花兒跟十二木卡姆連在一起。張騫、玄奘這些孤膽英雄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死面餅子和羊肉往銅缽鐵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爛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圓了,拍一拍跟鼓一樣嘭嘭嘭,可以撐到天黑。羊肉泡饃絕對是戈壁沙漠的產物,一天只吃一頓,人成了駱駝,至少是駱駝影響了人的腸胃。
周人是比較講究的,即使征戰也不能急吼吼,也一定要從容大方。哨子面湯寬,讓人覺得奢侈,頭盔那麼大一碗湯、碗底就一筷頭面條,可這一筷頭面條又長又筋又燙,一粘嘴唇,急速吞咽,就發出哨子一樣的(口瞿)(口瞿)聲,一碗接一碗快得不得了,要用盤上,大木盤里十幾碗,一個女子端著,吃一碗遞一碗,跟轉盤機槍一樣。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十幾個小夥子吃筵席,主人窮於應付,大鐵鍋不停煮麵煮湯,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還是跟不上,小夥子們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紅事白事,總要提防村子裡虎狼般的壯漢。連十幾歲的半大小子也在提防對象之列。這種飲食啟蒙對一個鄉村少年非常重要。哨子面的湯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豬肉切碎,慢火爛一小時、跟燉東坡肘子差不多,不是炒也不是煮,也不是燉,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讓豬肉爛成漿糊狀,有一股濃烈的酸辣香,湯也是酸辣味,一層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見大巫。我七八歲的時候吃豬肉傷了脾胃,再也不吃豬肉了,吃哨子面只吃一二碗,幾乎是嬰兒的飯量,你可以想像在岐山那地方有多狼狽,一個人吃不成飯,誰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個鄉下老太太,外孫吃不動飯她著急呀,心裡急,臉上看不出來。慢條斯理地講她輝煌的過去,農村婦女所有的輝煌就是廚房,有米沒米必須讓煙囪冒煙,而且要冒得筆直雄壯直薄雲天,在她的講述里哨子面的面條應該是青色的,案板上,面擀開,又揉到一起,再擀開,再揉再擀,麵粉的筋絲全被拉開了,營養全都出來了,煮熟後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見對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樣,客人們吃到六七十碗的時候,總要站起來鬆鬆腰帶,放開肚子再吃十幾碗……我還記得六十多歲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樣子,我的口水咕咕叫著咽到肚子里,我都聞到了又濃又尖的酸辣味道,跟夢幻一樣。在夢幻的後邊,外婆真的到廚房去操作了,彷彿在童話世界裡,我聽到和面的聲音,我聽到揉面的聲音,我看見面被擀開了,跟被單一樣一次次展開,白面變成青面,沿著擀麵杖切成細絲,酸辣湯彌漫了屋子彌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歲,我一口氣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雞肉做的臊子。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吞吃面條的(口瞿)(口瞿)聲。
Ⅱ 嗩吶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是誰發明的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
嗩吶起源於波斯、阿拉伯一帶,公元3世紀時,由波斯、阿拉版伯一帶傳入中國。嗩吶由哨、氣牌、權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管身木製,呈圓錐形。
至於它的發明者肯定是波斯人,具體無法考證。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
Ⅲ (口技)口哨是誰發明的
作為一門藝術,嘯藝已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相當程度的輝煌
Ⅳ 口哨是誰發明的
邪惡天使
Ⅳ 哨子的起源是什麼
1. [whistle]∶一種能吹出尖銳聲的器物,用於集合人、操練或體育比賽時發號令
Ⅵ 哨子是何時何地發明的
問這個干嗎?
不過我也學學
是不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發明的"哈哈
Ⅶ 岐山哨子的來歷
岐山縣位於寶雞市東郊,素以盛產小麥著稱,麵食中最有名的要數哨子面。哨子面的面條,要求揉的筋,擀得薄,切得寬細自便。哨子的做法是:用帶皮的豬肉切成小丁在油鍋內煸炒,加上薑末等調料去腥味,再加醬油和少量糖添水燉煮,然後放豆腐丁、胡蘿卜丁等鮮萊,講究的還放黃花、木耳等。面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臊子吃。哨子麵筋,湯鮮,味香,再加些辣椒面、醋等,給人以熱、辣或酸的口味。
岐山大小飯店都供應正宗的臊子面,還有楹聯寫道:
喝幾杯西鳳酒來此小坐
吃兩碗臊子面不虛此行
哨子面始於周原故里岐山,傳遍陝西及西北各地。
關於哨子面的來歷,岐山文化館李辛儒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神來之食歧山哨子面》。據他考證,哨子面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余"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哨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現在敬神靈和祖靈,吃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哨子面招待客人。
Ⅷ 吹口哨是哪國人發明的
第一位吹口哨的人就是發明者, 哪國人無從考證了。
Ⅸ 嗩吶是誰發明的
由波斯人發明。
嗩吶(義大利語:suona),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由波斯人發明,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歷史沿革: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
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
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