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說的 低頭方見水中天前後幾句是什麼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方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㈡ 道家發明人是誰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一說安徽渦陽)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㈢ 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過哪些啟發,有什麼發明創造
例一。弗蘭明發現青黴素
弗蘭明是英國細菌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22年他發現溶菌酶。1928年他又發現了青黴素,這是他在觀察培養葡萄球細菌的毓盤時,發現盤里長了青綠色的霉,再細心觀察,這種青綠色霉的周圍沒有葡萄球菌。經過反復觀察和研究,證實這種綠色坶是殺菌的物質。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葡萄菌剋星。經過進一步研究製成了青黴素這種高效抗菌素。以後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肯定了它的治療價值。青黴素的出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為此,他榮獲諾貝爾獎。著有《青黴素——它的實際應用》。
例二。張衡觀測天象製作渾天儀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在任太史令時,專心研究天文歷算。在當時,有種比較先進的天文學說叫渾天說,認為天是渾圓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殼,地像卵黃,在天的中間,日月星辰在「卵殼」上不停轉動。張衡認為這樣的結論不完善。於是他天天觀測天象,積累了大量恆星運動的資料並對恆星運動的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製成了渾天儀,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說。渾天儀用銅製成,主體是一個球體模型,上刻著恆心、南極、北極、經度、黃道、赤道。儀器上表現的情況同天空中星象出沒完全相符。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完全由於張衡堅持觀測天象的結果。
例三。貝爾的不少朋友卻希望他鑽研電報術。但發明家不以為然。他心裡唯一惦記的事,就是要完成傳遞人聲的工作。他先試製成「諧和電報」——在一根導線上連接由帶電蘆葦組成的兩個豎琴模樣的集合。每根蘆葦在導線的那一頭都有同頻率的對應者。貝爾把兩個「豎琴」掛在磁性薄膜上。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種裝置。
有一天,貝爾的助手托馬斯.沃森擺弄夾住了的蘆葦,而貝爾卻從導線上聽到了鄰室傳來的撥動的弦音。他記下了事實,從而導致進一步試驗。試驗過程中,貝爾遇到不少困難。但他是個虛心好學的人,因而在向別人求教時,得到過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指導與幫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約瑟夫.亨利、愛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貝爾通過送話機喊道:「沃森先生,請過來!我有事找你!」
在實驗室里的沃森助手聽到召喚,像發瘋一樣,躍出實驗室,奔向貝爾喊話的寢室去。他一路大叫著:「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
這樣,人類有了最初的電話,揭開了一頁嶄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電話發出的新聞電訊稿被發送到波士頓《世界報》,標志著電話為公眾所採用。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
㈣ 求《小的決定大的》 閱讀答案(原文有改動)
1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4分) 本文來自織夢
答案: 小的決定大的(或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
15.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的?(4分)
答案: ①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1分) ②未來最終改變世界,影響人們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1分) ③小事致走向。(1分) 或答成:本文是從「小最具繁衍力」「小能改變世界」「小事致走向」三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的。(答出一個分論點給1分) 16.文章第11段引用的老子的話屬於什麼論據?有什麼作用?(4分)
答案: 道理論據。(2分) 有力地論證了「小的決定大的」這一中心論點,(1分)具有權威性,富有說服力。(1分) 17.文章第⑥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試分析其作用。(4分) right dedecms
答案: 舉例論證(例證法)。(2分) 舉微型電子電路的發展過程的事例,論證了「未來最終改變世界,影響人們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或「小能改變世界、影響人們生活」)的分論點,(1分)真實可信,說服力強。(1分)
㈤ 求中國人自豪的事例
我們中國有5000多年歷史,歷史悠久,是個禮儀之邦,我們還有儒家的孔子,這些不都讓我們自豪嗎!!!!!!!!!!
㈥ 老子發明的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作品《老子》,
成就:
道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人物 辯證法思想、無為而治思想。
㈦ 電腦是誰發明的不然老子會死得很慘很慘
1.西元1801年法國人約瑟夫‧傑誇德(JosephJacquard)發明使用打孔卡片(Punched carboard card)控制的自動化織布機。對未來電腦的發展引進兩個重要的觀念:一、資訊可以在打孔卡片上編碼(Coded)二、資訊可以儲存在卡片上,而且當這些卡片成串的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為一連串的指令 - 實際上也就是程式。
2.西元1833年英國數學家劍橋大學的查理‧巴貝基(Charles Babbage)完成一部差分機(Difference engine),爾後並完成一部功能更強的機器,稱為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這一部機器在觀念上與現代電腦極為相似,對計算機貢獻良多,因尊稱為「電腦之父」。至於分析機的有些構思是來自其密友兼同事 - 蘿蕾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Lovelace),即詩人拜侖(Byron)的女兒艾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的驚人見解。她被公認為"程式設計的鼻祖"(The first programmer),她所研究就是一種用來送入分析機,並能使這部機器執行工作的指令。
3. 西元1890年,美國政府授命赫勒里斯製造一部機器,來協助執行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工作。這部機器是以打孔片儲存資料,而且是由電力帶動的。由於這部機器的協助,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如1880年度的人口普查資料花了七年的時間才統計完成,而且官員們還擔心著是否會遺漏了其中某些的細節)。
這些發明只是用來輔助計算的工具,它們都沒有記憶與儲存資料的功能, 因此不能稱為 『 電腦 』。
二.發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隨著電腦科技之進步,『 電腦 』已由龐然大物演變到現在的微型電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 個人電腦 ( Personal Computer ) 簡稱 PC。
三. 電腦的特性: 1.速度快
2.儲存容量大
3.准確性高
㈧ 什麼是社會倒退
人類社會倒退就是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的同步或不同步的腐敗發展,由「為他(她)人、為社會」 發展變化為人人「為自己」。由「為他(她)人、為社會」 發展變化為人人「為自己」就是人性的退步。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哲學是真理哲學,引領人類社會退步的哲學是謬論哲學;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人是偉大的人——永垂青史,引領人類社會退步的人是渺小的人——遺臭萬年。
㈨ 道家學說的起源(越簡單越好)
最初為早期不知名來的自古哲學家
後來是曾任周「圖書館長」的老子,即李耳,老聃有《道德經》,老子後來出關向西,傳說是西化胡僧去了
然後是列禦寇,道家前輩,有《列子》
春秋末期,孔子繼承老子思想而發展,莊子繼承老子向另一方發展,形成了後來的儒家和道家(在我觀念上認為早期、正統的儒家屬於道家)
儒家和道家在後來都「適者生存,不適者改」了。道家在張陵後成了一味煉丹成仙的「化學家」,而儒家去干裹女人腳的勾當了。
發展到現在,老子再世也不知道現在是何了。
應該承認,馬克思的哲學是最好的繼承道家的思想了
㈩ 老子的一首插秧詩(手把秧苗插滿田.原來低頭是向前)全文是怎樣的!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描寫農夫插秧的時候,一根接著一根往下插。「低頭便見水中天」:低下頭來看到倒映在水田裡的天空。「心地清凈方為道」: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慾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是邊插邊後退的,正因為他能夠退後,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時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進。
這首詩告訴我們:從近處可以看到遠處,退步也可以當作進步。常人有一種傾向:看高不看低,求遠不求近。譬如:某人學問比我淵博,就尊重他;某人錢財比我富足,就巴結他。如果此人條件比我差,就不予理會。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的道理。禪師們觀看這個世界與常人就有顯著的不同,譬如詩中說:「低頭便見水中天」,就是要我們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有一位禪師曾經譬喻說:「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於宇宙之間,那麼只有低下頭來!」我們看成熟的稻子,頭是俯伏在地面的,我們要想認識真理,就要謙沖自牧,把頭低下來。
一般人總以為人生向前走,才是進步風光的,而這首詩卻告訴我們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風光的。古人說:「以退為進」,又說:「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貴。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沖,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謂「回頭是岸」,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樂觀場面。從事事業,把穩正確的方向,不能一味蠻幹下去,也要有勇於回頭的氣魄。
相傳布袋和尚是奉化人。唐僖宗年間,奉化出了個名僧,體態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開,時常攜一袋,隨處寢卧,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