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開復的主要成就
1988 - 1990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 - 1998 美國SGI電腦公司(網路產品部全球副總裁、Cosmo 子公司總裁) 1998 - 2004 美國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1988 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 世界Othello對弈冠軍(黑白棋) 199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公司副總裁,負責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務部,致力於開發使用戶界面變得更加簡便自然的技術和服務。 2000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閃電加盟Google。並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前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於2009年9月4日正式辭職,自我創業,將創立一隻風投基金,支持中國青年創業者。Google公司未說明離職原因。 2009年9月,李開復離開GOOGLE(離職)。 2009年9月李開復博士在中國北京創立創新工場。
② 李開復創業的艱難歷程
1966 - 1972 台灣就讀小學 1972 - 1979 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學士 1983 - 1988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 - 1998 美國SGI電腦公司(網路產品部全球副總裁、Cosmo 子公司總裁) 1998 - 2004 美國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1988 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 世界Othello對弈冠軍(黑白棋) 199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公司副總裁,負責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務部,致力於開發使用戶界面變得更加簡便自然的技術和服務。 2000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閃電加盟Google。並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前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於2009年9月4日正式辭職,自我創業,將創立一隻風投基金,支持中國青年創業者。Google公司未說明離職原因。 2009年9月,李開復離開GOOGLE(離職)。 2009年9月李開復博士於在中國北京創立創新工場。
③ 急!!~~關於李開復..
出生年月:1961年
籍貫:中國台灣省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
就職單位:Google
職位: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經歷:
1961年生於台灣。
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
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
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2000年升任公司副總裁,調回總部負責自然界面部。李開復是國際知名的語音識別技術專家,原為卡耐基梅隆大學副教授,曾獲《商業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學創新」稱號。
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在加盟Google之前,李開復博士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副總裁,負責研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使得人機界面更加簡便和自然。該部門負責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線服務等技術。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的使命就是要讓所有這些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微軟的客戶。
李開復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在語音識別、人工智慧、三維圖形及網路多媒體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他的帶領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體、新一代用戶界面和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
加盟微軟公司前,李開復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此前他還曾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李博士在Cosmo任職期間,負責多平台、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方面的研發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擔任SGI公司網路產品部門的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多個產品系列的發展方向和公司網路產品策略的制定。李開復在蘋果公司任職六年中的最後一個職務是其互動式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他們後來開發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產品。
在加入蘋果公司之前,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並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在校期間,李開復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黑白棋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李博士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李開復同時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
=========
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副總裁,負責研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使得人機界面更加簡便和自然。該部門負責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線服務等技術。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的使命就是要讓所有這些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微軟的客戶。李開復博士於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博士在語音識別、人工智慧、三維圖形及網路多媒體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他的帶領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體、新一代用戶界面和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加盟微軟公司前,李博士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 Cosmo Software的總裁。此前他還曾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李博士在Cosmo任職期間,負責多平台、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方面的研發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擔任SGI公司網路產品部門的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多個產品系列的發展方向和公司網路產品策略的制定。李博士在蘋果公司任職六年中的最後一個職務是其互動式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他們後來開發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產品。在加入蘋果公司之前,李博士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並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在校期間,李博士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黑白棋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李博士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李開復博士同時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
==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情結 ==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始於1990年,那時他受聯合國邀請來華演講兩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講結束時,滿屋子的學生都不願離去。他們不停地拋出問題,想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被微軟這樣世界頂級公司認可的人才。「一定要幫幫他們。」李開復說,自己被大學生渴望成才的熱情感動了。之後,只要學生們給他寫信,或者邀請他做演講,他能做的,都會不遺餘力。
李開復還為中國學生創辦了開復學生網,已經改為我學網(http://www.5xue.com/)。現在活躍在網站社區各版和學生交流的不僅有開復、社區最有價值專家,還有很多熱心的各界專家學者。在網站論壇里,開復長期堅持在網上和學生交流、回答學生的問題,正如他所說的:
「我希望能以這個網站為平台,為中國的學生們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成長的資源,包括相關的教育文章和網站學習資源、各地高校學生們的經驗介紹和心得交流,從而幫助中國學生的成長。
我也希望通過這個網站,和中國的學生們建立友誼,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長的經歷和心得、探討人生規劃和發展。當你遇到挫折時,能以度量、勇氣和智慧幫助你渡過難關。」
李開復曾有多封給中國學生的信
2000年4月,李開復結束在中國的任職回微軟總部做全球副總裁。他突然萌發沖動,在網上給中國大學生寫了《我的人才觀》及《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不久,兩篇文章在互聯網上和中國高校中廣為流傳。
詳細閱讀: 《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從誠信談起》http://xijiao.5d6d.com/thread-37-1-2.html
2003年12月,李開復在寫了《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之後,又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這封信側重於談領導者的重要品質。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http://xijiao.5d6d.com/thread-45-1-2.html 2004年5月,李開復在知道了雲南大學發生的馬加爵事件後,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這封信「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http://xijiao.5d6d.com/thread-46-1-1.html
2005年2月,李開復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其中一位即將畢業學生的信讓開復有了寫第四封信的想法。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並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http://xijiao.5d6d.com/thread-77-1-1.html還有《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http://xijiao.5d6d.com/thread-78-1-1.html 和《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http://xijiao.5d6d.com/thread-79-1-1.html
寫給中國學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開復在《大學里最重要的七項學習》中敘述了「就讀大學時,你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包括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培養興趣、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世。」
詳細閱讀:《大學里最重要的七項學習》 http://campus.eol.cn/20050830/3148929.shtml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加入Google,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和評論的焦點。我們來看看李開復自己是如何談這次「跳槽事件」的。
詳細閱讀:《Google和中國--追隨我心的選擇》http://xijiao.xuntan.com/dispbbs.php?boardid=3&id=101&page=1
名人姓名:李開復
出生年代:1961
名人職稱:Google中國區總裁
名人國家:中國
相關介紹:
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
現與妻子(謝先鈴)女兒(李德寧、李德亭)居住美國西雅圖
1966 - 1972 台灣就讀小學
1972 - 1979 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學士
1983 - 1988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
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 - 1998 美國SGI電腦公司(網路產品部全球副總裁、Cosmo 子公司總裁)
1998 - 2004 美國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1988 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 世界Othello對弈冠軍
199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2000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閃電加盟Google。
語錄:
李開復,於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公司副總裁,負責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務部,致力於開發使用戶界面變得更加簡便自然的技術和服務。1998年,李開復加盟微軟公司,並隨後創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盟Google,擔任中國區總裁一職。
經歷:
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並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
李開復博士於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2005年7月20日,原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將負責Google中國研發中心的運營,並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
成就:
在位於匹茨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任助教期間,他以精深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譽全球。就在這里,他開創性地運用統計學原理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被「商業周刊」授予當年「最重要科學創新獎」,確立了他在信息技術研究領域的泰斗地位。
他所開發出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黑白棋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
在蘋果公司工作的六年間,他主管多媒體技術研發,計算機迷們所熟悉的QuickTime系列音頻產品就是他們的一項研究成果;他還擔任過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負責多平台、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的研發工作。
李開復博客透露大學生活 曾做過很多無聊事
破滅的哈佛、法律、數學夢
上大學前,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哈佛人。我有這樣一個夢想,一是因為那個籠罩著哈佛大學的光環,也因為我一直把學習法律當做我的目標,並把學習數學當做我的「後備」,而哈佛的這兩個專業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這個夢想。至於原因,我估計是因為我的SAT英語成績太差了,只有550分(如果當時有新東方,可能就不是這個結局了)。
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條件有不足,不能保證一定能上哪所大學,所以我一共申請了12所學校,這樣,我覺得才能把主動掌握在自己手裡。回想當時,我的老師們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為申請大學的材料中需要老師給學生寫的推薦信,而對我,他們要一下子寫那麼多份(當時沒有電腦,每封推薦信都需要老師親手寫成)。
最後,我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法律系和數學系也很有名。哥大給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允許學生學習的課程范圍很廣。我在大一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美術、歷史、音樂、哲學等專業的課程,接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找到自己興趣的機會。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哲學系的一個老教授說的話:「知道什麼是make a difference嗎?想像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中有你,一個世界中沒有你,讓兩者的difference最大,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
再來說說我的哥大法律夢。當時,我主要學的是「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屬於一種「法學博士預科(pre-law)」的專業。但是,上了幾門「政治科學」的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來上課,十分苦惱。其中一門課實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課都在睡覺,惟一的選擇只是在教室里睡還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學期過半後,我的平均成績勉強夠得一個C,我趕在限期的前一天把這門課退掉,才避免了因為平均分不到3.0導致助學金被取消的災難。
我向家人提起學習法律的苦悶時,他們都鼓勵我轉系。姐姐說:「你不是高中時就把大二的數學讀完了,還得了全州數學冠軍嗎,怎麼不轉數學系?」但是,這又讓我碰到了我的第二個苦惱。進入大學後,學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個 「數學天才班」,那裡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數學尖子,一個班只有七個人。但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數學突然由「最好的」變成「最差的」了。這時,我才意識到,我雖然是「全州冠軍」,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稱為「鄉下」的田納西州,而當我遇到了這些來自加州或紐約州的真正的「數學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連問問題時都膽怯了,生怕我的同學們看出我這個「全州冠軍」的真正水平並不怎麼樣。這么一來,我就越來越落後,到今天我對這門課還是「半懂不懂」(這又是一個「沉默不是金」的證明)。當我上完這門課後,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都是因為「數學之美」而為它痴迷,但我卻並非如此。一方面,我羨慕他們找到了最愛;另一方面,我遺憾地發現,自己既不是一個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就這樣,我與我嚮往的哈佛、選擇的法律、自豪的數學一一揮別。
因為懂計算機成了校園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數學,我的未來之路將往何方?幸好還有計算機。
其實,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很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我很幸運,學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機器,當時是1977年,計算機還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張一張的卡片上打洞,然後再把這一疊打了洞的卡片輸入電腦)。有一個周末,我寫了一個程序,讓它去解一個復雜的數學方程式,然後把結果列印出來。因為機器運行速度非常慢,寫完程序後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學校,我突然被老師叫去罵了一通說:「你知不知道我們所有的紙都被你列印光了!」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周五我走後程序一直在運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斷地在列印結果。當時的列印紙都是每張連在一起的厚厚一疊,而這樣一箱紙可能要花掉學校幾十美金,結果被我一個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師當然很生氣。
大一時,我很驚訝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計算機,而令我更驚訝的是這么好玩的東西也可以作為一個「專業」。於是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課程,得到了我進入大學後的第一個「A+」。除了贏得老師、同學的贊揚,我還感覺到一種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可能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解決這樣的問題才是一生的意義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計算機中心打工,他們會按時間付點錢給我作為酬勞,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種鼓勵。同學們有什麼計算機方面問題都會來找我解決,而且當時「會計算機」在學校里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COOL了。甚至那時候我的ID都跟別人不一樣: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學計算機的就是「cs.kaifulee」,學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李開復,和校長一樣,多牛啊!
當然,我也做了很多無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別人的密碼。那個時候,大家還不知道密碼是可以被破譯的,當我「黑掉」別人的帳戶以後,就用他的名義發一些惡作劇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學的賬號在BBS上發了一個「單身女郎徵友」的啟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書。這位同學現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計他到今天還不知情,下次見到他我一定要記得告訴他,那個啟事是我發的。
當時,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計算機系只是新設的一個專業,如果我選擇計算機這個基礎不是很厚重的專業,前途看起來並不很明朗。如果選擇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預測到:做法官、律師、參選議員等等。因為在我之前有很多範本,我可以照著規劃。而選擇計算機專業,我甚至連將來要做什麼都想不出來,當時也沒有軟體工程師這種職業。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和「我的興趣」(做一個不喜歡的工作多無聊、多沮喪啊!),並沒有讓這些現實就業的問題影響我。於是大二時,我從「政治科學」轉到「計算機科學」。當時,一個物理系的同學開玩笑說:「任何一個學科要加『科學』做後綴,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學。看看你,從一個『假科學』跳到另一個『假科學』,跳來跳去還是成不了科學家。」
http://www.5xue.com/moles/wordpress/?p=1258
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引言
曾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紀簡史》的書。中國在這本書中佔有相當大的分量,其中幾頁還特別提到了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傳奇。該書出版才幾周就一躍成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書中,弗里德曼高度評價了中國人的天分和毅力。他還認為:「經過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歷史的潮流已將世界各地間的隔閡消除殆盡,如果你不努力趕上時代的潮流,你終將會被歷史所遺棄。」
我決定回到中國時,曾經與托馬斯•弗里德曼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我提出:我非常贊賞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實,「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樣的人才,無論你在美國、中國、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國青年需要進步,才能不被時代遺棄。但是,我提出他的書裡面談到的問題似乎把中國與印度的教育過於完美化了。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樣的激勵與進步,才能成為21世紀頂天立地的人才。同時,他也同意他可能為了喚醒美國青年與教育家,特別強調和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
因此,我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的內容主要就是圍繞「21世紀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展開的。我們正身處一個「平坦的世界」——在21世紀里,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需要的最優秀的人才都應該具備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21世紀里成功的跨國企業需要的也正是來自世界各地,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個人素質和滿足時代要求方面同樣出色的人才群體。因此,這封信不僅僅是寫給中國青年的,也同樣是寫給世界青年的,是寫給任何一個希望在21世紀里獲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標准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東方的戰國時代和西方的騎士時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敵萬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辯的謀臣;在中國的科舉時代里,靠著「死記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題名的書生最容易出人頭地;在西方工業革命風起雲涌的日子裡,善於用機器的力量改變世界的發明家以及那些精通專業、埋頭苦乾的工程師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中,大多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還停留在專注、勤奮、誠實、服從等個體層面……
但時光荏苒,21世紀已經悄然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今天這個機遇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更多的人擁有了選擇和決策的權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擁有了足夠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空間……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復的機械勞動,也不再是單打獨斗式的發明與創造。人們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人們也需要更加緊密地與他人溝通、合作。
④ 李開復的簡介,但是要詳細點啦
李開復,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省新北市中和區,祖籍四川成都,現已移居北京市。
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產業的經理人、創業者和電腦科學的研究者。
曾在蘋果、SGI、微軟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擔當要職。2009年9月從谷歌離職後創辦創新工場,並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3年9月,李開復對外宣布罹患淋巴癌。2015年11月6日,由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北京)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於今日在股轉系統披露公開轉讓說明書,正式沖刺新三板。
(4)李開復的發明擴展閱讀
李開復相關事跡:李開復說自己在中國開始一段時間其實很郁悶,因為根據各種統計,谷歌的搜索質量經過一段時間的提高後已經超過了競爭對手,但是中國用戶根本不認,他們就是喜歡用網路。
「所以我們決定要想個辦法,讓用戶在三英尺之外就看出谷歌的搜索結果更好。」李開復決定讓谷歌在中國上馬從全球平台引入的整合搜索技術。
「我真想跟用戶說這個整合搜索多有技術含量,可他們聽不懂,也不想聽,現在只能跟你一個人說說。」 說到這個整合搜索,李開復勁頭來了。單純用網頁搜索「周傑倫」,只會出現網頁鏈接,而整合搜索,則會為用戶同時提供周傑倫的新聞、音樂和視頻等。
從後台技術來看,網頁搜索只需要搜索一次,而整合搜索要搜14次。每個垂直搜索,比如視頻搜索或者學術搜索都要處理2次,這就比單純的網頁搜索工作量大了14倍。如果網頁搜索要1000台伺服器,那麼整合搜索就需要14000台,經過優化也要5000~6000台伺服器。
「反正我們伺服器便宜,自己研發的,幾百美元一台,用壞了再換。」李開復說。在推出整合搜索一年多後,終於有用戶漸漸發現了谷歌的變化。第一批發現的是大學生和白領,然後再蔓延到更多受眾。
⑤ 李開復資料
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
現與妻子(謝先鈴)女兒(李德寧、李德亭)居住美國西雅圖
1966 - 1972 台灣就讀小學
1972 - 1979 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學士
1983 - 1988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 - 1998 美國SGI電腦公司(網路產品部全球副總裁、Cosmo 子公司總裁)
1998 - 現在 美國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1988 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 世界Othello對弈冠軍
199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2000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⑥ 李開復,介紹一下
李開復!!
個人簡介
出生年月:1961.12.3
籍貫:中國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曾就讀於法學院)
就職單位:Google
職位: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經歷:
1961年生於中國台灣。
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
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
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2000年升任公司副總裁,調回總部負責自然界面部。李開復是國際知名的語音識別技術專家,原為卡耐基梅隆大學副教授,曾獲《商業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學創新」稱號。
現在手機上用到的語音撥號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發出來的。
[編輯本段]人生經歷
現與妻子(謝先鈴)女兒(李德寧、李德亭)居住美國西雅圖
1966 - 1972 台灣就讀小學
1972 - 1979 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學士
1983 - 1988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
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 - 1998 美國SGI電腦公司(網路產品部全球副總裁、Cosmo 子公司總裁)
1998 - 2004 美國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1988 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 世界Othello對弈冠軍
199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公司副總裁,負責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務部,致力於開發使用戶界面變得更加簡便自然的技術和服務。
2000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閃電加盟Google。並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
[編輯本段]成就
1、在位於匹茨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任助教期間,他以精深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譽全球。就在這里,他開創性地運用統計學原理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被「商業周刊」授予當年「最重要科學創新獎」,確立了他在信息技術研究領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在校期間,李開復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黑白棋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李博士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李開復同時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
3、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負責多平台、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的研發工作。
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開復博士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副總裁,負責研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使得人機界面更加簡便和自然。該部門負責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線服務等技術。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的使命就是要讓所有這些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微軟的客戶。
5、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在語音識別、人工智慧、三維圖形及網路多媒體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他的帶領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體、新一代用戶界面和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
[編輯本段]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情結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始於1990年,那時他受聯合國邀請來華演講兩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講結束時,滿屋子的學生都不願離去。他們不停地拋出問題,想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被微軟這樣世界頂級公司認可的人才。「一定要幫幫他們。」李開復說,自己被大學生渴望成才的熱情感動了。之後,只要學生們給他寫信,或者邀請他做演講,他能做的,都會不遺餘力。
李開復還為中國學生創辦了開復學生網[1],已經改為我學網。現在活躍在網站社區各版和學生交流的不僅有開復、社區最有價值專家,還有很多熱心的各界專家學者。在網站論壇里,開復長期堅持在網上和學生交流、回答學生的問題,正如他所說的:
」我希望能以這個網站為平台,為中國的學生們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成長的資源,包括相關的教育文章和網站學習資源、各地高校學生們的經驗介紹和心得交流,從而幫助中國學生的成長。
我也希望通過這個網站,和中國的學生們建立友誼,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長的經歷和心得、探討人生規劃和發展。當你遇到挫折時,能以度量、勇氣和智慧幫助你渡過難關。」
1、李開復曾有多封給中國學生的信
2000年4月,李開復結束在中國的任職回微軟總部做全球副總裁。他突然萌發沖動,在網上給中國大學生寫了《我的人才觀》及《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不久,兩篇文章在互聯網上和中國高校中廣為流傳。
詳細閱讀: 《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2003年12月,李開復在寫了《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之後,又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這封信側重於談領導者的重要品質。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開復在知道了雲南大學發生的馬加爵事件後,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這封信「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
2005年2月,李開復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其中一位即將畢業學生的信讓開復有了寫第四封信的想法。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並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 還有《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和《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 寫給中國學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開復在《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中敘述了「就讀大學時,你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包括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培養興趣、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世。」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加入Google,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和評論的焦點。我們來看看李開復自己是如何談這次「跳槽事件」的。
詳細閱讀:《Google和中國--追隨我心的選擇》相關資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嘯中的商機--IT推動商業變革」論壇,李開復先生發表演講:《谷歌靠雲計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開復
2、李開復博客透露大學生活 曾做過很多無聊事
破滅的哈佛、法律、數學夢
上大學前,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哈佛人。我有這樣一個夢想,一是因為那個籠罩著哈佛大學的光環,也因為我一直把學習法律當做我的目標,並把學習數學當做我的「後備」,而哈佛的這兩個專業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這個夢想。至於原因,我估計是因為我的SAT英語成績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條件有不足,不能保證一定能上哪所大學,所以我一共申請了12所學校,這樣,我覺得才能把主動掌握在自己手裡。回想當時,我的老師們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為申請大學的材料中需要老師給學生寫的推薦信,而對我,他們要一下子寫那麼多份(當時沒有電腦,每封推薦信都需要老師親手寫成)。
最後,我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法律系和數學系也很有名。哥大給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允許學生學習的課程范圍很廣。我在大一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美術、歷史、音樂、哲學等專業的課程,接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找到自己興趣的機會。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哲學系的一個老教授說的話:「知道什麼是make a difference嗎?想像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中有你,一個世界中沒有你,讓兩者的difference最大,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
再來說說我的哥大法律夢。當時,我主要學的是「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屬於一種「法學博士預科(pre-law)」的專業。但是,上了幾門「政治科學」的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來上課,十分苦惱。其中一門課實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課都在睡覺,惟一的選擇只是在教室里睡還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學期過半後,我的平均成績勉強夠得一個C,我趕在限期的前一天把這門課退掉,才避免了因為平均分不到3.0導致助學金被取消的災難。
我向家人提起學習法律的苦悶時,他們都鼓勵我轉系。姐姐說:「你不是高中時就把大二的數學讀完了,還得了全州數學冠軍嗎,怎麼不轉數學系?」但是,這又讓我碰到了我的第二個苦惱。進入大學後,學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個 「數學天才班」,那裡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數學尖子,一個班只有七個人。但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數學突然由「最好的」變成「最差的」了。這時,我才意識到,我雖然是「全州冠軍」,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稱為「鄉下」的田納西州,而當我遇到了這些來自加州或紐約州的真正的「數學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連問問題時都膽怯了,生怕我的同學們看出我這個「全州冠軍」的真正水平並不怎麼樣。這么一來,我就越來越落後,到今天我對這門課還是「半懂不懂」(這又是一個「沉默不是金」的證明)。當我上完這門課後,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都是因為「數學之美」而為它痴迷,但我卻並非如此。一方面,我羨慕他們找到了最愛;另一方面,我遺憾地發現,自己既不是一個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就這樣,我與我嚮往的哈佛、選擇的法律、自豪的數學一一揮別。
因為懂計算機成了校園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數學,我的未來之路將往何方?幸好還有計算機。
其實,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很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我很幸運,學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機器,當時是1977年,計算機還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張一張的卡片上打洞,然後再把這一疊打了洞的卡片輸入電腦)。有一個周末,我寫了一個程序,讓它去解一個復雜的數學方程式,然後把結果列印出來。因為機器運行速度非常慢,寫完程序後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學校,我突然被老師叫去罵了一通說:「你知不知道我們所有的紙都被你列印光了!」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周五我走後程序一直在運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斷地在列印結果。當時的列印紙都是每張連在一起的厚厚一疊,而這樣一箱紙可能要花掉學校幾十美金,結果被我一個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師當然很生氣。
大一時,我很驚訝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計算機,而令我更驚訝的是這么好玩的東西也可以作為一個「專業」。於是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課程,得到了我進入大學後的第一個「A+」。除了贏得老師、同學的贊揚,我還感覺到一種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可能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解決這樣的問題才是一生的意義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計算機中心打工,他們會按時間付點錢給我作為酬勞,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種鼓勵。同學們有什麼計算機方面問題都會來找我解決,而且當時「會計算機」在學校里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COOL了。甚至那時候我的ID都跟別人不一樣: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學計算機的就是「cs.kaifulee」,學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李開復,和校長一樣,多牛啊!
當然,我也做了很多無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別人的密碼。那個時候,大家還不知道密碼是可以被破譯的,當我「黑掉」別人的帳戶以後,就用他的名義發一些惡作劇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學的賬號在BBS上發了一個「單身女郎徵友」的啟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書。這位同學現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計他到今天還不知情,下次見到他我一定要記得告訴他,那個啟事是我發的。
當時,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計算機系只是新設的一個專業,如果我選擇計算機這個基礎不是很厚重的專業,前途看起來並不很明朗。如果選擇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預測到:做法官、律師、參選議員等等。因為在我之前有很多範本,我可以照著規劃。而選擇計算機專業,我甚至連將來要做什麼都想不出來,當時也沒有軟體工程師這種職業。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和「我的興趣」(做一個不喜歡的工作多無聊、多沮喪啊!),並沒有讓這些現實就業的問題影響我。於是大二時,我從「政治科學」轉到「計算機科學」。當時,一個物理系的同學開玩笑說:「任何一個學科要加『科學』做後綴,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學。看看你,從一個『假科學』跳到另一個『假科學』,跳來跳去還是成不了科學家。」
http://www.5xue.com/moles/wordpress/?p=1258
http://www.a-q.cn/more.asp?name=szly888&id=39294
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引言
曾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紀簡史》的書。中國在這本書中佔有相當大的分量,其中幾頁還特別提到了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傳奇。該書出版才幾周就一躍成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書中,弗里德曼高度評價了中國人的天分和毅力。他還認為:「經過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歷史的潮流已將世界各地間的隔閡消除殆盡,如果你不努力趕上時代的潮流,你終將會被歷史所遺棄。」
我決定回到中國時,曾經與托馬斯•弗里德曼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我提出:我非常贊賞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實,「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樣的人才,無論你在美國、中國、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國青年需要進步,才能不被時代遺棄。但是,我提出他的書裡面談到的問題似乎把中國與印度的教育過於完美化了。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樣的激勵與進步,才能成為21世紀頂天立地的人才。同時,他也同意他可能為了喚醒美國青年與教育家,特別強調和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
因此,我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的內容主要就是圍繞「21世紀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展開的。我們正身處一個「平坦的世界」——在21世紀里,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需要的最優秀的人才都應該具備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21世紀里成功的跨國企業需要的也正是來自世界各地,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個人素質和滿足時代要求方面同樣出色的人才群體。因此,這封信不僅僅是寫給中國青年的,也同樣是寫給世界青年的,是寫給任何一個希望在21世紀里獲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標准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東方的戰國時代和西方的騎士時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敵萬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辯的謀臣;在中國的科舉時代里,靠著「死記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題名的書生最容易出人頭地;在西方工業革命風起雲涌的日子裡,善於用機器的力量改變世界的發明家以及那些精通專業、埋頭苦乾的工程師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中,大多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還停留在專注、勤奮、誠實、服從等個體層面……
但時光荏苒,21世紀已經悄然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今天這個機遇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更多的人擁有了選擇和決策的權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擁有了足夠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空間……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復的機械勞動,也不再是單打獨斗式的發明與創造。人們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人們也需要更加緊密地與他人溝通、合作。
[編輯本段]十句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謙虛 謙虛不失自信
李開復1961年出生於台灣,母親在43歲高齡時生下他前,被醫生數次勸阻。因為醫生透露,如此高齡的產婦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親不顧一切勸阻生下了這個幺兒。這個幺兒在母親的極度寵愛下自由自在地成長著,喜歡做很多惡作劇。把家裡所有的鍾表調慢一小時以便晚上床睡覺。把鄰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證實鄰居池塘里並沒有100條魚。這一切母親都只是報以寬容的一笑。但是母親不允許孩子傲慢和目中無人。
當5歲的李開復得意洋洋地對鄰居阿姨表示「上小學以後就沒有見過99分」後。母親不允許這樣的狂放存在於孩子身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開復。母親告訴他,「不只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自誇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母親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訴開復。這一次強烈的記憶,使得開復懂得如何在謙虛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會在自卑或自負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賦就是興趣 興趣就是天賦
李開復11歲留學美國之後,一直在美國成長。1972年,他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科學」專業。然而兩年的學習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政治方面。學習的枯燥經常讓他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習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但是,他發現他在選修的計算機課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往往是別人還在苦思冥想如何寫出程序時,他早就把程序寫完而無所事事。後來,他發現他像發瘋一樣愛上了這門學科。因此,在大學二年級時,他自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轉系!」這意味著他將從一個全美排名第3的專業轉到一個毫無名氣可言的專業。但是,他聽從了內心的選擇,還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這個決定,改寫了他一生的軌跡。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傳道重要 觀點比解惑重要
李開復以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以後,順利進入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在讀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訴他,讀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論文。至少在本領域是世界頂尖的。這句話讓李開復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話,讓他受益更深,Haberman說,「做出一流的博士論文,也不是讀博士的最終目的。而是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思考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將使你在任何一個領域,都獲得頂尖的成功!」而李開復的努力證實了這種說法。李開復關於統計學方法做出的語音識別博士論文至今還是語音識別產品的理論基礎。而李開復也在博士生涯中,學會了解決問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開復在讀博士期間選擇的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別」。師從博士生導師羅迪。羅迪教授鼓勵李開復用專家統計的方法來研究語音識別,而李開復在這個領域經過了一番研究後,發現語音識別用這個方法可以獲得特定語者95%的語音識別率。李開復把整個研究過程寫了一篇論文。一經發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饋。但是他最終發現,專家系統是有嚴重局限性的,無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語者的語音識別。他認為有數據的支持的統計模式是唯一的希望。當他把想法告訴導師,羅迪告訴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這樣的說法讓李開復備受感動,成就了李開復博士論文的成功。他的論文當年被評為《商業周刊》最傑出創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懲罰 而是學習的機會
李開復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績依然優秀。他用統計學做出的語音識別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讓全美的科技界震驚。這樣一個明星學生可以說在卡內基·梅隆里沒有什麼憂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課程讓他經歷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開復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務就是教賓夕法尼亞州60個最聰明的高中生計算機課程。李開復自己對那段時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備課,還想出各種教學方法。但是,他領取薪水的那一瞬間看到學生的評語,才知道學生認為,「李老師的教學就像催眠曲!」這樣的評價無疑使得李開復備受打擊。
然而,李開復並沒有氣餒。他把失敗當成了學習的機會,因此獲得了成功。他在此後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國以後,做了上千場的演講。這無疑得益於學生時代的練習。
●成功箴言之六:
創新不重要 有用的創新才重要
在蘋果和SGI李開復度過了八年科學家到產品副總裁的路程。在這段路程上,他有許多成功,例如蘋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團隊發明的三維瀏覽器,在市場上失敗,整個團隊和產品被公司廉價賣掉。這時,他又發揮了「從挫折中學習」的反省。他理解了,僅僅有科學家的「新」、「酷」的創新是不夠的。創新必須是針對用戶的,必須是有用的。做產品的管理,必須把用戶放在第一位。李開復1998年夏天回到中國,在中國開創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時,他把這個教訓帶入中國團隊。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長興趣 影響力
2000年,李開復被調回微軟總部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幾年工作後,他深深地體會了一個完美工作的標准,那就是自己有濃厚的興趣,能有成長的空間,並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他懷念著在中國研究院的興趣,還有在剛調回美國的學習,但是他期望著有更大的影響力。當他發現谷歌將開始在中國創建時,他主動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並表示願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興,在一個月之後就給了李開復OFFER。李開復說,當你遇到喜歡的工作機會,不需要任何的遲疑,而需要積極主動來爭取。因為這樣的機會往往炙手可熱,一秒鍾的猶豫你就可能與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
2005年,是李開復的轉折年。他沒有想到,一次普通換工作的經歷引發了一次地震。微軟的訴訟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對他的虛假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而來。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銘: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於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場戰斗,不再理會那些不能改變的謠言。將從微軟提取的30萬份郵件資料中找尋有利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開復到谷歌工作。最後,當李開復回到媒體面前開始工作時,他發現,沒有一個記者還提問與訴訟有關的問題,因為作為官司的勝利者,媒體不再相信那些謠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領導 讓員工做有興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著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師們。如何管理這些「天才」,是擺在李開復面前的另一個課題。李開復非常推崇「放權」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創意為主要生產力的公司里,不能嚴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規定。他可以讓員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討論決定。也可以讓員工用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項目。他甚至可以讓員工對公司提出建議。如果合理就採納。谷歌里自由的環境非常有名。作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戰略、每年的目標、合作夥伴、總部溝通上努力,其他的時間,他更是一個企業文化的維護者、公司的發言人、員工的教練。
●成功箴言之十:
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麼是成功?是否擁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對此,李開復回答,你的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當他的一個同事賺夠了錢而發現失去人生目標時,才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和對他人的影響。
李開復曾經有過一個獨特的夢想,就是在中國創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他甚至身體力行地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實踐夢想。他說:「我不能改變教育,但是我可以幫助學生。」他給中國的大學生寫信,寫書,辦了「我學網」,每年面對十萬學生做演講。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李開復看到中國大學生的成長。他說,他曾經想過自己的墓誌銘應該有科學家或者企業家的注腳。但是,他說他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想法,如果他的墓誌銘上有熱心教育者的字樣,他會感覺到內心的溫暖
⑦ 李開復簡介
李開復,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省新北市中和區,祖籍四川成都,現已移居北京市。
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產業的經理人、創業者和電腦科學的研究者。
李開復曾在蘋果、SGI、微軟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擔當要職。2009年9月從谷歌離職後創辦創新工場,並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3年9月,李開復對外宣布罹患淋巴癌。
2013年10月21日稱最近化療後身體檢查結果有幾項指數未降反升,需要更加嚴格的遵照醫囑,專注於治療和休養。不得不大幅度減少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
2015年2月13日,據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的朋友圈狀態顯示,李開復在患病離開北京17個月後回到了創新工場的北京辦公室,與員工進行交流。
2015年11月6日,由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北京)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於今日在股轉系統披露公開轉讓說明書,正式沖刺新三板。
早年經歷
966年,李開復在台灣就讀小學,1972年,李開復跟隨哥哥至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就讀初中、高中,1983年從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當年被《商業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學創新獎」。
離職創辦創新工場
2009年9月4日,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將於今天正式離職。
2009年9月7日,李開復宣布創立「創新工場」。
李開復在此前首先獲得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Peter Liu)的支持,然後李開復在一個星期之內,拜訪了12位投資者,其中包括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新東方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和Youtube創始人陳士俊。
⑧ 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是做什麼的啊
創新工場創始人 李開復博士於2009年9月在中國北京創立創新工場,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幫助中國打造一批新一代高科技公司。創新工場立足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每年嘗試20個新的創意,並拆分出3-5個獨立運營公司。 在創業之前,從2005-2009他在谷歌公司擔任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在谷歌中國的四年,李博士在大中華區建立了約700人的精英團隊,將谷歌中國在華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16.1%已經提高到2009年的31.0%。李開復博士帶領的中國團隊一直專注產品開發,把谷歌中文搜索和其他中文產品做到業界領先水平。同時,谷歌地圖、谷歌手機地圖、谷歌手機搜索、谷歌翻譯在2009年成為中國使用率最高的相關軟體。 在加盟Google之前,從2000-2005李開復博士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負責.Net方面的研發工作,在伺服器軟體、Windows、Office裡面都有著李博士團隊開發出的技術。在晉升全球副總裁之前,李博士於1998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在極短時間內創建了一個國際一流的計算機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為「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從1996-1998年,李博士在SGI公司擔任互聯網部門副總裁兼總經理,負責多個產品系列的發展方向和公司互聯網策略的制定。在SGI,李博士帶領的團隊開發出一年營業額達2億美元的互聯網伺服器業務。同時他也兼任Cosmo軟體公司總裁,負責多平台、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方面的研發工作。 李博士於1990–1996在蘋果公司服務。他在蘋果公司任職六年中的最後一個職務是其互動式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這個團隊奠定了蘋果在多媒體方面的領先優勢,並開發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產品。在加入蘋果公司之前,李開復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兩年。他1988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是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在校期間,李開復還開發了「奧賽羅」(黑白棋)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李博士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李開復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和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的副會長。 除了在科技領域的成就,李博士十分關心中國青年學生的成長。他先後寫了七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出版《做最好的自己》、《與未來同行》、《一網情深》等三本暢銷書,並且每年在高校做數十場演講。他辦的「我學網」現在已有50萬注冊用戶,還有50位專家和他一起在網上幫助中國青年學生。投資人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柳傳志:
自主創新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中國,IT行業現在正面臨非常大的商機,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特別是包括了互聯網服務這些內容。
李開復先生曾經在中國的谷歌、微軟都做過領導工作,既有領導的實踐經驗,又有很強的創新意識。他來用創新工場這種新的模式開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勵。
創新工場這種方式可能會給有創新想法、有能力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更大的平台,也會增加很多就業機會。
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我從1991年結識開復,到今年已經18年了。從蘋果、SGI,到微軟、谷歌,開復每加入一間新公司,我就會向他請教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我佩服他對科技領域的精確把握和科技改變生活的奇思創意。今天,我很高興看見開復把自己的創意變成了創新工場,我相信創新工場將會引領中國未來的網路科技創新。我也很高興成為開復的創始投資人。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
過去這些年來,我和開復分別在不同領域助力中國青年成長。開復在中國青年中的巨大號召力使我一直希望有機會與他聯手。今天,創新工場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創新工場將為中國青年提供極好的創新、創業平台,這種全新的模式讓我看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遠!」。我特別願意加入開復的行列,幫助他培養中國下一代創業領袖!相信每一位加入創新工場的青年人都能實現夢想,創造中國奇跡!
YouTube和PayPal創始人陳士駿:
作為YouTube和PayPal的創始人之一,我深深地相信,激情和執著是創業型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每次訪問中國,我都被本地企業家所表現出來的熱情和專注深深鼓舞。我堅信,創新工場將為這些企業家實現夢想提供最佳的平台。
投資牽頭人 - 美國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我從1999年開始在中國從事風險投資,盡管中國風險投資發展迅速,但缺乏相對成熟的創業環境,創業實際成功率並不高。近幾年全球資金源源不斷注入中國,但創業者缺少管理經驗,欠缺初期啟動資金,難以吸引卓越技術管理人才等諸多因素並沒有改善,開復的創新工場恰逢其時,填補了其中的空白。 創新工場是一個以『財』+『才』為標志的,高度規模化、產業化的風險投資新模式。將甄選最優秀的創業理念、創業者、工程師,把每一個創業環節進行最優匹配,再提供資金、指導和後援。創新工場將成為創業資源的最佳整合者。我相信這個模式能啟發整個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的研發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甚至影響整個技術類公司在中國的創新成長模式。公司歷史 創新工場由李開復博士創辦於2009年9月,旨在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 創新工場是一個全方位的創業平台,旨在培育創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業。創新工場將吸引一批優秀創業者和工程師,在李開復博士的帶領下,開創出最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項目,進行研發和市場運營。當項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後,自然剝離母體成為獨立子公司,直至最後上市或被收購。創新工場將立足信息產業最熱門領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並選擇相關技術作為創業的起點。 創新工場在未來五年將投入8億人民幣。投資牽頭者為劉宇環先生創立的中經合集團,投資者還包括財富100強企業、知名創投和中美精英人士,其中有郭台銘領導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柳傳志領導的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俞敏洪領導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等。這些已經是成功傳奇的明星創業者中,很多表示願意共同輔導青年創業者,他們的加入使創新工場如虎添翼,他們的參與將使創業精神在一批批創業者中薪火相傳專注領域 互聯網行業:中國互聯網網民已經超過三億,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網民的國家。而目前網民人數仍然只佔中國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仍有巨大成長空間。同時網速設備的飛速發展,使網路應用逐漸達到客戶端的能力,除了可以通過計算機上網,還可通過娛樂設備、手機等上網,最終會超過桌面的使用率。所以中國互聯網領域依然存在巨大機會,我們相信更多的互聯網應用將會持續出現。
移動互聯網行業:截至2008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超過1億1700萬。由於ARPU的壓力和激烈競爭,運營商將重心轉移到移動互聯網上,對手機上網業務的重視,此外用戶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山寨手機的異軍突起都給移動互聯網的進步奠定了基礎。而隨著3G時代的到來,手機上網會有更大飛躍。
信息技術行業:
「雲計算」時代正在來臨,這種全新的計算模式和網路應用模式帶來新的信息技術開發領域,巨大變革孕育著巨大機會。「雲計算」以公開的標准和服務為基礎,以互聯網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數據存儲和網路計算服務,讓互聯網成為每個網民的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將來所有數據、應用都存儲在互聯網中。運營模式 在互聯網崛起的時代,不少有志青年僅僅憑著對未來的憧憬和規劃,通過一個前景描繪就獲得了大筆資金支持,從而邁上了成功的人生之路,這樣「一個故事換一筆投資」的神奇之事,鼓勵著無數想自己創業的人,很多人都夢想著這樣的好事降臨到自己頭上,但這些手握大筆資金的人是這樣神秘和遙不可及,普通人難以接觸到。如今,李開復如此高調宣稱成立「創新工廠」,「整個公司的運作理念是(天使投資+創新)×規模化」,其運作模式大致為:招聘一批優秀創業者和工程師,在李開復的帶領下,開創出具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項目,進行研發和市場運營。當項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後,自然剝離母體成為獨立子公司,直至最後上市或被收購。這意味著,手握大筆資金的投資人就站在你面前,你知道他在哪裡,隨時可以找到他,你需要做的是通過自己的創意打動他而獲得投資。申請方式 據悉,李開復會在經過2周的新聞推廣之後開始大規模招聘團隊,組成甄選商業項目的團隊;再過兩個月之後,開始篩選員工的創業商業計劃書。李開復的發言人表示,創新工場對申請人的要求是要有扎實的專業背景。申請天使投資的過程並不復雜,和找工作相似,向「創新工場」電子郵箱發簡歷即可,簡歷上註明自己的學術背景和項目經驗。不論是成功的、或是失敗的經驗,都會為申請人加分。申請人不一定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創業團隊,也不一定要有成熟的商業計劃,商業計劃可以在與工作人員討論後形成。此外,有介紹人推薦,也可以提高入圍的幾率。(注意:創意來自於內部員工)「創新工場」將直接僱傭110名員工,除去財務、人力資源等職位,大約100人就是預備培養成「運營高科技公司精英」的苗子。每年公司員工將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挑選20個值得嘗試的創業創意,再從中挑出10個有潛力的創意促成開發項目,最後從中篩選出5個公司。新公司一旦成立,將脫離「創新工場」,而李開復會繼續幫助其拉到風險投資,同時「創新工場」也會繼續招聘員工彌補空缺。創新工人 從事創新工場的員工都是創新工人,每個人的角色不同,職責不同。但最終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製作出創新的項目,並去投入在項目中。最後為這個項目成立一個公司,去更好的發展。創新工人,就是創造出有創新,有創意,有潛力的人才。
背景資料:創新工場——讓天使投資走向規模經濟網路策劃人:創新工場模式與實質——「財」+「才」 – 開辟中國風險投資新模式 創新工場實質是「天使基金+獵頭+孵化子公司」混合體2009年9月,「創新工場」一躍成為中國產業界和投資界的一大熱詞。資深網路策劃人溫浩溟先生指出「創新工場」實質是 「天使基金+獵頭+孵化子公司」混合體,是大中華區風險投資VC對李開復博士的一次風險投資。李開復博士藉由創新工場平台對心一代高科技企業的二次VC,是風險投資的巧妙搭橋嫁接,極具創新基因。曾在微軟、谷歌擔任高管的李開復博士近日創辦的一個公司,用他們自己的定義就是「一個全方位的創業平台,旨在培育創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業。」乍看起來,它無非是一個風險投資公司的新案例而已,但「創新工場」成為熱詞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李開復博士首次在中國,將天使投資的模式帶到了高度規模化、產業化的新境界。
天使投資(Angel Investment)最早起源於19世紀的美國,通常指自由投資者或非正式風險投資機構對原創項目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資,他們和機構風險投資一起構成了美國的風險投資產業。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風險投資快速發展,但絕大多數投資公司喜歡選擇短、頻、快的項目,因此比較成熟的大型項目(如接近上市的公司)融資相對容易。但風險系數相對高,更需要全方位的扶持的創業型企業,較難獲得支持。
其實在美國矽谷這個創業者的搖籃,已經形成了從天使投資到中、後期風險投資的完整的、流水線式的體系。因此,創新企業無論處於種子期、導入期,還是成長期、成熟期,只要有潛力,都能獲得相應的幫助。如果創業者只有一個好的創意,他可以找到5萬美元左右、專注於啟動資金投資的天使俱樂部或天使投資人的幫助;如果他有了一個早期版本的產品和啟動團隊,他就可能從天使俱樂部或天使投資人得到10-5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如果企業開始商業運營並有了正式客戶,它可能從早、中期風險投資基金獲得200萬-500萬美元左右的融資;再接下來就是中晚期風險投資。
以目前市值已達1450億美元的Google(谷歌)為例,11年前,當謝爾蓋 布林和拉里 佩奇僅有企業創意,公司還沒有成立的時候,就得到了天使投資人Andy Bechtolsheim提供的10萬美元的支票。
財務投資體系之外,在美國矽谷,一些投資人還給不同階段的創始企業提供附加價值。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往往是成功的創業者或前大公司高管、行業資深人士,他們往往能給創始人帶來經驗、判斷、業界關系和後繼投資者。在企業成長期,高附加值的風險投資還會幫助引領創業企業進入更正規的運營架構和管理模式,甚至幫助企業配備後續發展所需的專業團隊。企業發展到上市或購並階段,風險投資又會提供相應的助力。因此,創業公司在不同階段,其投資人就像跑接力一樣,通過傳承、培養,使一個概念生根、發芽、開花、成長。
邁克 馬庫拉(Mike Markkula)就是一位天使伯樂。蘋果創立之初,馬庫拉不僅自己投入92000美元,還籌集到69萬美元,外加由他擔保從銀行得到的25萬美元貸款,總額100萬美元。1977年,蘋果公司創立,馬庫拉以平等合夥人的身份,正式加盟蘋果公司,並出任副董事長,喬布斯擔任董事長。馬庫拉更推薦了邁克爾.斯科特出任蘋果公司首任首席執行官。馬庫拉在蘋果公司任董事長,直到1997年離開。
由於具備比較完整的創新體系,許多矽谷的人才也非常願意在創始企業工作。不同類型的人才,根據其技能、喜好、風險承擔預期的不同,可以參與創業企業不同階段的工作。有專注於創建企業的連環創業者,也有喜歡在企業從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過程中工作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也有擅長於將公司從幾百人擴大到更大規模的管理人員。創業公司在不同階段,很容易匹配到不同類型的人才,甚至更換管理層。
可以說,天使投資是美國早期創業的和創新主要支柱。在美國,目前的天使投資能夠占風險投資總體盤子的40%至50%.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下屬的創業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表明,2008年,美國共有26萬多個活躍的天使投資人,除此之外,還有多個天使投資組織。他們為55480個創業企業提供了總額為192億美元的投資。而根據普華永道的統計報告,2008年,美國的後期風險投資共投入了280多億美元資助了3700個投資項目。可以說,假如沒有天使投資,後期風險投資將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中國投資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風險投資是看一盤菜,這盤菜好買單拿下,不好就不要了。而成熟的天使投資人會說,這個菜不錯,但是缺了兩個辣椒,配兩塊豆腐。這個菜誰來配呢?天使來配。天使會說,這盤菜不錯,但是大廚不好,我們找一個大廚,或者說大廚不錯,菜不是那樣的,我們再燒一燒。
相比之下,雖然風險投資在中國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但天使投資卻身影寥寥。
據清科集團提供的數據,由於看好中國市場,風險投資大規模湧入中國,2008年上半年,中、後期風險投資共募集資金493.02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190%,有348家企業獲得了中、後期風險投資,投資總額達73.83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50%.可與此同時,天使投資卻難覓身影。從2006年數據來看,國內天使投資的規模大約僅在5億-10億人民幣之間。
難怪在2008年的一次風險投資會議上,中國風險投資界人士斷言,國內天使投資要想真正達到一定的規模,估計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業界人士說,與美國的情況相對應的是,在中國,天使投資作為一個產業鏈還沒有形成。
創新工場的誕生恰恰填補了這個空白。相比傳統意義上的風險投資,創新工場更加「親力親為」。創新工場將從招聘工程師、創業者開始,打造多個精英團隊,在李開復博士的帶領下,開創出最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項目,分團隊對不同項目進行研發和市場運營,直至項目成熟,剝離母體成為獨立子公司,甚至最後上市或被收購。創新工場掌門人李開復博士表示,希望通過創新工場這一新模式,幫助在中國建立『財』+『才』的全新風險投資模式「。
在風險投資界20多年、被稱為「亞裔創投教父」的劉宇環(Peter Liu)說:「開復領軍的創新工場將在中國把天使投資的模式帶到高度規模化、產業化的新境界。我一直認為風險投資公司應該扮演教練、導師的角色,擺脫單純財務投資人的角色,成為一個更積極的技術推進者;因為風險投資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追逐新的投資個案,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資金,讓本地化的工業能夠升級和茁壯成長。」
目前在中國市場上的風險投資,更多隻是扮演財務投資人的角色,並不太多參與投資項目運營。創新工場的特點是,在幫助創業人和投資人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整個行業發現、聚集、培養一大批技術、管理人才。所謂『工場』,就是說它有高效克隆的能力,能規模化、產業化地將最佳創意最有效地市場化。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柳傳志說:「李開復先生曾經在中國的谷歌、微軟都做過領導工作,既有領導的實踐經驗,又有很強的創新意識。他來用創新工場這種新的模式開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勵。」
而李開復對前沿科技的准確把握、豐富的管理經驗、深厚的產業關系、對業內人才的巨大感召力、國際化的視野和超強的溝通能力,正是創新工場獲得包括柳傳志、郭台銘、俞敏洪、陳士駿等多位大佬級人物在內的投資人青睞的原因。短短一個半月,創新工場就確立了未來五年投入8億人民幣的藍圖。
劉宇環說:「從60、70年代到現在,風險投資造就了從矽谷,到亞洲四小龍,再到今天很多的大陸公司。中經合集團一直以來的投資哲學是:選擇會對未來發展產生導向的新型科技創業公司。創新工場無疑屬於這樣的公司。創新工場讓我在中國看到了一個『財』+『才』的風險投資新模式,也是天使投資 + 創新產品的高度規模化的風險投資新模式。我相信,開復一定能成功實踐出未來中國風險投資企業,特別是天使投資企業可以借鑒和學習的模式。我相信這個模式能啟發整個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的研發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甚至影響整個技術類公司的在中國的創新成長模式。」
[1]創新工場是一個全方位的創業平台,旨在培育創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業。創新工場將吸引一批優秀創業者和工程師,在李開復博士的帶領下,開創出最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項目,進行研發和市場運營。當項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後,自然剝離母體成為獨立子公司,直至最後上市或被收購。創新工場將立足信息產業最熱門領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並選擇相關技術作為創業的起點。
創新工場在未來五年將投入8億人民幣。投資牽頭者為劉宇環先生創立的中經合集團,投資者還包括財富100強企業、知名創投和中美精英人士,其中有郭台銘領導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柳傳志領導的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俞敏洪領導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等。這些已經是成功傳奇的明星創業者中,很多表示願意共同輔導青年創業者,他們的加入使創新工場如虎添翼,他們的參與將使創業精神在一批批創業者中薪火相傳。
什麼是創新工場?
「創新工場是一種新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的整合。我們是一個公司,自己做創新產品,但是做到一個階段,會為這個產品開一個公司,再找其他的風險投資,一起投這個新公司。所以,創新工場的產品就是更多的高科技產品。」
⑨ 李開復是如何成功的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謙虛 謙虛不失自信
李開復1961年出生於台灣,母親在43歲高齡時生下他前,被醫生數次勸阻。因為醫生透露,如此高齡的產婦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親不顧一切勸阻生下了這個幺兒。這個幺兒在母親的極度寵愛下自由自在地成長著,喜歡做很多惡作劇。把家裡所有的鍾表調慢一小時以便晚上床睡覺。把鄰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證實鄰居池塘里並沒有100條魚。這一切母親都只是報以寬容的一笑。但是母親不允許孩子傲慢和目中無人。
當5歲的李開復得意洋洋地對鄰居阿姨表示「上小學以後就沒有見過99分」後。母親不允許這樣的狂放存在於孩子身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開復。母親告訴他,「不只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自誇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母親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訴開復。這一次強烈的記憶,使得開復懂得如何在謙虛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會在自卑或自負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賦就是興趣 興趣就是天賦
李開復11歲留學美國之後,一直在美國成長。1979年,他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科學」專業。然而兩年的學習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政治方面。學習的枯燥經常讓他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習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但是,他發現他在選修的計算機課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往往是別人還在苦思冥想如何寫出程序時,他早就把程序寫完而無所事事。後來,他發現他像發瘋一樣愛上了這門學科。因此,在大學二年級時,他自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轉系!」這意味著他將從一個全美排名第3的專業轉到一個毫無名氣可言的專業。但是,他聽從了內心的選擇,還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這個決定,改寫了他一生的軌跡。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傳道重要 觀點比解惑重要
李開復以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以後,順利進入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在讀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訴他,讀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論文。至少在本領域是世界頂尖的。這句話讓李開復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話,讓他受益更深,Haberman說,「做出一流的博士論文,也不是讀博士的最終目的。而是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思考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將使你在任何一個領域,都獲得頂尖的成功!」而李開復的努力證實了這種說法。李開復關於統計學方法做出的語音識別博士論文至今還是語音識別產品的理論基礎。而李開復也在博士生涯中,學會了解決問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開復在讀博士期間選擇的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別」。師從博士生導致羅迪。羅迪教授鼓勵李開復用專家統計的方法來研究語音識別,而李開復在這個領域經過了一番研究後,發現語音識別用這個方法可以獲得特定語者95%的語音識別率。李開復把整個研究過程寫了一篇論文。一經發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饋。但是他最終發現,專家系統是有嚴重局限性的,無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語者的語音識別。他認為有數據的支持的統計模式是唯一的希望。當他把想法告訴導師,羅迪告訴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這樣的說法讓李開復備受感動,成就了李開復博士論文的成功。他的論文當年被評為《商業周刊》最傑出創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懲罰 而是學習的機會
李開復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績依然優秀。他用統計學做出的語音識別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讓全美的科技界震驚。這樣一個明星學生可以說在卡內基·梅隆里沒有什麼憂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課程讓他經歷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開復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其任務就是教賓夕法尼亞州60個最聰明的高中生計算機課程。李開復自己對那段時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備課,還想出各種教學方法。但是,他領取薪水的那一瞬間看到學生的評語,才知道學生認為,「李老師的教學就像催眠曲!」這樣的評價無疑使得李開復備受打擊。然而,李開復並沒有氣餒。他把失敗當成了學習的機會,因此獲得了成功。他在此後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國以後,做了上千場的演講。這無疑得益於學生時代的練習。
●成功箴言之六:
創新不重要 有用的創新才重要
在蘋果和SGI李開復度過了八年科學家到產品副總裁的路程。在這段路程上,他有許多成功,例如蘋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團隊發明的三維瀏覽器,在市場上失敗,整個團隊和產品被公司廉價賣掉。這時,他又發揮了「從挫折中學習」的反省。他理解了,僅僅有科學家的「新」、「酷」的創新是不夠的。創新必須是針對用戶的,必須是有用的。做產品的管理,必須把用戶放在第一位。李開復1998年夏天回到中國,在中國開創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時,他把這個教訓帶入中國團隊。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長興趣 影響力
2000年,李開復被調回微軟總部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幾年工作後,他深深地體會了一個完美工作的標准,那就是自己有濃厚的興趣,能有成長的空間,並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他懷念著在中國研究院的興趣,還有在剛調回美國的學習,但是他期望著有更大的影響力。當他發現谷歌將開始在中國創建時,他主動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並表示願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興,在一個月之後就給了李開復OFFER。李開復說,當你遇到喜歡的工作機會,不需要任何的遲疑,而需要積極主動來爭取。因為這樣的機會往往炙手可熱,一秒鍾的猶豫你就可能與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
2005年,是李開復的轉折年。他沒有想到,一次普通換工作的經歷引發了一次地震。微軟的訴訟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對他的虛假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而來。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銘: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於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場戰斗,不再理會那些不能改變的謠言。將從微軟提取的30萬份郵件資料中找尋有利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開復到谷歌工作。最後,當李開復回到媒體面前開始工作時,他發現,沒有一個記者還提問與訴訟有關的問題,因為作為官司的勝利者,媒體不再相信那些謠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領導 讓員工做有興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著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師們。如何管理這些「天才」,是擺在李開復面前的另一個課題。李開復非常推崇「放權」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創意為主要生產力的公司里,不能嚴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規定。他可以讓員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討論決定。也可以讓員工用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項目。他甚至可以讓員工對公司提出建議。如果合理就採納。谷歌里自由的環境非常有名。作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戰略、每年的目標、合作夥伴、總部溝通上努力,其他的時間,他更是一個企業文化的維護者、公司的發言人、員工的教練。
●成功箴言之十:
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麼是成功?是否擁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對此,李開復回答,你的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當他的一個同事賺夠了錢而發現失去人生目標時,才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和對他人的影響。
李開復曾經有過一個獨特的夢想,就是在中國創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他甚至身體力行地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實踐夢想。他說:「我不能改變教育,但是我可以幫助學生。」他給中國的大學生寫信,寫書,辦了「我學網」,每年面對十萬學生做演講。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李開復看到中國大學生的成長。他說,他曾經想過自己的墓誌銘應該有科學家或者企業家的注腳。但是,他說他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想法,如果他的墓誌銘上有熱心教育者的字樣,他會感覺到內心的溫暖。
⑩ 試分析李開復的成功源於什麼小周的迷茫
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定義成功?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從成功中獲得啟發?
對於成功,不僅僅是對名利的追逐,不應該完全用世俗的價值觀去衡量成功與否,而是實現自己的價值,關愛自己身邊的人,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影響力,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周圍的磁場.當你某一天逝去的時候,你的墓誌銘上應該撰寫的是對你最公平的評價.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多元化的.
和許多人的成長經歷相似,他的成長中也有兒時的淘氣頑皮,學生時代的疑問與困惑,有獲得成功時的淚水與喜悅,也有經歷困難與挫折時的蹉跎與彷徨.甚至有經歷人生最低潮時期的痛苦與煎熬.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李開復在成功中收獲了經驗,在失敗中得到了成長.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謙虛 謙虛不失自信
李開復1961年出生於台灣,母親在43歲高齡時生下他前,被醫生數次勸阻.因為醫生透露,如此高齡的產婦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親不顧一切勸阻生下了這個幺兒.這個幺兒在母親的極度寵愛下自由自在地成長著,喜歡做很多惡作劇.把家裡所有的鍾表調慢一小時以便晚上床睡覺.把鄰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證實鄰居池塘里並沒有100條魚.這一切母親都只是報以寬容的一笑.但是母親不允許孩子傲慢和目中無人.
當5歲的李開復得意洋洋地對鄰居阿姨表示「上小學以後就沒有見過99分」後.母親不允許這樣的狂放存在於孩子身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開復.母親告訴他,「不只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自誇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母親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訴開復.這一次強烈的記憶,使得開復懂得如何在謙虛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會在自卑或自負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賦就是興趣 興趣就是天賦
李開復11歲留學美國之後,一直在美國成長.1972年,他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科學」 專業.然而兩年的學習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政治方面.學習的枯燥經常讓他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習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但是,他發現他在選修的計算機課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往往是別人還在苦思冥想如何寫出程序時,他早就把程序寫完而無所事事.後來,他發現他像發瘋一樣愛上了這門學科.因此,在大學二年級時,他自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轉系!」這意味著他將從一個全美排名第3的專業轉到一個毫無名氣可言的專業.但是,他聽從了內心的選擇,還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這個決定,改寫了他一生的軌跡.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傳道重要 觀點比解惑重要
李開復以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以後,順利進入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在讀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訴他,讀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論文.至少在本領域是世界頂尖的.這句話讓李開復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話,讓他受益更深,Haberman說,「做出一流的博士論文,也不是讀博士的最終目的.而是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思考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將使你在任何一個領域,都獲得頂尖的成功!」而李開復的努力證實了這種說法.李開復關於統計學方法做出的語音識別博士論文至今還是語音識別產品的理論基礎.而李開復也在博士生涯中,學會了解決問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開復在讀博士期間選擇的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別」.師從博士生導致羅迪.羅迪教授鼓勵李開復用專家統計的方法來研究語音識別,而李開復在這個領域經過了一番研究後,發現語音識別用這個方法可以獲得特定語者95%的語音識別率.李開復把整個研究過程寫了一篇論文.一經發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饋.但是他最終發現,專家系統是有嚴重局限性的,無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語者的語音識別.他認為有數據的支持的統計模式是唯一的希望.當他把想法告訴導師,羅迪告訴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這樣的說法讓李開復備受感動,成就了李開復博士論文的成功.他的論文當年被評為《商業周刊》最傑出創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懲罰 而是學習的機會
李開復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績依然優秀.他用統計學做出的語音識別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讓全美的科技界震驚.這樣一個明星學生可以說在卡內基·梅隆里沒有什麼憂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課程讓他經歷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開復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務就是教賓夕法尼亞州60個最聰明的高中生計算機課程.李開復自己對那段時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備課,還想出各種教學方法.但是,他領取薪水的那一瞬間看到學生的評語,才知道學生認為,「李老師的教學就像催眠曲!」這樣的評價無疑使得李開復備受打擊.
然而,李開復並沒有氣餒.他把失敗當成了學習的機會,因此獲得了成功.他在此後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國以後,做了上千場的演講.這無疑得益於學生時代的練習.
●成功箴言之六:
創新不重要 有用的創新才重要
在蘋果和SGI李開復度過了八年科學家到產品副總裁的路程.在這段路程上,他有許多成功,例如蘋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團隊發明的三維瀏覽器,在市場上失敗,整個團隊和產品被公司廉價賣掉.這時,他又發揮了「從挫折中學習」的反省.他理解了,僅僅有科學家的「新」、「酷」的創新是不夠的.創新必須是針對用戶的,必須是有用的.做產品的管理,必須把用戶放在第一位.李開復1998年夏天回到中國,在中國開創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時,他把這個教訓帶入中國團隊.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長興趣 影響力
2000年,李開復被調回微軟總部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幾年工作後,他深深地體會了一個完美工作的標准,那就是自己有濃厚的興趣,能有成長的空間,並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他懷念著在中國研究院的興趣,還有在剛調回美國的學習,但是他期望著有更大的影響力.當他發現谷歌將開始在中國創建時,他主動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並表示願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興,在一個月之後就給了李開復OFFER.李開復說,當你遇到喜歡的工作機會,不需要任何的遲疑,而需要積極主動來爭取.因為這樣的機會往往炙手可熱,一秒鍾的猶豫你就可能與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
2005年,是李開復的轉折年.他沒有想到,一次普通換工作的經歷引發了一次地震.微軟的訴訟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對他的虛假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而來.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銘: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於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場戰斗,不再理會那些不能改變的謠言.將從微軟提取的30萬份郵件資料中找尋有利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開復到谷歌工作.最後,當李開復回到媒體面前開始工作時,他發現,沒有一個記者還提問與訴訟有關的問題,因為作為官司的勝利者,媒體不再相信那些謠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領導 讓員工做有興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著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師們.如何管理這些「天才」,是擺在李開復面前的另一個課題.李開復非常推崇「放權」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創意為主要生產力的公司里,不能嚴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規定.他可以讓員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討論決定.也可以讓員工用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項目.他甚至可以讓員工對公司提出建議.如果合理就採納.谷歌里自由的環境非常有名.作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戰略、每年的目標、合作夥伴、總部溝通上努力,其他的時間,他更是一個企業文化的維護者、公司的發言人、員工的教練.
●成功箴言之十:
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麼是成功?是否擁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對此,李開復回答,你的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當他的一個同事賺夠了錢而發現失去人生目標時,才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和對他人的影響.
李開復曾經有過一個獨特的夢想,就是在中國創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他甚至身體力行地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實踐夢想.他說:「我不能改變教育,但是我可以幫助學生.」 他給中國的大學生寫信,寫書,辦了「我學網」,每年面對十萬學生做演講.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李開復看到中國大學生的成長.他說,他曾經想過自己的墓誌銘應該有科學家或者企業家的注腳.但是,他說他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想法,如果他的墓誌銘上有熱心教育者的字樣,他會感覺到內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