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宏觀經濟學 公式 概念 整理大全,注意,請整理好
用的教材是國內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 不一樣的教材的話 就不要看章節的標題
第十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含義。
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是指經濟社會(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1.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加以衡量的。
2.GDP測度的最終產品的價值,中間產品不計入GDP,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3.GDP是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而不是所售賣掉的最終產品的價值。
4.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數,存量是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數。
5.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地域概念。
6.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DP。
二、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一個國民概念,不同於GDP是一個地域概念。
三、GNP/GDP的三種核算方法。
A.支出法:支出法是從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購買最終產品的角度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
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支出(G)+凈出口(X-M)
說明:
a.消費支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括個人建築住宅的支出。
b.投資是指增加或更換資產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投資兩大類。這里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凈投資-總投資-重置投資,重置投資是指當年以前資本產品的折舊損耗。
c.政府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轉移支付(救濟金等)不計。
d.凈出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
B.收入法:收入法是從居民向企業出售生產要素獲得收入的角度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收入法又稱成本法,包括以下幾項:
1.工資,利息和租金等生產要素的報酬;
2.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3.公司稅前利潤;
4.企業轉移支付及企業間接稅;
5.資本折舊。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C.生產法(書上應該不作要求)
名義GDP、實際GDP
名義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期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名義GDP=實際GDP*GDP折算指數
四、儲蓄-投資恆等式
兩部門經濟支出:Y=C+I(消費+投資) 收入:Y=C+S(消費+儲蓄) 收入=支出 所以,I=S
三部門經濟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 TR To—全部稅金收入 TR—政府轉移支付 T—政府凈收入 即:I=S+(T-G)=私人儲蓄+政府儲蓄
四部門經濟支出:Y=C+I+G+NX收入:Y=C+S+T+Kr Kr: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 所以 I=S+(T-G)+(Kr-NX) 外國對本國的儲蓄
第十三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一、凱恩斯消費理論
1、消費、儲蓄和收入
2、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
第一,消費函數和儲蓄韓旭互為補數,和為收入。
第二,若APC和MPC都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C>MPC,則APS和MPS都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S<MPS,表現在圖形上,在y0的右方,儲蓄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連成的射線的斜率總小於儲蓄曲線上改點的斜率。
第三,APC和APS的和恆等於1,MPC和MPS的和也恆等於
1. 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
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成為邊際消費傾向(MPC).
平均消費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
二、幾種常見的消費理論
1.絕對收入假說
絕對收入假說也稱為絕對收入理論、絕對收入假設、絕對收入假設消費函數模型;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認為,在短期中,收入與消費是相關的,即消費取決於收入,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消費傾向。同時,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將增加,但消費的增長低於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佔的比重是遞減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種理論被稱為絕對收入假說。
2.相對收入假說
消費者會根據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來決定消費,從而消費是相對決定的。消費者傾向於隨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費,但當收入降低時卻難以減少消費,這就被成為「棘輪效應」。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受周圍人的消費水準的影響,這就是「示範效應」。
3.生命周期假說
由莫迪利安尼提出,強調人們會在更長的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的開支,達到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消費函數為C=aWR+cYL。WR表示實際財富,a表示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YL為工作收入,c為工作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
4.永久收入假說
由弗里德曼提出,該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其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的。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利率、價格水平、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
三、國民收入的決定
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思想: 在存在閑置資源的條件下, 總產出(或總收入)是由總需求決定的.
四、稅收固定時的各種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使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支出變動的比率。即當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時,稅收收入也增加1元,即政府的預算仍然是平衡的。平衡預算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 kb= 1/(1-β)+(-β)/(1-β)=1
五、通貨膨脹缺口和通貨緊縮缺口
乘數的計算及其運用
通貨膨脹缺口和通貨緊縮缺口的定義及其計算
通貨膨脹缺口指實際總需求水平大於充分就業時的國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指在充分就業經濟中投資超過儲蓄的差額,即社會總需求超過社會總供給的差額。
在存在通貨膨脹缺口的情況下,社會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的價值超過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所能夠生產的價值。
第十四章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
一、投資的決定
資本邊際效率
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項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物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公式見書P412.
托賓「q」說
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為衡量要不要進行新投資的標准,這個比率為q。
q=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新建企業的成本。
q<1,說明買舊的企業比新建企業便宜,不會有投資。
q>1,說明新建企業比買舊企業便宜,因此有新投資。當q較高時,投資需求會較大。
二、利率的決定
貨幣需求動機
第一,交易動機,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
第二,謹慎動機或稱預防性動機,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第三,投機動機,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流動偏好陷阱(凱恩斯陷阱)
當利率極低時,人們會認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會跌落,因而將所持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人們有了貨幣也絕不肯去買有價證券以免債券價格下跌而遭受損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
第十五章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 什麼是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變動稅收可以調節個人和企業可支配收入;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
2. 什麼是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 變動貨幣提供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期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進而刺激消費,使生產和就業增加。
3.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
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會引起利率的上升,進而抑制私人投資和消費,這就是「擠出效應」。
影響擠出效應的因素
第一,支出乘數的大小,乘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支出乘數主要決定於邊際消費傾向。
第二,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k的大小。K越大,擠出效應越大。
第三,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的h的大小。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第四,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投資的利率系數的大小。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幻覺:人們對貨幣的名義價值而不是實際價值作出反應。當物價和貨幣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價上升的幅度超過貨幣收入增加的幅度,實際收入不變或減少了,但消費者只注意到貨幣收入增加而忽視物價的上升,因此不會減少反而增加了對商品的購買,即消費者存在「貨幣幻覺」。或者:物價上漲,雖名義工資未變,但實際工資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價未變時一樣提供勞動,就是只對用貨幣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即工人存在「貨幣幻覺」。
第十六章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
充分就業 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意願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價格穩定 是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它是一個宏觀經濟概念。
經濟持續均衡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
國際收支平衡 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
二、自動穩定與斟酌使用
1. 自動穩定器
定義: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毋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財政制度的內在穩定機制:
(1)稅收的自動變化
(2)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
(3)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它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經濟波動幅度,並無法消除經濟波動。
2、 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
定義:政府審時度勢,斟酌使用,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
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的局限性:
(1)時滯:認識總需求的變化,變動財政政策以 及乘數作用的發揮,都需要時間。
(2)不確定性:一是乘數大小難以准確確定;二是政策作用達到預定目標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其間總需求水平可能發生變化。
(3)外在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
(4)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三、存款創造和貨幣供給
狹義的貨幣供給為硬幣、紙幣和活期存款。前兩者稱為通貨(Cu) 。
存款准備金:存款准備金是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後,以庫存現金或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於應付存款人隨時提現的那部分流動資產儲備。
法定準備率:即存款准備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備金占銀行吸收存款總量的比例。
1、活期存款的貨幣創造機制
D=R/rd
貨幣創造乘數:k=1/ rd
D為活期存款總額
R為原始存款
rd為存款准備率
2、存款創造過程中的「漏出」
(1)超額准備金率re :超額准備金對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k=1 /(rd + re )
實際准備金=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
(2)通貨-存款比率rc :通貨對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 rc)
k=1/(rd + re + rc)
3、基礎貨幣
定義:存款擴張的基礎是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由於它會派生出貨幣,因此是一種高能量的或者說活動力強大的貨幣,故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用非Cu表示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用Rd表示法定準備金,用Re表示超額准備金,用H表示基礎貨幣,則有:H=Cu+Rd+Re。這是商業銀行藉以擴張貨幣的基礎。
貨幣創造乘數:基礎貨幣能帶來貨幣供給的擴張倍數。
四、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
1、法定準備金率
2、調整再貼現率——最早使用的政策
3、公開市場業務——應用最廣泛的工具
第十六章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模型
一、AD曲線為什麼會向右下傾斜?
幾大效應、公式推導、圖形推導
A.利率效應 價格總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成反向變動的情況。如果貨幣供給沒有變化,價格上升使貨幣需求增加時,利率就會上升。利率上升,投資水平下降,因而使總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B.實際余額效應 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衡量的具有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於是人民的消費水平相應減少。
C.匯率效應 開放經濟中,一國價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進口商品相對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相對價格下降,帶來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對國內產品的總需求增加。
簡單起見,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只考慮利率效應。總需求曲線可以由IS-LM圖推導。
AD曲線移動:影響因素、移動方向
除了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對總需求產生了影響,就會使得總需求曲線發生整條線的移動,重點掌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來的總需求的移動。無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曲線向右移動。
二、AS曲線為什麼會向右上方傾斜?
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常規總供給曲線(劃分的原因、政策含義)
1.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古典假設下,增加需求的政策並不能改變產量,而只能造成物價上漲。
2.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只要國民收入處在小於充分就業的水平,那麼國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來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
3.在通常的或常規的情況下,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越高,總供給水平越大。
AS曲線移動:影響因素、移動方向
A總需求變動
短期內總需求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也上升;總需求減少,產出水平下降,價格水平也下降。
長期總需求的變動只改變價格水平,產出水平穩定在充分就業產量。
B總供給變動
短期內總供給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下降;總供給減少,產出水平下降,價格水平上升。
長期變化會使得產量接近於自然率產量水平。
三、利用AS-AD模型作圖描述經濟的各個階段
書上P497-499
第十八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1. 有關失業
A. 失業的分類
1.)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由於轉業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
2.)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
3.)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4.)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 自願失業是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非自願失業是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為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時的失業率,這里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通貨緊縮狀態。
B 奧肯定律
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兩個百分點。
2. 有關通貨膨脹
A 概念 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
B 衡量指標
1) 消費者物價指數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2 ) 生產者物價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Procer Price Index),是衡量製造商和農場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情況
3 ) GDP平減指數指沒有剔除物價變動前的GDP(現價GDP)增長與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GDP(即不變價GDP(constant-price GDP)或實質GDP)增長之商。該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它的計算基礎比CPI更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除消費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因此,這一指數能夠更加准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走向,是對價格水平最宏觀測量。
C 分類
1.)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 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且收入處於其潛在的水平上,則通貨膨脹的產生主要是貨幣供給增加的結果。
2.)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
3.)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上漲。
4.)結構性通貨膨脹 由於特定的經濟制度、控制系統、信息系統和決策系統等結構性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3. 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貨幣發行過多
需求拉動
成本推進
結構性
通貨膨脹慣性(螺旋)
5. 菲利普斯曲線
定義 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替換關系的曲線。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為負數。
短期與長期關系(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推導)
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垂直於自然失業率水平的垂線,在長期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替換關系。
在短期中,當通脹率不工人沒有形成預期的話,通脹與失業存在替代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們會發覺他們的實際工資隨物價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於是形成更高的通脹率,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便是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此時還未形成新的預期,即更高的通脹率與失業率仍然存在替代關系。但在長期中,工人將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長期預期),上述過程將不斷繼續下去,工人預期的通脹率與實際通脹率遲早會一致,這時工人要求改變名義工資,以使實際工資不變,從而企業不會增加生產和就業,較高的通脹也就不會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線於是演變成一條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垂線,即為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表明,不存在失業和通脹之間的替代關系,從長期來看,政府運用擴張性政策,不但不會降低失業率,還會使通脹率不斷上升。
6. 通貨膨脹的治理(政策)
1)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人為地製造衰退,既然通貨膨脹是由於超額需求總需求所致,那麼降低總需求水平,增加失業,減少產出,會使得通貨膨脹率降低,製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貨膨脹率下降速度越快。
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收入政策,政府為了降低通貨膨脹率而對貨幣收入和價格採取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政策,藉助於工資價格管制、收入指數化和一定的稅收政策實現。
3)通貨膨脹的成因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轉通貨膨脹的政策也並非單一的,往往是多種政策搭配使用。
附上:通貨膨脹率計算公式
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貳』 幾個經濟學名詞解釋
1、貨幣需求函數——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決定於收入,而貨幣的投機需求決定於利率。
2、貨幣創造乘數——中央銀行新增一筆原始貨幣供給將使活期存款總和(亦即貨幣供給量)將擴大為這筆新增原始供給量的1/rd倍。這1/rd稱為貨幣創造乘數。
3、單一原則的貨幣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貸流量、自由准備金等因素,僅以一定的貨幣存量作為控制經濟唯一因素的貨幣政策。
4、通貨膨脹——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成這個經歷著通貨膨脹。
5、通貨膨脹率被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6、法定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准備金與存款的最低比例,超過部分稱為超額准備金率,該最低限額則稱為法定準備金率。
7、法定準備金——按法定準備金率提留的准備金。
『叄』 為什麼會有乘數效應
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地說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乘數效應-理論支撐 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內涵乘數效應的理論支撐源於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的收入乘數原理,其內容簡述如下:
以簡單商品市場為例,簡單商品市場是指只考慮了商品市場而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其他市場。在簡單商品市場中,當窖藏等於貿易余額時,供給等於需求,國民經濟處於均衡狀態。(1)貿易余額:以公式表示為:一個國家的貿易余額 T = X - M ,它實際上是三個變數是函數,用模型表示:T = T(g ,Y* ,Y)其中,g 表示兩國貨幣之間的實際匯率 (g=e.(P*/P)), Y*是外國國民收入,Y是本國國民收入。經過分析證明,T = T1 - mY,0式中,T1 表示「自主性貿易余額」, m稱為「邊際進口傾向」。(2)窖藏與國民收入:當一國的國內吸收小於國民收入時,就會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貨幣資產的形式儲存起來,稱為「窖藏」,用 H 表示,即:H = Y – A 注意,窖藏不同於儲蓄。以此來計算簡單商品市場平衡時的國民收入,兩公式相加得:H=-A1 +sY=T1 -mY=T,解得:Y0=[1/(s+m)](A1+T1) = α(A1+T1) ,式中 α=1/(s+m)稱為「凱恩斯開放經濟收入乘數」。1. 封閉經濟中的收入乘數模型(1) 封閉經濟中消費乘數: α=1/s =1/(1-c) =1/(1-a),這是因為在封閉經濟中,本國經濟與外界沒有交換,所以邊際進口傾向m=0。因此,凱恩斯乘數在封閉經濟中的作用要比開放經濟中的作用大。(2) 投資乘數:投資對國民收入也有乘數效應。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乘數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三者共同構成了國內吸收:A+C+I+G,短期內他們的作用都等同於a(邊際吸收傾向),乘數作用大小等於s,這是因為1-a=s。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投資I對國民經濟長期增長有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當投資的資本品產業的收入獲得者得到更多的收入時,他們便會啟動新一輪以及由此引發一系列次一輪的消費支出和就業。(3) 政府支出乘數:政府的財政支出(包括政府消費支出和政府投資支出)是一種與居民投資十分類似的高效能支出。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一項采購,將會引發一系列的再支出。不過政府支出乘數也會出現反向作用。如果政府支出下降,而稅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則GDP的下降幅度將等於G的變化量乘以乘數。因此任何一屆政府在選擇經濟政策時,究竟是採取擴張性政策還是緊縮性政策,在採取行動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否則將會對國民經濟造成極大的傷害。2. 開放經濟的乘數效應在開放經濟中,自主性支出擴張對國民經濟的擴張效果比封閉條件下小。這是因為在開放經濟的支出擴張過程中,一部分支出被邊際進口傾向用於進口外國商品與服務這一擴張效果作用在外國經濟之上。則:α=1/(s+m)。例如:M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04 (即儲蓄率為4%),邊際進口傾向是m=0.16 ,那麼該國的國民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04+0.16)=5;Z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83 ,(即儲蓄率為83%),邊際進口傾向是m=0.10 ,那麼Z國的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83+0.1)=1.075。兩者相比,差別何其大也!導致一國經濟在低水平上摸爬,另一個卻在高速發展。3. 現實中的乘數和實踐中的財政政策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客觀准確地把握乘數的數值是診斷經濟和制定對策的關鍵。就象醫生用止痛葯必須知道不同劑量的效果,同理,經濟學家和經濟決策者也必須知道政府支出乘數和稅收乘數數值的大小。當經濟增長過快或經濟長期低迷而必須開出財政政策的猛葯時,經濟的診斷者和決策者在決定用多大劑量的「增加稅收」、「減少稅收」或「減少開」」、或「增加開支」之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
乘數效應-類型
乘數效應在實際應用中常見的類型有貨幣(政策)乘數效應、投資或公共財政支出乘數效應、稅收乘數效應、預算平衡乘數效應等。貨幣乘數效應1.貨幣(政策)乘數效應
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即中央銀行創造或縮減一單位的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完整的貨幣(政策)乘數的計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而貨幣(政策)乘數的基本計算公式是: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貨幣供給等於通貨(即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的總和;而基礎貨幣等於通貨和准備金的總和。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說的派生存款。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而貨幣乘數的大小又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2)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准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准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准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超額准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例如銀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導致生息資產收益減少,人們就會減少在銀行的存款而寧願多持有現金,這樣就加大了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現金比率越高,說明現金退出存款貨幣的擴張過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量,制約了存款派生能力,貨幣乘數就越小。(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於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於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影響中國貨幣乘數的因素除了上述四個因素之外,還有財政性存款、信貸計劃管理兩個特殊因素。2.投資或公共支出乘數效應投資乘數效應是指一筆初始的投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會使社會的經濟總量發生成倍的增加。意即投資或政府公共支出變動引起的社會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影響程度。一個部門或企業的投資支出會轉化為其他部門的收入,這個部門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儲蓄後用於消費或投資,又會轉化為另外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循環下去,就會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或支出的倍數遞增。以上道理同樣適用於投資的減少。投資的減少將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的倍數遞減。公共支出乘數的作用原理與投資乘數相同。3.稅收乘數效應平衡預算乘數效應稅收乘數效應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環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
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一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數。
4.預算平衡乘數效應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是指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乘數效應-運用 乘數效應的實際效果乘數效應以一個變數的變化以乘數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兩個方面作用。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乘數效應是制定宏觀政策要考慮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實施是否也具有乘數效應,且這乘數效應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個促進銷售計劃的實施,管理者希望這個計劃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結果往往發現,如果沒有其他的策略實施的配套,乘數效應很難實現。
再比如激勵政策,管理者採取了諸如結果激勵方法,過程激勵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對某些具體的行為產生效果,而持續的激勵或者自發的激勵效果卻不可能實現。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夠實現一個乘數效應,即一種措施產生多重效果。 我國古代也有很多乘數效應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乘數效應,對於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長輩對他們的教育或者激勵也僅僅限於幾次偶爾的說教或者獎賞,但是這種思想卻一直延續下去,達到了很好的乘數效應。 但是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乘數效應不是一勞永逸。乘數效應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裡面的。只有這些相應的配套措施發揮了功效,乘數效應才可能發生功效的。所謂的配套措施是使當初的措施的效果進一步發揮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勵措施,如果單純的激勵是不可能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繼續發揮作用的。必須要相應的比如企業文化等的配套,只有做好相應的這些措施,乘數效應的效果才可能發揮的。
『肆』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總供給曲線函數即宏觀生產函數又稱為總量生產函數,是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函數,它表示總量投入和總量產出之部的關系. 均衡產出是和總需求相一致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於全體居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 邊際消費函數是指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又稱為邊際消費傾向(MPC). 邊際消費傾向 (課文中有提到消費函數也稱為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項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 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尋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利率. IS曲線說明市場均衡的條件.描述產品市場達到宏觀均衡,即i=s時,總產出與利率之間的關系;總產出和利率之間存在著反向變化的關系,即利率提高時總產出水平趨於減少,反之增加;處於IS曲線上的任何點位都表示i=s,偏離IS曲線的任何點位都表示沒有實現均衡;如果某一點位處於IS曲線右邊,表示i<s,即現行的利率水平過高,從而導致投資規模小於儲蓄規模,如果某一點位處於IS曲線的左邊,表示i>s,即現行的息率水平過低,從面導致投資規模大於儲蓄規模.謹慎動機或稱防預性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右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存貨投資 自然失業率為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進的失業率,這里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通貨緊縮的狀態. 菲爾普斯曲線:在以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貨幣工資增長率的坐標系中,畫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線是用物價上漲率替代貨幣工資增長率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也稱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在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換關系. 貨幣需求 貨幣創造乘數又稱貨幣乘數,一般是指由基礎貨幣創造的貨幣供給為基礎貨幣的倍數。 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會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資出現抵消性的減少: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物價就會上漲,在貨幣名義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可用於投機目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價格就下跌,利率上升,進而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投資減少了,人們的消費隨之減少.這就是說,政府支出增加"擠出"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總需求 最終產品 自動穩定器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托賓q理論 補償性財政政策 周期性失業 流動偏好陷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有手中, 這種情況稱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 投資乘數 LM曲線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總供給曲線 奧肯定律 通貨膨脹率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持續而顯著的上升。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或者說「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所提供的供給」。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供給型通貨膨脹,是指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
傾銷 同一價格定律 實際匯率 比較優勢
『伍』 求幾個經濟學的名詞解釋,要用英語maximum
1、貨幣需求函數——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決定於收入,而貨幣的投機需求決定於利率。 2、貨幣創造乘數——中央銀行新增一筆原始貨幣供給將使活期存款總和(亦即貨幣供給量)將擴大為這筆新增原始供給量的1/rd倍。這1/rd稱為貨幣創造乘數。 3、單一原則的貨幣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貸流量、自由准備金等因素,僅以一定的貨幣存量作為控制經濟唯一因素的貨幣政策。 4、通貨膨脹——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成這個經歷著通貨膨脹。 5、通貨膨脹率被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6、法定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准備金與存款的最低比例,超過部分稱為超額准備金率,該最低限額則稱為法定準備金率。 7、法定準備金——按法定準備金率提留的准備金。
『陸』 邊際消費效應為2/3,經濟乘數效應的結果是多少
b=2/3,那麼投資乘數=1/(1-b)=3,政府購買乘數=1/(1-b)=3,稅收乘數=-b/(1-b)=-2,政府轉移支付乘數=b/(1-b)=2,平衡預算乘數=1,一般就這么幾個了……
『柒』 在一個三部門經濟中,消費函數C=a+β(y-t),其中a=200,t=500,β=0.8,同時i=300,g=500,請回答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余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 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捌』 宏觀經濟學簡答題怎樣用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來說明經濟波動
用的教材是國內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不一樣的教材的話就不要看章節的標題第十二章國民收入核算一、國內生產總值(GDP)含義。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是指經濟社會(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1.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加以衡量的。2.GDP測度的最終產品的價值,中間產品不計入GDP,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3.GDP是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而不是所售賣掉的最終產品的價值。4.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數,存量是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數。5.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地域概念。6.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DP。二、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一個國民概念,不同於GDP是一個地域概念。三、GNP/GDP的三種核算方法。A.支出法:支出法是從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購買最終產品的角度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支出(G)+凈出口(X-M)說明:a.消費支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括個人建築住宅的支出。b.投資是指增加或更換資產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投資兩大類。這里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凈投資-總投資-重置投資,重置投資是指當年以前資本產品的折舊損耗。c.政府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轉移支付(救濟金等)不計。d.凈出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B.收入法:收入法是從居民向企業出售生產要素獲得收入的角度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收入法又稱成本法,包括以下幾項:1.工資,利息和租金等生產要素的報酬;2.非公司企業主收入;3.公司稅前利潤;4.企業轉移支付及企業間接稅;5.資本折舊。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C.生產法(書上應該不作要求)名義GDP、實際GDP名義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期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名義GDP=實際GDP*GDP折算指數四、儲蓄-投資恆等式兩部門經濟支出:Y=C+I(消費+投資)收入:Y=C+S(消費+儲蓄)收入=支出所以,I=S三部門經濟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TRTo—全部稅金收入TR—政府轉移支付T—政府凈收入即:I=S+(T-G)=私人儲蓄+政府儲蓄四部門經濟支出:Y=C+I+G+NX收入:Y=C+S+T+KrKr: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所以I=S+(T-G)+(Kr-NX)外國對本國的儲蓄第十三章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一、凱恩斯消費理論1、消費、儲蓄和收入2、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第一,消費函數和儲蓄韓旭互為補數,和為收入。第二,若APC和MPC都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C>MPC,則APS和MPS都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S1,說明新建企業比買舊企業便宜,因此有新投資。當q較高時,投資需求會較大。二、利率的決定貨幣需求動機第一,交易動機,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第二,謹慎動機或稱預防性動機,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第三,投機動機,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流動偏好陷阱(凱恩斯陷阱)當利率極低時,人們會認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會跌落,因而將所持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人們有了貨幣也絕不肯去買有價證券以免債券價格下跌而遭受損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第十五章宏觀經濟政策分析1.什麼是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可以調節個人和企業可支配收入;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2.什麼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提供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在經濟蕭條時期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進而刺激消費,使生產和就業增加。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會引起利率的上升,進而抑制私人投資和消費,這就是「擠出效應」。影響擠出效應的因素第一,支出乘數的大小,乘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支出乘數主要決定於邊際消費傾向。第二,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k的大小。K越大,擠出效應越大。第三,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的h的大小。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第四,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投資的利率系數的大小。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貨幣幻覺:人們對貨幣的名義價值而不是實際價值作出反應。當物價和貨幣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價上升的幅度超過貨幣收入增加的幅度,實際收入不變或減少了,但消費者只注意到貨幣收入增加而忽視物價的上升,因此不會減少反而增加了對商品的購買,即消費者存在「貨幣幻覺」。或者:物價上漲,雖名義工資未變,但實際工資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價未變時一樣提供勞動,就是只對用貨幣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即工人存在「貨幣幻覺」。第十六章宏觀經濟政策實踐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充分就業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意願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價格穩定是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它是一個宏觀經濟概念。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二、自動穩定與斟酌使用1.自動穩定器定義: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毋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財政制度的內在穩定機制:(1)稅收的自動變化(2)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3)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它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經濟波動幅度,並無法消除經濟波動。2、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定義:政府審時度勢,斟酌使用,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的局限性:(1)時滯:認識總需求的變化,變動財政政策以及乘數作用的發揮,都需要時間。(2)不確定性:一是乘數大小難以准確確定;二是政策作用達到預定目標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其間總需求水平可能發生變化。(3)外在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4)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三、存款創造和貨幣供給狹義的貨幣供給為硬幣、紙幣和活期存款。前兩者稱為通貨(Cu)。存款准備金:存款准備金是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後,以庫存現金或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於應付存款人隨時提現的那部分流動資產儲備。法定準備率:即存款准備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備金占銀行吸收存款總量的比例。1、活期存款的貨幣創造機制D=R/rd貨幣創造乘數:k=1/rdD為活期存款總額R為原始存款rd為存款准備率2、存款創造過程中的「漏出」(1)超額准備金率re:超額准備金對存款的比率。D=R/(rd+re)k=1/(rd+re)實際准備金=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2)通貨-存款比率rc:通貨對存款的比率。D=R/(rd+re+rc)k=1/(rd+re+rc)3、基礎貨幣定義:存款擴張的基礎是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由於它會派生出貨幣,因此是一種高能量的或者說活動力強大的貨幣,故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用非Cu表示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用Rd表示法定準備金,用Re表示超額准備金,用H表示基礎貨幣,則有:H=Cu+Rd+Re。這是商業銀行藉以擴張貨幣的基礎。貨幣創造乘數:基礎貨幣能帶來貨幣供給的擴張倍數。四、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準備金率2、調整再貼現率——最早使用的政策3、公開市場業務——應用最廣泛的工具第十六章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模型一、AD曲線為什麼會向右下傾斜?幾大效應、公式推導、圖形推導A.利率效應價格總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成反向變動的情況。如果貨幣供給沒有變化,價格上升使貨幣需求增加時,利率就會上升。利率上升,投資水平下降,因而使總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B.實際余額效應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衡量的具有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於是人民的消費水平相應減少。C.匯率效應開放經濟中,一國價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進口商品相對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相對價格下降,帶來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對國內產品的總需求增加。簡單起見,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只考慮利率效應。總需求曲線可以由IS-LM圖推導。AD曲線移動:影響因素、移動方向除了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對總需求產生了影響,就會使得總需求曲線發生整條線的移動,重點掌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來的總需求的移動。無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曲線向右移動。二、AS曲線為什麼會向右上方傾斜?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常規總供給曲線(劃分的原因、政策含義)1.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古典假設下,增加需求的政策並不能改變產量,而只能造成物價上漲。2.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只要國民收入處在小於充分就業的水平,那麼國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來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3.在通常的或常規的情況下,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越高,總供給水平越大。AS曲線移動:影響因素、移動方向A總需求變動短期內總需求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也上升;總需求減少,產出水平下降,價格水平也下降。長期總需求的變動只改變價格水平,產出水平穩定在充分就業產量。B總供給變動短期內總供給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下降;總供給減少,產出水平下降,價格水平上升。長期變化會使得產量接近於自然率產量水平。三、利用AS-AD模型作圖描述經濟的各個階段書上P497-499第十八章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1.有關失業A.失業的分類1.)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由於轉業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2.)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3.)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4.)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自願失業是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非自願失業是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為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時的失業率,這里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通貨緊縮狀態。B奧肯定律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兩個百分點。2.有關通貨膨脹A概念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B衡量指標1)消費者物價指數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PriceIndex),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2)生產者物價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ProcerPriceIndex),是衡量製造商和農場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情況3)GDP平減指數指沒有剔除物價變動前的GDP(現價GDP)增長與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GDP(即不變價GDP(constant-priceGDP)或實質GDP)增長之商。該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它的計算基礎比CPI更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除消費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因此,這一指數能夠更加准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走向,是對價格水平最宏觀測量。C分類1.)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且收入處於其潛在的水平上,則通貨膨脹的產生主要是貨幣供給增加的結果。2.)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3.)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上漲。4.)結構性通貨膨脹由於特定的經濟制度、控制系統、信息系統和決策系統等結構性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3.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貨幣發行過多需求拉動成本推進結構性通貨膨脹慣性(螺旋)5.菲利普斯曲線定義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替換關系的曲線。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為負數。短期與長期關系(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推導)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垂直於自然失業率水平的垂線,在長期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替換關系。在短期中,當通脹率不工人沒有形成預期的話,通脹與失業存在替代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們會發覺他們的實際工資隨物價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於是形成更高的通脹率,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便是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此時還未形成新的預期,即更高的通脹率與失業率仍然存在替代關系。但在長期中,工人將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長期預期),上述過程將不斷繼續下去,工人預期的通脹率與實際通脹率遲早會一致,這時工人要求改變名義工資,以使實際工資不變,從而企業不會增加生產和就業,較高的通脹也就不會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線於是演變成一條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垂線,即為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表明,不存在失業和通脹之間的替代關系,從長期來看,政府運用擴張性政策,不但不會降低失業率,還會使通脹率不斷上升。6.通貨膨脹的治理(政策)1)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人為地製造衰退,既然通貨膨脹是由於超額需求總需求所致,那麼降低總需求水平,增加失業,減少產出,會使得通貨膨脹率降低,製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貨膨脹率下降速度越快。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收入政策,政府為了降低通貨膨脹率而對貨幣收入和價格採取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政策,藉助於工資價格管制、收入指數化和一定的稅收政策實現。3)通貨膨脹的成因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轉通貨膨脹的政策也並非單一的,往往是多種政策搭配使用。附上:通貨膨脹率計算公式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玖』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的區別:
(1)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的作用不同。
1,在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乘數原理用於考察投資的變動對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
2,加速原理則考察收入或消費需求的變動反過來又怎樣影響投資的變動。
(2)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的定義不同。
1,投資乘數是指投資支出的變化與其帶來的收入變化之間的比率。投資乘數的大小以及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佔的比例(即邊際消費傾向)有關。
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投資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就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數就越大。同樣地投資支出的減少會引起收入以數倍減少。
2,加速原理是指收入的增加會引起消費品需求的增加,但是消費品需要靠資本品生產出來,因而消費增加又會引起資本需求的增加,從而必引起投資的增加。
生產一定數量產品所需要的資本越多,即資本的產出比率越高,則收入變動對於投資變動的影響越大。因此,一定技術條件下的資本產出比率又稱為加速系數。同樣,加速作用也是雙向的。
(3)乘數原理和加速原理中投資和收入的雙向作用關系不同。投資的乘數作用是投資的增長(下降)導致收入的數倍增長(下降),而投資的加速作用則是收入或消費需求的增長(下降)導致投資的數倍增長(下降)。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的聯系:
(1)乘數原理和加速原理中乘數和加速作用都是雙向的。
(2)乘數原理和加速原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投資與收入、消費間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全面准確地考察收入、消費與投資三者間的關系,並從中找出經濟依靠自身因素發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
(9)貨幣創造乘數函數擴展閱讀
(1)加速原理內容
1,引致投資不是預期收入的函數,而是預期收入增量的函數,即投資不是決定於預期收入的絕對量,而是決定於其變動量;
2,加速數的大小表示預期收入與投資變化幅度的比較。如果加速數大於1,預期收入小幅度的變化會引起投資較大幅度的變化;如果加速數小於1,收入較大幅度的變化會引起投資較小幅度的變化。
3,要使投資增長率保持不變,收入必須按一定比率連續增長;如果預期收入增長率放慢,投資就會減少或停止。這意味著即使收入水平不下降,只要放慢增長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資衰退和整個經濟衰退。
4,加速原理的作用是雙向的,既包括加速增加,又包括加速減少;
5,加速原理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沒有資本存量閑置。
(2)乘數原理在凱恩斯經濟學的理論和政策主張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現代經濟研究中的重要分析工具。乘數原理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有不同的乘數概念,如投資乘數、財政支出乘數、貨幣創造乘數和外貿乘數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加速原理
網路-乘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