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在音樂活動創造力

在音樂活動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7-10 17:22:21

㈠ 在音樂區中如何培養幼兒的音樂創造

德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所 說的: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 最重要的。音樂創造有簡單復雜之分,兒童的音 樂創造與專業音樂人員的創造從水平上是無法 比擬的,但從創造的本質意義上說,兒童音樂的 創造和音樂大師的創造具有同等意義,同等價 值。而音樂區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輕松、和諧、愉 快的活動環境,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孩子們通過 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能夠大膽的用各種方式來 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兒童創造的興 趣、創造的靈感。那麼,如何在音樂區中,促進幼 J七的創造力的發揮呢? 一、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幫助 積累音樂經驗,萌發創造靈感。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我認為兒童的 生活離不開音樂,我們應當重視兒童音樂教育, 用音樂來豐富兒童生活,培養兒童意志,陶冶兒 童的感情,使兒童能夠真正表現自己,導向於創 造性的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創設了一個充滿美 好音樂的環境,用美好的音樂去感染幼兒,讓幼 兒在音樂中成長,使幼兒生活音樂化。

㈡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一個重要矛盾,就是我們現有的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是根據我國制定的大綱完成的,其內容較為保守、滯後,適用於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模式,而我們的社會卻需要有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學生培養模式,如何在我們的學校教學課堂那有限的時間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就是我們目前致力解決的問題。
一、如何進行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要清楚音樂的創新是指的哪些方面,筆者認為,音樂創新是從音樂的意識、情感、能力和思維等方面著手,通過這幾方面的創新觀念的培養能夠較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其次,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在學校音樂教學模式體制下,「教書」與「育人」永遠都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教書是教授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傳授專業技能;而育人則是在教授學業的過程中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這兩個部分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最後,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來體現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音樂創新的過程中對音樂進行實踐活動的訓練。這些手段能夠讓我們培養出適應這個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二、音樂教育要以人為本
音樂藝術是人類情感表達的藝術,它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再現,所以音樂藝術既包含了情感信息,也包含了思想信息。從頭至尾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的創造、音樂的表現和音樂的欣賞活動都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我們的音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學習這種審美活動,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真正快樂。學校音樂教學是一門教授基礎音樂的學科,這門學科的建立更多的目的是為了一種音樂基本素質的培養,而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藝術,感受到音樂的美好並能通過音樂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夠初步掌握欣賞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通過學習音樂讓人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從而創建健全的人格,建立積極向上的個性,培養一名具有全面發展能力的健康人才。在學校音樂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知識技能與音樂創造力相結合的能力,要綜合的去看待音樂藝術,這就需要我們更多的去體驗音樂、發現音樂和創造音樂,讓沒有專業技能的學生也能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發現興趣、創造音樂,讓學校音樂教學真正的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宗旨上來。
三、音樂教育可以開啟兒童的智力
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實踐美的技能,還可以通過音樂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鍛煉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心理學家、國際「超級學習法」的創始人洛扎諾夫的實驗證明:「即以優美的音樂是左大腦半球進入抑制狀態得到休息後,人的記憶力是通常狀態的2.17倍至2.51倍。」在我國,很多音樂教育學家也通過音樂教育訓練培養兒童記憶力的。實驗表明:「1.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綜合的直覺判斷力均有良好發展;2.開發右腦、發展形象思維是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3.音樂不是單純的技能課、啟迪靈感思維、培養創造型人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只要能充分發揮音樂的功用,處處都可以體現出對兒童智力開發的作用,如在音樂唱歌課中,對歌曲的處理能力;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對聯想與想像的發揮;在器樂課教學中,對情緒的把握和樂器的掌握;在律動課教學中,對肢體協調能力的掌控能力等等都是在對人的大腦思維的開發,特別是在音樂創造課的教學中,不僅要把以往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還要將自己的豐富的想像力和強烈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促進學生的頭腦敏捷度。
四、音樂的創造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意識是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傳統觀點認為,創造是指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人往往對神秘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也正是有了探索世界的精神才會有了我們現在眾多的發明和創造,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個美好的生活。創造有真創造和類創造之分。「真創造是科學家、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知識和社會價值的產品的活動;類創造是對個體而言的,其思維的結果雖對人類來說是已知的,但對個人來說卻是獨創的。」我們現在所說的音樂教育就是屬於類創造的范疇。音樂屬於時間藝術,而且這門藝術還屬於非語義性的藝術,所以它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特徵,在音樂教學過程我們也往往運用了這種不確定性在歌唱課或是器樂或是欣賞亦或是律動課時都要運用這種特徵進行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這是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特徵。
(二)音樂創造思維的訓練。在我國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核心部分,音樂也是一門審美活動和實踐活動很強的學科,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將創新思維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最好途徑。在思維訓練中,發散性思維是對已經獲得的信息進行多方位、多視角的思辨,產生多種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向外散發性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會導致結果也與眾不同,將這種思維方式結合在教學之中,更是應該提高這種思維的訓練。教師可做適當的引導,選擇一個發散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功能結合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音樂的二度甚至三度創造,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已知的音樂中延伸、拓展,使模式的音樂形象通過自己的思維變成具象的事物;還可以在教學中設置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這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尋找答案。因此,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就特別注意不斷的豐富學生的平時基礎知識積累。
(三)音樂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們可以把人的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一般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學習或理解就可以掌握的一種綜合性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或特殊技能就可以掌握。而特殊能力則是要通過特別的訓練或理解才能得到。一般能力為人的基本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一般能力的水平高低可以為特殊能力的培養做好保障。瑞士的心理學皮亞傑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音樂教學的主要任選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於音樂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它就是從審美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在音樂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的想像力的參與,這種想像力就是一種音樂創新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表現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各個方面,讓學生不僅從思想上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而且可以通過肢體運動來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的實踐,不僅開發了學生的頭腦思維的訓練,更對身體的協調性進行了鍛煉。
總之,讓我們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讓他們更好的感受音樂的美,體驗音樂的美和表現音樂的美,讓學生學會了多角度、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全方面的人才。

㈢ 幼兒園音樂區如何挖掘幼兒的創造力

心理學家把兒童的創造力描述為回憶過去的經驗,並對這些經驗進行選擇、重新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產品的能力,而音樂形式的活動不僅通過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悅的形式,潛移默化地陶冶幼兒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它對增強幼兒自信心、成功感及合作能力,發展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以音樂活動形式為主的音樂區正是注重幼兒主動、活潑、自主地展開學習,使幼兒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進行獨立思考,表達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獨特見解,音樂創造力的潛在資源在這里得到充分發掘。 一、豐富優美的環境資源激起幼兒的創造慾望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由於幼兒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因此我們應有目的創設符合幼兒心理的環境和提供能滿足幼兒需要的材料,以激發其對音樂的興趣和積極創造的內驅力。 如:在開學初我們就在音樂區的環境設置上花了一番功夫:從屋頂上吊下長長的帷幔,配上鮮艷的彩條,擺上屏風,使音樂區形成了一個精美小巧的舞台,顯得獨特而醒目,一下子抓住了孩子們的眼球,再加上我們在那裡擺放了各種幼兒喜歡熟悉的樂器、頭飾、表演道具等,使音樂區的上座率大大提高,孩子們都爭著來這里過一把表演的癮,在這個獨特的情景中,就好象真的在舞台上表演一樣,他們自娛自樂互相欣賞,大大提高了表現自己的積極性。 又如《小鳥的舞》韻律活動中,我們和幼兒一起用廢舊的紙板做了許多棵大樹,在音樂區布置成樹林的場景,並製作了各種小鳥的頭飾,還用廣告紙、彩色塑料紙、絲巾綵帶等做成小鳥的翅膀,幼兒可以根據需要來把自己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小鳥,在這個特定的場景中孩子們很快就融入了角色中,跟著音樂翩翩起舞,不但創編出小鳥各種飛舞的姿勢,還編出了小鳥捉蟲、吃食、逗趣嬉戲等情景,顯得情趣盎然。 由此可見,優美的區域環境和豐富的材料才能激發幼兒參與和表現的慾望,而這正是創造力發揮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二、 自由自主的想像表現發揮幼兒的創造潛力 活動區作為相對獨立開放的空間為幼兒的活動提供了更為自由寬松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氛圍,而音樂區更為幼兒在音樂的天地里表現獨特的意識和感受創造了廣闊的空間,為幼兒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可能,就是一些平時不願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幼兒在這里也顯得輕松自在,勇於表現。孩子們有這樣的心理素質為基礎,常能產生一些創造意識、創造行為。 如:在節奏游戲中,孩子們正看著節奏卡用各種小樂器嘗試演奏,突然,點點的小鈴掉在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這樣小鈴也會發出聲音啊!點點象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地拿起小鈴在地板上敲擊起來,其他幼兒看見了也紛紛效仿,我見此情景順勢引導:小樂器還可以怎樣發出聲音呢? 孩子們受到啟發積極嘗試起來,鈴鼓可以搖一搖。鼓棒可以敲小椅子。響板放在腿上拍也有聲音。孩子們各抒己見,並爭著展示自己的發現和創造,好象要比比誰的主意最多,就連不聲不響的凡凡在這樣的氣氛感染下也用沙球演奏出了不一樣的方法。於是新的樂曲合奏又開始了,孩子們不再是使用一種方法來演奏樂器,而是用上了渾身解數,將想到的各種演奏方法都用上了,由孩子們這樣全新演繹的節奏樂顯得更有活力和多姿多彩。 而只有音樂區的活動才能為幼兒提供更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去充分探索表現,使創造的潛力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三、合作交往的游戲情景促進幼兒的創造行為 愛玩游戲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感知成長,音樂區的活動也不例外,有趣的音樂游戲能激發他們與音樂互動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融入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而合作交流的形式在音樂區的游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兒在積極的討論中傳遞經驗,探索新方法,在他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質,而交往的方式是自由變化的,減少了思維的框框與內在壓力,促進了對音樂感受、想像、理解、創造等階段的逐步完善。 如:音樂游戲《辦家家》中,孩子們分角色,合作表演爸爸和媽媽,邊唱歌邊為寶寶炒菜、喂飯,慢慢的他們不滿足於單一的歌詞形式了,這個說還要給寶寶穿上衣服,那個說要讓寶寶睡一覺,聽到討論,我忙提供上了娃娃家常玩的被子、衣服等玩具,並鼓勵他們在照顧寶寶時也要把好聽的歌唱給他聽,寶寶更喜歡聽爸爸媽媽編的新歌呢,於是他們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來,邊唱還邊商量哪一件事該媽媽做,哪一句由媽媽唱;哪一件事該爸爸做,哪一句由爸爸唱,一首新的《辦家家》在游戲和合作的過程中就誕生了,雖然歌詞不是很工整,旋律也不完美,卻讓我們看到孩子們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擊起的創造性火花,這種火花正是可燎原的星星之火,特別難能可貴。 又如:在音樂游戲《蝴蝶找花》中,孩子們在音樂區相互合作,扮演小花和蝴蝶,討論自己扮演角色的表情和動作,扮演花的幼兒有的認為自己是花園里的花;有的認為自己是開在樹上的花;有的則覺得自己應該長在山坡上。而扮演蝴蝶的幼兒也表現出了各種不同的飛舞和與花兒交流的姿態,每個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都表現自信,能主動地表達想法和做法。然後他們通過角色互換進行了進一步的體驗,在這樣的互動中,幼兒學會了如何與人交流,合作以及與人協調,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大大提高。 四、切實有效的引導鼓勵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雖然區域活動是促進幼兒自主發展的有效手段,但自主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在為幼兒創設環境和提供材料的基礎上,還應時時關注幼兒的活動,成為一名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游戲幼兒是否感興趣;孩子們是不是在有目的地進行游戲;與材料的互動和與同伴的互動情況怎樣,特別是幼兒每一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是否能被及時捕捉並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使幼兒的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都需要教師的介入與引導。在音樂區中幼兒創造能力的提高同樣需要教師的關注、引導與鼓勵。 如:在幼兒能想出與他人不一樣的動作或表達出對音樂不同的感受時,我們會用你真棒!你想的和別人不一樣,真特別!你有新的創造,太好了!等肯定的話語來激勵他,並用你還能想出更多嗎?還可以怎樣會更好呢?等來幫助幼兒進一步擴散思維,推動幼兒創造思維的深入。對於一味模仿跟從他人的幼兒,我們多說相信你能行讓我們來試一試一類的話,並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提示或暗示,調動起他們的創造力。 在音樂區中,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幼兒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和給予不同的指導,多鼓勵、多接納、多欣賞,讓能力弱的幼兒積極表現自己,獲取成功感;對於富有探索精神的幼兒及時加以肯定,使其剛萌發的創新意念得以延續和發展。 幼兒的思維能力是幼稚的,但其發展潛力卻是巨大的,我們應該利用幼兒園的一切教育活動和適當的條件,對其進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㈣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

多鼓勵孩子表現自己

㈤ 如何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所謂的創造力是指在創造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獨創性地解決問題,產生有價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具體方法如下: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樹立保護和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教育意識。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音樂教學應從感受入手,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善於把模仿學習,發現探索學習,創造性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㈥ 如何培養孩子音樂創造力

幼兒園音樂教學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音樂欣賞,音樂游戲五大領域,那麼在這五大領域中採用什麼形式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呢
(一)發揮想像為歌曲創編新歌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樣幼兒的演唱興趣會大大提高,同時想像,創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例如:歌曲《胡說歌》圍繞"你把襪子穿在耳朵上嗎 "這樣一句與生活相違背的歌詞,以簡單的旋律展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同時,教師鼓勵幼兒自己來創編歌詞,最後編出了"你的手套穿在腳趾上嗎 ""你的褲子穿在胳膊上嗎 "你的鞋子穿在頭頂上嗎 "等等五花八門,荒誕可笑的歌詞,這樣孩子們在歡歌笑語中不知不覺地體會了音樂活動的快樂,還培養了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大班有一首歌曲叫《秋天多麼美》,這首歌曲是我和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歌曲之一,歌曲學完以後,我突發奇想,秋天美,冬天也很美呀!我們何不創編一首《冬天多麼美》,我的想法得到了全體孩子的響應,最後,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創編出了"冬天雪花輕輕吹,大地蓋上厚呀厚棉被,小朋友,一起堆呀堆雪人,雪人個個胖墩墩" (二)留住旋律,改編歌曲.
最近,經常聽到我們班的孩子在唱《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流行歌曲,這些歌曲如果從一名時尚青年口中唱出時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若是一名四五歲的小朋友也開始哼唱它時,我們老師和家長不免會有些擔憂和緊張,因為幼兒對流行音樂缺少選擇和辨別能力.針對這些我們我覺得如果我們阻止孩子去唱是不可能的,所以與其去堵,不如去疏,採用留住旋律,改編歌詞的方法是非常可取得.南師大的許卓婭教授,就把孩子們流行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改了個面目全非,"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成了"對面的兔子看過來,看過來,不要被我的樣子嚇壞,其實我,很可愛……"扮成大灰狼的男孩們邊跳邊唱,向對面由女孩們扮演的兔子發出"邀請",聽到大灰狼如此表白之後,她們迅速還擊:"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來看去你都是個大壞蛋,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做朋友的問題可真難辦……" 就這樣,一首流行歌曲變成了一台饒有興致的兒童音樂劇:《兔子和狼》,孩子們戴著頭飾,完全投入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角色之中.結局也改得很巧:流行歌詞中的"愛真奇怪"變成悔過自新的大灰狼終於得到了小白兔的原諒,"你真可愛!"從此被接納成為兔子們的好朋友. 改編,而不是一味拒絕.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少兒歌曲創作態勢日益衰微的今天,這種改頭換面不能不說是討巧之舉.流行歌曲對孩子來說未必是洪水猛獸,其實有太多資源可以利用.但可惜的是,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動的腦筋實在是太少了.
(三)為樂曲,歌曲編配動作
邊唱邊表演是幼兒喜愛的一種音樂活動形式,它們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或樂曲是具體的,並易於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引導幼兒自編動作表演.例如:在學習《兩只小手》這一歌曲時,要求幼兒自由想像動作來表現歌詞.("兩只小手做兩點,雨點從天空落下來""兩只小手做枕頭……")由於大多數幼兒都是隨意,即興創作的,當然不可能期望他們創作出多麼完美的動作.但畢竟是他們自己展開想像編的,對練習這一系列動作也特別有感情,格外認真.不僅調動了幼兒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也使幼兒從中得到了創造的源泉.
(四)在節奏教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間,鼓勵幼兒利用已經有的經驗展開想像,用配器演奏來表現樂曲.
有一次晨間活動,我們放著音樂,耿春雪突然叫住了我,"老師,你聽這個歌曲裡面好像有鋼琴的聲音".她的這句話讓我感覺孩子不僅聽著歌曲的美,同時還夾雜了他們所熟悉的樂器的聲音.孩子的耳朵是靈敏的想像力是豐富的.如:x x .孩子們就會說像汽車的鳴笛聲---笛―笛;x x x 像小朋友走路;xxxx xxxx像小朋友跑步等.當我們在和孩子做節奏互動時,我每打一種節奏,孩子們就能發揮想像,說出它們像什麼:有的說像雨水的滴答聲;有的說像汽車的笛笛聲;有的說像火車的隆隆聲等.
我覺得對幼兒音樂節奏的培養,是貫穿在一日活動中的,通過不同的音樂性質,把音樂貫穿在常規中,培養幼兒的常規意識.如幼兒聽到《准備好了嗎》的音樂就馬上集中;聽到《拍手點頭》就知道跟著音樂有節奏地拍手;聽到《啄木鳥》的音樂就馬上收玩具;聽到抒情的《搖籃曲》就會安靜.孩子對節奏的感受,有時候會出乎大人的意料以外.如在就餐前和起床後是紀律最亂的時候,我會用節奏的變化來集中幼兒和安定幼兒的情緒,我會用鈴鼓拍出一個節奏,幼兒會情不自禁的跟著拍,然後再不斷的變換節奏.孩子們聽到節奏變化了,就會自然而然的豎起小耳朵集中精力來傾聽老師的節奏,並伸出小手來迎合,模仿老師的節奏.這樣聽到的只有整齊的節奏聲,沒有吵鬧聲.這樣的音樂化管理,既訓練了幼兒的聽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培養了幼兒的常規意識.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㈦ 如何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音樂藝術與創造,一直是一對密切相關概念。離開創造,音樂藝術就失去了生命力,創造是音樂藝術的源泉。因此,音樂作品是否具有創造性,往往成為一個評價音樂作品重要的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音樂教育視為培養兒童創造力的一種手段。 在西方對待兒童藝術問題上強調兒童的「原創」,即將兒童在音樂教育活動上表現出的創造能力的發展視為一個生物發展的過程。正常,健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與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如果在兒童出生的早期就注意創造能力的培養將會收到明顯的效果。音樂活動本身就需要豐富的想像及創造能力,如果教師有意識運用它來培養,扶植、激發、鼓勵幼兒的想像、創造力,那麼幼兒就受益匪淺了。 關於幼兒創造力的研究和定義是多種多樣,人們比較公認的有兩種:一是心理學家斯密士的定義:「積累過去經驗,篩選這些經驗,聯結成新的模式、新的觀念或新的結果。」二是心理學家May提出「將新穎帶進觀念的一個過程」的簡明定義。這兩個定義比較符合幼兒階段的創造性的特點。因為在幼兒活動中,這種激發創造性的能力和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或異發奇想的表現,在幼兒身上俯拾皆是,而在幼兒的藝術活動、游戲和思維活動中,思維獨特性和創造性也經常顯露。 因此,我覺得幼兒的創造力應該描述為:幼兒憑借過去直接或間接獲得的經驗,並對這些經驗進行選擇、重組,以及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產品的能力。幼兒的創造力是不由自主而表現出來的,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幼兒的創造力有什麼特徵呢? (一)創造力是每個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都具有的,只是有些人多些,有些人少些,沒有兒童不具有創造力的。在很多年之前,創造力被認為是個別人的天賦,教育就是為了培養這種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而在經過多年教育實踐後,經過深入研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發現,「創造力」不僅僅屬於所謂的「神童」、「天才兒童」,而是人人都有創造力的潛質,每個兒童都可能具備創造的潛能,知識蘊藏在每個人身上的創造潛能尚處於「睡眠」階段,教育則是完全可能激活和激發每個兒童身上的創造力這一巨大的寶藏。盡管每個人的創造力的大小、程度存在差異,但作為教育者完全能夠用有效的教育手段、科學方法、有效的情感激勵去挖掘和開拓每個兒童的創造潛能。更重要的是這種潛能一旦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得以開發,每個兒童都能充滿信心的面對挑戰和困難,人的自主性才能的到更好的發揮。 (二)幼兒的創造力具有具體性、形象性,缺乏嚴密性和邏輯性。任何創造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木之本,而是建立在相應的智力和心理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幼兒的創造力也不例外,它不可能脫離幼兒特有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背景而單獨存在。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前兒童的思維發展正處於直觀工作和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的邏輯的思維形式才剛剛萌芽。同時,幼兒還不能進行系統的學習,活動范圍又小,因而獲得的間接和直接的經驗不多,知識積累比較薄弱。這種心理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背景決定了學前兒童只能進行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缺乏嚴密性和邏輯性的創造,這種創造常見於幼兒的各種極其平凡的活動中,大多脫離實際,帶有想像和誇張的成分,不符合邏輯和規則。幼兒的創造只是一些比較簡單、低級的創造,沒有什麼社會價值和實用價值。幼兒的創造力雖不像成人的創造力會擁有多麼大的社會價值,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存在價值,相反,它的存在對幼兒成長的貢獻極大。

㈧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一、為孩子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為前提,引導幼兒愉快、主動參與創造活動,為幼兒創設寬松愉悅、自由民主的音樂活動氛圍,讓他們能夠懷著愉悅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經驗自由思索、展開想像,充滿自信地與音樂進行交流,才能萌發最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並使最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由淺入深地引導創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從改編歌詞、敲奏簡單樂句開始,發展到為圖片故事配音樂、創作樂曲、編動作等,激勵幼兒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創造力。比如:在《拔蘿卜》教學活動中,藉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節,引導幼兒傾聽不同的聲音,表現不同的形象,幼兒非常有創意,他們用不同的聲音、動作、樂器表現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貓、小耗子,不但豐富了情節,而且還充實了音樂形象。尤其在表現角色的動態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創造力,又如欣賞樂曲《天鵝》時,我啟發幼兒進行配樂朗誦。其中有個幼兒是這樣「朗誦」的:「一隻小天鵝受傷了,我輕輕把它抱回家,給它養傷。可是天鵝很寂寞,它準是想媽媽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鵝媽媽的懷抱。」只有讓幼兒按自己的條件、方式、願意去做,他們才能學得主動,才能發揮想像力和獨創性。盡管幼兒的表現還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體現了他們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創造力並不是要摒棄模仿,在音樂活動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學習方式,但必須較快地跨越這一分階段進入探索期,引導幼兒大膽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例如在音樂《獅王進行曲》中小動物們幹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小動物表演的動作等都是幼兒模仿、想像和創編的因素。由於幼兒的情感體驗和表現表達很難全部預料,所以在活動中有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紊亂,但教師不要去訓斥孩子,而是要學會容忍,並在寬松的氛圍中鼓勵、支持和欣賞幼兒的創造表現。 二、為幼兒提供自主創造的機會。 《新綱要》指出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並指出這種藝術表達是「自由表達」、是「創造表達」。但現實教學中,教師們常為了保證活動按計劃順利進行而代替孩子去體驗、判斷。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們往往要求幼兒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感受理解音樂,使幼兒沒有機會主動感受、自由想像,只能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參與。在這種教育影響下,孩子們的音樂興趣會日益減弱,音樂靈性會不斷消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為教師,我善於捕捉幼兒不經意間的創造性的探索傾向,滿腔熱情鼓勵和指導,讓幼兒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樂,那麼,音樂的世界就會在孩子面前打開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內容,哪怕她們的理解與原音樂內涵大相徑庭,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學習過程的體驗。就象《動物狂歡曲》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和時間,鼓勵幼兒在感知音樂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經驗展開想像,自由表現,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聯想用他們喜歡的顏色,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幼兒繪畫一對狐狸手拉手,其中一隻狐狸的另一隻手拿著一朵玫瑰花,另一隻狐狸則把另一隻手高高舉起,形象地表現狂歡的心情。還有的畫了獅子大王過生日的,畫小兔舉行運動會的,幼兒通過畫面充分表現出各自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當他們富有個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穎的創造性表現被教師接納、贊許和分享時,他們體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滿足了自我表現的需要,這種正向的情緒會激勵他們更加熱愛音樂。作為教師,我們不但要善於發現並細心呵護這些靈感的幼芽,而且還要創造機會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以真誠喜悅之心去發現、鼓勵、支持和欣賞他們的大膽表現。 三、重視孩子創造過程的體驗。 幼兒創造性音樂活動的真正目的是強調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心智的滿足,在挖掘音樂潛能中讓幼兒釋放能量,發展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遵循重「過程」不重「結果」的觀念,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注重幼兒的自我表達和表現。在音樂創造活動中,幼兒對「過程」比「結果」更感興趣,因為過程給幼兒帶來無比的滿足。例如,在音樂活動《兩只小象》中,根據歌曲內容,引導幼兒創編兩只小象勾鼻子動作,但幼兒在活動中,兩兩結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戲,表現出強烈的表現慾望,如果教師能馬上調整計劃,孩子們也許能體驗到自主探索和創造參與的快樂,能體驗到用表情、動作、姿態與他人溝通的樂趣。細致嚴密的教學計劃固然是必需的,但我們不能為了實現計劃而犧牲孩子們享受音樂的機會,不能為了得到設計好的答案而犧牲孩子們自主學習、創造的機會。其實孩子不是為了取悅成人才進行音樂活動的。真正的音樂教育在於給幼兒以快樂和享受,只要從幼兒實際和音樂教育的本質出發,時間上多一點少一點,環節上多一個少一個,內容上動一動、改一改,都是可行的。評價音樂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歡音樂、是否促進了孩子身心和諧的發展、是否為他們將來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礎。我們應重視孩子的過程性體驗,而非具體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在音樂活動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