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1求文言文斷句翻譯
斷句: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 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 魏武慚而赦之。
翻譯:禰衡被魏武帝(曹操)貶為鼓吏,正月十五試鼓,禰衡揚起鼓槌演奏《漁陽摻撾》,鼓聲深沉,有金石之聲,滿座為之動容。孔融說:" 禰衡之罪,和殷時服刑的犯人傅說相同,可是沒能激發明君的思賢之夢。" 魏武帝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② 禰衡擊鼓的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孔融很深愛他的才華,多次向曹操稱贊他。曹操也想見他,但禰衡一向看不起、厭惡曹操,就自稱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對曹操還多有狂言。
曹操因此懷恨,但因為禰衡的才氣和名聲,又不想殺他。曹操聽說禰衡擅長擊鼓,就召他為鼓史,於是就大宴賓客,檢閱鼓史們的鼓曲。各位鼓史經過時都讓脫掉原來的衣服,換上鼓史的專門服裝。
輪到禰衡上場,他正演奏《漁陽》鼓曲,容貌姿態與眾不同,鼓曲聲音節奏悲壯,聽到的人無不感慨。禰衡上場徑直來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說「(你這)鼓史為何不換衣服,就膽敢輕率進見嗎?」禰衡說「好!」
於是先脫掉近身的衣服,接著脫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體站在那裡,又慢慢取過鼓史專門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擊鼓之後離開,臉色一點都不慚愧。曹操笑著說:「本想羞辱禰衡,沒想禰衡反而羞辱了我。
二、原文
融既愛衡才,數稱述於曹操。操欲見之,而衡素相輕疾,自稱狂病,不肯往,而數有恣言。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聞衡善擊鼓,乃召為鼓史,因大會賓客,閱試音節。
諸史過者,皆令脫其故衣,更著岑牟、單絞之服。次至衡,衡方為《漁陽》參撾,蹀而前,容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
衡進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裝,而輕敢進乎?」衡曰:「諾。」於是先解衵衣,次釋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單絞而著之,畢,復參撾而去,顏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三、出處
范曄《後漢書》
(2)禰衡為鼓吏翻譯發明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二、作品賞析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三、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③ 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有「禰衡罪同胥靡,不足發明王之夢」一句,不知其中「夢」字做何解釋
禰衡的罪過和服刑的囚犯相同,卻沒有能力使賢明的君王從夢中驚醒過來。
彌衡、胥靡和明王 均為人名
胥靡:衛國有個叫胥靡的小吏逃到了魏國,衛嗣君欲用五十金贖買,魏國不給,衛嗣君就想用左氏城交換。身邊的人說:「用一個城邑交換一個小吏,值得嗎?」衛嗣君說:「法治無所謂小,法治不能建立,該殺的人不能殺、該判刑的人不能判,即使有十個左氏城邑又有什麼用!法制建立了,該殺的人殺了、該判刑的判了,即使失去十個左氏城邑,也沒有什麼妨礙!」
明王:所謂明王,即明況(真言)之王的略稱;在此是指曹操
意思是我彌衡的罪責如同胥靡之罪,也不足以逃出明況(真言)之王的意思啊
④ 求翻譯: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
樓頂翻譯的有誤差,禰衡本來就沒有在曹操這里當過官,不能算貶官。
《擊鼓罵曹》是一出京劇老生傳統戲,取材於《三國演義》第23回「彌正平裸衣罵賊」,故事是「名士」彌衡被孔融推薦給曹操,曹對其輕慢,用為鼓吏來羞辱他,他當著滿朝文武大罵曹操,借擊鼓來發瀉。後經文武官司員相勸,勉為曹下書,去順說劉表。
⑤ 禰衡傳全文翻譯
《禰衡傳》白話釋義:
禰衡字正平,是平原般縣人。他少年的時候很有才華,但崇尚氣節,為人剛直傲慢,看不起別人。只與魯國孔融和弘農楊修關系友善。孔融也很深愛他的才華。當時禰衡才二十歲,孔融已經四十,但兩人還是結交為朋友。
孔融很深愛他的才華,多次向曹操稱贊他。曹操也想見他,但禰衡一向看不起、痛恨曹操,就自稱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對(曹操)還多有狂言。
曹操因此懷恨,但因為禰衡的才氣和名聲,又不想殺他。(曹操)聽說禰衡擅長擊鼓,就召他為鼓史,於是就大宴賓客,檢閱鼓史們的鼓曲。各位鼓史經過時都讓脫掉原來的衣服,換上鼓史的專門服裝。
輪到禰衡上場,他正演奏《漁陽》鼓曲,容貌姿態與眾不同,鼓曲聲音節奏悲壯,聽到的人無不感慨。禰衡上場徑直來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說「(你這)鼓史為何不換衣服,就膽敢輕率進見嗎?」
禰衡說「好!」,於是先脫掉近身的衣服,接著脫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體站在那裡,又慢慢取過鼓史專門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擊鼓之後離開,臉色一點都不慚愧。曹操笑著說:「本想羞辱禰衡,沒想禰衡反而羞辱了我。」
孔融回來後就數落禰衡,順便說了曹操對他的誠意。禰衡答應去(給曹操賠罪)。孔融再次拜見曹操,說禰衡得有狂病,現在禰衡請求親自來謝罪。
曹操大喜,命令守門的有客人來就通報,且等待禰衡很晚。禰衡卻穿著普通單衣、纏著普通頭巾,手裡拿這三尺長的大杖,坐在大營門口,用大杖捶著地大罵(曹操)。
曹操很生氣,對孔融說:「禰衡這小子,我殺他就像殺死鳥雀、老鼠罷了。但這個人一向有虛名,遠近的人會認為我不能容他,現在把他送給劉表,你認為怎麼樣。」於是派人馬把禰衡送走。
劉表和荊州的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禰衡的才氣、名聲,(禰衡來後)非常尊敬地對他,寫的文章、言談議論,沒有禰衡的意見就不能定下來。
劉表曾經和幾個文人共同草擬奏章,大家都極盡才力。當時禰衡正好外出,回來時看了(他們擬的奏章),覺得劉表等對奏章的解釋不嚴密,就撕掉奏章扔在地上。
劉表感到奇怪而且害怕。禰衡於是要來筆紙,立刻寫成,言辭、語義可觀。劉表十分高興,更加器重他。
後來禰衡又侮辱、輕慢劉表,劉表覺得羞恥,不能容忍,認為江夏太守黃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禰衡又送給黃祖,黃祖也能善待禰衡。
禰衡替黃祖做文書方面的事,孰輕孰重、孰疏孰親,都處理得很恰當。黃祖拉著禰衡的手說:「先生,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說的話一樣啊。」
黃祖的長子黃射,為章陵太守,和禰衡尤其友善。黃射一次宴請賓客,有人送給他一隻鸚鵡,黃射舉著酒杯對禰衡說:「希望先生(就鸚鵡)作一篇賦,以此來使嘉賓高興高興。」禰衡提筆就寫,中間沒有任何改動,一氣呵成,文辭色彩也很華美。
後來黃祖在大船上,宴請賓客,但禰衡出言不遜,使黃祖很難堪,就斥責禰衡。禰衡更是仔細地盯著黃祖,說:「死老頭!」黃祖非常生氣,想要打他。
禰衡更是大罵,黃祖氣憤到極點,就下令殺禰衡。因為黃祖的主簿一向恨禰衡,即刻就殺了禰衡。黃射(得知消息後)光著腳來救,但沒趕上。黃祖也後悔,就厚葬了他。禰衡死時年二十六歲。
原文:
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融亦深愛其才,數稱述於曹操。
操欲見之,而衡素相輕疾,自稱狂病,不肯往,而數有恣言。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聞衡善擊鼓,乃召為鼓吏,因大會賓客,閱試音節。
諸鼓吏過者,皆令脫其故衣,更著岑牟、單絞之服。次至衡,衡方為《漁陽》參撾,容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
衡進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吏何不改裝,而輕敢進乎?」衡曰:「諾。」於是先解衵衣,次釋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單絞而著之,畢,復參撾而去,顏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數之曰:「正平大雅,固當爾邪?」因宣操區區之意。衡許往。孔融復見操,說衡狂疾,今求得自謝。操喜,敕門者有客便通,待之極晏。
衡乃著布單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罵。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於是遣人騎送之。
劉表及荊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賓禮之,文章言議,非衡不定。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並極其才思。時衡出,還見之,開省未周,因毀以抵地。表憮然為駭。衡乃從求筆札,須臾立成,辭義可觀。表大悅,益重之。
後復侮慢於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衡為作書記,輕重疏密,各得體宜。祖持其手曰:「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後黃祖在蒙沖船上,大會賓客,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呵之。衡更熟視曰:「死公!」祖大怒,欲加箠。
衡方大罵,祖恚,遂令殺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時殺焉。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斂。衡時年二十六。
此文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
寫作背景: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
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文章簡介: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
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後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後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准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
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
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⑥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什麼意思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意思是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擊鼓的小吏。
原文節選: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翻譯: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擊鼓的小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節,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之動容。孔融說:「禰衡的罪和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6)禰衡為鼓吏翻譯發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的編纂成書固然與劉宋家族對魏晉風流的喜好和社會各層人士對魏晉風流的追慕有關,然而劉義慶之所以對魏晉士人情有獨鍾化大氣力與其門客共襄盛舉還有他個人身世的內在原因。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⑦ 禰衡擊鼓翻譯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①。正月半試鼓,衡揚桴②為《漁陽摻撾》③,淵淵④有金石⑤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稱衡罪同胥靡⑥,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①禰(mí)衡:漢末建安時人。孔融曾向魏王曹操舉薦他,但他不肯前去面見曹操,而且有不滿言論。曹操很生氣,想羞辱他,便派他做鼓吏(擊鼓的小吏)。魏武:曹操,初封魏王,死後謚為武。其子曹丕登帝位建立魏國後,追尊為武帝。謫:降職。
②桴(fú):鼓槌。
③漁陽摻(sān)撾(zhuā):鼓曲名,也作漁陽參撾。摻,通叄,即三;撾,鼓槌。三撾,指鼓曲的曲式為三段體,猶如古曲中有三弄、三疊之類。此曲為禰衡所創,取名漁陽,是借用東漢時彭寵據漁陽反漢的故事。彭寵據幽州漁陽反,攻陷薊城,自立為燕王,後被手下的人殺死。禰衡擊此鼓曲,有諷刺曹操反漢的意思。
④淵淵:形容鼓聲深沉。
⑤金石:指鍾磬一類樂器。
⑥胥(xū)靡:輕刑名,指服勞役的囚徒。據原注,商朝君主武丁夢見上天賜給他一個賢人,就令百工畫出其相貌去尋找,沒想到竟在服勞役的囚徒中找到了那位賢者。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質,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鼓聲所動容。孔融說:「禰衡的罪責和武丁夢中的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便赦免了禰衡。
⑧ 憤青禰衡白話文翻譯
原文: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白話文: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作鼓吏,正遇上八月十五大會賓客時要檢閱鼓的音節。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之動容。孔融說:「禰衡的罪與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我們只說曹操,丞相表現得還算淡定,沒有動怒,但心中盤算:你還挺狠。我不搞你,還要給你官做。什麼官?負責擊鼓的小吏。禰衡竟從命了。在一次宴會上,許昌文武皆在,喝到高處,曹操命打擊樂小隊表演,以助酒興。小隊隊員依次上場。按照規矩,隊員擊鼓試音前,皆應脫去舊衣,穿上新衣。輪到禰衡了,哥們兒大搖大擺地上場了,並未換上新衣,一曲《漁陽摻撾》,浸滿懷才不遇的悲情,聽上去,沉鬱悠遠,有金石之聲,令在座的眾人頗為傷感,曹操一時也為之動容。這時候,有沒眼眉的領班於幕後露出頭來說:"呀,禰正平,你怎麼沒換上新衣服就上場了,去換啊!"禰衡回過頭來,瞄了領班一眼,沒搭理他,持鼓猛擊。領班再次在一邊嘀咕。禰衡放下手中的鼓槌,愣了會兒神兒,然後去掉頭巾,脫下衣服,裸體於眾人面前,全場驚駭。
禰衡裸體擊鼓,性情所至,想起多年來的遭遇(其實也沒幾年),志向未酬,憤恨之情於不覺間升於心頭,順便卷了曹丞相,所謂於清白之體對污濁之人。當然,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擊鼓罵曹"那段記載那麼誇張。但賓客仍大驚,都把目光轉向曹操。曹操緘默不語,冷冷地望著裸體的禰衡。這時候在座的孔融起身說道:"禰衡的罪過相當於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胥靡,一種刑罰,用繩子把犯人連在一起,令其在工地上做活。據傳說,商朝的帝王武丁曾做了一個夢,夢到一位賢人,於是就叫人按照夢中的模樣畫像,然後尋找此人,最後在一個工地上發現一個叫"說"的犯人和畫像上的人一樣,武丁遂以此人為相,果然是治國賢良。孔融的意思是,禰衡的罪和"說"一樣,也是那樣的人才,但卻不能引發你的夢。曹操始有愧色,自言自語道:"禰正平,我本想侮辱你,卻不料被你侮辱了。"
⑨ 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的白話文翻譯
禰衡的罪過和服刑的囚犯相同,卻沒有能力使賢明的君王從夢中驚醒過來!
⑩ 文言文禰衡鼓曲翻譯賞析
【原文】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稱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譯文】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質,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鼓聲所動容。孔融說:「禰衡的罪責和武丁夢中的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便赦免了禰衡。
【賞析】
全文通過寫禰衡演奏《漁陽》鼓曲的容貌、姿態、動作,以及鼓曲聲音節奏的悲壯動人,表現了他不屈服於權貴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