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能量的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能量(Energy)這個詞是T.楊於1807年在倫敦國王學院講自然哲學時引入的,針對當時的「活力」或「上升力」的觀點,提出用「能量」這個詞表述,並和物體所作的功相聯系,但未引起重視,人們仍認為不同的運動中蘊藏著不同的力。1831年法國學者科里奧利又引進了力做功的概念,並且在「活力」前加了1/2系數,稱為動能,通過積分給出了功與動能的聯系。1853年出現了「勢能」,1856年出現了「動能」這些術語。直到能量守恆定律被確認後 ,人們才認識到能量概念的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能量(energy)是質量的時空分布可能變化程度的度量,用來表徵物理系統做功的本領。現代物理學已明確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即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式:E=mc2。
在經典力學中,其能量就是從靜止加速到現有速度所作的功的總和。
在經典熱學中,其能量就是從絕對零度加熱現有溫度所作的功的總和。
在物理化學中,其能量就是合成這個固體時對原料加入的功的總和。
在原子物理中,其能量就是從原子能為零的狀態對它做功達到現有狀態的功的總和。
還可以用相反的方法來定義這個固體所含的能量。舉兩個例子:
該固體的內能是將它冷卻到絕對零度所釋放出來的功的總和。
該固體的原子能是將其結合能在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中釋放出來變成反應產物的動能。
能量雖然是一個常用和基本的物理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抽象的物理概念。事實上,物理學家一直到19世紀中才真正理解能量概念,在此之前常常與力、動量等概念混淆。
『貳』 能量守恆定律是誰提出的 誰是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者
能量守恆定律是的思想最初是由德國物理學家J.邁爾在實驗的基礎上於1842年提出來的。
在此之後,英國物理學家J.焦耳做了大量實驗,用各種不同方法求熱功當量,所得的結果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熱和功之間有一定的轉換關系。以後經過精確實驗測定得知1卡=4.184焦。
從18世紀初到18世紀後半葉,蒸汽機的製造、改進和在英國煉鐵業、紡織業中的廣泛採用,以及對熱機效率、機器中摩擦生熱問題的研究,大大促進了人們對能量轉換規律的認識。
(2)誰發明了能量擴展閱讀:
1829年,J·蓬斯萊在研究蒸汽機的過程中,明確定義了功為力和距離之積。而「能量」的概念則是1717年,J·伯努利在論述虛位移時採用。1805年,T·揚把力稱為能量,由此定義了揚氏模量。
1854年起,克勞修斯作了大量工作,努力尋找一種為人們容易接受的證明方法來解釋這條原理。1860年,能量守恆原理被人們普遍承認。
『叄』 量子力學是誰發明
量子力學 是愛因斯坦發明的,普朗克只是發明了普朗克常數,只是做為一個數學概念引入,是為了解決黑體輻射問題,並沒有將它與光本身的基本性質掛起鉤來,然後是愛因斯坦賦予了普朗克常數的物理意義,並創立光量子,認為光即是粒子也是包,揭示了光的波粒二相性,這才是量子力學誕生的真正宣言(七堂極簡物理課)
普朗克只能稱做普朗克常數之父,愛因斯坦才是真正 的量子力學之父,
在愛因斯坦提出量子理論之後,普朗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接受這個理論,並在晚年認為這是他犯過的最大錯誤。
愛因斯坦發表論文里有批評普朗克的話,稱其完全沒有領會普朗克常數的內涵,貝索建議他不要過於公開 的批評普朗克,貝索後來寫道:「誠然,在協助編輯你關於量子的論文時,我剝奪了你的一部分榮耀,但另一方面,我卻為普朗克贏得了你這個朋友」
(愛因斯坦-生活和宇宙)
對於普朗克來說,把能量視為一個個能量包塊的集合只是計算上使用的一個特殊策略,就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這種方法會奏效。然而五年以後,又是愛因斯坦,終於認識到這些「能量包」是真實存在的。
愛因斯坦指出光是由成包的光粒子構成的,今天我們稱之為「光子」。他在那篇文章的引言中寫道: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假設光的能量在空間中的分布是不連續的,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有關黑體輻射、熒光、紫外線產生的陰極射線,以及其他有關光的發射和轉化的現象。依據這個假設,點光源發射出的一束光線的能量,並不會在越來越廣的空間中連續分布,而是由有限數目的『能量量子』組成,它們在空間中點狀分布,作為能量發射和吸收的最小單元,能量量子不可再分。」
這幾句話說得簡單而又清晰,是量子理論誕生的真正宣言。
----《七堂極簡物理課》
後期又有玻爾和一眾科學家參與進量子力學 的研究,為完善量子力學 做出貢獻,這是後話。
『肆』 誰創造的能量【不守恆】定律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以下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首先我認為在能量守恆定律被創造之前,能量不守恆定律雖然沒有被創造,但是普遍會有人認為有這樣的一種機器,能夠不藉助外界條件來永久的產生能量,那就是永動機,可是這種永動機是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的,但是當時的人並不知道有這種規律。
能量守恆定律是由19世紀的邁爾,焦耳和亥姆霍茲等人確定的。
當然,這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產物。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
最後祝願您新年快樂,合家幸福!!!
『伍』 能量守恆定律是誰發明的
能量守恆定律的第一個創立者是德國的科學家邁爾,1842年他發表的論題是:《論無機界中的力》,論文發表後,就有人不相信他的理論,其中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約利對他的嘲笑;能量守恆定律的第二個創立者也是德國的科學家亥姆霍茲。
1847年他發表的論題是:《論力的守恆》,論文發表後,就有人相信他的理論;能量守恆定律的第三個創立者是英國的科學家焦耳,1849年他發表的論題是:《論熱的機械當量》,論文發表後,得到了眾多科學家的認可,後來將三個不同的論題定為「能量守恆定律」。
能量守恆定律(energy conservation law)即熱力學第一定律是指在一個封閉(孤立)系統的總能量保持不變。其中總能量一般說來已不再只是動能與勢能之和,而是靜止能量(固有能量)、動能、勢能三者的總量。
能量守恆定律可以表述為:一個系統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於傳入或者傳出該系統的能量的多少。總能量為系統的機械能、熱能及除熱能以外的任何內能形式的總和。
如果一個系統處於孤立環境,即不可能有能量或質量傳入或傳出系統。對於此情形,能量守恆定律表述為:
"孤立系統的總能量保持不變。"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
(5)誰發明了能量擴展閱讀
(1)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與不同的運動形式相對應:物體運動具有機械能、分子運動具有內能、電荷的運動具有電能、原子核內部的運動具有原子能等等。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摩擦生熱是通過克服摩擦做功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水壺中的水沸騰時水蒸氣對壺蓋做功將壺蓋頂起,表明內能轉化為機械能;電流通過電熱絲做功可將電能轉化為內能等等」。這些實例說明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且是通過做功來完成的這一轉化過程。
(3)某種形式的能減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減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某個物體的能量減少,一定存在其他物體的能量增加,且減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能量守恆定律的前提是,沒有外界干擾。)
(4)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別的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別的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不變。
『陸』 能量的單位是英國物理學家誰發明的
由物理基礎知識可知,焦耳命名為能量的單位,同時也是功和熱量的單位;
列車失去動專力後,由於慣性仍能屬繼續前進,帶動發電機轉動,會轉化為電能;同時,電阻發熱,還會有一部分轉化為內能.所以此過程中機械能最終轉化為電能和內能.
故答案為:能量;電能和內.
『柒』 原子核內含有巨大能量,這個能量是怎麼被愛因斯坦發現的
看上去確實有點像一個因果關系的話題,但事實上質能方程和原子核里有巨大的能量並不是各位想像的那種關系,而是愛因斯坦在洛倫茲變換以及兩個基本假設:光速不變和慣性參考系中的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前提下推導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公式,闡述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系!
還有很多朋友認為原子彈也是愛因斯坦領導製造,其實這完全是誤解,只不過愛因斯坦牽頭向羅斯福寫了封建議研究核裂變武器的信而已!因為納粹德國已經開始研究了,假如美國再不深入此領域的話,一旦被德國率先掌握對世界將絕對是一場災難!當然結果大家也知道了,並且也有很多謠言說明愛因斯坦後悔研究核武器等,其實和他還真只有半毛錢關系,所以他無論做與不做,原子彈這些原子核內的能量武器都會成功,E=MC^2也只是一個理論指導實踐或者實踐領先理論的一事兩面而已!
『捌』 誰發現了石油這種能源,研發了它的能量和作用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輸送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形貌與成分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
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
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
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
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
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