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牛一人犁耕法發明哪個朝代
西漢時犁、钁、鏟、鍬、鎬、鋤、鐮、耙、刀等鐵農具已廣泛使用.鐵犁有大中小版之分,以適應不權同的土質和耕作條件.在考古發掘中,不少地方出現了鐵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壟,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這一農具的出現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當時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時趙過推廣耦犁,二牛三人協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牽牛,一人扶犁,一個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漢末年,牛耕技術又有改進,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時用牛鼻穿環來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這是牛耕技術的重大進步.耬車也是趙過發明.耬車是播種機械,有三個鐵制耬足,同時播三行,所以又稱三腳耬.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種一頃地,效率很高.使用這種耬下種,深淺一致,行距均勻,利於作物生長.
『貳』 高中歷史 西漢趙過推廣的耦犁,後來的犁壁,曲轅犁,犁評,有何變化,工具進步在哪裡,另外,耦犁
進步在犁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叄』 趙過為什麼推廣牛耕
「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與推廣代田法的同時,趙過又大力推廣牛耕,並發明了功效高的播種機——耬車,以適應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種的需要。
『肆』 在農業的技術和工具方面,趙過有什麼貢獻
「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趙過大力推廣牛耕,並發明了功效高的播種機——耬車,以適應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種的需要。根據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我國牛耕雖起源於商代,但在戰國以前一直沒有得到多少發展,到漢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於富豪之家,一般農民仍主要使用木製或鐵制耒耜。趙過推廣的牛耕為「耦利牛」,「二牛三人」,即操作時,二牛挽一犁,二人牽牛,一人扶利牛而耕。東漢時這種耕作法推廣至遼東,開始時也是「兩人牽之,一人將之」。解放前,雲南寧蒗納西族仍留傳的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時,一人牽著合了犋的兩頭牛,後面一人扶利牛,中間一人壓利牛轅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映了牛耕初期時的情形,因為那時駕馭耕牛技術還不熟練,鐵利牛構件和功能也尚不完備。趙過還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並吸收前代播種工具的長處,發明了三腳耬車。東漢崔宀是《政論》記載說:「三利牛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鞔耬,皆取便焉。」三腳耬,即耬車,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進行條播。由於耬車把開溝、下種、覆蓋、鎮壓等全部播種過程統於一機,一次,完工,既靈巧合理,又省工省時,故其效率達到「日種一頃」。三腳耬車系從獨腳耬、二腳耬發展而來。獨腳耬大約起源於鐵制農具比較普遍使用的戰國時期。在我國農業史上像趙過這樣有獨特創造和貢獻的高級農業官員是不多見的。
『伍』 我國古代的發明有什麼
1、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鐵犁
鐵犁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
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漢代的農具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當鐵犁在17世紀傳入荷蘭以後,引發了歐洲的農業革命。
3、耬
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
亦稱「耩地」。耬 也叫耬犁。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現在北方農村還在使用的三腳耬車。
4、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
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5、印刷術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
『陸』 西漢時期農學家趙過發明了什麼
趙過,西漢農學家。《漢書·食貨志》中說漢武帝南征北戰,大興土木,疏於農業,以致國庫空虛,朝野不妥,於是武帝悔征伐之事 ,而提出「方今之務,在於力農」,因而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趙過能為代田,所以又使趙過推廣代田法。
趙過為了使代田法的推廣有確實的把握,曾作了長期准備和細致安排,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試驗、示範和全面推廣等一系列工作。
首先在皇帝行宮、離宮的空閑地上作生產試驗,證實代田法的確能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畝可增一斛,為推廣確定了前提條件。
其次是設計和製作了新型配套農具,為順利推廣代田法創造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再次是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內要郡守命令縣、鄉長官、三老、力田(地方小農官)、有經驗的老農學習新型農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藝,為推廣代田法奠定了技術基礎。
第四是先在命家田、三輔區域公田上作重點示範、推廣,並逐步向邊郡居延等地發展。最後在邊城、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三輔、太常、弘農(今河南西部)等地作廣泛推行,並取得了成效,從而得到民皆代便田 (《漢書·食貨志》)的成功。
『柒』 趙過的農業生產動力
「過能為代田,一(畝)三(同畎)。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這段記載,扼要說明了代田的由來和特點。「古法」就是春秋戰國時盛行的「畎畝法」。《國語·周語》「韋昭注」解釋說:「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一畝三」就是在一畝地里作三條溝、三條壟。「歲代處」指的是溝和壟的位置每年互換。清代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說:「代田者,更易播種之名。播則壟休,歲歲易之,以畎代壟,以壟處畎,故曰歲代處也。」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閑輪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況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復和增進。其栽培管理也比「畝法」有很大改進,「播種於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壯,每耨則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我國北方黃河流域旱農地區,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風。溝里能保持住一定的溫度和水分,將種子播種在內,有利於出苗;幼苗出土後,在溝里也可減少葉面蒸發,使生長健壯;中耕除草時,將壟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壟平為止,這樣作物根部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則可耐風、旱和抗倒伏。因此,代田的增產效果顯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一歲之收,常過縵田(沒有畝的平作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趙過所掌握的代田法,是從前輩農民那裡學來,而加以改進和提高的。他推廣代田法時,組織工作做得很細致,有計劃、有步驟。首先,在「離宮」(正式宮殿之外別築的宮室)內空地上試驗,證實確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對縣令長、鄉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技術訓練,「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再通過他們把新技術逐步推廣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為重點推廣,然後普遍開展。「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代田法為黃河流域旱作地區防風抗旱的多種農法之一,不僅對於恢復漢武帝末年因征戰、興作,而使用民力過甚,致使凋敝的農村經濟起過一定的作用,而且對後世農業技術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趙過還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並吸收前代播種工具的長處,發明了三腳耬車。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說:「三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耬,皆取便焉。」三腳耬,即耬車,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進行條播。由於耬車把開溝、下種、覆蓋、鎮壓等全部播種過程統於一機,一次完工,既靈巧合理,又省工省時,故其效率達到「日種一頃」。三腳耬車系從獨腳耬、二腳耬發展而來。獨腳耬大約起源於鐵制農具比較普遍使用的戰國時期。在我國農業史上像趙過這樣有獨特創造和貢獻的高級農業官員是不多見的。
『捌』 兩漢和南北朝有哪些發明
農業: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手工業:
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南北朝 馬鈞擅長機械應用,提升生產量,製作出水轉百戲和失傳的指南車,榮獲「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改良漢代的織綾機,使織出花紋具立體感,能與蜀錦相媲美。改良漢末畢嵐的龍骨車,發明出龍骨水車來灌溉較高位的農田。現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還將發石車改造成輪轉式發石車,提升拋擊量與速度。
諸葛亮為了方便在山地棧道運輸,發明「木牛流馬」。其構造歷代文獻有異,學者一般認定為獨輪車及四輪車,目前未有確實答案。他發明可以連續發射十箭的連弩,又稱「元戎」。另外,據說源自諸葛亮設計,用於傳遞信號的孔明燈,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也最早製造出長槍的原形,長槍最後漸漸取代了長矛。
劉徽為數學家,他自幼對數學有興趣,學習中國古代數學的重典《九章算術》。年長後於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術注》,藉由自己的註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後劉徽又著作《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後稱《海島算經》),這使中國測量學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玖』 歷史上有趙過這個人么
有,詳情見下: 趙過,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年)人。籍貫、生卒年不詳。農學家。為中國早期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他的農業改進,使許多的農民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負擔。中國作為一個人口、農業大國,趙過在中國農業史上的貢獻是巨大的。 漢武帝末任搜栗都尉。漢崔寔《政論》:趙過「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腳耬。又《漢書.食貨志》記載:「過能為代田,……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大約當時在其主持下,創造了三腳耬,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推動作用。 關於趙過的家世和個人經歷都知之甚少。大約在漢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被任命為搜粟都尉。《漢書·食貨志》記載了有關他在農業生產動力、技術和工具三個方面的創造和貢獻。 「過能為代田,一(畝)三(同畎)。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這段記載,扼要說明了代田的由來和特點。「古法」就是春秋戰國時盛行的「畎畝法」。《國語·周語》「韋昭注」解釋說:「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一畝三」就是在一畝地里作三條溝、三條壟。「歲代處」指的是溝和壟的位置每年互換。清代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說:「代田者,更易播種之名。播則壟休,歲歲易之,以畎代壟,以壟處畎,故曰歲代處也。」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閑輪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況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復和增進。其栽培管理也比「畝法」有很大改進,「播種於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壯,每耨則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我國北方黃河流域旱農地區,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風。溝里能保持住一定的溫度和水分,將種子播種在內,有利於出苗;幼苗出土後,在溝里也可減少葉面蒸發,使生長健壯;中耕除草時,將壟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壟平為止,這樣作物根部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則可耐風、旱和抗倒伏。因此,代田的增產效果顯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一歲之收,常過縵田(沒有畝的平作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趙過所掌握的代田法,是從前輩農民那裡學來,而加以改進和提高的。他推廣代田法時,組織工作做得很細致,有計劃、有步驟。首先,在「離宮」(正式宮殿之外別築的宮室)內空地上試驗,證實確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對縣令長、鄉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技術訓練,「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再通過他們把新技術逐步推廣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為重點推廣,然後普遍開展。「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代田法為黃河流域旱作地區防風抗旱的多種農法之一,不僅對於恢復漢武帝末年因征戰、興作,而使用民力過甚,致使凋敝的農村經濟起過一定的作用,而且對後世農業技術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與推廣代田法的同時,趙過又大力推廣牛耕,並發明了功效高的播種機——耬車,以適應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種的需要。根據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我國牛耕雖起源於商代,但在戰國以前一直沒有得到多少發展,到漢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於富豪之家,一般農民仍主要使用木製或鐵制耒耜。趙過推廣的牛耕為「耦」,「二牛三人」,即操作時,二牛挽一■,二人牽牛,一人扶■而耕。東漢時這種耕作法推廣至遼東,開始時也是「兩人牽之,一人將之」。解放前,雲南寧蒗納西族仍留傳的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時,一人牽著合了犋的兩頭牛,後面一人扶,中間一人壓轅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映了牛耕初期時的情形,因為那時駕馭耕牛技術還不熟練,鐵■構件和功能也尚不完備。趙過還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並吸收前代播種工具的長處,發明了三腳耬車。東漢崔《政論》記載說:「三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耬,皆取便焉。」三腳耬,即耬車,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進行條播。由於耬車把開溝、下種、覆蓋、鎮壓等全部播種過程統於一機,一次完工,既靈巧合理,又省工省時,故其效率達到「日種一頃」。三腳耬車系從獨腳耬、二腳耬發展而來。獨腳耬大約起源於鐵制農具比較普遍使用的戰國時期。在我國農業史上像趙過這樣有獨特創造和貢獻的高級農業官員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