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是如何理解從問題中尋找創業機會的
我們常說危機
實際上就是微笑與壓力中的機會
因為有危機,就需要創新,就需要解決問題
就需要打破常規,就有機會
在形成了穩定的市場規律以後
機會就少了
❷ 什麼是列舉缺點創造思維法
「列舉缺點創造思維法」,從這個名稱中我們就很容易知道這種方法關鍵在於找出對內應事物或問題容的針對對象的缺點,從缺點入手,尋求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列舉缺點,實際上就是指我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不斷地主動去發現問題,發現缺點,改善改良周圍的事物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做「有心人」,多追求完美,而不能用「將就將就」、「湊合湊合」來對待事物,否則就會失去創造新的事物的動機而失去創造的機會。
走進商店,我們就能發現貨架上的商品似乎不停地在更新換代。電視、自行車、保溫杯、衣服等等,這些日常用品在使用中會不斷地被發現缺點,明智的廠家會根據這些缺陷對產品不停地進行改進。比如,如果下傾盆大雨,鞋子總是被淋濕,通常的雨傘幫不了忙。假如高檔的皮鞋被淋濕,鞋主會很心痛的。為此,日本人新發明了小型鞋傘以彌補這個不足。只要把固定在鞋尖上的鞋傘撐開,就能使鞋和腳保持干凈。
❸ 在缺陷中創造機會的名言
1、殘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為他們有缺陷,使人樂於寬忍他們的成功。也內常使潛在的對手忽容視了他們的競爭和挑戰。培根、不要企圖永遠活下去,你不會成功的。作者:蕭伯納
2、永遠不要試圖嘲笑那些有缺陷的人。
3、愛的對象應該是品格端正的人,已及小有缺陷而肯努力上進的人,這才是應該保持的愛情,才是起於天上愛神的那種高尚優美的愛情。
4、曇花一現的感情,不能真誠地可靠地長期地相愛,是相當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5、生活總是起伏跌盪,不要抱怨什麼,與所有的人以誠相待,多留財富,少留包袱;多留風范,少留遺憾;多留經驗,少留缺陷。應當學會傾聽,學會微笑,學會贊揚。以過硬的素質服人,用高尚的人格聚人,靠扎實的作風帶人。
6、不過這樣,我是一個感情很復雜的人,一個感情很復雜的人如果只愛你一個人的話,就會變得感情有缺陷,一個感情有缺陷的人,你就算永遠地擁有他,也是沒用的。
7、沒有感情的人生,就是有缺陷的人生。作者:王喜
❹ 不具備資源的情況下,尋找機會,進行價值創造的一種整合,叫做創業,對嗎
可以這么理解,這樣理解不夠全面。這樣說指的只是一部分的創業者,大部分的版創業者都是草權根出身,沒有什麼條件和資源。有的僅僅是一個想法而已。把想法化為了實踐,通過自己和小夥伴的努力,然後一步步的去實現它。就這過程就叫做創業。有的人選擇了自己開公司做,而有的人選擇了平台的幫助,像騰訊的那個眾創空間,藉助平台的力量,能夠解決很多繁瑣的事情,一心一意的做產品。
❺ 缺陷隱藏機會的名言
1.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2.我的生活經驗使我深信,沒有缺點的人往往優點也很少。——林肯
3.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4.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6.從我們的理想中,我們無意間暴露了自己的缺陷。——法國作家讓·羅斯唐
7.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沒有危機是最大的危機,滿足現狀是最大的陷阱。
8.有些缺點比美德更能清楚地證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
9.蓋聰明疏通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資治通鑒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11.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❻ 創業機會在問題變化競爭創造發明核心技術產生中尋找大家認為正確嗎
因為每一項新技術帶來的都是一場大的變革,甚至是場產業內部的變化。
❼ 關於缺陷的作文3篇,急急!!!
我們大概都曾經懷抱這樣一種心情:因緣巧合,你抬頭望見尖尖的月牙掛在柳梢上。於是此後的幾個夜裡,你總是下意識地瞥一眼青天上的皓月,不知不覺地中在盼望月圓之夜。可是當這個夜晚真正來臨,皎潔的月光與你撞了個滿懷,你非但沒有預料中的欣喜,反倒生出了許多莫名的感傷,惆悵。
月亮的盈虧是這樣,缺陷與完美亦如此。
我們總以為缺陷就是成功的絆腳石,是雨後鮮花上的一點污泥,是道德品行上的一顆黑痣,卻沒有察覺是缺陷讓追求完美成為可能。
缺陷並不妨礙我們追求完美。左丘失明,孫子臏腳,司馬遷幽於縲紲,卻能彪炳青史。海倫凱勒從小失聰、失明,丘吉爾自幼口吃,前者在黑暗中用文字給億萬讀者帶來光明,後者在二戰中發表的演說今日聽來依舊振奮人心。
然而,完美卻是一種絕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若沒有「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情趣,清澈又有什麼值得欣賞?人生俯仰一世,看破紅塵而不能造福於人,賢能也就失去了價值。何況完美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完美往往蒙蔽了追求者的雙眼,使人失去前進的動力,乃至倒退。
海德格爾曾言:「在人生這所學校,與其是幸福,毋寧是不幸才是好的老師。」在史鐵生眼中:「每個人都是殘疾的」。他們講述了同一個道理:缺陷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正是缺陷促使我們追求完美。
魯迅洞悉的社會的醜陋、缺陷,於是誕生了偉大的作品。它們如火炬一般照亮了民族前進的道路。卡夫卡經歷了缺陷的童年,成人後又不得不面對「無身份 」、喪失精神家園的恐懼,這只奧地利的寒鴉才創作出《審判》《城堡》這些小說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成為西方現代文學的三大鼻祖之一。
是缺陷,啟發作家用筆開創新世紀。是缺陷,指引人類不懈追求完美。是缺陷,為歷史的延伸及前進提供了河床。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功力愈趨成熟,境界愈臻完善,越能體會到:完美中都隱埋著缺陷。「千手觀音」的震撼需要聾啞舞者缺陷的映襯;《維納斯》的優雅典美歸功於引人無限遐想的斷臂;《命運交響曲》的激昂流淌於音符更來源於貝多芬直面缺陷、不屈不撓的魂魄。
寧願是一鉤彎月,缺陷中有克服缺陷的堅韌與勇氣。
寧願是一鉤彎月,在擁抱缺陷的夜晚去憧憬,去追求,去創造無憾的人生。
作者:一中黔驢
自卑與超越
我們都有一本生活的詞典,你可以在自己的詞典上找到許許多多的詞彙:高興、快樂、自豪、理解、害怕、憂傷……諸如此類不一而等。如果你是跟絕大多數的人一樣的話,在你翻看自己的詞典的時候,自卑就會不適時機的映入你的眼簾:
「對我來說,墮入情網或者表示愛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小夥子說,「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又不會逗人說話。」
「我老是失眠,我總是夢見自己考試失敗的情景,老師拐著彎來說我,父母乾脆就罵我蠢。我無法聽明白老師的講課。我成績不好,我知道我怎麼努力也無法趕上他們(班上的同學)的,因為他們太聰明了……而高考就快到了,我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乾脆死了算了,但我怕父母傷心。如果上不了大學,那將是怎樣一種災難啊!我怎麼可以辜負父母的希望呢!……本來我喜歡音樂,而且小提琴拉得很好,但父母說那樣太浪費時間了,會影響我的學習,所以兩年前我放棄了。」
「我的同桌數學成績比我好,這讓我難受,而且她比我漂亮,我卻一點也不起眼,這實在太不公平了。還好,這次的英語考試我比她多了5分,這讓我開心。」
「我挺想去問老師問題的, 但我怕老師笑話我的問題太膚淺了,有幾回我在老師辦公室前走過了,但我還是沒有勇氣走進去,我甚至害怕老師上課的提問,因為我擔心我答不好時同學那稀稀拉拉的笑聲。」一位高中生說。
「終於放學了,我的作業也都做好了,我本想回去休息的,都累了一天了。但其他同學都還在拚命,我只好又強迫自己坐下來,繼續啃那可惡的英語單詞。」
「完成某件事又有什麼意義呢?」一憂愁的青年問,「我總感覺別人知道的比我多,我永遠都不會趕上他們的,我總想證明自己,結果搞得我筋疲力盡。」
「我能夠滿足別人的願望,但我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我能夠贏得各種聲譽,但我感覺什麼事情也不能完成,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有一種厭倦和空虛的感覺。」一個男同學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挺有風度的小夥子。他的舉止、談吐吸引了我,我們戀愛了。在一個晚上,我們情不自禁,發生了性關系。盡管我知道這不好,但我沒法拒絕他的要求。當他提出要我退學,並為我找一份工作,馬上和他結婚時,我感到了一種悲哀。因為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他,雖然我自認還是一個漂亮女孩,但他家境好,又有一份好工作。所以,後來,他說我吸引他的那種憂郁的東西沒有了,還說我竟敢拒絕他。當我想生氣時,他說他就喜歡我生氣的模樣,我頓時沒法生氣起來,因為我感到了自卑。」一個相當漂亮的女孩子說,「最後,因為我猶豫不決,我們終於分手了,這下我什麼都沒了……」
自卑感存在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大部分的青少年,對自己和自己的身份感到失望。在這個崇拜偶像和明星的世界裡,我們對著鏡子,希望看到一個偉大的形象,然而看到的是定期出現的一張粉刺的臉龐。大多數失望的青年人不願表白自己的感覺,因為讓人知道他們的內心世界會使自己痛苦。
「不勝任感和自卑感廣泛存在於我們的世界裡。」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道爾皮所說,「自卑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生活里,」並困擾著我們。
對自卑的科學認識
介紹阿的童年經歷:
雖然自卑總是與我們為伍,但是對自卑的科學的認識卻始於20世紀的德國心理學家阿德勒。
阿德勒認為,所有人在幼小的時候都具有自卑感。因為一個人幼時生理機制還未完全發育,一切都要依賴成人才能生存。父母在他們的眼中是無所不能的上帝,看到成人處處優於自己,每個孩子都會產生自卑感。同時,阿德勒指出,自卑並非壞事,相反,它是所有人發展的主要的推動力量,自卑感使人產生尋求力量的強烈願望。
當一個人感到自卑時,就會力圖去完成某些事情,以成功來克服自卑。達到成功後,人的內心會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而看到別人的成就之後,又會產生新的自卑,以促使自己達到更大的進步,以此周而復始。當然,自卑並不總是催人進步。如果一個人已經氣餒了,認為自己的努力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但又無力擺脫自卑感,那麼,為了維護心理的健康(自我的統一),他就會設法擺脫它們。只是這些方法不會使他進步,他會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來自我陶醉,麻木自己,這類似於阿Q精神。由於自卑者生活在自己虛設的精神世界裡,而造成自卑的情境依然沒有改變,因此,他的自卑感就會越積越多,其行為也就陷入了自欺當中,形成了自卑情結。
當然,不同的心理學家對自卑的產生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些社會心理學家就認為,自卑的產生是因為一個人不正確歸因的結果。
一件事發生後,人總是會試圖去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背後的原因。但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評價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同是輸了一場籃球比賽,有的隊員會認為這是己隊的運氣不好、或場地不行、或球不好打等(外部歸因),而有的隊員可能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實力不行,輸球是必然的(內部歸因)。自卑的產生往往就是將失敗歸結為自身的原因,與環境無關。即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長處。
如考了高分,自卑的人會認為這是老師碰巧給了提綱,而當沒考好時,則認為這是自己笨。(在歸因上的研究表明,女性的錯誤歸因要多於男性,這或許與社會文化有關。)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感到懦弱和自卑完全是自己的心理造成的,與實際情況無關。
跟自信心有關的另一個因素是——要命的自我評價
許多的人到處尋找自信和自尊,可他們從來不從自身尋找,「只要……就……」「如果……就……」彷彿只要實現、一旦得到什麼他們就可以一夜之間自信起來,一飛沖天了。他們總是將自信的尋找寄託於外在的滿足。他們習慣於將自己和他人比較。他們滿足於與他人比較得出的可憐的優勢,因為拿的薪水比鄰居多一點而沾沾自喜,因為到過了某個地方見識比別人多一點點而自以為是、誇誇其談,或者因為自己的衣服不夠鮮艷太過老土而沮喪不已,因為一次數學考試成績比同桌低了一點點而痛心疾首、垂淚不停,當然如果同事拿了獎而自己沒拿那簡直就要了他的命了……他們嘲笑弱者,屈尊於強者。
我們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影響著我們所有的重大決定和選擇,並因此塑造了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將他人評價,將社會給我們的評價內化為自我的評價。並因此影響我們的生活。在這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自我的評價,他人的評價只有通過你的自我的評價才能對你起作用。不自信的人往往放棄了獨立地思考,放棄了思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的真實性,完全將他人的評價當成是自己的評價,這種將自己託付給外界的做法是種徹底的自我逃避,逃避自我的責任。他們就這樣毫不留情地將自己出賣了。他們在向外界屈服的同時,喪失了自我。連自我都沒有的人,哪來的自信?
超越自卑
面對自卑的攻擊,人類當然不會束手就擒。相反,人類發揮自己的潛能,挖掘出許許多多的方法,將自卑擊潰在自己的生活空間里。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法非常簡單,但效果卻是驚人的。它起源於法國的一位葯劑師鮑德茵。一天,有位客人到鮑德茵處要買一種要醫生處方才能出售的葯物。客人沒有處方,但他非要買到那葯物。鮑德茵沒有辦法,但又不能違法賣葯。他靈機一動,給了那客人數粒完全沒有葯性的糖衣片,並告訴他這是他要的葯物,還將它的效力大大的誇了一番。然後將客人打發走了。
數天後,客人回到葯房,大大地稱謝了鮑德茵一番。說是鮑德茵的葯治好了他的頑疾。鮑德茵糊塗了:從生理學的立場來說,糖衣片是無法治好這人的疾病的,而實際上他又是因為吃了「葯」才痊癒的。到底是什麼治好了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這葯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鮑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靈丹妙葯。
這主要是因為,自我暗示激發了潛意識的力量。「而潛意識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園。如果我們不去播下美麗果實的種子,那麼雜草就會在這里蔓延生長。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個控制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創造性想像力去播下積極的種子;不然的話,我們會因為疏忽、不察覺而任由消極性甚至是破壞性的種子入侵這田園。 」(拿破崙希爾)
所以,如果我們通過自我暗示向我們的潛意識播下積極的種子,無疑可以使我們擺脫自卑的陰影,走向輝煌。
這個結論幫助鮑德茵創立了心理暗示療法。它主要有五大法則:
(一)暗示的句子要簡潔有力,如「我非常自信!」「我是自信的!」
(二)暗示的句子要積極樂觀,如果你說「我不會自卑」,那麼,消極的「自卑」將會植入你的潛意識里。所以,你應該說「我是自信的!」
(三)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即它要使你自己相信,而不會令你產生相抵觸的念頭。
(四)觀想:當你默誦或朗誦暗示的句子的時候,你要在自己的腦海里清晰地見到自己變成的理想中的那個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是你所希望的。
(五)感情:當你在觀想的時候,你要對自己想像的角色滿懷激情,充分地接受。
對於自我暗示,我想送大家一句話|:「想做,你就勇往直前,不想做,你就當斷則斷。」切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因為這首先就會向你的潛意識里播下自我懷疑的種子。
接受自我
自卑者之所以自卑很多時候是其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缺陷或過分誇大自己的不足。這兩種做法其實質是一樣的。拒絕承認自己的不足是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就像阿Q 一樣,其骨子裡頭是自卑感在作怪。而誇大自己的缺陷則往往是因為底氣不足,預先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台階,以逃避對失敗的責任。但形成習慣之後,人往往就會確信自己確實存在其想像中的不足了。
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首先就要學會接納自己,它包括接受自己的缺點和優點。
接受自我,如同深刻地愛一個人。
如果你曾經真正投入地去愛一個人,你就會明白接受意味著什麼。那時你只是打開,容納;那時你並不計較他(她)有什麼缺點,或者對你的態度,你只是完整地接受,完整地奉獻,這就是為什麼會說「愛到深處人孤獨」,因為這是全情地投入,忘我地奉獻的必然的結果。
接受,意味著對自己誠實,正視自我的存在,完全地信任自我;意味著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意味著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意味著使自己完全投入到生活當中,而不是徘徊不前,覺得自己還是不夠資格投身人生的賽場;意味著作為人類的一分子來敬畏你自己的人性本質和無限潛力;意味著允許自己成長並達到所能設想的最高境地。你不必向他人誇口,你只是自然地發現自己是一部精緻的傑作。
接受自我是種自愛,但與自私、自戀有本質的區別。自愛是種自我珍惜的情感,意味著接納自我的同時會去珍愛這個世界。自私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不顧他人的利益的一種選擇,而自戀則是種自我中心的極端的自我。
試著站在一面鏡子面前,注意觀察你的面孔和全身,在這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可能,你會更喜歡看到某些部位,而不喜歡另外一部分。如果你是和絕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會發現有些地方是不怎麼耐看的,因為它會使你不安或不愉快。可能你會看到臉上有一些你所不想看到的痛苦表情;可能你看到了時光在你臉上留下的痕跡,且無法忍受隨之而來的想法和情感。於是,你想逃避、否認、不承認自己的容貌……
但請你注視鏡子里的形象,多堅持一會,並試著對自己說「無論我的缺陷是什麼,我都無條件的完全接受。」望著鏡子,深呼吸並反復說這句話,重復一兩分鍾,放慢語速。
或許你真的不欣賞鏡子里看到的一些東西,但「接受」不一定是喜歡。它只是讓你去直面現實,讓你體驗「哦,這就是我,我接受它!」
每天堅持做兩次這樣的訓練,不久你就會發現: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你與自己的距離更近了,而你對自身的不足也能以一種超越的心態去面對了。
自我接受看似簡單,而實際上它是我們獲取進步和發展的先決條件。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全面的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進而更自信地評價自己。
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學會自我解嘲。當一個人能夠以幽默的方式嘲笑自己的不足時,他就能夠獲得超然的心境。正如心理學家波希霍汀所說「不要對自己太過嚴肅,對自己的一些愚蠢的念頭,不妨『開懷一笑』一定能將它們笑得不見蹤影。」
接受自我,信任自我表達著一種高度的自知,意味著高度的自信。
聖經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上帝更喜歡哪一個,便會咬他一大口,當他成為人,那他的缺陷也就多了。因此,他的缺陷源自於他的圓滿。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維納斯」。她的缺陷處折射著另一種圓滿。本來,她擁有一雙完美的手臂,將完美的曲線盡現在人們面前,但也正因為過於完美而失掉了整體的圓滿,於是它舍棄了它。當她把殘缺的身體再一次展現,折射出的不是臂膀下的缺陷,而是整體和諧的圓滿與完美。缺陷只是圓滿的另一種表現。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大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玉砌雕欄……地壇的藤蔓到處長的自在坦盪……」在地壇了,一位年輕人坐在輪椅上深思。在他出世後的第二十個年頭,上帝又狠狠的咬了他一口。當他不再擁有身體的圓滿,在經過一番掙扎後,敞開了心扉,用另一種眼光審視自己,從而得到了心靈的凈化,精神上的圓滿。原來缺陷可以幫我們達到更高境界的圓滿。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也是一個深得上帝喜愛的「蘋果」。她雖然又瞎、又啞,但卻帶著一顆快樂而感恩的心去面對人生的不滿。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她說要好好看清她的母親、老師的樣子,並且深深記住;她說要看海的浩瀚,看天的廣闊;她說要看博物館,要親眼看人們創下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她說要看……多麼美好的願望!她就是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夢想中書寫了自己的缺陷,見證了另一個圓滿。
當他不再有聽覺,當他將要與心愛的音樂訣別,他並沒有鬆手,他捨不得!當《命運交響曲》在你的耳畔響起,你是否聽出了堅強?是否聽出了與命運抗爭?聽覺,對一個音樂家是多麼重要,然而上帝卻狠心的帶走了它。面對這一切,他沒有放棄對自己所鍾愛的事業的追求,憑著記憶,他摸索著,也證明了缺陷給他的事業帶來的另一種圓滿。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上帝給了我們缺陷,正是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去深思,原來圓滿源自於缺陷,源自於一顆快樂而感恩的心。
❽ 生活中的缺陷為什麼會隱藏著創造的機會
生活中的缺陷對正常人來說是盲區,也往往是人最容易忽略和不經意的,這樣就會使缺陷的人有了創造的機會。也就是說盲人的記憶力比正常人記憶力要好。
❾ 強者,創造機會;智者,尋找機會;弱者,等待機會。 這段話的意思
這是個辯證的思維
從他本身來說 意思是機會不等人 弱者只會等待機會降臨到自己頭版上 而強者會權自己去製造機會 。也許這個「機會」並不在你身邊 而你善於尋找 去發現他然後善加利用 你就是智者了
。
更深層次的 就是 他這句話的「創造」兩個字 就是製造的意思 強者會自己製造機會 而不是去尋找發現機會 這比尋找發現機會就更高一個階段了。就是本身沒有的 你自己把他創造出來 ,你說哪種人更強。
❿ 如何從嘗試中尋找機會
人生如流水,有時打轉,有時飄盪,有時一瀉千里。有時,緩緩移動,有時又像漩渦般不停空轉,有時甚至靜靜地停滯不前。你最好掙脫那種慢步調,積極地投入急流中去面對各種挑戰。
人的一生很像去游泳。總有決定「游」或「不游」的時候,一個有信心的人,通常會把自己投向未知的世界,游向中央,去接受挑戰。這種人一定能歷經危險,吸取經驗。反之,膽怯或害怕變化的人,就只能躲在警戒線內,看著別人迅速地跑向前去。
機會來時,一定要好好把握,積極接受挑戰。如果公司交給你一項困難的任務,雖然會因此增加工作量,剝奪個人的時間,但還是應該把握這個機會。假如公司有意把你調到遠方,賦予重任,你就應該毅然接受,對你總是有好處的。
成功的人,通常會主動尋找機會,然後把握機會;不冒險,就得不到成功。最好趁年輕時去冒險。20來歲這段時間,正是一生中冒險意念最強的時候,斷不可採取安全第一的態度。
馬羅·路易斯的輝煌成就完全是兩次賭注造成的,第一次是未滿20歲,第二次是30歲的時候。
馬羅出生在一個音樂及戲劇世家,耳濡目染,對各種樂器都能玩上一玩。7歲不到他就指揮過管弦樂隊,10歲發行報紙,12歲雇了16名少年來做買賣雞蛋的生意,14歲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高中畢業後,成為芝加哥新聞局的記者,與後來的著名記者赫格特及查爾斯·麥克阿瑟等一起從事瞬息萬變的新聞事業。19歲時,他獲得與音樂有關的獎學金,但因遷居不能繼續深造。
搬到紐約後,馬羅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一個周薪4美元的工作。馬羅回憶說「那時我整天四處奔走,忙個不停。下午6點下了班後,就趕去哥倫比亞大學上夜校,學習廣告學,有時工作沒幹完,下了課還得趕回公司,從晚上11點一直忙到凌晨2點。」
馬羅喜歡做一些有創意的工作,自己也很滿意。
20歲時,馬羅毅然放棄了在廣告公司的大好前途,決心自己創造一份事業。他不願再過拿一份薪水的生活,而希望充分運用時間,去實現自己的構想。這是他的一生中頭一次下注,後來果然獲得了意外的成功。
當時的百貨業狀況普遍不佳,已經到了必須運用公共關系和廣告來促銷的地步。馬羅的想法是:說動百貨業,共同協辦CBS的紐約菲爾交響樂節目。另一方面,這個交響樂節目在全國擁有100萬以上的聽眾,需要有一位優秀的主持人才行。
但是他面臨一個難題,需要人手去說服那些很多的百貨公司。目前並沒有這種人才,何況花費在數百萬美元以上,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馬羅卻充滿干勁,四處去說服百貨公司簽約,最後當他把計劃向CBS提出時,CBS樂歪了嘴,竟一拍即合。10個星期後,馬羅和CBS的廣告主任共同設法處理廣告問題。這期間,馬羅並未支取薪水。
眼看大功即將告成,可惜因訂約的公司不足而功敗垂成。為了實現構想而拋棄安定的工作,最後卻不免失敗,雖然很不劃算,但從長遠眼光來看,事實卻不盡然。CBS很賞識他的創見,便安排他到紐約新成立的業務部工作,薪水比以前高出3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20歲的馬羅得以在CBS一展才華,這是一個雖然押錯了寶,卻製造出機會的例子。
你一定也可以把球推向自己的目的地,問題只是如何將構想化為行動而已,去嘗試吧,只要嘗試,就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