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納西族的故事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網路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08839人。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葯,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凈地,納西酒歌等等。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綉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網路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葯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慶】
納西族以農歷記年。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戶分食。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著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納西族的天文歷法】
根據已翻譯的二十多卷《東巴經》的記載,古代關於天象的專有名詞即有數十種之多。《創世紀》里還出現了專管氣象、星辰和歷法的忍勞、蘇陀、尼羅、吉阿等人的名字;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歷》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方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確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陰陽「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創制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天的歷法,並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於風、雨、花、雪,以及布穀鳥、野鴨、大雁、白鶴等的活動規律,來分別季節的特徵,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
【節日】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卧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干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歷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里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歷十月初八日,人們匯集到三朵廟里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游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產,棒棒會正好為准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里犁耙、鋤頭、鐮刀、竹筐、背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傢具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搶婚遺風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義的女方父母。
⑵ 請問這個納西族象形文字是什麼意思
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東巴文,那些做這個的基本上沒有人懂東巴文,所以畫得亂七八糟,還會和你吹說是什麼祝福的話。
最左邊的那個字,看著有點像「說話」,最右邊的讀「資」,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意思。最下面那個根本看不出來是啥。
⑶ 雲南麗江西族創造的什麼文字被稱為活的象形文字
從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收集而來的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古代東巴經書(4月11日攝)。
納西族是聚居於雲南省麗江市等地的少數民族。納西象形文字為一種圖畫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餘年歷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稱。新華社記者周重要攝
新華網昆明10月28日電(記者劉敏楊躍萍)被公認為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的納西東巴文,在商業化沖擊和缺乏後繼之人的雙重壓力之下,正逐漸陷入失真的困境。
在中國多民族的文化中,主要居住在雲南麗江的納西族擁有一種古老而傳奇的文化——東巴文化。東巴文化所包含的自然崇拜思想,被不少學者認為是納西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源頭。
東巴文大約有1300個基本字元,被譽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用這種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古籍,內容涉及宗教儀式、天文、地理、民俗、醫學、軍事等方面,可稱之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
納西族地區至今保留著約1.4萬卷東巴經,它記錄了古代納西族人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初期這一漫長歷史過程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納西族學者楊福泉介紹說,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語段」文字,一個復雜的句子常常只用幾個單字表示而不是逐字寫出,寫出的字也只能起到幫助記憶的作用。
2003年,東巴古籍作為東巴文化的載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在中國迄今為止已經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五項遺產中,東巴古籍是唯一一項少數民族擁有的世界記憶遺產。
麗江市博物院研究人員木琛介紹說:「東巴文有非常鮮明的特點,是必須代代相傳才能保存下去的古文字,但目前真正意義上的東巴僅存一二十人。」許多學者擔憂,為數不多的老東巴百年之後,納西象形文字和東巴文化將成為歷史。
過分商業化對東巴文化的沖擊也讓有學者憂慮。近年來,麗江古城大街小巷充斥著形形色色地打著東巴文化招牌的旅遊商品,許多商品上標識著的所謂東巴文,不乏張冠李戴或根本就是杜撰的圖形符號,嚴重影響了東巴文的原真性。
為搶救東巴文化,在政府幫助和鼓勵下,麗江不少有興趣的年輕人走入東巴文化傳習班,向東巴或學者學習納西象形文字。
據了解,2002年,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與雲南民族大學聯合開辦了民族文化學院納西語言文學和東巴文化專業。當地政府還在部分小學開設了東巴文化課,並專門編寫出版了東巴文化教材。本世紀初,雲南省立法要求對東巴文化採取「有效利用東巴文化學校和傳習館,培養東巴文化傳承人並收徒授藝」等保護措施。
世界遺產的本土文化能否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遺產地年輕人是否具有保護與傳承本土文化的意識。
「我們呼喚政府能夠建立一種有效的鄉土人才培養機制,為東巴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依靠我們國家自己的力量,培養出一批知識淵博的東巴文化傳人。」楊福泉說。
⑷ 納西族人自己創造的文字是什麼
東巴文: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文是一種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主要為東巴教徒傳授使用,書寫東巴經文,故稱東巴文。納西話叫「思究魯究」,意為「木跡石跡」,見木畫木,見石畫石。東巴文創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大約有1400個單字,至今仍為東巴(祭司)、研究者和藝術家所使用,被當今學者們認為比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和中國甲骨文字顯得更為原始古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視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這種古文字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在麗江,有把東巴文寫在T恤上賣的,還有雕在石頭上,用木框把它表起來賣的,很好看,
⑸ 東巴文是哪一民族創造的文字
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看, 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 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發明了紙, 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 由於東巴掌握這種文字,故稱東巴文。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 麗江的一些東巴,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 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 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 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 這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的確是個奇跡。 東巴文被稱之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 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⑹ 雲南麗江納西族創造的文字________被稱為活的象形文字,是「書畫同源」的體現
東巴文
⑺ 請問雲南麗江的東巴文字是怎樣的
東巴文是麗江地區納西族的文字,屬於象形表意文字類型,包括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字體。文字總數約1600個左右。
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這種文字大約產生於公元11世紀以前,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發明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由於東巴掌握這種文字,故稱東巴文。
東巴文化是指納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東巴文化是以納西族古老的宗教——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教所用經書為主要記錄方式而存在於納西民眾中的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形成於唐宋時期,有近千年的歷史。
納西族東巴教是一種從原始形態向文明形態過渡中的自然宗教,它篤信萬物有靈。它是在納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與後來傳入麗江的藏族「苯」教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東巴教沒有寺廟和宗教組織,卻有豐富多彩的宗教儀式。納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內涵比較豐富,包括整個納西族古代歷史文化情況。東巴文也稱納西象形文字,它脫胎於原始的圖畫文字。納西語稱「思究魯究」,可直譯為「木跡石跡」。它包含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留記在木頭石頭上的跡印」;二是「木石之痕跡」,也可引申為「見木畫木,見石畫石」,也就是以畫物像作為記載交流的工具。
東巴文中的每一圖像符號都有它約定俗成的線條和筆法,形成有固定所指的概念,並具備了表示某字、某詞的符號。目前已各有1400個符號,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因它至今仍在使用,故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經書,主要用於東巴在作道場時朗誦之用。東巴經卷帙浩繁,留存至今的東巴經書和文獻多達1500餘種,共兩萬多冊,其中屬東巴經典的約有一千多部,將其分類,大致可分為:祭天、祭龍、祭神、祭祖、驅鬼、解禳消災、祭風、占卜、道場規矩、零雜經等十大類。它廣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學、神話傳說、民俗民風,被稱為古代納西族的「大網路全書」。在東巴經中,有著名的三大史詩:創世史詩《崇搬圖》、戰爭史詩《黑白爭戰》、愛情史詩《魯擺魯饒》。
現在可以見到的最古老的記事符號,是在形成於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上發現的刻在陶器上的記事符號。原始的陶文還不能用於記錄成句的語言,只能算作文字的萌芽形態,最早成系統的文字是商代客在青銅器收那個的金文和可在龜甲獸骨收那個地用於占卜的甲骨文,東巴文字就有些類似此類文字。
中國遠古的造字法有四大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象形字臨摹了對象的基本特徵和輪廓,而略去了無關緊要的細節。文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體和它所代表的詞義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隨著歷史的推移,字形和字意都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而今仍保留於納西民族的東巴象形文字就是至今唯一流傳下來並仍在納西民族中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卻更加生動、更加形象。
傳說納西始祖丁巴什羅「手握金鹿送來的竹筆,沐浴著藍鳥帶來的靈感,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重美,合而為字」,這就是今天仍被廣泛用於納西族人生活中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字。它脫胎於原始的圖畫文字,納西語稱為「斯究魯究」,意為「見木畫木,見石畫石」。目前已知的有1400個符號,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它簡約、生動、粗獷、誇張,有些字初看就可以明白它所代表的大致意思。老東巴們用竹子削成的竹筆,沾著用松油和膠水製成的東巴墨,在一種用納西特有的木質纖維製成的東巴紙上,用東巴象形文字寫下洋洋幾萬卷的東巴經書,窄窄的長長的一頁頁裝訂成冊,這種鞋在紙上的經書歷經百年而不朽,墨跡不會退色,紙不會被蟲蛀,因為這種造紙的纖維是有微毒的。
納西的老百姓講納西語,但不會寫東巴文字,因為東巴文字只有東巴才有資格學,「東巴」是納西族的「祭司」。東巴文字形態逼真,有的文字還塗上了顏色,宛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納西的先民們用它記錄了納西人對宇宙的冥想,對人來起源的解釋,對鬼神的敬畏以及納西族的神話傳說,淳樸而富有哲理,成為納西文化傳承的載體和精神家園,是人類遠古文明的靈魂寫照。
東巴文字在納西語里自然數為「斯究魯究」,意為「木石標記」或「見木畫木,見石畫石」,所以它是一種典型的象形文字。從上面的傳說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經脫胎於原始的圖畫文字,目前已知有1400個符號。國內外權威人士普遍認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活著的象形文字,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東巴文字似乎是一種最早期的印象畫,誇張、大膽、簡約、概括、氣勢生動,像一串流暢靈動的音符。納西東巴們用竹子削成竹筆,用松煙加膠水墨在一種木質纖維上,書寫下幾萬卷卷帙浩繁的東巴經書,有的象形文字還塗上了顏色,它們記錄下納西先民對宇宙人生的冥想,對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對萬事萬物的起源等純朴而又不管哲理的解釋。
東巴們都用本地土產的一種木質纖維的「紙」來書寫東巴經書,天長日久被歲月染成古銅色,窄窄的、長長的一頁一頁裝訂成冊。滿紙日月同川鳥獸魚蟲的述說。一種天之語,一種洪荒太古之美。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它不僅是解開人類文字產生之謎的寶貴史料,而且也是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書法和篆刻藝術的理想字體之一。東巴文被譽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