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新興鑄管發明

新興鑄管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0 14:46:40

㈠ 十一五規劃,國資委將全部央企劃為三類:重點類企業30戶、關注類企業46戶、一般類企業70戶。求具體分類列

國資委調整中央企業安全生產監管類別,中石油、中海油等33戶央企為第一類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等66戶央企為第二類企業。

國資委網站11月9日消息,國資委近日發布通知,調整中央企業安全生產監管類別。其中,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等33戶央企為第一類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等66戶央企為第二類企業,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中紡集團公司等27戶央企為第三類企業。具體如下:

中央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分類表

第一類企業(33戶)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電網公司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第二類企業(69戶)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鹽業總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
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
東風汽車公司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
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印刷集團公司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
中國鋁業公司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彩虹集團公司
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 華僑城集團公司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西電集團公司
中國節能投資公司 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第三類企業(27戶)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中紡集團公司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 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
中商企業集團公司 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
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 中國林業集團公司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 珠海振戎公司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中國工藝(集團)公司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

(0)(0)評論此篇文章其它評論發起話題相關資訊財訊論壇請輸入驗證碼公司
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中國遠東國際貿易總公司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 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
中國郵電器材集團公司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註: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中國包裝總公司、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由託管企業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比照第三類企業執行

國資委扶持整體上市30戶中央企業及相關上市公司名單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000777;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600879,600118,000063,600343,600151;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600482;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600990,600850;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601808,600583;

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000922;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600005;

中國鋁業公司:601600,000612,600472;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600508;

中國材料工業科工集團公司:002080,600970,000877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600161;

中國恆天集團公司:000902,000666,600061;

華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000036,000018;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600058;

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000031,600737,000930;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600056;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600500;

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000920,600458;

國家電網公司:600406;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600011,600863;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600900;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600428,601919;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600026,600896;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000024,00039,601872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600886、601918、600962、600061

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中旅」)的前身為香港中國旅行,創立於1928年,1953年由中央人僑務委員會正式接收。經過改革開放後的加速發展,香港中國旅行逐步成長為以旅為主業、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集團,並於1985年10月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2年11月,港中旅旗下旅業務在香港上市,成立了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中投)。1999年4月,港中旅與僑辦「脫鉤」,同年12月列為中央管理,現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國有大型骨幹企業。

魯中冶金礦業集團公司: 魯中冶金礦業集團公司是一家集采礦、選礦、磁材、軋鋼、運輸、機修、建安為一體的國家大型獨立礦山企業,始建於1970年,隸屬中央管理,群關系歸上海市領導。公司地處山東省中部、泰山東麓的新興工業城市---萊蕪市,佔地4.5平方公里。公司為適應市場經濟、謀求更大的發展,確定了「優化主業保生存,開拓新業求發展」的戰略,大力開展二次創業。目前,公司已形成鐵精礦、鋼材、直還鐵、錳鋅鐵氧體磁材、釹鐵硼磁材、銅材等多元產品結構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 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簡稱中地公司,英文簡稱 CGC)於1982年經中華人和國批准成立, 在國家工商行管理局登記注冊,現注冊資本貳億貳千捌佰萬人幣, 系中央管理企業。公司具有國家建設部核準的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資質及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資質,國土資源部核準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級及施工甲級資質,國家建設部核準的甲級工程設計證書、甲級工程勘察證書及乙及城市規劃設計證書,國家環保總局核準的全國乙級環境工程設計證書,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核準的室內裝飾企業施工甲級資質證書等,並於1997年,1999年分別通過了ISO--9001,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名列中國外經企業50強。
公司總部設在北,在亞洲、非洲三十餘個國家設有經理部、辦事處、代表處和項目組,在中國國內有三十餘個子公司、分公司。多年來,公司憑借豐富施工管理經驗和先進施工技術,在國際國內承攬各類水渠水壩、道路橋梁、隧道井巷、鑽探樁基、打井供水、水利電力、環保、農田灌溉與改造、市建設、用建築等工 程以及礦產勘查、資源評價、遙感遙測、區域地質、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勘查等各類地質工程;公司承擔國家對外經援項目和提供各類技術咨詢服務,具有勞務輸出權;公司享有廣泛的進出口貿易權,可自營或代理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的所有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可開展「三來一補」進料加工業務,有權經營對銷貿易和轉口貿易;近年來在礦業開發方面也屢有建樹,公司兼營房地產開發業務。
公司實力雄厚,擁有一批國際水準的高級專家,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員工占公司員工總數的80%;擁有數百台(套)先進精良的施工設備與機具。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總公司)組建於1982年,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策,是為數不多的不佔有大量的國家投資,不佔有國家的自然資源和經營專利,以從事完全競爭性的建築業和地產業為核心業務而發展壯大起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
二十多年來,在中央直接管理下,在上級機關的正確領導和會各界的熱情幫助之下,中建總公司忠誠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內外市場中,敢於競爭,善於創新,經公司幾代領導和全體員工的辛勤勞動和努力工作,使中建總公司發展壯大成中國最大的建築企業集團和最大的國際承包商,穩居世界住宅工程建造商第1名,同時也是世界上物化勞動量最大的企業之一。中建總公司從1984年起連年躋身於世界225家最大承包商行列,2005年度排名國際承包商和環球承包商第17位。2005年8月,國資委首次公布央企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結果,中建總公司列25家A級企業名單之中,是唯一一家建築企業。中建總公司每年為會創造約70萬個工作崗位,相當於約70萬個家庭200萬人員在中建總公司的帶動下奔向小康,為中國會的和諧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建總公司從1994年起連續被評為中國500家最大服務企業國際經濟合作類第一名。自1982年公司組建到2005年8月,承接合約額8.6千億元人幣(以下同),完成營業額7千億元,其中境外約佔30%。2005年公司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千億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建築業翹楚。中建總公司從科技領先展現競爭實力,在「神舟」號載人航天實驗飛船工程中,其「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綜合施工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截止到2004年,總公司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及發明獎31項,各類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500項,獲得中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80項。
中建總公司以承建「高、大、新、特、重」工程著稱於世,「中國建築」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建築業行業品牌。公司在國內和國際上完成了一大批工期要求緊、質量要求高、難度要求大的大型和特大型工程,並先後在深圳國貿大廈和信興廣場的建設中,創造了兩個彪炳建築業史冊的施工速度,一些項目已成為當地標志性的建築物。中建總公司與世界一流承建商合作的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被國際權威組織評為二十世紀全球十大建築。本世紀初連奪為世人所矚目的「世界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中央電視台新址工程。
面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中建總公司正以嶄新的理念、科學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嚴格遵循「國際化、集團化、科學化」的發展思路,著眼於建設現代企業制度,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積極抓好企業的產權結構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奮力向世界一流的跨國企業邁進!

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國北車集團公司)是經批准在原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大型骨幹企業,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領導和監管。
中國北車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人幣81.6億元,總部設在北,2006年末資產總額303億元,成員單位包括14個全資企業、9個控股企業和4個參股企業,職工10萬餘人。集團公司堅持「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立足鐵路,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的經營方針,主要經營鐵路機車車輛、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鐵路起重機械、各類機電設備及部件、電子電器與環保設備等產品的開發設計、製造、修理。集團公司匯集了一大批機車車輛專業及其他學科技術人才,技術開發實力雄厚,取得了一大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骨幹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機械加工、鑄鍛、鋼結構製造和組裝、電機電氣等有顯著優勢,目前,集團公司擁有年新造電力機車370台、內燃機車460台、鐵路客車和動車組2300輛、城市軌道車輛1100輛、各型貨車26000輛,年修理電力機車260台、內燃機車600台、客車2500輛、各型貨車32000輛的能力,同時具有較強的配件配套生產能力。鐵路機車車輛和城市軌道車輛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並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北車集團公司的戰略願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大力實施結構調整、資源整合,構建新的集團管理與控制模式;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堅持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實力北車、活力北車、凝聚力北車」,實現「掌握世界一流技術,生產世界一流產品,建成世界一流基地」目標,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企業。
中國北車集團公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到2010年,主要產品技術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經營效益、勞動生產率、資源節約等指標大幅度提升,集團公司內部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業務運作協調規范,形成較強競爭能力,藉助資本市場擴張業務的能力基本具備,成為以軌道交通運輸裝備製造業為主、多元化經營,國內領先、國際知名企業。到2015年,成為國際軌道交通市場的主要競爭力量,多元化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使北車集團公司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排名不分先後)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國鋁業公司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電網公司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寶鋼集團公司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東風汽車公司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神華集團公司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

序號 企業(集團)名稱 序號 企業(集團)名稱
1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65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2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66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3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67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
4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68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5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69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6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70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7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71 中國工藝(集團)公司
8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72 中國鹽業總公司
9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73 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10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74 中國恆天集團公司
1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75 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12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76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13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77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14 國家電網公司 78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15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79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16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80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
17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81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
18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82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19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83 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20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84 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
21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85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
22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86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23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87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24 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88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5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89 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
26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90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27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91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28 東風汽車公司 92 中國中紡集團公司
29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93 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
30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94 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
31 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 95 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
32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96 中國林業集團公司
33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97 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
34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98 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
35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99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36 中國鋁業公司 100 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
37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101 珠海振戎公司
38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102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39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10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
40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 104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41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 105 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
42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106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
43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107 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
44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108 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
45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109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46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110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47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111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48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112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
49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113 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50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114 中國印刷集團公司
51 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115 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
52 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 116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
53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117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
54 中國節能投資公司 118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
55 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 119 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56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 120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57 中商企業集團公司 121 彩虹集團公司
58 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 122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59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123 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
60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 124 華僑城集團公司
61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125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62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126 中國西電集團公司
63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127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64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 128 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

㈡ 古代的武器是怎麼發明的!

太多了,摘自 http://club.campus.sohu.com/r-144731910-82100-0-11-0.html 的部分內容

還有一些資料

http://www.gudai.org/html/gudaibingqi/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6/0815/article_1217.htm

http://hi..com/aiwozhh/blog/item/91931d73728ca71d8701b0bd.html

中國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最多的國家,在大約180萬年前就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工具和兵器並不分家,但由於生存競爭,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沖突,於是具有殺傷力的生產工具,也被用於人類的戰爭。到後來,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財富,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愈發激烈。以生產為目的的工具已經不能勝任越來越殘酷的戰爭,人們開始研究製造專業格鬥武器和防禦衛體武裝,從此,兵器逐漸與生產工具分離開來,出現了正式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產生了眾多的文化遺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遺址。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於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舊石器時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錘,尖嘴石鑿;石箭鏃。古代文獻《易經*系辭》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1)。弧,就是木製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雖然在考古發掘中,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桿(弓和箭桿都是採用竹、木、藤之類的易腐物質,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時代的箭鏃卻十分豐富,有石、骨、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經過磨製,形狀多樣。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於全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址有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後),獨具特色。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鋒利並且稜角分明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製造兵器准備了工藝方面的條件。當時由生產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鏃,石矛,石斧,石錛,石戚,石鉞;石錘,石戈,等等。箭鏃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應用和狩獵活動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射向禽獸的箭鏃,開始轉向人類自己,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武器。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者都曾發現了被箭射中的人類骨骸;而在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鏃深射進去達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制箭鏃殘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約5600年前的遺骨上。至於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點都可以發現,但因為容易腐爛,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種類有骨鏃,骨錛,骨刀,骨斧,骨刺兵,貝鏃,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國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瑩剔透,精美絕倫,是中國兵器中的瑰寶,作用為禮儀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種:玉鉞,玉刀。
夏商時期,服裝、禮儀、語言、生產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漸認同,有了諸夏的概念。原來生存於諸夏中間而又外於諸夏的族群,即成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諸夏曾受到四夷嚴重的威脅。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2)」。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來保護,周王本身,正是由於擋不住犬戎而遷都的。這種現實刺激了華夏的民族情緒之高漲,夷夏之辯興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現了。管仲輔佐齊桓公「存亡繼絕,北伐山戎,以開燕路(4)」。齊國登高一呼,實際上代替周王承擔天下共主的實際責任,使諸夏從各自為戰、各個擊破的可怕前景里解救了出來。這些成就的背後策劃人便是管仲。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勢得以扭轉。因此雖然管仲的道德並不完美,孔子仍要贊賞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5)」。有了管仲,華夏民族從第一次危機中挺了過來,並且不斷壯大。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經過五霸及七雄的討伐,逐漸消滅或融入華夏,中土農耕基本經濟區趨於形成。大一統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古書上有「杼作甲」、「杼作矛(6)」說法,謂杼注意兵器的製造。,《國語·魯語》也有「杼能禹者也,夏後氏報焉(7)」的說法,認為杼能繼承禹所開創的事業,因此用隆重的「報」祭來祭祀杼,以懷念他的功績。還有學者推測「二里頭文化」中包括夏朝文化,由此推斷當中出土的兵器為夏朝兵器。但缺乏有力的證據。夏朝存在著製作精良的兵器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目前的研究資料還不能為確定夏朝兵器的存在拿出有力證據,實為一大憾事。但流傳下來的夏代玉兵確是晶瑩剔透,極為精美。《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在戎(8)」。在商代,青銅是用來製作祭祀用的禮容器及事關生死的兵器的。兵器攸關生死,所以其對新興質材的運用,絕對要比祭祀禮容器要更敏感。在中國,最早嘗試用紅銅和銅錫合金者,就是兵器和工具,這是華夏文明進入青銅時代的重要標志。此外,它決定中央共主之興替,以及列國存亡。中國幅員遼闊,青銅兵器的出土資料類別瑣碎而龐雜,在名形,分類與分期上。研究成果粗精不一,各區域特性的探索也繁簡不同,欲建立較客觀的青銅兵器發展史殊非易事。就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二里頭三期,中國已進入使用青銅兵器階段。到商朝末年中國的青銅兵器至少已經出現了600年了。現在發現最早的鐵兵器是西周時期的玉柄鐵劍。到東漢末年青銅兵器已經完全被鋼鐵兵器所取代。因此,中國青銅兵器最少發展了約1500年。此期間,隨著功能的復雜化以及殺傷力的增強,因時因地各具特色。它們反映了鑄造技術的改進,作戰方法的變遷,主力兵種的取代等等。青銅兵器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二里頭三期商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到戰國三個階段。青銅兵器的器名,功能與分類一向並不統一。我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是根據敵我雙方的距離遠近不同而對兵器有不同的設計與要求,區分為長兵:
長兵必須安裝木柄才能完成其功能。戈是最主要器類。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片尊:早期的片尊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蹲,並不能殺傷敵人。戈也可能用於刺擊,但它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這種形制就是《周禮-考工記》中說稱的「勾兵」。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寬度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圖}。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年。曲內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直內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戟的命名,來源於安徽舒城九里墩出土的「蔡口戟」。《說文》:「戟,刺兵也(9)。」古人經常將戈,矛或斧系縛在一起使用{也有鑄為一體的},使其兼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於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這種新型的兵器就叫做戟。但曾乙侯墓出土的多戈戟,有戈無矛,但自名為「戟」,這應該是戟的另一種形式。戟的木柄很長,約在330公分左右{注}。據《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格是:戳廣寸半,內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10)。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普遍使用於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變為儀仗兵器,唐代以後被淘汰。整體鑄戟是一種將「矛、戈合鑄為一體的兵器」。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以矛為主體,旁邊生一橫刃,柄裝於矛體的骸部"這種戟殺傷力強,但鉤啄時容易掉頭。另一種則以戈體為主,突出前邊的鋒刺;有的戳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鉤狀。這兩種戟的製造工藝都很復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青銅質地易脆,折,使用起來總容易掉頭,是商周時期製造的較原始的戟,後來很快地被戰爭實踐所淘汰。分鑄聯裝戟:戈矛分鑄聯裝的戟。出現於春秋時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別鑄造再聯裝在同一木柄上。這種戟直刺有力,橫鉤也不容易脫落,因而殺傷力大大增強。其柄有木製的,也有竹製的。積竹柄戟:以竹、木、漆等復合材料為柄的戟。其構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較租約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與木棒平行地包在木棒外邊,然後用絲線纏緊,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這種竹木兼用的柄,剛柔相濟。比單純的木柄堅韌而有彈性。1971年湖南長沙。溯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戟中有一部分這種積竹柄戟。鉤戟:亦作勾戟、鉤棘。古代兵器。《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淡於勾戳長鑲也」。裴驅集解引如淳曰:「長刃矛也」。亦曰:「鉤 似矛。刃下有鐵,橫方上鉤曲也(11)。」「謝靈運《撰征賦》:「鉤棘末耀,隕前禽於金塘。(12)」三戈戟是一種矛、戈分鑄聯裝戟。戰國時期出現。由三戈一矛安裝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與春秋時期單戈戟的區別除了由單戈變為雙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細雨尖銳,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內,其它戈無內。溯北隨縣曾候乙墓中曾出土。卜字戟:鋼鐵製成的戟。鐵戟的戟刺尖銳細長,側旁小枝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變成象前鋒一樣窄長尖利。"內"已消失,用來縛柄的胡加長,整個戮近似於「卜「字形,故又稱」卜字戟「。這種鐵戟刃鋒尖利,殺傷力強,是步騎兵的主要兵器。繁戟是中國古代儀仗用戟。根據漢代儀注將領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邊。皇帝命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統兵征伐。常常賜以繁戟,「以代斧鉞」。允許他專征、專伐,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在這艾皇帝新賜的戟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這種有衣的戟就叫做繁截。後來,繁戟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唐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13)」。唐以後,文武官員郡以門前列戟為榮。門戟是儀仗之物。用木頭製成,設在門外的戟架上。天子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府門口都設門戟,以示隆重。儀仗閑的戟,造型華麗,多帶戟刀,戲曲舞台上武將手持的「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造。
在中國。矛又名 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製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 [釜] ,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桿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酋矛:中國周代銅矛。史料記載,酋矛柄長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國已出土的春秋、戰國步卒用於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間,最長者達297厘米。夷矛:中國周代銅矛。夷矛柄長2丈4尺(周制),是兵車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長的一種兵器。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戰國楚矛,柄長7米以上,摺合周尺恰為「丈八長矛」。正是《周禮-考工記》中所稱的「刺兵(14)」。
鉞主要盛行於商後期及西周早期。自命名者極少。「鉞」只是對這種直內弧刃的邊刃器的習慣性稱呼。而鉞,斧,戚三器形制類似,所以古時這三種名稱經常混用。從文獻中看,鉞的使用者及功能都非常特殊。鉞與征伐之權息息相關,具有徵伐權力的軍事首長,可以被賜而持有鉞,文獻中更記載:鉞的持有者最高是王。
大刀的典型形制是刀身長條形,上部厚而有脊,是為刀背,有的刀背上還有齒狀扉;下部為刃,刀刃分為凸凹兩種;刀尖前沖且微向上翹;刀柄如同扁莖劍一樣,由刀背部向後延伸出一段柄舌,便於安裝木或玉制刀柄;刀身上有時還鑄有目雷、饕餮等商文化的代表紋飾。
殳是先秦時代的車戰兵器,功能是用於撞擊,是打擊型兵器,不但用來防身自衛,還是裝備軍隊的重要實戰兵器。一般認為殳是由原始社會中狩獵用的竹木棍棒發展而成。東周時期使用普遍,有的史書上稱作「杵」或「杖」等。後來又稱作「棍」「棒」。商周時代,車戰盛行。早期的殳,是一根八棱形的堅實粗木棒,長度一般為一丈二尺左右。據史籍記載,商代末期戰爭中已大量使用殳。《尚書.武成》中有「血流漂杵(15)」等語,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史籍中有關殳之名稱的最早記載見於《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16)」周朝把殳列入「車之五兵」,是實戰兵器。帝王或諸侯出巡時,前導勇士也執殳開道,即所謂「旅賁以先驅(17)」。戰國兵書《司馬法》說「執羽從(18) 」,說明殳還同 旆並用,又是軍事指揮的一種標幟。殳的形制與尺寸,據《考工記》載,「殳長尋有四尺」(19)。東漢人鄭玄注曰:「八尺曰尋」(20)。因此,從古代文獻上看,殳的長度「尋有四尺」(21),即為一丈二尺了(約3米)。殳柄為竹木混合製成(考古學術語稱之為「積竹木 」),呈八稜柱形或圓柱形,在柄端安有青銅殳頭,稱為「首」。在柄尾安裝有起保護作用、使柄尾經久耐用不開裂的細長銅帽,稱做銅 (這種銅 還廣泛應用在東周時期的戈、戟、鈹、矛等長柄兵器的末端,作用相同)。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華夏大地烽煙四起。隨著車戰的流行,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的殳,戰鬥力也大大提高。這一歷史時期,是殳作為典型兵器的輝煌年代。《六韜.軍用篇》有「方首鐵(22) 」的記載,「方首鐵 」就是方形鐵頭的殳。《呂氏春秋.貴卒篇》也有關於中山國的力士穿著鐵甲、手持鐵杖作戰的記載(23)。春秋晚期,楚、蔡等國出現了兼有砸擊和刺殺功能的有刃銅殳,這種殳在3米多長的八棱形積竹柄頂端,裝有一個青銅殳頭,殳頭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 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是一種很有威力的車戰兵器。從出土實物來看,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制,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殳。曾侯乙墓共出土7件銳殳、14件晉殳。銳殳(器上銘文自稱為「殳」)為前端似矛帶刃、後端有刺球的青銅殳;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桿為芯,每個棱面貼寬約1厘米左右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桿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其中3件銳殳刃部較長,頂端有尖鋒,呈三棱矛狀,並在鋒後裝有帶尖刺的銅箍,一側的刃上皆鑄制鳥篆書一行:「曾侯越之用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銘為「殳」的兵器,真正徹底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湖南省長沙市戰國楚墓出土的殳首,像一個平頂的圓套筒。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殳首在圓套筒頂端呈三角錐狀,長約10.5厘米,徑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裝長木柄。此種殳應為秦始皇衛隊的儀仗兵器。以上兩種殳都屬於儀仗兵器類的晉殳。對於殳之名稱的由來和殳實戰作用,漢代劉熙的《釋名》解釋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桎於車上使殊離也。(24)」這就是說,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沖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今天考古學上東周墓葬的發掘證據表明,漢代劉熙的記載,是將禮儀用的「晉殳」誤作先秦車戰實用殳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實戰用殳,不但有棱,而且有鋒利無比的刃。從《釋名》對殳的定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漢代,車戰實用的銳殳已然不傳。所以,殳的定義應為:殳,車戰兵器,分為實戰用「銳殳」和儀仗用「晉殳」兩類。銳殳刃部較長,多為青銅制,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 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桿為芯,每個棱面貼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桿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
鈹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我國最早的古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著)這樣解釋鈹的概念——「鈹者,劍刀鐔也(25)」。 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鈹身斷面為六邊形,形制極像短劍,長約30~35厘米,後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後裝長約3~3.5米的積竹柄或木柄,是一種極其銳利的刺殺兵器。從文獻資料看,鈹可能起源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戰國秦漢。鈹最早被稱為「夷矛」,春秋戰國時期名稱又演變為鎂、鈹、鈦等,東周時代的宋、吳、秦、趙、燕等國長鈹盛行,應用很廣。這種兵器古書記載頗多,但可惜長期以來一直無完整實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銅鈹,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銅鈹和矛的區別,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筒(銎)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鈹的長柄末端裝有銅鐔,鈹身還配有保護刃部的鞘。西漢時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鈹亦改為鐵制,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鈹之(即長柄)有積竹、木柄兩類。而鈹也有扁莖銅鈹和銅鈹兩種,銅鈹主要流行於戰國時期的趙、楚等國。扁莖銅鈹主要流行於秦國。
短兵:
短兵不需要安裝木柄就可以使用。劍,《說文》:「劍,人所帶兵也。(26)」 《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27)」說明劍的功能是防身的。先秦時期,中國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銅鑄造,實戰用的都是銅兵器,特別是劍。數量龐大的出土實物證實,用青銅鑄劍的歷史一直延續到西漢前期,雖然鐵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經問世了,但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絕大部分仍然是青銅劍,可以說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是青銅劍一統天下。根據全國各地出土的實物,歸納分析其長度、外形特點、裝飾圖案、花紋特徵,基本上可分為如下幾個系統。
中原系統
歷史上把黃河中下游地區稱為中原,包括河南、山東和山西、陝西等地區,漢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這些地區內出土的大量青銅劍,有著不同於殷商時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徵,學術界把這類劍定義為中原古劍。中原古劍始於西周,原始形狀為為直身、扁莖、尖鋒,莖與身之間無劍格,劍柄需要另外安裝。春秋戰國時期,這類劍開始發生變化,劍的結構日趨完美,逐漸形成圓首圓莖、莖上有時有箍(箍是為了便於在柄上纏裹絲繩,握持更舒適有利),莖與身之間有劍格、劍身直而中間起脊、劍身的斷面為扁三角形、劍鋒圓尖的標準是揚。這類劍的另一種式樣則保持了西周時扁莖無格的特徵,劍身前部有的還略微收細,劍脊有時出現二條或三條,劍身斷面為扁平型或菱形,與這類劍一起往往還同時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製品,經研究和復原,全都是劍身和劍鞘上的裝飾,這類用玉制部件作裝飾的劍稱為玉具劍,在漢代十分盛行。玉具劍大部分仍是青銅劍,少數是鐵劍或銅柄鐵劍。
北方系統:北方系統的青銅劍分布地區很廣泛,在今南起河北,北至吉林, 東至朝鮮半島,西至內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區都有屬於這一類型的出土實物。這一系統的劍內部變化比較多,按照外型特徵的差異比較區分,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類型,每一大型之內又可分為幾種或幾個支型。
曲柄劍
劍身平直,中脊起棱,曲柄,柄上多數飾幾何紋,柄首作羊、馬等獸首型,獸首下部一般都有環,柄與劍身之間有時一側,有時兩側都有凸出的小尖齒,以此作為劍格。這一型劍的實物很少,根據同時出土的其他青銅器的紋飾、器型推測,其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晚期,這種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劍,從以馬、羊等動物頭作裝飾的特點分析,基本可以確定是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物品。
柳葉劍
以其劍身形如柳葉而得名,劍刃平直,中脊起棱,劍身斷面呈扁長菱形,與曲柄劍相同,劍身、首、莖都是一次鑄成。按劍首、莖的特徵,柳葉劍又可分為兩種支型。第一種劍劍身和莖之尖有兩個尖角外撇的小齒,小齒連兩測劍刃處都有缺口,劍莖扁平,有的中間有溝槽,莖首作鳥獸頭、蘑菇、梳齒、三蛇糾結等形,莖上飾鋸齒、圓點方格、動物、獸面、夔龍等花紋。莖上花紋以前兩種為最多,後兩種只出現在極少的劍上。第二種劍劍身和莖之間有較明顯的向兩側凸出的劍格,格呈長方、橢圓、半月、鳥獸首等形,莖首作橢圓、雙環、獸面等形。
曲刃劍
這類劍劍身較寬,劍刃弧曲,莖與身之間沒有劍格,根據外形也可分為兩種:一種近似柳葉劍,莖與身連為一體,一次鑄成;另一種無劍莖,劍脊前長出一段用於安裝木柄,木柄的柄首(即莖首)很寬大,與柄成T字型,柄首頂部挖有凹槽,凹槽內嵌有用石料、赤鐵礦、磁鐵礦、青銅等材料磨製鑄造的,或用泥捏燒制的劍柄段加重器,又稱「枕狀物」或「枕狀器」。這兩種的劍身都有些像拉長的葫蘆,有的在劍身中部向兩側突起尖角,有的全部是曲線。
北方系統
北方系統的青銅劍,無論年代早晚,器型尺寸都比較短小,劍身加劍莖一般在35厘米左右,短的只有25厘米,最長的也沒有超過40厘米,在長度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系統的劍。
巴蜀系統:今天的四川盆地,春秋戰國時存在著巴、蜀兩個奴隸制王國,流行於這一區域內的青銅劍即稱為巴蜀劍。巴蜀劍都是扁莖無格,莖上一般有一至二個穿孔,便於安裝木柄時釘釘之用。柄以兩塊木片夾在劍莖外,用小釘釘合後,外面纏以細繩並髹漆加固。劍身分為兩種,一種較寬,中脊成圓柱形隆起,脊側有的有較寬的血槽,劍身上大都鑄有虎皮、半圓形、三瓣花等花紋和手心、花蒂、人頭、虎、鳥等符號。另一種較窄、厚,表面無花紋、符號,也沒有劍脊和血槽,這種劍有的是雙劍,出土時兩把插在同一個劍鞘內。巴蜀劍的劍柄都很長,有的劍出土時殘存的劍柄就有16.5厘米,據考證最長的可達劍身長的二分之一,根據《漢書》等史籍的記載,這種長柄劍不僅可以手握刺擊,必要時還可以投擲殺敵。
西南夷系統
「西南夷」其名,取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戰國至西漢中期,在今雲南滇池地區和洱海地區是西南少數民族夜郎、且蘭、滇、雋、昆明、邛都等民族的聚居地,漢帝國的統治者將其統稱為西南夷。西南夷劍根據外差異最顯著的特徵可分為三大類。
沒有劍格的劍、一字型劍格的劍和劍身與劍莖之間有三叉型脊棱的劍。這三個支型的劍,劍莖與劍身都是一體鑄成的,莖大部分為圓柱形,少數是扁莖,劍莖的造型千變萬化,有的直接用動物和人的形象組成,在劍莖和和身上一般都雕刻有虎、豹、猴、蛇、蛙、花草、人獸相搏等典型的滇池地區青銅文化圖案花紋。西南夷劍中,還有一定數量的銅柄鐵劍,尺寸一般比銅劍長,劍首與中原古劍接近,在銅劍莖與鐵劍身之間還有一段銅劍身,這段銅劍身有的做成尖齒狀劍格,有的在兩側鑄有乳釘和小圈,表面鑄有花紋,其作用很可能是為了加固鐵劍身與銅劍柄的銜接,所以長度有時超過了劍莖。
吳、越、楚銅劍
吳,越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制劍諸侯國,史籍記載兩國曾大量生產過「扁之諸劍」和「步光之劍(28)」,這兩種劍都因精良絕倫而聞名於世。越滅吳後,又為楚所滅,但是其鑄劍的技術代代相傳,影響十分廣大。七十年代在浙江長興、雉城、李家巷、吳山一帶出土的吳越楚銅劍,雖然在地下埋藏了二千餘年,但依然光澤如新鋒利無比,完全如史籍中所說的「鋒銳鍔利,以刺刺入,以擊則斷」。吳、越、楚銅劍按其外型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種劍在劍身、劍莖和劍格上都鑄有花紋,劍格成方形或雙耳形,有的接近於中原劍格,劍身有兩種,一種從上至下直線收細,一種中部較寬,上部略窄。劍身中間有的起脊,有的脊變成了方棱,這一型劍與西南夷劍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二種劍外型與中原劍完全相同,但劍格裝飾比較華麗,劍脊的兩側有血槽,或者是雙脊;第三種劍具有西南夷劍的一字型劍格,這類劍外表樸素無任何裝飾。
刀為邊刃器,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的使用源遠流長。《說文》:「刀,兵

㈢ 我國古代有哪些發明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㈣ 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琉璜伏火法,用琉璜、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琉璜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4)新興鑄管發明擴展閱讀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葯的發明不遲於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

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里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㈤ 四大發明的發展史

早在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使紙很快被應用推廣。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義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我國隋唐時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日本,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13世紀左右歐洲的旅行家接觸到中國的印刷術,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印),晚於我國約600年。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拚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我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葯,並最早用於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於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器。歐洲人大約於13世紀後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葯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製造火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早在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製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宋代時,指南針用於航海。阿拉伯人從與中國商船交往中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來導航,約在12世紀,傳播到了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曾說:「我們若要觀察新發明的力量、效能和結果,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了......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馬克思更精闢地指出:「火葯、羅盤、印刷術--這是預示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並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四大發明在歐洲文明產生以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參考資料:http://www.lsfyw.net/cultural/rjb/technology/country/200610/6649.html

㈥ 邯鄲新興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本人應屆畢業生

年輕人來就廢了,本科畢業待遇基本在1500左右,實習期比轉正後待遇好些

㈦ 中國大型國企有哪些

1、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英文縮寫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冊資本2316億元,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公司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的有關國有資產行使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的權力,對國有資產依法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並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公司控股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於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內發行H股和A股,並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和上海上市。

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煤炭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煉制;成品油儲存、運輸、批發和零售;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新能源、地熱等能源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咨詢、施工、安裝;

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研發、製造與銷售;電力、蒸汽、水務和工業氣體的生產銷售;技術、電子商務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有關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對外工程承包、招標采購、勞務輸出;國際化倉儲與物流業務等。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在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2位。2016年、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之一。

(7)新興鑄管發明擴展閱讀:

國家控股的企業,屬於公有制的部分,國家控制他們就控制住了國家的命脈,包括交通,工礦,通信等。例如中國電信,國家電網等等。注冊資本屬於國家投資的,按企業大中小劃分標准除中小企業以外的企業。

中國企業500強是 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按國際慣例組織評選、發布的中國企業排行榜。自2002年起,每年向社會公布一次中國企業500強年度排行榜。

2009年9月5日,中石化以1.46萬億元的營業收入連續第五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榜首。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企業500強

㈧ 吳運鐸簡介急!!!!!!!!

吳運鐸
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

《把一切獻給黨》,是一部在20世紀50年代就膾炙人口的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階級優秀戰士的感人故事。它問世以來,不僅在我國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七種文字,在國外廣為流傳。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吳運鐸。

吳運鐸,1917年生,祖籍湖北武漢,生於江西萍鄉。早年曾在安源煤礦當礦工。全國抗戰爆發後,吳運鐸不遠千里,奔向皖南雲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根據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大連聯合兵工企業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等職。是全國總工會第八、九、十屆執行委員,第三屆共青團中央委員。他心系兵工,為人民兵工事業無私奉獻。在淮南根據地時因陋就簡,帶領職工自製土設備,擴大了槍彈生產。還主持設計研製成功槍榴筒,參與設計製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為提高部隊火力做出了貢獻。在生產與研製武器彈葯中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餘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斗在生產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將他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獻給黨的人。離休之後,他應邀擔任京、津、滬好幾所工讀學校的名譽校長、許多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和一些刊物、群眾團體的顧問,1991年5月2日於北京病逝。

㈨ 你是怎麼看鐵農具發明的意義的

管子》一書中記載,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這是我國有關使用鐵器進行農業生產的最早文字記載。在湖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發現一批鐵農具。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記載的鐵礦山達三十多處。新中國成立以來,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至山東半島,西到陝西、四川,包括七個古國的廣大地區,都有戰國鐵器的出土,而且種類、數量很多。在河南輝縣的戰國魏墓中,曾發現58件鐵農具,有犁鏵、 、鋤、臿、鐮、斧等,其中有兩個「V」形的鏵,構造雖然還很原始,沒有翻土鏡面的裝置,但已能起破土劃溝的作用。在河北興隆縣發現了一個戰國後期燕國的冶鐵手工業遺址,有鑄造工具的鐵范87件,其中有鐵 鑄范,鐵鋤鑄范、鐵鐮鑄范。在河南新鄭縣和登封市的告城鎮發現的戰國時期韓國冶鐵遺址中,有許多原始性的卧式層疊鑄范,可知戰國時已經發明層疊鑄造技術。這種層疊鑄造法是把許多范片層層疊合起來,一次澆鑄多個鑄件。從這些考古發現來看,戰國時南北各地農具的種類和形式已經沒有多大區別。個體生產是封建農業的標志,而個體生產的發展速度,首先取決於鐵制農具的供應程度。冶鐵手工業的發展,鐵農具的普遍使用,給封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

㈩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的技術創新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以「科技興企、科技強國」為使命,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致力於打造國際名牌、振興民族工業。
集團公司主營業務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紡織、服裝、鞋、帽生產及銷售;專用設備製造」等,除此之外,還涉及礦產資源開發、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再生資源回收與加工、商貿物流及服務、網路連鎖等多個領域。集團公司主要產品有球墨鑄鐵管、管件、鋼格板、鋼材、鑄鍛件、紡織品、服裝、染整、皮革皮鞋、橡膠製品、裝具、工程機械、特種和專用車輛改裝等。
集團公司是「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擁有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軍需品技術檢測中心和1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2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1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科技人員6664人,占職工總數的8.1%。
自2000年以來,集團公司承擔多個國家級項目,其中包括863課題3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1項,獲國家級獎勵8項,省部級及行業獎勵44項。
至2010年6月,集團公司累計擁有有效專利451項,其中發明專利36項。集團公司是鑄管及管件、鋼格板、鋼塑復合管、膠布鞋等產品國家或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者,並作為中國唯一代表連續多年參加球墨鑄管國際標準的制定。2000年以來,集團公司累計主持和參與起草制定、修訂、審定國際標准7個、國家標准31個、行業標准11個。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以自主創新為基礎,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形式完成了多項技術創新項目,形成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和獨有技術訣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重要科技成果
集團公司在鋼鐵冶金板塊的大口徑球墨鑄鐵管、真空消失模管件、鋼塑復合管、覆膜管、雙金屬復合管等方面填補多項國際技術和產品空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獲得「第八屆中國專利金獎」、河北省省長特別獎等多項獎勵。
集團公司所屬企業紛紛加大科研投入,科技成果顯著。
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結合離心澆鑄技術優勢的原始創新——「離心鑄造鋼管項目」,成功開發出全新特種鋼管生產工藝——「離心坯+熱擠壓+冷軋」,製造高端無縫鋼管和完全冶金結合的雙金屬復合管,該成果於2007年通過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評審組的聯合驗收。公司依據此新工藝和新裝備開發取得的成果,於2010年開工建設的「離心澆鑄復合管」項目,生產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冶金復合雙金屬無縫鋼管等高端特種管材,為公司在鋼鐵行業發展高端產品打下基礎。
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有近百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軍隊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其中,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的某型武器裝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際華三五三七製鞋有限責任公司的「鞋用橡膠高效硫化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研製開發的精棉/漢麻/黑粘膠14.5特等品種在2009年中國國際纖維紗線科技發展高層論壇上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授予優秀紗線獎。在防護裝具領域,公司開發出了具有代表性的95式5.8毫米槍族系統改進通用背裝具、電磁屏蔽帳篷、耐高溫耐腐蝕PTFE新型濾料等新產品。
新興重工有限公司多年來重視技術積累和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先後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組合式野戰油庫(站)系統、軍用軟質輸油管線系統技術裝備研究以及發動機類零件的快速測量、數字建模及面向製造的設計等。
國家、行業標准制定
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主持起草、修訂球墨鑄鐵管國家標准6項,牽頭起草鋼塑復合壓力管的國家行業標准和施工規范3項,其中主持起草的GB/T24596-2009《球墨鑄鐵管和管件 聚氨酯塗層》國家標准與歐洲標准BS EN 15655-2009《球墨鑄鐵管、管件和附件、管道內部聚氨酯塗層 要求和試驗方法》同年頒布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聚氨酯球墨鑄鐵管的發展和公司新產品的推廣。「十一五」期間,公司作為中國本土企業唯一代表出席國際標准化組織鑄鐵管專業委員會會議,參與制定和修訂國際鑄鐵管標准。
新興重工有限公司負責起草了推土機、挖掘機、吊管機、自卸車等土方機械8個國家標准。
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參加了9項國家標准和60多項行業標準的制定。其中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作為第一起草人參與了國家《勞動防護服號型》(GB/13604-2008)標準的修訂,並參加了國家《職業裝檢驗規則》標準的制定。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上著力於建立兩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和科技成果評價系統)和三個機制(人才成長機制、經費保障機制和成果激勵機制),建成「以技術中心為主導,內部專家為支撐,項目及研發課題為載體,外部資源為補充」的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機制建設
集團公司一方面通過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提供肥沃的創新土壤和先進的創新文化,為創新工作提供環境保障,另一方面探索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政策和制度,制定科技成果評價指標體系和標准,建立健全與評價工作相配套的制約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在人才培養上,集團公司通過廠校掛鉤、聯合辦學、定向培養、內部培訓等形式培育壯大企業科技隊伍,促進中青年骨幹人才的迅速成長,建立了具有特色的人才成長機制。集團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技術創新的經費保障機制,採取以企業的預算經費為主,向國家申請科研經費、活用科技工作者自有資源(如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等)以及企業的設備資源等方式為輔,籌集創新經費。集團公司積極建立創新成果激勵機制,按照科研項目的完成好壞實施對研發人員的考核,力求使研發人員與營銷人員一樣逐步成為企業的高收入人群。
科技創新組織體系
集團公司技術中心承擔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工作。2009年,以集團公司技術中心工程設計研究所為基礎,成立了新興河北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為集團內部及對外承擔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工程總承包、設備供貨和采購服務。
集團公司各板塊也建立了符合行業特點的創新體系。
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組建新興鑄管股份公司研究院,負責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承擔技術創新和科技管理職能。
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整合了研發隊伍,組建成立際華研究總院,並按照行業劃分,下設職業裝、紡織印染、皮革皮鞋、職業鞋靴、防護裝具5個專業研究院,49個專業研究室,構成了際華研究總院、專業研究院、研究室的三級研發體系。
新興重工有限公司通過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主機生產廠等,建設和發展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形成以集團公司技術中心為樞紐,以新興重工規劃發展部為紐帶,以各企業生產技術組織為基礎的研發體系。
科技創新機制與制度建設
集團公司高度重視科技規劃編制工作,公司先後編制《2009-2011年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二五」科技發展(創新)規劃》,並召開「十二五」科技創新規劃評審會,對科技創新體制建設、科技人才引進和管理、研發平台建設、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對重點科研項目進行了整體規劃和部署。
集團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健全科技管理制度、理順管理方式,落實激勵獎勵制度,促進了集團公司的科技創新工作。公司先後制定:《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專利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建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指南》、《知識產權管理辦法》、《首席人才評選辦法》、《創新型試點企業建設總體實施方案》、《科技成果獎勵(暫行)辦法》、《科技創新先進企業評選(暫行)辦法》以及《優秀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評選及表彰(暫行)辦法》等。
集團公司每兩年召開一次科技大會,2006年在北京召開第一屆科技工作大會,學習貫徹全國科技大會和國資委中央企業科技工作會議精神,交流自主創新工作經驗,研究自主創新思路,部署集團公司自主創新工作。大會對集團公司所屬優秀企業技術中心和一批經濟效益顯著的科技進步項目進行了表彰鼓勵。2008年,集團公司在杭州舉行第二屆科技工作大會,總結第一屆科技大會後的科技工作,部署集團公司3-5年的科技發展目標和任務。大會表彰了集團公司2006-2008年間的優秀科技成果、優秀科技創新企業和技術中心,命名了集團公司第一批首席專家。
企業技術中心、高新技術企業建設
集團公司大力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以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建設和高新技術企業建設為契機,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集團公司是「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至2010年,擁有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軍需品技術檢測中心和1個國家級企業博士後工作站,2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集團公司技術中心作為國家級技術中心,2004、2009年兩次被授予「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成就獎」,現有享受國家級津貼專家6人。2009年,集團公司所屬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國家級軍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設在新興職業裝備生產技術研究所(原總後軍需生產技術研究所)。檢測中心現有人員28名,主要儀器設備215台(套),是具有承擔軍需產品執法檢驗資格的國家級質檢機構,長期承擔軍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任務,主要對紡、針織品、印染色布、被服、皮革毛皮、鞋靴、橡膠塑料、裝具(含服飾件)、包裝材料等軍用、軍轉民品實施檢驗。2003年,集團公司被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集團公司現有20家企業設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是: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長春際華三五零四職業裝有限公司、際華三五零六紡織服裝有限公司、際華三五零九紡織有限公司、西安際華三五一一家紡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一二皮革服裝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一七橡膠製品有限公司、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二二裝具飾品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二三特種裝備有限公司、天津華津制葯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三六職業裝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三七製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三興汽車有限公司、新興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機械有限公司、天津移山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新疆際華七五五五職業裝有限公司、襄樊新四五印染有限責任公司、新興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集團公司現有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河北省職業裝設計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二惡英煙氣分解除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集團公司現有11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分別是:蕪湖新興鑄管有限責任公司、桃江新興管件有限責任公司、河北新興鑄管有限公司、新興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黃石新興管業有限公司、際華三五零九紡織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一七橡膠製品有限公司、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二二裝具飾品有限公司、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新興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機械有限公司。

閱讀全文

與新興鑄管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