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正確認識創造價值的勞動
=.= 樓上幾位都是別處抄來的吧。。。
內容都是一樣的。。。
汗。。。同學還是自己做吧。。。
2000字的東西,你到這來問人家也是到網上搜了復制給你。。。
老實說很難相信會有人為了懸賞分去寫2000字議論文給你。。。
還不如你自己到網上搜索一下,挑選挑選,在挑選的過程中也多少可以記住一些東西。。。
簡單談談的對這個題目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寫一片議論文首先要解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正確認識創造價值的勞動?
這個題目中有兩個關鍵點:
1、什麼是新的歷史條件?
2、何為「正確認識」?
關於什麼是新的歷史條件,不知道這個題目在出出來的時候有沒有注釋。如果沒有注釋的話,我認為所謂「新的歷史條件」,是指在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所產生的社會價值已經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在復出同樣強度的勞動力(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以後,腦力勞動所產生的價值通常遠大於體力勞動。同樣工作8小時,科學家在這8小時也許可以創造幾千萬人都受益的價值,而搬運工人則只能創造令數人受益的價值。同樣的勞動,但得到的報酬也就因此而大不相同。
而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就需要我們去正確認識相同勞動報酬不同的這種差異。除開報酬的差異,或者說是創造價值的差異。我們應當看到,每個人雖然創造價值的大小不同,但是在勞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創造了相應的社會價值。這種價值是不可否定的。不論大小,都是積極的,是全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簡單的說科學家所創造的巨大價值,要通過無數普通人的微小價值才能予以實現,才能體現其價值。
在把握了這兩個關鍵點的同時,在予以闡述,加以論證,就成其為一篇文章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 當前如何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馬克思的剩餘勞動的論述
3. 理解勞動創造人生價值
人高於動物的本質在於,人具有思考的能力和勞動的能力,思想指導行動,人的思想最終需要通過勞動表現出來,具體表現就是認識自身、認識世界,改造自身、改造世界,這種具體表現就是人的價值,即勞動創造人生價值。
4. 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對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
分享到:
收藏推薦 (資料通訊)』98年第2期刊登了江振林同志(關於價值源泉和收入分配的若干爭論)一文,引起了筆者對勞動價值論的進一步思考。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圍繞著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這一問題,經濟理論界曾打過異常激烈的「筆墨官司」,但至今仍無定論。一元論者認為只有活勞動創造價值,物化勞動僅轉移價值;多元論者認為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基於此,筆者談點膚淺之見。 一、從收入分配理論看勞動價值論 研究理論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十五大報告明確地提出了「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理論。這就說明,資本、技術、土地、管理、信息等五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了物質財富的創造,所以應合情合理合法地獲得收入分配。這一收入分配理論的前提基礎是勞動價值論。若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個推論:由於資本等五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即物化勞動創造了價值,所以能獲得價值的分配?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5.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對勞動創造價值的研究和認識,對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有哪些啟
依法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公約。
對於勞動的簡單化作業,和復雜程度分解作業,是工業化能夠持續實現規模經營,讓絕大多數人口分享全人類工業化勞動產品的基本特徵。
勞動力是勞動者的集合概念,勞動者的不同勞動復雜程度作業,是生產力的生產表現。
同樣的原材料、設施、設備、時間等資源消耗,因為每個人的技能和貢獻水平確實有差異,表現出的質量標准等級不同,達不到市場需求標准要求的產品,無法進入市場流通,成為作業勞動浪費,就是無效勞動,屬於個人和企業虧損,進入市場的,屬於個人和企業盈利部分,成為勞動成果積累。當達成企業階段性盈虧臨界點時,比如月份盈利點,月工資才有可能支付,如果時間更長,企業只有等待破產倒閉了,隨之而來的是所有的投資者,通常是國有銀行貸款的投資失敗。
勞動產品成果是有標準的。
同樣的勞動成果積累的分配也是有標準的。
積累分配是屬於全社會的參與生產力諸要素的范圍。必須根據每個階段的全社會生產力積累水平進行確定大致的分配標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每次分配初看起來是一個企業的事情,其實是全社會的一種生產關系,就是所有的勞動者和被社會資助的弱勢群體之間的社會積累分配關系,其本質是人類社會的互助生存、勞動產品交換關系。
對於普通個體勞動者來說,應該是守法的社會個體盡可能獲取更多的低保水平,而貢獻率高的勞動者個體為社會提供了盡可能多的貢獻率,這是本質!沒有接受國專業教育和專業訓練的普通個體,無法在短時間內很快理解。
所以,給出下列啟示:
勞動產品市場需求標準是全社會達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標准體系,這種標准動態體現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
勞動產品成果積累分配標准,是根據社會積累水平升幅和增速確定的,就是表現為全社會的成員的彼此關系,而不僅僅是所有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勞動積累有多次分配,企業內部分配、企業外部的國家、省市等分配,分別體現為工資、稅收、費用、租金、利率、回報率等。
在不同的經濟體貿易交換過程中,存在國際之間的貨幣匯率、關稅、交換標准等。
而勞動價值和勞動創造的價值,主要體現人類社會交互依存的生產關系。
6. 在當今時代,如何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一、 我國現行的分配製度的理論根源
由於我國現在尚處於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運行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並存,收入分配採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採取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製度。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並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基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才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於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於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做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採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到「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 鵲娜ɡ
7. 對勞動價值論的看法
我又沒確實是這樣的,你做多少工作你就拿多少的報酬,這個是確實的
8. 勞動價值論怎麼理解(舉例)
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商品價值決定於體現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的理論為人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的,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配第提出。
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代表亞當·斯密特別是李嘉圖對勞動形成價值的理論和價值量的分析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還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資本家、雇傭工人、土地所有者這一階級結構,並闡述了三者之間的階級矛盾。
由於他們把資本主義這一制度和階級結構看作是當時最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所以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是無所顧忌的,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結構。
但是隨著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他們的學生則越來越丟棄他們老師的科學性,把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剝削關系作辯護當成自己的唯一任務了。政治經濟學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理論是其主要內容之一。
(8)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為剩餘價值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做出新的界定。
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作用的認識。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相互關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