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謎底是秋 的字謎
以秋為謎底的字謎有:
1、謎面:寒來暑往 謎底:秋
2、謎面:已作霜風九月寒 謎底:秋
3、謎面:殘煙征外李將軍 謎底:秋
4、謎面:槐前眉月上,人間牛女親 謎底:秋
5、謎面:緊閉閑門賞新月,輕推西欞吹殘雪 謎底:秋
6、謎面:離人千里得團聚 謎底:秋
7、謎面:輕舟逐浪送離愁 謎底:秋
8、謎面:香酥兩可靠火候 謎底:秋
9、謎面:斜月高掛東南方 謎底:秋
10謎面:一彎月照枝頭亮,兩顆星懸天下明 謎底:秋
(1)創造了秋鳳擴展閱讀
1、秋,漢語漢字,音qiu一聲,秋季是四季之一,是莊稼成熟的季節。在中國秋季從立秋開始,到立冬結束。秋季的時候、自然景觀最明顯的變化在樹木上面,紅彤彤的楓葉和金燦燦的稻田,都是只有在秋天才能見到的美景。
2、秋,借聲字,甲金文象一隻蟋蟀。她們在秋季鳴叫,聲啾啾。因此,用蟋蟀之形來表示秋天(郭沫若),蟋蟀鳴叫的季節,就是秋季。鼎堂又指出古幽州人稱「蟋蟀」為「趨織」。有的甲骨文從火(指灶台)表示天氣轉涼之後,喜歡藏身於散發熱氣的灶台縫隙的蟋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秋
❷ 劉禹錫的《始聞秋風》鑒賞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溜枕前覺,一年顏妝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背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後,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賞析】: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採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准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麼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彷彿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由於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台,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台,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❸ 閱讀劉禹錫的《始聞秋風》,回答後面的問題。 始聞秋風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
(1)首聯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我」即秋風,「君」即詩人。作者從對方著墨,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秋風去而復返情形。或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 (2)描繪了這樣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駿馬因思念邊塞秋草而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著萬里青雲。駿馬鷙雕一「動」一「開」正是由於秋風使他們心動,神驚,是秋風給他們帶來了虎虎生氣。這兩句並沒有離題,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同時,也是為下文蓄勢。 (3)全詩表達了作者對秋風秋色的喜愛之情,由「扶病」而「強登台」更體現了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 (意思對即可) |
❹ 劉禹錫<< 始聞秋風>> 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垂老暮年,凄清的秋天
【背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後,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❺ 劉禹錫《始聞秋風》賞析
始聞秋風
這首詠唱秋風的詩,一洗前人悲秋嘆老、思鄉懷人的舊調,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境界,表達了詩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詩歌首聯採用擬人手法,代秋風設辭,匠心獨具地創造了一個生動可感的秋風形象——「我」。她是那麼的有知有識、多情多義,一返人間就迫不及待地去尋找老朋友——即詩人「君」。她深情地向詩人傾訴起離情別緒:去年秋序已盡之時,我們一起觀賞菊花怒放,別情依依;又值暑盡秋來之際,我們正好共聆寒蟬啼鳴,情意款款。一「昔」一「今」,顯示時序的匆匆變換;一「別」一「回」 ,寫出秋風的去而復返;一「看」一「聽」,點明二者的心心相印。
頷聯兩句,是從詩人自己的角度來寫的。意思是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把我從睡夢中驚醒,那是秋風回來了;作別經年,她依然是那樣的剛疾勁肅,可是我這一年間的容貌變化,卻能在鏡中清晰地反映出來了。真是物事依舊人非舊啊。此聯前句具有點題的意味,後句則是因人世變化而引發的感慨。情感至此也為之一頓。首頷兩聯合起來看,則好似一出老朋友間共話別情的活話劇,讀來情韻濃郁,耐人咀嚼。
❻ 風這是誰發明的
說起風箏的起源,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
第二種說法認為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刺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認為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候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❼ 劉禹錫<<始聞秋風>>的個人創作背景是什麼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後,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❽ 創作出李尋歡,楚留香,陸小鳳等藝術形象的武俠小說作家是
古龍。其作品有:
1。蒼穹神劍(1960)(古龍處女作)第一出版社
2。月異星邪(1960)第一出版社
3。劍氣書香(1960)真善美出版社
4。湘妃劍(1960)又稱《金劍殘骨令》真善美出版社5。劍毒梅香(1960)真善美出版社6。孤星傳(1960)真善美出版社7。失魂引(1961)明祥出版社8。游俠錄(1961)海光出版社9。護花鈴(1962)又稱《諸神島》春秋出版社10。彩環曲(1962)春秋出版社11。殘金缺玉(1962)華源出版社12。飄香劍雨(1963)華源出版社13。劍玄錄(1963)滿華出版社14。劍客行(1963)又稱《風雲男兒》明祥出版社15。浣花洗劍錄(1964)真善美出版社16。情人箭(1964)真善美出版社17。大旗英雄傳(1965)又稱《鐵血大旗》真善美出版社18。武林外史(1966)春秋出版社19。名劍風流(1966)春秋出版社20。絕代雙驕(1967)春秋出版社21。鐵血傳奇(1967)又稱《楚留香傳奇》,分為:《血海飄香》、《大沙漠》、《畫眉鳥》三部真善美出版社22。多情劍客無情劍(1969)又分《風雲第一刀》、《鐵膽大俠魂》兩部 春秋出版社23。蕭十一郎(1970)春秋出版社24。流星·蝴蝶·劍(1970)春秋出版社25。鬼戀俠情(1970)又稱《借屍還魂》楚留香傳奇續集1 春秋出版社26。蝙蝠傳奇(1971)楚留香傳奇續集2 春秋出版社27。歡樂英雄(1971)春秋出版社28。大人物(1971)春秋出版社29。桃花傳奇(1972)楚留香傳奇續集3 春秋出版社30。九月鷹飛(1972)春秋出版社七種武器系列(僅完成六部)31。長生劍(1971)漢麟出版社32。碧玉刀(1971)漢麟出版社33。孔雀翎(1972)漢麟出版社34。多情環(1972)漢麟出版社35。霸王槍(1973)漢麟出版社36。離別鉤(1979)春秋出版社陸小鳳系列(共六部)37。陸小鳳傳奇(1972)春秋出版社38。綉花大盜(1973)春秋出版社39。決戰前後(19973)春秋出版社40。銀鉤賭坊(1974)春秋出版社41。幽靈山莊(1975)春秋出版社42。鳳舞九天(1975)春秋出版社43。火並蕭十一郎(1973)《蕭十一郎》後傳 南琪出版社44。天涯·明月·刀(1973)漢麟出版社45。絕不低頭(1973)漢麟出版社46。拳頭(1973)又稱《憤怒的小馬》南琪出版社47。七殺手(1973)漢麟出版社48。劍 ·花 ·煙雨江南(1974)漢麟出版社49。邊城浪子(1974)《天涯·明月·刀》後傳 漢麟出版社50。血鸚鵡(1975)漢麟出版社51。三少爺的劍(1975)桂冠出版社52。白玉老虎(1976)桂冠出版社53。漂泊英雄傳(1976)南琪出版社54。大地飛鷹(1976)南琪出版社55。圓月彎刀(1977)漢麟出版社56。飛刀 ·又見飛刀(1977)漢麟出版社57。碧血洗銀槍(1977)桂冠出版社58。新月傳奇(1978)楚留香傳奇續集4 漢麟出版社59。英雄無淚(1978)漢麟出版社60。七星龍王(1979)春秋出版社61。午夜蘭花(1979)楚留香後傳 漢麟出版社62。風鈴中的刀聲(1980)萬盛出版社63。劍神一笑(1981)萬盛出版社64。白玉雕龍(1981)萬盛出版社65。怒劍狂花(1982)萬盛出版社(由丁情代筆)66。那一劍的風情(1982)萬盛出版社(大部分由丁情代筆)67。邊城刀聲(1983)萬盛出版社(由丁情代筆)68。獵鷹 ·賭局(1984)萬盛出版社
❾ 創造了「秋涼團扇」的典故是誰
班婕妤;古代才女,漢成帝嬪妃。
班婕妤移居長信宮,悄然隱退在淡柳麗花之中。每天天剛蒙蒙亮,長信宮門打開,她便開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掃地,生活刻板而單調。聽到遠處昭陽宮里傳來歡樂的喧嘩聲,而自己只有與身影為伴,孤寂中無人問津。她在詩中自比秋扇,感嘆道:
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則被棄置箱中。後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
❿ 《風》這首詩是誰寫的
這首古詩是李嶠寫的。原文如下:
風
唐代: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釋義: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詞意解析: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歷九月。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過:經過。斜:傾斜。
(10)創造了秋鳳擴展閱讀: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
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
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瞭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