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弓箭屬於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嗎

弓箭屬於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嗎

發布時間:2021-07-10 13:14:58

Ⅰ 我國古代還有哪些發明急呀~~~~~~~~~~~~~~~~~~~~~~~~>_<

紅衣大炮

Ⅱ 為什麼說弓箭和弩是我國古代冷兵器中的重要發明

我國古代兵器在祖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冊。每一頁都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每一篇都敘說著石斧銅戟、金戈鐵馬的赫赫戰績。弓箭和弩是我國古代冷兵器中的重要發明,前者既是生產工具又是武器,後者則是盛極一時的新式武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火葯被發明後,很快用來製造熱兵器,包括炸彈、飛雷、火銃、地雷等,這些武器,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Ⅲ 我國古代還有哪些發明

孔明燈、龍骨水車、地動儀、紙、鐵犁等。

1、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

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2、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

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

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

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但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

4、紙

紙,用植物纖維製造,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片狀物。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生等其他用途,如列印紙、復寫紙、衛生紙、面紙等等。纖維無規則交叉排列的紙發明源於中國。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華夏殷商時期,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春秋時期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產生了紙。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紙漿紙。

5、鐵犁

鐵犁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漢代的農具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當鐵犁在17世紀傳入荷蘭以後,引發了歐洲的農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明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骨水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動儀

Ⅳ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分別是誰

四大發明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Ⅳ 弓是哪個國家先發明的,在古代世界還未聯系如何得到普及呢

細說中國古代兵器弓弩發展史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當時的原始人類使用打制過的石塊、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種獵物投擊,但投擲距離畢竟有限。後來,人們發現木製棍棒被外力彎曲變形,而外力一經消失突然恢復原狀會產生較大能量,於是選取有彈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堅韌的弦彎曲固定,製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類武器。對於當時以狩獵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應用具有極大的意義。

左小圖上為鋒下為鋌,大圖最上端為鏃,中為桿,下為羽,最底下為比。

原始弓箭的產生

1963年,在山西朔縣的舊石器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石鏃(zú)。其長約 28mm,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石鏃。不過《易傳·系辭》就已經記載了「弦木為弓,單木為矢」(意即弓僅是單片的木頭製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見,中國古老的先民懂得製造和使用弓箭的具體年代,要比能夠製造這種石鏃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萬年以前的事情。

其後,古人類不斷改進手中的生產和戰斗工具,使得弓箭緊緊跟隨著人類前行的腳步而演進。當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時,箭鏃由原來的打制石鏃逐漸演變為精細的磨製石鏃。同時為了能使石鏃牢牢地固定在箭桿上,鏃的後部逐漸加長成為鋌,並加上了使箭飛行穩定的尾羽。

原始木製弓有2種:(1)單木弓:生活在東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彎曲成型,縛上用鹿筋或魚鰾製成的弦,一張弓就算製成。而生活在外興安嶺的鄂倫春人用落葉松或榆木製造弓體,鹿筋為弦,長約1.7m;箭則是削尖的樺木而已。(2)初級復合弓:游牧在額爾古納河的鄂溫克人使用過一種初級復合弓,這種弓的弓體使用韌性大的黑樺木做里層,落葉松木做表層,兩層木胎之間加墊鹿或牛的筋,然後用細鱗魚皮熬成膠把它們牢固地粘在一起;弓體製成以後,縛上鹿皮做的線。

原始弓箭有著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江蘇沛縣大墩子遺址第316 號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屍骨。其身長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斷的骨鏃嵌入,深達 27mm。由此可見當時的弓箭殺傷力之強,足以穿透肌肉射進人骨。

春秋戰國,一個血腥的時代。在周王朝不斷衰微的同時,各大小諸侯國相互混戰爭霸。在這樣的背景下,弓箭的製造工藝有了較大進步。

當時,各諸侯國都設有專門的兵器製造部門,並制定了官方標准,用於指導兵器生產,以獲得更多的規格統一的精良兵器。不過,保留至今、記載有關弓箭製造標準的只有齊國的《考工記》了。該書詳細描述了製造弓與箭的選材、工藝流程等。明確指出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備好了才能合製成弓。對於六材的選用標准,書中也有較詳盡的規定。如列舉了選取弓乾的7種原材料,並排定了它們的優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為上,檍( )次之,( )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認為7種樹中,以柘木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選取角時,要注意殺牛的季節(最好是秋高氣爽時宰殺的牛,這時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強弱。選取的角應是「青白而豐末」,「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豐滿。而牛戴牛是指一對好牛角的價格就相當與一頭牛的價格)。對於膠,要求顏色越深而且越乾燥越好;筋越精細而且越長越好;漆要清澈得彷彿見底;絲要光澤鮮明。

至於將六材合製成弓,也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選取不同的季節,以保證弓的質量。「凡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將完全乾透的弓干削製成型;春天將牛角製成大小合適的塊;夏天將筋梳理成型,再經酒蒸、錘打、擰緊、手撕,使之不再收縮成為細條;到了秋天,在弓乾的外側粘貼筋絲,在弓乾的內側貼上角;冬天則把絲精細地纏繞在弓節上;到極寒的時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這樣算來古代工匠製成一張良弓,連選材在內共需要4年的時間。其間工匠所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見,而製造當時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則更多,所以當時的諸侯對良弓的珍視程度並不亞於寶劍。據史料記載,楚靈王酒醉之後將楚所藏之寶弓「大屈」送與魯侯,酒醒之後追悔不已,不顧將背負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將弓索回。

弓在不上弦的時候為「C」形,上弦之後中節被拉而呈「M」形,這是雙曲反彎復合弓。《考工記》中還將弓分為王弓、弧弓、夾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庾弓用於田獵,唐弓、大弓用於習射。以上各種弓還依使用者的身高分為上中下三類,上制長1.52m、中制長1.45m、下制長1.38m。而箭鏃也由簡單的單片型發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鉤型,以提高殺傷力。

正是弓箭製造工藝在春秋時期達到高峰,在射遠兵器的製造方面才發生了一場革命——弩的誕生。據傳,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春秋時期,地處南方的楚國在擴展疆土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的少數民族部落發生沖突,從中受到啟發,學到弩的製造方法也是自然的。況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筆者認為這個傳說是有根據的)。弩發明後,不斷得到改進,主要體現在弓力的不斷加強和弩機的改進上。據記載,當時一張弩質量為369kg,最大射程可達800m。這樣的弩單靠人兩臂的力量當然是拉不開的,必須由力士以坐姿用兩條腿兩只手合力張弩(踏張)或利用機械的力量。

到了戰國時期,攻守雙方已經開始使用一種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備高臨》中的「連弩之車」,所用之箭長1.9m,尾部有繩,在射出之後可以卷回再用。

對於當時以步兵和車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當時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將趙國主將趙括射成「刺蝟」,取得了這場奪天下之戰的勝利。

唐宋元弓弩發展最高峰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它的版圖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達西伯利亞,西接帕米爾高原,南到南洋諸島。這自然和唐代軍隊的戰鬥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唐軍以輕型步兵和騎兵為主,講求機動性,弓弩作為主要射遠兵器裝備了唐朝大部分軍隊。據《太白陰經》所載,唐代軍隊一軍人數為12 500人,裝備弓12 500張(附弦37 500條,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張(附弦7 500條,箭250 000支),裝備比率各佔100%和20%。弓和弩的裝備有重疊,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軍裝備的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種,長弓步兵用,角弓裝備騎兵,稍弓和格弓為皇朝禁軍或狩獵所用。弩有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7種。臂張弩和角弓弩屬於輕弩,裝備單兵使用,其餘的都屬重弩,如大木車弩,需用絞車張之,箭的尾羽是鐵製成的,箭出時「聲如雷吼」。另外還有一種車弩也是設在絞車上,一次能同時發射7隻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壘,無不摧毀。這些重弩由於過於笨重,發射速度又慢,不適於野戰,所以一般只用於攻守城戰斗。弓在唐時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絕對禁止民間持有,以防止農民起義軍用其對抗朝廷。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一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製造規模和質量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志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餘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徵: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製造,他提出要選用干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乾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 「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准箭鏃再對准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與城齊,上建有棚,突出城牆平面之外,每個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將1人。不但可以射擊正面之敵,而且還可以側射在城牆平面火力死角內的敵人,大大提高了防禦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遼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伏擊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零,最終導致宋遼之間達成和議。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以前,一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製。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製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製造中,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平。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一根有勾的帶子系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於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台,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一。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採用鋼制。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游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到了清朝,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迅速腐敗,騎射之古風盪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國軍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Ⅵ 弓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弓箭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發明的。

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

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

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6)弓箭屬於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嗎擴展閱讀

弓箭弓箭主要用途: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准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攜帶、使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如果說,任何工具和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麼,弓箭堪稱是火器誕生之前,人手的最偉大的一次延長。

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決定性的武器。」如此評價弓箭,仍嫌不足。因為即使在「野蠻時代」,也沒有任何一種青銅或鋼鐵兵器(包括鐵劍),能與弓箭的作用相匹敵。可以說,直至火器誕生,弓箭都是決定性的武器。

Ⅶ 弓箭 是哪國人最先發明的

在遙遠的古代,弓箭是人類狩獵、作戰不可缺少的工具。即使在科技高專度發達的今天,揉合了屬高科技的弓箭依然是特種士兵手中的利器。
然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是誰製造的?
解放後,在我國山西省桑乾河的支流峙峪河與小泉河匯合的一塊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層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塊被稱作「峙峪人」的枕骨殘片,此外還發現了一批文化遺物。其中有一種加工精緻的小石鏃,是用很薄的長石片製成的,有很鋒利的尖端。器身兩側的邊緣也不十分鋒利。這種石鏃明顯地符合箭頭的三要素:鋒利、尖頭適度、器型周正。這三點可以說明它是箭頭。在與尖頭相對的另一端(底部)左右兩側有點凹進去,成為一個小把,這顯然是用來安裝箭桿的。從這兩點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經使用石制的弓箭。雖然這種石箭在今天看來很不象樣,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比它更早的弓箭。由此我們可以宣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28000年前製造出來的。
在弓箭出現以前,人類使用的工具是比較簡單的。而弓箭是一種復合工具,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技術顯著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射程遠,命中率高,攜帶方便,大大加強了人類向自然界作斗爭的力量。

閱讀全文

與弓箭屬於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