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期間,發明創造的產品和公司的產品一致的就算職務發明。比如自己在鍾表廠上班,發明了一種鍾表就算職務發明,如果發明了一種機械,就不算職務發明,這個所有全就不屬於公司。職務發明的所有權屬於公司
⑵ 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是怎樣界定的
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有何區別?
我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專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屬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
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專利法》第六條所稱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是指:
(1)在本職工作中做出的發明創造;
(2)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做出的發明創造;
(3) 退休、調離原單位後或者勞動、人事關系終止後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
《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包括臨時工作單位;《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
⑶ 職務發明創造的概念和條件是什麼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生活來源,具有特定的職責。簡單說就是需求。
⑷ 職務發明有何特點
職務發明: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專主要是屬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條件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其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單位應當對發明人或設計人給予獎勵。
根據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下列情況下完成的發明創造都是職務發明創造。
⑸ 職務發明創造的概念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6條的規定,職務發明創造是指發明人或設計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2010修訂) 》第12條。該條規定:
《專利法》第6條所稱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是指:
(一)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發明創造;
(二)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作出的發明創造;
(三)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後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
《專利法》第6條所稱本單位的物質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
⑹ 簡述職務發明創造的概念和條件 求答案
職務發明創造是指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發明創造。
條件是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
⑺ 職務發明創造的概念和條件
我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回技術條件所完答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專利法》第六條所稱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是指:(1)在本職工作中做出的發明創造;(2)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做出的發明創造;(3)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後1年內做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包括臨時工作單位;《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
⑻ 簡述職務發明創造的幾種情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2010修訂)》第12條。該條規定:
《專利法》第6條所稱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是指:
1、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發明創造;
2、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作出的發明創造;
3、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後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8)職務發明的概念擴展閱讀
在實踐中,很多發明創造的完成都是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但根據專利法的規定,並非凡是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就屬於職務發明創造,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發明創造的完成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謂物質技術條件,是指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
2、發明創造的完成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本單位是指發明人隸屬單位、借調單位、聘請單位,如果主體在發明創造完成的過程中所利用的物質技術條件,與本單位無關系,則不認為是職務發明創造。
3、發明創造的完成「主要是」利用了本單位的的物質技術條件。這里強調的是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在發明創造完成過程中的作用和比重。對這一點,專利法並沒有詳細規定。
學術界認為: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在發明創造過程中,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了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及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如果這種利用對發明創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條件,則發明創造應屬於職務發明創造。
如果發明人或設計人僅少量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而且這種利用對發明創造的完成的關系不大或者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則該發明創造不認為是職務發明創造。
⑼ 如何區分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
一、職務發明與的非職務發明區別:我國把發明創造分為職務發明創造和非職務發明創造兩類。根據專利法的規定,職務發明創造是指發明人或設計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發明創造。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下列情況下完成的發明創造都是職務發明創造。(1)發明人在本職工作中完成的發明創造;(2)履行本單位交付的與本職工作之外(無關)的任務時所完成的發明創造;(3)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條件(包括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向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完成的發明創造;(4)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一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上述情況以外作出的發明創造是非職務發明創造。判斷是否屬於職務發明,不取決於發明創造是在單位內還是單位外做出的;也不取決於是在工作時間內還是在工作時間外做出的這些因素。只要屬於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主要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條件,即使發明創造是在家裡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的,也屬於職務發明創造。因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不同,腦力勞動不受特定場所和上下班時間的限制,發明創造思想不會因為下班回到家裡而中斷。所以,不能簡單的以地點和時間作為判斷是否屬於職務發明創造的標准。二、何謂發明人或設計人?專利法上所說的發明人或設計人是限定在嚴格的范圍之內,並非所有參與范明創造的工作人員都屬於發明人或設計人。我國《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發明人或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作出創造性貢獻的的人。這就是說,發明人或設計人指那些提出指對發明或設計思想的並在技術上將該思想具體化的人以及在技術上實現了某種雖也公知,但是並未實現或者具體化的發明或者設計思想的人。對於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只負責組織工作的人員、為該物質條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員或者從事其他輔助工作的人員,根據《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不應該被認為是發明人或設計人。具體地說,這類人員是指僅提供出過發明或設計的想法,但該想法並沒有具體到使本專業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的程度;僅下達科研任務的人或者僅提供出科研題目的人以及不負擔具體研究任務的領導人;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只負責組織工作的人以及其他不做具體研究工作的管理人員;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僅提出過一些為構成發明創造實質性特點的一般性建議或者給予泛泛指導的人員;根據研究人員的指示,僅進行了一些數據處理或者僅進行了一些試驗的輔助工作人員,如繪制圖紙、製造模型、試驗測定、檢索資料、編制文件等人員;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為物質條件的利用提供方便以及給予資助或者委託的人員等。三、需要說明的問題:1、從上述兩個概念可以得出,對於企業職務發明的發明人或設計人,雖然在人數上沒有限定,但《專利法》及其《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已經從概念上進行了限定。根據專利法的規定,就一項職務發明創造而言,由於該發明是由在公司或企業與發明人在承擔本公司或本企業的任務時完成的,因此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所在的單位,而且,該發明創造也不能由個人申請專利。非職務發明的發明人或設計人的權利3、非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即有專利申請權,同時當申請被批准後,該非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又是專利權所有者。王澤坤(知識產權)
⑽ 職務專利定義是什麼有什麼界定
我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職務發明創造是指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非職務發明創造是指排除上述情況下完成的發明創造,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做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一、概述
關於申請和獲得專利的權利問題.有兩種不同的作法。任何發明創造都是人作出來的,因此一種觀點認為,有權就一項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的,應當是發明人、設計人或者其合法繼承人。有的國家,例如美國,其專利法就規定,專利申請人只能是發明人。但是,完成一項發明創造常常需要輔以大量的資金和眾多的設備,個人往往難於獨立完成。在很多情況下,一個發明創造是在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提供研究資金和各種物質條件,並進行組織協調的前提下完成的。因此,許多國家的專利法規定,當發明是執行單位的工作任務而作出時或者是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而作出時,申請和取得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對於其他的一些情況,例如合作或者委託作出的發明創造等,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申請和取得專利的權利可由合同規定。事實上,美國授予的專利權多數都註明了其受讓人,而受讓人一般是發明人所屬的公司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專利權的實際擁有者仍然是單位,而不是發明人。因此,就其最終結果而言,美國的作法與大多數國家並無實質區別。
對於職務發明創造,我國集體所有制單位、在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申請專利的,申請被批准後,專利權歸該企業所有;我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申請的,申請和取得專利的權利歸該單位持有。對於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被批准後,專利權歸該發明人或設計人所有。
二、職務發明的界定
本條第一款規定職務發明創造申請權和專利權的歸屬。職務發明創造是指發明人或設計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發明創造。結合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的規定,以下因素影響職務發明創造的界定。
1 .本單位的職工
首先,作出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設計人應是申請專利的單位的職工。根據本條第一款的規定,判斷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的歸屬,其著眼點是完成發明創造的人。所謂「完成發明創造的人」是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第二次修改後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專利法所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只負責組織工作的人、為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從事其他輔助工作的人,不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因此,不能因為一項發明創造的組織者是執行本單位的任務,就得出該項發明創造屬於職務發明的結論。 實施細則的上述規定既是確定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專利文件上註明的發明人、設計人的依據,也是判斷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歸屬的依據之一。
第二,本條所稱的「單位」,既包括法人單位,也應包括非法人單位。若按所有制劃分,應當包括國有(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私營所有制單位和個體所有制單位。
第三,本條中的「本單位」一詞應作廣義的理解。第二次修改後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補充規定:「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包括臨時工作單位」。根據這一規定,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包括臨時工作人員,例如從其他單位借調、聘請來的人員。雖然這些人員的編制和J 二資關系在其他單位,但借調單位、聘用單位實際上是把他們納人本單位的工作計劃的,所以在完成該單位所分配工作的情況下,應當視為本單位的工作人員。
2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作出的發明創造
根據第二次修改後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的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包括下列幾種情況:
(l )發明人或設計人在本職工作中完成的發明創造。例如,發明人的本職工作是搞微電機研究,他在工作中發明了一種新的微電機;這項發明就是職務發明創造。再如,印染廠搞圖案設計的設計師,他所設計的新花紋圖案就是職務設計。
(2 )雖然與發明人或設計人的本職工作無關,但是屬於在執行本單位分配的專門任務時完成的發明創造。例如,發明人的本職工作是搞機床設計,單位臨時派他去進行一項新型繪圖桌椅設計,他作出的有關發明創造也是職務發明創造。
(3 )工作人員退職、退休或調動工作後一年之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發明創造是復雜的腦力勞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有一個長期構思並動手實踐的過程。離職或退休的雇員因任職的時間很長,在原單位積累了很多知識和經驗,他們在離職、退休後一段時問內作出發明創造往往與原單位的工作作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各公司一般都規定雇員在離開原單位一段時間內作出的和其原來被僱傭時的本職工作或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仍屬於職務發明。這樣規定可以避免出現雇員把離職或退休前作出的發明留到離職或退休以後再以個人名義申請專利的情況,有利於調整僱主和雇員在職務發明創造問題上的關系。至於離開原單位後多長時間所作的發明應定為職務發明,各國規定有所不同。太長不好,太短也不好,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規定為一年。
3 .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發明創造
這里講的物質技術條件,根據第二次修改後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的規定,應當包括資金、設備、零部件、技術情報或技術資料等。其中技術情報或資料是指該單位擁有的內部情報或資料.如技術檔案、設計圖紙和新技術信息等。單點陣圖書館或資料室對外公開的情報或資料不包括在內。此外,對本單位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應當是完成發明創造所不可缺少的。少量的利用或者對發明創造的完成沒有實質幫助的利用,應不予考慮。應當指出的是,只有在工作人員完成發明創造不是進行其本職工作,也不是執行其單位分配的任務,而是自己進行的情況下,才需要根據「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發明創造」這一規定來確定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的歸屬。
在專利法的第二次修改中,將」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改為「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技術」兩字的加人可以理解為本條所述的「條件」既包括物質條件,也包括技術條件。例如一個人作出一項發明創造不是完成本單位交給的任務,也沒有利用單位的具體物質條件,但是卻與其在該單位所知的內部技術信息和所了解到的項目進展情況密切相關,就應當視為是利用了該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
4 .單位與發明人、設計人之間的有關合同
專利法的第二次修改在本條中新增了第三款,這是此次修改專利法的一個重大突破。根據該款的規定,允許科技人員和單位通過合同來約定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的歸屬。對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發明創造,發明人履行事先訂立的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的,例如向單位返還資金或交納使用費的,可以不作為職務發明。
關於上述約定原則,應當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單位與發明人、設計人之間訂立的合同應當限於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對於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發明創造不適用本條第三款的規定。
第二,這種約定應當有書面的合同。合同可以約定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也可以約定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非職務發明。沒有訂立合同的,按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其權利歸屬。
第三,在依據本條第三款訂立合同,對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情況下,發明創造的完成是「主要」還是「非主要」地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條件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