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唐詩創造了我國詩歌藝術

唐詩創造了我國詩歌藝術

發布時間:2021-07-10 12:11:03

① 為什麼說唐詩代表了中國古代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代以李白,白居易等為代表的詩人詩歌,或熱情奔放,或寫景寫事,很多名作讀起來朗朗上口,體現了那個時期,特有的時代風貌。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

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1)唐詩創造了我國詩歌藝術擴展閱讀:

唐詩和宋詩,不僅是兩個朝代詩歌的總名,而且代表了我國詩歌史上兩種詩法和詩歌。它們不同之處在於:唐詩主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詩喜說理,崇尚議論。唐詩多含蓄;宋詩多直露,言盡意亦盡。唐詩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寫和抒發;宋詩的優秀之作也來自生活,但往往先從理性上把握,然後再選擇恰當的形式。

所以宋詩即令句句生動具體,總是有某種邏輯思維的潛流貫穿其中,不像唐詩的意境大都以直觀形式表現出來。總之,唐詩總用感性形象來把握現實,宋詩則多藉助理性思維來解剖現實;唐詩詩味較濃,宋詩詩味較淡,但卻以思想的細致深刻、技巧語言的精益求精彌補之。由於這些原因,宋詩比唐詩好學。

唐詩靠靈感,宋詩靠才學;才學可以通過努力獲得,靈感卻不能勉強。唐詩靠感性,宋詩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慮獲得,而感性(形象思維)卻比較難於捕捉。而且,清代學宋者並不排斥唐詩,往往還由宋窺唐,故用力較易,又不致造成粗獷膚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獲得的成就要大。

②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

古代詩歌發展簡史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詩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並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准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
A、初唐時期
唐代初期,詩歌創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待到被稱為「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出現,才擴大了詩的表現范圍,從台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在詩的體式上,這時完成了五七言律體的定型,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主要體式。
在初唐的後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陳子昂主張詩應該有所寄託。他的38首《感遇》詩,就是這一主張的實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明麗純美的境界,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轉的音調,無窮的韻味,創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B、盛唐時期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高峰。王維和孟浩然善於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孟浩然善於用最省凈的筆墨,寫山水田園的秀美。代表作品《過故人庄》《春曉》。
盛唐有一些詩人,善於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嚮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代表作品《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杜甫。杜甫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後。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瞬」的抱負,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半個中國淪為丘墟。杜甫在戰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三吏》《三別》《兵車行》《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現民生疾苦的詩作。
C、中唐時期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韓愈、孟郊、李賀和他們周圍的一些詩人,常常打破律體約束,以散文句式入詩。這時的另一個詩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主。他們主張詩應有為而發,應有益於政教之用。在藝術表現上,白居易主張要寫得通俗易懂,趣味與韓、孟詩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寫有大量的諷喻詩,也寫了不少閑適詩,而藝術上最成功的,是長篇歌行《長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的藝術趣味既不同於韓、孟,也不同於元、白,而有著自己的特點。
D、晚唐時期
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這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是李商隱。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驚人的才華,開拓出—個充滿朦朧、幽約的美,讓人咀嚼回味的詩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峰。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1)宋詩的發展

北宋初期的詩歌

宋末的方回說:「宋鏟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

北宋中期詩歌的全面繁榮

在這里起著中樞作用的是歐陽修。歐陽修的詩對宋詩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進行了革新。歐陽修作詩,力矯西昆體的不良詩風,提出「詩窮而後工」的詩歌理論,要求詩歌反映現實社會生活。歐陽修詩歌受韓愈影響較大,主要體現為以散文手法和以議論入詩。

梅堯臣是專力作詩的文人,存詩2800多首。他積極地用詩歌反映民生疾苦,對他擔任地方官時目睹的貧民慘狀作了尖銳揭露,感情憤激,繼承了杜甫、白居易傳統。梅堯臣詩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體現了宋代詩人的開拓精神。梅詩在藝術風格上以追求 「平淡」為終極目標,追求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一種超越雕潤綺麗的老成風格。

王安石存詩一千五百多首,大致劃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詩歌宗杜,學習杜甫關心政治時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寫實精神。寫得更出色的是詠史詩,晚年,王安石沉溺於佛釋。前期詩歌中洋溢著的政治熱情和百折不屈的斗爭精神已逐漸消退,心情漸漸趨於平淡,詩風也隨之趨於含蓄深沉。大量的寫景詩取代了政治詩的位置,藝術上走上杜甫「老去漸於詩律細」之路。

蘇軾一生經歷兩次在朝——外任——貶謫的過程,坎坷的人生遭遇,「身行萬里半天下」的豐富閱歷,使蘇軾在詩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反映現實時,蘇軾直接把詩歌作為向政治反對派作斗爭的工具,「譏諷朝廷政事闕失」(《烏台詩案》引蘇軾語)。蘇軾歌詠自然的作品非常多,內容也十分豐富,還帶有深厚的自我感情,美學情趣也顯得更為高雅。蘇軾一些寫景詩以及由此生發的哲理詩,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機統一,義蘊無窮。蘇軾在繼承前人,特別是韓愈、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基礎上,於詩中發表議論,且表現得更自覺、更成熟。

北宋後期的詩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蘇北宋後期,蘇門弟子相繼崛起。黃庭堅、秦觀、張耒和晁補之四人,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的詩歌成就最為突出,他最終與蘇軾齊名,二人並稱「蘇黃」。 黃庭堅論詩,強調推陳出新,要求詩人志向高遠,勇於創新,有自成一家、壓倒前人的氣勢。黃庭堅論詩,要求詩歌創作要象杜甫那樣「句律精深」,又能做到「無一字無來處」,因而提倡「奪胎換骨」、「點鐵成金」。

南宋詩的發展

南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靖康之變」已在宋人的心靈上留下了恥辱的記憶。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進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飛等抗敵愛國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廣大百姓和富有正義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愛國熱情。詩人們也從此逐漸放棄了江西詩派「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條條框框,使詩歌創作面向社會人生,反映多災多難的時代生活,體現了民族的呼聲,詩風也隨之一變。

南宋詩的發展,一般以永嘉四靈的出現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為代表,宋詩創作繼北宋後期之後,出現第二個繁榮發展時期。

南宋前期的詩人,大多出入江西詩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蘇軾、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南宋前期的詩歌創作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詩歌創作有「尊杜」、「宗黃」開始轉向師法自然,逐漸擺脫江西詩派末流的影響,表現出獨創意識的覺醒;二是詩歌面向生活,創作題材有所擴大;三是憂時傷亂,愛國主義成為詩歌的主題。

南宋後期,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和尤袤「中興四大詩人」雖以卓越的詩歌成就力矯江西詩派末流之弊病,成為南宋詩歌的突出代表,但他們的詩基本上還是與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脈相承的,可以說仍是對宋詩傳統的發展。

宋亡前夕,國難當頭,民族憂患意識使一批愛國詩人崛起於宋末詩壇,文天祥、汪元量、等愛國志士,奔赴國難,抒堅貞不屈之志,發「黍離」、「麥秀」之思。宋詩至四靈、江湖,本已出現「衰氣」,而宋末愛國詩人卻以時代的悲歌為宋詩留下了光彩奪目的最後一頁。這是歷代詩壇所罕見的景象。

楊萬里、范成大的詩歌

楊萬里思想可稱述者,大致有三:一是具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力主抗敵御辱;二是有較強的愛民思想,主張輕徭薄賦;三是有較強的理學思想,終身服膺正心誠意之說。從內容和題材來看,楊萬里最擅長的乃在描寫山川風光、自然景色,其次在於描寫日常生活的片刻感受,他的詩較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很少表現尖銳、深重的人生感受,即使有一些表現國事、表現民生的作品,也不如陸游、范成大等人的作品表現的那樣直率。

范成大是一位關心國事、勤於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他詩歌的最大成就在於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泛,揭露的社會問題也比較深刻。他的詩歌從多方面生動而深入地反映愛國思想,雖不像陸游那樣慷慨激昂,但表現得卻相當廣泛。特別是在使金時所作的七十二首絕句,真實地記錄了淪陷區的實際情況,抒發了收復河山的豪情,批判了宋王朝喪權辱國的罪行,反映了中原人民眷戀故國的感情,揭露了金統治者的殘暴行徑。而貫穿其中的中心思想,是對民族危機的憂患意識與悲憤情感。代表作品《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

陸游的詩歌

陸游的詩歌創作和他的生活經歷有緊密的關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少工藻繪,中務宏肆,晚造平淡。

陸游詩歌的內容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國主題和日常生活的吟詠。陸游的愛國詩歌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把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主題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說以表現民族意識為主要內容、以豪放悲壯為感情基調的一類作品構成了陸游詩歌的主旋律,那麼,陸游還有不少詩歌以細膩沖淡的筆法、閑適恬和的情調,寫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它構成了陸游詩歌的另一種旋律。這類詩歌往往以平和樸素的韻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感染讀者,使之在細細的品味涵詠中感受詩人的人生情趣和審美理想。

文天祥與宋末遺民詩

蒙古人崛起後,經過反復的戰爭,終於摧毀了南宋政權。這場巨變使一大批詩人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在宋亡前後,愛國詩人們採取了兩種抵抗方式:其一是奮起抗敵,以死殉國。這一類詩人以文天祥為代表;其二是眷念故國、寧為遺民,不肯降附新朝.他們用以報國的方式雖有不同,但都能在民族危急的時刻保持民族氣節,他們的詩歌都是用血淚凝結的悲歌,風格都有慷慨悲壯的傾向,所以在文學史上,他們往往被看作是一個群體。

文天祥的詩歌以元人攻陷南宋都城臨安為界,分為明顯的前後兩期。他自言:「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目的在於「使來者讀之,悲予志也」(《指南錄後序》),也是為了使「後之良史尚庶幾有考焉」(《集杜詩自序》)。
時代的巨變,使許多文人無法再沉浸於恬淡閑適的人生情趣中,也無暇在追蹤古人的風格技巧和雕琢字面中悠然吟唱。於是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自然涌發的「哀」與「憤」的情感,成為宋元之際遺民詩的基本特點。這些愛國遺民詩,抒亡國之痛,發故國之思,沉痛悲哀,泣血吞聲,使南宋後期詩壇缺乏激情、氣骨衰弊的習氣一掃而空,詩人們用血淚悲歌表現了民族的尊嚴,從而為宋代文學畫上了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句號。
詞的發展

詞,起源於唐代民間,稱「曲子詞」,後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種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時期,這種詩歌體裁漸趨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詞人有溫庭筠、韋庄、馮延已、李煜等。到兩宋時代大發展,名家輩出,蔚為大觀。宋代以詞名家的人很多,如張先、柳永、晏殊、歐陽修、晏幾道、蘇軾、秦觀、黃庭堅、賀鑄、周邦彥、李清照、朱敦儒、辛棄疾、陳亮、姜夔、等等。

詞,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等別稱。它是一種格律詩的樣式,特點是句式長短不齊,所以還叫「長短句」。習慣上又把詞分為三類:58字以內的稱「小令」,59字至90字的稱「中調」,91字以上的稱「長調」。不分段的叫單調,分兩段的叫雙調,分三段的叫三疊,分四段的叫四疊,後兩種不多見。每首詞都有詞牌,如《如夢令》、《蝶戀花》、《木蘭花慢》、《賀新郎》之類,原來是曲調名稱,後來詞和音樂脫離,這些詞牌便只成了填詞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進任何內容,所以詞牌不是標題,和內容無必然聯系。

詞這種詩歌體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寫男女之情和閑愁離恨的,並認為這是詞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詞仍是這樣,多寫花月閑愁之類的有閑階級情感。其中也有寫得很精緻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柳永是北宋時期影響很大的一位詞人。他官當得很不順利,失意無聊,就和歌兒妓女混在一起,過著頹廢放盪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於詞的寫作,善寫羈旅別情,發展了「長調」詞,語言通俗流暢,雅俗共賞,受到普遍歡迎。他的名作《雨霖鈴》、《望海潮》等至今仍為大家所熟悉。

周邦彥在北宋詞人中修養很高,名氣很大,學習他的人很多。他屬於婉約一派,多寫男女情思。他的寫景的詞,清新淡雅,富有美感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兩個時代的人。她與丈夫趙明誠(學者)年輕時有過一段極為幸福的生活。北宋滅亡後,夫婦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無聊中度過後半生。她的詞語麗意新,通俗流暢,獨標一格。國破家亡流落南方後,詞中多寫身世飄零之感,凄苦動人。

對宋詞,人們習慣上把其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大派。早期的詞,內容單調,細膩柔弱,情緒婉約,屬婉約派。到蘇軾出現在詞壇,詞風為之一變,他學博才大,拓寬了詞的境界,憑弔古代人物,抒發愛國懷抱,描繪農村風光,筆力縱橫,氣勢粗豪,成為豪放派的開山祖。

南宋詞

由蘇軾開創的豪放詞派,到南宋時代才大發展起來。被金人趕到江南的文人們,看到山河破碎,體驗了國破家亡的慘痛,再也無心留連光景、嘲風弄月,而把一腔愛國衷情傾注在詞作中,寫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

在豪放派詞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棄疾。在詞人中他與北宋蘇軾齊名,並稱為「蘇辛」。 最能代表他詞作風格的要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時代仍有部分詞人沿婉約派的路子走下來,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寫了許多哀婉纏綿、情感低回的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姜夔。代表作品《暗香》、《疏影》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③ 舉例唐詩在整體上具有哪些獨特的藝術成就

唐詩的藝術成就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從數量上看,僅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就有詩人二千二百餘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共九百卷。據胡震亨統計,有別集者六百九十一家。這種現象是空前的。
2、從質量上看,唐代不僅有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還有王維、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等一大批優秀詩人。唐詩的水平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
3、從形式上看,詩體大備,流派眾多。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新樂府等齊備;除山水田詩派、邊塞詩歌、無白派等大詩派外,還有許多獨樹一幟的詩人,使唐詩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到了唐朝進入了高峰時期,僅《全唐詩》中收錄的詩作就有將近五萬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二千二百多人。李白杜甫等享有世界聲譽的大詩人和大批名家涌現。多種風格和流派百花齊放,無論是在題材與內容上,還是在藝術表現力方面,加上各類詩歌體制的完備及定型,都顯示了詩歌的創作已全面成熟,盛況空前。

唐詩之所以能取得這樣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經濟與政治的發展變革,促使整個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為詩歌創作開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詩突破了六朝後期詩作大多束縛於玄言、山水、宮體,或抒寫個子失意苦悶的的小圈子,廣泛反映了社會階級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與地方動亂,邊塞戰爭及民族習俗,都市生活同田園風光,以及禮教、門第、愛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況等,其概括的廣度和表現出來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經濟和政治的變革,把庶族寒門推上了歷史舞台,他們成為政治生活中最活躍的力量,也是唐詩的主要創作群。庶族文人一般來說視野比較開闊,其中部分文人由於社會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頓,同廣大勞動人民有著比較近接觸和聯系,並在詩歌創作中反映出來。

唐詩的繁榮,同唐代社會思想比較解放也有密切的關系。唐代統治者對自己的統治抱有一定的自信,同時又需要協調內部矛盾以利於長治久安,所以在意識形態方便採取了比較開放自由的政策,對儒、釋、道各派思想兼容並蓄,有時還允許和鼓勵人們對時政展開批評;這對於解除時人的思想束縛,促進詩歌創作的自由發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唐詩的興盛,也是唐代文化藝術普遍繁榮的產物。當時文化的相對普及和詩歌群眾基礎的擴大,給詩歌創作帶來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種文藝形式的充分發展,也給予詩歌多方面的影響。古文運動、傳奇小說以及佛經、變文里的故事,促成了中唐以後詩歌的散文化、故事化和玄怪等特殊傾向,而曲子詞的興起,又給晚唐溫、李一派詩歌開拓了用新境界,還有詩賦取士制度的推行,自然會作用到詩歌身上。

唐代的巨大成就,還是唐代詩人們多方面地批評繼承文學遺產,推陳出新的結果。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從《詩經》開始到唐代,已經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前人豐富的創作經驗,無不為唐詩所充分吸收,體現了唐詩集大成者的風貌。

當然,唐代詩人對待文學遺產,並非一味的兼收並蓄,於其中仍有所揚棄。對六朝詩歌中某些偏重形式、忽視內容的傾向,尤其是對齊梁陳宮體詩的不良影響,唐初百餘年間的幾代詩人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終於基本上掙脫了舊的束縛,開拓了新的局面;不過在否定和改造舊風氣的時候,也不排斥其中有用的文字技巧;這也是唐詩能夠跨越傳統大步前進的重要原因。

④ 為什麼說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誰能回答

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的理由:

中國是一個詩樂的國度,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國人思想中,文明的進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節奏的一種呈現,作為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就表達了中國文化史一種有節奏的美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的創作在廣義上講都與音樂有關,在文字上都追求適合吟詠或歌唱的韻律,在內容上體現天地節奏和人類心音.中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從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自我獨立,形成了一部中華文化美的樂章,其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這部樂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詩中運轉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態的生命節奏;宋詞里輕巧尖新的意境美學和纏綿綺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蒼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風流倜儻的浪子情懷;明清文藝中的色彩斑斕的人世畫卷.構成中國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頻繁,國力強盛,呈現出一派興盛的輝煌局面.自太祖開國,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間,採取了開明的政治,使李唐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上也得到持續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了唐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唐代推行以詩取士、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進士科的考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考詩歌創作,這樣詩歌寫得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人的政治前途.以詩取士從制度上帶動了整個社會崇尚詩歌的風氣,從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從達官貴人到引車賣漿之徒,無不以能詩為榮.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詩歌的熱烈愛好者,他們不僅經常自己寫詩,而且也常常鼓勵別人寫詩,並大力提拔能詩者,為詩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詩歌是構築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豐碑,唐代的詩歌空前繁榮,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成為大唐王朝時代的文化標志.詩歌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詩歌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出社會繁榮興旺、人文精神昂揚蓬勃的大唐氣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詩歌的繁榮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唐代的詩人特別多,他們有的被後人貼上了「標簽」,成為「品牌」,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怪李賀等.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勃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見長,字里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閃灼著自由和歡樂. 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嘆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像,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唐詩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到現在在中國還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 "的口頭禪,可見中國人對唐詩的熱愛.

詞,又名近體樂府、琴趣,還被稱作詩余、長短句.這許多名稱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並與漢樂府、唐詩等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宋之詞就是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的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相當於現代歌曲的歌詞.詞是在漢樂府曲調和唐詩格律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用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變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韻,表達出輕巧尖新或豪放雄闊的意境與纏綿綺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後期詞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心態,成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體.宋詞唱法早已失傳,現已成為失卻"聲情"的半璧"啞詞".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宋代詞人創造出了離合迴旋、若往若還、情景交融的美妙藝術境界,令人盪氣回腸,有一種感染力量.如果宋詞唱法能傳到現在的話肯定不亞於當今歌壇. 如今宋詞只有"文情",沒有聲曲,是世界藝術史上無可追補的千古恨事。

⑤ 為什麼說盛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⑥ 急求!!!唐詩對後世詩歌創作有什麼影響

中國素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這種說法以文化鏈的形式,概括出華夏神州對人類社會所貢獻出的精神財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四顆璀燦的明珠,也是世界藝術之林中的寶貴財富。中國文學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小說,構成了一卷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發展史。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時代藝術的最強音。並且超越了它們本身的意義,成為各自時代的一種藝術符號,形成一條中國文化內在的規律性,一條內在美的主線、美的歷程。 中國是一個詩樂的國度,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國人思想中,文明的進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節奏的一種呈現,作為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就表達了中國文化史一種有節奏的美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的創作在廣義上講都與音樂有關,在文字上都追求適合吟詠或歌唱的韻律,在內容上體現天地節奏和人類心音。中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從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自我獨立,形成了一部中華文化美的樂章,其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這部樂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詩中運轉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態的生命節奏;宋詞里輕巧尖新的意境美學和纏綿綺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蒼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風流倜儻的浪子情懷;明清文藝中的色彩斑斕的人世畫卷。構成中國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頻繁,國力強盛,呈現出一派興盛的輝煌局面。自太祖開國,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間,採取了開明的政治,使李唐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上也得到持續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了唐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唐代推行以詩取士、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進士科的考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考詩歌創作,這樣詩歌寫得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人的政治前途。以詩取士從制度上帶動了整個社會崇尚詩歌的風氣,從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從達官貴人到引車賣漿之徒,無不以能詩為榮。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詩歌的熱烈愛好者,他們不僅經常自己寫詩,而且也常常鼓勵別人寫詩,並大力提拔能詩者,為詩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詩歌是構築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豐碑,唐代的詩歌空前繁榮,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成為大唐王朝時代的文化標志。詩歌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詩歌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出社會繁榮興旺、人文精神昂揚蓬勃的大唐氣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詩歌的繁榮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唐代的詩人特別多,他們有的被後人貼上了「標簽」,成為「品牌」,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怪李賀等。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勃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見長,字里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閃灼著自由和歡樂。 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嘆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像,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唐詩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到現在在中國還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 "的口頭禪,可見中國人對唐詩的熱愛。

⑦ 我國古代詩歌的寫作特點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⑧ 我國詩歌創作最多的是那個朝代

唐朝,全唐詩庫共收錄唐代詩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詩作四萬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計九百卷。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采、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⑨ 為什麼說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 誰能回答 急急急急

中國是一個詩樂的國度,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國人思想中,文明的進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節奏的一種呈現,作為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就表達了中國文化史一種有節奏的美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的創作在廣義上講都與音樂有關,在文字上都追求適合吟詠或歌唱的韻律,在內容上體現天地節奏和人類心音。中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從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自我獨立,形成了一部中華文化美的樂章,其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這部樂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詩中運轉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態的生命節奏;宋詞里輕巧尖新的意境美學和纏綿綺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蒼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風流倜儻的浪子情懷;明清文藝中的色彩斑斕的人世畫卷。構成中國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頻繁,國力強盛,呈現出一派興盛的輝煌局面。自太祖開國,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間,採取了開明的政治,使李唐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上也得到持續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了唐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唐代推行以詩取士、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進士科的考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考詩歌創作,這樣詩歌寫得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人的政治前途。以詩取士從制度上帶動了整個社會崇尚詩歌的風氣,從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從達官貴人到引車賣漿之徒,無不以能詩為榮。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詩歌的熱烈愛好者,他們不僅經常自己寫詩,而且也常常鼓勵別人寫詩,並大力提拔能詩者,為詩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詩歌是構築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豐碑,唐代的詩歌空前繁榮,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成為大唐王朝時代的文化標志。詩歌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詩歌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出社會繁榮興旺、人文精神昂揚蓬勃的大唐氣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詩歌的繁榮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唐代的詩人特別多,他們有的被後人貼上了「標簽」,成為「品牌」,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怪李賀等。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勃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見長,字里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閃灼著自由和歡樂。 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嘆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像,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唐詩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到現在在中國還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 "的口頭禪,可見中國人對唐詩的熱愛。
詞,又名近體樂府、琴趣,還被稱作詩余、長短句。這許多名稱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並與漢樂府、唐詩等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宋之詞就是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的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相當於現代歌曲的歌詞。詞是在漢樂府曲調和唐詩格律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用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變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韻,表達出輕巧尖新或豪放雄闊的意境與纏綿綺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後期詞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心態,成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體。宋詞唱法早已失傳,現已成為失卻"聲情"的半璧"啞詞"。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宋代詞人創造出了離合迴旋、若往若還、情景交融的美妙藝術境界,令人盪氣回腸,有一種感染力量。如果宋詞唱法能傳到現在的話肯定不亞於當今歌壇。 如今宋詞只有"文情",沒有聲曲,是世界藝術史上無可追補的千古恨事

閱讀全文

與唐詩創造了我國詩歌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