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於抵觸申請歐洲和美國都是怎麼規定的
區別:比如說要申請專利A,那相對於A的現有技術,是指在A的申請日前已經公開了的技術(公開出版、公開使用等等);而相對於A的抵觸申請,是指在A的申請日之前已經提出了申請,而在A的申請日之後才公開,即A申請的時候,其抵觸申請的內容還沒有公開出來,不屬於現有技術的范疇,只是根據一項技術只能被授予一項專利權,並且遵循申請在先的原則,在後申請A由於在先的抵觸申請的緣故,不能被授權專利權。
聯系:不覺得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呵呵,如前所述,抵觸申請並不屬於現有技術的范疇;兩者都能夠用來評判申請A的專利性,但是,用現有技術評價的時候,是基於新穎性或者創造性的理由;而抵觸申請,是基於「一項專利只能授予一項專利權」的原則。
2. 哪位知道,美國的臨時專利能否構成抵觸申請沒有法律規定呀!謝謝!
可以作為優先權權源,但不會構成抵觸申請。
等等,你不會是在說申請美國專利吧?
其實你可以追問的……
不構成抵觸申請的原因很簡單,抵觸申請是向我國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而非向外國專利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的。
抵觸申請在《專利法》上是這樣定義的: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公告的專利文件中。(發明專利,實用新型,22條)
或者,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外觀設計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告的專利文件中。(外觀設計,23條)
3. 發明專利新穎性判定中的沖突申請(抵觸申請)是指什麼
網頁鏈接抵觸申請是專利法規中的術語,是指損害新穎性的專利申請。具體是指在申請日版以前,任何單位或個人權就同樣的技術已向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那麼這一申請就被稱之為專利申請的抵觸申請。
抵觸申請的四個構成要件:
1、申請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包括申請人自己;
2、申請日:在正在審查的專利申請申請之前向專利局提出申請,即屬於先申請;
3、公布日:由專利局在後申請的申請日或之後依法公布;
4、發明相同性:在申請文件中記載了與後申請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
抵觸申請對新穎性和創造性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二十二條 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抵觸申請的申請日在先,公開日在後,則損害了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新穎性,
新穎性受損,但不影響創造性。
4. 為什麼抵觸申請不用於判斷創造性
你所謂的抵觸申請評價創造性的做法,就太過於偏袒公眾的利益了,對於權利人的門檻就太高了。
我國現階段是偏向於申請人、權利人的利益的,目的在於鼓勵創新,鼓勵發明創造,通過後發優勢來實現進步,換言之是在幾十年內取得其他國家幾百年的進步。等到什麼時候認為不需要這么偏袒權利人的利益了,可以把獲得專利權的門檻提高,或許就能實現你的建議了。
專利法的制定是要和你這個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整個社會的利益平衡點相匹配的,不是搞法律的人本身一廂情願的事情。
5. 專利申請里有個叫抵觸申請,請問什麼意思
例子:
您2001年1月1日申請了專利,應該在2002年6月左右公開。但是在這期間,又有其它人,在中國申請了完全相同的專利,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用抵觸申請來駁回後續的專利了。
6. 解釋下抵觸申請和現有技術,區別和聯系
資本有機構成和利潤率的關系如下:
抵觸申請是現有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管理層次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資本有機構成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抵觸申請以現有技術為中心,抵觸申請對企業管理中所需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用和分配以及貫穿於全過程的決策謀劃、預算控制、分析考核等所進行的全面管理。
抵觸申請的控制性決定了必須以現有技術要素為中心。抵觸申請的職能包括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評價。其中,財務決策和財務控制處於關鍵地位,關繫到企業的興衰成敗,
一方面是受僱主僱用,從事工作獲取工資者,另一方面是僱用勞工的事業主、事業經營之負責人或代表事業主處理有關勞工事務之人,彼此間的關系即屬勞雇關系。勞資關系的良好與否,關系生產秩序、社會安定及國家安全。
抵觸申請和現有技術的區別:
1、工作內容不同
抵觸申請主要制定、修改關於許可權和職能責任的組織結構,建立雙軌的、相互的、縱向及橫向的信息交流系統。預測對於工作人員的需求,做出人員投入計劃,並對所需要的管理政策和計劃做出預先設想。
人員的配備和使用:即按照工作需要,對工作人員進行錄用、調配、考核、獎懲、安置等。幫助工作人員不斷提高個人工作能力,進行任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
而現有技術主要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做好工作人員的工資定級、升級和各種保險福利工作。通過各種教育方式,提高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覺悟,激勵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工作情況和程序進行總結、評價,以便改進管理工作。
2、背景不同
抵觸申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事部的內容,其在制定方式上借鑒了《企業會計准則》,在核算方法上又兼具小企業自身的特色,
而現有技術在稅收規范上,採取了和稅法更為趨同的計量規則,大大簡化了會計准則與稅法的協調。在利稅影響因素方面,相對於人力資源也有了具體的改進。
3、計算方法不同
抵觸申請計算公式為: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凈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而現有技術計算公式表示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抵觸申請
網路-現有技術
7. 美國專利中的抵觸審查程序是指什麼
你好!抵觸審查(interference)是指當2個或以上由不同發明人申請的案件中,其要求保護的發明內容相同,由於一項發明只能授予一項專利權,美國專利商標局就會啟動抵觸審查程序確定誰先發明,每個申請人都必須舉證說明其發明的時間。
8. 什麼是專利申請中的抵觸申請,如何避免抵觸申請及相關
在申請專利時有時會碰到一種情況,會導致申請無法授權。在專利法規中的術語稱之為抵觸申請,抵觸申請是指損害新穎性的專利申請。
依照專利法的規定,符合以下兩個要件的情況視為抵觸申請:
一、在某項專利申請之前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
二、記載在某項專利申請申請日之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
抵觸申請是為了防止不同主體就相同的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後,重復授予專利權,從而使獲權專利不具有唯一性,同時也體現了我國專利制度的先申請原則即專利優先權,保證專利授予最先申請的人。
在現實中,有些發明人在提出專利申請後,在申請審查階段,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可能要求撤回其專利申請,法律允許申請人在被授予專利權之前隨時撤回其專利申請。專利申請的撤回,可以採取作為的方式和不作為的方式。當申請人以書面形式向專利局提出聲明,主動要求撤回專利申請時,撤回行為的發生,必然使專利局的審查程序終止,從而也不會產生授權並公開其發明創造內容的結果。
申請在公開前撤回,被視為該項申請自始不存在,如果在後申請存在,該在後申請成為唯一申請,在符合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就可以獲得專利權。這說明,在先申請在其公開前撤回的,不構成對在後申請的抵觸,缺少「在後公開」這一要件,抵觸申請不能形成,因而,不致使在後申請的新穎性喪失。
申請人以不作為的方式撤回申請的,發生在發明專利的審查程序中。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批,實行的是經初步審查合格後,由專利局將其申請自行公布,又稱為早期公開,之後應申請人的請求進行實質審查,如自申請日起3年內,發明專利申請人無正當理由逾期不請求實質審查的,該申請即被視為撤回。以不作為的方式撤回專利申請,也是申請人的合法的選擇,在實際生活中也有一定普遍性。但此時,該項申請已經公開,對於發生在公開之前的後項申請,按現行專利法的規定,在先申請即已構成對在後申請的抵觸,因為抵觸申請的兩個必備要件均已具備,在後申請因此喪失新穎性,不能獲得專利權。於是,兩個申請人,由於不同的原因,都沒有獲得專利權。筆者認為,目前的規定,不盡合理,有值得探討之處。
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審批程序是不同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公開先於授權,而實用新型則是申請公開與授予專利權是同步的。所以,對實用新型來講,以「在先申請」和「在後公開」作為抵觸申請的構成要件,是合理的,起到避免重復授權的目的。而對於發明專利來講,即使申請公開,但尚未授權,在此階段撤回了在先的申請,此時,申請公開前存在的在後申請,已成為唯一申請,在符合其他條件的情況下,獲得專利授權也是唯一的。但按現行法律的規定,卻因為抵觸申請的形成不能獲權,這對於在後的申請人,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排除抵觸申請的存在,是為保證授權專利的獨占性,但當重復授權的前提已不存在時,仍以抵觸來論之,其結果與設立抵觸申請的立法本意是相悖的。
抵觸申請的四個構成要件:
1、申請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包括申請人自己;
2、申請日:在正在審查的專利申請申請之前向專利局提出申請,即屬於先申請;
3、公布日:由專利局在後申請的申請日或之後依法公布;
4、發明相同性:在申請文件中記載了與後申請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
抵觸申請對新穎性和創造性的影響以及如何避免發生抵觸申請:
抵觸申請的申請日在先,公開日在後,則損害了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新穎性,但不破壞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創造性。為避免發生抵觸申請的情況,可以在申請時先向有關部門咨詢,更保險的方法是找專業專利代理公司代理申請。
9. 抵觸申請是不是就不能被授權了,只是駁回的理由變成了一專利一申請的理由和,而不是影響其創造性和實用性,
通俗的講 抵觸申請就是說 你正在申請的這個專利或極為相似的專利 別人已經在你之前申請過了 只不過還沒得到專利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