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朝花夕拾的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國初期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納入初中課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可見它對教育事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啊.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東壁下創作的《狗·貓·鼠》《阿長與》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內容簡介
《朝花夕拾》----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魯迅的回憶性散文,也就是魯迅的往事.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一本散文集.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來興味盎然,而且隨著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全書由《小引》《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范愛農》《 後記》 構成. 本書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情切感人,又有機的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所以被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
藝術特色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 朝花夕拾
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標致」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丑態;用「精通時事」 來諷刺清國留學生所「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些無聊的事;用「愛國青年」來反諷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用「何嘗」來加強反語的語氣從而加強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大億焗蔐2014-09-30
『貳』 介紹《朝花夕拾》的創作背景(100字)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帶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叄』 魯迅寫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
朝花夕拾寫作背景:魯迅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肆』 魯迅<<朝花夕拾>>寫作背景
《朝花夕拾》
創作背景:
《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1927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虛偽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娛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BxKcFye_-iE2aqkm-_#4
『伍』 朝花夕拾創作背景300字以內
創作背景: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
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帶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
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
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5)朝花夕拾的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陸』 朝花夕拾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朝花夕拾》一書所收集的作品,創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間,這些作品在《莽原》半月刊上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時,改題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散文集,魯迅說其中的10篇作品,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它以魯迅的生活經歷為線索,有一定的連續性。
《朝花夕拾》前7篇描繪童年在紹興的生活,後3篇敘述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再回國教書的過程。
魯迅在寫作這些作品時,正經受著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對他的嚴重壓迫。其中在寫作《朝花夕拾》時,正值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為聲援北平大學生民主活動而經受著陳西瀅、楊榆蔭等所謂「正人君子」的譏刺和嘲罵。北洋軍閥政府也對魯迅施展淫威,竭力壓迫、威脅和打擊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
在這樣的形勢下,一方面,魯迅充分地利用手中的筆,撰寫了大量的時評、雜文和短論,有力地揭露了那些「正人君子」之流的虛偽、卑劣和反動。另一方面,南下廈門大學,在嚴酷的文網中,把戰斗的心靈沉浸到對往事的回憶之中。
『柒』 《朝花夕拾》寫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 1928年 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 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捌』 朝花夕拾 寫作背景 50字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
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8)朝花夕拾的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作品特色
1、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顯示了作者魯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2、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
3、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
4、作者在書中常用對比手法。
5、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蘊涵豐厚。
參考資料:網路-朝花夕拾
『玖』 魯迅簡介及寫作朝花夕拾的背景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推薦於 2017-11-25
查看全部4個回答
讓孩子愛上讀書,做到這三點讓孩子愛上學習
根據文中提到的魯迅為您推薦
讓孩子愛上讀書,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切記一味打罵並不可取,,家長要做到以下三點,讓孩子主動學習,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昆明不二教育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廣告
作文3M科學總動員系列活動重裝上陣
根據文中提到的魯迅為您推薦
作文3M科學總動員系列活動為小朋友們准備了豐富的科學體驗。無論在上海科技館,在3M研發中心,在學校,還是在家中,快來了解神奇的科學世界!
3M中國有限公司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