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元、中元、下元是什麼意思
1、上元:節日名。俗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
引證:宋代·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
翻譯:美人剪去上元節的燈籠,因為心中悲憤,只得倚著琴瑟掉眼淚。
2、中元:指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
引用:沈從文《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兵》:「這天正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我記得分明,到河邊還為的是拿了些紙錢同水酒白肉奠祭河鬼。」
3、下元:節日名。舊時以陰歷十月十五為下元節。
引證:清·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十月·安期》:「十五日下元之期,菴觀寺院課經安期起,至次年正月廿五日,百日期滿。」
翻譯:從陰歷十月十五開始,寺院安排相關的課程,到第二年的正月廿五日,正好是一百天。
節日來歷:
3、下元節,為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它的來歷與道教有關。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Ⅱ 方程中的元和次代表什麼
元代表著方程中有幾個未知數,次是代表方程中最高次數,比若說 一個方程 X+Y^2=1,則是二元一次方程。
方程表示兩個數學式(如兩個數、函數、量、運算)之間相等關系的一種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過程稱為「解方程」。
通過方程求解可以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方程具有多種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還可組成方程組求解多個未知數。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將一些函數與其導數相關聯的數學方程。在應用中,函數通常表示物理量,衍生物表示其變化率,方程定義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是非常常見的,微分方程在包括工程,物理,經濟學和生物學在內的許多學科中起著突出的作用。
在純數學中,微分方程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它們的解 - 滿足方程的函數集。只有最簡單的微分方程可以通過顯式公式求解;然而,可以確定給定微分方程的解的一些性質而不找到其確切形式。
如果解決方案的自包含公式不可用,則可以使用計算機數值近似解決方案。動力系統理論強調了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統的定性分析,而已經開發了許多數值方法來確定具有給定精確度的解決方案。
Ⅲ 未知數有什麼用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未知數(unknown number)是在解方程中有待確定的值。 中國 我國古代並不用符號來表示未知數,而是用籌算來解方程。至宋、元時代的「天元術」,用「立天元」表示未知數,並在相應的系數旁寫一個元字以為記號。至元朝朱世傑(約13 世紀)用天、地、人、物表示四個未知數,建 立了四元高次方程組理論。現在數學中的消元問題中元的叫法也由此而來 西方 古希臘的丟番圖(約246-330)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但以後進展很慢。過去不同未知數會用同一個符號來表示,容易混淆,所以 1559年法國數學家彪特(1485至1492-1560至 1572)開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數。 1591年韋達用A、E、I等母音字母表示未知數。 1637年笛卡兒(1596-1650)在《幾何學》中始用x、y、z表示正數的未知數。直至1657 年約翰哈德才用字母表示正數和負數的未知數。
Ⅳ 二元一次方程中元是指
如果一個方程含有兩個未知數,並且所含未知項的次數都為1次,那麼這個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無數個解,若加條件限定有有限個解。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0其中a、b不為零,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定義。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兩邊的值相等的兩個未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組定義:方程組中有兩個未知數,含有每個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並且一共有兩個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兩個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一般有一個解,有時沒有解,有時有無數個解,如一次函數中的平行。
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法,一般是將二元一次方程消元,變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有兩種消元方式:
1.加減消元法:將方程組中的兩個等式用相加或者是相減的方法,抵消其中一個未知數,從而達到消元的目的,將方程組中的未知數個數由多化少,逐一解決。
2.代入消元法:通過「代入」消去一個未知數,將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解,這種解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簡稱代入法。
Ⅳ 二元一次方程中元和次的意義是什麼 急急急。。。
如果一個方程含有兩個未知數(元),並且所含未知項的次數都為1次(次),那麼這個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Ⅵ 一元一次方程中元什麼意思
通常說的n元m次方程
n元 指的是 n個未知數, 也就是常用的X,Y,Z,,,,,,
到後期應用也常用到其他的,像是P,Q,,,,,什麼的
(往深點說)像這個方程式:aX+bY=cZ
這里,,,a,b,c通常是常數,,
X,Y,Z就是未知數了 <<<<也就是元>>>
Ⅶ 「中元」是什麼意思
「中元」有多種意思:
1.指農歷七月十五日。 舊時道觀於此日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會,民俗亦有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2.稱中元節。
3.古代術數家以第二甲子為「中元」。參見「 三元 」。
4.猶言高中。謂中試。
Ⅷ 求教方程中元和次的概念
數學里「元」是代表未知數的意思,次就是未知數最高有幾次方。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內有一個未知數容(一元),並且未知數項的最高次數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兩個未知數(二元),並且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所有二元一次方程都可化為ax+by+c=0(a、b≠0)的一般式與ax+by=c(a、b≠0)的標準式,否則不為二元一次方程。
(8)數學方程中元次是誰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將方程組中一個方程的某個未知數用含有另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出來,代入另一個方程中,消去一個未知數,得到一個一元一次方程,最後求得方程組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方程的系數為有理數、實數、復數或是任意數域中適用;在使用計算機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和人手工計算類似,大部分情況下也是根據求根公式來求解。
Ⅸ 未知數是誰發明的
中國
我國古代並不用符號來表示未知數,而是用籌算來解方程。至宋、元時代的「天元術」,用「立天元」表示未知數,並在相應的系數旁寫一個元字以為記號。至元朝朱世傑(約13 世紀)用天、地、人、物表示四個未知數,建 立了四元高次方程組理論。現在數學中的消元問題中元的叫法也由此而來
西方
古希臘的丟番圖(約246-330)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但以後進展很慢。過去不同未知數會用同一個符號來表示,容易混淆,所以 1559年法國數學家彪特(1485至1492-1560至 1572)開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數。
1591年韋達用A、E、I等母音字母表示未知數。
1637年笛卡兒(1596-1650)在《幾何學》中始用x、y、z表示正數的未知數。直至1657 年約翰哈德才用字母表示正數和負數的未知數。
Ⅹ 數學中的元,項,次是什麼意思
數學中的「元」是指未知數,例如常見的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內。
數學中的「項」代表一由容數與未知數還有運算符號組成的一個基本算術單元。
數學中的「次」就是方程中未知數的乘方數(如x²就叫二次)。
一元二次方程經過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²+bx+c=0(a≠0)。其中ax²叫作二次項,a是二次項系數;bx叫作一次項,b是一次項系數;c叫作常數項。
(10)數學方程中元次是誰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一元二次方程成立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1、是整式方程,即等號兩邊都是整式,方程中如果有分母;且未知數在分母上,那麼這個方程就是分式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中如果有根號,且未知數在根號內,那麼這個方程也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無理方程)。
2、只含有一個未知數;
3、未知數項的最高次數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