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蚊香是誰發明的
蚊香 是中國發明的 發明者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
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在夏天常常擾得你整個晚上不得安寧。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
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熏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
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
」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後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注:「禋之言煙。」當然,那時燒的還不是後來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
《周禮·天官》有「祭祀,共蕭茅」的說法。這里的蕭是一種香草。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熏的辦法驅蚊。不過,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生煙霧。根據筆者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根據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干,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
」這應當是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書中還提到製作蚊香時,於端午節時取材,不禁讓人聯想到「蚊香」的與這個節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有某種關聯。
明末的《譚子雕蟲》一書記載:「蚊性惡煙,舊雲,以艾熏之則潰。
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葯,紙裹長三四尺,竟夕熏之」。上述記載說明古人確實曾用端午節懸於戶外的艾作熏蚊的材料。當然這種「蚊香」的產生,在制劑技術上可能還跟艾在針灸術的用途產生的啟發有關。根據宋代《本草衍義》記載:「艾葉干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
很可能是在這種「硫磺艾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使人們聯想到將浮萍干末加雄黃粉製作出實用「蚊香」。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有關這點筆者沒有查到國內的文獻資料,但從一個近代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看到有關記載。
1849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濕,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合眼。後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這種蚊香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信息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所合成。
後來,他在浙江定海了解該蚊香的配方,發現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煙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盡管中國古代已經有蚊香,但進行技術革新並使之進行工業化商品生產卻是由外國人首先進行的,這說起來不免讓人遺憾。
B. 古代四大發明的發明人是誰
造 紙
早在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倫發明「蔡侯紙」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紙的雛形。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紙,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紙。此外,新疆羅布泊和西安灞橋等地都出土過西漢的古紙。但這些紙都比較粗糙,原料是麻或絲絮。
東漢時,公元105年,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開創了以樹皮、破布、麻頭、魚網為原料,並以漚、搗、抄一套工藝技術,造出了達到書寫實用水平的植物纖維紙,稱為「蔡侯紙」。從此,紙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火 葯
火葯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發達的冶煉技術有密切的關系,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礦物葯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的葯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雖然沒有煉出長生不老的丹葯或金銀,但是煉丹工匠們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硝石、硫磺與含碳物質在一起加熱後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一次次爆炸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製,將會製成會爆炸的火葯。
火葯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葯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於這種火葯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葯」。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葯武器是「飛火」,即火箭。宋、元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軍事上廣泛應用火葯,出現了許多火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銃、突火槍、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時,出現了利用齒輪控制的觸發性地雷與線香控制的定時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時,火葯傳到歐洲,引起了武器製造業和戰略戰術上的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對歐洲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指南針
中國早在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時期,人們在尋找鐵礦時就發現了磁鐵,並知道了它們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們開始利用磁鐵製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製成勺狀,使用時將它放置在一個光滑、水平的底盤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其轉動;當它停止時,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則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鋼針,制出磁針。這種經過磁化了的鋼針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針了(由於磁針軸受地球磁極的影響,而且地磁軸與地球自轉軸有個11度多的交角,磁針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實際上是地球磁極的南北方向)。指南針的製做方法各種各樣,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線懸在空中。但較為精確的指南針,是把磁針裝在刻有方位的羅盤上,所以,指南針又叫做羅盤針。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後來的海船上,都裝有指南針。12世紀末,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非常精美。
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雕版印刷雖然效率很高,而且印刷清晰,但是雕版印書必須一頁一版,有了錯字難以更正,如果刻一部大書,要花費很多時間和木材,不僅費用浩大,而且儲存版片要佔用很多地方,管理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時期,天才工人畢升發明的泥活字雕版,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比德國人發明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用膠泥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用火燒硬,印刷時,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灑有「粘葯」(松香、蠟)的字盤內,然後加熱,「粘葯」融化,並用木板把字壓平,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等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活字印刷術比雕版印刷省料、省工、速度快、成本低,所以得到了迅速普及。人們後來在泥活字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進,相繼出現了木活字、鉛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等。
C. 蚊香是誰發明的
蚊香是含有除蟲菊精類成分的線香。在蚊香的一端點火後,蚊香在不完全內燃燒下,釋放煙霧有殺滅蚊子的容功效。
早期的蚊香是粉末狀或棒狀的,現在一般製成漩渦形狀。這是大日本除蟲菊株式會社的創辦人上山英一郎的妻子的提案,這讓蚊香延長燃燒時間之餘,又能把減少體積。一般的漩渦狀蚊香其實總長75公分。
蚊香一般是綠色或棕色的,燃燒時間約為6至7小時,也有燃燒時間特長的種類,可維持長達12小時。
一般使用金屬的小盤子,來盛載蚊香燃燒後剩餘的灰燼。在日本,稱為「驅蚊豬」(日語:-{蚊遣り豚}-)的豬形陶器灰燼盛載器,被視為夏季的象徵。另外,也有專為戶外使用而設計的吊掛形灰燼盤。
蚊香的歷史
1885年:除蟲菊由美國傳到日本,在和歌山縣進行培植。
1888年:製成粉末形蚊香。
1890年:製成棒形蚊香。
1895年:製成漩渦形蚊香。
1995年左右:成功研製合成除蟲菊精類物質的蚊香。
D. 電是由誰發明的
電本來就存在,不是發明的,應該用發現。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了電的現象,如摩擦起靜電,自然界的雷電等,發現雷電和靜電是同一種現象的是富蘭克林,發明發電機和電動機的是法拉第。
1、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人發現在琥珀(化石樹脂)上摩擦毛皮引起了兩者之間的吸引力 - 所以希臘人發現的實際上是靜電。
2、在1600年,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用拉丁語「電」來描述某些物質相互摩擦時所施加的力量。幾年後,另一位英國科學家托馬斯·布朗(ThomasBrowne)寫了幾本書,他用「電」這個詞來描述他根據吉爾伯特的工作進行的調查。
3、1752年,本·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用兩根木條、一塊絲綢手帕和一根繩子做了一個風箏。在繩子的末端的萊恩罐中,他栓了一枚金屬鑰匙以收集電荷。風箏被閃電擊中了,電流通過鑰匙擊中了富蘭克林。這證實了其閃電與電本源的想法。
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是誰發明的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
4、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沃爾(Alessandro Volta)發現,特定的化學反應可以產生電力,1800年他建立了能產生穩定電流的伏打電池(早期的電池),所以他是第一個創造穩定電荷的人。Volta還通過連接帶正電和帶負電的連接器並通過它們驅動電荷或電壓,創造了第一次電力傳輸。
5、1831年,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創造了電動發電機(一種原始發電機),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變得可行,從而解決了持續和實用的發電問題。法拉第相當粗糙的發明使用了一個在銅線圈內移動的磁鐵,產生了一個流過電線的微小的電流。
(4)松香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富蘭克林說明各種電現象的理論,最早提出電荷守恆定律。
1、他讓A、B兩人分別站在木箱上,用萊頓瓶分別使他們帶上玻璃電和松香電,又讓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個人C放電,結果都有火花閃現。但是如果A、B帶電後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電,結果都沒有火花閃現。
2、富蘭克林由此發現玻璃電和松香電可以互相抵消,於是總結出電荷有兩類,他把玻璃電叫做正電,把松香電叫做負電,分別用「+」、「-」符號來表示。並提出了電的單流體學說,他認為:每個物體都有一定量的電,電只有一種。摩擦不能創造出電,只是使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它們的總電量不變。
3、物體上帶過量電的稱為帶正電,不足的稱為帶負電。由於這些概念的引入,使電成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E. 光刻機技術到底是誰發明的
光刻機技術是法國人NicephoreNiepce發明的。
在早期階段其功能簡單,而且使用的材料也是較為粗糙的,通過材料光照實驗發現能夠復制一種刻著在油紙上的印痕,而在其出現在玻璃片上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曬,其透光部分的瀝青就會變得很硬,但在不透光部分則可以用松香和植物油將其洗掉。
盡管光刻機發明的時間較早,不過在其發明之後,並沒有在各行業領域之中被使用,直到第2次世界大戰時,該技術應用於印刷電路板,所使用的材料和早期發明時使用的材料也已經有了極大區別。
在塑料板上通過銅線路製作,讓電路板得以普及,短期之內就成為了眾多電子設備領域中最為關鍵的材料之一。
光刻機性能指標:
光刻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支持基片的尺寸范圍,解析度、對准精度、曝光方式、光源波長、光強均勻性、生產效率等。
解析度是對光刻工藝加工可以達到的最細線條精度的一種描述方式。光刻的解析度受受光源衍射的限制,所以與光源、光刻系統、光刻膠和工藝等各方面的限制。
對准精度是在多層曝光時層間圖案的定位精度。
曝光方式分為接觸接近式、投影式和直寫式。
曝光光源波長分為紫外、深紫外和極紫外區域,光源有汞燈,準分子激光器等。
F. 電是誰發明的
電不是發明,是發現
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是摩擦起電現象。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正處於文化鼎盛的時期,貴族婦女外出時都喜歡穿柔軟的絲綢衣服,帶琥珀做的首飾。琥珀是一種樹脂化石,把它對著光就呈顯出黃色或紅色的鮮艷色澤,是當 時較為貴重的裝飾品。人們外出時,總把琥珀首飾擦拭得乾乾凈凈。但是,不管擦得多干凈,它很快就會吸上層灰塵。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這個現象,但一時都無法解釋它。有個叫 泰勒斯的希臘人,研究了這個神奇的現象。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索,他注意到掛在頸項上 的琥珀首飾在人走動時不斷晃動,頻繁地摩擦身上的絲綢衣服,從而得到啟發。經過多次實驗,泰勒斯發現用絲綢摩擦過的琥珀確實具有吸引灰塵、絨毛、麥稈等輕小物體的能力 。於是,他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電」。
愛迪生發明燈泡前已有發電機了。歷史背景如下:
1660年居里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轉動摩擦發電機,不過產生的是靜電,難有實用。
1780年義大利醫生加法尼通過從動物組織對電流的反應開始研究化學作用而不是靜電產生的電流。他宣稱動物組織能產生電。雖然他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但他的實驗卻促進了對電學的研究。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電流不是來源於動物,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在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伏特在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電池。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實際用途還非常有限,因為當時除了用簡陋的電池以外別無其它方法發電。
1831年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是法拉第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並由此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產生連續電流的發電機。以後的發電機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從此人類進入了電器應用時代,各種實用電器開始紛紛涌現。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
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
1882 年在紐約曼哈頓地區投運的珍珠街發電廠被稱為世界最早的發電廠,它擁有 6 台 120 kw 的蒸汽機發電機組。
中國最早的發電廠也是1882年建成的,它是英國人在上海租界設立的上海電光公司。當時的發電廠就是專為電燈照明供電的。老上海人把發電廠稱為電燈公司,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G. 請問,柏油路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啊
英格蘭抄人約翰·馬卡襲丹(John . MarkDan)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是現在柏油路的雛形。
瀝青混凝土鋪面道路,或又俗稱為柏油路、瀝青路,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道路路面。
雖然有時仍被稱為柏油路,但是因為柏油對健康的危害,現在鋪設柏油道路已經棄用柏油改用瀝青。鋪設柏油道路所需材料有級配粒料、碎石級配、瀝青膠泥、骨材、石粉等。所需工具有平路機、挖土機、震動碾壓機、卡車、刮路機、瀝青灑播機、鋪裝機、壓力潑油車等。
(7)松香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柏油路其基層構造與水泥路(也叫鋼筋混凝土路)一致,瀝青路的不同在於面層加一層細石混合瀝青。
瀝青路面層比較軟,所以汽車走在上面會覺得很舒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但混凝土硬度大,汽車走在上面會覺得硬邦邦的,一些路面比較細小的缺陷都會給人以比較強烈的震動感覺。
景觀性。瀝青路面一般為黑色,給人為深沉穩重的感覺,開車時人會覺得比較塌實。但混凝土路卻是顏色的灰白色,給人以浮氣不足的感覺,無景觀性可言。所以在進行小區或市政的主幹道、次幹道設計時,想上點檔次的話,就選擇瀝青路面。
H. 蚊香是誰發明的是中國人嗎又是哪個時期發明的
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在夏天常常擾得你整個晚上不得安寧。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 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熏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後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註:「禋之言煙。」當然,那時燒的還不是後來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周禮·天官》有「祭祀,共蕭茅」的說法。這里的蕭是一種香草。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熏的辦法驅蚊。不過,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生煙霧。根據筆者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根據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干,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這應當是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書中還提到製作蚊香時,於端午節時取材,不禁讓人聯想到「蚊香」的與這個節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有某種關聯。 明末的《譚子雕蟲》一書記載:「蚊性惡煙,舊雲,以艾熏之則潰。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葯,紙裹長三四尺,竟夕熏之」。上述記載說明古人確實曾用端午節懸於戶外的艾作熏蚊的材料。當然這種「蚊香」的產生,在制劑技術上可能還跟艾在針灸術的用途產生的啟發有關。根據宋代《本草衍義》記載:「艾葉干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很可能是在這種「硫磺艾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使人們聯想到將浮萍干末加雄黃粉製作出實用「蚊香」。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有關這點筆者沒有查到國內的文獻資料,但從一個近代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看到有關記載。1849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濕,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合眼。後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這種蚊香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信息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所合成。後來,他在浙江定海了解該蚊香的配方,發現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煙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盡管中國古代已經有蚊香,但進行技術革新並使之進行工業化商品生產卻是由外國人首先進行的,這說起來不免讓人遺憾。(原載《科學月刊》第五期,題目和內容略有改動)
I.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畢升之前就有印刷術了,他只不過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
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為「璽」。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漢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於封泥之上,後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復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復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准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後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干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楊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刊刻。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板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歷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台還沒奏請頒布新歷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歷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 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餘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朴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於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後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復印製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另外,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印刷術的發明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 「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候,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
10餘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於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跡微微凸起,易於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於印製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銅凹版印刷是義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製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復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捲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為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產生的凹洞可製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先將滾筒塗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
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塗墨,然後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製成了鉛活字和木製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夏天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製做活字,而且還製做了鑄字的模具,因此製做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和研製了專用於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於古騰堡的一系列創造發明,從而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印刷術的奠基人,他所創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
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術後,西歐亦有人仍在不斷地為提高印刷技術而努力,先後創造和完善了紙型鉛版、橡皮凸版等復製版的製作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質量、印量和印速。
平板印刷術──平板印刷術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為石版、膠版和珂羅版。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印刷的圖文和非印刷的空白處同處在一個平面上,用眼看上去沒有高低之分。印刷時,利用油水相互排斥的原理,使圖文部抗油親水而排墨,通過擠壓轉印到承印物的表面。
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後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遜納菲爾德發明的。他在印刷樂譜時,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塗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據這種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拒的原理,從而發明了石版印刷術,並曾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流傳於世。
膠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遜納費爾德用薄鋅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並採用了圓壓筒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人魯培爾又在遜納費爾德的平版印刷機上加裝了一個橡皮滾筒,使得印版上的圖文經過橡膠滾筒再轉印到紙面上,印版和紙張之間不產生直接接觸,創造了一種間接平版印刷方法。
珂羅版也是一種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國人海爾巴托於1869年發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這種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來製版,能最精確的印刷名人書畫、碑帖、美術作品以及古版書籍。
由於平版印刷術,特別是膠版印刷方法與其它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製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特點,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以及製版逐步科學化和印刷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該印刷方法獲得不斷發展,從而成為今天印刷業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