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單問個問題,如何提高孩子的記憶力與創造力
可以試試下面的三種記憶法:
1、提問記憶法。
所謂提問記憶法,就是以要求自己回憶特定信息為基礎,來建立完整最佳的學習體系。提問記憶法其實是依照大腦記憶本身的運作規則所設計的:記憶要時常提取,訊息才能有效記住。它的基本策略就是「提問與記憶」,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自問自答,替自己設計小考。這個方法適用於任何學科和知識的學習。
具體上,提問記憶法是將學習拆解成兩個步驟:A、默默復習所有考試范圍的內容,在復習時一邊寫下(設計)可幫助自己回憶的問題。若問題和某本書上的主題相關的話,也可以寫上頁數,回頭再去找答案。如果你出的考題來自你的筆記,也可以寫下那份筆記的日期,你之後要找會更方便。B、回答自己出的考題,因為是自己考自己,所以你除了用手寫回答外,也可以用「念出答案」的方式來復習,重點在於你的思緒和表達都要清楚,這樣記憶的效果才會更好。
2、將短時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的關鍵:間隔重復
知識的遺忘不可避免,對於剛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極大部分都是儲存在「工作記憶區」的,也就是短時記憶,很容易被遺忘。要想將短時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還需要對知識進行鞏固。
最好的鞏固方法不是「集中練習」,而是「間隔重復」。因為集中練習只能形成短期記憶,而間隔重復則更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
當你學習完一門知識後,在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段總體而言可以參考遺忘曲線,具體要考量知識的難度和你的記憶能力)稍微有點遺忘之後,再次「檢索或提取」記憶,這的樣動作可以讓你重新觸發記憶,並且鞏固自己所知的東西。
3、記憶有兩個秘訣:「理解」和「聯想」。
理解不用多說,越是理解的透徹的內容,越是能清楚地記住。努力地理解內容,看起來像是在繞遠路,事實上卻是通往記憶真正的「捷徑」。
聯想是高效記憶的基礎之一,在很多記憶方法中都有它的影子。聯想記憶的兩種主要形式:
①把要記憶的內容和其他相關內容進行關聯:把新舊知識,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加以聯系和區別,是非常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鞏固的。
②賦予材料人為的「意義」:將無意義的數字或文字,通過諧音、形象轉化、意義轉化等方法,變得更容易、更適合記憶。運用聯想來記憶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編碼定位記憶、撲克牌記憶」等記憶方法,也都運用到了「聯想」這一技能。
㈡ 怎麼開發自己大腦的記憶區域怎樣開發大腦中沉睡的部分
目前,在世界各地流傳著11種比較典型而且科學的開發大腦潛能的方法。 聯想記憶法
一個禮堂里有600人,他們魚貫而出,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告訴你。給你一小時的時間,要求你把他們都記住。你能做到嗎?大多數人聽到這個問題都會退縮。實際上,我們都可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只需要練習一些實用的記憶技巧就可以了。
一些記性好的人可以記住成百上千個沒有規律的數字、整篇的史詩、許多不相乾的詞語。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埃莉諾研究了在每年的「世界記憶大賽」中成績很好的8個人,並沒有發現這些人有特別高的智商或與眾不同的大腦結構。然而,他們會使用一種形象化的方法來記憶。例如,要記住一副撲克牌的順序,他們會給每張牌一個身份,也許是一個物體或人物;當他們瀏覽牌時,就會把這些牌所代表的人物的關系按順序編成一個故事。
演員們也會使用類似的技巧。他們會給自己的台詞加上情感上的含義。因為我們通常會記住那些讓自己非常感動的時刻。專業演員也會把語言和動作聯系起來,記憶那些伴隨有動作的台詞顯然會更容易,即使演出結束後幾個月還會記得。除了演員以外,其他人也能從類似的技巧中受益。學生可以把新學的單詞插入到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過5分鍾後,他們能回憶起38%的詞語,而那些死記硬背的人只能記住14%。
充足的睡眠
對睡眠敷衍了事,其結果就是害了你的大腦。如果睡得不好,大腦的各種 如果讓睡眠正常的人多睡上一兩個小時,他們在完成需要持續注意力的任務(比如參加考試)時,也會表現得比平時更好。注意力就像是智力金字塔的基礎,如果能提高注意力,大腦的其他一些功能也會得到 充足睡眠的好處不僅如此。在睡眠時,你的大腦會處理新的記憶和技能,甚至還能解決問題。例如,你正在學習新的電腦軟體,與其熬到深夜,還不如學習幾個小時後去睡覺。因為在睡眠中,你的大腦就能夠重溫剛剛學習到的東西,並將它轉變成長期記憶。這樣,一覺醒來,你對軟體的應用能力可能更高了。「聰明葯丸」
人老了就一定會記憶力衰退、反應變慢、思維不清楚嗎?一般來說,40歲左右的人都會承認,他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這是大腦機制逐漸惡化的開始,許多人發展到最後就會痴呆。如果有可能使這一過程被逆轉、延緩或掩蓋起來,你願意嘗試一下嗎?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幾種被稱為「認知增強」的葯物可以預防老年性痴呆。其中最有名的可能就是莫達非尼(modafinil)了,它是用來治療嗜睡症的。得嗜睡症的人多數是一些老人,也有部分</NOBR> 目前,各制葯公司正在開發一些很有前景的葯物,有為吸煙者開發的作用於尼古丁受體的,有特別設計用於增強記憶力的。這些葯物看起來都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既有效,又沒有任何大的不良作用。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不盡快使用這些「聰明葯丸」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丹尼爾認為:「越是渴望得到的東西,我們越需要謹慎。」丹尼爾正在研究如何使人們的記憶力不受情緒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因外傷引起精神紊亂的病人。任意增強記憶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反應。他警告說:「這些葯丸可讓大腦機能出現臨時障礙的人變得更聰明,而對健康人並非完全是好事。大腦的記憶和忘卻參加適量的體育鍛煉
對於腦子有些不好使的人來說,下面的消息實在太好了。研究表明,只要每星期散步3次,每次半小時,就能提高學習能力、注意力和抽象推理能力。這種方法對老年人特別有效,那些經常散步的老人比不常走動的老人在記憶力測試中成績更好。一系列認知測試的成績也表明,多參加體育鍛煉的老人大腦衰老得比較慢。
可是,受益的不僅僅是老人。英國研究人員安吉拉發現,在十一二歲的小學生中,每星期鍛煉三四次的人考試成績會高於平均水平,這種情況在男孩身上更明顯。總之,體育鍛煉可以為大腦提供更多的氧氣,保證能量供應。為什麼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大腦功能呢?這是因為運動可以促進新的腦細胞生長。人們曾經認為,人出生時神經細胞就發育完全,此後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然而,美國研究人員卻發現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即使是成年人也能長出新的神經細胞,運動是促進神經細胞生長的好方法。
即使是溫和的運動,如現在在女性中流行的瑜伽,對大腦也有很好的效果。加州大學的一項初步研究表明,不同的瑜珈姿勢具有不同的調節情緒的功效,在向後彎曲、向前彎曲和直立等幾種姿勢中,最能振奮精神的姿勢是盡力向後彎。
改善「工作記憶」
智商是一種衡量大腦解決問題能力的標准,它涉及到大腦的空間識別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決定智商高低的是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域,它是大腦的短期信息存儲和分析系統,就相當於計算機的內存條。例如,當你計算73減6加7時,你的「工作記憶」區域將保存所有必要的中間步驟,直到得到答案。
1974年,美國研究人員巴德雷和海徹在模擬短時記憶障礙的實驗基礎上提出了「工作記憶」的三系統概念,用「工作記憶」代替了原來「短時記憶」的概念。「工作記憶」為復雜的任務(比如言語理解、學習和推理等)提供臨時的儲存空間和加工時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記憶」系統能同時儲存加工信息,這和「短時記憶」概念僅強調儲存功能是不同的。
人們曾經認為智商完全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近年來的研究卻指出,後天的訓練可以改善大腦「工作記憶」,提高智商。研究人員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儀掃描大腦,測量了成人在參加「工作記憶」訓練計劃前後的大腦活動,經過5星期的訓練後,「工作記憶」能力明顯增加了。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參加過同樣訓練的兒童,他們的智商測試的成績提高了8%。
合理飲食
大腦是身體中最貪吃的器官,有許多特殊的飲食要求。因此,你吃的東西會影響你的想法。如果你想變得更加聰明,需要找出最佳的飲食組合就行了。
首先,讓我們從早餐說起。大腦最需要穩定的葡萄糖供應。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不吃早飯,人們的工作業績和學習成績就會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早餐不合理,可能更加影響大腦健康。根據2003年一項研究的結果,以碳酸飲料和甜點作為早餐的孩子,在有關記憶力和注意力的測試中,表現得就像70歲的老人。英國阿爾斯特大學的芭芭拉發現,烤麵包加豆類食品是極好的早餐組合。只吃烤麵包,可以提高兒童在認知測試中的成績。但是,如果測試的難度提高,含高蛋白的豆類食品則會起到更好的作用。豆類食品還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研究表明,高纖維食物與改善認知能力有關。如果你不習慣在午飯前吃豆類食品,全麥麵包加乳酪也是很好的選擇。乳酪中有大量的維生素B,它能有效地改善大腦的功能。
我們在吃午餐時,要避免吃高脂肪食物,雞蛋和綠色蔬菜是比較好的選擇。雞蛋中富含膽鹼,它是維生素B的復合體之一,可以減緩因年老導致的記憶力衰退。綠色蔬菜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劑,如β—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它們能清除有害的自由基,從而幫助老化的大腦保持極佳的狀態。這些綠色蔬菜包括白菜、菠菜、扁豆、洋蔥、綠菜花、蘆筍以及生菜等。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德懷特等人發現,食物中抗氧化劑的含量高,可以改善成年獵犬的認知能力,它們可以更快地學會一些新的動作。
東方人的晚餐一般都比較豐盛。然而,攝入過多的脂肪可能阻塞大腦的血管,影響大腦的功能,並促進人衰老。因此,晚餐宜清淡,最好以素食和碳水化合物為主,如面條、米飯、烤土豆或玉米粥,以及豌豆、蠶豆、豆腐等。吃完晚餐最好吃點水果,水果富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生理活性物質,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給老鼠定期喂一些水果後,它們的協調能力、注意力和短期記憶都有所改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平時要盡量少吃「垃圾食品」,特別是經過深加工的甜食,如蛋糕、點心和餅干,因為這些食品中含有各種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結構與飽和脂肪類似,不僅會增加體重,還與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有關,如誦讀困難、多動症、孤獨症等。還有研究人員報道,用垃圾食品喂養的老鼠在迷宮中很難找到出口,它們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想起以前走過的路。
修女的健腦秘訣
如果你不想在年老時變得老態龍鍾,那就來看看修女們的健身指南吧。如今,明尼蘇達州曼凱托市的女修道院似乎成為一個進行腦科學前沿實驗的場所。針對75歲到107歲的修女們的研究,肯塔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揭示保持大腦活躍和健康的秘密,678名天主教修女的壽命令人稱奇,其中有7位百歲以上的老人,還有很多修女身體很好,正朝這一目標邁進。這與她們良好的生活方式有關,她們既不抽煙,也不飲酒,安靜地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她們有堅定的信仰,飲食健康而且有節制。
有位修女馬提亞活到了104歲,最後安靜地在睡眠中離開人世。她快樂而又能幹,生前每天都為窮人編織手套。科學家解剖屍體後發現,馬提亞的大腦沒有過度老化的痕跡。馬提亞和其他修女是怎樣延緩衰老的呢?通過每年進行智力測試和詳細的醫學檢查,研究人員發現了修女的一些健腦秘訣:一是服用適量的水溶性維生素——葉酸;二是年輕時多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多與他人溝通,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第三,多參加智力活動和體育鍛煉,經常填字謎、猜謎語、做數學運算有助於防止大腦衰老。
莫扎特效應
10年前,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家弗朗西斯和她的同事發現,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改善人的數學和空間推理能力,從而掀起了一股聽莫扎特音樂的潮流。即使是實驗的老鼠,聽了莫扎特的音樂後,也能更快、更准確地走出迷宮。對老鼠來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能激發大腦中與神經細胞的信號傳輸有關的三個區域的潛能。研究人員發現,不少美妙舒緩的音樂都有助於開發大腦潛能。音樂之所以能提高大腦的能力,是因為音樂可以讓聆聽者感覺舒適、放鬆,而且有適度的興奮。其他類似的刺激也可以達到與音樂同樣的效果,比如,聽人講故事同樣能提高大腦的能力。
弗朗西斯等人發現,接受過音樂教育的6歲兒童,與接受表演教育或沒有接受任何特殊教育的兒童相比,智商平均高2-3分。經過2年音樂教育的學齡前兒童,比那些參加計算機教育的兒童,在空間推理能力測試中成績更好。學習音樂不但需要兒童有靈巧而精確的手指運動,而且要求他們傾聽音調和節奏的變化,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讓神經系統的各個部分都活躍起來,而且能更加協調地運行。神經反饋療法
研究表明,不少腦部疾病,如癲癇、失眠、多動症、耳鳴、焦慮症、中風和腦損傷等,都會有異常的腦電波產生。事實上,在許多疾病治療的過程中,也是要觀察腦電波的變化而決定用葯的劑量和治療成功與否的。最近,有一些專家以「神經反饋療法」成功地引導病人用思維去控制和改變自己的腦電波。
當我們沉著鎮靜、集中精力時,大腦中的α波就會逐漸增強。在一次實驗中,研究人員將α波的大小與電腦游戲中賽車的速度聯系起來。參加實驗者要用他們的思想讓汽車開得更快。許多人都設法做到了,而且最後他們好像變得更加活躍而且專心。這個實驗的成功帶動了更多的意料研究,神經反饋療法很快用於治療多動症的一種普遍的替代療法。現在,這種療法正用於更多的腦部疾病,並取得一定的療效。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人們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大腦中痛覺中樞的腦電波,來學會如何控制疼痛。
除了治療腦部疾病外,神經反饋療法還可以用於開發大腦潛能。英國倫敦皇家學院的研究人員約翰指出,這種方法可以改善學生的記憶力,並能讓他們在考試前更加鎮靜。而且,它還可以提高音樂家和舞蹈家的技巧。目前,正在測試它對歌劇演員和外科醫生的效果。有跡象顯示,神經反饋療法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力,讓靦腆的人更有自信,讓一蹶不振的人樂觀起來,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個性。</NOBR>
㈢ 蘇珊波爾加工作記憶的奇跡有哪些
匈牙利國際象棋選手Susan Polgar,她在1996年的國際象棋大賽中成為了象棋界的第一位世界女棋王。她的兩個妹妹同樣展現出了卓越的象棋能力。然而並不像所有人想像的那樣,Susan並沒有與生俱來的象棋天賦,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她的父親,一位很有遠見的心理學家。這位女棋王的經歷告訴我們一件事實,那就是——任何普通的孩子,都可以通過出色的教育而成為天才。Susan的父親是一位受訓的心理學家,對於天才兒童的育成有著卓越的研究。
天才兒童的最著名例子,當數莫扎特——這位5歲就開始作曲的音樂神童。雖然普遍的觀點認為莫扎特天生就具有卓越的音樂潛質,Susan的父親卻意識到,莫扎特的成功和其音樂家父親對兒子的早期教育密不可分。這位心理學家認為,特別的專業訓練遠比天生潛質更加重要,而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決定將其付諸實踐。他有一個教育公式:天才= 勤奮+幸運的環境。而幸運的環境,就是這位父親決定全力以赴為女兒們建造的東西。Susan的父母原本想要培養女兒在數學方面的天分,但她在4歲時意外對國際象棋展現出的興趣,讓他們改變了教育方針。一開始只是因為好奇,小Susan纏著父親教她下象棋。盡管Susan的家族裡並沒有國際象棋棋手的先例,她的父親卻抱持著一個觀點——他可以訓練女兒做好任何事,只要女兒對這件事依然有興趣。
然而這卻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在20世紀60年代,國際象棋依然被認為是男人的競技,有些人甚至認為女人的大腦根本就無法處理國際象棋比賽中的大量信息。事實真的如此嗎?
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Peter McLeod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很出名的迷宮實驗:當10個小男孩和10個小女孩同時進入迷宮尋找最中心的雕像時,小男孩從來都不會向大人詢問方向,他們確信自己比女孩兒方向感更強。當站在拱橋上觀察迷宮布局時,小男孩傾向於記住全局,他們能夠很好的記住自己曾經到過的地方和自己必須要前往的區域——或至少,他們認為自己記住了。
眾所周知,人的大腦有兩個半球。通常情況下,男性的右大腦皮層更厚一些,而這部分被認為和空間聯想有關。因此男孩子們傾向於使用更多的空間策略去思考問題——他們創造了整個迷宮的記憶圖像,以此為地圖,並且使用一些空間參照物(如太陽)來辨別自己的方位。通過調整大腦中的迷宮地圖,他們就可以得到具體的行路信息。
然而對於小女孩來說,與其去關注迷宮的整體,她們更喜歡去注意一些迷宮里的小細節。像男孩子一樣,她們同樣使用她們的右腦半球進行導航。但是女性的胼胝體(連接兩個半球的組織)卻更加發達,所以她們同樣依靠代表著語言和邏輯能力的左腦。與其去建立一個全局地圖,她們更願意去關注一些可以被描述成語言的特質,然後以這些細節建立起來的描述作為地標,一步一步走下去。不幸的是,雖然這種細節更容易被記憶,但是沒有全局地圖作為指導,小女孩們更容易迷路。McLeod教授也承認,這種迷宮對於小男孩來說可能更加有利,因為它並不具備太多的細節差異。
讓我們回到Susuan的故事。盡管有著先入為主的看法,男性在國際象棋這種需要強烈空間感的運動中佔有優勢,她的父親卻認為性別差異和棋藝的好壞沒有必然聯系。男女思考問題有顯著不同的出發點和思考方式,但這種差異卻並沒有優劣之分。「這種差異正是生命之美。」Susan如是說,「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條條大路通羅馬。」
學了幾個月後,4歲的小Susan被父親帶進了布達佩斯的國際象棋俱樂部。當小女孩打敗了很多俱樂部會員時,這些成熟的大人們竟紛紛抱怨著各種身體不適而憤然離席。她的神話也由此展開。
作為女棋王,Susan不需要棋盤,即可以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通過電話和對手對弈。棋盤就在她腦中。下盲棋對於記憶力訓練非常有幫助,而Susan在童年時就已經開始了這個訓練。現在的Susan甚至可以同時和5個棋手下棋並且獲勝。
下國際象棋是一個典型的工作記憶例子,它涉及到大腦前額葉的功能。腦神經元通過形成被激活的神經環路,存儲著所有需要的信息。但是這種神經環路連接在幾秒內就可能消失,因此工作記憶是很有限的。就像是臨時被拿來記錄的便簽紙,一次只能最多記錄7個數字。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最多隻能一下子記住七位數的電話號碼。
㈣ 考研科目的」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全國統考,那麼就考普通心理學、實用心、心理統計與測量、和發展心理學。(包括一點心史和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如果不參加統考,就看相應學校的招生簡章就可以了。
2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心理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心理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過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錄取,確保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質量。
Ⅰ. 考 查 目 標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普通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心理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Ⅱ. 考 試 形 式 和 試 卷 結 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二、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
三、試卷考查各部分內容所佔分值
普通心理學 100分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70分
實驗心理學 60分
心理統計與測量 7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65小題,每小題2分,共130分
多項選擇題 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綜合題 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Ⅲ.考 查 范 圍
普 通 心 理 學
[考查目標]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和基本理論,了解當代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2、能夠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一、心理學概述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 認知過程
2. 情緒、情感和意志
3. 能力與人格
(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2. 具體研究方法
觀察法;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
(三)心理學的發展簡史
1. 心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近代哲學的影響;生理學的影響。
2. 主要的心理學流派
構造主義學派;機能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格式塔學派;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認知學派。
二、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一)神經系統的構成
1. 神經元
2. 突觸
3.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
(二)腦的結構與功能
1. 腦的結構
2. 大腦皮層及其機能
3. 大腦兩半球的單側化優勢
(三)腦功能學說
1. 定位說
2. 整體說
3. 機能系統說
三、感覺
(一)感覺概述
1. 感覺的含義
2. 感覺的編碼
3. 感覺的測量
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費希納對數定律;史蒂文斯冥定律。
(二)視覺
1. 視覺刺激
2. 視覺的生理機制
3. 視覺的基本現象
色覺;視覺對比;馬赫帶;視覺適應;後像;閃光融合。
(三)聽覺
1. 聽覺刺激
2. 聽覺的生理機制
3. 聽覺理論
(四)其他感覺
1. 皮膚感覺
2. 嗅覺和味覺
3. 動覺
4. 平衡覺
5. 內臟感覺
四、知覺
(一)知覺概述
1. 知覺的含義
2. 知覺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覺的特徵
1. 知覺的選擇性
2. 知覺的整體性
3. 知覺的理解性
4. 知覺的恆常性
(三)空間知覺
1. 形狀知覺
2. 大小知覺
3. 深度和距離知覺
(四)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1. 時間知覺
2. 運動知覺
(五)錯覺
1. 錯覺的含義
2. 錯覺的種類
五、意識和注意
(一)意識與無意識
1. 意識的含義
2. 意識的功能
3. 無意識現象
4. 睡眠與夢
(二)注意概述
1. 注意的含義
2. 注意的種類與特徵
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選擇性注意、持續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三)注意的生理機制和認知理論
1. 注意的生理機制
2. 注意的認知理論
過濾器理論;衰減理論;認知資源理論;雙加工理論。
六、記憶
(一)記憶概述
1. 記憶的含義
2. 記憶的過程
3. 記憶的分類
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4. 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二)感覺記憶
1. 感覺記憶的含義
2. 感覺記憶的信息編碼
(三)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1. 短時記憶的含義
2. 短時記憶的信息編碼
3. 短時記憶信息的存儲和提取
4. .工作記憶
(四)長時記憶
1. 長時記憶的含義
2. 長時記憶的信息編碼
3. 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與提取
4. 長時記憶中信息的遺忘
遺忘的含義;遺忘的進程;遺忘的原因。
(五)內隱記憶
1. 內隱記憶的含義
2.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關系
七、思維
(一)思維概述
1. 思維的含義
2. 思維的特徵
3. 思維的種類
4. 思維的過程
(二)概念
1. 概念的含義
2. 概念的種類
3. 概念的結構
4. 概念的形成
(三)推理
1. 三段論推理
2. 條件推理
(四)問題解決
1. 問題解決的含義與基本過程
2. 問題解決的策略
演算法式;啟發式。
3. 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五)創造性思維
1. 創造性思維的含義
2. 創造性思維的心理成分
3. 影響創造性思維的因素
(六)表象和想像
1. 表象
表象的含義;表象的特徵;表象在思維中的左右。
2. 想像
想像的含義;想像的種類。
八、語言與言語
(一)語言與言語概述
1. 語言與言語的概念及其特徵
2. 語言的結構
3. 言語的種類
4. 語言的表徵與加工過程
(二)語言加工的生理機制
1. 言語的發音機制
2. 語言加工的中樞機制
(三)語言的理解
1. 語音知覺
2. 詞彙的理解
3. 句子的理解
4. 文本的理解
5.影響語言理解的因素
九、動機與意志
(一)動機概述
1. 動機的含義
2. 動機的功能
3. 動機的種類
4. 動機與行為效率的關系
(二)需要
1. 需要的含義
2. 需要的種類
3.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三)動機理論
1. 本能論
2. 驅力理論
3. 喚醒理論
4. 誘因理論
5. 認知理論
(四)意志行動
1. 意志行動的基本階段
2. 意志行動中的動機沖突
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多重趨避沖突。
3. 意志行動中的挫折
挫折的含義;挫折情境的形成;挫折的反應;挫折的承受力。
4. 意志的品質
十、情緒和情感
(一)情緒和情感概述
1. 情緒、情感的含義
2. 情緒、情感的功能
3. 情緒和維度和兩極性
4. 情緒、情感的分類
(二)情緒的生理機制
1. 情緒的腦中樞機制
2. 情緒的外周神經機制
(三)表情
1. 面部表情
2. 體態表情
3. 語調表情
(四)情緒理論
1. 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
2. 坎農—巴德學說
3. 認知理論
(五)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 能力的含義
2. 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3. 能力、才能與天才
(二)能力的種類和結構
1. 能力的種類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 能力的結構
(三)能力的理論
1. 能力的因素說
2. 能力的結構理論
3.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論
(四)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個體差異
1. 能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2. 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
3. 能力形成的影響因素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 人格的含義
2.人格的特徵
(二)氣質與性格
1.氣質概述
氣質的含義;氣質的類型;氣質理論。
2. 性格概述
性格的含義;性格特徵。
(三)認知風格
1. 場獨立性—場依存性
2. 沖動型—沉思型
3. 同時性—繼時性
(四)人格理論
1. 特質理論
2. 類型理論
(五)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
發 展 與 教 育 心 理 學
[考查目標]
1.、理解和掌握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論及其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2、理解和掌握認知、語言、社會性等領域發展的年齡特徵、相關理論及其經典實驗研究。
3、能夠運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則,認識和分析個體發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與相關問題。
發展心理學
一、發展心理學概述
(一)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三)發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1. 橫斷研究
2. 縱向研究
3. 聚合交叉研究
4. 雙生子研究
(四)發展心理學的歷史
1. 近代西方兒童心理學產生的歷史原因
2. 從兒童發展到個體畢業發展研究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
(一)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2. 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觀
3. 精神分析理論和心理發展觀
4. 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
1. 關於遺傳和環境的爭論
2. 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
3. 兒童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4.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
三、心理發展的生物學基礎與胎兒發育
(一)生命的開始與遺傳基因
1. 染色體、DNA和基因
2. 減數分裂和細胞增殖
3. 有絲分裂和細胞增殖
4. 顯性和隱性基因
5. 遺傳疾病
(二)胎兒的發展與先天素質
1. 胎兒的發育過程
2. 胎兒正常發育的條件
四、嬰兒心理發展
(一)嬰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
(二)嬰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1. 嬰兒大腦結構的發展
2. 嬰兒大腦機能的發展
(三)嬰兒動作和活動的發展
1. 動作發展的規律
2. 動作發展的階段
3. 動作發展的訓練
(四)嬰兒言語的發展
(五)嬰兒心理過程的發展
1. 嬰兒感覺的發展
2. 嬰兒知覺的發展
(六)嬰兒氣質的發展
1. 嬰兒氣質類型學說
2. 氣質的穩定性與可變性
(七)嬰兒社會性的發展
1. 嬰兒的情緒發展
2. 嬰兒的依戀
3. 早期同伴交往
五、幼兒心理發展
(一)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
(二)幼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1. 幼兒大腦結構的發展
2. 幼兒大腦機能的發展
(三)幼兒的游戲
1. 游戲理論
2. 游戲種類及其發展
(四)幼兒語言的發展
1. 詞彙的發展
2. 句子的發展
3. 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五)幼兒認知的發展
1. 記憶的發展
2. 思維的發展
(六)幼兒個性與社會性發展
1. 心理理論
2. 幼兒道德認知發展
3. 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
4. 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5. 同伴關系
六、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
(一)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
(二)童年期兒童的學習
(三)童年期兒童言語的發展
1. 書面言語的發展
2. 內部言語的發展
(四)童年期兒童認知的發展
1. 思維發展的一般特點
2. 元認知及其發展
(五)童年期兒童的個性、社會性發展
1. 自我意識發展
2.社會認知與交往技能
3. 品德發展
七、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一)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二)生理發育
1. 生理變化的主要表現
2. 第二性特徵與性成熟
(三)認知發展
1. 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
2. 辯證思維的發展
(四)自我發展
1. 青少年自我發展的一般特徵
2. 自我同一性的發展
(五)社會性發展
1.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2. 反社會行為
(六)情緒
1. 青少年情緒發展的一般特點
2. 常見情緒困擾
3. 情緒調節的ABC理論
八、成年期心理發展
(一)成年期發展任務理論
(二)認知發展
1. 成人認知發展的主要理論
2. 認知老化的代表性觀點
感覺功能理論;加工速度理論;抑制理論;工作記憶理論;
(三)人格發展
1. 自我發展理論
2. 穩定性與可變性
(四)生命的終結
1. 死亡的意義
2. 死亡焦慮
3. 臨終心理
4. 死亡應對
教育心理學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三)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 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2.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3.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
二、學習及其類型
(一)學習的實質與作用
(二)學習的作用
(三)學習的分類
1. 學習主體分類
2. 加涅的學習分類
3. 奧蘇伯爾的學習性質分類
4. 學習結果分類
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我國的學習結果分類。
三、學習的主要理論
(一)學習的聯結理論
1. 經典性條件作用說
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經典性條件作用的主要規律;華生對經典條件作用的發展;經典性條件作用的教育應用。
2.操作性條件作用說
桑代克的聯結—試誤說;斯金納的經典實驗及行為分類;操作性條件作用的主要規律;程序教學與行為矯正。
3. 觀察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的早期探索;班都拉的經典實驗與發現;觀察學習的基本過程與條件;觀察學習理論的教育應用。
(二)學習的認知理論
1. 早期的認知學習理論
格式塔學派的完形—頓悟說;托爾曼的認知—目的說;早期認知學習理論的啟示。
2.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
認知學習觀;結構教學觀;發現學習。
3. 奧伯蘇爾的有意義接受說
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認知同化理論與先行組織策略;接受學習的界定及評價。
4.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學習階段及教學設計。
(三)學習的建構理論
1. 建構主義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取向
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
3. 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應用
4.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應用
四、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其作用
1. 學習動機的含義
2. 學習動機的分類
3. 學習動機的作用
(二)學習動機的主要理論
1. 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
2. 學習動機的人本理論
3. 學習動機的社會認知理論
(三)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 學習動機的培養
2. 學習動機的激發
五、學習的遷移
(一)學習的遷移的實質與作用
1. 學習的遷移的實質
2. 學習的遷移的分類
3. 學習的遷移的作用
(二)學習的遷移的主要理論
1. 學習的遷移的經典理論
2. 學習的遷移的現代理論
(三)學習的遷移的條件與促進
1. 學習的遷移的條件
2. 學習的遷移的促進
實 驗 心 理 學
[考查目標]
1、掌握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基本原則與基本過程
2、掌握心理學實驗研究的技術與方法
3、具備實驗設計和撰寫研究報告的能力
一、實驗心理學概述
(一)實驗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二)心理學實驗研究的一般程序
1. 課題選擇與文獻查閱
2. 提出問題與研究假設
3. 實驗設計與實施
4.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5. 研究報告的撰寫
二、心理實驗的變數與設計
(一)心理實驗的含義與基本形式
(二)心理實驗中的變數及其控制
1. 自變數的種類與控制
2. 因變數的種類與控制
3. 無關變數及其控制
(三)實驗設計
1. 實驗設計及評價標准
2. 前實驗設計與事後設計
3. 准實驗設計
4. 真實驗設計
完全隨機單因素設計;完全隨即多因素設計;隨即區組設計。
(四)實驗研究的效度
1. 內部效度與外部效度
2. 內部效度的影響因素
3. 外部效度的影響因素
三、反應時法
(一)反應時概述
1. 反應時的研究意義和歷史發展
2. 反應時實驗的種類
(二)反應時的影響因素
1. 外部因素
2. 機體因素
(三)反應時技術及其發展
1. 反應時技術
減法法;加法法;開窗實驗。
2. 反應時技術的發展
四、心理物理學方法
(一)閾限的測量
1. 極限法
極限法的特點;絕對閾限的測定;差別閾限的測定;極限法的變式。
2. 平均差誤法
平均差誤法的特點;絕對閾限與差別閾限的測定;誤差的控制。
3. 恆定刺激法及其變式
恆定刺激法的特點;絕對閾限的測定;差別閾限的測定;不肯定間距的不穩定性;恆定刺激法的變式。
(二)心理量表法
1. 量表的類型
直接量表和間接量表;等級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心理量表的評價。
2. 感覺比例法與數量估計法
感覺比例法;數量估計法;製作等比量表應注意的問題。
3. 感覺等距法與差別閾限法
差別閾限法;感覺等距法;評價量表。
4. 對偶比較法與等級排列法
對偶比較法;等級排列法。
(三)信號檢測論
1. 信號檢測論的由來電子偵查系統中的信號檢測問題;人類感知過程的信號檢測問題。
2. 信號檢測論的基本原理
統計學原理;最優決策原則。
3. 辨別力指數dˊ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線
4. 信號檢測論的應用
有無法;評價法;迫選法。
五、主要的心理學實驗
(一)聽覺實驗
1. 聽覺現象的測定
聲音的心理特徵;聲音的掩蔽;聽覺疲勞與適應。
2. 聲音的空間定位實驗
聲音方向定位線索;聽覺空間定位的實驗方法。
3. 語音知覺實驗
語音及其聲學特點;語音知覺的聲學線索和語音知覺的范疇性。
(二)視覺實驗
1. 基本視覺現象的測定
明適應和暗適應的研究;視敏度的測定;閃光臨界融合頻率的測定。
2. 顏色視覺
視覺的顏色現象實驗;顏色的知覺現象實驗。
(三)知覺實驗
1. 知覺組織的實驗研究
2. 知覺恆常性的實驗研究
經驗和知覺恆常性實驗;大小恆常性實驗;形狀恆常性實驗。
3. 空間知覺和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
空間知覺實驗;運動知覺實驗
4. 知覺與覺察實驗
無覺察知覺的測定;盲視的實驗。
(四)學習實驗
1. 條件性學習實驗
2. 認知性學習實驗
(五)記憶實驗
1. 感覺記憶的實驗
2. 短時記憶的實驗
3. 長時記憶的實驗
4. 工作記憶的實驗
5. 內隱記憶的實驗
(六)情緒實驗
1. 情緒的生理指標測量
2. 面部表情的測量
3. 情緒的主觀體驗測量
(七)注意實驗
1. 過濾器模型及其雙耳分聽實驗
2. 注意資源有限理論及其實驗
3. 雙加工理論及其實驗
4. 注意的促進和抑制及其正負啟動實驗
心 理 統 計 與 測 量
[考查目標]
1. 正確理解心理統計與心理測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統計與心理測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有關統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確解釋統計分析結果。
3. 掌握各種測量理論和各種測量指標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使用各種測驗,並對其結果進行解釋。
一、描述統計
(一)統計圖表
1. 統計圖
2. 統計表
(二)集中量數
1. 算術平均數
2. 中數
3. 眾數
(三)差異量數
1. 離差與平均差
2. 方差與標准差
3. 變異系數
(四)相對量數
1. 百分位數
2. 百分等級
3. 標准分數
(五)相關量數
1. 積差相關
2. 等級相關
3. 肯德爾等級相關
4. 點二列相關與二列相關
5. φ相關
二、推斷統計
(一)推斷統計的數學基礎
1. 概率
2. 正態分布
3. 二項分布
4. 抽樣原理與抽樣方法
5. 抽樣分布
(二)參數估計
1. 點估計、區間估計與標准誤
2. 總體平均數的估計
3. 標准差與方差的區間估計
(三)假設檢驗
1. 假設檢驗的原理
2. 樣本與總體平均數差異的檢驗
3. 兩樣本平均數差異的檢驗
4. 方差齊性檢驗
5. 相關系數的顯著性檢驗
(四)方差分析
1. 方程分析的原理與基本過程
2. 完全隨即設計的方差分析
3. 隨即區組設計的方程分析
4. 兩因素方差分析
5. 事後檢驗
(五)回歸分析
1.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2. 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檢驗
3. 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應用
(六)卡方檢驗
1. 擬合度檢驗
2. 獨立性檢驗
(七)非參數檢驗
1. 獨立樣本均值差異的非參數檢驗
2. 相關樣本均值差異的非參數檢驗
三、心理測量的基本理論
(一)心理測量的理論基礎
1. 心理測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測量的特徵分類
3. 經典測量理論和真分數理論模型
(二)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1. 測量的信度
信度的定義;信度系數的估計;信度的影響因素與改進。
2. 測量的效度
效度的定義;效度的估計;效度的影響因素與改進。
3. 信度與效度的關系
(四)心理測量的誤差
1. 測量誤差的定義
2. 測量的隨即誤差來源及控制
3. 測量的系統誤差來源及控制
4. 測量誤差的估計
(五)心理測驗的項目分析
1. 題目的難度
2. 題目的區分度
3. 題目的綜合分析和篩選
(六)心理測驗編制技術
1. 心理測驗編制的基本程序
2. 測驗目標與命題雙向細目表
3. 題目編制技術
(七)心理測驗的施測
1. 測驗的設計
2. 施測的程序和步驟
(八)測驗常模
1. 常模與常模團體
2. 分數轉換與合成
3. 常模的編制
4. 幾種常用的常模
(九)標准參照測驗
1. 標准參照測驗的定義與作用
2. 標准參照測驗的題目分析
3. 標准參照測驗的信度與效度
4. 標准參照測驗的分數解釋
(十)心理測驗理論的新發展
1. 經典測驗理論的局限
2. 項目反應理論
3. 概化理論
4. 測驗等值
四、心理測驗的應用
(一)成就測驗
1. 成就測驗的定義
2. 成就測驗的編制
3. 成就測驗的標准化
(二)智力測驗
1. 智力測驗的定義
2. 個體智力測驗
3. 團體智力測驗
(三)能力測驗
1. 能力傾向測驗
2. 特殊能力測驗
3. 創造力測驗
(四)人格測驗
1. 人格測驗的定義
2. 自陳測驗
3. 投射測驗
4. 情景測驗
(五)其他常用的心理測驗
1. 心理健康測驗
2. 態度測驗
3. 興趣測驗
Ⅳ. 試 題 示 例
一、單項選擇題:1~65小題,每小題2分,共1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請選出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試題示例:
1.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種感覺現象是
A. 對比 B. 適應 C. 後像 D. 感受性
2. 標志科學兒童心理學誕生的《兒童心理》一書的作者是
A. 鮑德溫( J. M. Baldwin ) B. 皮亞傑( J. Piaget )
C. 普萊爾( W. Prdyer ) D. 弗洛伊德( S. Freud )
3. 常用來估計測驗一致性信度的α 系數是
A. 信度的精確估計 B. 信度估計的上限 C. 信度估計的下限 D. 依條件而定
二、多項選擇題:66~75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選出所有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多選、少選均不得分。
試題示例:
66. 下列心理現象中,屬於學習的有
A. 兒童進入青春期後出現變聲 B. 運動員吃興奮劑提高了成績
C. 昆蟲形成對光收縮身體的條件反射 D.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7. 感覺閾限測量的基本方法有
A. 恆定刺激法 B. 調整法 C. 等級法 D. 最小變化法
三、簡答題:76~80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試題示例:
76. 簡述需要與動機的關系。
77. 簡述視崖實驗及其意義。
四、綜合題:81~8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試題示例:
81. 論述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關系。
㈤ 如何提高腦力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最近將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歸納出提高腦力的幾種方法。
早餐要吃好
為改善大腦功能,首先要吃早飯。一項研究還發現,如果孩子早餐喝可樂,吃含糖量高的快餐,他們在記憶力與注意力測試中的表現就會與70歲的老人相當。專家建議,早餐最好吃豆子,豆子中的高蛋白是大腦理想的能量來源。
「莫扎特效應」
1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就發現,經常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人們的數學邏輯和推理能力。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證明音樂有助於大腦的開發。其中一項研究將6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上音樂課,另一組上戲劇課。一段時間後,前一組孩子的智商平均提高了2—3點,後一組則沒有什麼變化。
訓練「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指的是大腦的短期信息儲存系統,工作記憶的儲存能力越大,智商就越高。而工作記憶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的,例如記住格子中一系列小點兒的位置等。
掌握記憶方法
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進入「世界記憶錦標賽」前八名的選手並沒有特別高的智商,而是掌握了巧妙的方法。例如為記住一副撲克牌的排列順序,選手會賦予每張牌一個身份,要麼是一件物品要麼是一個人。在翻這副牌時選手會按照與這些物品或人發生關系的順序編一個故事,記住牌的順序。
做有氧運動
運動不僅可健身,還能健腦。研究發現,每周步行3次,每次半小時,一個人學習、集中精力和抽象推理的能力就能提高15%。有氧運動對大腦尤其有益,因為它可將更多的氧氣輸送到大腦。
學會集中精力
為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不要在容易使你分心的環境里工作。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正聚精會神地工作,這時被一件事打擾,例如接了一電話,他至少需要15分鍾才能重新進入那種精力高度集中的狀態。
利用神經反饋
當我們集中精力時,大腦發出的阿爾法腦波就會增強。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個電腦游戲中汽車的速度與阿爾法腦波的強度聯系起來,然後讓參加試驗的人通過意念來使汽車加速,結果許多人成功了。科學家發現,這種方法可以改善記憶能力,提高人們的創造性。
此外,保證充足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抽煙不喝酒,適當服用可保持清醒的葯品都是提高腦力的好辦法。
㈥ 當大腦需要做創造性活動的時候應不應該聽歌
高考之前為了鍛煉抗干擾能力決定邊聽歌邊做題,從鋼琴曲到流行歌曲,到最後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邊聽小蘋果邊打拍子邊唱出來邊做數學題。結果到高考的時候發現,沒有音樂聽了!大腦一片空白!首先個人經常聽的音樂可以分成這兩類:純音樂,主要是鋼琴曲和交響樂,我聽的交響樂基本上都是電影原聲歌曲,語言上包括大陸歌曲,粵語歌曲,英語歌曲和日韓歌曲,首先,如果學習的時候,個人感覺最適合的是鋼琴曲,舒緩的節奏可以使大腦保持放鬆狀態。不過如果題目比較簡單的話,可以嘗試交響樂,如果節奏夠快的話可以提升做題速度。另外可以嘗試做題的時候聽馬克西姆的鋼琴曲,我覺得很適合。歌曲這東西我不建議大家沾,如果一定要聽,那也只能聽英文歌或者日韓,因為國語我們能聽懂,後果就是分散注意力從而影響工作。好吧如果一定要聽國語,那也僅限於語文英語,因為聽著國語歌根本做不了數學。再有,如果聽多了,容易產生學習時聽歌的條件反射,後果見上文。對了如果有人聽搖滾樂能做數學題一定要告訴我,我一直在嘗試都沒做到!如果是搞創作的時候,就會比較寬限了。寫代碼的時候各種音樂都OK,喜歡就好。寫文案的時候依舊是除了國語歌曲都OK,至於畫畫的時候最好還是聽一點有意境的純音樂吧。利益相關:寫這篇答案的時候聽了一首鋼琴曲一首英文歌和一首《童話》。
㈦ 一天中,孩子記憶力最好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6-7點鍾這段時間,8-10點鍾這段時間,18-20點鍾這段時間,21點鍾這段時間直到臨睡前為一天中最佳的記憶時間。
(7)工作記憶創造性擴展閱讀:
對記憶最基本的、也是被廣泛接受的分類,是根據記憶持續的時間將其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短期記憶
短期記憶模型在過去25年裡面為"工作記憶"所取代,有三個系統組成:空間視覺形成的短期視覺印象。聲音迴路儲存聲音信息,這可以通過內在不斷重復長時間存在。中央執行系統管理這兩個系統並且將信息與長期記憶的內容建立聯系。
長期記憶
記憶的內容不但是按主題,而且按時間被組織管理。一個新的經驗,一種通過訓練得到的運動模式,首先去到 工作記憶作短期記錄,在此信息可以被快速讀取,但容量有限。出於經濟原因考慮,這些信息必須作一定清理。重要的或者通過「關聯」作用被聯想在一起的信息會被輸送到中長期記憶。不重要的信息會被刪除。
記憶內容越是被頻繁讀取,或是一種運動被頻繁重復進行,反饋就越是精細,內容所得的評價會提高,或是運動被優化。後面一點的意思是,不重要的信息會被刪除,或是另存到其他位置。記憶的深度一方面和該內容與其他內容的連接數目,另一方面與情感對之的評價有關。
據生理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在一天中有一定的活動規律:
6—8點:機體休息完畢並進入如興奮狀態,肝臟已將體內的毒素全部排凈,頭腦清醒,大腦記憶力強,此時進入第一次最佳記憶期。
8—9點:神經興奮性提高,記憶仍保持最佳狀態,心臟開足馬力工作,精力旺盛,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能力,可以安排難度大的攻堅內容。
10—11點:身心處於積極狀態,熱情將持續到午飯,人體處於第一次最佳狀態。此時為內向性格者創造力最旺盛時刻,任何工作都能勝任,此時虛度實在可惜。
12點:人體的全部精力都已調動起來。全身總動員,需進餐。此時對酒精仍敏感。午餐時一桌酒席後,對下半天的工作會受到重大影響。
13—14點:午飯後,精神睏倦,白天第一階段的興奮期已過,精力消退,進入24小時周期中的第二低潮階段,此時反應遲緩,有些疲勞,宜適當休息,最好午睡半到一小時。
15—16點:身體重新改善,感覺器官此時尤其敏感,精神抖擻,試驗表明,此時長期記憶效果非常好,可以合理安排一些需「永久記憶」的內容記憶。工作能力逐漸恢復,是外向性格者分析和創造最旺盛的時刻,可以持續數小時。
17—18點:工作效率更高,體力活動的體力和耐力達一天中的最高峰時期,試驗顯示,這段時間是完成復雜計算和比較消耗腦力作業的好時期。
19—20點:體內能量消耗,情緒不穩,應休息。
20—21點:大腦又開始活躍,反應迅速,記憶力特別好,直到臨睡前為一天中最佳的記憶時期(也是最高效的)。
22—24點:睡意降臨,人體准備休息,細胞修復工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