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暮江吟>詩中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了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
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⑵ 語文作業通
淺談詩歌意象 詩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數直接抒情,絕大多數都要為情感的抒發找個可代表、可象徵、可寄託的具體的「象」。要體味詩情就必須解開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讀詩歌的第一步。 那麼怎麼把握意象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須明了概念的內涵。 「意」是作者表達的中心,寄託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體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趣的有機融合,也指傳達於作品中包含著主觀思想情趣的具體形象。簡言之,就是有作者情意的物象。生活中的客觀實在就不能算意象,如我們看到的江河中的「水」。但它一旦攝入作者的筆端,有了情的滲透就算意象了,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間的「秋水」則是意象,它表現出了作者的一種審美情趣。其間的「孤鶩」,倘有人想到烤著吃,則就不懂意象了,因它是表現作者的情緒的,而不再是純粹的客觀物質了。再譬如天上的「明月」,照明時只是一客觀實在,而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傳遞出的是思鄉之情,「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一種祝福,「波心盪,冷月無聲」則營造出冷靜凄清之境界。 其次調動自己生活積累,張開聯想、想像的翅膀去感受、體驗。 想像不僅對於詩人的創造是一種必要,對於讀者的欣賞也是一種必要。可以認為,詩人通過想像創造出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像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而感受、體驗則是指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靈與心靈相交流,感情與感情相交流,對詩人的想像活動進行再經歷和再體驗。不妨從經典詩歌中去體味。如元代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間涉及意象達十一個之多,且有意象疊加之特性,展開我們豐富的想像,眼前有這么一些畫面:枯藤繞在一棵老樹上,樹的枝椏上棲著一隻烏鴉——耷拉著腦袋;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緩緩走著,遠處太陽就要下山了,一個背著行囊的人目光流連,無聲地嘆息,此時西風陣陣。這樣不難體味景的蕭瑟,情的悲涼。或許有人要問:「小橋流水人家」不蕭條吧?確實,它很清悠、溫馨,傳遞出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味。但假使我們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不難感覺這更增添了遊子的思鄉之愁。試想一下,一個遠在他鄉的人,或功名不就,或仕途不順,或經商不利……凡此種種,總歸是一失意人兒,面對「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逸、和諧,豈不生發家的嚮往和對自己人生失意的惆悵,何況又值「最難消遣」的黃昏,外加西風蕭瑟。正所謂觸樂景生悲情是也。此時還可進一步揣摩意象,如可探討,鴉為什麼用「昏」來修飾,「老」可不可以?「瘦馬」換成「肥馬」,效果會怎樣……這樣下去,收效肯定頗豐。如果你會畫幾筆,不妨把這一刻定格在你的畫紙上,畢竟詩畫是相通的。 由此可見,解讀意象則是在解讀心靈、解讀情感,是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已掌握的知識去拓寬作品的情境,從中領會和捕捉作品中更深遠的東西。 如適時引入有比較性的詩歌進一步揣摩比較效果會更佳。可聯系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長沙》上闋:「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其間的意象有搏擊長空的雄鷹、自由自在的游著的魚兒、千帆競發的船隻、楓葉紅遍的萬山等等,景物豐富,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真是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湘江秋景圖。與《天凈沙·秋思》中蕭瑟悲涼的遊子悲秋截然不同,同是描繪秋景,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無他,唯意象異耳;意象的不同,所傳遞的情緒自然也就不同,所謂景因情異。從中還可透視出作者的氣質、氣度、情趣、性格、胸懷等。當然與他們所處的時代及背景也是分不開的。此不贅述。 最後還須重申意象的豐富性和特定性。正如上文所說:不同意象表達不同的情緒。其實,同一意象也可表達不同的情緒,畢竟意象是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的。以夕陽為例。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夕陽,其傳遞出的是斷腸之夕陽;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的夕陽則有無奈、惆悵之感;而「只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中的夕陽則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味;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的夕陽則多了幾份悠閑和恬淡。甚至同一事物由於表達名稱的不同,它的意味也有不盡相同的,如「夕陽」與「落日」。「夕陽」給人再現火一樣的燃燒的晚霞,一片鮮紅,讓人情緒激動,煥發豪情;「落日」,一片空曠,一片灰暗,一片荒涼,人內心深處頓感荒涼感傷。這也許就是我們的意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的緣故吧。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楊柳」,從《詩經》中的「今我往矣,楊柳依依」到柳永《雨淋霖》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無不透露出別離時依依不捨之情懷。還有「杜鵑」、「蓮花」等等。這可讓學生自己去搜尋,揣摩、體味、積累。 實踐證明,從上面三個方面入手,對於提高學生解讀詩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當然,要想很好地解讀詩歌的意象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還須多讀、多鑒賞、多積累。 淺談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一種特殊的意象體系,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的重要范疇。它奠基於先秦,肇源於六朝,產生在盛唐,發展成熟於唐末至近代,對中國文藝影響深遠。意境在繪形上具有主觀、虛化、集合性的特點,在表意上具有主導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點。根據側重點的不同,意境又可分為情境、物境兩種基本形態。 一、 意境的基本定義 我國學者對意境的普遍定義是:指創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川北教育學院蔣均濤教授在《審美詩論》中做了如下闡釋:「意境不等於藝術形象。它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的人、事、物、景的表現特徵相互交融形成的情與景、意與象的有機統一體。是通過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現出的能把人們引入進行充分想像的藝術空間的審美化境。」 下面是一些當代文史工具書中關於「意境」的解釋: 1、《現代漢語辭典》:「意境,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2、《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意境,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抒情詩及其它文學創作中一種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是由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而成的意蘊或形象」。 3、《中國詩學大辭典》:「意境是一種形象創造、具有味之無窮的獨特審美品格」。 4、《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意境指的是通過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能夠把讀者引入到一個想像的空間的藝術境界」。 二、 意境說的產生與發展 古代意境說最早的源頭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禮》中的「興」。「興」與「象」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審美概念,已經具有後世成熟期意境理論的萌芽,即肯定心與物的合一,人的內部心靈與外部世界的統一,言語的有限表達與無限引發的統一。它包含兩個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魏晉六朝儒釋道融合,自覺抒情詩的大量產生,尤其是山水田園詩為意境說奠定了創作上的基礎。「意境」這一概念的提出,始於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詩格》:「詩境有三。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鏡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此外,晚唐司空圖的韻味說、宋末嚴羽的興趣說、清初王士禎的神韻說都可以看作意 境說的變體。 到了近代,王國維運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提出的境界說是對傳統意境說的繼承和發展: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 觀我者,意余於境;而出於觀物者,境多於意。然非物無以見我,而觀我之時,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也。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到20世紀,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等中國美學家對「意境說」 繼續進行了深化和完善,朱光潛這樣描述詩歌的「意境」:「每首詩都自成一種境界。無論是作者或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地突現於眼前,使他神魂為之勾攝,若驚若喜,霎時無暇旁顧,彷彿這小天地中有獨立自足之樂,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個人生活中一切憎愛悲喜,都像在霎時間煙消雲散去了。純粹的詩的心境是凝神注視,純粹心所視境是孤立絕緣,心與其所觀境如魚戲水,忻合無間。」 三、 意境的特徵 意境的繪形除了要受主體意識的投射、點染外,還有虛化和集合性的特點。 詩歌要抒發詩人個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生活成為詩歌特有的內容,詩歌「為提供內心關照而工作」。這就決定了詩歌要受到詩人主體意識的投射和點染。 虛化,是指作家對具體物象及相互關系不作工筆式的實寫描繪,而是跳躍式的大筆虛寫乃至不寫,因而使詩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給讀者留下想像和體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方士庶在《天慵庵隨筆》中寫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如李商隱詩《錦瑟》中「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一句,並非實寫滄海月和藍田玉,而是通過對它們的描寫引起聯想和想像,營造出虛幻哀傷的氛圍,抒發韶華易逝、往事如煙的悲痛。可見,有虛有實,實中有虛,是意境的一個基本特徵。 集合性是指構成意境的各種物象不是支離破碎的羅列和堆砌,而是緊密和諧地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建成生動的環境、場景、氛圍,從而形成立體感和空間感。在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不同的意象連綴在一起,又通過特定的形容詞的修飾,營造出羈旅傷感的凄冷情境。 意境的表意具有主導性、超越性、哲理性的特點。 主導性即根據主觀意念對客觀事物的面貌和性質作種種渲染和改造,對客觀物象之間的聯系作種種調整和虛構。如杜甫《春望》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傷別之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極言其傷心欲絕。 所謂超越性,是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蘊不但超越了具體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了玩味體驗的空間。葉燮在《原詩》中有這樣的論述: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託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於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 哲理性是指已經所包含的意蘊往往已不是或不僅僅是對具體事物的認知評價,而是對整個社會、人生、宇宙、歷史的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讀者對意境的感悟也常常會進入詩的哲理性層面,從而超越詩人的本意。比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 意境的基本形態 雖然一般的詩歌都是有情有景,但根據側重點的不同,意境又可分為情境、物境兩種基本形態。 所謂情境,即以寫情為主,以描寫詩人情感狀態創造情感空間來構成意境。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意勝」。如晏幾道的《臨江仙》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一句,生動地展現出詩人獨自淋著細雨站在暮春落花間的孤單與傷感。 所謂物境,是以寫物為主構成的意境,主觀情感只是隱蔽地寄託在詩中。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以境勝」。如王維《漢江臨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句對江天山色的描繪給人以空靈大氣,渾然忘我之感。 五、 意境的大小之別 意境有大小。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氣魄宏大,壯闊浩渺,是為大境界。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刻畫細膩,寸寸柔情,是為小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大境給人雄渾壯闊之感,小境則給人柔美婉約之感。妙處各有千秋。
⑶ 語文作業
淺談詩歌意象
詩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數直接抒情,絕大多數都要為情感的抒發找個可代表、可象徵、可寄託的具體的「象」。要體味詩情就必須解開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讀詩歌的第一步。
那麼怎麼把握意象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須明了概念的內涵。 「意」是作者表達的中心,寄託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體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趣的有機融合,也指傳達於作品中包含著主觀思想情趣的具體形象。簡言之,就是有作者情意的物象。生活中的客觀實在就不能算意象,如我們看到的江河中的「水」。但它一旦攝入作者的筆端,有了情的滲透就算意象了,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間的「秋水」則是意象,它表現出了作者的一種審美情趣。其間的「孤鶩」,倘有人想到烤著吃,則就不懂意象了,因它是表現作者的情緒的,而不再是純粹的客觀物質了。再譬如天上的「明月」,照明時只是一客觀實在,而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傳遞出的是思鄉之情,「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一種祝福,「波心盪,冷月無聲」則營造出冷靜凄清之境界。
其次調動自己生活積累,張開聯想、想像的翅膀去感受、體驗。
想像不僅對於詩人的創造是一種必要,對於讀者的欣賞也是一種必要。可以認為,詩人通過想像創造出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像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而感受、體驗則是指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靈與心靈相交流,感情與感情相交流,對詩人的想像活動進行再經歷和再體驗。不妨從經典詩歌中去體味。如元代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間涉及意象達十一個之多,且有意象疊加之特性,展開我們豐富的想像,眼前有這么一些畫面:枯藤繞在一棵老樹上,樹的枝椏上棲著一隻烏鴉——耷拉著腦袋;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緩緩走著,遠處太陽就要下山了,一個背著行囊的人目光流連,無聲地嘆息,此時西風陣陣。這樣不難體味景的蕭瑟,情的悲涼。或許有人要問:「小橋流水人家」不蕭條吧?確實,它很清悠、溫馨,傳遞出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味。但假使我們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不難感覺這更增添了遊子的思鄉之愁。試想一下,一個遠在他鄉的人,或功名不就,或仕途不順,或經商不利……凡此種種,總歸是一失意人兒,面對「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逸、和諧,豈不生發家的嚮往和對自己人生失意的惆悵,何況又值「最難消遣」的黃昏,外加西風蕭瑟。正所謂觸樂景生悲情是也。此時還可進一步揣摩意象,如可探討,鴉為什麼用「昏」來修飾,「老」可不可以?「瘦馬」換成「肥馬」,效果會怎樣……這樣下去,收效肯定頗豐。如果你會畫幾筆,不妨把這一刻定格在你的畫紙上,畢竟詩畫是相通的。
由此可見,解讀意象則是在解讀心靈、解讀情感,是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已掌握的知識去拓寬作品的情境,從中領會和捕捉作品中更深遠的東西。
如適時引入有比較性的詩歌進一步揣摩比較效果會更佳。可聯系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長沙》上闋:「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其間的意象有搏擊長空的雄鷹、自由自在的游著的魚兒、千帆競發的船隻、楓葉紅遍的萬山等等,景物豐富,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真是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湘江秋景圖。與《天凈沙·秋思》中蕭瑟悲涼的遊子悲秋截然不同,同是描繪秋景,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無他,唯意象異耳;意象的不同,所傳遞的情緒自然也就不同,所謂景因情異。從中還可透視出作者的氣質、氣度、情趣、性格、胸懷等。當然與他們所處的時代及背景也是分不開的。此不贅述。
最後還須重申意象的豐富性和特定性。正如上文所說:不同意象表達不同的情緒。其實,同一意象也可表達不同的情緒,畢竟意象是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的。以夕陽為例。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夕陽,其傳遞出的是斷腸之夕陽;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的夕陽則有無奈、惆悵之感;而「只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中的夕陽則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味;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的夕陽則多了幾份悠閑和恬淡。甚至同一事物由於表達名稱的不同,它的意味也有不盡相同的,如「夕陽」與「落日」。「夕陽」給人再現火一樣的燃燒的晚霞,一片鮮紅,讓人情緒激動,煥發豪情;「落日」,一片空曠,一片灰暗,一片荒涼,人內心深處頓感荒涼感傷。這也許就是我們的意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的緣故吧。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楊柳」,從《詩經》中的「今我往矣,楊柳依依」到柳永《雨淋霖》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無不透露出別離時依依不捨之情懷。還有「杜鵑」、「蓮花」等等。這可讓學生自己去搜尋,揣摩、體味、積累。
實踐證明,從上面三個方面入手,對於提高學生解讀詩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當然,要想很好地解讀詩歌的意象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還須多讀、多鑒賞、多積累。
淺談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一種特殊的意象體系,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的重要范疇。它奠基於先秦,肇源於六朝,產生在盛唐,發展成熟於唐末至近代,對中國文藝影響深遠。意境在繪形上具有主觀、虛化、集合性的特點,在表意上具有主導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點。根據側重點的不同,意境又可分為情境、物境兩種基本形態。
一、 意境的基本定義
我國學者對意境的普遍定義是:指創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川北教育學院蔣均濤教授在《審美詩論》中做了如下闡釋:「意境不等於藝術形象。它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的人、事、物、景的表現特徵相互交融形成的情與景、意與象的有機統一體。是通過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現出的能把人們引入進行充分想像的藝術空間的審美化境。」
下面是一些當代文史工具書中關於「意境」的解釋:
1、《現代漢語辭典》:「意境,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2、《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意境,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抒情詩及其它文學創作中一種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是由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而成的意蘊或形象」。
3、《中國詩學大辭典》:「意境是一種形象創造、具有味之無窮的獨特審美品格」。
4、《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意境指的是通過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能夠把讀者引入到一個想像的空間的藝術境界」。
二、 意境說的產生與發展
古代意境說最早的源頭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禮》中的「興」。「興」與「象」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審美概念,已經具有後世成熟期意境理論的萌芽,即肯定心與物的合一,人的內部心靈與外部世界的統一,言語的有限表達與無限引發的統一。它包含兩個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魏晉六朝儒釋道融合,自覺抒情詩的大量產生,尤其是山水田園詩為意境說奠定了創作上的基礎。「意境」這一概念的提出,始於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詩格》:「詩境有三。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鏡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此外,晚唐司空圖的韻味說、宋末嚴羽的興趣說、清初王士禎的神韻說都可以看作意
境說的變體。
到了近代,王國維運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提出的境界說是對傳統意境說的繼承和發展: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
觀我者,意余於境;而出於觀物者,境多於意。然非物無以見我,而觀我之時,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也。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到20世紀,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等中國美學家對「意境說」 繼續進行了深化和完善,朱光潛這樣描述詩歌的「意境」:「每首詩都自成一種境界。無論是作者或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地突現於眼前,使他神魂為之勾攝,若驚若喜,霎時無暇旁顧,彷彿這小天地中有獨立自足之樂,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個人生活中一切憎愛悲喜,都像在霎時間煙消雲散去了。純粹的詩的心境是凝神注視,純粹心所視境是孤立絕緣,心與其所觀境如魚戲水,忻合無間。」
三、 意境的特徵
意境的繪形除了要受主體意識的投射、點染外,還有虛化和集合性的特點。
詩歌要抒發詩人個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生活成為詩歌特有的內容,詩歌「為提供內心關照而工作」。這就決定了詩歌要受到詩人主體意識的投射和點染。
虛化,是指作家對具體物象及相互關系不作工筆式的實寫描繪,而是跳躍式的大筆虛寫乃至不寫,因而使詩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給讀者留下想像和體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方士庶在《天慵庵隨筆》中寫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如李商隱詩《錦瑟》中「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一句,並非實寫滄海月和藍田玉,而是通過對它們的描寫引起聯想和想像,營造出虛幻哀傷的氛圍,抒發韶華易逝、往事如煙的悲痛。可見,有虛有實,實中有虛,是意境的一個基本特徵。
集合性是指構成意境的各種物象不是支離破碎的羅列和堆砌,而是緊密和諧地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建成生動的環境、場景、氛圍,從而形成立體感和空間感。在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不同的意象連綴在一起,又通過特定的形容詞的修飾,營造出羈旅傷感的凄冷情境。
意境的表意具有主導性、超越性、哲理性的特點。
主導性即根據主觀意念對客觀事物的面貌和性質作種種渲染和改造,對客觀物象之間的聯系作種種調整和虛構。如杜甫《春望》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傷別之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極言其傷心欲絕。
所謂超越性,是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蘊不但超越了具體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了玩味體驗的空間。葉燮在《原詩》中有這樣的論述: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託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於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
哲理性是指已經所包含的意蘊往往已不是或不僅僅是對具體事物的認知評價,而是對整個社會、人生、宇宙、歷史的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讀者對意境的感悟也常常會進入詩的哲理性層面,從而超越詩人的本意。比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 意境的基本形態
雖然一般的詩歌都是有情有景,但根據側重點的不同,意境又可分為情境、物境兩種基本形態。
所謂情境,即以寫情為主,以描寫詩人情感狀態創造情感空間來構成意境。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意勝」。如晏幾道的《臨江仙》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一句,生動地展現出詩人獨自淋著細雨站在暮春落花間的孤單與傷感。
所謂物境,是以寫物為主構成的意境,主觀情感只是隱蔽地寄託在詩中。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以境勝」。如王維《漢江臨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句對江天山色的描繪給人以空靈大氣,渾然忘我之感。
五、 意境的大小之別
意境有大小。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氣魄宏大,壯闊浩渺,是為大境界。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刻畫細膩,寸寸柔情,是為小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大境給人雄渾壯闊之感,小境則給人柔美婉約之感。妙處各有千秋。
⑷ 請用總分結構改寫下面這段話
詩的形象是詩人與讀者的共同成果。詩人通過想像創造出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像正確地把握住詩人的藝術構思,並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
⑸ 《望洞庭》中,詩人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
通過豐富的想像力,把月夜下的洞庭湖面想像成白銀盤,青山想像成青螺。
【原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⑹ 觀滄海中詩人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像創造出一個和尾的形一鍵表達了自己遠大博大
《觀滄海抄》選自《樂府詩集》《曹操集》,《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
這首四言絕句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是建安時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絕言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⑺ 望天門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形象的描繪了
⑻ 望天門山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形象描繪了天門山什麼景象
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盪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盪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望採納~~
⑼ <<暮江吟》中,詩人透過 露 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 , ,的意境
<<暮江吟》中,詩人透過 露 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
⑽ 詩人通過對露月的形象的描寫創造出了什麼什麼的意境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 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