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個發明滑鼠的人是誰啊
我們現在人人手裡用的滑鼠都是由下面這個人發明的。他的英文名字是Doug Endelbart,他有一段說得十分精彩的話,下面是他的原文:
「...The world is getting more complex, and problems are getting more urgent. These must be dealt with collectively. However, human abilities to deal collectively with complex urgent problems are not increasing as fast as these problems.If you could do something to improve human capability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en you』d really contribute something basic.」
...Doug Engelbart
1963年,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了發展研究中心,終於能夠追逐自己的夢想了。就在這一年,他用木頭和小鐵輪製成了最初的滑鼠。上世紀70年代,施樂公司不斷完善恩格爾巴特的發明。1983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莉薩」個人電腦首先配置滑鼠。
在專利證書上,滑鼠的正式名稱叫「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但斯坦福研究所的某人把它稱作滑鼠,這種叫法就此流傳了下來。
滑鼠的發明先於個人電腦的問世,並且使個人電腦業發生了永久的變化。在使電腦變得更容易使用方面,或許沒有一種工具比得上滑鼠。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恩格爾巴特並沒有因為他的發明而成為百萬富翁、乃至億萬富翁。因為滑鼠的發明是用美國政府的資金在斯坦福研究所完成的,所以滑鼠的專利權屬於政府。
恩格爾巴特現年近80歲,住在加利福尼亞州阿瑟頓。目前他正致力於「自展」概念的研究。所謂「自展」,是指依靠自己的較小努力便迅速地獲得更大成就的過程
㈡ 是誰第一個發明了車如題 謝謝了
汽車發展史——早期 我國古代的車輛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車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發明的。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初大禹時代,有一個叫奚仲的人,他發明的車由兩個車輪架起車軸,車軸固定在帶轅的車架上,車架附有車箱,用來盛放貨物。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輛車。 最初的車輛,都是由人力來推動的,稱為人力車。後來人們開始用牛、馬拉車,稱為畜力車。據傳說,畜力車是商湯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發明的。 在歷代車輛發展過程中,有重要技術價值的還要數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在三國時期,有一位叫馬鈞的技術高明的大技師,他發明了指南車。指南車是一種雙輪獨轅車,車上立一個木人伸臂南指。只要一開始行車,不論向東或向西轉彎,木人的手臂始終指向南方。 記里鼓車是早在公元3世紀時,中國最先發明的記錄里程的儀器,可惜最初結構已失傳,到宋代才由燕肅重新製造成功。 指南車和記里鼓車都是利用齒輪傳動原理來進行工作的。它的出現,體現了700多年前我國車輛製造工程技術已達到的高度水平,是我國古代技術的卓越成就。 汽車發展史——早期 第一輛蒸汽汽車 1765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帶領人類進入了"蒸汽機時代"。許多發明家也紛紛把瓦特的發明應用到"自走式車輛"的設計中。 法國人居尼奧花了6年時間,於1769年製成了世界第一輛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汽車。這輛式樣很奇特的汽車,車身用硬木製成框架,由三個一人多高的鐵輪支撐。車的前面放著容積為50L的梨形大鍋爐,鍋爐後邊有兩個容積為11加侖的汽缸。鍋爐由簡單的曲拐把活塞的運動傳給前輪,使前輪轉動。同時前輪還是轉向輪,由於前輪上壓著很重的鍋爐,所以操縱轉向桿很費力。 這輛蒸汽車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每走15分鍾後,鍋爐的壓力就損耗盡了,只得停下來再加上水燒開成蒸汽,而它的最高時速也只有4km/h。 這輛車由於方向桿操縱困難,試車中不斷發生事故。一次在般聖奴兵工廠附近下坡時,因轉彎不及時而撞到了兵工廠的牆上,值得紀念的世界第一輛汽車,被撞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1):汽車發展史 早期蒸汽車的黃金年代(一) 18世紀末在歐美各國,出現了一個研究和製造蒸汽汽車的熱潮,各種途的蒸汽汽車相繼問世。汽車的車身和其它機構也在迅速改進。到了19世紀期,出現了一個蒸汽汽車的全盛時期。 1801年,理查德·特雷威蒂克製造了英國最早的蒸汽汽車。兩年後,代又製成了形狀類似公共馬車的蒸汽汽車。這輛公共汽車能乘坐8個人,創造了在平路上時速為9.6km/h,坡道上時速為6.4km/h的世界紀錄。 1825年英國公爵嘉內製成了第一輛蒸汽公共汽車。這輛車的發動機裝在後部,後軸驅動,前軸轉向。它採用了巧妙的專用轉向軸設計,最前面兩個輪並不承擔車重,可由駕駛者利用方向舵柄輕便地轉動,然後通過一個車轅,引導前軸轉動,使轉向可以輕松自如。 1831年嘉內利用這輛車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汽車運營業務,所以這輛車也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公共汽車。 (2):早期蒸汽車的黃金年代(一) 1828年,哈恩格克製成了比嘉內的汽車性能更好的蒸汽公共汽車,並開始了公共運輸事業的企業化。他的車可以乘載22名乘客,時速32km/h,營運後很受歡迎。1834年,發展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汽車運輸公司--"蘇格蘭蒸汽汽車公司"。 (3):汽車發展史 早期蒸汽車的黃金年代(二) 1805年,美國人艾文思首次製造了裝蒸汽發動機的水陸兩用汽車。這種水陸兩用汽車是費城港當局為了疏通費城港,委託艾文思負責製造的,原來打算是製造疏浚船,不料船製成以後,因發列作業場地不在海岸邊,於是不得不考慮將這艘蒸汽船運送到有港口的地方。艾文思在船底裝上了四個車輪,用船上的蒸汽發動機驅動。這樣便把船運到了港。因此疏浚船成了水陸兩用車。它也成為現代水陸兩用汽車的鼻祖。 1928年,法國人配誇爾製造了一輛蒸汽牽引汽車。這輛汽車首次採用將發動機置於車的前端,而由後軸驅動的總布置方案。在發動機和後軸之間,用鏈條傳動。為了轉彎靈活,後軸系由兩根半軸構成,當中由差速齒輪連接,這就是最早發明的差速器。此外,兩個小小的前輪,是各自與車架彈性相接的,這稱作獨立懸掛。這種獨立懸掛設計,在當時有劃時代的意義。配誇爾的鏈條傳動、差速器、獨立懸掛等設計,對汽車的發展貢獻極大,至今仍在汽車上廣泛地應用。 (4):汽車發展史 早期蒸汽車的衰落 在蒸汽車的最初發展時期,它們的設計都很簡單,就是把一個蒸汽機裝上底架和輪了。為了達到一定的輸出功率,就要有個盡可能大的鍋爐;為了達到一定的行程,又要備有充足的水和煤;車身重了,就要求有一副結實的底架和堅固的車輪。就這樣,惡性循環,車越來越笨重,操縱越來越困難。 所以,這些大型蒸汽車僅適用於定班的往返行駛,路線固定,沿途又有煤、水供應。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如制動困難,車太重,車輪窄,慣性大,轉向不靈敏。有時候明知要減速轉彎就是慢不下來,轉不過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車撞上障礙物,要麼就是制動太狠,輪軸斷裂。更可怕的是,爐壓過高,一時難以控制,經常發生鍋爐爆炸事件。 而且,乘坐這種車還得看天氣:下雨天車上遮蓋不嚴,道路泥濘不安全;嚴寒天燒水難,易熄滅,行駛也慢;熱天坐在鍋爐邊沒人願意忍受;刮風天要看風向,順風時車尾的濃煙會把乘車人熏得喘不過氣來。 (5):汽車發展史 早期蒸汽車的再度興旺與最後沒落 19世紀末葉,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歐美各國政府深感馬車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又開始大力倡導動力機車。在此號召下,各國的蒸汽一事業如久旱逢甘露一般再次迅速發展起來。 法國人阿美德·珀列·配爾於1872年製造了一輛四輪蒸汽長途公共汽車,這輛車裝有兩台V型蒸汽發動機,它還具備有近似於現代汽車的變速器和轉向盤。 1883年,法國人提翁·浦東合組汽車公司,製造三輪蒸汽車。從此蒸汽車由單個試制進入了工業生產階段。 在載客汽車發展的同時,載貨蒸汽車也發展起來。載貨汽車要求牽引力大,能夠爬坡。早期的蒸汽貨車的典型式樣是發動機在前,後輪驅動,並有寬敞的車槽。 (6):汽車發展史上的四座里程碑 第一輛汽油發動機汽車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研製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德國另一位工程師哥德利布·戴姆勒也同時研製出一輛用1.1馬力汽油發動機作動力的四輪汽車。 第一輛量產的汽車 1908年,汽車史上第一輛在生產線上大量裝配的四輪汽車福特T型車在美國誕生。福特T型車一改以往汽車馬車型的造型,加上功能配置上的創新和改進,使它成為當時城市最佳的個人交通工具,上市第一年就賣出1.9萬輛。1920年,T型車從裝配線退役時,總共生產了1500萬輛。 第一輛劃時代汽車 大眾甲殼蟲成功是眾所周知的:它打破了福特T型汽車的產量紀錄。目前,大眾汽車公司又推出新甲殼蟲,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它的優點是結實耐用,不講究豪華,而且價格大眾化。 第一輛微型汽車 1959年面世的「迷你(Mi ni)」轎車引發了汽車技術的一場革命。這種小型車在取得觀念上的突破的同時,還屢次在汽車賽中取得冠軍。40年後的今天,這款車仍然流行,幾乎所有公司都模仿了「迷你車」的設計,使之成為最家庭化的轎車。
㈢ 世界上最早發明的火車是哪個國家是誰發明的
英國,德里維斯克,1804年。
1804年,一個名叫德里維斯克的英國礦山技師,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
這是一台單一汽缸蒸汽機,能牽引5節車廂,它的時速為5至6公里,而真正的蒸汽機車即火車是由史蒂芬孫(又譯喬治·斯蒂芬森)發明的。
這種車因為當時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們都叫它 「火車」 ,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3)包鐵輪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火車的研發歷程:
德里維斯克的父親是一位礦場經理,19歲時德里維斯克當上了礦場的工程師,便開始研究改進瓦特的固定動力蒸汽機。
德里維斯克將鍋爐製作成管狀,每一根銅管的直徑為2米,這種管形鍋爐使得蒸汽的壓力大大增加,可以得到比瓦特蒸汽機大得多的動力,而且比較安全。
1801年,他利用自己製造的這種高壓蒸汽機製成了他的第一台正式的蒸汽機車,不過它只是在普通路面上行走。
同年12月28日,在一群友人陪同下,德里維斯克架著機車向小山上行駛,但機器發生了故障。據一位目擊者說:車子被推進路旁一間小屋,全體同行赴旅館休息,用烤鵝和酒來安慰傷心。
隨後他們可能已將蒸汽機車的事完全忘光,以致鍋爐水燒干、鐵板都燒紅了,蒸汽機車及房屋等能燒的部分都全部被燒毀。
當時,出了由馬拉著裝的鐵輪的煤車,在鐵制的路面上運煤,以防止車輪陷入地面,同時減少摩擦阻力,提高運載量和速度。
德里維斯克認為,這樣的鐵路馬車,完全可以用蒸汽力來代替馬力。1804年,一位鐵器製造商和德里維斯克的朋友打賭說,蒸汽機車就是造出來了,也決不可能拉著10噸鐵跑完煤礦大約15.5千米長鐵制的軌道。於是德里維斯克就為他的朋友造出了一台真正在鐵軌上行走的貨運蒸汽機車。
1804年2月22日,德里維斯克報告說:「昨天我們坐蒸汽機車出發,機車一共帶了10噸鐵、5輛車、70個人……和廠主打賭500多幣的人也和我們一同坐完全程,他最後承認自己賭輸了。」
盡管德里維斯克的貨運蒸汽機運行取得了成功,但缺點是蒸汽機車和它牽引的貨物太沉重了,生鐵鑄成的鐵軌發生了斷裂的事故。於是礦山的主人拒絕了德里維斯克的蒸汽機車,還是決定用老辦法馬拉貨車來運礦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車
㈣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4)包鐵輪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
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
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㈤ 請簡述最早的車輪出現的時間;第一輛汽車的發明者及其發明時間
在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但無花紋。
汽車輪胎
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於生產,這一成就除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外,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性能更好、耐熱性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於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採用簾布之後,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採用炭黑,胎體不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准化,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的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於1946年法國米其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於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在這里簡略介紹一下當今發展的主要幾種輪胎特徵。
早期的汽車使用木製或鐵制的車輪,汽車的懸架結構也不完善,再加上路面行駛條件不好,盡管汽車行駛速度不高,但還是顛簸得厲害。有位海軍上校對乘坐早期汽車的感受如下追述:「是我初次嘗試不用馬拉的交通工具。1886年,我乘坐鐵輪的汽車在高低不平的花崗石路上行駛,車子的劇烈顛簸使我聯想到葯水瓶上的說明--服前搖勻」。
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沖擊。盡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橡膠輪胎的出現是汽車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提到橡膠,人們自然會想到橡膠之父查爾斯·古德伊爾。1834年,他受焦炭煉鋼的啟發,開始進行軟橡膠硬化的試驗。經過無數次失敗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硫化橡膠受熱時不發粘而且彈性好,於是硬化橡膠誕生了,橡膠輪胎製造業從此也應運而生。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 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
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並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採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
輪胎分類
㈥ 打火機的發明歷史
最早的打火機被稱為火絨手槍,是在火絨盒和打火鐵盒的基礎上經過重大改進而製成的。在十七世紀中期人們在第一把軍用手槍的啟發中發明了第一把火絨手槍打火機。由於它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用於取火是機械裝置,史學家和收藏家據此認定是最早期的打火機。火絨手槍打火機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明顯的證據就是至今仍有人生產外形仿手槍的打火機。在十八世紀這個發明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就是第一代打火機。也是打火機的起源。
1823年德國化學家備貝萊納在實驗室發現:氫氣遇到鉑棉會起火。這一發現引發了他試制打火機的念頭。德貝萊納用一隻小玻璃筒盛上適量的稀硫酸,筒內裝一內管,內管中裝入鋅片,玻璃筒裝一頂蓋,頂蓋上有噴嘴、鉑棉和開關,內管中鋅片與硫酸接觸生成氫氣。一定量的氫氣產生的壓力將內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內,打開開關時,內管的氫氣沖到鉑棉上起火;內管與玻璃筒內的壓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進入內管,與鋅片反應又產生氫氣。如此世界上第一隻打火機便告誕生。但它有體積大不便攜帶,玻璃殼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險等缺點,沒能普及作用。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一些煙草商店門口出現了一張很奇怪的招貼畫,一位士兵嘴裡叼著卷煙,一手握著來福槍,另一隻手裡卻捏著一個會冒火的小玩意兒。不知底細的人以為英軍又推出了什麼新式武器,其實,那不過是今天早已為大家所熟知的打火機。
據悉,打火機是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的倫敦青年發明的。那時,他得知前線士兵想抽煙卻常常因為火柴受潮而無法點火。於是,他決心研製一種便於攜帶而不會受潮的打火機,後來他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發明了一種由金屬殼體和頂蓋結構組成的打火機。這種打火機在經過改進以後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產,大多數前線的煙民們還沒有來得及用上它,一戰就已經結束。
1920年法國出現了燈芯式打火機,燈芯是用硝石粉浸過的,容易被火花點燃,後來,改成將燈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有時漏燃料,而且要經常更換燈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氣體燃料打火機,逐漸取代了苯燈芯打火機。將從天然氣中提取的丁烷氣壓縮到打火機中,使用時,丁烷氣體從打火機的頂端噴嘴中噴出,由打火裝置點燃,火焰的大小可通過調節噴氣量來控制,丁烷氣體用盡後,可從打火機底部的活門裝填。
打火機的點火系統也經長期改進,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統是由火石和火石輪組成,火石是鐵和鈰做成的合金。1906年奧地利化學家發現這種合金材料具有產生火花的性質,將火廠裝入打火機,靠機蓋上的鐵輪銼的磨擊,使火石產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葯專家使用壓電效應引爆炸彈。在炸彈的前端裝上像酒石酸鉀鈉和一些陶瓷類的晶體,受到強力沖擊時,會在瞬間產生高壓電荷,引爆炸葯。戰後,日本成功的將壓電效應就用在打火機上,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6000─8000伏高壓,使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省去了干電池或火石。
另一類打火機是以干電池為動力點火,一種是使用9─12伏層狀錳電池,打開開關時,盒內的微型變壓器將電壓升到9000伏,產生火花,點燃燃料。還有一種打火機內裝水銀電池和集成電路,產生高壓火花,這類打火機只要定期更換電池和補充燃料即可。亦稱「點火器」。據記載,約自公元前45000年起,古人不是通過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鑽孔,便是通過燧石相互撞擊點火;後來還運用氣動原理點火--點火泵或氣動點火器。
在中世紀法國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種質量有所改善的氣動點火器。從14或15世紀到19世紀初,撞擊式點火器非常流行。17世紀末出現了一種帶有火絨和硫磺火柴的「圖林根點火器」。此外還有所謂「導火索點火器」。
從13世紀起就當作點火器用的那種凸透鏡,是在18世紀末普及的。1823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發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機。德貝萊納原為葯劑師,1810年任耶納大學化學和葯物學教授。生前對染色法提出過不少改良措施,研究過鉑、鎳、二氧化錳等的催化作用,並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製造出德貝萊納點火器。1812年,法國人貝托萊在各種化學實驗中發現可燃氣體,後人根據貝托萊的發明製成了浸沒式打火機。
1900年後試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機,如滾輪式打火機,摩擦式打火機等。為減少煙而作的努力,終於使如今風行的那種氣體打火機於1950年問世,如今又出現了很流行的感應打火機、指紋打火機等。
㈦ 汽車行走的藝術,那個閱讀是怎麼算時間的
汽車行走的藝術答案
下列說法中哪個不屬於鉛酸蓄電池的缺點?
不易回收再生-新增
下列古人中哪個不屬於「指南三傑」?
馬岳-新增
包鐵輪是由誰創造的?
凱爾特人-新增
世界上第一台可充電三輪電動車的發明人是:
特魯夫-新增
在懸架中常用的彈性元件有:
膜片彈簧-新增
在我國哪個時代用牛耕田已是普遍現象?
春秋時期-新增
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汽車採用的車輪是:
實心橡膠車輪-新增
瓦特在早期進行蒸汽機變革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是什麼?
缺少經費-新增
最早提出電場、磁場概念的學者是:
法拉第-新增
瓦特取得第一個蒸汽機專利是在哪一年?
1769年-新增
在懸架中緩和與抑制不平路面所引起沖擊的部件是:
彈性元件-新增
最早的電動汽車公司是:
Morris & Salom-新增
電流的磁效應最早發現於哪一年?
1820年-新增
㈧ 滑鼠是誰發明的
最原始的滑鼠為道格拉斯博士於1964年所設計,它是利用滑鼠移動時引發電阻變化來實現游標的定位和控制的。原始滑鼠的結構較為簡單,底部裝有兩個互相垂直的片狀圓輪(非球形),每個圓輪分別帶動一個機械變阻器,當滑鼠移動之時會改變變阻器的電阻值。如果施加的電壓固定不變,那麼滑鼠所反饋的電信號強度就會發生變化,而利用這個變化的反饋信號參數,系統就可以計算出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進而產生一組隨滑鼠移動而變化的動態坐標。這個動態坐標就決定了滑鼠在屏幕上所處的位置和移動的情況,於是它便可以代替鍵盤的上、下、左、右四個鍵,讓使用者可將游標定位在屏幕的各個地方。由於原始滑鼠的尾部拖著一條數據連線,看起來很像一隻小老鼠,後來人們乾脆就直接將它稱為「Mouse」,這也就是「滑鼠」的得名由來。1968年,為其設計申請了專利。
當然,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原始滑鼠的確顯得相當簡陋,它使用全木質外殼,稜角分明,龐大且笨重,而且需要配備一個額外的電源才能夠正常工作,用起來並不方便。加上使用了大量的機械組件,隨著時間的積累,滑鼠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磨損問題。另外,原始滑鼠使用的是模擬技術,反應靈敏度和定位精度都不理想。種種弊端加在一起,導致沒有多少人願意用它。但作為初生的新產品,我們不能對它苛求太多。原始滑鼠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的誕生意味著計算機輸入設備有了更多樣的選擇,並為操作系統採用圖形界面技術奠定了基礎,我們很難想像,如果只有鍵盤,用戶們該如何操作Windows或者Mac
OS。
道格拉斯博士1968年設計的原始滑鼠,是今天所有滑鼠的鼻祖。
㈨ 滑鼠是誰發明的
在個人電腦熱席捲全球的今天,幾乎沒有一台電腦是不配備滑鼠的。專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鼠屬標的發明者是誰。
1951年,一個名叫恩格爾巴特的人從美國海軍退役,在美國航空航天局任工程師,他總是設想電腦與人如何彼此交流,設想如何顯示、組織、指引和記載信息。1963年,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了發展研究中心,他用木頭和小鐵輪製成了最初的滑鼠。70年代,施樂公司不斷完善恩格爾巴特的發明。1983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莉薩」個人電腦,首先配置滑鼠。在專利證書上,滑鼠的正式名稱叫「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但不知是誰把它叫作「滑鼠」,而且很快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