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郵政發明

郵政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0 06:05:02

① 你知道最早的郵政是在哪兒出現的嗎郵票又是誰發明的現在的郵政除了傳遞信件還有什麼其他服務

你只要在網上打出「郵票的發明」字樣,再去搜尋,就能詳細的知道郵政和郵票的由來。現在郵政除了傳遞信件外還有包裹和快遞業務,當然還有郵票公司專門印製「集郵郵票」供收藏者收集而圈大錢。郵件大分類就是信件、包裹、特快專遞。信件又分平信、掛號信(也可以用『快遞』,航空信國內已經取消,因快遞頂了它,但國際信件還是有航空信的)、印刷品(也分平寄、掛號)等。平信沒什麼保障,沒有記錄,丟失了就丟失了,不包賠,也沒法查詢,只能靠郵政人員的素質。掛號有記錄,並給一張小條給據,可以查出信件所走路途,若丟失,要按信件所用資費的兩倍賠償,但比平信要慢一些。特快專遞速度較快,一般幾千里路程最多4天,丟失賠償也比掛號多得多,若裡面的東西按保價郵寄,丟失了是全額賠償的。

② email的發明

對於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根據資料,現在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互聯網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台位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台位於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台計算機登錄到另一台 電子郵件
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於是我方鍵入L,然後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然後依次鍵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第二種說法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藉助於網路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路之間進行拷貝的軟體和一個僅用於單機的通信軟體進行了功能合並,命名為SNDMSG(即Send Message)。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體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電腦上的自己。盡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Tomlinson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Tomlinson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這個說法也是現在較為廣傳的。)

③ 電子郵件發明於什麼時候

對於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根據資料查找,現在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互聯網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台位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台位於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台計算機登錄到另一台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於是我方鍵入L,然後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然後依次鍵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個說法是: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藉助於網路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路之間進行拷貝的軟體和一個僅用於單機的通信軟體進行了功能合並,名之為SNDMSG(即Send Message)。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體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電腦上的自己。盡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Tomlinson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Tomlinson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

④ 郵政業如何興起的

傳遞書信是人類交流信息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從古到今,信函的往來曾經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啊!北宋詞人秦觀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比喻書信往來。唐朝詩人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表達了他急切盼望親人來信的心惰。南朝宋詩人陸凱的《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把作者思念遠方好友、以梅代書的真摯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國古代把傳遞書信的人叫驛使或郵吏。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雪漫蹄欲曉,為人作書郵」,宋朝詩人蘇軾的「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都對驛使或郵吏的辛勤勞動作了充分的肯定。

早先的郵政部門只是傳遞官方文書,所以不存在郵遞一封書信需要多少錢的問題。後來隨著人與人之間交往增多,處理私人郵件的業務也出現了,有些國家的郵政部門開始接受民間信件,有些國家則另設民信局辦理,如何支付郵資的問題於是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開始郵資是根據路途遠近來定的,並由投遞人向收信人收費,這樣不僅郵資多少不一,手續繁瑣,而且容易出現漏洞,如收信人拒絕收信就可以不交郵資。再加郵資過高,寄信成了一件奢侈之事,平民百姓實際上被剝奪了使用郵政的權利。

人們不願寄信或者寄不起信,這就使當時經濟最發達的英國的郵政也陷入了危機。

為了改變這種郵政收入日益減少的狀況,英國教師希爾在1837年向政府提出了改革建議。他主張取消國會議員免費用郵的特權,信件不論遠近統一收費以簡化手續,郵資由發信人支付並在信件投寄之前就付款。這樣,希爾就在實際上發明了郵票而被譽為「郵票之父」。

英國國會經過激烈辯論,於1839年通過了「統一郵資和發行郵票」的提案。盡管貴族老爺嘲笑它是「一便士郵政」,但卻得到了公眾的擁護。當政府懸賞200英磅徵集表示「郵資已付」的最佳辦法時,人們提出了2600種設計和建議。負責這項工作的希爾總結其中48種的優點,終於繪出了世界上最早郵票的草圖並付諸實施。

世界上最早的郵票是兩枚一套:面值1便士的是黑色,面值兩便士的是藍色,圖案是18歲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1840年5月1日,面值1便士的郵票首次公開發售,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枚郵票——大名鼎鼎的「黑便士」郵票。

改革後的英國郵政很快擺脫了危機,1841年的信件就比1839年增加了3倍。

接著,瑞士和巴西於1843年,芬蘭於1845年,美國於1847年,俄國和法國於1849年……也相繼發行了郵票。

小小的郵票真是了不起,有了它,信件可以周遊列國;沒有它,信件將寸步難行。郵票作為工業革命和社會發展的標志,已經渡過了150多年的歲月。當時恐怕誰也不會想到,這小小的方寸紙片剛剛問世就成了人們喜愛的東西,並很快風靡世界,使數以億計的人入迷。今天,郵票愛好者已經形成一支浩浩盪盪的「集郵」大軍,「集郵」活動遍及全世界。

郵筒比郵票問世的時間還早,年8月16日,法國就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郵筒。

郵筒和郵票的出現改變了郵政工作的面貌。過去人們寫一封信,必須跑到老遠的郵局去算帳、付錢,現在郵信的手續已極為簡化,只要在信封上貼一張事先買好的郵票,往附近的郵筒里一扔就行了。

除了信件,還有更簡單更方便的明信片。

澳大利亞的經濟學家赫爾曼被認為是明信片的創始者。

1869年,他首先說服澳大利亞郵政當局發行一種廉價的明信片。在採納赫爾曼建議後的頭3個月內,投入郵筒的明信片就多達300萬件。

過了不久,明信片在歐洲、北美洲也開始廣泛流行,如今則已遍及世界。

傳遞信件的郵遞員越來越多,工作量越來越大,靠跑腿已完不成任務,騎快馬也嫌太慢。1807年富爾敦發明了輪船,1814年斯蒂文森造出了蒸汽機車,1886年本茨推出第一輛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首先駕飛機上天,千千萬萬的信件就通過這些交通工具傳遞到世界各地。英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郵票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首先有國內航空信(1911年)和國際航空信(1919年)的國家。

陸上、空中、海面,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加快了信件傳遞的速度,縮短了信息流通的時間。

郵局是辦理各種郵政業務的機構,社會通過郵局為工業化時代的通信打開了渠道。這是一個富於想像力的偉大發明,難怪當時有人稱譽它是「僅次於基督教的我們時代文明的『右臂』」哩!

世界上自從有了郵局,郵局的業務就在不斷擴大,現在除了辦理信函、報刊、印刷品、包裹、匯款等郵件傳遞業務外,還為政府部門遞送文件,發放工資、養老金和家庭津貼,發給電視接收執照和遊客護照,更換汽車牌照,承辦郵政儲蓄,向工商業部門提供專門服務以及印刷郵票,製作信紙、信封等。

山高路遠,到處都有「鴻雁」的蹤影,郵件總量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傳統工業水平的現成指標。

據不久前總部設在瑞士伯爾尼的萬國郵政聯盟公布的一份資料,估計現在全世界有64萬個郵局(所),郵政官員和職工共500萬人,每年通過郵政部門交換的信函和郵件為3200億件。

全世界的信函量是平均每人每年40件,但是國與國之間的差別很大。美國的信函量最多,平均每人每年400—500件,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天要寄一封信還多。馬來西亞是12件,哥倫比亞是4件,我國平均每人每年也只有幾件。

盡管早在14世紀就已經有了城市郵政,但是也有像衣索比亞這樣的國家,至今全國街道還沒有門牌,也沒有郵政服務。誰要同國外保持聯系,就必須到郵局用高價租賃信箱。在那裡,擁有信箱是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能收到一封信更被視為無尚光榮,足以使人自豪好幾個月。有不少人一生中從未寄出或收到過一封信,只是見面的時候才有機會相互問候,交流信息。

當然,郵政這樣落後的國家太少了,絕大多數的國家還是有相當發達的郵政業。比如,印度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郵局,1986年統計為12.53萬個。

數以億計的郵件,由千千萬萬個寄件人交寄到郵局,經過分揀、封發等一系列處理,再通過運輸、投遞送到收件人手裡。由於交通運輸日益發達,郵政網路四通八達,郵遞員遍及窮鄉僻壤,這就最大限度地縮短了郵件的傳遞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公眾提供迅速、安全、方便的郵政服務。

在發達國家中,信函一般都用飛機或專用汽車運送,傳遞時間可控制在一兩天之內。有些國家在城鎮之間實行快件郵遞,當天送到,如不按時送到,要退回全部郵費。由於郵政樞紐擁有自備的專列或專車,有的還有自備站台和鐵路支線,所以慢件傳遞也很迅速。

拿發明郵票的國家——英國來說,它的郵政始於1635年,最早也是專為皇家服務,後來才面向公眾的。現在英國每天大約要處理5000萬個郵件,郵局自己擁有3萬輛郵政汽車和40節郵政車廂,可以邊運行、邊分揀,沿途收發;另外還有25架包機,35個機場交換點。一些大宗包裹,甚至鐵床、地毯也能郵寄,郵局可以派車上門取件及送件。

投遞員投遞信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不過發達國家用機動車輛投遞信函已相當普遍。

信函的投遞方式也逐漸由分散投遞向信箱群集中投遞過渡。新的投遞方式對居民區特別合適,若干用戶集中在一個地方設立投遞中心信箱群,投遞員按信箱地址投遞郵件,收件人很快就能收到。

現在還出現了一種「自己服務郵亭」,有自動出售郵票、明信片等設備,還有自動寄信機,這就大大簡化了收寄郵件的手續,提高了郵政服務的效率。

剩下的問題就是郵局內部操作處理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了,包括分揀、發運、登錄、稽核等等。郵件局內處理技術的發展要比郵件傳遞技術的發展慢得多,尤其是信函的分揀,一直是個很麻煩的問題。隨著信函業務量的猛增,人工處理已難以招架,於是有人提出了機器自動分揀的設想。

已經出現了多種信函自動識別分揀機,特別是出現了光電閱讀式的全自動分揀設備。

為了實現信函自動分揀,就要搞好郵政編碼,也就是要根據各國的郵政或行政區劃,按照科學的編排方式,用數字或數字與字母混合組成能代表郵件寄往地點的地址代號。

實行郵政編碼後,事情就好辦了:信函被送到信函自動分揀機,經過掃描閱讀,很快接郵政編碼分開,1小時就能分揀幾萬件,要比人工分揀效率高10倍。

1990年8月,日本第一大郵局——具有21世紀水平的新東京郵局開張。從首都和全國各地區運送來的信函,先由6台自動分揀機分揀,每台每小時能分揀3萬件。分類後的信函被集中在塑料筐里,然後每20個一組裝載到台車上。把台車運到卡車場去的是8輛無人搬運車,這種車由設置在地板上的感測器引導,在郵局裡來回運行。

整個郵局有職工2100人,三班倒,但是我們很少看到人影,只有一些運輸、分揀、發送的高技術設備在默默地自動運轉,每天能處理300萬個普通郵件,從首都地區投遞來的明信片第二天就能分送到日本全國的任何地區。

沒有郵局,沒有四通八達的郵政信網,人類的文明就不可能發達到今天這樣的程度和發揮出如此有效的功能。

即使到了信息時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電信業日新月異,郵政也將永遠存在,遍布各地。

我們這樣說有很多理由:

郵政網點建設比較容易,投資少,設備簡單,很快就能形成通信能力,郵政通信的價格也特別便宜;

郵政傳遞的是載有不同信息量的實物(信函、報刊等)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的用品(如包裹),國外甚至還開辦了郵寄小孩的業務,這是電信業務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

郵政通信具有很強的保密性,只有郵政才能安全可靠地傳遞機密文件、試卷、機密性的商業信息、戀人之間的書信等;

郵政通信的感情色彩比電信濃,一個人收到一封親筆信要比收到一份電報感到親切得多——郵政是「生活的安慰劑」。

因此,隨著現代化運輸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新的郵政通信系統必將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傳統地位,不斷地挖掘潛力,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⑤ 郵票是誰發明的

集郵愛好者可能都熟悉羅蘭·希爾這位「郵票的發明者」。其實關於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問世,曾流傳有一則小故事:
一天,羅蘭·希爾在鄉間散步,看到一個郵遞員正在把一封信交給一個年輕姑娘,那姑娘接過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給郵遞員,執意不肯收下。希爾走到跟前,問她為何不收下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訴他,這是她遠方的未婚夫的來信,因郵資昂貴,她付不出這筆錢,只好原信退回。
這一偶然的事件,使希爾下決心要改革郵政制度,於是他向英國政府建議:今後凡寄信,須由寄信人購買郵票,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
1840年1月10日英國政府決定採取希爾的建議,實施新郵政法。信函基價規定為每半盎司(相當於14克)收費1便士。所謂「1便士郵政」就此開始。
1840年5月1日,在羅蘭·希爾的提議和促進下,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正式發行,5月6日開始使用。郵票的圖案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們稱為「黑便士郵票」。這枚郵票,除不具齒孔外,已經大體上具有今天郵票的特徵,選用帶水印的紙張印刷,塗有背膠,並標有「郵政」字樣。第一枚郵票發行後,由於使用方便,郵資低廉,深受歡迎,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萬枚。爾後,或改變印色,或增添齒孔,但圖案和印刷方法基本不變,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這在郵票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由於希爾一生為改革和發展郵政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近代郵政之父」。1850年被任命為英國郵政大臣,1860年獲爵士稱號,1879年被授於倫敦市名譽市民稱號,同年在倫敦逝世,享年85歲。

⑥ 電子郵箱最早是誰先發明的

電子郵件發展歷史

電子郵件的誕生

據電子郵件的發明人雷.湯姆林森(RayTomlinson)回憶道,電子郵件的誕生是在1971年秋季(確切的時間已經無法考證),當時已經有一種可傳輸文件的電腦程序以及一種原始的信息程序。但兩個程序存在極大的使用局限——例如:使用信息程序的人只能給接收方發送公報,接收方的電腦還必須與發送方一致。

發明電子郵件時,湯姆林森是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博爾特.貝拉尼克.紐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重要工程師,當時,這家企業受聘於美國軍方,參與Arpanet網路(互聯網的前身)的建設和維護工作。湯姆林森對已有的傳輸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進行研究,研製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過電腦網路發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沒有了以前的種種限制。為了讓人們都擁有易識別的電子郵箱地址,湯姆林森決定採用@符號,符號前面加用戶名,後面加用戶郵箱所在的地址。電子郵件由此誕生。

電子郵件的30年發展歷程

雖然電子郵件是在70年代發明的,它卻是在80年才得以興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於當時使用Arpanet網路的人太少,網路的速度也僅為目前56Kbps標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網路速度的限制,那時的用戶只能發送些簡短的信息,根本別想像現在那樣發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個人電腦興起,電子郵件開始在電腦迷以及大學生中廣泛傳播開來;到90年代中期,互聯網瀏覽器誕生,全球網民人數激增,電子郵件被廣為使用。

Eudora簡史

使電子郵件成為主流的第一個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納爾在1988年編寫的。由於Euroda是第一個有圖形界面的電子郵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為各公司和大學校園內的主要使用的電子郵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並沒維持太長時間。隨著互聯網的興起,Netscape和微軟相續推出了它們的瀏覽器和相關程序。微軟和它開發的Outlook使Euroda逐漸走向衰落。

在過去5年中,關於電子郵件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基於互聯網的電子郵件的興起。人們可以通過任何聯網的計算機在郵件網站上維護他們的郵件帳號,而不是只能在他們家中或公司的聯網電腦上使用郵件。這種郵件是由Hotmail推廣的。如今Hotmail已經成為一大熱門網站,微軟在8月宣布,郵件服務的用戶已經達到了1.1億。但微軟在1998年收購此網站的時候卻僅用了4億美元,這個價格後來令Hotmail的創建者沙比爾·布哈蒂爾後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競爭者得到了啟發,很快電子郵件成為門戶網站的必有服務,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電子郵件服務。

⑦ 郵票是誰發明

17世紀,英國已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於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

羅蘭·希爾是一位傑出的改革家。他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為了宣傳他的郵政改革主張,他於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冊子:《郵局改革- -其重要性與現實性》。小冊子廣為散發,引起輿論界的注意。1839年8月,議會終於通過了著名的1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實行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此即在世界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便士均一郵資制。

英國對郵資已付憑證的圖稿進行了公開片集,當時收到的圖稿很多,介於勻不合用,後來羅蘭·希爾選定一種紀念章上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為票圖案。圖案頂部中間有郵資字樣,底部中間是面值1便士。國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稱黑便士,全張橫12枚,豎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當時沒有發明打孔機,所以郵票四周沒有齒孔。

黑便士郵票原定於1840年5月6日發行,但有的郵局在5月1日就開始發售,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這樣誕生了。為表彰羅蘭·希爾對郵政改革做出的傑出貢獻,英國女一賜他爵士稱號,人們尊稱他為郵票之父。

我國第一套郵票發行時間是1840年5月1日。圖案為蟠龍,俗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於1949年10月8日發行,郵票名稱為《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

⑧ 郵編的是怎麼發明的

郵政編碼是郵電部門為實現郵政現代化而採取的一項措施,源於英國。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就開始研究郵政編碼,並於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從而引起許多國家的注意。西德於1961正式公布4位數的郵政編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緊接著,美、英、法、澳、瑞士等國陸續在全國推行。1965年後,隨著機械設備的廣泛應用,郵政編碼的優越性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故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國也相繼實行了郵政編碼。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

⑨ 電子郵件是誰發明的

BBN的Ray
Tomlinson發明了通過分布式網路發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兩部分構成:同一機器內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個實驗性的文件傳輸程序(CPYNET)。

⑩ 郵政是誰發明的

郵票起源於郵政,是為了郵政通信的需要而產生的。郵票誕生前,歐洲各國郵政大多實行由收信人繳納資費的方法,按路程遠近確定郵費的多寡將郵費寫在信封上,由送信人收取;有的國家還規定議員、大臣等政界要人寄信免資,因而整個郵政費用就壓在一般平民用戶身上。由於昂責的郵費超過了收信人的經濟支付能力,所以寄信收信雙方常將事先約定的信號標在信封上。收信人以支付不起郵費為由而拒收信件,自然免不了引起爭執。

為此,英國人羅蘭·希爾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在1837年1月出版了著名的小冊子:《郵政改革的重要性和實行辦法》。在書里,他提出了郵政改革的建議:①由寄信人預付郵資;②英國本土范圍內,郵寄重量每半盎司統一收取1便士郵資;③郵資收款問題「可以用一小塊印上戳記的紙來解決」「這種紙大小與郵戳相仿,背面塗有一層薄膠,人們只要弄濕背膠就可以貼在信的背面,從而不必再到郵局面交信件。」
羅蘭·希爾的3條建議,得到英國政府的贊賞,這就是現在作為各國郵政所沿用的由寄件人預付郵資,均一郵資制和背膠郵票。建議中的「只要弄濕背膠就可貼在信的背面」的「印上戳記的紙」就是1840年5月1日在倫敦發售的「黑便士」郵票,也就是流傳至今讓億萬人為之傾倒的郵票.
中國近代郵政起源」的檔案文獻,反映了1877年始,全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與北洋大臣李鴻章,指派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建立並推廣郵電業務的歷史;反映了1896年清政府批准海關正式開辦「大清郵局」及大清郵政津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創業歷程;特別是反映了組建近代郵政網路機構、郵件傳遞、郵務管理、郵票發行等方面的情況;記錄了組建中國首家近代郵政機構——海關書信館以及中國第一郵政代辦機構——華洋書信館和籌備發行中國首枚郵票——大龍郵票的內容;記錄了形成官辦及官督商辦郵政的組織格局,並以天津為中心在五口乃至全國主要地區建立由海關調控的郵政機構網路及以天津海關為業務郵運中心、輻射全國便利快捷的通訊網路情況。這部分檔案文獻的特點是除具系統性外,還具稀有性。記錄天津海關稅務司籌辦近代郵政(包括發行大龍郵票)的原始信函,實屬檔案珍品。是全國現存郵政檔案寶貴史料,對研究全國郵政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閱讀全文

與郵政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