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習的主要動機是什麼組成的
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激勵人們學習的內部動力.!
(一)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
最有效的方法是: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育教學手段,使教學具有新穎性和實用價值,可以使學生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使其體會到快樂,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多鼓勵贊賞
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和鼓勵比非難、嘲笑、諷刺、挖苦對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效。
(三)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學生因連續受到表揚後,就特別喜歡學習某一學科,這是由於他在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對以後的學習產生了更強烈的願望。
(四)適當展開競爭
適當的學習競賽可以激發人的鬥志,調動人努力學習、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提高學習成績,鞏固學習成果。
(五)創設良好的情境
就是給學生創造學習的情境,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激起他們對學習的需要,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學好功課。
(六)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自覺的學習,並取得一定的成績,得到教師和家長的贊許者,就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自信心;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對祖國的四化建設有一定的作用時,就會以此為動力不斷地鼓勵自己進一步努力。
㈡ 創造因素產生的主客觀動因有哪些
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
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
可以說,創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新的,別人不知道的東西。
㈢ 什麼是創作動因怎理解創作動因
創作動因指作家生活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創作內驅力,包括創作動機和創作沖動。
創作動機就是馭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的一股子內在動力。從文藝心理學角度講,創作動機就是作家想進行創作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中包含著作家意欲表現的內容,它使作家寢食不安,必須等創作進行甚至完成後才能恢復正常。
一般意義上的創作動機包括缺乏性動機和豐富性動機。缺乏性動機基於人在生活中缺乏的痛苦,豐富性動機即尋求刺激和滿足的動機。文學創作中近兩類動機都存在,在具體創作中,這兩類動機常常生動地體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
(3)創造學動因擴展閱讀:
當創作主體感到某種精神的空虛感、不滿足感抑或來自心理上的某種願望或欲求因於客觀環境的限制而難以實現時,大多情況下,他們會如鯁在喉,將所思所想不留餘裕地訴諸筆端,一吐為快。
歷來的一些憤世疾谷、感時傷勢的文人騷士尤可充當這方面的代表。這些人中,頗多風流倜儻、落拓不羈之輩,他們大都有經天緯地之才皓首窮經之志,怎奈生性耿直狷介、自視清高,很難見容於世俗,終致壯志難酬。
不平則鳴,胸懷滿腹才華卻橫遭社會遺棄,面對不濟的時運他們必然不會熟視無睹,於是一篇篇久傳不衰的奇文佳作便成了他們這種失落心理的客觀寫照。
㈣ 創造力組成要素
創造力是產生新思想、新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個體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及品質。它可以是知識的創新,是新概念、新法則、新理論,又可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也可以是日常生活表現中的新觀念、新設想。
創造力的結構中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專業知識技能。創造不會憑空產生,必須基於前人的知識和成就。人們要在某領域具有創造性,獲得成就,必需要有該領域的基於良好認知結構的知識基礎和技能。
第二要素是創造能力和探究策略。創造能力是以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為核心的能力組合,還包括敏銳的觀察力、高效的記憶力、穩定的注意力以及實踐能力。
第三要素是創造動機和人格品質。創造動機主要是指內部動機,是發自內心的創造慾望、興趣和自我激勵,而不是外部壓力,外部獎勵。從創造人格來說,強烈的創造意識、堅定的自信心,堅忍不拔的創造意志,勤奮、熱情、好奇、不因循守舊,忍耐模糊不清、不怕挫折、甘冒風險等良好品質都是創造不可缺少的心理環境和內部動力。具有這些品質,才能破除各種禁錮個人創造力的精神枷鎖,戰勝阻擾創造活動的各種心智障礙。
創造力是可以傳授和訓練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曾做過實驗研究,發現教學生學完一輪創造課程和訓練後,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幾乎成倍增長。說明創造思維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樣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通過學習訓練和實踐活動能促進兒童創造力發展。
心理學研究發現,創造性思維主要由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構成。常見的幾種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綜合性思維技巧和訓練的方法有:頭腦風暴法、PMI思考法、TEC思考法和信息交合法。
㈤ 創造性人格包含哪些基本因素
創造性人格包括的基本素質是多方面的。根據對古今中外的一百多位傑出創造性人才典型案例的研究,概括出創造性人格的13種基本素質:
1、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從控制論的角度看,創造過程可抽象為創造主體控制、調節或改造客體,使它改變形態,達到預定創造目標的過程。這一控制的主要特點是要有明確的目標,所以,創造者的第一個創造性人格素質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即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科技史和大量傳記材料證明,那些做出重大發明創造的創造者,往往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樹立了造福人類、追求真理、攀登科學高峰的高尚志向,成為他們個人成才的指路明燈,是他們創造活動成功的內在動力。
2、赤誠的愛心
對祖國、人民、親友的仁愛之心,是個人成才或創造者獲得創造成果的內在動力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3、友愛合作的精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創造的課題日趨復雜化、大型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創造的組織方式從個體走向群體,從群體走向國家建制的方式,從國家建制走向國際聯合建制,這就特別需要創造者培養合作精神。換句話說,在當代,友愛合作精神已成為個人成才和獲得創造成果最重要的創造性人格之一。
4、批判繼承、 綜合創新
創造過程既是對舊理論、舊觀點的揚棄(批判繼承)過程,又是對多種經批判、鑒別、選擇後的觀點、材料進行綜合創新的過程,所以創造者,特別是堪稱大師的創造者最擅長樹立善於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精神。
5、探索精神
創造過程實質上是以質疑和發現問題為起點,通過辯證綜合創立新理論、新方法、新設計,並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或製作,獲得新成果的過程。既然質疑和發現問題是創造的起點,那麼,善於質疑、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對於創造者就是十分重要的創造性人格。科學史證明,創造始於問題,懷疑引出問題,懷疑是創造之母。沒有對舊理論、舊工藝、舊制度的懷疑,就不會有新理論、新工藝、新制度的創造。
6、敢冒風險的大無畏勇氣
創造活動,特別是重大的發明創造活動,是破舊立新的過程,要破除舊理論,就可能遭到維護舊理論的社會勢力的打擊;要立新,就要探索未知的領域,就可能遇到各種意外的風險和失敗。因此,創造者必須具有不怕風險、不舊失敗的大無畏勇氣。
7、求實精神
任何創造活動的過程都必須重視第四階段,即科學實驗的驗證階段;不論證實一個理論,還是證偽一個理論,都必須通過科學實驗;對於科學發現活動來說,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求實(包括探求新事實,探求事實背後的新規律)。所以,重實驗、重實效的求實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創造性人格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8、抗壓精神
這種創造性人格是許多遭遇失敗或身處逆境的創造者,能夠戰勝千難萬險、排除重重障礙、承受多次失敗的壓力,最終達到成功或獲得創造成果的決定性因素。
9、勤儉、艱苦的精神
有一類創造者—開拓型企業家,要在企業的經營創造活動中使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乃至成為第一流的企業,特別需要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創造性人格。
10、開拓的精神
這種開拓精神是許多科學家、發明家、改革家、企業家之所以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的重要原因。
11、敬業的精神
創造活動分為相對新穎的創造和絕對新穎的創造。對於創造者來說,當然要爭取從事絕對 新穎的創造,但這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積累、經歷艱難曲折的探索過程,需要創造者的極大熱情、執著追求。對於廣大幹部、群眾和青年學生來說,若想爭當創造者,那麼,在不具備條件從事絕對新穎的創造之時,也要爭取從事相對新穎的創造,熱愛本職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周圍同行做不到的第一流的工作業績。所以,不論對於現實的創造者,還是對於潛在的創造者,樹立熱愛事業、創一流業績的創造性人格,都是十分必要的。
12、自信自強的精神
創造活動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必將碰到千難萬險,只有樹立知難而進的創造性人格,創造者才可能在創造的崎嶇小道上不斷攀登;面對艱難險阻,只有樹立自信自強的創造性人格,創造者才能在探索未知的曲折征途中產生用之不竭的動力。
13、人道主義精神
各領域的創造者,都應該樹立扶貧助殘、救死扶傷、助人為樂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但對於醫療衛生、扶助殘疾人、扶貧工作領域的創造者來說,這一創造性人格是他們取得創造性成果,獲得崇高社會聲譽的關鍵性條件。
一切現實的創造者和志願爭當創造者的人們,都應該學習上述典範人物,加強創造性人格的修養,並結合自己的實際和所從事的創造領域的特點,有選擇地重點培養13種創造性人格基本素質中的幾種基本素質;只要能這樣做,必將有利於獲得新的創造成果。
㈥ 鼓勵學生發展創造力的原因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多地推動自己的生活,不斷地向更高的質量,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創造力,只能在前人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上不斷重復。若果不斷地去發展創造力,會讓未來更精彩。
㈦ 大學生創業動機有哪些基本類型
1、生存的需要。
首先,由於經濟的原因,許多的家庭越來越難以負擔昂貴的學費,國家有助學貸款、獎學金制度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在沉重的經濟負擔壓力之下,為了順利完成學業,這部分學生中的一部分人只好利用課余時間打工來維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其次,當前我國高校學生中城鎮生源的學生95%均是獨生子女,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目前已經有一部分學生開始獨立承擔自己的學習、生活費用,在他們中也產生了一定數量的創業先行者。
2、積累的需要。
按照奧爾德弗(Alderfer)的ERG理論,人的需求分為生存、相互關系和成長。這三種需求並不一定按照嚴格的由低向高的順序發展,可以越級。當代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相互關系和成長的需要會逐漸強烈。
一部分大學生為了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或者為了自己以後的發展或實現自己的某個目標做好經濟上的准備,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也會利用課余時間走上創業的道路。
3、自我實現的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25—29歲是創造力最為活躍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青年正處於創造能力的覺醒時期,對創新充滿了渴望和憧憬。他們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烈同時所受的約束和束縛較少,按照ERG理論對成長的需要也更為強烈。
4、就業的需要。
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一方面表現為需求不足,另外一方面表現為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待遇降低。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有一部分大學生也開始了創業。
(7)創造學動因擴展閱讀
大學生要想有創業能力,必須把握核心能力的如下特徵:
1、價值優越性
核心能力應當有利於企業效率的提高,能夠使企業在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競爭對手更加有優勢。
2、異質性
一個企業擁有的核心能力應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核心能力的異質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和效率差異。
3、不可仿製性
核心能力是在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該企業特殊組成、特殊經歷的烙印,其它企業難以復制。
4、不可交易性
核心能力與企業相伴而生,雖然可為人們感受到,但卻無法像其它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買賣。
5、難以替代性
和其它企業資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脅相對較小。沒有核心能力的創業不過是曇花一現。
㈧ 科學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動因是什麼
科學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動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存在於科學外部的,二是存在於科學內部的。(1)科學認識發展的外部動因 恩格斯曾經指出:「經濟上的需要曾經是,而且越來越是對自然界的認識進展的主要動力」。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生產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古代天文學和古代力學就是在古代農牧業和建築、航海等需要的刺激下發展起來的。
一般地說,在19世紀中葉以前,科學是落後於生產和技術的,它的發展是在生產需要的推動下進行的。那時科學、技術和生產之間的關系,往往是生產實際的需要刺激技術的進步,再促進科學的發展。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生產—技術—科學,生產和技術的實踐為科學理論的形成奠定基礎。
而從19世紀下半葉以後,這種關系有了微妙的變化。科學理論研究不僅走在技術和生產的前面,還為技術和生產的發展開辟了各種可能的途徑,形成了科學—技術—生產的發展順序。例如,無線電技術就是麥克斯威電磁場理論預言被證實後,才發展起來的。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工業生產和技術的長足發展,已經超出了人們熟悉的范圍。一些研究甚至一時還看不出,能否直接滿足生產需要的前景。科學的任務,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快地為技術和生產的發展開拓出新的途徑。現代科學產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學變成了超越一般技術進步的因素。
(2)科學認識發展的內部動因
科學作為系統化的理論知識體系,有其自身的矛盾運動和繼承積累關系。科學發展的內部矛盾運動是它的內部動力。它表現為: 1)新事實和舊理論的矛盾 科學不僅是靜態的知識,而且是創造、加工知識的精神活動,科學活動方式是科學實驗、理論研究,是人和物組成的動態過程。人類的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是科學理論發展的兩個主要源泉,也是驗證科學理論的唯一標准。因此,科學實驗—科學理論—科學實驗的無限循環,構成了推動科學發展的內部矛盾運動。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歸根到底都是理論和實踐不斷矛盾斗爭的結果。我們在研究和學習科學時,既要重視學習現有理論和研究方法,又要有創新精神,鼓勵提出新觀點和新預見,並到實踐中去檢驗。各種觀點、假說、理論之間的矛盾。
2) 各種不同觀點、假說和理論的矛盾
科學理論中經常充滿著各種不同觀點、假說和理論的矛盾,即使在同一學科中,由於彼此觀點和理論的不同,還會形成不同的學派。新舊理論總是不斷地進行驗證、修改。
㈨ 影響創造想像力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環境因素。在環境影響方面,首先,規范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亞歷克斯•奧斯本發現,出生在農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機會成為出眾的創造者。他甚至在《應用性想像》一書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殺了創造力。」另一位學者托蘭斯研究城市和農村兒童後發現,來自農村的兒童比城市的兒童更富有想像力,城市兒童的想像力更傾向於常態化。研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有規則,雖然城市兒童有更多的探索創造性活動的條件,但不足於抵消處理問題時所遇到的種種限制和影響。其次,面臨大量需要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有利於增進人的創造力。
2、個體因素。研究表明,個體素質對創造力有直接影響。人的個體素質包括許多方面,但對創造力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動機。創造性動機主要表現為「好奇心」和從成功解決疑難問題中獲得的「征服感和滿足感」。有高度創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較強的好奇心,有強烈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願望。在好奇心和願望驅使下,始終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並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征服感和滿足感。其次是堅持性。有些情緒對創造性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如偏見、擔心失敗、他人的評價、焦慮、固執、冷漠、自滿、自卑、尊重權威、試圖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缺乏自信心等。
3、群體組織因素。群體組織因素也是影響創造性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現在群體思維與群體評價兩方面:一是從群體思維看,一方面能激發個人的創造思維。如在集體開會討論解決某一問題時,可以集思廣益,相互激發。一個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另一個人可能就想到了;一個人提出一個觀點,會刺激另一個人想出另一個觀點;一個人還可以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修改。社會心理學稱此為「社會促進」現象。從群體評價看,他人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所持的態度,對創造性思維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如果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持批評態度的話,哪怕是建設性的批評,對任何年齡的人的創造性都會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因為這種批評會加重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負擔,從而導致創造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