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司南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一篇提到司南的典籍是《鬼穀子·謀篇第十》:「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鬼穀子,戰國時期人,生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穀子村。鬼穀子活動的地方和文中所記載的鄭人取玉一事,也在邯鄲文化區域內。
image.png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對指南針已有詳細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縫,則能指南。」 據史料記載,1074年,沈括前往河北西路(路,行政組織)查訪,曾經過磁山(現在邯鄲市武安境內)。
李栓慶介紹說,武安在古代叫磁州,《辭海》對磁州的解釋是: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慈州,唐改慈為磁。以州西北有磁石山,出 磁石,州治又為磁石集散地而得名。李栓慶說,此處所說的磁石山就是現在武安境內的磁山。
image.png
典籍記載有關指南針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在可考典籍范圍內記載的中國古代指南 針,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製而成;且根據先秦典籍記載,產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可能製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鄲為中 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武安極有可能就是指南針的故鄉。據兩千多年前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慈石。司南的磁性指南特性是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的記載,考證並復原勺形的指南器具。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㈡ 司南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多少年前出現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明。
傳統的觀點認為司南是中國漢代甚至戰國時代華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今河北省邯鄲市磁山一帶)一帶。司南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常識科技篇。
㈢ 司南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是我國最早發明的,但它是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發展改進而成的。
大約在戰國時代,我國已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㈣ 司南是誰發明的發明於何時
司南最早記載是發明於戰國時期。應該是無名小卒發明的
㈤ 司南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司南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
㈥ 什麼時期發明了司南
司南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兩千多年前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慈石。
司南的磁性指南特性是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的記載,考證並復原勺形的指南器具。
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6)司南發明之前擴展閱讀
王振鐸的相關觀點,指南針的發明至早不逾於宋代,此種觀點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體現。如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稱述之『司南』或稱『指南』為一種辨別方向之儀器,其物便於攜帶及測驗,宛如指南針之用矣。
王振鐸認為在唐朝已經出現了便於攜帶的類指南針儀器,但絕不是指南針。王振鐸把此種物件看作是指南針的過渡形式。王振鐸未明確論斷指南針發明的具體時問,由於缺乏材料,出於科學嚴謹性方面考慮,所以未輕易論斷。
他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中說:「(指南)魚法固早於(指南)針法約半個世紀,然此二者先後相互之關系,仍有待史證之發現而說明也。」正是在此情況下說的。另外,在同一篇論文中又說:「中國古代,藉縫紉之鋼針,經人工傳磁,而成人造磁體之指南針,其史證之發現,至今尚未見有早於十一世紀以前者。」
這是以北宋時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與《夢溪筆談補》為根據而加以論斷的。這兩篇文章中記載了此種人工傳磁而成人造磁體的指南針。另外王振鐸在此篇文章中批判了英人維烈亞力(Alexanderwylie)所著《中國研究》中所指的唐朝僧一行已經注意到了磁針所指方向與北極之差的錯誤理解。
最後鄭重地提出論斷:「按中國磁針偏向之記載,尚未發現史證有早逾《夢溪筆談》者,存中記其『微偏東』,寇宗爽記謂『偏東』,即指磁針之偏角而言。」這便是王振鐸由於材料所謂限制而不能對中國磁偏角的發現時間有一個確切的認識。
關於指南針的發明時代,王振鐸只是給出了一個大致的推測,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中,王振鐸說:「指南針之發明時代,以《萍洲可談》海舶用磁針及沈括謂方家制磁針,信其創始必早。」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也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王先生也只能給出一個時間區間。
㈦ 司南發明者
發明者不祥。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專是指屬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㈧ 發明司南 時間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公元前3世紀),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內一種石頭具有吸鐵容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㈨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其實是40年末才仿製出來的。唯一的根據就是《論衡》里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於是原文說是「投之於地」,有人憑空編出一個底盤來,又加了勺子,自己發明了「司南」。
現在的中國人對「司南」這個東西一定不會陌生,它被認為是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成就,它被寫進了教材里,廣泛傳播,或者說這個外型有點另類,但的確很吸引眼球的東西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科學的標志。
然而,歷史上存在過「司南」這樣東西嗎?
事實上
,我們在電視、圖片里看到的「司南」,只是現代人製造的模型,從來沒有發現古代司南的實物,也沒有繪畫和雕刻證明存在過這樣東西。
是王振鐸先生在四十年代末,製造了司南模型,這個「司南」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地盤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圓外盤面分層次鑄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標示二十四個方位。勺頭為N,勺尾為S,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提到「司南」的是《韓非子》(或者是《鬼穀子》,因該書年代不確定),但這個「司南」並不是「四大發明」里的指南針的前身,而是說指南車,相傳這是黃帝發明的一種指示方向的車,但它的工作原理不是地球磁場,而是機械齒輪,它使得指南車無論如何移動,車上小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車,因為是黃帝發明的,所以帶有濃重的政治意味,它在長時間里一直作為皇帝出行時的儀仗,現代漢語中的「指南」,也是從這里來的。
直到宋代之前的古文獻里的「司南」、「指南」都是指機械裝置「指南車」。
東漢時的王充在《論衡是應》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大意是「把司南放在地上,上面的勺子頭就指向南方」。王充的記錄充分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司南。更早記錄司南的是戰國未期的韓非子,他說:「以前的君王們設立司南以便確定早晚」。因為韓非子只提到司南這一名稱,我們無法確定它是否是用磁石做的。傳說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據後人研究,指南車雖有司南的作用,但原理不是磁石,而是通過一種簡單機械傳動過程使車上的木人始終指向最初設定的南方。至少東漢時發明的司南,隨著使用的普遍,人們對司南工作原理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入,可能發現了司南批示方向的本質是磁石,甚至磁性,而不是形狀,從而開始了對司南的簡化創新。到北宋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出現指南針的記載,其中介紹各種形式的指南針,有放在指甲上的,有放在碗沿上的,有用頭發或細線懸掛的,有插在木塊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還介紹說當時已經出現專門製作指南針的行業。
㈩ 誰發明了司南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