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銳角三角比
已知α是銳角,sinα=k-2,試求k的范圍
0°<α<90°
0<sinα<1
0<k-2<1
所以2<k<2
已知α是銳角,tanα=3:4(就是三分之四)試求cosα的值
設對角邊=3a,相鄰直角邊=4a
解得斜邊=5a
所以cosα=相鄰直角邊/斜邊=4/5
已知α是銳角,且cotα=m,試求sinα的值
tanα=1/cotα=1/m
過程同上,解得斜邊=√(1+m^2)
sinα=對角邊/斜邊=1/√(1+m^2)
在三角形ABC中,∠A=90°,AD⊥BC,垂足為D,設∠B為αAC=b求BD
BD=b/sinα-b*sinα
⑵ 銳角三角比的介紹
一個銳角的正切、餘切、正弦、餘弦,統稱為這個銳角的三角比(trigonometric ratio)
⑶ 關於銳角三角比的題
解答:
因為:sinA=0.6,所以:構造直角三角形ABC,C=90度
則:BC=3K,AB=5K,所以;AC=4K
根據三角函數的定義,可知:tanB=AC/BC=4/3
⑷ 數學銳角三角函數的符號來歷
如需編輯回答或插入圖片,請點擊標題到問題詳情頁sine(正弦)一詞始於阿拉伯人雷基奧蒙坦。他是十五世紀西歐數學界的領導人物,他於1464年完成的著作《論各種三角形》,1533年開始發行,這是一本純三角學的書,使三角學脫離天文學,獨立成為一門數學分科。 cosine(餘弦)及cotangent(餘切)為英國人根日爾首先使用,最早在1620年倫敦出版的他所著的《炮兵測量學》中出現。 secant(正割)及tangent(正切)為丹麥數學家托馬斯·芬克首創,最早見於他的《圓幾何學》一書中。cosecant(餘割)一詞為銳梯卡斯所創。最早見於他1596年出版的《宮廷樂章》一書。 1626年,阿貝爾特·格洛德最早推出簡寫的三角符號:「sin」、「tan」、「sec」。1675年,英國人奧屈特最早推出餘下的簡寫三角符號:「cos」、「cot」、「csc」。但直到1748年,經過數學家歐拉的引用後,才逐漸通用起來。
⑸ 銳角三角比的概念
正切:我們把直角三角形中一個銳角的對邊與鄰邊的比叫做這個銳角的正切(tangent)。 餘切:我們把直角三角形中一個銳角的鄰邊與對邊的比叫做這個銳角的餘切(cotangent)。 正弦:直角三角形中一個銳角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叫做這個銳角的正弦(sine)。 餘弦:直角三角形中一個銳角的鄰邊與斜邊的比叫做這個銳角的餘弦(cosine)。 正切與餘切的關系:(見右圖)
公式:
tanA=角A的對邊/鄰邊
cotA=角A的鄰邊/對邊
sinA=角A的對邊/斜邊
cosA=角A的鄰邊/斜邊
⑹ 是誰發明的相似三角形,銳角三角比,
相似三角形就是形狀相同,但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它們的角的比等於1,也就是說相似三角形的角是完全相相等的.
⑺ 關於銳角三角比的簡單問題
∠C=90度,AC=3,BC=4
所以AB=5
cosA=sinB=AC/AB=3/5,
同理cosB=sicA=4/5
cos(A-B)=cosAcosB+sinAsinB=24/25
⑻ 關於銳角三角比 的~~
小島垂直航向距離最短,與行向交點P
假設AP=X,CP=Y
(20+y)/x=tan55
y/x=tan25
相減:
20/x=tan55-tan25
x=20/(tan55-tan25)≈20.8海里>10海里
沒有觸礁的危險
⑼ 銳角三角比的定義
一個銳角的正切、餘切、正弦、餘弦,統稱為這個銳角的三角比
三角比是三角學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三角函數定義中的兩線段的數量比。 定義銳角三角函數時,是指含此銳角的直角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比。
⑽ 銳角三角比 看圖
就這樣,望採納,你可以自己下一個作業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