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活動指導》如何理解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活動中技能與創造性的關系
有的在幼兒創作的過程當中,與教師的指導聯系分不開,通過創設情境來對二幼兒進行引導
❷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美術活動對於幼兒來講既是學習,也是一種思維創造的實踐活動, 一、 創設環境,培養幼兒的創新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創設一個個引人入勝、能激發幼兒好奇心和興趣的良好環境,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這樣也就為幼兒自主參與探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幼兒生性好奇、好問、好玩、好動,這是他們或多或少創新意識的萌芽和實踐能力的表露。這時,教師只需利用好環境資源對幼兒創新活動的影響和支持,呵護稚嫩的創新幼苗,激發創新靈感,就能有效培養幼兒的創新興趣。 如在玩色活動時,教師為幼兒准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和小瓶,幼兒任取顏色相互搭配、調和,便可發現:瓶中的顏色一會兒變深,一會兒變淺,一會變綠,一會變紫,十分奇妙,孩子們一下子對顏色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嘗試創造新顏色。在幼兒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後,為進一步提高對配色活動的興趣,教師應及時為幼兒准備相應的宣紙和剪好的各式服裝外型,用配置的顏色裝飾服裝。之後,聽,一個小朋友興奮地告訴我:「老師 ,這裙子上的綠色、紫色都是我自己配的。我還能配出別的許多顏色呢。」另一個小朋友大叫「啊!我成魔術師啦!變一一。」幼兒一旦對所接受的事物感興 趣,他們將會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在不自覺中進行創新。 二、 激發想像,促進幼兒創新活動的開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創新都是通過想像,對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設開始的,這是創新活動開展的第一步。幼兒時期正是想像力發生和發展最為活躍的時期,而且創造性想像的能力也逐步發展起來。幼兒由於缺乏舊知識經驗的束縛,想像會更大膽,更富有創新意識。想像力不僅包括幼兒對事物的聯想能力,還包括他們對事物的幻想,這兩者都是幼兒探索活動和創新性活動的前提。正如心理學家考伯所述:「正是兒童期的幻想引發,才形成了以後所有創造性活動。」因此,促進幼兒創新教育的開展,想像力的培養不容忽視。 例如,在大班美術活動《未來汽車設計展》中,教師在讓幼兒了解了不同汽車的功能後,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大膽想像設計未來汽車的多種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大膽現象、創造,設計了新型警車(設有跟蹤器、監視器、飛行器、潛水器等多種功能)、環保車(設有吸塵器、過漉器、太陽能、空氣清新器等多種功能)、游樂車(設有卡通樂園、玩具區、游戲區、太空飛行區、海底世界等多種活動區域)等新型汽車,促進了幼兒的創新意識;這次活動後,在講故事時、泥工活動時、建構活動時,幼兒總能想像、創新出新型的內容(如:房子、汽車、機器人等)。由此可見,想像力在創造性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激發了幼兒的想像,才能有效促進幼兒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操作、實踐,培養幼兒創新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充分說明,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離不開幼兒的動手動腦。對於語言能力發展還不十分完善的幼兒來說,動作是他們思維的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通過操作、實踐活動,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不失為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 例如,我發給幼兒數張彩色紙,想看看他們能用這些彩色紙折出哪些形狀。我的這個活動設計啟發了孩子們,他們折出了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許多幾何圖形和一些不規則的圖形,還充分展開想像,如三角形像雪花,圓形像桌子、餅干……在幾個小朋友帶領下,大家開始玩組合圖形:有的用橢圓形和正方形組成圓頂房;有的用三角形和長方形組成尖頂房;有的折出了不同形狀的魚;有的拼貼組合成春天的景象,等等。 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體現,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和基礎,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為幼兒提供觀察探索各種事物的機會,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由於處於特定的問題情景中,從而會激發他們創新的動機和意識。培養實踐能力正是幼兒園創新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教育=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恰好對應著當前素質教育的兩個重點內容,也是實施幼兒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 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操作與實踐應是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關鍵。 四、改進方法,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所謂創新精神,就是一種樂於思考、樂於探索、大膽實踐,刻意求新的精神。在美術課中,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中心,通過聯想、類比等思考方式,使思維向各個方面擴散開來,從而產生新的方法,這就是求異思維。在美術教學中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通過嘗試和探索,對原有的製作方法、表現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是發展幼兒求異思維的有效途徑;改進教學方法、評價模式,鼓勵幼兒標新立異,是培養幼兒創新精神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學折紙《褲子》、《狗》時,教師先教幼兒折疊好小褲子,接著讓四、五個幼兒一組將折好的小褲子和起來進行組合,提出問題「你們能將它們組合成什麼呢」?教師留充分的時間讓幼兒去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幼兒敢於用別人不曾用過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經過思考,討論和教師的啟發,幼兒能夠講出用三條小褲子可以拼接成獵狗:用好多小褲子可以拼接成蜈蚣:許多幼兒還能為自己拼接的物品取出好聽的名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運用語言的驚人力量,選擇有意義、積極、正面的語言,如「你真棒」、「真聰明"、「很好」、「行」、「就這樣」、「可以試一試」等簡明扼要的語言對幼兒發出暗示和鼓勵,從而促進幼兒樹立「我也能創造」的信念,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內因,激發他們的創造動機,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幼兒的創新精神。 五、成果展評,體驗創新樂趣 成果展評是幼兒提高認識的過程,是培養他們審美能力的過程,當然更是他們體驗創新樂趣的過程。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藝術領域的指導要點中明確提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准化要求的偏向。」教師應充分肯定幼兒的作品,採用幼兒自評、小組互評、全體講評、分層主評等形式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對完成質量好的作品給予表揚,並引導幼兒談一談自己在製作過程中的經驗;對有進步的幼兒作品給予肯定,對其不足用商量的口吻、建議的方式提出改進意見;尤其是對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師更應給予大力的鼓勵和表彰,使幼兒的創新意識得到激發,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逐漸樹立創新的信心,並能主動地進行創造,從而更有效的培養創新能力。 未來學家奈比斯說「處於偉大變革的時代,我們最需創造力和創新精神」。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創新教育應從幼兒時期開始,每個幼兒都可能是小小「創造發明家」,教師應該充分認識,精心培育這些創造萌芽,在教學中時刻加強創新教育,努力使自己成為教育改革的積極倡導者和行動者。
❸ 在幼兒集體美術教學活動中如何正確處理幼兒美術技能傳授與幼兒美術創造表達的關系
幼兒期進行創造力的教育和培養,對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是至關重要的。創造力不是一種單純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直接學習和傳授,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和實踐能力
❹ 如何將多領域的材料創造性的運用於美術活動中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幼兒藝術活動中的一部分,是幼兒園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力、審美力以及創造性思維,使之得以全面發展的重 要手段。美術活動是一種視覺藝術活動。是眼、腦、手共同參與的活動。幼兒在不斷變化著的美術實踐活動中感受美、探求美、創造美。
一.多領域材料的投放及創造性的運用對美術活動的影響。
美術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成為幼兒園美術活動開展與創新的必要條件,美術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他認為,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福祿貝爾曾說過:「通過生活並來自生活的課,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而在我們中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更是豐富多彩,一年四季的各種瓜果蔬菜、植物種子、農作物等常年不斷;河裡、湖裡的貝殼、沙石形態各異,這些不同質地的自然物,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有日常生活中的瓶子,罐子,扣子,鏟子,叉子,勺子,及鐵絲毛根毛線等等生活用品正是我們開展美術活動極好的材料和內容。新《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兒應該成為這些自然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旨在將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幼兒學習的大課堂,引導幼兒感受到身邊的美,生活的美。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提高利用率,使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創造性的開展起來。
實驗證實。
我對中班幼兒的實踐觀察:繪畫活動《秋天的樹》。
目標為:
1.感受秋天樹木的變化,學習和掌握大樹落葉的畫法;
2.樂於參加美術活動,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活動過程:
1.我將有了帶到戶外引導幼兒觀察,並進行講解。
2.回班後示範畫法。
3.幼兒用油畫棒進行繪畫。
4.展示幼兒作品。
經過觀察測查31位幼兒,45%的幼兒能高興地參與活動,25.8%的幼兒能自覺地參加活動,20%的幼兒分神或注意力不集中,9.2%的幼兒在老師的要求下進行美術活動。
這對以上淺析的情況,我調整了材料的投放,我為孩子們提供了泡泡泥,彩色手工紙,廢舊報紙,落葉,扣子,廣告色,報紙等材料,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創造並適時地給予指導,孩子們一開始接觸這些材料有些不知所措,極個別的孩子用報紙捲成樹干,用泡泡泥搓成樹干,經過我的引導接孩子們相互的學習,慢慢的形式開始豐富起來,用扣子當落葉的,用廣告色畫葉子,用真的樹葉貼在樹幹上等等,令我都感到震驚!此時的觀察結果80%的幼兒對活動十分感興趣很自覺地投入其中,15%的幼兒需要老師的指導與提示,4%的幼兒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就學著做1%的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可見多領域材料的投放以及創造性的運用可以較好地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二)調查問卷摸底
根據以上結果,我又瀏覽《納要》,「周圍生活」、「身邊物品」、「自然材料」幾個詞彙出現的頻率較高,這說明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活動材料應該是多種多樣,具有多功能的。我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研討,製作了一份調查問卷抽取了大中小共100名幼兒進行了問答式的調查調查。本次調查實發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卷100份。
內容:1、你喜歡上美術課嗎?
2、你最喜歡什麼內容的美術課?
3、如果可以你想用什麼材料進行美術創造?
4、你都用過哪些材料?
(三)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感到孩子們對於美術活動是有一定的興趣的,而且
孩子們的眼裡任何事物都可以進行美術活動,不過在為孩子提供活動材料時比
較單一、品種不夠豐富。
❺ 我們應該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更好的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1.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創造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積極性的重要心理動力,有了興趣,才能對美術活動感到愉快,化被動為主動,使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得到提高。所以,作為老師應尊重幼兒的興趣,使幼兒獲得有關經驗,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一次,我讓孩子們畫意願畫,我給孩子們講29屆奧運會在中國召開,外國的小朋友非常想知道中國的事情,可他們不認識中國字,希望我們能畫一幅畫告訴他們中國小朋友的事情,孩子們聽了積極性很高,王都小朋友畫了一幅天安門和長城,他介紹說:「我叫王都,我們中國有天安門和長城,美極了,歡迎你來玩」。劉樂畫了一位跑步運動員,他說:「這是中國的劉翔叔叔,他可棒了,雖然將運動員的手臂和腿畫得像管子似的,鞋子又畫得特別大,但這並不妨礙他筆下運動員的跑跳動作。這一幅幅圖畫雖然看不出什麼驚人的發現,也沒有高超的技巧,但他們都真實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全班28個孩子的作品,從造型構圖、色彩選擇,都是按他們自己的體會、理解及意願來畫的,表現了不同的形式,發揮了它們潛在的創造力。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發展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內因。2.充分理解幼兒,給他們一定自由自在的作畫時間、空間,啟發幼兒創造力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孩子的素質和天資,孩子的創造,只有當他有時間,從事自行選擇和喜愛的勞動才能得到發展。」幼兒繪畫的過程是游戲的過程,也是表現他們情感和想像力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一次美術活動中,主題是《小帆船》,豆豆小朋友畫得非常好,畫好了帆船,畫面上還畫有人捕魚,畫得有太陽、藍天、小鳥,鳥中還有一隻大孔雀,這幅畫雖然違背常識,但充分表現了他的認識、想像和創造力,他畫的速度較快,色彩隨意,線條自由,雖然畫得相當不錯,但我還是讓他自由添畫一些東西,等我巡視一圈回來時,他的畫已經面目全非,縱橫交錯的線條,畫滿了一張紙,畫面給破壞了,我非常生氣,但忍住了,就問他為什麼這樣時,他說:「漁船碰到了海盜,他們打起來了,這些道道是槍炮的痕跡。」他很滿足,並不覺得他這張畫被破壞。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沒有指責他,因為他這種大膽自信,敢想敢畫富有創造性的能力是難能可貴的,作為教師要特別的加以保護和啟發,不能傷害他。記得在小班一次春遊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畫一幅畫,甜甜小朋友說「老師,我要自由自在的畫畫」,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我笑笑說:「可以」。見他隨手用彩筆在紙上畫了各大半圓,說是公園,接著畫了一個女孩、一個男孩,畫上了五彩繽紛的花朵和小樹,又畫上蝴蝶、蜜蜂、蝸牛、和小鳥,還在左上角添了一個紅紅的太陽,並邊講邊畫,聽他優美動聽的講述,看著美妙的畫面,這使我深刻認識到,孩子在自由繪畫中,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想像,觀察世界,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以他們天真的眼光,豐富的想像,奇特的構圖去創造真正的兒童藝術,這才是最有價值的。3.在美術活動中,適應幼兒的發展需要,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開發幼兒的創造力以兒童為主體,在美術活動中創造豐富的物質環境,主動選擇材料,主動提出目標,獨立操作,完成任務,如在活動《有趣的表情》中,教師先品嘗,辣、酸、甜的味道,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感知,老師表情有什麼變化,然後讓幼兒親自嘗其中有味道的水。嘗一嘗是什麼味道後再照鏡子把自己的表情畫下來,給幼兒提供創造機會,整個活動體現「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彩筆畫、蠟筆畫、水粉畫是孩子們經常畫的,有的孩子因能力有限提高較慢,有的孩子就失去了興趣,是否能採用一些是繪畫又像游戲的活動呢?我對我班幼兒採用了潑墨和吹墨兩種繪畫教學收到很好教學效果。其實,潑墨顧名思義是將墨潑在紙上作畫。潑墨在孩子手持的宣紙上時,孩子還來不及晃動,墨已在紙中央形成了一個大餅,黑乎乎的一團。「老師這是什麼呀?」「你慢慢想想,如果在這添上幾筆會像什麼呢?」在一來一去的兩個問號中,孩子得到了啟示。寥寥幾筆,一隻毛茸茸的小雞誕生了。然而這蘊含其中的是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孩子不怕困難的精神得到了體現。例如:有個小男孩,由於動作又快又大,潑的墨四處流淌,他呆住了,「這是什麼呀?」左看不像,右看不是,小朋友都畫完了,他也不放棄,突然他拿起筆,這里添幾筆,那裡畫幾下,一隻熊貓在吃竹子的畫出來了。孩子開心地笑了,這次成功的體驗讓他對繪畫充滿了自信。還有我讓幼兒用粉筆在地上塗塗抹抹,這對孩子來說也是較好的游戲性繪畫方法,孩子特別喜歡,幼兒可以自由交談,自由走動,邊畫邊觀察別人的畫,並要求幼兒畫有故事情節的畫,幼兒的主動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並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作畫,而且畫面豐富,線條流暢,生動有童趣。4.在美術活動中,注重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等多方面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幼兒學習美術的特點是既模仿又創造,模仿中有創造,創造又來自於模仿,因此教師在教幼兒繪畫時,應讓幼兒觀察實物、圖片、充分感知、熟悉對象,在積累豐富表象的同時,積極啟發幼兒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想像和表現的能力,教師在教繪畫時,力求做到知識技能與思維活動的最佳結合,達到情緒體驗――表象體驗――創造表現的統一。例如:我教幼兒畫側面小狗,帶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狗讓幼兒觀察,孩子非常感興趣,讓幼兒邊觀察,教師邊講解示範從中讓幼兒掌握小狗的外形特徵,根據幼兒的不同層次要求幼兒添畫,畫小狗的各種動態,在繪畫中,幼兒畫小狗有的在跑,有的抬頭,有的畫了三隻小狗一個比一個小還排成隊,這個小朋友講他的畫時說:「這是爸爸、媽媽再教孩子跑步。」初看幼兒畫畫都是側面小狗,好像是一種技能的再現,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看出幼兒在模仿的基礎上,或多或少地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有頭的方向變化,腿的變化,身子長短的變化等,體現了兒童畫的情趣美,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對幼兒進行觀察訓練,讓他們學會欣賞作品,觀察作品中有什麼,啟發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每個活動後,讓幼兒學會比一比,自己的畫和別人的畫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並能說出為什麼這樣表現,教師還可以用添畫的方法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例如:教師先畫個圓,讓幼兒添上幾筆看看可以變成什麼?變成花、變成太陽,變成小兔子頭等等。也可以用任何圖形讓幼兒進行拼畫練習,以此來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例如有一次,我請幼兒畫蘋果樹時,有的幼兒畫的樹上有大蘋果,小蘋果,有的蘋果紅,有的蘋果綠,有一個小朋友畫的一個大蘋果上有一個小洞,洞里爬著一條小蟲,還有個幼兒畫了掛著各種顏色的蘋果和蘋果樹,他告訴我說:「老師,因為太陽能發出七色的光,蘋果吸收紅光就變成紅蘋果,吸收藍光就變成藍蘋果。」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思維,才能畫出生動有趣,富有個性的畫面。總之,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經常對幼兒進行啟發誘導,培養幼兒興趣,充分給幼兒一定的自由時間、空間,讓幼兒主動學習,主動觀察事物,幼兒的思維就會逐步開闊、活躍,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創造力,來描繪他們的童心世界。
❻ 如何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創造力的培養
美術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美術活動中的作品,顏色,作畫工具都對孩子具有吸引力,應該這樣說美術在孩子的眼中是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無聲的語言。孩子們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審美體驗,他們願意通過美術來傾訴對五彩繽紛世界的感受。從教學中,我感受到,孩子很容易對美術表現出自發的熱情,但往往是自發的淺層的興趣。孩子雖然有思想,有想法,但什麼也畫不出來,原因是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技能技巧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創作慾望與想像,雖然在這過程中老師始終抱著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樣就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發揮了孩子的創造力,培養了孩子的積極性。但當看到孩子們面對一張張畫面凌亂、線條潦草連起碼的塗色技能都不太會時,我們對自己的做法始終有一絲懷疑和疑慮。於是老師就一直很困惑,
在美術活動中,到底要教授孩子一些什麼?技能?創造力?還是。。。。。。老師們一直很矛盾:如果傳授太多,怕限制孩子們的創造力,但如果讓孩子自由去想像,由於受技能技巧的影響,孩子們卻又無法下筆。正如有位台灣學者所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兒童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本事掙脫亦已身受其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幼兒的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學習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他的話確實說到了老師的心坎中,也引起了一道道的反思與探索,那就是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既要培養技能技巧,又要發展創造力。在十幾年的美術教育活動中,逐步摸索出了我的一些方法:
一、培養興趣,進行初淺的技能訓練
對於剛剛進入小班的孩子,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卻是發展幼兒智力的重要條件,是孩子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的好老師,只有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才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充分感受美,表現美,並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三至六歲的幼兒思維常常是憑借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作來進行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調動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對美麗的興趣更持久。開始,我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玩色游戲,通過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宣紙簡單的折疊,然後在鮮艷的顏料中浸染,讓孩子發現顏色的魅力及自己創作的快樂,同時也讓孩子們在自己不同的折疊中發現創造性創作的樂趣!許多孩子會要求「我還想玩」「我還要做」「老師再給我紙」「老師我沒有紙了」,孩子們在一次一次的嘗試中,發現由於折的不同,出現的花紋也會不一樣,初步有了創作的熱情。
接著我又會讓孩子們用一些輔助的作畫工具用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熱情,如用棉簽,自己的小手,顏料等讓孩子來發現美術活動的神奇與有趣。如在畫《可愛的魚》時,先給孩子畫好魚的輪廓,讓孩子用棉簽蘸上顏料進行裝飾,這對孩子手的控制力有了一些要求,同時對孩子的創造力也有了一些要求,手部控制力好的孩子會把小魚的鱗片畫在身體內,並能創造一些對於孩子來說非常了不起的創作,如有些孩子會把魚鱗有規則的一片片地畫下來,有些孩子還會運用兩種進行裝飾,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會有意識地運用兩種顏色有規則的進行排序畫,把在計算活動中的排序知識有效地進行了遷移與創造。
又如:讓孩子掌握畫圓的技能時,老師先讓孩子們玩「吹泡泡」的游戲,通過「吹、抓、追」等方式知道陽光下的泡泡是五顏六色的,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後,讓幼兒來畫,這時孩子們通過老師提供的物質環境,對「吹泡泡」已有了一定的影像,但僅限於那基本畫面,幼兒的思維沒有活起來,畫面僅僅停留在那一刻,此時就需要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讓畫面活動起來:「陽光下的泡泡有紅的、有黃的、有藍的、……,慢慢的泡泡越來越大,飄到這兒,飄到那兒,好漂亮呀!」這時,孩子的畫面就會越來越清晰。畫面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
到了小班的下學期,可以有意識地教一些塗色的技能技巧,如一些簡單的配色方法,什麼是同種色,如何運用同種色等等,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教師的形象化語言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引導孩子認識同種色時,我對孩子們說:「你有好朋友嗎?他是誰?這盒小蠟筆里也有許多的好朋友,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看看好朋友是要排在一起的喲!」通過幾次的認識與練習,孩子們不但認識了同種色,還讓小班老師頭疼的蠟筆亂丟;亂放的現象不見了,真是一舉兩得呀!
二、豐富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進入中班後,不但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創造力,還要進一步掌握技能技巧,並注重在各個環節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豐富孩子的已有經驗,使孩子在美術方面全面發展。我們知道事物是不斷更新的,沒有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教會幼兒觀察掌握對象的主要特徵,初步對它們有一個較完整的生動的形象的了解,然後教師和幼兒總結觀察得出的信息,在總結中教師出示範例,但只是作品的框架,整節活動最基本或是孩子最難獨立完成的部分,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隨之在作品的完善環節中給孩子留有創造的空間,這樣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提供成功發展的機會。例如:繪畫活動《我》我們一改過去籠統地畫《長大的我》,感括的畫四肢,畫五官等,而是把觀察的目標縮小並放大,讓孩子來說說「我的表情」,平時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表情?平時你對親人對朋友是什麼表情多?是生氣,發怒,還是微笑?然後讓孩子一起來認真觀察同伴的不同的誇張表情,學學,做一做,讓孩子明白微笑是最好的最受歡迎的表情,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輕易地生氣與發怒,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分享快樂後,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教師再總結示範《我》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欣賞老師畫的各種表情的范畫,幼兒欣賞後,教師再作一次重點的提示,孩子們個個很興奮,拿起筆來,把自己的表情畫了下來,這時孩子的自由創作想像滿足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如鄭堯之的作品《我》,作品上粗粗的眉毛,吐露的舌頭,臉蛋上那螺旋形的小酒窩一圈圈的盪漾開來,都在告訴同伴,我是多麼的開心與快樂!李陽的作品《我》中,他把自己畫成了一個生氣的模樣,像銅鈴一樣瞪圓的雙眼,雙眉高高的翹起,還在額頭上創造性的畫上了燃燒的火苗,一根根頭發豎直著,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怒發沖冠的我!
美術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根據不同的美術形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如主題活動《秋天》《認識樹葉》一系列活動中,先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美,去撿樹葉,收集落葉,觀察各種落葉的特徵,了解觀察樹葉的顏色變化,對樹葉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在畫樹葉的外部輪廓時卻不太好掌握,我就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拓印樹葉——印畫樹葉——添畫樹葉的經脈——自由創作美麗的一片樹葉,讓孩子在循序漸進中學習實踐,豐富經驗,體驗學習的快樂。
同時創設審美環境,激發動機,選材確定後,要想方設法為幼兒來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情感色彩和審美環境,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在情緒上的興奮,進而轉變為繪畫沖動,這樣他們的身心才會處於最佳狀態,才能激發出創作的動機,如水墨畫《金魚》,用謎語引出,然後把准備好的放在透明的容器中的漂亮金魚,把它放在幻燈機上,利用幻燈片的原理,把游動的金魚姿態放映出來,金魚在燈光下游來游去,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老師再指導幼兒觀察金魚游動時的姿態、特徵,教師再進行示範講解,再由幼兒來創作,整堂課幼兒始終情緒飽滿。
三、創設氛圍,激發幼兒創作慾望。
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參與藝術作品的欣賞收集,同時發揮家長的力量,多收集各種月餅盒,來觀賞月餅盒上傳統與現代的裝飾風格,了解中國民族的一些藝術如剪紙、民族服飾的顏色搭配等。並把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繪畫書籍放在美工區,讓孩子們自由翻閱、參考,在教室裡布置一些美麗的作品,有教師、家長、大師更有幼兒的作品,讓幼兒去觀賞並引導孩子去發現它們之間的色彩關系,從而嘗試著去配色,如什麼是近似色、對比色,什麼是冷色系列、暖色系列等等,對色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四、貼進生活選材,豐富幼兒的畫面內容
選材貼進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是教育內容選擇應遵循的原則之一,現實生活的事物能激起幼兒的興趣,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繪畫的題材是最捷徑,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經常與他們談論他們的家庭小夥伴,讓他們回憶生活中有趣的事,以豐富創作題材。
進入大班後,孩子的繪畫技能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但他們自己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常常把想要畫的內容全部畫下來,但紙畫不下。老師也發現孩子的畫表面熱鬧,但缺乏層次,顯得凌亂,這時,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如何去運用遮擋法,遠近的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畫面更豐富、更完整、更飽滿。如畫《我的家》時,老師可先讓孩子明白什麼是「遮擋法」。如:用一張椅子擋住桌子的一部分,讓幼兒去觀察去發現,什麼地方被擋住了,什麼在前,什麼在後,這種方法就叫「遮擋法」,老師在做示範時,重點讓幼兒掌握遮擋法應注意的地方,然後在此基礎上,自由去回憶自己家的布置,把它畫下來。同時在美術活動中可以選擇孩子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故事,選擇他們熟悉的並且有吸引力的內容為繪畫題材。如成語故事,把它的經典用一幅畫表現出來,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一些生動的經典的故事,畫成連環畫的形式,裝訂成一本書,也可以設立日記專欄,把每次發生的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中班可以嘗試著為「自然角」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等等,在美術中還有許多的技能如:如何配色、如何配背景,什麼是線條畫……。在這不一一羅列,總之,教師在幼兒的美術教育中,教師與幼兒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要相信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保護他們的藝術天性,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繪畫的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與適時的指導,以開展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生命的藝術教育,給孩子一個「個性」的世界。
❼ 美術活動中如何使培養技能技巧與創造力平衡發展
美術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美術活動中的作品,顏色,作畫工具都對孩子具有吸引力,應該這樣說美術在孩子的眼中是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無聲的語言。孩子們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審美體驗,他們願意通過美術來傾訴對五彩繽紛世界的感受。從教學中,我感受到,孩子很容易對美術表現出自發的熱情,但往往是自發的淺層的興趣。孩子雖然有思想,有想法,但什麼也畫不出來,原因是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技能技巧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創作慾望與想像,雖然在這過程中老師始終抱著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樣就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發揮了孩子的創造力,培養了孩子的積極性。但當看到孩子們面對一張張畫面凌亂、線條潦草連起碼的塗色技能都不太會時,我們對自己的做法始終有一絲懷疑和疑慮。於是老師就一直很困惑, 在美術活動中,到底要教授孩子一些什麼?技能?創造力?還是。。。。。。老師們一直很矛盾:如果傳授太多,怕限制孩子們的創造力,但如果讓孩子自由去想像,由於受技能技巧的影響,孩子們卻又無法下筆。正如有位台灣學者所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兒童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本事掙脫亦已身受其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幼兒的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學習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他的話確實說到了老師的心坎中,也引起了一道道的反思與探索,那就是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既要培養技能技巧,又要發展創造力。在十幾年的美術教育活動中,逐步摸索出了我的一些方法: 一、培養興趣,進行初淺的技能訓練 對於剛剛進入小班的孩子,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卻是發展幼兒智力的重要條件,是孩子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的好老師,只有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才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充分感受美,表現美,並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三至六歲的幼兒思維常常是憑借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作來進行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調動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對美麗的興趣更持久。開始,我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玩色游戲,通過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宣紙簡單的折疊,然後在鮮艷的顏料中浸染,讓孩子發現顏色的魅力及自己創作的快樂,同時也讓孩子們在自己不同的折疊中發現創造性創作的樂趣!許多孩子會要求「我還想玩」「我還要做」「老師再給我紙」「老師我沒有紙了」,孩子們在一次一次的嘗試中,發現由於折的不同,出現的花紋也會不一樣,初步有了創作的熱情。 接著我又會讓孩子們用一些輔助的作畫工具用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熱情,如用棉簽,自己的小手,顏料等讓孩子來發現美術活動的神奇與有趣。如在畫《可愛的魚》時,先給孩子畫好魚的輪廓,讓孩子用棉簽蘸上顏料進行裝飾,這對孩子手的控制力有了一些要求,同時對孩子的創造力也有了一些要求,手部控制力好的孩子會把小魚的鱗片畫在身體內,並能創造一些對於孩子來說非常了不起的創作,如有些孩子會把魚鱗有規則的一片片地畫下來,有些孩子還會運用兩種進行裝飾,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會有意識地運用兩種顏色有規則的進行排序畫,把在計算活動中的排序知識有效地進行了遷移與創造。 又如:讓孩子掌握畫圓的技能時,老師先讓孩子們玩「吹泡泡」的游戲,通過「吹、抓、追」等方式知道陽光下的泡泡是五顏六色的,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後,讓幼兒來畫,這時孩子們通過老師提供的物質環境,對「吹泡泡」已有了一定的影像,但僅限於那基本畫面,幼兒的思維沒有活起來,畫面僅僅停留在那一刻,此時就需要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讓畫面活動起來:「陽光下的泡泡有紅的、有黃的、有藍的、……,慢慢的泡泡越來越大,飄到這兒,飄到那兒,好漂亮呀!」這時,孩子的畫面就會越來越清晰。畫面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 到了小班的下學期,可以有意識地教一些塗色的技能技巧,如一些簡單的配色方法,什麼是同種色,如何運用同種色等等,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教師的形象化語言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引導孩子認識同種色時,我對孩子們說:「你有好朋友嗎?他是誰?這盒小蠟筆里也有許多的好朋友,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看看好朋友是要排在一起的喲!」通過幾次的認識與練習,孩子們不但認識了同種色,還讓小班老師頭疼的蠟筆亂丟;亂放的現象不見了,真是一舉兩得呀! 二、豐富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進入中班後,不但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創造力,還要進一步掌握技能技巧,並注重在各個環節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豐富孩子的已有經驗,使孩子在美術方面全面發展。我們知道事物是不斷更新的,沒有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教會幼兒觀察掌握對象的主要特徵,初步對它們有一個較完整的生動的形象的了解,然後教師和幼兒總結觀察得出的信息,在總結中教師出示範例,但只是作品的框架,整節活動最基本或是孩子最難獨立完成的部分,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隨之在作品的完善環節中給孩子留有創造的空間,這樣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提供成功發展的機會。例如:繪畫活動《我》我們一改過去籠統地畫《長大的我》,感括的畫四肢,畫五官等,而是把觀察的目標縮小並放大,讓孩子來說說「我的表情」,平時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表情?平時你對親人對朋友是什麼表情多?是生氣,發怒,還是微笑?然後讓孩子一起來認真觀察同伴的不同的誇張表情,學學,做一做,讓孩子明白微笑是最好的最受歡迎的表情,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輕易地生氣與發怒,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分享快樂後,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教師再總結示範《我》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欣賞老師畫的各種表情的范畫,幼兒欣賞後,教師再作一次重點的提示,孩子們個個很興奮,拿起筆來,把自己的表情畫了下來,這時孩子的自由創作想像滿足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如鄭堯之的作品《我》,作品上粗粗的眉毛,吐露的舌頭,臉蛋上那螺旋形的小酒窩一圈圈的盪漾開來,都在告訴同伴,我是多麼的開心與快樂!李陽的作品《我》中,他把自己畫成了一個生氣的模樣,像銅鈴一樣瞪圓的雙眼,雙眉高高的翹起,還在額頭上創造性的畫上了燃燒的火苗,一根根頭發豎直著,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怒發沖冠的我! 美術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根據不同的美術形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如主題活動《秋天》《認識樹葉》一系列活動中,先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美,去撿樹葉,收集落葉,觀察各種落葉的特徵,了解觀察樹葉的顏色變化,對樹葉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在畫樹葉的外部輪廓時卻不太好掌握,我就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拓印樹葉——印畫樹葉——添畫樹葉的經脈——自由創作美麗的一片樹葉,讓孩子在循序漸進中學習實踐,豐富經驗,體驗學習的快樂。 同時創設審美環境,激發動機,選材確定後,要想方設法為幼兒來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情感色彩和審美環境,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在情緒上的興奮,進而轉變為繪畫沖動,這樣他們的身心才會處於最佳狀態,才能激發出創作的動機,如水墨畫《金魚》,用謎語引出,然後把准備好的放在透明的容器中的漂亮金魚,把它放在幻燈機上,利用幻燈片的原理,把游動的金魚姿態放映出來,金魚在燈光下游來游去,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老師再指導幼兒觀察金魚游動時的姿態、特徵,教師再進行示範講解,再由幼兒來創作,整堂課幼兒始終情緒飽滿。 三、創設氛圍,激發幼兒創作慾望。 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參與藝術作品的欣賞收集,同時發揮家長的力量,多收集各種月餅盒,來觀賞月餅盒上傳統與現代的裝飾風格,了解中國民族的一些藝術如剪紙、民族服飾的顏色搭配等。並把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繪畫書籍放在美工區,讓孩子們自由翻閱、參考,在教室裡布置一些美麗的作品,有教師、家長、大師更有幼兒的作品,讓幼兒去觀賞並引導孩子去發現它們之間的色彩關系,從而嘗試著去配色,如什麼是近似色、對比色,什麼是冷色系列、暖色系列等等,對色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四、貼進生活選材,豐富幼兒的畫面內容 選材貼進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是教育內容選擇應遵循的原則之一,現實生活的事物能激起幼兒的興趣,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繪畫的題材是最捷徑,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經常與他們談論他們的家庭小夥伴,讓他們回憶生活中有趣的事,以豐富創作題材。 進入大班後,孩子的繪畫技能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但他們自己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常常把想要畫的內容全部畫下來,但紙畫不下。老師也發現孩子的畫表面熱鬧,但缺乏層次,顯得凌亂,這時,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如何去運用遮擋法,遠近的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畫面更豐富、更完整、更飽滿。如畫《我的家》時,老師可先讓孩子明白什麼是「遮擋法」。如:用一張椅子擋住桌子的一部分,讓幼兒去觀察去發現,什麼地方被擋住了,什麼在前,什麼在後,這種方法就叫「遮擋法」,老師在做示範時,重點讓幼兒掌握遮擋法應注意的地方,然後在此基礎上,自由去回憶自己家的布置,把它畫下來。同時在美術活動中可以選擇孩子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故事,選擇他們熟悉的並且有吸引力的內容為繪畫題材。如成語故事,把它的經典用一幅畫表現出來,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一些生動的經典的故事,畫成連環畫的形式,裝訂成一本書,也可以設立日記專欄,把每次發生的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中班可以嘗試著為「自然角」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等等,在美術中還有許多的技能如:如何配色、如何配背景,什麼是線條畫……。在這不一一羅列,總之,教師在幼兒的美術教育中,教師與幼兒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要相信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保護他們的藝術天性,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繪畫的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與適時的指導,以開展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生命的藝術教育,給孩子一個「個性」的世界。
❽ 如何激發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想像與創造能力
(一) 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豐富幼兒的內在儲存。
因為儲存的圖示越多,幼兒可想像的內容越豐富。因此,我們經常通過組織聽故事、看動畫片、欣賞各種動物的圖片、卡通圖案、組織外出參觀、散步等,不斷積累幼兒的內在儲存,提高他們觀察美、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如:幼兒在看過「建築藝術」圖片展後畫出了各種《有趣的房子》;看了動畫片《貓和老鼠》後畫出了《小老鼠的故事》等。這些畫線條簡單,但有各種動態和情節,幼兒的想像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二) 建立新方法
l、線
齊白石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尖銳地指出了模仿繪畫的害處,有個性的線畫出風格迥異的作品。以往教學方式提倡幼兒畫直線來表示物體,越直越美,孩子們的創造意識被控制,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因此,在孩子創作中,教師要以線作為創作訓練的重點,一個事物不要給予框死,應用以誇張、變化、添加、裝飾等方法來處理,讓幼兒創作出一個個新穎的形象。因此,在孩子創作中,教師要以線作為創作訓練的重點,一個事物不要給予框死,應用以誇張、變化、添加、裝飾等方法來處理,讓幼兒創作出一個個新穎的形象。提倡幼兒用賦有質感的線條來刻畫所描繪的事物。一位老師在繪畫活動《未來的房子》中,孩子們喜歡用直線畫長方形樓房。然而,同年級的另外一位老師則鼓勵幼兒用另外的線條來,繪畫更多形狀的樓房。這樣,幼兒的創造意識被激活了於是:「蘑菇房、兩用房、樹屋、空中房等等」在幼兒的筆下誕生了。
2、形
在幼兒非常喜愛的美術活動中,他們具有純真的想像和豐富的創造力。如今,幼兒觀察物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它誇張、變形。這是孩子們特有的感覺,為他們的創造想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什麼都急於去嘗試,非常願意表現,沒有束手束腳的顧慮,所以很多幼兒不會去考慮物體比例的正確與否,只會通過自己的創造想像把眼前所見的物體進行誇張、變化出來。如畫《快樂的小丑》幼兒會把手、腳都畫得很長、很細,身體很小、頭很大、衣服、五官畫得很誇張等等。因此,我們教師要根據幼兒自由大膽的特點,讓他們運用誇張的造型變化,進行想像畫創作。通過教師提問,鼓勵,幼兒展開了豐富的想像,並畫出了誇張、與眾不同的物象。因此,在繪畫活動中教師應多提問、多肯定幼兒,引導他們將現實的物象任意誇張、錯位、變形、組合、打亂、改動……從而萌發每個孩子的想像意識。
3、色
美術教學中色彩的美觀對兒童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幼兒時期,他們最喜歡在隨意的塗抹中體味色彩對視覺的沖擊;體味創造的成就感;體味快樂;這種體味是審美的搖籃。但對孩子們不要給予指定用色方法,讓幼兒憑自己的情感大膽創造想像,塗上自己喜愛的色彩,給他們自由想像的空間。如畫《我心中的太陽》,老師讓幼兒自由想像太陽的顏色。你覺得是什麼呢?幼兒可以隨意用色。在畫的過程中可以啟發孩子:「你為什麼喜歡這顏色?」因此,孩子們的創造意識就體現出來了,使他們的想像力更加豐富、更有創意。
(三)善於啟發和引導,精心設計活動環節。
傳統的美術教學只注重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幼兒的觀察、思維、想像的培養。培養出的幼兒思維單一,藝術表現模式化、固定化,只會求同,不會求異,不敢創新。新《綱要》中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因此,作為教師在活動中應處於主導地位,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老師還必須了解幼兒,幼兒的生活世界與大人相比是淺顯簡單的,生活經驗缺乏的他們理解語言符號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我們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根據教材特點,選擇與幼兒生活相近相關的、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創造意圖,使幼兒的創造活動基於教材之上,又發散於世界無限空間之中。比如,老師教幼兒畫《神奇的魚》時,先和幼兒一起談談我們在電視里或別的地方看到了哪些魚,啟發幼兒回憶魚兒生活的地方和魚的基本特徵,孩子們根據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回憶,爭先恐後地說:魚是生活在水裡,它游的時候,尾巴也會跟著搖去,它還有控制方向的魚鰭等等。最後他們設計出的魚,造型奇特且動作富有變化,情節頗具童趣,表現出極有個性的創造。幼兒心理具有泛靈性的特點,在他們幼稚的心裡,世上的一切物質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喜怒哀樂的,在語言中經常採用擬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兒闡明創造意圖,這種方法可以讓繪畫內容與幼兒生活連接,使他們產生豐富的想像與創造。當我們把太陽叫做太陽公公時,幼兒便給太陽畫上鬍子。面對豐富多彩的語言,幼兒更感興趣更易理解,生動、形象的描述,不僅有助於幼兒理解創造意圖。更有助幼兒浮想聯翩。孩子們的繪畫過程不但給予了他們動手操作的樂趣,而且也是一種快樂的創造。他們具有表現形象的潛在能力,由於幼兒的年齡小,認識不完全,常常會把局部不同特徵的事物混在一起,組成新的、非現實的、怪異的形象,有的反倒會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只是,幼兒不能明確地意識到,教師適時的提醒鼓勵能激起他們新的創造熱情。如:老師在讓幼兒繪畫《我設計的橋》時,一個幼兒將畫面塗成綠色,這可能是一種創造行為,也可能是無意的個性化行為。而余老師沒有批評而是說:「瞧!揚揚畫的橋居然是綠色的,哇!到夏天可就涼快啦,綠色的橋一定有一個特別的故事,畫給我們看看吧!」頃刻幼兒的創造似萬花筒一般奇異而美不勝收。
(四)注意評價活動的開展,對幼兒實施成功教育。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別人的認同,幼兒也不例外。而且,這種渴望得到贊賞的心理比成人更強烈。然而,幼兒繪畫的潛力各有不同,教師應優先考慮對他們創造性的培養,不能只拿「像與不像」「行與不行」作為評價一幅幼兒作品的標准。教師在對待幼兒作品的評價時,常用欣賞、鼓勵的語言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作為輔導教師不應束縛幼兒的思維,要積極鼓勵幼兒放飛想像的翅膀,誘導幼兒自發的表現,發泄其內心的情感,從而提高繪畫興趣,實現自我發展。
在評價中,教師應當正面評價每一個幼兒,哪怕是細微的進步都要加以表揚,對其不足的地方則用建議的方式,商討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見。我們經常用「畫的真有趣」、「畫的真棒」來肯定幼兒的創作,鼓勵幼兒的想像。還請幼兒把自己的畫,編個故事講給大家聽,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進一步豐富、完善了幼兒的想像。幼兒從成功中增加了信心,提高了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我還啟發幼兒相互評價作品,以便讓幼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習借鑒好的作品的方法和經驗,從而相互促進、提高。
❾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兼顧"技術性"與"人文性
《美術課程標准》對美術課的性質這樣定義:「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什麼是人文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道:「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即人文精神。」《現代漢語詞典》對人文精神是這樣解釋的:「一種主張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認的現實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為。」那麼如何在美術教學中發揚人文精神,充分體現美術課的人文性質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強調兒童為教學的主體,走進童心世界,保護兒童興趣的萌芽。
教師耕耘的是一片凈土,教師工作之所以純潔,是因為他面對的是一群純潔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骯臟的靈魂去玷污這聖潔的土地。我熱愛本職工作,自覺地去辛勤耕作,認真地實踐。當好孩子的美術教師,必須要熱愛生活,要有耐心,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關心人,懂得如何和別人合作,能夠很好地與人交流,相處與配合。這才是教育的宗旨: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心底是那麼的無邪,他們的身上沒有太多道理的束縛,對於孩子來說,興趣是如此重要,在教學中我千方百計來保護扶植兒童興趣的萌芽,對學生的創作從來不等閑視之,或給予積極的肯定或合理的建議,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繪畫和美術活動中。
例如在上三年級美術上冊《夢幻中的城堡》一課時,課前導入課時我繪聲繪色的講《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會是什麼樣子?三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想像力豐富時期,於是非常踴躍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們想像的閘門被打開了,回答真是異彩紛呈、奇異古怪。接著讓孩子們用各種形式去表現夢幻中的城堡就順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經迫不及待了…….。正是因為我挖掘了兒童內心感興趣的東西,才開啟了學生想像的閘門,作為美術教師扶植兒童興趣的萌芽是多麼的重要啊!
人們都不喜歡每天給你板個面孔的人,何況是孩子。俗話說得:「給孩子只能給心不給臉。」實際上這句話沒有任何道理。板個臉你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嗎?不了解孩子你如何駕馭孩子?在學了一天的數學語文之後想必很累,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做到將微笑帶進課堂,一個微笑能化解凝固的課堂氣氛,一個微笑會帶給孩子無限的親切感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一個微笑會使教師的講解更具吸引力,一個微笑更能帶給學生對學習的愉悅感。微笑為我和我的孩子之間搭建了一條通向藝術的橋梁。
人文的關懷使我真正走進了童心的世界,保護了兒童興趣的萌芽,使我發現了一個奇異而有趣的思想殿堂。
二、教師要能解讀兒童繪畫,善於與兒童溝通。
作為一名教師要能解讀兒童繪畫,善於與兒童溝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無法做好本職工作。現代兒童美術教育以人發展為中心,教育兒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兒童,一切以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為基礎上。教師不僅要須知心理學知識,而且要具有理解兒童,善於和兒童建立密切融洽關系的本領。能隨時進入兒童的天地中來,能聽懂兒童的心聲,知道兒童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怎麼想,怎麼做;並能以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兒童做朋友。只有這樣,教師才有資格去幫助和指導兒童。
美術教師還必須熟悉兒童們創造的視覺語言符號,兒童繪畫反映兒童的內心世界,我通過兒童的作品去了解他們的愛好、性格,他們的成長狀況。對兒童的藝術創造充滿熱情,充滿關愛之心,耐心地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因勢利導的做好教學工作。在指導兒童時不能以個人愛好為准則,不要對兒童輕易去批評和否定,要以友愛協商的態度,在美術活動中,至始至終,幫助兒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以孩子為本這是我教好孩子的前提。
三、細心細致的做好學生作業的有效評價,把合適的美術教育還給孩子。
要讓兒童畫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畫」,評價方面非常重要,我從不對孩子的畫橫加評價,而是細心地把每個孩子的作品展示,由孩子們欣賞討論。在每一堂課之前,我都要對前一節課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評價,評價的原則是表揚每一個學生與眾不同的創造,如可以問孩子「最喜歡哪一張」而不是「哪一張最好」,因為我要做的是允許孩子表現和發展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允許不同評價尺度的存在,允許個性的發展。如果我們的評價還是教師一言堂,「這張畫我喜歡」「這張畫很乾凈」「這張畫畫得很好」「這張畫亂七八糟,我不喜歡」,那麼,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理解美術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我們將永遠不可能還給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
美術課程評價我以《課程標准》的評價原則為宗旨,允許孩子表現和發展個人對世界的認識。長此以來,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那就是學生希望得到肯定更加努力,創作更具自由性,個性得到了發展,對美術的愛好逐漸形成,學生愛好美術,上起課來更加輕松!
四、尋找適合兒童心理的語言,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進行創作,體現人文關懷精神。
《心理學》告訴教師:「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簡潔流暢、抑揚頓挫、快慢適中、說話有趣味,才能引人入勝,適度的表情和手勢動作,可增強講授內容的情緒感染色彩。」在教學中,我始終銘記心理學告訴我們的這些道理,善於抓住時機,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適宜的環境,用積極的語言,提升兒童對繪畫的興趣。
每堂課的講解我將自己想像成鞠萍、董浩,用孩子般天真、活潑的語氣,豐富的表情進行講解、交流……,結果吵鬧的孩子們即刻靜了下來,一雙雙眼睛凝視著我,思維隨著我抑揚頓挫的語言在課堂中飛揚、馳騁…。學生的心情愉悅,在嘗試操作或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體驗到發現、探索的樂趣。在完成作品時,他們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油然而生。作為教師我善於抓住時機,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適宜的環境,用積極的語言,提升了兒童對繪畫的興趣。這難道這不是人文關懷精神在教學中的體現嗎?
五、尊重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將愛投注於每一個學生。
自信是兒童進行美術創作的動力,是美術學習的心理基礎。試想讓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進行美術創作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又怎麼能談到孩子個性的發展,又怎能談到發揮其主體性和創造性,又怎能談到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總看到一些對自己不夠自信的孩子,三年級有一個孩子叫陳楊,長得胖乎乎,上課時總是慵懶地坐在哪兒,作業時懶得思考懶得動手。沒少挨老師的教訓卻依然如故。和周圍學生了解情況後,我認為陳楊這類學生得到的鼓勵和肯定太少,長此以往導致了一種心理影響,對自己喪失了信心,認為做什麼都不行,甚至自卑。學習上養成了一種懶得思考、懶得動手、得過且過的習慣。怎麼辦?我首先要樹立他的自信。我一直在尋找機會……。一次上課意外的發現他聽得很投入,於是我不失時機的表揚了他,對於我的表揚他感到有些意外,因為這些贊美的詞似乎與他無關,那一節課他始終格外認真……。我的第一步棋下成功了,我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他給足了面子!改變了他給全班同學認為什麼都不行的印象,幫他樹立了尊嚴。第二步棋該樹立其自信了!我等待著下一個機會……。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表現的也還好,但總沒有能拿出來有折服力的作品,終於在上《地球的新生》這一課時,陳楊的作品很有創意,那天我讓全班同學欣賞他的作品,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肯定和表揚。孩子當時臉上掠過的一絲驚喜和難以掩飾的快樂我看在心裡喜在眉梢。通過這次表揚無形中告訴他別人行你也能行。我成功的在所有同學面前樹立了他的自信!通過這次事件他完全在同學面前昂起了頭找回了自信。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鞏固階段。當老師的都知道像陳楊這種孩子極其不穩定,容易依然故我或妄自尊大,於是在以後的時間里我從紀律、學習態度、作業各個方面言語中肯的鼓勵他。再上美術課時他早已是端端正正的座好,並十分認真的參與到美術活動中,積極的將作品拿來請我指導,以前那個不自信慵懶的陳楊不見了。現在的他自信而又上進!正是因為我重視了學生的尊嚴,以人為本,尊重了他這個獨立的人的價值,才贏得了孩子巨大的轉變!
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教師所應具備的人性觀。作為美術教師如果在加強自身的知識的同時,更應加強歷史感、責任感和自我感,學習如何獨立思考,發展自身,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融相通,用這樣的人文精神去開發兒童的美術素養,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發展。
豐子愷先生說: 「世間的大人們,你們是由兒童變成的,你們的童心不曾完全泯滅。你們應該時時召回自己的童心,親身去看看兒童的世界,不要誤解他們,虐待他們,摧殘他們的美麗與幸福。」豐子愷先生對兒童心理的了解和對教師工作的要求使我們為感親切。新世紀的兒童比以往更聰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時對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在目前這種科技日益先進的社會生活里,美術學習有助於兒童發展自身最大的潛能。讓我們召喚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正在成長的兒童美術教育,把人文精神、把傳統、把最廣泛意義下的文化相傳下去;用愛美化兒童心靈,締造出具有靈性的兒童美術,還兒童一個率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