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五部金庸小說的寫作時間及背景年代誰能介紹一下呀……
1955 《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鵰英雄傳》
1959《神鵰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記》
1970《越女劍》
1972《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書劍恩仇錄》是他真正意義上的武俠處~女作,當時在他前面有同在新晚報工作的梁羽生寫的《龍虎鬥京華》,開創了新派武俠,所以他才是新派武俠的鼻祖,就在他發表作品的數天,新晚報的發行量大增,梁羽生雙拳難敵眾多讀者的強烈要求,出新作品,沒辦法,他只好求救於好友金庸,加上金庸年輕氣盛,很想建功立業一番,這樣,《書劍恩仇錄》就誕生了。有趣的是在之前金庸和梁羽生兩人是好朋友,而且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走上寫武俠的道路,只是當時報社在香港崇尚武俠和武術的大背景下為了賺~取利~潤而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兩人寫作。
《碧血劍》的出爐是當時報社沒有所想到的,因為《書劍恩仇錄》的連載使得香港的讀者大飽眼福,讓金庸的名號家喻戶曉,強烈要求報社要刊登有金庸的新作品。金庸自小對歷史就十分感興趣,於是他巧妙的以袁崇煥抗清為背景,成功塑造了金蛇郎君夏雪宜和袁承志兩位英雄,而小說的女一號溫青青和女二號阿九的也為後來人所津津樂道。可以說《碧血劍》是後來金庸成名作《射鵰英雄傳》的原型。因為袁承志、溫青青和郭靖黃蓉夫婦有驚人的相似。男的都老實憨厚,女的都精靈古怪,只是袁承志比之郭靖,少年老成,智商較高,溫青青較之黃蓉,溫柔體貼倒不見得。
《雪山飛狐》是他應邀為新晚報寫的另一部經典之作,其中的結尾胡斐手中的一刀到底劈還是不劈成為當時人們所討論的話題。
以後的《射鵰》三部曲,即《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三本書書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稱號,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射鵰》是金庸在寫完《碧血劍》後馬不停地的驚世之作,女主人公黃蓉有當時「長城」影視公司的一號當家花旦夏夢的影子,也是他的夢中情人,後來他脫離新晚報,和幾個朋友創辦了屬於自己的明報,由於新創辦的報紙需要發行量來支持,於是他又開始自己的創作生涯,《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的連載就是支持明報屹立於香港數年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寫《神鵰俠侶》之時,物質條件十分艱苦,他與自己的第一任人夫人朱玲竟然節儉到兩人晚上為了趕明天的報紙,共喝一杯咖啡提神的地步。與自己最親愛的愛人一起共事,讓他領會到了愛情的偉大,所以《神鵰俠侶》中的愛情描寫是驚天地、泣鬼神,與其說《神鵰》是一部武俠小說,到不如說他是一部驚天動地的愛情小說。
《倚天屠龍記》是《神鵰俠侶》的續集,也是當時支撐明報的主要力量之一,經過兩次大的改動,一次是1972年,另一次是 1979年,他的兒子查傳俠在美國跳樓自~殺,悲痛之餘終於體會到為人父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艱辛,於是裡面刻畫出的張三豐見愛徒張翠山自刎、謝遜疼愛張無忌、宋遠橋對宋青書的喜愛等長輩對晚輩的偏愛,溢於言表,一次比一次真實,一次比一次富有真實感。
這里重點講一下《天龍八部》,他於1963年在明報和新加坡的一家報社同時連載,時間長達四年,這可以說是他所有作品中的最經典、最具有武俠感染力的的作品。段譽的驚險遭遇,蕭峰的俠之豪氣,虛竹的連連奇遇,讓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其中有一段時間金庸先生恰巧要去歐洲出差,為了不影響《天龍八部》的連載,便委託他的好友倪匡,自詡為寫漢字最多的華人,科幻武俠小說的創始人,筆名衛斯理,代寫一段,後來的阿紫、虛竹一段,不管在武術修為和遭遇方面,風格上都帶有他的玄幻的色彩,有意思的是由於他不喜歡裡面的阿紫,便把她的眼睛給寫瞎了,後來金庸趕回來時見他寫的面目全非,還和他吵了一架。不過金庸畢竟是金庸,在此基礎上加上了游坦之和阿紫的愛情,並將虛竹那一段做了修改,使得《天龍八部》比原來的構思那位出色。據說當時他到歐洲出差為假,真正的原因是當時香港x政x治混x亂,分為擁護共xx和反對共xx的左~右兩派,原因是當時大~陸三年自~然災~害,許多難民偷~渡到香港,金庸站在支持香港政~~府的一面,批評大~陸~當~政對移民潮的縱容。但是金庸兩面不討好,因為他的小說中映射了當時的政~~治現象,並且發行量堪稱是香港最大的,給民眾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他為了躲避當時偏~激分子的傷害,便跑到了歐洲。 《連城訣》的原型跟金庸小時候他家的一位名叫和生老長工有關,在查良鏞小時負責接送他上學。後來金庸聽他說了他的故事。他年輕時被財主少爺陷害入獄,未婚妻被奪去作了繼室,他出獄後復仇刺傷那財主少爺,復又入獄,受害幾死而幸為任丹陽知縣的查文清所救,而查文清辭官之後,便帶他回了海寧。在他所寫的武俠小說中,始終貫徹著這樣對弱者的同情。後來金庸說,他認為的善良,主要還是兩個字「俠氣」,也就是揚善抑惡,為弱者打抱不平,這成為金庸的「俠」的基本理念。
《笑傲江湖》、《鹿鼎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之下寫的,同時《鹿鼎記》也可以說是他的收山之作。金庸從小立志當外交官,自是關心政~治局勢,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之下,金庸先生將現實社會中的陰暗揭露的淋漓盡致,像《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鹿鼎記》中的神龍教教主洪安通,都是野心分子,映射了當時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牛鬼蛇神。金庸自稱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就是《鹿鼎記》,他稱書中的韋小寶玩世不恭的態度和古怪張揚的個性很符合自己內心裡經常想描繪的一個真正的武俠人物。
金庸在1970年應邀為一個雜志寫短篇武俠評論,評論沒寫,倒是隨手寫了一篇關於范蠡與西施、小青愛情故事的超短篇小說《越女劍》,裡面最高潮的部分當時對「西子捧心」的金式由來。
金庸作品和梁羽生、古龍的作品風格迥然不同,梁羽生雖說是新派武俠的鼻祖,但他的小說我大都看過,絕大部分小說在體裁上仍然襲用章回體樣式,並別有起轉承回四個步驟,每一回的開頭或者結尾分別有一首詩或詞,讀起來索然無味,從詩詞中可以看出情節大都在意料之中,書中人個性不鮮明,不論男男女女,只有共性沒有個性,他的代表作《七劍下天山》、《狂俠天驕魔女》、《萍蹤俠影》《大唐游俠傳》都沒有跳出這個圈子。但和適合給導演發揮空間,拍成電視劇或電影。所以根據他的作品拍成的影視作品都很不錯,范冰冰版的《萍蹤俠影》就是經典。古龍的小說另闢蹊徑,語言犀利簡潔,往往一行便只有一個或兩個字。據說當時古龍在台~灣超級火,以至於找他寫小說的出版商不得不以行數來計算稿酬,所以他也懶得多動筆,一行就寫一個兩個字,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無論怎麼從努力,從傳統方面來,絕不會超過王度廬《卧虎藏龍》的作者和還珠樓主《蜀山奇俠傳》作者,新派寫法梁羽生占據了傳統與新派的結合點,金庸的浪漫創新和以假亂真的歷史寫法達到的高成就也使得走這條路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反其道而行之,於是創出了一種的新的類似於福爾摩斯偵探懸疑式的武俠小說,但因為他自己一生醉生夢死於女人和酒中,所以他的作品中絕少有守身如玉的女生,紅顏禍水在他的作品裡體現的特別多。
⑵ 金庸的所有武俠小說都是以什麼作為歷史背景的
幾乎每一部書都有不同的時代背景。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乾隆年間,沒有重大歷史事件。
連城訣/笑傲江湖/白馬嘯西風/俠客行/鴛鴦刀:沒有明顯時代背景
天龍八部:宋,沒有明顯歷史事件。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宋。前兩部主要是講宋朝末年,愛國志士奮力抵抗元朝入侵。射鵰英雄傳中講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偉大功勛。後面一部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
鹿鼎記:康熙年間。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有傳說中的順治為董萼妃之死傷心在五台山出家,康熙智擒鰲拜扭轉局勢,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書劍恩仇錄:乾隆年間。主要涉及的是民間傳說,乾隆是漢人的孩子,被調換入宮,最後登基。還有回族的香香公主(香妃)的傳說。
碧血劍:明末清初。涉及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忠臣袁崇煥,紅顏禍水的天下第一美女陳圓圓,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崇禎斬斷親生女兒長平公主左手,長平公主出家名為九難。
越女劍:吳越相爭時期。主要涉及到卧薪嘗膽的典故,西子捧心的傳說。
在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之中,綜合評價最高的(同意的人居多的)應該是天龍八部。氣勢宏偉,人物涉及范圍廣,蕭峰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無處不體現佛的思想,是一部意義非常深遠的偉大的作品。天龍八部雖好,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卻是笑傲江湖。
我覺得沒有修改之前的金庸小說值得買一套收藏,可能是從小就看得是這樣的武俠小說,記住的人物情節也是未修訂以前的,深入我心到不能抹去。所以我推薦三聯版的金庸全集!
⑶ 金庸武俠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的時代背景哪個在前哪個在後
《天龍八部》在前,《天龍八部》是北宋時期,《射鵰英雄傳》是南宋時期。
《天龍八部》是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
宋哲宗是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宋寧宗史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194-1224年。
(3)金庸天龍八部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1、《天龍八部》創作背景:
《天龍八部》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部分內容曾由倪匡代筆撰寫)。故事背景設定在宋哲宗時期。
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了杜撰和改造。
在創作《天龍八部》時,金庸對民族矛盾及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有了新的思想認識和新的處理方式,即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而是升華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考慮,更多的傾向於和平主義和民族的和睦與團結,從而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矛盾,對戰爭與和平有了嶄新的思考。
2、《射鵰英雄傳》創作背景
作品最初於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報》上連載,後收入《金庸作品集》中,連同後來的《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一並,被稱為金庸小說的「射鵰三部曲」。
自1957年元旦以來,《射鵰英雄傳》一直在《香港商報》連載,偶爾金庸生病才會停下,比如1959年4月18日,編者告白,「金庸先生因病,『射鵰』暫停兩天」,4月20日恢復。
據金庸自述:寫《射鵰》時,他正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這段時期中所讀的書主要是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的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療傷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劇的場面和人物調度。
《射鵰英雄傳》曾作過不少改動。金庸在修訂時刪去了一些與故事或人物並無必要聯系的情節,如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凶等等,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將她與穆念慈合二為一。
同時也添加了一些新的情節,如開場時張十五說書、曲靈風盜畫、黃蓉迫人抬轎與長嶺遇雨、黃裳撰作《九陰真經》的經過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射鵰英雄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龍八部
⑷ 金庸為何要寫天龍八部,寫作意圖或者寫作意義。
《天龍八部》的創作背景和寫作意義:
《天龍八部》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部分內容曾由倪匡代筆撰寫)。故事背景設定在宋哲宗時期。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了杜撰和改造。
在創作《天龍八部》時,金庸對民族矛盾及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有了新的思想認識和新的處理方式,即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而是升華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考慮,更多的傾向於和平主義和民族的和睦與團結,從而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矛盾,對戰爭與和平有了嶄新的思考。
(4)金庸天龍八部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天龍八部》主要內容
雲南大理國武林世家鎮南王之子段譽,為逃避習武,來至無量山中,因種種機遇,學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並先後結識少女鍾靈、木婉清,互相悅慕,豈料此二人是父親段正淳四處留情的私生女。吐蕃國大輪明法王鳩摩智為搶大理國天龍寺武功絕學六脈神劍圖譜,與天龍寺眾高僧比武。
段譽適逢其會,為救伯父保定帝,以深厚的內力為基礎,一人使出六脈神劍,大敗鳩摩智,後被鳩摩智用計擒住,帶至姑蘇武林世家、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享譽中原武林的慕容氏家中,在阿朱、阿碧幫助下逃脫。
在蘇州,他遇見苦戀表哥慕容復的王語嫣,對她一見鍾情,苦苦追隨;後又在無錫松鶴樓與丐幫幫主喬峰結為異姓兄弟。
喬峰來姑蘇,本是找慕容復查清丐幫副幫主馬大元被他自己的成名絕技所殺一事,誰知幫內突生大變,他被指證為契丹人。為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他北上少室山,找自己的養父喬三槐和恩師玄苦,可二人已遇害身亡,目擊之人皆認為是喬峰所為。
他悲憤異常,百口莫辯,為救少女阿朱之命,大戰聚賢庄,與天下英雄為敵,後見殺戮太多,想自刎以求解脫,卻被一神秘的武林高手救走。在雁門關,他為自己的身世所苦惱、自卑,因見宋兵屠殺契丹百姓,如醍醐灌頂,立即頓悟,不再以契丹人自恥。
為尋找仇人,他和阿朱往返千里,苦苦求索,途中情意互生,彼此愛戀。後其被馬大元之妻所騙,以致失手打死假扮父親段正淳的阿朱,悔恨終生。
並答應阿朱,照料她的妹妹阿紫。阿紫是星宿老怪丁春秋的徒弟,滿身邪氣,不以他人之是非為是非。喬峰帶她至東北,從金人手中救出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結為兄弟,幫助消除叛亂,被封為南院大王。
逍遙派掌門人無崖子為尋找一個色藝雙全、聰明伶俐的徒弟,設下「珍瓏」棋局,為少林寺虛字輩弟子虛竹誤撞解開。相貌不佳為人愚直的小和尚成為逍遙派的掌門人後,又被靈鷲宮主天山童姥帶至西夏皇宮中,盡得逍遙派真傳。
天山童姥與西夏王妃李秋水同歸於盡後,虛竹成為靈鷲宮主人,並與跟隨王語嫣而來的段譽結為兄弟。為向方丈懺悔自己的罪行,虛竹回到少林寺,適逢天下各路英雄齊至少林寺,有丐幫、星宿派、姑蘇慕容、鳩摩智、大理段氏、四大惡人等等。
西夏國張榜招婿,眾人相繼趕來。慕容復為應召拒絕王語嫣的愛情;眾人救起傷心自殺的王語嫣,後段譽終於獲得她的芳心;鳩摩智貪練少林武功,走火入魔,幸被段譽吸去全身功力,保住性命,大徹大悟,成為一代高僧。
西夏公主提出問題,只有陪同段譽而去的虛竹的回答令西夏公主滿意。原來公主是當初天山童姥偷來為虛竹破戒的夢姑,二人終於結為連理。
段譽回大理的途中,誤入王語嫣的母親、段正淳的另一情人李青蘿設計捉拿段正淳的庄園之中;段延慶擒住段正淳和他的夫人、情人們,也趕來這里,以殺死段譽要脅段正淳以皇位相讓。經過一番搏鬥,段正淳、刀白鳳自殺殉情;段延慶飄然遠逝;段譽回大理繼承皇位。
這一年,遼國發兵進攻宋朝,蕭峰不願生靈塗炭,脅迫遼國皇帝答應有生之年不向宋朝發兵、後感到愧對族人,自殺身亡;阿紫抱著心愛之人的屍體,挖出眼珠還給游坦之,跳下萬丈懸崖;游坦之也高呼「阿紫」的名字,緊跟跳下;
蕭峰死後段譽作別虛竹夫婦,攜王語嫣等一行人同歸大理,卻遇上了一心想做皇帝,最後發了瘋的慕容復,小說故事到此結束。
在新修版結局中,段譽最終在無量玉洞堪破了心魔,與木婉清、鍾靈、曉蕾終成眷屬。王語嫣亦離開了段譽回到慕容復身邊,和阿碧一同照顧發瘋的慕容復。
⑸ 金庸的《天龍八部》的朝代背景是
北宋中期,因為上面由完顏阿骨打,他是滅掉遼國和建立金朝的第一個皇帝,天龍八部上他還在受欺負,說明金朝還沒建立,但也快了
⑹ 誰知道金庸的天龍八部的創作經過
「天龍八部」原為佛教用語,後被當代著名作家金庸用作做書名。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著於1963年,是金庸最著名的武俠小說之一。
「天龍八部」,又稱為「龍神八部」、「八部眾」,這些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非人」實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金庸的本意是用天龍八部的鬼神 來象徵書里的各個人物
並非寫完後才取得天龍八部這個名字
至於倪匡版的天龍八部 樓上的仁兄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補充:倪匡代寫的天龍八部,在現在的版本中已經看不到了,因為金庸曾經做了修改.具我所知是這樣的.你如果搜查老書的話,應該找得到.(當然,我沒看過).
⑺ 電視劇天龍八部的歷史背景介紹 發生在哪個朝代
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
書名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7)金庸天龍八部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金庸在《天龍八部》中通過段譽、喬峰、虛竹的命運悲劇充分展示了人和命運的尖銳沖突和命運對人的無情嘲弄,三位主人公都和俄狄浦斯一樣在邪惡命運的擺布下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
從某種意義上說,《天龍八部》作為一部人生的悲劇寓言,它反映了現代人對命運的思考和面對命運的不可知的困惑。金庸作為一個通俗文學家,自稱講故事的人,他自己說:「我只求把故事講得生動熱鬧」。
然而,當金庸在他的作品中,特別是在《天龍八部》中表現出俄狄浦斯悲劇的原型,並以無法擺脫的偶然和近乎命定的絕對向現代人昭示生命的悲哀和無望時,《天龍八部》早已遠遠超出他講故事的目的。
也許金庸在塑造段譽、喬峰、虛竹時並沒有想到俄狄浦斯的悲劇,但是當他在作品中對現代人的命運進行思考時,面對異化自身的物質世界,不可避免地要陷入與索福克勒斯同樣的困惑和悲觀,而當他帶著這種情緒尋找悲劇命運的根源時,便自然而然地激活了潛意識里的原型。
⑻ 《天龍八部》背景故事
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
⑼ 金庸的天龍八部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三個人--一個棄嬰、一個孤兒和一個王室私生子的成長史,情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