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創造性,創造性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創造性
一般認為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內力或特性,容故也稱為創造力。新奇獨特意味著能別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有社會價值意味著創造的結果或產品具有實用價值或學術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等。
創造性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明,二是發現。發明是製造新事物,例如瓦特發明蒸汽機,魯班發明鋸子。發現是找出本來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規律,如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規律等。
理解創造力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創造力是一種有別於智力的能力,創造力測驗的內容是智力測驗內容上沒有的,是智力測驗測不出來的能力;
②創造力指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的能力,既有科學創造活動,又有技術創造和藝術創造活動,還有其他方面的創造活動;
③新穎獨特是指前所未有、與眾不同,這是創造力的根本特徵;④創造產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徵有三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❷ 新時代條件下,如何進行道德的創造性發展
時代的條件下,如何進行道德的創造性發展?通過描述就可以了
❸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哪些傳統道德可經創造性轉化為今所用舉一例說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哪些傳統道德可經創造性轉化為今所用?舉一例說
外婆改進給你哦
❹ 什麼是道德,打破道德的創造性行為
網路道德是指來以善惡為標准,通源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路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於是網路道德應運而生
❺ 哪些傳統美德可以經創造性轉換為今所用
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觀念和道德准則可以用仁、義、禮、智、信等五德來總結,尤其是「仁」。孔子界定「仁」為「愛人」。孔子繼承周公以來的人道主義傳統,不僅反對人殉人牲,甚至對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厭惡。有一次退朝,孔子聞知馬廄被燒了,他首先問「傷人乎?不問馬。」孔子關心的是人,而不是馬(及馬所代表的財產)。他關心的人,包括飼養馬的普通勞動者。是愛人、同情人、關切人,包括愛、同情、關懷下層百姓,這在任何時代和社會都是道德准則。
「仁」的內涵的另一面是「恕」: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決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與溝通理性,現代社會非常需要這些。而實際上,這些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仍是人們的生活處事的信念。我小的時候,常聽家中老人講:「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將心比心」,「秤平斗滿不虧人」等。
陳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要。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
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在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欲,人的「美德」和修養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范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義之邦」的社會風尚。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良好道德氛圍,這些是重要的資源。
❻ 怎樣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要立足於當代生活實踐。
要不尚空談,腳踏實地,從身邊從小事從自身做起。
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激發道德意願、情感,增強責任,培育踐行能力。
❼ 第一創造性和第二創造性分別指什麼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稱為創回造力。新答奇獨特意味著能別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有社會價值意味著創造的結果或產品具有實用價值或學術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等。創造性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明,二是發現。創造性以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創造性思維又以發散思維為核心。
獨創性也稱原創性或初創性,是指一部作品經獨立創作產生而具有的非模仿性(非抄襲性)和差異性。一部作品只要不是對一部已有作品的完全的或實質的模仿,而是作者獨立構思的產物,在表現形式上與已有作品存在差異,就可以視為具有獨創性,從而視為一部新產生的作品,而不是已有作品的翻版。
❽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哪些傳統道德可經創造性轉化為今所用舉一例說明
老的肯定創造性轉化危機,所以我覺得就是那種鑽亂右眼,給人家做呀,這些都是霜,都沒得買
❾ 為什麼要對中國傳統道德進行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
(1)傳統道德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是對道德實踐經驗的提煉總結。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①注重整體利益、強調責任奉獻。②推崇「仁愛」原則,注重以和為貴。③提倡人倫價值,重視道德義務。④追求精神境界,嚮往理想人格。⑤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
(3)傳統道德的當代價值。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之中,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這些傳統美德蘊藏的中國智慧,既可以為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道德難題提供了重要啟迪。
(4)推動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一,加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挖掘和闡發。第二,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❿ 請問道德的特徵是什麼
道德的起源
一、倫理學史上的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一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二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其次,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另外,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三)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四)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准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其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的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五)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是表現在它使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服從於人的需要;二是表現在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所形成的能動作用。
第二節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