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創造出悠久而輝煌的中華文明
一 地域原因。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華夏族父系Y染色體主體是O3及其支系,母系線粒體單倍群主要為M7c、F 和B4。六千年前,華夏族學會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漸漸充足,不再像游牧民族那樣缺乏食物,使得華夏族的人口很快的增長。於是華夏族開始為生存空間而擴張,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奪土地,土地的爭奪也發生在華戎之間。但是對華夏族更有吸引力的是東方適於農作的肥沃土地。
二 群體活動以及起源悠久。華夏先民分為大大小小許多個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黃帝、炎帝(赤帝)、帝嚳(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堯帝。其中炎帝和黃帝為共主。華夏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華夏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華族從而占據了中原,開始創造華夏文明。在中原更東的山東一帶,還有許多小部族,被稱為夷,曾經在東方有一個夷國,被商朝滅掉,後來東方就被叫做夷,開始並無貶義。到周朝時期開始「文化」,「東方曰夷」,又稱為「東夷」,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四夷」。
三 學術發展早期,帶動中華文明整體發展。諸子百家都繼承了詩書禮樂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禮和夫婦長幼之別,也都信奉聖王政治。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B. 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請你為讓世界人民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再
中華文化源於7000年前的遠古時代,人王伏羲參透自然規律創造出中華文化的指導路線(陰陽圖),周文王領悟了自然法則後給太極圖添加了八卦寫出了《周易》,孔子給周易加了十翼,講出了(太極)兩個字。並解開了宇宙密碼(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華文化的魅力就在於從自然而來用於自然。老子寫出了道德經。陰陽=太極=道德=自然。中華文化理念是萬事萬物是相互依存、相生相剋、循環往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生不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中華文化魅力所在,很難懂的。
C. 中華文化是誰,怎樣創造出來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回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答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鮮卑、蒙古人、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其流傳年代久遠,雖然較諸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古文明,約晚一千至兩千年才產生,在中國各朝代的統治者雖然由許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所以中華文化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D.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4)中華文化的再創造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E. 中國文化的主要傳承方式是
中國文化的主要傳承方式是學習。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5)中華文化的再創造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
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F. 如何創造文化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擴大,我國的文化創造力也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考驗。聯合國貿發會議《2008世界經濟創意報告》提供的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量佔全球市場總額的19%。然而,中國當下的版權貿易5:1的赤字情況不免讓人擔憂。大量的復制,鮮有的原創,正動搖著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難道,中華民族向來是個沒有文化創造力的民族嗎?當然不是!縱觀歷史,我國的文化瑰寶不勝枚舉,《詩經》、《紅樓夢》、《清明上河圖》、《蘭亭序》無一不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如今,暢銷書架上總是陳列著一些國外的流行書籍和有著千篇一律內容的青春美文,影院的滾動大屏幕上總是顯示著眾多國外大片,各大音樂網站的推薦歌曲也多為流行音樂,還有近幾年席捲中國大陸的「哈韓」、「哈日」之風,以及那全民皆知的「山寨」,都在無形中瘋狂地侵蝕著我們的文化。當我們為暢銷書排行榜上有中國經典名著而欣慰時,永遠無法登上前幾名寶座的情況卻讓我們默默悲嘆;當我們正為有《建國大業》這樣的影片而慶賀時,「名人效應」卻將我們推向谷底;當我們正為有濃濃中國風的樂曲而感到欣慰時,變味的唱法讓我們嘆息不已。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日益衰退嗎?當然不能!現在,一些文化人轉型為文化商人,他們更多地依賴大投資、大題材、大製作、大宣傳來提升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從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卻忽視了「產品」的文化價值。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並被「發揚光大」,那麼我們很快就會迎來文化創造的「世界末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我們應該保持內心的一份淡泊與寧靜。「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不淡泊,怎能做出文化;若不寧靜,怎能使這文化充滿「文化」?我們要戒驕戒躁,勿被那些功名利祿所誘惑,而應一心想著「文化」。一支煙管、一壺茶、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支筆、幾張紙,這些便是蒲松齡先生全部的「文化世界」。可是,就在這如此簡單、朴實的世界裡,他創造出如此經典的《聊齋志異》。我們不妨也向先生學習:作家將一張書桌、一把椅子、一支筆、幾張紙、一杯清茶或咖啡作為他們全部的「文化世界」;音樂家將一把樂器、一支筆和一張五線譜紙作為他們全部的「文化世界」;畫家將一塊畫板、一張紙、幾支畫筆、一盒顏料作為他們的「全部世界」;雕刻家……若是如此,我們所創造的,即使不是驚世之作,也將是充滿「文化」的文化!其次,我們應把握文化創造的核心。真正的文化人應有獨立自主的思想、敏銳的文化「嗅覺」,並有著強烈的責熱感與使命感。時尚界有「潮流」一次,文化界亦如此。譬如,今天流行魔幻小說,明天就會涌現出一大批「原創」作品,明天流行唯美畫風,後天我們就會看到一幅幅換湯不換葯的「唯美」畫作。此時,真正的文化人應有 「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將那些潮流之風全部擋在門外,靜下心來獨立思考,獨立創造。但是,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關起門來,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埋頭苦幹,那也是不可行的。我們還應具備對敏銳的文化「嗅覺」,即敏銳的洞察力。《桃花源記》若只是體現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捕蛇者說》若只是訴說捕蛇者的悲慘遭遇,《促織》若只是講述成名的起伏經歷,它們也便不會流傳至今且仍為人們所稱頌。我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它們的作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將文章賦予現實意義,使之深刻、耐人尋味。同時,真正的文化人還應具備強烈的責熱感和使命感。《南方周末》被評為讀者「最喜愛閱讀」的報紙,這正是因為它有「良知」。它頂著壓力,將無數事件背後的真相告知世人,承擔了作為報紙的責任;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它就自覺地意識到「作為黨報的補充」的使命,對讀者進行興科學與民主的啟蒙——這樣的報紙才是我們正真的「文化」!我相信,有了內心的淡泊與寧靜,有了對文化創造力核心的正確把握,我們必將迎來中華民族文化的再一次輝煌!
G. 如何再創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領導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H. 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西方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一神權文化,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及征服性,而現在的中華文化恰恰就是缺少了這種特性,所以才有現在很多的文化精神殖民的產生。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糖衣炮彈。那麼,咱們以前也就是說封建社會的時候,為什麼能夠抵抗,或者說中華文明的次序能夠影響世界被別的文明所接受,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中華文明次序是世界次序的行為准則?就在於君權神授的唯一性,如果你不認可我的次序我的文明,那麼就是別的人種別的文化質疑君權神授的合法性,也就是說代表著戰爭。我們這里不討論君權神授的好壞。我想提的是在當今社會怎麼在中華文化裡面添加對西方文化的抵抗力,免疫力的問題。現在的中華文化就像古代的墨子文化,講非攻,講兼愛,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添加新的元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