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利斯的abc理論中,a,b,c各代表什麼其中關鍵因素是哪個
A是指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
B即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
C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
關鍵因素是B。事件A只是誘發情緒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對事件A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1)埃利斯創造abc理論擴展閱讀:
依據ABC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難發現人的不合理觀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是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然而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2、是過分概括化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它具體體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
3、是糟糕至極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② 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內容是什麼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麼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③ 敘述美國的心理學家艾利斯的ABC理論的基本觀點,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妥協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ABC理論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某種信念(B)所直接引起。這種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④ 請用文字簡述艾利斯的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4)埃利斯創造abc理論擴展閱讀
依據ABC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難發現人的不合理觀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
過分概括的評價,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⑤ 什麼是埃利斯的情緒abc 理論
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我們
⑥ abc理論,又叫合理情緒療法,是由哪位心理學家提出的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情緒或不良行為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
誘發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直接的起因是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情緒郁悶擁堵的產生,從而做出一些不正確的事情。
(6)埃利斯創造abc理論擴展閱讀: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和認識。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⑦ 簡述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舉例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經受這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比如,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也可能覺得這是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7)埃利斯創造abc理論擴展閱讀
特徵:絕對化的要求是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過分概括的評價,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
⑧ 簡述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並舉例分析A,B,C分別是什麼,詳細寫出與B辯駁的過程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後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B(Belief),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
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信念(信念是指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等)。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
正是由於人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8)埃利斯創造abc理論擴展閱讀
埃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
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麼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
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⑨ 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的公式是什麼
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是本世紀50年代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國創立的。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
[編輯本段]ABC理論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因為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認為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的。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合理情緒治療並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的情緒。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是適當的情緒反應。而抑鬱不堪,一蹶不振則是所謂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了。例如: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總經理,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過去了。這兩個同事中的一個認為:「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老總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 以至無法平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 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也就是C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