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怎麼創造出火

怎麼創造出火

發布時間:2021-07-09 21:10:17

Ⅰ 人怎麼學會製造火的

雷電導致森林的火產生,森林大火又導致許多動物的死亡。人們這個時候開始發現,火可以「燒烤」(哈哈)、可以取暖,於是人們嘗試把火種存起來(就是把燃燒的樹木帶山洞),久而久之,人類發現了更多火的更多用處(安保、照明、狩獵),後來利用經驗和智慧發明了鑽木取火。

Ⅱ 如何才能製造出青綠色火焰(方法越簡單越好0

噴射式打火機的火焰就是這個色的,讓火焰噴射著燒就行了。或者在燒紅的木炭里加入點鋼屑也許也行,如果試過可以請給分。謝謝。

Ⅲ 火是怎麼產生的

「火是物質燃燒產生的,其能量會以光和熱形式釋放。必須有可燃物、燃點、氧化劑並存才能生火。三者缺任何一者就不能生火。火就是介於氣態、固態、液態以外的等離子態。

火由等離子體(plasma)狀態的物質組成,plasma是由英國物理學家Sir William Crookes在1879年確定的物質的第四種狀態(其它三種是固態、液態、氣態)。」



(3)怎麼創造出火擴展閱讀

火的可見部分稱為火焰,當粒子振動時可以呈現不同的形狀,當溫度足夠高時,可以呈現等離子體(第四種狀態,類似於氣體)。根據燃燒的物質和火焰的純度,火焰的顏色和亮度會有所不同。

火是影響全球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積極作用可以維持和促進各種生態系統的生長。人類用火做飯、取暖、發信號、照明和推進。

Ⅳ 火怎麼形成的

火是物質燃燒產生的光和熱,是能量的一種。必須有可燃物、燃點、氧化劑並存才能生火。三者缺任何一者就不能生火。火就是介於氣態、固態、液態以外的等離子態。火是由等離子體(plasma)狀態的物質組成的,plasma是由英國物理學家Sir William Crookes在1879年確定的物質的第四種狀態(其它三種是固態、液態、氣態)。

電子離開原子核,這個過程就叫做「電離」。這時,物質就變成了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一團均勻的「漿糊」,人們稱它離子漿。這些離子漿中正負電荷總量相等,因此又叫等離子體。

而我們通常看到的火是電離的電子由激發態回到基態時放出的光子,不同能量的光子有不同能量的顏色。

火有重力嗎?答案是有的,因為火在無重力太空艙中的形狀是球狀的,它的形狀受到重力的影響。

初中化學中定義火是物質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發熱發光的現象,那麼又做如何解釋呢?那是因為初中化學是從宏觀現象來解釋火,而現代物理在進入研究微觀領域之後更注重從微觀粒子角度解釋現象。

從宏觀定義的物質上來說,火是物質,因為從哲學的宏觀定義上來說,物質的狀態也是物質,物質和狀態並不矛盾。

火是飲食烹飪任之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火沒有誕生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誕生後,才使「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火之發明者,中國一致的傳說是鑽燧取火的燧人氏。考古者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中國歷史上有三皇五帝說,三皇之稱,起碼有四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伏羲、神農、黃帝(《世本》、《帝王世紀》);一種說法,是伏羲、女禍、神農(《三皇紀》、《風俗通》);一種說法是伏羲費、神農、祝融(《白虎通》);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伏羲、神農、燧人(《白虎通》)。燧人氏肯定在伏羲、神農之後。因為據中國民間傳說,自伏羲之後,大庭氏王才有天下;伏羲之後,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節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燧人氏,皆襲謚庖犧氏(即伏毅)之號。

《屍子》:「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按陰陽五行說,火生於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辰心」,按古人所說為「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磨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磨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流硫磺於首,遇火就燃。

有了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者,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以火而烹飪,古人馬上注意到了火候對於烹飪之重要。古文中首次談及火候對於烹飪之重要的,是《呂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這樣告訴商湯:「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這段話翻成白話的大意是:大凡味之根本,水為第一。依酸甜苦辣咸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施行烹調。鼎中九次沸騰就會有九種變化,這要靠火來探制調節。有時用武火,有時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關鍵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規律,才能轉臭為香。調味必用甜酸苦辛咸這五味,但放調料的先後和用料多少,它們的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變化,也是精妙而細微,無法形容,就是心裡有數也難以說得清楚。就像騎在馬上射箭一樣,要把烹技練到得心應手。如陰陽之自然化合,如四時之自然變換,烹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酸而不濃烈,成而不澀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袁枚後來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有一節關於火候的論述。他認為,烹飪食物,關鍵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來的東西就會疲軟;煨煮則必須用溫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會干癟,要收湯的食品,應該先用旺火,再用溫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會外焦而里不熟。他認為,腰子、雞蛋這類,越煮越嫩;鮮魚、蚶蛤這類,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要起鍋,這樣,顏色紅潤,起鍋稍遲就會變黑。做魚要是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就會多沫而少香。如果火滅以後再燒,則菜就會走油而失味。袁枚說,傳聞道人必須經過九次循環轉變才能煉成真丹,儒家則以既不做過頭,又要功夫到家為准。廚師要正確掌握了火候,謹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調。掌握了烹調的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

古人認為,火有新火、舊火之分,溫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gai〔上草字頭下亥〕火 (麻gai火:用麻根燃燒的火),氣味各自不同,清人《調鼎集•火》中,就列舉種種火配以種種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日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灶,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人蟲,有傷物命。」

而元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卻告知:「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貼鑽槐取火為良。」他認為,「其戛金擊石(即用鐵器擊火石生火),鑽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難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難愈),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桔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

顧炎武也反對用石取火,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但他認為,應按四時五行之變取木之火。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有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地火有五,人火有三。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味之火(純陽,乾火)。總共陽火六,陰火也六,共十二。

中國取火之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問,發展以松木製成比較精緻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

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發明火柴者,據說是瑞典人。1833年,他們開始用黃磷作磨擦火柴。但黃磷有劇毒,且易自燃,不安全。1855年,有倫塔斯脫姆發明用赤磷代替黃磷,從此有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當初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

【huo】 火
ammunition;anger;fire;urgent;
水;
火huǒ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物體燃燒所發的光、焰和熱)
(2)同本義 [fire]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說文》
火之為言委隨也,故字人散二者為火也。――《春秋•元命苞》
離為火。――《易•說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陽之精也。――《左傳•昭公九年》
火,日氣也。――《論衡•詰術》
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傳•宣公十六年》
國曰災,邑曰火。――《穀梁傳•昭公九年》
大者曰災,小者曰火。――《公羊傳•襄公九年》
火燒令堅。――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火令葯熔。
(3)又如:火鏈(舊時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煙筒);火火燭燭(火勢很大);火厄(火災);火備(防火設施)
(4)火災;發生火災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5)又如:火兵(負責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時指預兆火災的天象);火所(發生火災的地方)
(6)燈火,指燈燭或火把 [lights;torch]
江船火獨明。――唐•杜甫《春夜喜雨》
擁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且盡。
火尚足以明。
(7)又如:火鼓(火炬和戰鼓);漁火;火燎(竹燭;火炬)
(8)光芒 [brilliant rays;radiance]。如:火眸(火眼金睛)
(9)熱;熱氣 [heat,steam]。如:火雜雜(形容非常熱);火流(形容酷熱);火風(炎熱的風)
(10)五行 [fire]――中國古代哲學的五個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漢朝將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剋來講朝代興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中國古代兵制單位, 十人為 「火」 [huo,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12)火星之簡稱。又名大火 [Mars]。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恆星之名,心宿二,古稱「大火」,亦簡稱火
七月流火。――《詩•豳風•七月》
大火謂之大辰。――《爾雅•釋天》。按:「東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為口舌之象。――《論衡•言毒》
(13)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時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指槍炮彈葯 [firearms]。如:軍火
(15)比喻戰爭 [war]。如:交火;開火;停火
(16)[中醫]∶指陽性、熱性一類的物象或亢進的狀態 [internal heat]。如:上火,敗火
(17)古時通「伙」 [ancient var.of 伙]。如:火家(伙計幫工);同火;合火;一火賊;火計(火家。伙計);火倉(伙食)

Ⅳ 古代人怎麼生火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濕櫓鑽火磨星紅。"濕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Ⅵ 火是怎麼來的

火的利用是人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標志著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野蠻階段,也標志著人類開始了解自然力和駕馭自然力。早在人類發明文字以前,便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火,因此關於火的由來,只能到神話中去追溯。

雷火

人類不可能一開始就懂得如何產生火,最早的火種肯定是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在自然條件下產生火的情況非常有限,雷火就是其中一種。當閃電擊中樹木或草地的時候就會引起火焰。

居住在南美洲格蘭查科地區的塔皮埃特人說,最早的火種是由黑鷲從閃電中取得的,但是它只把火留在自己身邊使用,不肯傳授給別的動物。後來多虧了一隻青蛙幫人類從黑鷲那裡偷來了火種,人類才總算用上了火了。

【閃電】

摩擦起火

火的另一種自然起源是摩擦起火,當風吹過乾燥的樹林時,樹枝互相摩擦,有時也可引發火。婆羅洲北部的奇奧杜順人傳說,過去有一條狗看見了兩根竹子在風中摩擦,著起了大火。它就叼起一塊燃燒的竹片帶回去給主人,結果一不小心把主人的整座房子都燒著了。房子里的玉米被烤焦了,泡在水裡的土豆也被煮熟了。就這樣奇奧杜順人不僅認識到了火這種東西,還知道了它的危害和好處。

鑽木取火

鑽木起火屬於摩擦起火的一種。中國古代傳說,遙遠的西方有一個燧明國,陽光和月光都照不到那裡,整個國家一直處在漆黑當中。然而國中有一棵神奇的燧木,每天都能發出閃閃爍爍的亮光。後來有一個燧人氏就想搞清楚為什麼這棵樹能發光。他站在樹下一直觀察,終於發現原來樹上有一隻鳥,一直在啄樹枝,每當它啄一下,就會發出一下亮光。燧人氏受到啟發,立即折下兩根樹枝,互相碰撞,果然也會發出亮光。後來他又不斷的改良這種方法,發現比起直接碰撞,用鑽法更容易引發亮光。另外將鑽出來的火星放進乾燥的木屑或草里,吹氣,就能得到火這種既光亮又溫暖的東西。「燧」和「明」分別是取火和光亮的意思,燧人氏、燧木、燧明國當是在發現了取火的方法以後,才改的名字。

【鑽木取火】

有趣的是,鑽木取火這個行為還和男女交合的行為相似,所以有一些民族把二者聯系在一起。例如:古印度婆羅門教的祭司在點燃祭火時,一定要他的妻子協助。在點火的前一天晚上,祭司保管用來鑽的木棍,妻子保管墊在底下的木頭,二人共眠。第二天點火時,祭司負責扶住木棍,妻子負責轉動木棍。新幾內亞特羅布里恩德群島上的土著傳說,最早的火種是從一個女人的生殖器中取出來的,也暗示了鑽木取火和性行為的聯系。

擊石取火

用某些石頭和金屬(如:燧石和鐵)互相擊打,同樣可以起到取火的作用。新墨西哥州的希亞印第安人說最早創造人類和動物的蜘蛛也是火的發明者,它的巢穴里有一塊尖的石頭和一塊扁圓的石頭,通過碰撞兩塊石頭,就可以產生火。英屬哥倫比亞的卡斯卡印第安人說,在很久以前,一隻小鳥偷走了熊的火石,經過幾度轉手後,這塊火石落到了狐狸手裡。狐狸將它砸碎成好幾塊,分給各個印第安部落,並教會他們如何打火。

【火鐮】

火山火

火山火和雷火一樣,皆是從自然中取得的火。古希臘神話講道:普羅米修斯剛創造出人類時,見人類什麼才能都沒有,便違背宙斯的命令將火種賜予了人類,他也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懲罰。關於普羅米修斯是如何取得火種的,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從太陽那裡取得的。然而還有第二種說法:普羅米修斯偷偷的來到楞諾斯火山島上,從火與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的工坊里偷取了火種。

從日月星辰中取火

前面幾種獲取火的神話都是比較現實的,接下來介紹的幾種神話則比較「超現實」:

火會發光,日月星辰也會發光,所以有些民族相信前者便是從後者那裡取得的。上面講到的普羅米修斯從太陽中取火便是一例。加利福尼亞的托洛瓦印第安人則說,古時候幾個人用蜘蛛絲做成了一個氣球,乘著它飛到了月亮上取火。

【從太陽中取火】

盜火

有些民族相信最早火種掌握在某個神靈的手中,後來有一個神靈或人類從前者那裡盜取(有時候也用搶的)了火種。中國河南商丘流傳著天神商伯盜火的傳說。這位商伯,實乃凡人閼(yn)伯。根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他是帝嚳的兒子,因為跟弟弟實沈不合,所以帝嚳命他遷往商丘,作為火正,即掌管火的官員,故稱「商伯」。既然商伯能被任命為火正,就說明當時人類已經有火了,商伯自然不可能是盜火者。傳說中盜火者另有其人,但是因為後來的商伯在商丘太出名了,而且也與火有關,所以頂替了前者。曼加伊亞島上的居民認為,火是英雄毛伊從居住在地下的火神那裡奪取的。前文提到的普羅米修斯的神話也屬於這類。

有些神話里,最早掌握火種的是某種動物。巴西的卡耶波人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花豹收留了一個青年,並向他展示了火和熟食的奧秘。這個青年回到村子裡以後,卻帶領一大堆人到花豹家裡偷走了火種。從此,失去火種又不懂得生火的花豹只能以生肉為食,並且深深的仇恨人類。

【花豹】

既然動物可以作為火的掌管者,反過來也就可以作為盜火者。安達曼島的居民說,火種是翠鳥從神靈白力克那裡盜來的。當白力克發現翠鳥正在盜火時,他用一根燃燒的木棒擊中了翠鳥的後頸部,從此翠鳥的那個地方就留下了一撮紅色的羽毛。這類動物盜火的神話往往順帶解釋了動物身上某些特徵的起源。

異地取火

有時火種則並非掌握在某個神靈或動物手裡,而是存在於某個地方,英雄只要去那個地方把火種拿回來就可以了。不過這也不是一項輕而易舉的任務。切諾基印第安人傳說,世界上最早的火種儲存在一棵空心的梧桐樹里,這棵樹又位於一座島上。一些鳥類和蛇類先後去取火,皆被火熏傷或灼傷。最後蜘蛛用線織成了一個碗,將火種放在裡面,帶了回來。

在昂通爪哇和吉爾伯特群島的神話中,最早的火種隱藏在海底下。這大概是陽光照耀在海面時產生的火花般的反光所引發的想像吧。

【波光粼粼的海面有時看上去像底下藏著一團火焰】

保存火種

在人工取火的方法誕生以前,人類只能依靠偶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火種,因此保存火種便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某些原始部落,會專門設立看管火種的人員。在中國古代,承擔這一責任的官職就叫做「祝融」或者「火正」。還是上面談到的商伯的傳說,它的後續是:老天爺知道商伯把火種帶下凡間後,發動了一場大洪水打算熄滅火種。但是商伯在洪水中拚命保護火種。當洪水結束後,人們歸來,發現火種還沒熄滅,然而商伯已經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了。這點也符合他作為火正的義務。

玻利維亞的直利瓜尼人相信在大洪水發生時,是一隻蟾蜍將火種帶進洞裡面保存起來的。

【閼伯台】

二次取火

世界上許多民族皆存在著大洪水的神話,這一神話有時也和火聯系在一起,又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有人或動物在洪水中護住了火種;另外一種是火種在洪水中熄滅了,這時就需要再次取得火種。取火的過程則與前面所說的幾種類型別無二致。

但導致火種熄滅的原因也不一定每次都是洪水,也有別的原因。四川筠連縣有一個神話講道:天神一次到苗家人家裡做客,因為一個誤會,使得天神覺得苗家人有意虧待他,他非常生氣,就把火種全部收走了。後來,苗家人有一個好漢盤老大上天把火種偷了回來。由此人間的夜晚才恢復了燈光,冬天才恢復了溫暖。

參考文獻:

弗雷澤:火起源的神話

列維斯特勞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

中國民間故事全集:河南卷

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四川卷

Ⅶ photoshop怎麼製造火焰

還是你自己看吧
出自網路經驗

http://jingyan..com/article/29697b91dc460cab20de3cd5.html

Ⅷ 怎麼製造出暗火,然後把暗火變為明火

有暗為證明已經有了足夠的溫度,需要可燃物(因為現在的溫度很有限,所以得是極易燃燒的可燃物),充足的氧氣,如果有純氧就更好了,沒有的話就用嘴巴吹,輕輕的吹

Ⅸ 求魔術中 手中變出火的那個魔術 ···如何製造

魔術中手中變出火使用的是掌中火道具。術掌中火道具很簡單,就是一個特製的打火機。如下圖所示:

表演時,用手指輕觸打火裝置點火,手指內傾,只讓觀眾看到火焰,而把裝置藏住就可以了。

Ⅹ 火葯怎麼製造出來的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

據《范子葉然》的記載,「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里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用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就能制出火葯。

火葯的影響: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於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葯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葯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火葯 (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葯劑)

閱讀全文

與怎麼創造出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