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業銀行創造存款的過程和原理
一、商業銀行創造存款的過程:
甲銀行吸收存款提取部分比例准備金後向A客戶發放貸款,形成客戶在甲銀行的貸款,A客戶用所得貸款進行轉帳支付,形成乙銀行B客戶的存款增加,乙銀行繼續前面過程。銀行體系可以派生出數倍的存款貨幣。
二、商業銀行創造存款的原理:
商業銀行吸收到原始存款後,只按規定留一部分作現金准備應付提存,其餘部分可用於放款和投資。在廣泛使用非現金結算的條件下,取得銀行貸款或投資款項的客戶並不(或不全)支取現金,而是轉入其銀行存款帳戶。
這樣就在原始存款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筆新的存款。接受這筆新存款的商業銀行,除保留一部分作準備金外,其餘部分又可用於放款和投資,從而又派生出存款。
(1)創造數倍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創造存款的條件:
1、創造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創造是指在整個銀行系統內利用超額准備金進行貸款或投資的過程中,活期存款的擴大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又稱「貨幣製造」。
商業銀行收到一筆現金,除留足法定準備金外,其餘部分進行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但支付方式是相應增加借款人或證券賣主在該行戶頭中的活期存款進行的。因而製造了一筆派生存款。
收款人將支票存入與他往來的另一家銀行,第二家銀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貸出去,又會創造另一筆派生存款。如此類推。銀行系統可以創造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貨幣製造表現受法定準備金的影響,而實際是受客觀經濟發展的影響。
2、部分准備金制度:
准備金的多少與派生存款量直接相關。銀行提取的准備金佔全部存款的比例稱作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備金越多,銀行可用的資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應減少;反之,存款准備金率越低,提取的准備金越少,銀行可用資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應增加。
3、非現金結算制度:
在現代信用制度下,銀行向客戶貸款是通過增加客戶在銀行存款帳戶的余額進行的,客戶則是通過簽發支票來完成他的支付行為。因此,銀行在增加貸款或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存款額,即創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戶以提取現金方式向銀行取得貸款,就不會形成派生存款。
㈡ 數十倍的利潤能讓人瘋狂,數百倍的利潤能讓人失去理智。是誰說的
馬克思說過類似的話。
原文出自馬克思《資本論》為:
If 10% of the profits,capital will ensure being used everywhere;20% of the profits,capital can active;50% of the profits,capital will rush into danger。
for100% of the profits,capital would dare to trample all human laws; there are more than 300% of the profits,capital would dare to commit any crimes,and even go to the first to take the risk of strangulation。
譯文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資本論》對後世的影響:
1、馬克思通過創作《資本論》,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革命,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2、《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3、《資本論》在批判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分析了勞動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政治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㈢ 創造因數與倍數的人
數學家們
㈣ 什麼是最糟糕的跳高運動員只需輕輕一鍵,什麼會創造出數倍於奧運會跳高紀錄的
目前奧運會中國選手最好成績是朱建華的銅牌,沒有獲得過冠軍
跳高世界紀錄:
男子:索托馬約爾(室外,2.45米),索托馬約爾(室內,2.43米)、女子:科斯塔迪諾娃(室外,2.09米),伯格奎斯(室內,2.08米)
㈤ 求解數學題
1. 39
除以5餘2有7,12,19,24,29,34,39。。。
除以6餘3有9,15,21,27,33,39。。。
除以7餘4有11,18,25,32,39。。。
因此是39
2. 79
除以3餘1有4,7,10,13,16,19,。。。70,73,76,79。。。
除以5餘2有7,12,19,24,29,34,39,44,49,54,59,64,69,74,79。。。
除以7餘2有9,16,23,30,37,44,51,58,65,72,79。。。
因此是79
3. 韓信點兵
在中國數學史上,廣泛流傳著一個「韓信點兵」的故事: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他英勇善戰,智謀超群,為漢朝的建立了卓絕的功勞。據說韓信的數學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點兵的時候,為了保住軍事機密,不讓敵人知道自己部隊的實力,先令士兵從1至3報數,然後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再令士兵從1至5報數,也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最後令士兵從1至7報數,又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這樣,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隊士兵的總人數,而敵人則始終無法弄清他的部隊究竟有多少名士兵。
這個故事中所說的韓信點兵的計算方法,就是現在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的一次同餘式解法。它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的一項重大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早提出並記敘這個數學問題的,是南北朝時期的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的「物不知數」題目。這道「物不知數」的題目是這樣的:
「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數量。如果三個三個地去數它,則最後還剩二個;如果五個五個地去數它,則最後還剩三個;如果七個七個地去數它,則最後也剩二個。問:這些物一共有多少?」
用簡練的數學語言來表述就是:求這樣一個數,使它被3除餘2,被5除餘3,被7除餘2。《孫子算經》給出了這道題目的解法和答案,用算式表示即為:
用現代的數學術語來說,這幅「開方作法本源圖」實際上是一個指數為正整數的二項式定理系數表。稍懂代數的讀者都知道:
《孫子算經》實際上是給出了這類一次同餘式組
的一般解:
其中70、21、15和105這四個數是關鍵,所以後來的數學家把這種解法編成了如下的一首詩歌以便於記誦: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樹梅花二一(21)枝。
七子團圓正半月(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雖然開創了一次同餘式研究的先河,但由於題目比較簡單,甚至用試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沒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計算程序和理論的高度。真正從完整的計算程序和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南宋時期的數學家秦九韶。秦
九韶在他的《數書九章》(見圖1一7一1)中提出了一個數學方法「大衍求一術」,系統地論述了一次同餘式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秦九韶為什麼要把他的這一套計算程序和基本原理稱為「大衍求一術」呢?這是因為其計算程序的核心問題是要「求一」。所謂「求一」,通俗他說,就是求「一個數的多少倍除以另一個數,所得的余數為一」。那麼為什麼要「求一」呢?我們可以從「物不知數」題的幾個關鍵數字70、21、15中找到如下的規律:
圖1-7-1 文瀾閣四庫全書本《數書九章》書影
其中70是5和7的倍數,但被3除餘1;21是3和7的倍數,但被5除餘1;15是3和5的倍數,但被7除餘1,任何一個一次同餘式組,只要根據這個規律求出那幾個關鍵數字,那麼這個一次同餘式組就不難解出了。為此,秦九韶提出了乘率、定數、衍母、衍數等一系列數學概念,並詳細敘述了「大衍求一術」的完整過程。(由於解法過於繁細,我們在這里就不展開敘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參閱有關書籍。)直到此時,由《孫子算經》「物不知數」題開創的一次同餘式問題,才真正得到了一個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
「中國剩餘定理」的高度。
從《孫子算經》到秦九韶《數書九章》對一次同餘式問題的研究成果,在19世紀中期開始受到西方數學界的重視。1852年,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向歐洲介紹了《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1876年,德國人馬蒂生指出,中國的這一解法與西方19世紀高斯《算術探究》中關於一次同餘式組的解法完全一致。從此,中國古代數學的這一創造逐漸受到世界學者的矚目,並在西方數學史著作中正式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
㈥ 商業銀行如何創造貨幣
商業銀行通過信貸關系創造貨幣。貨幣創造過程如下:
甲銀行吸收存款提取部分比例准備金後向A客戶發放貸款,形成客戶在甲銀行的貸款,A客戶用所得貸款進行轉帳支付,形成乙銀行B客戶的存款增加,乙銀行繼續前面過程。銀行體系可以派生出數倍的存款貨幣。
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對稱,是指由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辦理貼現或投資等業務活動引申而來的存款。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過程。
註:貨幣創造又叫做貨幣擴張,是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機構或個人)通過信貸關系共同作用,使得在銀行體系內流通貨幣量擴大的金融行為。
(6)創造數倍擴展閱讀:
創造貨幣的三大基本條件:
1、創造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創造是指在整個銀行系統內利用超額准備金進行貸款或投資的過程中,活期存款的擴大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又稱「貨幣製造」。商業銀行收到一筆現金,除留足法定準備金外,其餘部分進行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但支付方式是相應增加借款人或證券賣主在該行戶頭中的活期存款進行的。
因而製造了一筆派生存款。收款人將支票存入與他往來的另一家銀行,第二家銀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貸出去,又會創造另一筆派生存款。如此類推。銀行系統可以創造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貨幣製造表現受法定準備金的影響,而實際是受客觀經濟發展的影響。
2、部分准備金制度:
准備金的多少與派生存款量直接相關。銀行提取的准備金佔全部存款的比例稱作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備金越多,銀行可用的資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應減少;反之,存款准備金率越低,提取的准備金越少,銀行可用資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應增加。
3、非現金結算制度:
在現代信用制度下,銀行向客戶貸款是通過增加客戶在銀行存款帳戶的余額進行的,客戶則是通過簽發支票來完成他的支付行為。因此,銀行在增加貸款或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存款額,即創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戶以提取現金方式向銀行取得貸款,就不會形成派生存款。
㈦ 試述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
存款貨幣創造是指同一枚貨幣能夠變成數倍於自己的存款。主要是通過存款的存入、取出、再存入、再取出的存貸活動過程,使同一枚貨幣變成數倍的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創造過程:
同一枚貨幣是怎樣創造為數倍的存款貨幣?這就是「如果貨幣原來的所有者A向B買,B向C買,C向D買,,D向E買,E向F買,」也就是,貨幣只是由於現實的買賣作媒介從一個人手裡轉到另一個人手裡都會停留較長時間,這就是沒有信用介入時貨幣作為單純流通手段的情形,但是,如果,B把A付給他的貨幣存到他的銀行家那裡,這個銀行家為C的匯票貼現而把它貸給C,C向D買,D把他存到他的銀行家那裡,這個銀行家再把它貸給E,E向F買,那麼,貨幣作為單純流通手段(購買手段)的速度本身,就取決於多次信用活動:B存款到他的銀行家那裡,這個銀行家為C貼現,D存款到他的銀行家那裡,這個銀行家為E貼現;就是說能決定四次信用活動。如果沒有這些信用活動,同一貨幣就不會在一定時間內依次完成五次購買。
以上是同一張銀行券怎樣會在不向銀行家那裡形成存款。同樣,它也會在一個銀行家那裡形成不同的存款。這個銀行家用A存入的銀行券,貼現B的匯票;B付給C,C再把同一張銀行券存到發放它的那個銀行家手裡。
存款貸幣的創造也不是無限的,前面提到它受存款准備金率、現金漏損率的制約。但經過多次存貸後,銀行的存款貨幣總量可以得到成倍增長。
㈧ 一億是一千萬的幾倍 是一百萬的幾倍
一億是一千萬的(10)倍,是一百萬的(100)倍。
數字倍數計算方法:
1、一個整數能夠被另一個整數整除,這個整數就是另一整數的倍數。如15能夠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數,也是5的倍數。
2、一個數除以另一數所得的商。如a÷b=c,就是說,a是b的倍數。例如:A÷B=C,就可以說A是B的C倍。
3、一個數的倍數有無數個,也就是說一個數的倍數的集合為無限集。 注意:不能把一個數單獨叫做倍數,只能說誰是誰的倍數。
(8)創造數倍擴展閱讀:
十進制的背景:
十進制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傑出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有重要意義。著名的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教授曾對中國商代記數法予以很高的評價。
"如果沒有這種十進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李約瑟說:"總的說來,商代的數字系統比同一時代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更為先進更為科學。"
十的倍數(12次方以內):
10^0(十的零次方) 一
10^1 十
10^2 百
10^3 千
10^4 萬
10^5 十萬
10^6 百萬(兆)
10^7 千萬
10^8 億
10^9 十億(吉)
10^10 百億
10^11 千億
10^12 兆(萬億、太)
㈨ 中央銀行增加一筆原始貨幣供給可以使貨幣供應總量增加數倍,這個倍數被稱為什
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成正比關系,二者之間的比例就是貨幣乘數。基礎貨幣就是從中央銀行發行出來的貨幣。中央銀行通過一定的渠道將基礎貨幣注入市場,比如,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發放貸款,中央銀行「花錢買入」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或者外匯,通過這些渠道,商業銀行獲得了大筆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於放款,從而也就開始了創造派生存款的過程。這個派生過程就是貨幣乘數效應。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即中央銀行創造或縮減一單位的基礎貨幣,能使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貨幣乘數為貨幣供給總量與基礎貨幣之比。貨幣供給總量等於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存款的總和。貨幣乘數與存款准備金(成反比)、銀行的放貨規模(成正比)、居民的儲蓄意願(成正比)等均有關系。基礎貨幣從央行進入商業銀行,各商業銀行通過放貸等方式進入貨幣市場,得到該部分貨幣的企業又將得到的信貸資金用於支付貨款,得到貨款的企業又將貨款存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利用客戶的資金進入放貸活動,使大部分資金又進入流通領域,進入流通領域的資金又通過存款等方式回到商業銀行,如此反復多次,明顯可以看出,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存款之和已然是基礎的數倍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