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
1.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傳播,震撼著中國思想界,並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首先覺醒的是新興知識分子群體。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1911年9月10日晨,彭、劉被殺,清軍四處捕捉革命黨人。當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士兵,打死鎮壓革命士兵的排長,攻佔楚望台軍械庫,打響武昌起義的槍聲。經一夜戰斗,11日,起義軍佔領武昌城,成立湖北軍政府;12~13日,起義軍攻佔漢陽、漢口。武昌首義的成功,鼓舞了全國各地人民的革命鬥志,全國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首先響應的是湖南和陝西。此後,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廣東等省先後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會議改組為臨時參議院,成為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先起義後成立)
2.中國傳統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48年稱「辛亥年」。以下各個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51,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8,除以12的余數是0,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內均為「辛亥年」。所以"辛亥革命"是以中國傳統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命名的.
3.(個人認為)封建統制更側重於一種統治制度和壓力,而封建帝制更加強調元首獨一無二的地位和權利,甚至也強調這個元首的尊號.封建帝制的含義還可以從皇帝的帝制看到區別,皇帝登基加冕就不算封建帝制,他就算一種封建影響殘余了,而不是那麼封建.後者這個詞要把前者"封建統治"的統治形式獨裁本質以及集權本質和皇帝尊位稱號集合.
㈡ 孫中山在何時、何地創建了什麼革命黨派 歷史
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
㈢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什麼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
實際上,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孫中山遠在美國,所以這次革命並不是由孫中山領導的。
在辛亥革命之後,才建立了中華民國,所以中華民國當然要在辛亥革命之後。
武昌起義爆發時,正是農歷辛亥年,故歷史上稱為「辛亥革命」。
封建帝制,顧名思義,就是封建皇帝統治的制度。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在各種勢力的壓力下,被迫接受同清政府議和。並且同意,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可以保舉他為臨時大總統。於是袁世凱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封建帝制結束。
但事實上,在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他並沒有繼續共和,而是加緊專制,中國的社會性質也沒有改變。
(3)孫中山創造革命黨廢除什麼擴展閱讀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㈣ 孫中山在多少年創建的革命黨
孫中山在1914年創建的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是中國國民黨的前身。1913年二次革命後,孫中山在挫折面前,百折不回,再度舉起民主革命的旗幟,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孫中山於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正式宣布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通過了《中華革命黨總章》。孫中山當場宣誓加盟,並就任總理職務。
總部陸續頒布了79次委任令,其中總部人選為:總務部正副部長為陳其美、謝持;黨務部正副部長為居正、馮自由;財政部正副部長為張靜江、廖仲愷;政治部正副部長為胡漢民、楊庶堪;軍務部正副部長為許崇智、周應時。在總部直接指導下,國內18個省成立了支部;海外建立了39個支部和45個分支部。海內外組織系統建立後,新黨員不斷增加。
㈤ 孫中山在何時、何地創建了什麼革命黨派歷史
1903年10月5日孫中山建立中華革命軍。
㈥ 孫中山為何要創建革命黨
孫文去日本後,仔細觀察日本社會,最終發現,日本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實行君為終身可傳襲,而大臣通過選舉產生。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於是為救國圖難,成立同盟會,推動中國革命。但由於受日本文化影響較深,革命不徹底,讓位於袁世凱。希望在強人袁世凱的領導下走中國式的君主立憲,但由於當時中國受各種革命思潮的影響如無政府主義,聯邦理想制,俄式社會主義革命等等,造成袁世凱無力完全掌控全國。各地軍人主導政府,導致各自為政,如三國時期,相互以正統自居進行混戰。最終袁世凱灰暗下台。再後來,蔣先生重組革命黨改組為國民黨,一方面施行蘇聯式的一黨專政制度,一方面實行美國式的總統選舉制度。所以國民黨內很多黨員及中國民眾很迷茫,到底中國要走什麼樣的模式。最後毛先生堅決走蘇聯式革命,成立共產黨,一條路走到底,最終成功,成立現在的中國。所以,我認為,看歷史一定不要表面,要看人的追求是什麼。
㈦ 孫中山創立了什麼革命組織
創立了同盟會。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約有100人,除甘肅尚未派留日學生外,其餘關內17省均有人參加。大會通過孫中山起草的《同盟會宣言》和《同盟會對外宣言》以及黃興起草的會章。
經大會討論通過的章程規定,以東京為本部所在地,總理以下分設執行、評議、司法3部;在國內外分設9個支部(國內有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並在各省區成立分會。
會上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長,協助總理主持本部工作。大會又通過以《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志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後改名為《民報》。
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設想的一個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
中國同盟會曾試圖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有人認為,1911年武昌起義中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
武昌起義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出現分裂。有一些人並不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孫提出的平均土地更有人反對,章炳麟等與黎元洪組建共和黨。到1912年中國同盟會已經四分五裂了。辛亥革命後孫在南京成立的臨時政府的九個成員中只有三個是中國同盟會的成員。
㈧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什麼廢除了封建制度創立了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運動。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但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1912年4月5日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革命失敗。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
20世紀初,留日學生創辦的刊物首先出現排滿字樣,有的刊物明確主張顛覆清政府。1903年,東京留學界思想愈益活躍,宣傳民族主義、民權學說的刊物相繼出版。上海知識界也出現了新氣象,公開倡言革命。組織革命團體,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個重要標志。1903年11月,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後,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陳天華、劉覺民等70餘人在東京集會,決定成立中國 同盟會,作為當時中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加入。8月中旬,孫中山在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了《中國應建設共和國》的演說。同月20日,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被推為執行部庶務,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11月,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出版,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容的三民主義。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 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號召。《民報》創辦後即同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展開論戰。辯論結果,革命派占據上風,改良派的政治影響大為衰落。
黃興革命派積極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使同盟會的精華遭到重大損失,但有力地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與此同時,自發的群眾斗爭蓬勃發展,多達千餘次。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與帝國主義發生矛盾,參加並領導了收迴路礦權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
為了消弭革命,拉攏資產階級,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開明的姿態。1905年7月,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 預備立憲 。1907年9、10月,下詔籌設資政院和咨議局,允許資產階級可以通過選舉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議等部分權力。上層資產階級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成立各種立憲團體,從事君主立憲活動,准備參預政權。但是滿洲親貴們對立憲並不熱衷。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同時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不久,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改元宣統。攝政王載灃採取集權措施,積極推行由皇族獨攬國家大權的政策,滿洲親貴和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加深,1910年,國會請願同志會在北京連續發起國會請願運動,要求清政府速開國會。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發布內閣官制,成立以慶親王奕為總理的皇族內閣。立憲派分享政權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數人拋棄立憲的幻想,對革命活動開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勢愈益成熟。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國主義之命是從,將從中國人民手中奪得的權利拱手獻給帝國主義,引起中國人民的憤怒。與鐵路國有直接相關的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人民強烈反對出賣路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尤為波瀾壯闊。9月,保路風潮擴展為全省抗糧抗捐,群眾暴動接連發生。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會和川路股東會的負責人,並槍殺請願群眾數十名,造成流血慘案。同盟會員龍鳴劍等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轉戰各地,攻城奪地,猛烈沖擊清政府在四川的統治。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在清政府全力應付四川保路運動的時候,湖北新軍中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乘機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轟轟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黨人感到形勢緊迫,決定於10月6日(中秋節)發動起義,後由於形勢瞬息變化,起義推遲。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預定起義的那一天,共進社負責人孫武在漢口裝配炸彈時不慎爆炸,湖廣總督下令閉城搜查,漢口和武昌的起義指揮機關遭到破壞,一些起義領導人被捕、被殺或避匿。在這種情況下,新軍各標營中革命士兵開始主動行動。10日晚7時,武昌城外塘角的輜重營和城內工程第八營幾乎同時發動,各標營繼起,經一夜苦戰,11日晨革命軍佔領總督署,全城光復,首義成功。漢陽、漢口也先後為革命軍佔領。11日,起義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議局,在咨議局議長湯化龍等人的參與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革命黨的領袖們未親身參加起義,缺乏政治經驗的起義士兵對自己掌握政權沒有信心,清湖北新軍協統 黎元洪 在革命士兵的槍口逼迫下任湖北軍政府都督。
武昌起義軍政府發布文電,號召各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而奮斗。11月,湖北軍政府公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它是中國第一個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原則擬定的地方憲法。武昌起義的勝利,在中國得到了連鎖反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至11月底,中國宣告獨立、脫離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獨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統治較強,如直隸、山東、河南;有的遠在邊陲,革命黨勢力較弱,如新疆、奉天。這些省份也不平靜,革命黨仍然組織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之後,立憲派紛紛表示贊成革命,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廣大人民群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新軍士兵、會黨群眾、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城市貧民、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作出了貢獻。中國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沸騰局面。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月28日,各省代表會議改組為臨時參議院,成為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推行民主政治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法令。如:命令各省官廳焚毀刑具,廢止刑訊;取消清朝律令中各類「賤民」條令;保護華僑;禁止買賣人口;廢除主奴身份;通令剪辮子;禁止賭博、纏足、吸食鴉片。鼓勵興辦工商業,振興農墾業,獎勵華僑在中國國內投資。提倡普及教育,刪除舊教科書中的封建內容。這些政策法令,移風易俗,革故鼎新,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主觀念的傳播。
在孫中山的主持下,1912年3月11日,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在中國建立一個實行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於南京臨時政府和各省都督府中立憲派、舊官僚、政客的篡權,以及一些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致使南京臨時政府權力被袁世凱所篡奪。
㈨ 孫中山與其他革命黨人一起創立了什麼革命組織提出了什麼樣的革命主張
1894年創立興中會,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1905年創立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發展到後面就是國民黨
1914年改組國民黨,建立中華革命黨。
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口號
同年,在俄國幫助下,建立黃埔軍校
㈩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廢除了 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廢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