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教是誰創的
老子 名為李耳 是太上老君下凡教化世人 在人間創立道教
㈡ 道教的創始人是
道教創始人 ---張道陵
道教-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道教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徵。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來自中國占代社會的原始宗教意識,或者說早期人類對自然現象虛幻的錯誤反映,認為萬物有靈及靈魂不滅的觀念;另一方面則是先民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話和傳說中對鬼神的祭祀。
中國道教從創教的1800多年來,—直道脈不斷,宗派繁衍成為中國的國教。青城山也成為了道教的祖庭和聖地。從南北朝時期道教西傳後,道教影響遍及東南業各國。如今,作為中國道教教理、教義主要來源的老子《道德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譯本。老子有關「道」的理論,早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青城山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區後,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成為了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之地和朝拜、觀光的聖地。
張陵青城山創道教
張陵一生的活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早期活動;二、為創教作準備;三、創教;四、傳教。
張陵出生於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一個信仰黃帝老子的世家,一說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張陵與弟子王長、趙升等繞開洛陽乘舟入今江西鄱陽湖,上雲錦山,並傳黃帝九鼎丹法,在雲錦山修煉外丹黃白術,歷三年煉成太清神丹,之後又煉成九鼎神丹,即所稱「龍虎太丹」,傳說龍虎大丹煉成後,山顯龍虎之形的瑞應,遂改雲錦山為龍虎山,公元126年,鶴發童顏的張陵率弟子數人山龍虎山輾轉長安,翻越秦嶺經古棧金牛道入蜀。
張陵入蜀之後,首先在今大邑縣境內的鶴鳴山積極為創教作準備。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是巴蜀從上古以來受到代表東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響極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稱鬼道文化)在東漢張陵創教之前已經形成巫教社團;二是張陵要與從戰國時楚國就已經鳳靡「淫祀」並影響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須積極為創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備,在創教前後,他先後撰寫完成了《老子想爾注》、《黃書》、《道書》、《二十四圖》等二十四道書,並以符水等治病,發展教徒。
張陵剛移居青城山天師洞的一個黃昏,與青城山一帶分為八部鬼帥的巫教社團鬥法。他在裝扮上一是穿黃色道袍,佩劍,持印與戴符,之後被稱為天師劍、天師印、天師符,成為天師道傳教的最重要嫡傳信物。青城山一帶的巫教八部鬼帥、六大魔王鬥法失敗後,被禾師道改造與同化,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擲筆槽」、「洗心池」等,就是當時鬥法之後的傳說。不過天師五斗米道在巴蜀等傳道的過程中,也有一段與巫教鬼道相互影響滲透的過程。特別是張陵主子張魯據漢中政教合一30年。
張陵在青城山站穩腳跟後,便開始了以巴蜀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傳教活動和建立天師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團組織。
建治之後,張陵受西漢卜洲三島傳說的啟發,構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謂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國傳說中的修道大小名山。並為天師道制定朝禮,祭祀的黃色道服,並親自擬定法篆傳授制度,道戒律條等。
中國道教在東漢時太平道因「黃巾起義」失敗受到嚴重打擊轉入傳教的低潮,幹家道和李家道都是家庭道影響范圍和影響力較小,只有張陵的天師五斗米道自創教以來道脈不斷,影響及東南亞和一些西方國家,成為中國傳統的宗教。
㈢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在中國宗教史上,被學界公認的道教創始人是五斗米教的教主張道陵。
張道陵,東漢人,被視為道教的創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張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 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
㈣ 道教是誰創造的
中國道教文化簡介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范,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時期到隋沒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五代時期,到兩宋時期,到全元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餘位。在歷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為人們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學派和道教哲學創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園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稱《道德經》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在中國及世界影響深遠。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余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鬼穀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穀子,著有《鬼穀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葯學。人稱「仙人」。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制葯學有一定的貢獻。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咸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張三豐:明代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豐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道教的影響遍及東南亞各國。
㈤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導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強調主體道德和聖人教育的自覺自覺,如何從主體本身強調善惡的必要性,為歷代尊崇。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核心,提倡無為而治,當人們無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自己時,道教就有其獨特的發揮。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引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與哲學家,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道家經典之作《道德經》,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順應自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㈥ 道教是誰創立的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 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太史公"司馬遷的父親西漢太史令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並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采,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張魯,又稱張道陵,「五斗米道」的創立者,也被認為是道教的創始者)。 源於印度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釋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十五年。 公元前1500多年,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
㈦ 道教是誰創建的
公元初年,佛教傳進中國。一百四十年多後,東漢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這個人造的道教,沒有自己的教義。它開頭是向孔子的儒家找根據,找立足點,但被儒家抵制──《論語》說:「子不語怪力神亂"。不得已,又轉過來向老子莊子的道家,找理論支撐(參看範文瀾《中國通史》)。 道家是在野的學說,自然形不成儒家那樣的抵制。於是,道教就封了老子為「太上真人",封了莊子為「南華真人"。又把民間傳說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拉來作神仙。道教因而十分混雜,道教的八仙,整個是一個大雜燴,把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與傳說人物湊在一起,差不多相當於關公戰秦瓊。而且,與世界其它成熟的宗教相比,它完全沒有其它宗教所具有的對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無信仰的實用文化中,對現實人生的渴望和追求:鶴發童顏、長生不老;它的追求方式,也不是對自己內心的謹守,而是煉丹、服葯,甚至御女等手段。所以,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從來都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宗教,這個仿造品,造得並不逼真。
㈧ 中國道教創始人是誰
張道陵(34年-156年或178年[1]),字輔漢,被視為道教的創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㈨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創教人又是誰呢,創始,創教又有什麼區別呢
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道陵,也就是張天師,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道教是建立在道家思想基礎上的,區別就是道教講究鬼神說,長生不老,道家只是講究無為而治,修煉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