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玉米降解發明

玉米降解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9 18:21:17

⑴ 玉米秸稈降解發酵後還原糖為什麼會降低

我想是因為細菌也喜歡吃糖

⑵ 市場上的可降解材料沒使用會不會降解,或者 它本身有一個適用期

降解塑料的快速發展 時間:2008-12-02 在國家頒布「禁塑令」及石油價格飛漲的今天,可完全降解、來源於非石油基的「玉米塑料」作為聚乳酸的代名詞,已被人們所熟悉。為了避免對糧食的消耗,今天聚乳酸的生產原料已從食用玉米向轉基因玉米、玉米芯、玉米稈、纖維方向發展。然而,由於脆性和價格問題,這種玉米塑料製品與人們的生活尚有較大距離。 根據國家大力發展環境材料的要求,原為材料學教授的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委副主任杲雲提出了利用聚乳酸在可完全降解塑料中高強度的特性,向薄型發展,在降低資源消耗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發展可完全降解製品的戰略設想。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胡英為首席顧問,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程樹軍領銜的科技攻關組,經過艱苦努力,通過分子設計,採用具有自主產權的低滲出、非石油基、可完全降解改性劑,對脆性的聚乳酸進行了改性,使之能夠在增加材料柔性的同時,顯著改善加工性,並採用獨特的專利技術實現了薄膜的穩定生產,得到了厚度≤4μm的可完全降解超薄膜,薄膜的單位面積價格有望同目前國家標准規定的PE地膜相近;同時,薄膜具有良好的強度。專利主要發明人李勇鋒博士說,該材料堆土後可以完全降解或被蚯蚓吞噬。完全非石油基,優良的透光性、拉伸強度、導熱性、滲水性、紫外阻尼性、無滴性,使其有望獲得極其良好的應用。 上海包裝協會原秘書長陳昌傑高工說,超薄薄膜的誕生,將使可完全降解材料進入一個老百姓用得起的階段,開拓了農業及包裝材料發展的新紀元。加快工藝穩定技術開發、獲得材料應用特性將是社會認可這種薄膜的關鍵。中國農科院教授蔡典雄說,在國家《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提出的「十一五」期間12項重點任務中,節水農業與地力培育、科學施肥與科學用葯、生物質資源轉化3項均與材料有關;得到性價比優越的可完全降解材料,為開發創制環保型節水制劑新材料、研發緩(控)釋肥料等新型肥料、可降解地膜等應用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海農科院研究員沈革志認為,從實用性而言,擴大薄膜寬幅對機械鋪攤意義重大;從掌握的聚乳酸性能來看,作為保鮮膜具有明顯特點,加快改性聚乳酸薄膜的保鮮性能研究,對於巨大的保鮮材料市場具有明確的市場應用前景。課題負責人程樹軍介紹,超薄聚乳酸薄膜的重大進展,將加快可降解材料得到市場的認可度。從國外技術發展來看,聚乳酸除農膜、保鮮膜之外,在糖果、煙草、茶葉等PET、PP包裝領域具有取代優勢,可使我國的抗白色污染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形成產業鏈,由此帶動農業、可降解塑料、包裝材料的全面技術更新。

⑶ 玉米澱粉基降解產品原理是什麼

黑龍江中皓澱粉基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澱粉基生物可降解新型材料及製品,是採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澱粉及衍生物為基料,輔之以生物添加劑加工而成。其中生物添加劑由生物聚脂加纖維素、多元醇等物質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組合而成。在改性添加劑和天然增塑劑中加入生物降解添加劑進行物質聚合反應,再與高分子澱粉及衍生物共混改性,生產出混煉製造機械度好,可塑性強,用途廣泛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是指在適當和可表明期限的自然環境條件下,能夠被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和藻類等)分解變成低分子化合物的材料。

⑷ 誰是玉米的發明者

"發明者"不對吧!
應該是發現者的!

⑸ 玉米澱粉餐具和完全降解餐具的區別

完全降解餐具,即可降解餐具,與玉米澱粉餐具的主要區別如下:

一、製作原理不同

1、玉米澱粉餐具:以玉米澱粉為主要原料,經高科技生產工藝加工而成,自然條件才可自行降解。

2、可降解餐具:可在自然環境微生物(細菌、黴菌、藻類)酶作用指可在自然環境微生物(細菌、黴菌、藻類)酶作用下,發生生物化學反應,引起外觀霉變到內在質量變化,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餐具。

二、特點不同

1、玉米澱粉餐具:對人體無公害 由於它是玉米澱粉和其他環保材料精製而成,不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可放心長期使用;零污染 產品埋入泥土中,在適宜的溫度下,90天後可降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對土壤和空氣不造成污染;品質高 產品密織性好,耐水、耐油、防滲透,同時具有良好的耐高溫和耐低溫性,適合冰箱冷凍、冷藏、保鮮食品,微波爐加熱等。

2、可降解餐具:使用方便,可降解;質量輕。

三、主要成分不同

1、玉米澱粉餐具:主要成分有載體樹脂、玉米澱粉、偶聯劑浸潤劑相溶劑等低分子構成。

2、可降解餐具:以塑料為主要成分,加入澱粉、光敏劑等物質製成。


⑹ 把玉米變成杯子中降解是不是物理變化

把玉米變成杯子--是物理變化,它的成分還是澱粉、纖維。。
杯子降解--是化學變化,它已經不是澱粉、纖維了。

⑺ 玉米秸稈在地里自然降解需多長時間

玉米秸稈在
地里自然降解
需要1個多月
時間吧

⑻ 誰發明的玉米

早熟禾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谷類植物,學名Zea mays,起源於北、中、南美洲。植株高大,莖強壯,挺直。葉窄而大,邊緣波狀,於莖的兩側互生。雄花花序穗狀頂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後成谷穗, 玉米具粗大中軸,小穗成對縱列後發育成兩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層變態葉,稱作包皮。籽粒可食。 商業等級主要根據籽粒的質地劃分,分為馬齒種、硬質種、粉質種、爆裂種及糯玉米、甜玉米等。籽粒頂端凹陷,因籽粒硬澱粉和軟澱粉的乾燥度不相等而致的。硬粒玉米含軟澱粉少,乾燥後頂不凹陷。粉質玉米主要含軟澱粉,粉質,易碾碎。甜玉米發皺,透明,糖分不轉化為澱粉。爆裂玉米是硬玉米的極端型,籽粒小而硬,不含軟澱粉,加熱時細胞內水分膨脹,籽粒爆裂。用優良自交系雜交可改良玉米類型。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做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玉米餅。美國各地均食用玉米,做成煮(或烤)玉米棒子、奶油玉米片、玉米糝(在南方製成玉米粗粉)、玉米布丁、玉米糊、玉米粥、烤餅、玉米肉餅、爆玉米花、糕餅等各式食品。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籽粒加工方式有多種︰濕磨法是將籽粒在稀的亞硫酸溶液中浸泡40~60小時;乾磨法是用噴霧或蒸汽使籽粒短期濡濕;發酵法是將澱粉轉化為糖,又加酵母使糖轉變為酒精。植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相當廣泛:玉米稈用於造紙和制牆板;包皮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藝編織;玉米穗軸可作燃料,也用來制工業溶劑,莖葉除用作牲畜飼料外,還是沼氣池很好的原料。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種植范圍從北緯58°(加拿大和俄羅斯)至南緯40°(南美)。世界上整年每個月都有玉米成熟。玉米是美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一半,其中約2/5供外銷。中國年產玉米佔世界第二位,其次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⑼ 到底是誰發明了「玉米」

美國的杜邦公司向在歐洲對原產於墨西哥的高含油玉米申請基因專利,此事對中國有何影響?2003年2月13日,歐洲專利局裁決「杜邦公司沒有發明高含油玉米」,杜邦公司的申請宣告失敗。 2003年2月12日,在慕尼黑舉行的歐洲專利局聽證會場內正在激烈討論美國杜邦公司申請的EP744888號專利能否繼續成立。第二天,歐洲專利局作出裁決:「杜邦公司沒有發明高含油玉米。」這意味著,杜邦公司不再有權聲明擁有此類玉米專利。數千年來一直種植這種高含油玉米的墨西哥和其它拉美國家的農民,可以繼續種植這種玉米。 種祖傳的玉米侵杜邦的權? 引起事端的EP744888號專利是杜邦公司於2000年8月從歐洲專利局獲得的,其專利保護范圍包含了不止一種含有特定比例的油和油酸的所有玉米植物。這一專利不僅針對利用轉基因技術製造的玉米,還針對自然生長的或以常規方式栽培的具有一定含油量的玉米。杜邦公司還對以該玉米為原料的所有糧食產品申請了專利,如食用油、動物飼料以及工業用途產品。 這項專利顯然給墨西哥以及其它拉美國家的農民們帶來了困惑,他們可能要花錢買自己世代種植的玉米種子,隨之而來的還有貿易限制、專利費用及銷售權的喪失等等。墨西哥的CIMMYT機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基因庫,他們表示,這一專利可能會在相當大的程度阻礙拉丁美洲玉米品種的發展。許多為改進玉米油含量而從這種玉米特定的原產國和栽培國對其加以利用的國際研究項目可能受到影響。綠色和平專利專家UlrikeBrendel指稱此案為典型的「生命盜竊」行為,並稱「玉米並非杜邦公司的發明,杜邦要獲取專利權,無疑是對幾千年來一直種植這種玉米的拉丁美洲人民進行掠奪,歐洲專利局則在幫助偷盜種子,這一行為必須馬上停止。」 杜邦公司:研究後將決定是否上訴 杜邦公司在歐洲失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其主要的發展市場之一———中國,為此,杜邦公司於2月19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與記者的溝通會,在會場及隨後接受《21世紀環球報道》采訪時表示,對此次歐洲聽證會的結果,他們頗感失望。但目前杜邦仍沒有得到歐洲專利局對這一決定所做的具體解釋,在等到解釋後他們會認真加以研究,以決定是否對這一裁決提出上訴。 杜邦公司日前表示,他們申請的EP744888號專利涉及到一些在玉米中從未有過的特性組合,是「投資數百萬美元,運用傳統植物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對農民、食品加工企業和消費者均有益的玉米特徵」。這個專利並不賦予杜邦限制墨西哥種植現有品種玉米的權利。而且,歐洲專利在墨西哥沒有法律效力。 中國科學院基因組信息學中心暨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的基因組學博士張猛在接受《21世紀環球報道》的采訪時表示,從技術層面分析,物種的鑒定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標准,高含油玉米的含油量到底有多高需要有個標准。不過,即使有了確定的標准,也很難判斷是否是新的物種。所以,杜邦的高含油玉米專利鑒定不容易操作。 杜邦與高含油玉米事件將繼續演繹,但結果變得不再重要。農業問題專家溫鐵軍向《21世紀環球報道》表示,目前,跨國公司對生物技術產業的資源爭奪已然成為全球化條件下的普遍現象。 基因搶注席捲全球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對生物技術資源的爭奪首先表現為對基因專利的爭奪,自從20世紀80年代,專利權制度延伸到轉基因生物和技術上,進而包括現存的生物後,一場關於基因專利的爭奪早已經開戰。這主要是由於基因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企業對遺傳基因資源和野生物種發生了濃厚的商業興趣。 1994年某天,擁有一間小型種子公司的博特先生,在墨西哥索羅亞(Sonora)地區買了一小包雜豆,並把豆帶回美國。1996年11月15日,他在美國申請了該種黃豆的專利權。此項專利涵括所有種子呈特定黃色的豆。為此,博特先生控告兩家售賣墨西哥豆的公司,指他們侵犯專利權。其中一間被控的公司的負責人說:「起初,我以為是個笑話,他(博特先生)怎麼可能發明墨西哥農民已經種植千百年的豆?」 1997年,種子公司RiceTec獲得了有關印度香米的20多項專利權,當中包括品種特質和培育方法等方面。RiceTec公司將自己生產的印度香米稱為Texmati大米及Kaomati大米,並在市場出售,用意是取代印度的農民種植了好幾千年的印度香米。對印度來說,這意味著每年3億美元的印度香米出口將受到威脅。 2000年4月,美國孟山都公司聲稱發現某種源自中國的野生大豆含有一段導致高產性狀的基因標記,然後在全球101個國家申請基因專利,若申請成功,中國農民及育種專家以後在種植、使用、出售及研究該大豆時可能需要向孟山都繳納專利使用費。綠色和平組織在德國波恩《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率先揭發孟山都試圖以壟斷性的專利權,意圖控制中國野生大豆。國內各大媒體相繼展開深度報道,指責孟山都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取中國野生大豆基因,企圖通過控制專利權牟取暴利。 2001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草圖」已經繪制完畢的消息公布於世——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基因組公司接近同時宣布,他們在耗資數十億美元後,終於繪制出人類基因組的草圖。這一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國科學家參加、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草圖繪制工作,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基因淘金」的熱潮。從此,世界大企業更是將基因視作網路經濟之後的又一「生財良機」,紛紛搶占技術地盤,試圖在有限的資源戰中占據有利位置。美國杜邦已經花費94億美元,收購一家種子公司,力圖向生命科學靠攏。 專利制度為「生命海盜」大開綠燈?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場「跑馬圈地」的運動中充當了不同的角色。根據RAFI在1995年進行的研究,全世界的植物專利權有76%是由美國的企業、機構和個人所擁有的,差不多全部都是工業國家(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以色列)所擁有的。由企業擁有的植物專利權則佔了79%。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企業對生命的專利阻礙了發展中國家進行醫療及生物工程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的農產品如果變成發達國家企業的專利品,將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出口及經濟收入;嚴格的專利制度令發展中國家必須進口昂貴的原廠葯物,而不能自行製造相類似的平價葯物,結果令某些普遍的疾病遲遲未能得到控制或解決。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不斷呼籲停止這種不公平戰爭,「專利制度正為新世紀的殖民者———『生命海盜』大開綠燈!」無硝煙的基因大戰「正在把人類共享的資源變為私人和企業的產權!基因、細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動植物都變成了被專利的對象。富國的私人公司正憑借先進的技術,狡猾的專利,掠奪生物多樣性資源。專利制度究竟是促進創新還是保護壟斷利益?歷史沉澱的傳統知識和農民的集體智慧卻得不到保護!生命專利預示人們分享資源和知識的歷史總結,間接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急速消失。」 中國面臨大量生物專利侵權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2001年的孟山都大豆事件使中國人第一次清醒地看到生物資源大戰的全貌,杜邦高含油玉米專利再次敲響警鍾:這場戰爭遲早會把戰火大面積地蔓延到中國,我們的大豆、玉米、小麥、稻米將無一倖免。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李璞研究員開創了現用水稻田除草劑配方研究的先河,他研究的「18%克草威可濕粉」具有廣譜、高效、安全的特點,系國家科技部重點推廣成果,年推廣面積達500萬畝以上。隨後,與該所合作的美國杜邦公司在美國以及中國申請了配方發明專利,給中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溫鐵軍的記憶中,這樣的案例很多。如跨國公司以低成本換取我們的當地土種豬;我國原有的600多種水稻經過高產淘汰流失了三分之二等等。而所有這些野生資源,包括不能高產的稻種本身都含有生物技術研發需要的優勢基因。如何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已迫在眉睫,對一個農業大國而言尤其顯得重要。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中國政府嚴格禁止批准對動植物及種子的專利,以保護我國的遺傳資源及糧食安全不受跨國公司的控制。不過,張猛覺得這不是積極的辦法。從自身出發解決問題更好。一是確立專利意識。二是促成我們科研體制的根本變化。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目前中國農村人口不會出現大幅改變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維持小農經濟。 而跨國公司所使用的專利制度在小農經濟面前頗有難色。即使孟山都公司的專利申請成功,也很難面向千家萬戶的農民收取專利費,因為中國農民的組織程度很低,收取專利費的成本太高,這一點就決定了孟山都的如意算盤不易達到

⑽ 國內誰在研究玉米降解材料

今年以來,浙江嵊州市天楓環保塑料包裝製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可降解環保型「玉米塑料」製品,隨著油價高漲,備受消費者的青睞。

眾所周知,以石油為原料通過一系列加工而成的塑料製品被丟棄後由於很難分解,會造成環境污染。而用玉米做的塑料製品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在自然條件下分解成有機物。根據這一特點,人們開始嘗試用玉米做原料,加工各種一次性用品,如水杯、塑料袋、包裝材料等。「玉米塑料」就是以玉米澱粉為主要原料生產出來的,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廢棄後可被微生物徹底分解,作為有機肥施入農田成為植物養料。

如今,不少大公司都看好這種新的環保材料。早在兩年前,天楓公司就與浙江大學進行聯合研發。去年底,該公司試產出可降解的一次性玉米塑料製品。由於玉米塑料中的玉米澱粉含量在50%以上,所以產品不僅環保,還能消化農副產品。該公司銷售部門工作人員說,這些一次性餐具每隻成本約0.3元,雖然相對於一般塑料製品,玉米塑料價格略高,但比起紙製品還是便宜不少。比如,每隻玉米塑料水杯要比紙制一次性水杯便宜4-5分錢。為了打開國內市場,降低生產成本,該公司已經聘請了五六位專家攻克技術難關。「天楓」深信,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政府政策的引導,玉米塑料需求增加,生產規模將隨之擴大,成本就會降下來。

閱讀全文

與玉米降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