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揭開抗血清之迷講了什麼偉大的創造
1854年3月15日,在西普魯士的亨斯道夫誕生了一個嬰兒,這就是後來蜚聲世界的「抗毒素免疫學」的創始人貝林。
年輕時的貝林在家鄉學醫,後來去柏林深造,他當過軍醫,在德軍的醫學院里當過講師。
一天,貝林意外地收到一封邀請信。令他驚喜的是,這封邀請信是當時世界聞名的細菌學家科赫,科赫邀請他到柏林的科赫研究所工作。
科赫研究所在世界聞名,曾先後發現了許多傳染病的病原菌。當貝林去的時候,已經發現了白喉桿菌和破傷風桿菌等。他們還發現,這些病原菌會產生毒素,使感染的人或動物發生種種病症,甚至死亡。許多學者都在設法找到一種能對抗白喉毒素和破傷風毒素的辦法,貝林也深深地被這一課題所吸引。他想,李斯特發明了消毒法使外科手術後不易感染,那麼,能不能找到一種體內消毒劑,在人的身體內對抗細菌毒素呢?
一天,他與日本學友北里柴三郎談了自己的想法,北里柴三郎說:「中國古醫書上有『以毒攻毒』的記載,我們不妨一試。」
一句話提醒了貝林,他說:「以毒攻毒,有道理,病原菌能產生毒素,我們也一定能找到一種可以攻毒的抗毒素。」於是,貝林便開始了他的試驗和研究。
最初,貝林把白喉桿菌注射到豚鼠體內,使豚鼠患上白喉,然後給這些豚鼠分別注射各種毒性的葯物進行治療。他希望能找到一種以毒攻毒的葯物,來對抗白喉桿菌,但是不久,這些豚鼠都死去了。
接著試驗,又一批豚鼠死去了。
終於有一次,有2隻豚鼠活了下來,貝林見了歡欣鼓舞,繼續對這2隻豚鼠進行試驗。他又加大了白喉桿菌注射的劑量,令人驚奇的是,這2隻豚鼠安然無恙。他立刻明白,這2隻豚鼠的體內已經產生了抗體,可以終生對抗白喉免疫了。
於是,貝林從2隻豚鼠體內抽取出一定數量的血液,這2隻豚鼠,1隻體內有了抗體,1隻沒有抗體。然後把血清分離出來,分別裝入2隻玻璃管中。貝林又往2隻玻璃管中裝入同樣多的白喉桿菌,把這2管血清分別注射到另外2個豚鼠體內,結果正如貝林所料,2個豚鼠中1隻活著,1隻死了。
實驗證實了,抗白喉毒素的物質存在於血清當中。貝林稱這種血清為「白喉抗毒素血清」。
接著,貝林又在兔子、狗、羊身上進行了試驗,進一步證明了抗血清的功效。
1891年12月的一天,在勃里格醫院里,進行了首例人體白喉抗血清試驗治療,結果大獲成功。從此宣布了抗血清的誕生。當時,柏林的一家醫院報告,由於用了白喉抗毒素血清,使白喉的死亡率由48%下降為13%。
不久,貝林和日本朋友北里柴三郎又研製成了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抗毒素免疫」便成了一種新的概念被人們接受。
1901年,為了表彰貝林對抗血清素的研究,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向他頒發了諾貝爾獎金。
1913年,貝林又將白喉毒素抗血清混合劑用於兒童,產生了自動免疫力,使兒童終生不得白喉,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B. 抗蛇毒血清是怎樣製造
抗蛇毒血清是將一定量的蛇毒經過減毒等操作後注射到馬身上,經馬免疫產生球蛋白抗體,待抗體達到一定的有效量之後,抽取馬血,經過特定的生產工藝,制備出血清,即抗蛇毒血清。
抗蛇毒血清含有特異性抗體,具有中和相應蛇毒的作用,用於蛇咬傷者的診治,其中蝮蛇毒血清,對竹葉青蛇和烙鐵頭蛇咬傷亦有效果。咬傷後,應迅速注射本品,愈早愈好,通常採用靜脈注射,也可作肌內或皮下注射,一次完成。
(2)抗毒血清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本品為液體製品。製品混濁,有搖不散的沉澱,異物或安瓿有裂紋,標簽不清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開後應一次用完。
每次注射須保存詳細記錄,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址,注射次數,上次注射後的反應情況,本次過敏試驗結果及注射後反應情況,所用抗血清的生產單位名稱及批號等。
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應嚴格消毒。注射器宜專用,如不能專用,用後應徹底洗凈處理,最好乾烤或高壓蒸汽滅菌。同時注射類毒素時,注射器須分開。
使用抗血清須特別注意防止過敏反應。注射前必須先做過敏試驗並詳細詢問既往過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親屬曾有支氣管哮喘,枯草熱,濕疹或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病史,或對某種物質過敏,或本人過去曾注射馬血清制劑者,均需特別提防過敏反應的發生。遇有血清過敏反應,用抗過敏診治。即肌內注射撲爾敏。
C. 血清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D. 血清能夠治療蛇毒的原理是什麼,這種原理由誰最先發現的
血清能夠治療蛇毒的原理是抗原抗體反應,由科學家們發明。
抗體(血清)識別並特異性結合抗原(蛇毒),執行該功能的結構是抗體的V區,其中CDR部位在識別和結合特異性抗原中起決定性作用。抗體有單體、二聚體和五聚體,因此結合抗原表位的數日也不相同。
抗體的V區與抗原結合後,藉助於c區的作用,在體外可發生各種抗原抗體結合反應,有利於抗原或抗體的檢測和功能的判斷;在體內可中和毒素、阻斷病原體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B細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構成B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能輔助B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子。
(4)抗毒血清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抗毒血清的製作:
抗毒血清:對於某種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減弱、消失的血清。 製作時是將蛇毒、病原菌產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兔子、馬血管內,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時間後,因該動物體內產生抗體,經檢測,達到一定效價後,就可以抽血。血液分離血清後再經提純,就成了抗毒血清。
2、抗毒血清的的作用:
抗毒血清在臨床上的使用比較廣泛。在抗毒血清未被發明之前,許多人因為毒蛇、蠍子、毒蜘蛛(黑寡婦)等動物所叮咬而喪生,於是科學家發明了抗毒血清,從而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為人與自然的共存做出了貢獻。
E. 抗毒血清的介紹
抗毒血清是對於某種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減弱、消失的血清。 製作時是將蛇毒、病原菌產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免子、馬血管內,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時間後,因該動物體內產生抗體,經檢測,達到一定效價後,就可以抽血。血液分離血清後再經提純,就成了抗毒血清。
F. 血清療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血清療法的發明在20世紀初期曾引起過巨大的轟動。由於應用白喉和破傷風桿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傷風桿菌毒素,血清療法被認為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有效方法。這項方法的發明人,德國醫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榮獲了1901年首次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高度評價了他「在血清療法方面的工作,特別是應用於白喉方面。」並認為「他以這一項工作開辟了醫學科學領域中的一條新路,從而給醫生們一種和疾病與死亡作斗爭的勝利武器。」
1901年,由於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療,特別是運用血清治療法防治白喉和破傷風等疾病方面的功績,他獲得了第一次設立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當時傳染病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一種疾病,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血清療法給當時對傳染病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在化學療法和抗生素出現之前,醫生們曾經在相當長時期內指望用血清療法治療其他傳染病。這也成為馮·貝林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原因。雖然馮·貝林當時的資歷和聲望都比科赫與艾利希低,但他獲得諾貝爾獎卻比他的老師(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結核桿菌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學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早。
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療為征服傳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重要依據。但是,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設計出了測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並且解決了大量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技術問題後,血清治療才成了對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G. 血清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是1971年以後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國動物回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答副會長、原浙江省動物學會蛇類分會會長、原浙江醫科大學生物學教授黃美華發明的。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進入臨床。據江蘇無錫市崇武區人民衛生院的統計,該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傷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後,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傷病人中,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見抗蛇毒血清的功勞。
H. 抗毒血清是什麼
抗毒血清。
製作時是將蛇毒、病原菌產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免子、馬血管內,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時間後,因該動物體內產生抗體,經檢測,達到一定效價後,就可以抽血。血液分離血清後再經提純,就成了抗毒血清。
如蛇、白喉、破傷風、狂犬病抗毒血清等都是如此制備,用來治療相應毒素反應。
人體的血液由有形成分和無形成分組成,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是有形成分,血清是血液中的無形成分。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血液中的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等有形成分,血清為去除纖維蛋白原後的無形成分,顏色微黃,透亮。
血清的基本成分是水,水中溶有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溶有人體代謝產物。血清中有抗體,這是被稱作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質。
I. 抗蛇毒血清是如何製取的目前國內有哪幾個品種
臨床運用的抗蛇毒血清大都是用馬匹(騾)進行免疫、采血、提純後制備而成的。
目前國內使用的有如下品種:精製抗銀環蛇毒血清、抗眼鏡蛇毒血清、精製抗五步蛇毒血清、精製抗蝮蛇毒血清、抗蝰蛇毒血清、抗金環蛇毒血清、精製多價抗海蛇毒血清和精製抗新疆蝮蛇毒血清。
J. 抗蛇毒在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我國是1971年以後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副會長、原浙江省動物學會蛇類分會會長、原浙江醫科大學生物學教授黃美華發明的。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進入臨床。據江蘇無錫市崇武區人民衛生院的統計,該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傷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後,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傷病人中,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見抗蛇毒血清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