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轉載]我們用什麼溫暖詩歌——兼述李哲夫詩歌意境的創造
我們用什麼溫暖詩歌——兼述李哲夫詩歌意境的創造與展現 文/蘇美晴 詩歌的再現論,在以往詩歌的述評里我不僅僅是提到過,也張揚過。在極盡紛雜的網路詩歌的再現,似乎讓迷茫的寫詩,成為更為懵懂的事情了。首先,在創作中,我們必須承認詩歌作為一種文本藝術,是一種不可少的高級精神的需求,是詩人以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那麼這條途徑被認知的成度,更是詩人的價值所在。寫,為什麼寫,用什麼去溫暖我們的詩歌,這是我們必須要注重的寫作要領。前不久看過歌德的繪畫,不得不為之震驚。藝術的兼容性更為詩歌的創作找到了,隱喻人類共同記憶和命運的根本特性。欣喜在嘉陵江我找到了李哲夫,在一本尚不完整的詩稿中,集攝影,繪畫於一體的詩歌,溫暖著我們。當我向你坦述一首詩歌的時候,更為可信的是在向你描述一種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親近,一些含糊不清的事件,都具備了它本來的面目。 一、誰在傷害詩歌 海德格爾說:「我們探索藝術品的現實性,是為了現實地找到其中包含的藝術。」在此,經驗主義美學觀為我們提供了可參考的價值體驗。我始終認為詩人對美的追求是獨到的,在知覺的感知和材料的認同,以及物質對象的關繫上,科學的方法論等諸多方面具有更為獨特的領悟能力。他把懷疑抽象化和普遍化,先知先覺般地用文字的力量再現出來。詩歌的美是超脫於物質上的領悟,詩歌的美是有了這些美的理念而越發活躍和超然。「豐富的人生閱歷,執著與敏感的洞察力,使其很多詩人擅長於感受和把握人生的細膩情懷,對美與大自然體驗的深邃,也逐漸形成詩人們詩歌寫作的獨特視角,並且加深其深厚的創作功底。」這是李哲夫在《詩路、思路、出路》里一文的話。這不難讓我們看出其對詩歌寫作的理解,也不難看出對經驗美學的贊同。那麼,近年裡的詩歌寫作中,膾炙人口的詩歌為什麼那麼少,是誰在傷害著詩歌? 同為攝影家和畫家的李哲夫,用他的詩歌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塊玉的呈現 你知道是從湖底呢還是內心呢(《有夢如水來》)。那些被穿越的彷彿是一個世紀的水/ 靈魂的燈盞被玉點燃/可有你一直嚮往的另一塊翡翠(《一個產玉的地方》)人的一生受到很多的困惑,如影相隨的誘惑,顛覆的真理,恐懼的事件等,都會凸顯出人間的誘惑,兩難和是非。心靈如水般明凈,如潮般洶涌,如哲人般的思考,這些都像李哲夫寫的這塊玉一樣,展現內心,展現詩人的內人是何等至關重要的事情呀!在商言商的定論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個詩人,卻不可不為這個時代所動容,也不可不為錯誤的思索和判斷而負責。其實詩歌的寫作不僅僅是詩人個體的事情,從一個共同的認知里,浮生如夢般的境遇中,詩人更應該找到自己。李哲夫詩歌單純的語言,悲憫的心境,讓他的詩歌好讀,讓他的詩歌更與生活接軌。商業的利益和炒作,是傷害詩歌的最大禍首,交流成為一種互通有無的形式,讓詩歌的內容空泛而失去了真實。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大量的徵文活動,讓一些詩人的內心缺乏李哲夫詩歌里的這般寧靜,讓詩歌成為投其所好的文欄位落,詩歌的空虛感越來越強。鎮不空/河不空/只有來來往往的人心很空(《烏鎮里的老街》)。 在現實的理解中,詩歌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具有它的歷史作用。作為一種精神的享受,就有其存在的理由。通觀古今,大凡經典著作為寫詩而寫的很少,由來都是心境的釋然靈感的噴薄。誰能在塵世間不凡不雅也不俗(《沈園》)。真實地展現內心而不成為一些專業的廢品。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說:「藝術長存,而我們的生命短暫。」詩歌作為精神的家園,更值得讓後人品味對象的客觀化。沒有空氣便沒有呼吸,認識自己深化我們想像的天地和心靈的世界。首先詩人不應該傷害「自己」,不應該在虛幻的現實里龍飛鳳舞,不應該缺乏體驗的勇氣和承擔荒誕的慷慨。詩人自身的傷害,決定了詩歌的氣質,原理和現象。把詩歌作為一種高級的藝術,作為一門人文的學科,作為對現實的反思。我想欣賞者和被欣賞者就不存在傷害的問題了,就會在一個意義上開拓更為新穎的新思路,李哲夫就是為了詩歌藝術而真實地生活。 二、視覺里感知和生命 荷的盛開/讓寺院沒了寧靜/幾近乾涸的荷塘之水不見一絲漣漪/布穀鳥在林間咕咕的叫著/太陽烤得我大汗淋漓/荷低著頭/我也低著頭在塘邊驅趕著風/不遠處的敬香聲與磬音催我轉身/荷風舔了舔我的臉龐/回頭的腳步軟了。這是李哲夫的一首小詩《七月之荷》。之所以拿出來是因為它很代表李哲夫詩歌寫作的基調。在展現自我,為真實寫作的前提下,我們不得不在此論述到詩的寫作手法和創作基調等這些技術性的東西上來。 首先李哲夫的詩里,是以一種畫卷般展現出來的一種視覺上的感悟。視覺形式里的生命,是用詞語白描而成的。荷花的靜態與內心的喧鬧,感覺主義里的移情讓詩歌里的藝術性更能保持住一種懸隔的心態,並領引著我們這個民族的一般精神和心裡趨向。佛坐在蓮花上,這種心靈與自然的神秘溝通,無距離的融合讓心不平靜,腳步卻很疲軟,從而獲得愉悅和感動的過程。享受這首詩的過程就是享受一種與眾不同的感性,讓生命意志的趨向更為絕對。李哲夫詩歌更讓我看到的是一種哥特的藝術。那裡在自然夾雜著宗教的虔誠,神秘幽微的自然觀,悲愴的宿命情懷等,演繹這頗具感染力的「入畫」的意境。 情感上,李哲夫的詩歌是浪漫的牧歌式的,他詩歌里的諸多構成要素,是為構建自己詩歌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裝飾而成為裝飾品。美的原則與其欣賞的原則是相匹配的。稜角分明的男士的精神醞釀與幸福的掙扎形式,即是年輕的,又是成長的,有活力的。那雨/不隨我的心跳動/它繼續敲打昨夜芭蕉/是在嫌棄我夢魘的深度不夠/窗下麻雀不在我夢里…(《秋雨》)我累了/卻不能歇在這里/四姑娘山在遠方微笑著/我想進入她的身體…(《遙望四姑娘山》) 形式的載體已經形成李哲夫詩歌的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不同的藝術體驗,就呈現出的各不相同的形式。在現代詩歌的敘述,視覺表現乃至語言本身之間的激發,建構和遮掩等更有賴於李哲夫的繪畫功底。蘇軾說:「寓意於物則樂,留意於物則病。」客觀物象的選擇是詩歌的基本要素,如何選擇,選擇什麼樣的物象入詩入畫,採取什麼樣的心態,或者引發什麼樣的情感,這就展現出一個詩人的文化背景和對藝術的領悟能力了。李哲夫詩歌里首先都是直觀的感覺,然後才是情感的滲透,與幻覺與思考,成為我們今天欣賞起詩歌的更多的感悟。綠葉旁/蓮在水中睡出了香氣/一聲聲鳥鳴之後/岸邊垂柳被那縷春風剪出一條條新芽(《睡蓮》)。原上的綠,讓我仰視/春,將一個色拉長 /長到山巔,散落幾朵游動的雲/許多綠都熱了/那牧羊女喚來風之後/高原的春里/可有我思念的那個人(《遙想的春》)。用心物交感,通過一種抽象的視覺語言來表達感性和理性的美感。作為自然物象的相親相近與詩人心靈的融合,是意象最為突出的共同特徵,成為李哲夫詩歌里共同的表達。 畫家的出身讓李哲夫詩歌有很明顯的色彩感。對主觀色彩上濃郁的表達,讓詩歌成為一幅文字的繪畫。「一部完美的藝術品是人的精神作品,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是自然的作品」(歌德)。很難說清楚的事,李哲夫詩歌的游記感是不是對畫作寫生的另一種素描?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他的詩歌里,沒有那種常用來欺騙讀者的比較浮躁的情感。真實的律動,讓讀者與之親近的時候,就是走進自然,而不是「將詩看成新聞記事」或「將藝術和大眾都看成為被動的東西」(《論兩個詩人及詩的精神和形式》馮雪峰)。 接觸最為本真的生活,就是醞釀著最為本真的自我。完全獨立於社會意象和自然意象之外的詩歌,其自律的感覺就會淡化,詩歌的生命力也就無處可說。藝術與自然的無距離的融合狀態,才是最為真實的,也是我們最為渴求的。 三、遠方的色彩 詩性的溫暖是對理性的感悟訴諸於普通人的感官和情感。我們用什麼去溫暖我們的詩歌?在李哲夫的詩歌里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詩歌的產生與詩人生存環境的重要關系。那一方水土養育下的具有靈性的詩人,就像是亞熱帶上的椰子樹,它兼容了詩人的精神氣候,唯美地長在它藝術的環境里,辨別著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在美感中,更能讓我們體會到李哲夫情感上的美感。對他游歷的地方,接觸到的事物以及在真摯地揣摩意象藝術品的時候,我們都能感覺到他的審美感受。像《臘八粥》《鳳槐》《玉蟾山》等。內容的真實讓接受中實現為現實的詩作。 詩人的精氣神也溫暖著詩歌的走向。一個悲觀委靡的詩人他詩歌里的苦哀苦長就佔了絕大部分。把悲傷無限擴大,便讓我們領略到了無限的悲苦。而李哲夫往往是放大了他的歡樂,以細小的感動溫暖著我們,也溫暖著他的詩歌。如《十二樂女》《鳳凰的青荇》《過杭州灣》等。李哲夫作為一個畫家一個詩人他是快樂的,因此他表現的主題就是快樂的,健康的,自由的。情感與認知結合起來,他詩歌里的美就越發強烈。感受、體驗,想像,幻想、直覺和審美情趣,都能感受到李哲夫就是這樣用鮮明的色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遠方的色彩,讓人神往,讓人怦然心動。比如樹木,花朵,比如人,比如嘉陵江的水,比如江南的霧氣,意象的創作有迴音,有動感,這是一個不菲的創作體驗。那些時候/街上到處四溢芒果的芬芳/它們鼓著豐滿的肚子像初生的嬰兒/我望著傣女籃子里的芒果吞了吞口水/在心中想著誘人的香顏(《芒果熟了》)。愛,在這個蔚藍的背景里深得很純/我卻獨自站在晴川閣聽見它的低語(《致銀杏樹》)。 不做詩歌的旅遊,安靜地寫作就會有更多的好詩問世。詩歌現場的不缺席,這也是我們在李哲夫詩歌里值得學習的事。改變自我「蝸居」習性,是放寬詩路的最佳途徑。頻繁而持續的技術活動,反而使詩歌更為陌生。親和的態度是對詩創作的最大動力。我們優先地善待生活,就是優先地為我們詩歌的創作培養優良的養料。在詩性的土壤里我們才不會感覺貧乏,內心便會有更為廣闊的表達方式。即便是虛化了夢境,也會讓我們感覺很扎實。我相信李哲夫和他的嘉陵江,會為我們呈現更為濃烈的遠方色彩。 「時間化而到時」(海德格爾),這是讓我們最為激動的時刻。月光在沙灘上/還是那麼銀白/秀,你以前的月光/還帶著嗎/也跟我一樣/又拿出來灑滿沙灘嗎《嘉陵江畔》。詩意的流放,讓我們體驗了一次人間的盛宴。詩人情感碰撞出來的東西,顯現出詩歌的個性和其詩歌存在的價值。李哲夫的詩歌不是對美的雕琢,是自然的流露,是呈現,是文本的畫卷。
2. 創造意境的基本方法
a b d e
3. 什麼是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意境:古代詩人詞人格外重視文學意象創造中的「意」與「象」的有機融合,重視創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審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標准就是從意象中升華出境界,即意境。
1、淡泊靜謐的意境。
其特點在於題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淡泊情緒。田園山水詩便是傑出的代表,例如:
《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釋義: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披著月光才回家。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2、蒼涼悲壯的意境。
其特點在於寫景則蒼茫遼遠,峻拔蕭疏;抒情則豪邁雄健,慷慨悲涼;文辭古樸遒勁,慘烈悠長。
《使至塞上》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釋義:
輕車簡從將要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渾圓。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士,告訴我都護已經到燕然。
3、曠達開朗的意境。
其特點在於寫景則脫俗飄逸,虛實相生;抒情則自然開朗,舒緩綿長;文辭輕健明快,奇譎俊麗。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釋義: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4、深邃沉鬱的意境。
其特點在於思想上厚積薄發,沉鬱頓挫,曲回郁結;語言上不飾雕琢,真摯感懷,長於以情動人。
《登岳陽樓二首.其一》宋代: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釋義: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以東長江以西,落日緩緩下沉,無風捲起,樓閣上的招牌一動不動。登臨的地方是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萬里來此還要登高望遠,三年輾轉歷盡危難還要獨登危樓。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5、雄壯陽剛類意境。
這類意境所展現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騁懷,或深沉堅毅,或悲慨剛勁。曹操的《觀滄海》可謂典型代表。其特點在於寫景雄奇壯美,氣勢恢弘;抒情奔騰震盪,磅礴千鈞;文辭渲染誇張,振奮激昂。
《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釋義: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4. 創造詩歌意境的主要方式有 ( ) 多選題
寄情於景(將自己的情寄予景中)、根據自己的情緒來寫景(情緒對描寫景色的影響)、觸景生情(情隨景生)。也就是ABD了!還請大家多讀柳永的詞,確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5. 古代詩歌意象分析法
一、詩詞意象是什麼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
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意象的運用自然因人、物、時、情的不同而不同。總體觀之,營構意象的方法可分為三類:賦、比、興。
賦,即平時所說的直寫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來已經具備了能夠表達他的情感的特質,便直接加以運用,使這一個意象直射出感情來。
比,即我們常說的打比喻,通過不同的方式將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徵,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徵。
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必須依附於某一事物,要有一個能引起興的具象,然後使這個具象滲透進作者的感情,從而營造一種意境。
二、學詩捷徑——意象分析法
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我們在閱讀與理解詩歌作品時,首先走進詩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點到所包蘊的思想情感,進行准確的分析,這樣我們就不難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觀點、價值取向和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
下面以《雨霖鈴》來做一下示例分析。這首詞的上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選取了三個典型意象,著重渲染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蟬」聲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別的長亭在「驟雨初歇」的傍晚也透著涼意。「對長亭晚」,交代時間、地點。天下雨,正好停留;時將晚,停留時間有限,別離的他們多麼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著詩人又在虛想的畫面選取了三個典型的意象:千里煙波、沉沉暮靄、空闊的楚天。千里煙波浩淼綿長的特點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惆悵相似,傍晚雲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這一些意象使得詩人憂傷、無望、彷徨的復雜心情,躍然紙上。
詞的下闋,設想別後情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捕捉了三個意象。它們是西沉的殘月,栽滿楊柳的汴河岸,還有漸起吹醒痴情詞人的曉風。「月」前著一「殘」字,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楊柳代表惜別與依戀,是令人傷感的。這三個意象,襯託了詞人當時凄清悲涼冷落的心境。此刻的離愁別緒如風卷浪擁,不可遏止。真是「離愁波涌楊柳岸,別緒風連殘月邊」。
在意象分析法的運用中,我們要做這樣幾件事:
一是認識意象。
知道什麼是意象,意象於詩歌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二是學習分析意象。
先抓意象,其次准確把握意象的特點與意義,既要聯系全詩,作宏觀的把握,又要深入細致地分析意象的內涵。最後要注意學習意象的表述方法,如:
意象的並置:即將既相關又各自獨立的多個意象並列展現。
意象的融合:即意象間的交匯與結合。
意象的疊加:指詩歌中的多個意象圍繞某一核心,前後出現,因寓意相同,而疊加在一起
意象的流動:指詩歌意象流動變化,表現豐富思想感情。
意象的超時空組合等。
對詩歌意象的分析: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三是積累意象。
梳理意象,將意象分門別類。梳理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將同一意象的不同意義找出來。如杜鵑在「杜鵑啼血猿哀鳴」中表憂愁,在「杜宇一聲春曉」中表歡快與希望。二是將表現同一種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來。如同是表離情別緒,有楊柳(「昔我往矣,揚柳依依」),有東流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有曉風殘月(「揚柳岸曉風殘月」)等。
6. 古典詩詞中創作的意境方法有哪些
依國學大師王國維之言: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派之所由分。所謂「造境」主要是依照想像、虛構、誇張的藝術手法創造的意境,突出作者的主觀情感的抒發和理想圖景的刻畫,所謂「寫境」則是通過對現實人生的忠實描寫、再現和創造的意境。但主觀營造出來的意境是以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真實感悟為基礎的。望採納!
7. 詩歌中的語言和節奏是詩人創造意境的手段這句話錯在哪
首先要提的是,為什麼寫現代詩。寫詩歌功率為追MM的夢想是業余愛好。啊哈,只是說,我不打算分別介紹。 。 。 。 。 。
總體而言,通常是因為你是業余愛好,為了夢想前。為了追MM的沒什麼意思了,它被稱為小提琴的文字或文字游戲,不能稱為詩,更談不上文學。否則,只要我在寫一個字,變成了一排,每個人都是詩人。
如果你真的喜歡它,我不放心地說。
第一個現代詩,是什麼。句子華麗呢?可以華麗確保沒有任何錯誤。為了吸引人的它呢?能源的話,肯定不是一個錯誤。為了心情是什麼?是,這是最重要的。
但答案似乎是沒有盡頭的,華麗的是什麼,琅琅上口的心情為了什麼呢?為了風格?事實上,沒有什麼比...
感覺。
所以我們在深入討論這個詞的感覺。
是什麼感覺呢。如果提到的現代詩歌,我們在這里僅僅是指我心裡的感覺,但這個概念不是狹隘的。
如果我們讀詩的感覺,如果我們寫詩歌寫作的感覺,那麼這兩個條件是必要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你的感覺,首先必須是能夠把字的感覺,可以從文本中提取。
然後問我們是如何寫入和讀出的感覺。我沒有寫我很傷心,傷心對我來說,該湖是為我難過,土地頁面對不起我,讓其他人將能夠讀出我的狠難過的時候,你寫的真的很開心今天,鳥類,但也你是幸福的,花也為你高興,為你感到高興的太陽,別人將能夠讀出你狠幸福。
那時的感覺是如何讀取和寫入。
想的感覺是什麼。
哭的傷心,開心的笑了代表的代表,這是由於生物性質,而不是常規。 (廢話是什麼?)
這樣的文字怎麼來的文本約定俗稱是什麼,也許,也許不是,不是罷了,約定在那裡。覺得呢?我想是的。讓我們來討論一些比較典型的話。
屁顛屁顛的,十個人裡面九加一,就會明白這個詞的意思,而這個詞的理解很小的區別是一個既可愛的,快樂的,行動的話詞典以上。他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情緒,甚至身體狀況。
(旗)飄揚,飄揚的字,你會認為這是一個講信譽的公司標志,標志一個動態的,而不是壞了,不薄,是不是一個靜態的。
捲曲,你所想像的煙霧上升,第二,微風中,一個很輕微的風,縷縷青煙,而不是一個大組,第四,顏色,和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白煙,五,煙囪,一些想像,這是窗外,第六,小房子,大房子,第七,距離,它不會關閉它,第八,綠樹成蔭,雖然有些人會認為,荒涼,但大多數人想到在寧靜的鄉村,綠樹成蔭,第九,晚上,甚至與黃昏的話是不完美的,十分之一,不能說太多人會覺得應該有山,但肯定超過一半,一半首先,我喜歡使用這個詞,它有時甚至超過十分之九是合適的,因為他的概率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感覺的縮影。
密,你通常會想到一個炒鍋,一組白氣,一個黑暗的房間,一群人可能會更窮,周圍的老人與孩子們的認可,對不對,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感覺,呃,也可能認為有一個小窗口一樣。 。 。 。
宇宙:它應該是更容易想到的星空,宇宙與我們的中國是沒有太大的不同。
說,這幾個吧,如果你願意相信我的分析的話,然後我開始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文字帶來的感覺是非常相似的,最簡單的驚呼笑聲。什麼
起源嗎?的
肯定來自信號的相同的種屬同一物種的反應是類似的,這是示意性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絕對不是說,有人認為他是個鞋匠,有些人認為他是一個強盜,一些人認為他是一個向導,有??些人認為他是一個人,有些人認為他是軍人,有些人認為他是主人。 。 。 。 。 。 。
非常重要的結論就出來了,寫詩歌,尤其是現代詩,這句話更自由,更集中體現狀態的感覺。的
的羲模熔詩,具體的忘了,大概的圍欄前的白色花朵在樹年輕,我揮手告別似乎是錯誤的,懶得檢查,再有,你是不是感覺應該是陽光明媚的天氣非常熱的太陽光線是最適合你的悲傷。快下班了,就不多說了。 。 。 。 。 。
然後覺得簡單的句子。
自由,而不是說隨便寫。隨便寫,沒有感覺啊。因此,如何寫,感覺寫。 。 。 。
感情是真實的,這句話必須懂得取捨。悲傷的,快樂的,而不是字面的意思喊出來與心情感覺出准確的觸發回憶的讀者,以及天生的感覺,是一個比較標準的文字的話。
選擇其中之一,如何取捨,當然更不會寫太多了,亂,和墨水與紙張的浪費。
如果你理解了一個良好的感覺,我不會詳細說明,把你的感受融入到你的句子,可以讓你感覺隱看似無關的話,可以讀出,通過生物他人的共識,因此,簡單地說,實現部分四捨五入,可以讀出部分直觀的標準是一個權衡。 。 。
的工作,我已經筋疲力盡了,沒有積分並不重要,通過
其實,仔細一看,非常好! !
通過了嗎? ? ! !
8. 怎樣分析詩歌的意境
分析詩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點,同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所謂意境,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
首先需要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然後聯系背景概括出詩歌的主旨,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明月,柳梢這兩個意象,在詩中都是相愛的見證,此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製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8)詩歌意境創造法擴展閱讀:
詩歌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9. 詩歌創作的藝術手法
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或縮小,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象徵就是托物言志,用具體的形象寄託深遠的含義。如於謙的《石灰吟》、陸游和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舒婷的《致橡樹》,都是藉助鮮明的形象,寄託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對某種事物的認識。
1、具體手法:具象指物體的具體形象,也就是物象。一般來說,詩詞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實物的名稱,包括物體的形狀、顏色、質地等。如樹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蘭花、蘆葦;禽類的烏鴉、鷹、雞、鴨、鵝;獸類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風、雲、雷、電、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製造的橋、樓、綢緞、汽車、飛機等等。這些物體前面加上圓、方、長、短、彎、直等形容詞以及青、綠、黃、紅、紫、白等色彩詞,就成了可感的具體形狀了。再加上硬、柔、韌一類形容詞,就可知某些物體的質地了。當然,我們之所以能從詩詞作品中感知這些物體的具象,是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為基礎的。
意象是一種帶有作者主觀感情色彩的形象。意象屬於中國古代美學范疇。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對象的感性形象與自己的心意狀態融合而成的蘊於胸中的具體形象。該詞原為哲學概念。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首次將其用於藝術創造,指出「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說明構思時須將外物形象與意趣、情感融合起來,以形成審美意象。
比如說,「馬」是物象,「白馬」是具象,「烈馬」就是意象。為什麼呢?因為一匹馬的烈與不烈,是靠人的感覺加上大腦的判斷來完成的。同樣,「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與「壞人」 就是意象。又比如 :「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綠水」是具象,「窮山惡水」就是意象了。物象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還不夠清晰具體,比如「馬」這是一個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稱作「馬」的動物;而具象「白馬」,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形象了;「烈馬」 呢,它已經加上人的感覺和判斷了。在一首詩裡面,如果讓「烈馬」這個意象配上一位「將軍」,那麼這首詩在風格上就會顯得比較大氣,也有利於刻畫「將軍」高大威武的形象;如果讓「烈馬」這個意象配上一位牧民,那麼這首詩便可能會具有粗獷的風格了;如果配上一個「侏儒」呢,那麼這首詩很可能就會顯得滑稽可笑了。在詩歌創作中,意象是為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服務的,是經過作者經過思考、篩選才用進詩歌裡面去的。所以選擇恰當的意象進行表達,是一首詩成敗的關鍵之一。
在詩詞界,對於「意象」一詞還有另外一種解說,那就是認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寫作構思時的意中之象。這就是說,一些物體本來根本就不存在的,比如「龍」、「鳳凰」、「麒麟」,「神仙」、「閻王」、「孫悟空」等等,還有傳說中的其它一些禽獸,把這些東西寫進詩里邊去了,就成了「意中之象」。另外一種情況是,這個物體是有的,也許是這里原本有的,可是這位詩人去的時候卻沒見到。為了服務主題、營造意境的需要,詩人將它也寫進去了,這也就成了「意中之象」。比如寫我們蘆溪武功山的詩詞,有不少的人都將「白鶴」寫進了自己的作品中,原因就是武功山的主峰就叫白鶴峰。就我所知,武功山沒有白鶴,至少是當代沒有人在武功山見到過白鶴。如果我們讀這些詩詞時真以為某某詩人在武功山見到白鶴了,那可就是大錯特錯了。再看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我們都很熟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圍繞這首詩中的「烏啼」與「江楓」、「夜半鍾聲」,數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烏鴉日落則寐,夜晚是不會啼的,月落霜起時已近天曉,烏鴉怎麼會啼叫呢?有人認為楓樹怕濕喜干,河邊是不會生長楓樹的;還有人認為唐代佛寺沒有半夜敲鍾的情況存在。其實,這也就涉及到了詩歌的意象問題。詩人做詩詞,往往靠聯想,他會把一些眼前並不存在的形象寫進詩中去,以提高作品的意境。我們假設張繼夜泊江中時並沒有看到江邊有楓樹,也並沒有聽到烏鴉啼叫,而且他也沒有聽到什麼寒山寺的鍾聲,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在創作中將這三樣東西「借來」 寫進他的《楓橋夜泊》詩里去。烏鴉夜啼會給人帶來一種憂愁的情緒和恐怖感,我們民間不是常說「烏鴉啼叫沒好事」嗎?不是說誰說了不吉祥的話他就是「烏鴉嘴」嗎?實際上「烏鴉夜啼」只是詩人渲染客旅愁緒的一個意象而已。至於說楓樹不會生長在潮濕的河岸,這種推測是錯誤的。我們蘆溪鎮仁里村小街東側的河邊上就生長著一株比較大的楓樹,我早幾年特意去看過,這株楓樹還在。
2、詩詞意境闡述 指抒情詩及其它文藝創作中的一種藝術境界。
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高水平深層次的悟性。,深思回味,浮想聯翩。或者受到思想啟示,沉湎於哲理性的思考。詩詞如果缺乏這種意境美,便會淺露好的詩詞都會有一種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遠,使人讀後感受到它的詩味濃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於其中無味,或者是格調低下。
意境並不玄奧神秘,它是詩人主觀的意(思想感情)與客觀的境(生活形象或生活環境)的統一,是形與神、內情與外景的和諧完美的統一。用通俗簡明的話來解釋,「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事物,把兩者結合起來,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於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於境,或借境達理。我們寫詩,要用凝練、准確、優美的語言文字,創造出既不同於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備、包含著不盡之意、不盡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藝術境界。在這種藝術境界中,「意」並不是直接的傾露或抽象的論述,而是在畫面中自然而然地讓讀者感知;「境」也不是純客觀的外形攝像,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思想見解和感情色彩。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於境,境中見意,才能創造出意味雋永的藝術境界。
凡是好詩詞都講究意境。這是因為思想感情必須含蘊在具體的形象中。想要寫好一首詩詞,就不能不寫景,而且必須講究情景的交融統一,而這種統一應該是水乳般的交融。在描寫山水風景的詩詞里,這種情景交融表現得尤為明顯。
蘇東坡評價王維的詩畫作品時,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因情而造景;「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於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後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它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描繪得非常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逼人、而釣翁於嚴酷孤獨的環境中甘於披蓑獨釣;這正寄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柳宗元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不屈的氣節。初讀時也許覺得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畫,但是愈仔細體味,就愈宜得這首詩的意味雋永,意境深遠。
蘇東坡的《題西林壁》,則是一首借境達理的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充滿理趣,說理的技巧十分高超。蘇東坡通過在不同地點觀看廬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來說明對事物應從多角度去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哲理。當然這也是他游覽廬山所獲得的感悟。如果當時蘇東坡不是通過借境達理來表現這一哲理,那可以肯定他的那首說理詩不會被人常常提起。
10.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詩歌意境創造上有哪些成就
聯覺的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