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報機是誰發明的
在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機器。1835年美國畫家莫爾斯經過3年的鑽研之後,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短」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爾斯電碼,第一台電報機問世。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
用電來實現遠距離高速傳遞信息的技術可以追溯到18世紀70年代。1774年,一個瑞典發明家發明了一種裝置,在裝置中每根電線代表字母表中的一個字母。當電流從代表某個字母的電線流過,它會給與之相連的一個小球充電,而後者隨後會敲響一個小鈴,發出與這個字母相應的音符。這個裝置當然很難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應用,直到7年之後,一個叫薩繆爾·芬利·莫爾斯的美國失意畫家才真正創造出能夠實際應用的高效的信息傳遞系統。莫爾斯把已有的所有零散發明組合了起來,從而發明了電報,莫爾斯唯一的原創就是發明了高效的代碼,但是他也花費了好幾年時間才能說服政府出資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之間進行演示。莫爾斯在華盛頓通過電報把「上帝創造了什麼」的信息發送給了他在巴爾的摩的同伴阿爾弗雷德·威爾,威爾隨即將同樣的信息反饋給他——電報獲得成功,就立刻像蜘蛛網一樣在全美國擴散。就在那一年,莫爾斯和他的合作夥伴成立了電磁電報公司(Magnetic Telegraph Company)來經營紐約和費城之間的電報線路。到1846年,公司已經開始盈利並分紅了。10年之內,總長為23000英里電報線連接美國主要大城市
Ⅱ 電報是誰發明的
電報的發明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現在一樣是「無線」的,如利用以火光傳遞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認為這是最早傳遞消息的方式了。事實上不是,在我國和非洲古代,擊鼓傳信是最早最方便的辦法,非洲人用圓木特製的大鼓可傳聲至三四公里遠,再通過「鼓聲接力」和專門的「擊鼓語言」,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消息准確地傳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個部落,不會像前段時間湖南衛視的「悄悄話接力」那樣傳得完全變了樣。
其實,不論是擊鼓、烽火、旗語(通過各色旗子的舞動)還是今天的移動通信,要實現消息的遠距離傳送,都需要中繼站的層層傳遞,消息才能到達目的地。不過,由於那時人類還沒有發現電,所以要想暢通快速地實現遠距離傳遞消息只有等待了……
人類通信史上革命性變化,是從把電作為信息載體後發生的。
1753年2月17日,在《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雖然在當時還不十分成熟,而且缺乏應用推廣的經濟環境,卻使人們看到了電信時代的一縷曙光。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據說兩兄弟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在當時著名物理學家奧斯特電磁感應理論的啟發下,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應用。不過,這種方式很不方便和實用,無法投入真正的實用階段。歷史到了這關鍵的時候,彷彿停頓了下來,還得等待一個畫家來解決。美國畫家莫爾斯在1832年旅歐學習途中,開始對這種新生的技術發生了興趣,經過3年的鑽研之後,在1835年,第一台電報機問世。但如何把電報和人類的語言連接起來,是擺在莫爾斯面前的一大難題,在一絲靈感來臨的瞬間,他在筆記本上記下這樣一段話:
「電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夠不停頓走十英里,我就讓他走遍全世界。電流只要停止片刻,就會出現火花,火花是一種符號,沒有火花是另一種符號,沒有火花的時間長又是一種符號。這里有三種符號可組合起來,代表數字和字母。它們可以構成字母,文字就可以通過導線傳送了。這樣,能夠把消息傳到遠處的嶄新工具就可以實現了!」
隨著這種偉大思想的成熟,莫爾斯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斷」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爾斯電碼。
1843年,莫爾斯獲得了3萬美元的資助,他用這筆款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1844年5月24日,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那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 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電報的發明,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開創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信息的歷史。從此,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響(1秒鍾),電報便可以載著人們所要傳送的信息繞地球走上7圈半。這種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種通信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必須提到,1912年「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後,發出電報「SOS,速來,我們撞上了冰山。」幾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亞」號客輪本應能夠救起數百條生命,但是這條船上的報務員不值班,因此沒有收到這條信息。從此以後,所有的輪船都開始了全天候的無線電信號監聽。
Ⅲ 電報是如何發明的
電報的發明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現在一樣是「無線」的,如利用以火光傳遞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認為這是最早傳遞消息的方式了。事實上不是,在我國和非洲古代,擊鼓傳信是最早最方便的辦法,非洲人用圓木特製的大鼓可傳聲至三四公里遠,再通過「鼓聲接力」和專門的「擊鼓語言」,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消息准確地傳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個部落,不會像前段時間湖南衛視的「悄悄話接力」那樣傳得完全變了樣。 其實,不論是擊鼓、烽火、旗語(通過各色旗子的舞動)還是今天的移動通信,要實現消息的遠距離傳送,都需要中繼站的層層傳遞,消息才能到達目的地。不過,由於那時人類還沒有發現電,所以要想暢通快速地實現遠距離傳遞消息只有等待了…… 人類通信史上革命性變化,是從把電作為信息載體後發生的。 1753年2月17日,在《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雖然在當時還不十分成熟,而且缺乏應用推廣的經濟環境,卻使人們看到了電信時代的一縷曙光。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據說兩兄弟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在當時著名物理學家奧斯特電磁感應理論的啟發下,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應用。不過,這種方式很不方便和實用,無法投入真正的實用階段。歷史到了這關鍵的時候,彷彿停頓了下來,還得等待一個畫家來解決。美國畫家莫爾斯在1832年旅歐學習途中,開始對這種新生的技術發生了興趣,經過3年的鑽研之後,在1835年,第一台電報機問世。但如何把電報和人類的語言連接起來,是擺在莫爾斯面前的一大難題,在一絲靈感來臨的瞬間,他在筆記本上記下這樣一段話: 「電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夠不停頓走十英里,我就讓他走遍全世界。電流只要停止片刻,就會出現火花,火花是一種符號,沒有火花是另一種符號,沒有火花的時間長又是一種符號。這里有三種符號可組合起來,代表數字和字母。它們可以構成字母,文字就可以通過導線傳送了。這樣,能夠把消息傳到遠處的嶄新工具就可以實現了!」 隨著這種偉大思想的成熟,莫爾斯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斷」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爾斯電碼。 1843年,莫爾斯獲得了3萬美元的資助,他用這筆款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1844年5月24日,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那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 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電報的發明,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開創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信息的歷史。從此,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響(1秒鍾),電報便可以載著人們所要傳送的信息繞地球走上7圈半。這種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種通信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必須提到,1912年「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後,發出電報「SOS,速來,我們撞上了冰山。」幾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亞」號客輪本應能夠救起數百條生命,但是這條船上的報務員不值班,因此沒有收到這條信息。從此以後,所有的輪船都開始了全天候的無線電信號監聽
Ⅳ 電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發明人是誰
電報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庫克(William Cooke)發明。兩人並為發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在美國,薩繆爾·摩爾斯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並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爾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為摩斯電碼。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於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屬指針式設計。
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報。4年後,即1899年,他成功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傳送。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進行橫越大西洋的通訊。
(4)了個發明電報擴展閱讀:
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成功拍發了世界上第一份電報。由此開始,電報風靡全球。據有關資料記載,1871年和1873年,丹麥大北、英商大東兩家電報公司先後敷設海底電纜,在上海登陸,設局經營電報業務。1883年,浙江正式開通電報業務。
到1980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電報通訊進入鼎盛時期。杭州市區每天發送電報5000份,1988年到達頂峰時全年的電報業務量為194.85萬份。
除了電報業務之外,還提供鮮花禮儀服務,客戶發送電報的同時還可以附帶預定鮮花,屆時鮮花和信件都會送到收件人手中,類似於現在的增值服務;還有電報人之間聊天用電報碼,甚至還有人用數字碼表白的。
進入21世紀之後,各地的電信局陸續開始關閉電報業務。2017年6月16日,北京電報大樓的電報業務正式關閉,標志著電報時代的徹底結束。
Ⅳ 電報在那一年發明
1876年發明者叫莫爾斯
電報
telegraph
利用電磁波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國 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沖信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沖信號;這些信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沖信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沖信號轉換成「劃」;解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 ,從而完成了通信任務 。電報通信容量小,效率低。因此,隨著技術進步,公眾性電報通信業務逐漸減少,用戶電報、智能用戶電報等新業務有逐漸取代公眾電報業務的趨勢;而電報通信的存貯轉發和充分利用信道等特點正在數據通信等新業務中得到發展。
中國電報史話
電報自發明使用以來, 也很快就傳到了中國
一、滿清時期
1871年 -最早侵入中國的電報通信
英國、俄羅斯、丹麥敷設的香港至上海、長崎至上海的水線,全長2237海里。於1871年4月,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定,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沿揚子江、黃浦江敷設到上海市內登陸,並在南京路12號設立報房。於1871年6月3日開始通報。這是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第一條電報水線和在上海租界設立的電報局。
Ⅵ 電報是怎麼發明的
莫爾斯是一位畫家,他對繪畫很熟悉,已經從事多年並小有名氣。
莫爾斯已經41歲了。
莫爾斯對電學和機械一竅不通。
但是,莫爾斯改行了。
改學了電學與機械。
最後,他發明了電報!
事情要從1832年那個美麗的秋天說起。
「薩麗」號遊客輪在大西洋海面上乘風破浪,趕赴美國的紐約。人們互相攀談閑聊。有一位青年人的談話吸引了很多人。這位青年人是傑克遜。他不知道,由於他的這次很普通的旅行談話促使了近代一個重大發明的誕生。
莫爾斯雖然聽不懂傑克遜的一些術語,但是電的奇妙卻深深地打動了他。他放棄了自己的藝術領域,開始研究「電報」。
莫爾斯把自己的工作間變成了研究室。他在大學擔任美術教授,以掙得必要的錢,同時向大電學家亨利學習電學知識。
對於一個41歲的人來說,這是多麼不易呀!
莫爾斯先了解了前人的發現:
最早的是安培。安培用26根導線連接兩處26個相對應的字母,利用發報端控制電流的開關,利用收報端的字母旁的小磁針感應聯接字母的導線是否通電,從而確定信息。
後來就是莫爾斯的老師,美國物理學家亨利了。亨利提出接力賽式的傳導,在線路的中間加裝電源,以增強電流,從而進行遠距離傳輸。
莫爾斯從亨利那裡學習技術與電報理論。他很快就製造了自己的電磁鐵,發明了「繼電器」。
三年時間一晃而逝,莫爾斯的積蓄不多了,但是發明還是沒能成功,一個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26個字母符號太復雜。
終於有一天,莫爾斯看到飛濺的電火花想到了這些:「電火花是一種信號,沒有電火花是另一種信號,時間間隔也是一種信號,有電與沒有電,時間間隔的有無,這可以互相組合代表字母與數字,從而傳遞信息,雙方都知道編碼規則,就可以互相翻譯了。」
電碼與電路的對應關系被解決了。莫爾斯發明了只用點和橫兩種符號的電報系統,人們稱為「莫爾斯碼」。
莫爾斯的數學進制與編碼知識十分薄弱,他能想到這一點,難能可貴。
莫爾斯特意求助一位機械學知識較豐富的青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研製,莫爾斯終於在自己經濟最拮據的時期研製成功了電報機。
1837年9月4日,莫爾斯的電報機在500米范圍內工作了,當助手從另一端接收到信號,兩人的內容准確無誤沒有絲毫出入的時候,莫爾斯興奮極了。
但是國會的議員們認為電報無用。通信即可,為什麼要架設專線呢?當時沒有發現無線電波,人們認為架設專線發報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1843年,在莫爾斯的鼓動和再三提議下,又看到別的國家也在進行電報研究,美國國會終於動心了。
經過兩年多的鋪設,一條由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60公里實驗電報線路成功開通。
1845年5月24日,第一次有線電報發出了。美、英先後成立了電報公司。電報事業迅速在歐洲發展。人們遠距離迅速通訊的時代到來了。
Ⅶ 電報是誰發明的
電報的發明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現在一樣是「無線」的,如利用以火光傳遞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認為這是最早傳遞消息的方式了。事實上不是,在我國和非洲古代,擊鼓傳信是最早最方便的辦法,非洲人用圓木特製的大鼓可傳聲至三四公里遠,再通過「鼓聲接力」和專門的「擊鼓語言」,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消息准確地傳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個部落,不會像前段時間湖南衛視的「悄悄話接力」那樣傳得完全變了樣。
其實,不論是擊鼓、烽火、旗語(通過各色旗子的舞動)還是今天的移動通信,要實現消息的遠距離傳送,都需要中繼站的層層傳遞,消息才能到達目的地。不過,由於那時人類還沒有發現電,所以要想暢通快速地實現遠距離傳遞消息只有等待了……
人類通信史上革命性變化,是從把電作為信息載體後發生的。
1753年2月17日,在《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雖然在當時還不十分成熟,而且缺乏應用推廣的經濟環境,卻使人們看到了電信時代的一縷曙光。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據說兩兄弟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在當時著名物理學家奧斯特電磁感應理論的啟發下,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應用。不過,這種方式很不方便和實用,無法投入真正的實用階段。歷史到了這關鍵的時候,彷彿停頓了下來,還得等待一個畫家來解決。美國畫家莫爾斯在1832年旅歐學習途中,開始對這種新生的技術發生了興趣,經過3年的鑽研之後,在1835年,第一台電報機問世。但如何把電報和人類的語言連接起來,是擺在莫爾斯面前的一大難題,在一絲靈感來臨的瞬間,他在筆記本上記下這樣一段話:
「電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夠不停頓走十英里,我就讓他走遍全世界。電流只要停止片刻,就會出現火花,火花是一種符號,沒有火花是另一種符號,沒有火花的時間長又是一種符號。這里有三種符號可組合起來,代表數字和字母。它們可以構成字母,文字就可以通過導線傳送了。這樣,能夠把消息傳到遠處的嶄新工具就可以實現了!」
隨著這種偉大思想的成熟,莫爾斯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斷」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爾斯電碼。
1843年,莫爾斯獲得了3萬美元的資助,他用這筆款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1844年5月24日,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那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 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電報的發明,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開創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信息的歷史。從此,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響(1秒鍾),電報便可以載著人們所要傳送的信息繞地球走上7圈半。這種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種通信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必須提到,1912年「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後,發出電報「SOS,速來,我們撞上了冰山。」幾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亞」號客輪本應能夠救起數百條生命,但是這條船上的報務員不值班,因此沒有收到這條信息。從此以後,所有的輪船都開始了全天候的無線電信號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