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奇的人腦有什麼
今天,我們人類的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地球的面貌,創造出大自然曠古未有的許許多多人間奇跡。人類為什麼會創造出這樣偉大的奇跡呢?因為人類有一個與眾不同、足智多謀的特殊器官——大腦。
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確有絕頂的聰明與智慧。然而,盡管人類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種種奇跡,人腦對其自身的認識卻始終充滿了不解之謎。
1989年,在科學界的倡議下,美國國會通過了命名1990年1月1日開始的10年為「腦的10年」提案並由總統簽署實施。這是美國國會首次對一個具體的科學領域做出有效期長達10年的決議。這一議案很快得到國際科學研究組織的強烈支持,並且希望世界各國的腦研究機構能贏得政府的支持,從而使「腦的10年」成為全球性行動。
如今,轟轟烈烈的「腦的10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盡管這樣,腦科學研究仍然面臨著重重疑難。
首先,人類仍然無法解釋大腦活動的機理,即大腦的工作原理及其微觀機制。
起源於19世紀的現代神經科學,直到本世紀50年代才開始全面地研究神經系統。在此之前,神經科學是一個鮮為人至的神秘領域。多年以來,盡管人們對人腦的許多區域中的神經細胞的功能特性已經有了透徹的了解,但是,人腦又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呢?是序列式處理還是並行式處理?它們又是怎樣進行的?科學家們仍然無法做出闡釋,對於由這些特性產生的人類所特有的思維、理解力和感情等高級功能仍是一知半解。對於科學史上屢次提到的重要思維活動——人在創造性思維中的頓悟和直覺的自然發生則知之甚少。
其次,關於腦功能和結構異常引起的疾病問題。譬如會產生思維障礙、幻覺、妄想、精神活動與現實活動脫離等症狀的精神分裂症。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口患此病。但是,科學家們仍然找不出它的病因;再就是癲癇和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後者,在病人腦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沉積。這種蛋白質是如何產生的?它在發病過程中起什麼作用?仍然是未知數。
對於這三種侵蝕著全球15%~20%(包括患者及其家屬)健康生命的無形殺手,人類卻束手無策。
再次是關於腦的精神活動與人體免疫力的關系問題。有些疾病似乎與腦並無直接關系。如腫瘤、感染等。但是,它們的發病往往是由於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時,機體的反應能力發生變化而誘發的。
科學家們通過動物實驗表明:癌症的發生雖然不直接來自神經系統的紊亂,腦的精神活動卻可以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使機體識別和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降低,間接引發癌症。一些精神因素(過度勞累、缺乏睡眠、悲傷、緊張等)作用於神經系統,也可導致機體免疫力的降低,從而誘發感染。另外,高血壓、潰瘍病等也都與神經精神因素有密切關系。
倘若人類能破譯大腦的秘密,這些疑難將會迎刃而解。
最後,人類尚沒有適當的模型來表述自己的思維活動,更不用說把它們模型化了。然而,對人腦的認識和模擬是依賴於這樣的模型的。
在《皇帝新腦》一書中,彭羅斯指出:任何計算機都不可能具有人腦的所有功能。那麼人腦什麼時候才能完成認識自身呢?
2.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是什麼
1、思維的求實性
創造源於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創造的第一動力。思維的求實性就體現在善於發現社會的需求,發現人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從滿足社會的需求出發,拓展思維的空間。
而社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顯性的和隱性的。顯性的需求已被世人關注,若再去研究,易步人後塵而難以創新。而隱性的需求則需要創造性地發現。
2、思維的批判性
我們原有的知識是有限的,其真理性是相對的,而世界上的事物是無限的,其發展又是無止境的。無論認識原有的事物還是未來的事物,原有的知識都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思維的批判性首先體現在敢於用科學的懷疑精神,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識,包括權威的論斷。敢於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思維的連貫性
一個日常勤於思維的人,就易於進入創造思維的狀態,就易激活潛意識,從而產生靈感。創新者在平時就要善於從小事做起,進行思維訓練,不斷提出新的構想,使思維具有連貫性,保持活躍的態勢。
4、思維的靈活性
創造性思維思路開闊,善於從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難題受阻,不拘泥於一種模式,能靈活變換某種因素,從新角度去思考,調整思路,從一個思路到另一個思路,從一個意境到另一個意境,善於巧妙地轉變思維方向,隨機應變,產生適合時宜的辦法。創造性思維善於尋優,選擇最佳方案,機動靈活,富有成效地解決問題。
5、思維的跨越性
創造性思維的思維進程帶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維步驟、思維跨度較大,具有明顯的跳躍性。
6、思維的綜合性
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多層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結構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創新者在思維時,將事物放在系統中進行思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方面的分析與綜合,找出與事物相關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內在聯系。
主要形式
1、抽象思維:亦稱邏輯思維。是認識過程中用反映事物共同屬性和本質屬性的概念作為基本思維形式,在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一種思維方式。
2、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其特點是具體形象性。
3、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指對一個問題未經逐步分析,僅依據內因的感知迅速地對問題答案作出判斷,猜想、設想,或者在對疑難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對問題有「靈感」和「頓悟」,甚至對未來事物的結果有「預感」「預言」等都是直覺思維。
4、靈感思維:是指憑借直覺而進行的快速、頓悟性的思維。它不是一種簡單邏輯或非邏輯的單向思維運動,而是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相統一的理性思維整體過程。
5、發散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與聚合思維相對。
6、收斂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盡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的信息和解題的可能性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序列中去,最終得出一個合乎邏輯規范的結論。
7、分合思維:是一種把思考對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並,然後獲得一種新的思維產物的思維方式。
8、逆向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
9、聯想思維:是指人腦記憶表象系統中,由於某種誘因導致不同表象之間發生聯系的一種沒有固定思維方向的自由思維活動。
3. 什麼是神奇的人腦
今天,我們人類的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地球的面貌,創造出大自然曠古未有的許許多多人間奇跡。人類為什麼會創造出這樣偉大的奇跡呢?因為人類有一個與眾不同、足智多謀的特殊器官——大腦。
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確有絕頂的聰明與智慧。然而,盡管人類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種種奇跡,人腦對其自身的認識卻始終充滿了不解之謎。
1989年,在科學界的倡議下,美國國會通過了命名1990年1月1日開始的10年為「腦的10年」提案並由總統簽署實施。這是美國國會首次對一個具體的科學領域做出有效期長達10年的決議。這一議案很快得到國際科學研究組織的強烈支持,並且希望世界各國的腦研究機構能贏得政府的支持,從而使「腦的10年」成為全球性行動。
如今,轟轟烈烈的「腦的10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盡管這樣,腦科學研究仍然面臨著重重疑難。
首先,人類仍然無法解釋大腦活動的機理,即大腦的工作原理及其微觀機制。
起源於19世紀的現代神經科學,直到本世紀50年代才開始全面地研究神經系統。在此之前,神經科學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神秘領域。多年以來,盡管人們對人腦的許多區域中的神經細胞的功能特性已經有了透徹的了解,但是,人腦又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呢?是序列式處理還是並行式處理?它們又是怎樣進行的?科學家們仍然無法做出闡釋,對於由這些特性產生的人類所特有的思維、理解力和感情等高級功能仍是一知半解。對於科學史上屢次提到的重要思維活動——人在創造性思維中的頓悟和直覺的自然發生則知之甚少。
其次,關於腦功能和結構異常引起的疾病問題。譬如會產生思維障礙、幻覺、妄想、精神活動與現實活動脫離等症狀的精神分裂症。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口患此病。但是,科學家們仍然找不出它的病因;再就是癲癇和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後者,在病人腦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沉積。這種蛋白質是如何產生的?它在發病過程中起什麼作用?仍然是未知數。
對於這三種侵蝕著全球15%~20%(包括患者及其家屬)健康生命的無形殺手,人類卻束手無策。
再次是關於腦的精神活動與人體免疫力的關系問題。有些疾病似乎與腦並無直接關系。如腫瘤、感染等。但是,它們的發病往往是由於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時,機體的反應能力發生變化而誘發的。
科學家們通過動物實驗表明:癌症的發生雖然不直接來自神經系統的紊亂,腦的精神活動卻可以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使機體識別和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降低,間接引發癌症。一些精神因素(過度勞累、缺乏睡眠、悲傷、緊張等)作用於神經系統,也可導致機體免疫力的降低,從而誘發感染。另外,高血壓、潰瘍病等也都與神經精神因素有密切關系。
倘若人類能破譯大腦的秘密,這些疑難將會迎刃而解。
最後,人類尚沒有適當的模型來表述自己的思維活動,更不用說把它們模型化了。然而,對人腦的認識和模擬是依賴於這樣的模型的。
在《皇帝新腦》一書中,彭羅斯指出:任何計算機都不可能具有人腦的所有功能。那麼人腦什麼時候才能完成認識自身呢?
4. 頓悟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明
頓悟也稱靈感。指通過領悟明了和發現目標與手段之間的聯系來實現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這種思維方式通常發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識、原理解決新問題之中,它是一種突變的過程,某個強烈的偶然因素,彷彿一道電光,使人豁然開朗。
它產生的生理機制是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與抑制區域中的某些暫時神經聯系的接通。
舉例:
將黑猩猩關在一個籠子裡面,籠子里有兩根能夠接起來的竹竿。在籠子外面放有香蕉。黑猩猩想要得到香蕉就必須把這兩根竹竿接起來。
黑猩猩被關在籠子裡面之後他先用手去夠香蕉,再用一根竹竿夠香蕉。經過兩次嘗試之後,黑猩猩沒能得到香蕉。
這時黑猩猩停下來看看外面的香蕉,並不時擺弄兩根竹竿。偶然使兩根竹竿接了起來,他很快的就用接起來的竹竿得到了食物。
黑猩猩很高興自己的發明,並不斷重復著這一獲得香蕉的方式。
黑猩猩的偶然發明就可以稱之為頓悟。
(4)創造性頓悟的腦機制擴展閱讀:
禪宗講求悟,頓悟與禪宗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是一個不斷地「悟」的過程,我們在教學生學習中增長知識,在思考中提高認識,在受教中明白道理……
正因為有了「悟」,人才能不斷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從沖動中找回理智,從混沌中發現覺醒,才能看破是與非,明晰對與錯,分清好與壞,辨別美與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頓悟
5. 什麼是頓悟怎麼才能頓悟
頓悟,是指謂頓然領悟。頓悟是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當然這不是唯一途徑,頓悟更主要的是通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可能是瞬間。與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陽明的龍場頓悟。關於頓悟概念,在佛學里似乎來源於六祖惠能的「壇經」。
六祖在壇經里提出「頓悟」概念的內涵大致有幾方面∶
第一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一剎那間妄念俱滅」,可見頓悟指人之思維的突變或飛躍。
第二 「頓見真如本性」、「頓悟菩提」,可見頓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於人皆有佛性,所以頓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 頓悟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可見頓悟結果不染著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煩惱之法。
第四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我於忍和尚處(指在五祖那裡),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
可見六祖認為自己和其師五祖均為已經頓悟之「佛」。
實際上人類所有的創造性思維都帶有突發性,因此凡創造性思維都可以稱之為頓悟,比如靈感、直覺等等。然而距離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類才開始全面關注和研究頓悟問題。
首先,在二十世紀初出現了「天才靈感論」,但這種理論比六祖的頓悟理論低一個檔次,因為這種理論認為靈感(頓悟)不是眾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過不久,人們發現頓悟是創造性思維的普遍形態。現代心理學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學慣用木箱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實驗,論證了連高級眾生也具有頓悟之本能。
接下來,人類開始對頓悟思維內在的信息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現「格式塔理論」,揭示了頓悟是思維中的舊的格式塔(即舊的邏輯)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邏輯)被創建的過程。同時,格式塔理論還用實驗明確指出,人的頓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無師自通的。
再接下來,現代心理學家們發現,任何頓悟必須有明確的思考問題為大前提,同時頓悟必然對此問題經過長期、認真、甚至艱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現。
最後,頓悟的一系列特徵被人們發現和驗證。比如,頓悟有突發性、誘發性、偶然性、極度快樂或豁然開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現代心理學家還發現頓悟與人的非記憶性的潛意識有關。
總之,現代科學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頓悟概念或理論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將頓悟概念或理論從所謂「率先成佛」的宗教誤區中解放出來,成為人類「不離世間覺」的卓有成效的有為法。
6. 創造性思維與一般思維有什麼區別
一般來說,非創造性的思維更注重分析性和求證性,這個屬性大致可以理解成批判內性思容維的屬性.批判性思維或者說非創造性思維的關注焦點是求證和建立新的模式,而創造性思維所關注的是破壞既有模式,因為不破不立,沒有破壞無以產生創新.
創造性思維與常規思維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它的破壞性和假設性上.所以,常規思維強調分析性,注重邏輯性,創造性思維強調假設性,注重破壞性.
但是要注意,創新思維與常規思維存在一個交集,創新過程中的破是為了立,只有破而沒有立的思維不能算是創造性思維.這樣說來,創造性思維中其實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涵,一個內涵是「破」,破要破的得法,一個是要立,立要立的合理.
7. 頓悟是影響學生問題解決的主要原因嗎
頓悟是創造性思維賴以實現的基礎(羅勁,2004)。但到目前為止, 有關頓悟認知機制的認識仍然沒有達成共識(邱江, 羅躍嘉, 吳真真, 張慶林,2006)。我國學者(張慶林, 邱江, 2005; 張慶林, 邱江, 曹貴康, 2004)提出的頓悟的「原型啟發」理論認為, 在解決頓悟問題的時候, 如果能夠激活對頓悟問題解決具有啟發作用的「原型事件」並運用原型中所包含的啟發信息限制問題空間的搜索, 那麼頓悟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豁然開朗。其後的研究發現(曹貴康, 楊東, 張慶林, 2006), 「原型激活」是自動加工, 而「啟發信息的運用」是控制加工。原型啟發理論已先後得到了一些實驗的初步檢驗和證實(陳麗等 , 2008; 任國防 , 邱江 , 曹貴康 , 張慶林 ,2007; 吳真真, 邱江, 張慶林, 2008, 2009), 原型啟發的腦機制也有了一系列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邱江, 張慶林, 2007; Qiu et al., 2008, 2010)。由於頓悟可以被看成是實驗室條件下的創造性思維,所以以原型啟發為著眼點的相關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創造性思維的相應機制。
情緒和動機是促使個體潛在的創造力轉化為現實的創造性行為和成果的重要動力因素, 但是,到目前為止, 關於原型啟發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認知層面上, 原型啟發的動力性機制的研究幾乎還沒有展開。雖然陳麗等人研究了情緒對原型啟發的影響, 但是其研究運用假反饋來誘發情緒是可質疑的, 因為假反饋所誘發的心理狀態有可能是動機或信心等, 所以有必要在一個實驗中同時操縱動機和情緒因素, 以揭示這兩個因素在原型啟發中的動力作用。
8. 創造性思維階段中的靈感期是哪個階段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4.檢驗階段
並非所有的問題解決都會以這種突然的強烈的經驗而告終,這種經驗也可能是和問題的錯誤解決伴隨產生。所以,這種靈感的成果還必須經歷一個仔細琢磨、具體加工和驗證的過程。這是對整個創造過程的反思,以使創造成果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並物化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這一階段,又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
二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
劉奎林是目前我國系統研究靈感思維的一位學者,他在華萊士,「四階段」,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創造性思維中的靈感思維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誘發靈感的機制序列鏈」理論。他認為這個序列鏈由五道程序組成,即「境域——啟迪——躍遷——頓悟——驗證」。
境域,即指那種足可誘發靈感迸發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學創作為例,這種境域如托爾斯泰所認為的,創造者入境後表現出來的那種潛思維與顯思維隨意交融,思意馳騁,神與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啟迪,就是指機遇誘發靈感的偶然性信息。創造者的靈感蘊育一經達到了飽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關信息偶然啟迪,傾刻間就可豁然開朗。躍遷,即指靈感發生時的那種非邏輯質變方式,經過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互作用,潛意識即進入一種跨躍推理程序的、非連續的質變過程。潛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一般說, 人們無法意識到在形態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間循序過渡環
節,它是靈感思維的一種高級質變方式。頓悟,即指靈感在潛意識蘊育成熟後,同顯意識溝通時的瞬間表現。驗證,即指對靈感思維結果的真偽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鑒定。以上五個程序,彼此間緊密聯系,互相制約,從而形成一個以顯意識去調動潛意識,誘發靈感發生的有機系統。
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為我們說明了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所需經歷的五個階段。靈感思維雖然與創造性思維不是同一概念,但靈感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重要地位。我們從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中可以看到,其「醞釀」「啟發」的過程,著重指的也是靈感思維的過程。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則著重說明的是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我們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就會對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三吉爾福特的「發散一輻合」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中,提出了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輻合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區分。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很可能會發生轉換作用。」 吉爾福特提出的發散能力測驗要求不止一個正確的答案,其評分的主要依據是反應的新穎和多樣。例如,要求受試者提出一塊磚的多種用途或給一個短篇故事想標題。輻合思維是依據給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個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結論。具體說,輻合思維是在發散思維所提供的大量事實基礎上,經過分析和比較從中提出一個可能正確的答案或結論,然後經過檢驗、修改、再檢驗,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礎上集中,提出一個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結論。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給受試者提供好幾個題目,要求受試者從中選擇出一個最佳的標題來。
在一個完整的思gWt*動中,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是互為前提、交互進行的。一般而論,面對一個課題或解決一個問題,思維者總是先千方百計調集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每一個知識經驗者是以往輻合思維的產物。我們說解決問題須以知識經驗為前提,也就是須以輻合思維為前提。調集有關知識經驗的過程,就是發散思維的過程,即通過聯想和回憶,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尋求可能解決問題的假設、途徑和方案。這是一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盡量爭取一題多解的過程。經過這樣多角度地、靈活地、細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獲得了解決問題的假設或途徑,而這各種各樣的假設或途徑中即包含著在相對意義上最佳的、富有創造性的結果。當思維達到一定的發散程度後,便需要及時改變思維策略,由發散思維過渡到輻合思維。這是一個由多到一或眾中挑一的聚合過程,它需要對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反復地分析、比較、加工、整理,最終求得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或途徑。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既離不開發散思維,也離不開輻合思維,而且呈現出一種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交互推進的思維程序,即「輻合思維→發散思維→輻合思維」的程序。無論科學創造或文藝創作,都是在經歷這樣一個思維行程之後才獲得創造性成果的。
從以上介紹的三種理論可以看出,華萊士和劉奎林的過程論主要是從認知的心理上揭示了包括顯意識和潛意識在內的創造性思維的全過程,不過劉奎林是著重於靈感思維;而吉爾福特的過程論則是從「發散」和「輻合」這兩種在顯意識進行中所運用的重要方式上說明了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可見,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從不同的側面來揭示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的。
9.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瑪比爾提出了創造力三結構理論包括哪些
一、創造力的定義
自古以來,
創造力始終是有關人類精神現象的探討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到目前為止關於創造力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現在被大家
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
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能
力或特徵。
二、創造力的本質
關於創造力的本質,有史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代心理學領域中,
對創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看法:
精神分析黨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創造過程是自我控制被放鬆的狀態
下,前意識(介於意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中的觀念自由組合、自
發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回歸於幻想,並把幻想與問題解決
結合起來,新觀念通過自由表達就產生了。在這派心理學家中,弗洛伊
德強調無意識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榮格將創造性的藝術看成是個體在不
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對集體無意識的改造。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人格特徵。
馬斯洛
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來源於人格,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來
就具備的潛能,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中得到開發。這派心理學家認為,提
高個體創造力的途徑主要是誘導個體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自我知覺,
或改
善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個體創造力的表達。
認知派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人的頭腦對情景的一種完美經驗的組織
以及完善、
靈活的認知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創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
1
)准備(收集信息);
(
2
)孕育(讓觀念在頭腦中自由聯結);
(
3
)
明朗(以頓悟方式產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驗證(檢驗解決的正
確性、有效性);吉爾福特強調創造力是一種心理能力,來源於具有流
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重要特徵的發散思維。斯騰伯格提出創造力
的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智力維度、
智力方式維度、人格維度
構成。
一些研究大腦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右半球是創造力的物
質基礎,創造過程依賴於通過胼胝體實現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聯合。一些
專家認為,傳統教育教學活動過分強調了輻合思維,重左腦、輕右腦。
他們建議:以通過延遲判斷(不急於評判學生作業的對與錯)、創造和
諧人際關系、刺激潛伏期(引發思索),並通過生物反饋、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術,幫助學生增強右腦功能。
從上述有關創造力本質的不同理論中,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其中的一些
共同點:
(
1
)
教學應創設有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各種條件;
(
2
)
讓學生了解自己觀念的價值所在;(
3
)延遲判斷;(
4
)訓練思維的靈
活性;(
5
)不斷激發創造性行為。
三、創造力的結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創造力研究之後,
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創造力
絕非一種單一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人們逐漸放棄了那種
「單維創造論」,漸漸地構建起了創造力系統觀,使得創造力研究向
「多維取向」和「聚合模型」發展。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
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
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