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基坑發明

基坑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9 15:53:51

⑴ 黃宏偉的人物成就

隧道及地下工程風險管理與評估、基於風險的隧道及基坑支護結構設計、隧道及地下工程動態信息化施工、軟土隧道縱向穩定性與長期沉降。
主要學術研究經歷 起止年月 研究經歷 2005-今 率先開展岩土及地下工程的風險管理理論與應用研究 2000-2004 岩土及地下工程現場監測及工程式控制制對策研究 1995-1999 岩土及地下工程穩定性的動態概率反饋分析 1990-1995 岩土及地下結構隨機逆反分析和不確定性直接反分析法
黃宏偉.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 同濟大學岩土大樓, 2009年6月25日.
黃宏偉.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 同濟大學岩土大樓, 2005年1月20日.
主編和參編專著5部,主編部級指南和規范各1部,參編部級指南和規范各1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6篇,被CSCD收錄35篇,被SCI收錄20篇,被EI收錄近百餘篇,被國際邀請主題和特邀大會報告6次。
主、承辦的國際會議
H.W. Huang (Chair). First China-Japan Workshop on Tunnelling Safety & Risk (CJTSR2009), Shanghai, China, August 28-29, 2009.
H.W. Huang(Executive-Chairman).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IS-Shanghai 2008), Shanghai, China, April 10-12, 2008.
H.W. Huang(Chair).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 Risk (ISGSR2007),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8-19, 2007


國內、國際主旨及特邀報告
H.W. HUANG. Keynote Lecture, Risk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untainous Highway Construction.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ifu2009), Gifu, Japan, Jun 11-12, 2009.
Hongwei HUANG. Chair of Session 「Geotechnical Assessm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Design for Risk Management」, Georisk 2011,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Geoengineering, June 26-28 2011, Atlanta, USA.
Hongwei Huang,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Internal Force Sensing of Shield Tunnel based on Wireless MEMS Inclinometer, The 7th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Shield Tunneling, Xian, China, 2013.09.20-22
Hongwei Huang, Selecting the optimal probability model for geotechnical reliability analysis,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SR 2013), Hong Kong, 4-6 December 2013

黃宏偉,岩土及地下工程風險管理進展,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岩土工程與結構安全,南京,2013年8月4日
Hongwei Huang, Robust Tunnel Design Method (RTDM),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aris, Sep. 2-6, 2013
H.W. HUANG. Risk Analysis of Soil Transition Tunneling. 14th GSJ Symposium Geo-risks and Risk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Japan, Jun. 15, 2009.
H.W. HUANG. Influence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on the Nearby Underground Road by Centrifuge Model Test. 2008 KG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Gwangju Korea, Oct.9-11, 2008. (大陸第一個特邀)
黃宏偉. 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的風險分析與控制. 2010中國城市軌道工程技術論壇, 重慶, 2010年12月27日.
黃宏偉. 邊坡開挖工程中的風險定量分析. 2010年水利水電風險分析及可靠度設計方法學術會議, 宜昌三峽, 2010年1月15日.

黃宏偉. 邊坡工程風險分析及貝葉斯反分析技術. 第十屆全國岩土力學數值分析與解析方法研討會, 2010, 溫州, 2010年11月7日.
黃宏偉. 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全過程技術風險評估與管理. 政府工程項目的社會風險與工程保險專題研討會, 中國上海, 2009年6月22日.
黃宏偉. 軟土深基坑開挖的風險分析. 第五屆全國基坑工程會議, 中國天津, 2008年11月16-18日.
黃宏偉. 上海軌道交通網路建設期風險分析研究初探. 海峽兩岸軌道交通建設與環境工程高級技術論壇, 中國杭州, 2008年11月5-6日.
黃宏偉. 上海長江隧道工程動態風險管理研究. 城市地鐵建設國際高級研討會, 中國北京, 2008年10月18日.
黃宏偉.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風險管理. 2007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關鍵技術論壇, 中國廣州, 2007年10月13日.
迄今主持和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合作、以及企業公司咨詢項目等100多項,近年來結合上海城市建設對地下工程施工對周圍環境影響進行研究,提出結合實測數據的動態概率監控與非線性信息化施工反饋方法;並針對軟土長期沉降和地鐵運營沉降問題,提出軟土地下結構的長期時效與縱向穩定性研究。近幾年來,針對地下工程建設中頻發的災害事故,同時也瞄準國際最新進展,開創性地開展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風險評估與控制研究。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起止時間 負責或參加 完成情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地鐵盾構隧道結構變形的智慧感知及風險預警可視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51278381) 2013.1-2016.12 負責 正在進行 基於風險分析的土體本構模型選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中法國際合作交流基金
(編號:51161130523) 2012.1-2014.12 負責 正在進行 軟土盾構隧道管片結構縱向力學性態風險分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50879058) 2009.1-2011.12 負責 完成 盾構隧道與土體共同作用的縱向變形性態及縱向設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50279032) 2003.1-2005.12 負責 完成 基坑圍護結構與土體系統模型的反饋分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59609007) 1997.1-1999.12 負責 完成 軟土盾構隧道在局部滲流條件下的長期性態和破壞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50608058) 2007.1-2009.12 參與 完成 隧道圍岩可視化數字地層信息系統與施工監控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40172095) 2002.1-2004.12 參與 完成 受施工擾動影響的土體環境穩定理論和控制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59738160) 1998.1-2001.12 參與 完成 深基坑穩定性的動態概率監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編號:59478043) 1995.1-1997.12 參與 完成 國家科技部「973」 「863」項目、「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 超長線狀地下結構狀態智慧感知理論與方法 國家科技部「973」項目課題三(編號:2011CB013800) 2011-2016 負責 正在進行 軟土地下空間開發工程安全與環境控制關鍵技術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子課題(編號:2012BAJ01B02) 2012-2015 負責 正在進行 長大隧道工程風險評價與安全預警技術研究 國家科技部
「863」項目
(編號:2006AA04Z442) 2007-2009 負責 完成 長大盾構隧道理論分析和風險控制研究 國家科技部
「863」項目
(編號:2006AA11Z118) 2007-2009 參與 完成 省部級科研項目 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拱北隧道建設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 交通運輸部建設科技項目 2014.3-2016.1 子課題負責人 正在進行 山區公路隧道災害預警集成技術與集成裝備 雲南省科技廳重點項目
(編號:2008AD013) 2008.1-2011.12 負責 完成 山區高速公路工程風險分析與控制對策研究 交通部
西部科技項目
(合同號:2006-318-799-107) 2006.1-2008.12 合作方負責 完成 連拱隧道建設關鍵技術的研究子項-連拱隧道中施工反饋 交通部
西部科技項目
(合同號:2002-318-000-22) 2002.6-2004.12 子項負責 完成 山區公路隧道災害預警集成技術與集成裝備 雲南省科技廳
重點項目
(編號:2008AD013) 2008.1-2011.12 負責 正在進行 隧道工程的施工監控及預警、報警系統及風險管理系統研究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編號:04dz12021) 2004.8-2006.12 負責 完成 緊靠黃浦江防汛牆的超長、超大地下交通樞紐建造技術研究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編號:04dz12002) 2004.8-2006.12 負責 完成 廳級科研項目 小間距隧道設計施工技術研究 雲南省交通廳
科技攻關項目
(編號:TST(2004)538119B) 2004.12-2006.12 負責 完成 軟岩地區高速公路隧道可視化監控技術 浙江省交通廳
(編號:2005H048) 2005.3-2008.12 負責 完成 人才基金項目 城市軌道交通隧道安全智慧感知及風險預警 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
(編號:12XD1405100) 2012-2014 負責 正在進行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風險管理及建設期間的智能反饋與環境控制分析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編號:NCET-04-0368) 2005.1-2007.12 負責 完成 軟土深基礎開挖變形的數學及力學耦合分析 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 2001-2002.10 負責 完成 基坑穩定性的非線性系統反演分析 上海市首批曙光計劃
(編號:95SG03) 1996-1998 負責 完成 其他科研項目 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南灣隧道及拱北隧道安全風險評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0-2011 負責 完成 渤海灣跨海通道戰略規劃工程風險評估 交通部規劃研究院 2010-2011 負責 完成 上海長江隧道工程的施工動態風險管理研究 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2008-2009 負責 完成 武漢長江公路隧道運營災害評估與風險預警研究 武漢長江隧道建設公司 2008-2009 負責 完成 青島膠州灣隧道施工風險評估及控制技術研究 中鐵隧道設計研究院 2008-2009 負責 完成 汕頭市蘇埃通道工程風險評估與控制研究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8-2009 負責 完成 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土建工程技術風險分析與控制研究 蘇州軌道交通有限公司 2008-2011 負責 完成 大連灣海底隧道風險評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2008 負責 完成 崇明至啟東長江公路通道工程風險評估 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2007-2008 負責 完成 甬江沉管隧道的安全可靠評估分析 寧波市沿海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甬江隧道分公司 2006-2008 負責 完成 瓊州海峽跨海公路通道規劃研究 交通部規劃研究院 2005-2007 風險子項負責 完成 (1)一種盾構隧道縱向結構模型試驗裝置,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1110301432.2,2013年04月10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王慧,劉印,龔文平,張東明
(2)一種地層抗力作用特性模擬試驗部件,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1110301434.2,2013年04月10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龔文平,張東明,王慧,劉印
(3)圓形隧道應急搶修快裝拱型支護鋼架,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810204323.7,2012年6月6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胡群芳,葉永峰
(4)多級、主控載入小量程隧道卧式平面模型試驗裝置系統,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910197932.9,2011年9月14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胡群芳,張東明,江帆,王飛
(5)盾構隧道接頭構造的模擬方法,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910196100.5,2011年4月27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張冬梅,樊振宇
(6)可模擬盾構隧道管片接頭的試驗模型的製作方法,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810038954.6,2010年6月23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張冬梅,黃栩,李罡
(7)隧道周邊位移快速量測系統,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610118470.3,2009年12月9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謝雄耀,王國欣,徐凌,杜軍,江濤
(8)三軸軟土流變試驗機,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820058709.7,2009年3月4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朱合華,黃宏偉,張冬梅,周鍵,何之民,吳曉峰
(9)錨索孔內快速堵水裝置及其堵水方法,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410066663.X,2009年3月4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薛亞東,黃宏偉,肖亞寧,王志清,萬世文,宋獻忠,靳京學
(10)基於探地雷達的盾構隧道沉降控制方法,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610147258.X,2008年12月24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謝雄耀,杜軍,張豐收,田海洋
(11)快速膨脹堵水封孔器,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420090475.6,2005年11月23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薛亞東,黃宏偉
(12)盾構隧道壁後注漿地質雷達探測用的測試裝置,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320122949.6,2005年2月2日,專利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謝雄耀,劉遹劍,杜軍 (1)盾構施工風險事故資料庫系統V1.0,證書號:軟著登字第0475045號,登記號:2012SR107009,2012年6月1日,著作權人:同濟大學,設計人:黃宏偉,胡群芳,劉爽,王魁
(2)基於全壽命期風險分析的工程方案決策系統(V1.0),證書號:軟著登字第0173393號,登記號:2009SR046394,2009年9月20日,著作權人:同濟大學
(3)長大公路隧道運營安全風險事故資料庫查詢系統(簡稱:公路隧道重大運營事故查詢)(V1.0),證書號:軟著登字第121467號,登記號:2008SR34288,2008年10月1日,著作權人:同濟大學
(4)寶鋼地下工程施工風險分析軟體(V1.0),證書號:軟著登字第0184538號,登記號:2009SR057539,2008年6月30日,著作權人:同濟大學
(5)盾構隧道施工風險管理與控制軟體(簡稱: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2.0),證書號:軟著登字第102122號,登記號:2008SR14943,2008年4月26日,著作權人:同濟大學
(6)盾構隧道施工風險管理軟體(簡稱: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1.0),證書號:軟著登字第067596號,登記號:2007SR01601,2006年10月23日,著作權人:同濟大學
(7)3DTOS隧道三維動態監控系統(簡稱:3DTOS)(V1.0),證書號:軟著登字第065935號,登記號:2006SR18269,2006年6月1日,著作權人:黃宏偉,謝雄耀,趙永輝,金淼,江濤,劉長祥

⑵ 如何處理明挖隧道基坑中的管涌

需要專業的施工隊伍去針對性的處理,因為管涌常常會引發次生災害。並影響施工進度。山西省大同市工程技術研究所發明的中置式隧道堵漏模式最適合此類堵漏服務。如需要可以和談聯系。

⑶ 明挖基礎的開挖方式有哪些基坑開挖時有哪些支護形式防水圍堰有哪些形式他們是如何施作的

1. 明洞基礎開挖方式有哪些?
直接開挖,加坑壁防護開挖(如襯板,板築或噴射混凝土護壁等)和設置圍堰(用土,草袋或麻袋裝土或鋼板樁等材料製成)抽水後開挖。

2. 基坑開挖時的有哪些支護形式?
無支護法明挖施工,支護發明挖施工,噴射混凝土護壁法明挖施工,土石圍堰明挖施工,鋼板樁圍堰明挖施工,雙壁鋼圍堰開挖施工。

3. 防水圍堰有哪些形式?
土石圍堰,麻袋圍堰,木板樁圍堰,木籠圍堰,鋼板樁圍堰,鎖口管柱圍堰,鋼筋混凝土,混凝土圍堰
4.我也在找。。。。。。。。

⑷ 201210024780.4專利

一種深基坑支護方法 審中
申請號:201210024780.4 申請日:2012-02-06

載入圖片中載入圖片中載入圖片中 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深基坑支護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1)、在待支護坑基周圍打入若干根下端設有閉合樁尖的空心管樁;(2)、在上述空心管樁內放入設有注漿管的鋼筋籠並將其固定於空心管樁內的中心部位;(3)、在所述空心管樁內澆注一定強度的混凝土,振搗密實;(4)、上述混凝土初凝後,從注漿管上端向空心管樁內部注入一定濃度的水泥漿,在所述空心管樁內的混凝土和水泥漿終凝後,支護樁完成。它同圈樑或內支撐共同組成支護體系。本發明採用了生產速度快的預應力空心管樁,便於迅速進行作業施工;本發明在空心管樁空腔內採取了加筋填芯和後壓漿技術,大大增加了原有空心管樁的了抗彎能力,滿足基坑支護技術需要。
申請人: 化學工業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210044 江蘇省南京市市六合區大廠楊新路357號
發明(設計)人: 程華根 王濤
主分類號: E02D17/02(2006.01)I
分類號: E02D17/02(2006.01)I E02D5/58(2006.01)I
在審查中

⑸ 可以採用哪些非掘進方式完成地下交通運輸工程

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明挖法、淺埋暗挖法。(好像還有盾構法、沉管法等,這些方法一般用於地鐵或公路隧道的區間上,屬於線狀長條結構,不適合於寬、大、不規則地下工程)。
明挖法有兩種形式:放坡開挖和非放坡開挖。
放坡開挖一般用於基坑較淺、地面無房屋、場地開闊、地下管線較少、地層具有一定的自穩(站立)能力,必要時做些土釘噴層支護形成類似重力擋土牆的作用。
非放坡開挖是指基坑垂直,在坑內一層層取土,為保證基坑不倒,基坑周邊需要設置支護結構,如鑽孔灌注樁、地下連續牆。為保證支護結構站穩,又需要在支護結構上架設水平支撐,挖一層土架一層撐,逐步向下挖到底,再從下面一步步向上做結構。當基坑較窄時,一般坑內設置鋼支撐,撐住兩側的支護結構,當基坑較寬時,如果地層較硬一般在坑外設置錨桿或錨索,當地層較軟時就不能採用錨桿了,需要設置坑內環撐,支撐形式很復雜,設計難度也很大。為什麼不能用錨桿了呢?打個比喻,硬土比喻成木頭,軟土比喻成豆腐,一根針插入木頭中拔出來是需要點力的,一根針插入豆腐中拔出來是不是沒有感覺?這就是錨固力。
那麼什麼叫鑽孔灌注樁、地下連續牆呢?
鑽孔灌注樁就是用鑽機在地上鑽個園的深孔,將鋼筋籠放入,再澆入混凝土,過一個月左右達到強度,就形成一根鋼筋混凝土樁。用在基坑中時,需要在坑邊做成一排,由於樁之間有縫隙,基坑開挖時如果基坑外側有水或軟泥就會從縫隙流進來,可怕的是水還會將坑外邊的土一起帶進坑內,坑外土流走了地面就會陷下去,坑內有水人下不去也就不能挖土施工了,當然了,聽說還有種技術可以在樁縫旋噴注漿止水,這種技術理論上很成熟,但由於基坑較深,一旦旋噴不密實,水土還會跑到坑裡,還也能引起事故;當然了,聽說北京等地的基坑基本都是用樁,然後在坑外抽水,這是因為北京的地層比較硬,土空隙大,北京地下水水位較低,降水較容易,而且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較小,在軟土層尤其是淤泥質地層中,降水就不好使了,不但老降不下去,還會引起地面較大沉降,為什麼呢?還是拿豆腐比喻軟土,豆腐一旦失水變成豆腐乾,是不是很大塊的豆腐變得很小了? 地面沉降大了會有啥問題呢?地面沉下去了,首先路不平了,路下可能有空洞了,路下的管線可能要斷了,地面上的樓房可能傾斜倒塌了,很可怕的。所以軟土地層就不應大量抽水,怎麼辦,就發明了地下連續牆,牆有啥好處呢,第一,一道連續的鋼筋混凝土牆,可以將基坑外的水擋在基坑外面,坑外的道路、管線、樓房受到最小影響,第二牆的剛度比樁大,可以用他強壯背擋住後面的土給它的壓力。目前在上海、杭州的淤泥性地層中修建地鐵、大型深基坑工程都是採用地下連續牆,在深圳、南京、廣州的軟土層中修建地鐵也是首選地下連續牆的。連續牆的缺點是比樁貴,但用在軟土層中最合適、最安全。
聽說杭州地區的地質條件就比較復雜,什麼淤泥質粘性土(灰色,飽和,流塑狀,多含有機質,靈敏度高)、可塑狀粘性土(以黃色調為主,一般呈可塑狀),有人叫橡皮土,用樁作為基坑的圍護結構肯定不安全,隱患較多,採用地下連續牆是最佳選擇。
另外什麼叫淺埋暗挖法呢?據說在國內城市是在北京最先用起來,地鐵復-八的天安門西站、東單站、王府井站以及復興門以東長安街下面的地鐵區間都是採用了淺埋暗挖法,所謂淺埋就是埋得不深,上面的土厚度小於洞寬的兩倍左右,這相對於埋在山裡的鐵路隧道動不動幾百米深當然很淺了。所謂暗挖,就是施工時即使在你的腳底下無關人員根本看不見,甚至不知道,不動管線不拆房。是一種好好的施工方法,但卻有壞壞的缺點,就是很不安全,老鼠掏洞因為洞很小所以安全,隧道甚至寬二十多米高十六、七米的地鐵車站挖起來可就難了,更何況上面有道路、路下有大量地下管線,甚至地面上還有樓房啊,那樣都要保安全。人在洞內開挖,有水不行,因為人還沒有魚的本領,所以必須解決水的問題,對於地下水就需要降水,在軟土中降水很難達到無水要求,引起地面過大沉降也不行啊,另外路面下的地下管線不停地滲漏水,這些水就無法降了,這些水漏到洞內就壞了-危險極了,因為水會將上方的土一起帶下,土下來了也就意味著要隧道有坍塌危險了。在上海淤泥質地層中好像還沒有採用過淺埋暗挖法施工的工程,那邊的專家是很了解那邊地層的脾氣的。在北京也是很小心的,對於暗挖工程甲方會請專家一遍一遍地論證,從設計方案到施工方案,真叫個折騰啊。由於北京地下水位低,地層屬於硬土, 地層具有一定的自穩能力,所以在不得以時可以採用暗挖法施工。打個比喻吧,北京的土象月餅,上海、杭州的土象嫩豆腐,在月餅里打個洞還是可以的,在嫩豆腐里呢?不知道了!

⑹ 基坑支護換撐步驟

混凝土內支撐體系因其對周邊環境要求低、施工方便已越來越多應用在深基坑支護工程中,在地下室結構施工中,必須逐步拆除內支撐,為了保證基坑安全,必須通過換撐,對水平力進行轉換後,方可進行支撐拆除。由於地下室坡道板為斜面,而地下室外側每道換撐均與樓板中心對齊,支撐水平力傳遞到樓板上時,在坡道處不能有效的將水平力繼續傳遞,特別是坡道側壁與地下室外牆重合的情況下,如不採取措施,地下室外牆相當於懸臂結構,在上部水平力作用下,很可能出現裂縫導致外牆滲漏水。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基坑支護拆撐過程中汽車坡道換撐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基坑支護拆撐過程中汽車坡道換撐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對地下室外牆和坡道側壁進行鋼筋綁扎;

步驟二:在地下室外牆和基坑支護牆體之間設置換撐結構鋼筋施工;

步驟三:在地下室外牆和坡道側壁內側分別埋設鋼板預埋件,鋼板預埋件間隔設置,與樓板中心線對齊,鋼板預埋件上有九根錨筋穿孔塞焊;

步驟四:對地下室外牆、坡道側壁、換撐結構及樓板進行支模並澆築混凝土;

步驟五:模板拆除後,在每個鋼板預埋件上左右兩側及下側分別焊接鋼板;

步驟六:在加工場准備鋼管,鋼管兩側上部分別焊接耳板,耳板上開孔;

步驟七:利用塔吊或吊車將鋼管裝到坡道中間,鋼管兩側均卡在鋼板預埋件上焊接的三塊鋼板中間;

步驟八:將三塊鋼板與鋼管的接觸面進行焊接。

所述的基坑支護拆撐過程中汽車坡道換撐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一中所述的坡道側壁為牆。

所述的基坑支護拆撐過程中汽車坡道換撐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二中所述的換撐結構為換撐梁或換撐板,在基坑支護牆體上進行植筋。

所述的基坑支護拆撐過程中汽車坡道換撐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三中所述的鋼板預埋件每隔2000-2500mm設置一道。

⑺ 上海凱岩檢測設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公司專業從事橋梁、隧道、基坑、路基等安全檢測、監測儀 器的研發

有發展前景!

⑻ 什麼是地基

地基(subsoil)指的是承受上部結構荷載影響的那一部分土體。基礎下面承受建築物全部荷載的土體或岩體稱為地基。地基不屬於建築的組成部分,但它對保證建築物的堅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一部分。

要求:

強度——地基要具有足夠的承載力;

變形——地基的沉降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其次不同部位的地基沉降差不能太大,否則建築物上部會產生開裂變形;

穩定——地基要有防止產生傾覆、失穩方面的能力。

壓力--- 適當的壓力。[1]

地基種類

編輯

從現場施工的角度來講地基,地基可分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地基就是基礎下面承壓的岩土持力層。天然地基是自然狀態下即可滿足承擔基礎全部荷載要求,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其節約工程造價,不需要人工處理的地基。天然地基為不需要對地基進行處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礎的天然土層。分為四大類: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人工地基:經過人工處理或改良的地基。當土層的地質狀況較好,承載力較強時可以採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質狀況不佳的條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質,或雖然土層質地較好,但上部荷載過大時,為使地基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則要採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1]

地基設計

編輯

支承由基礎傳遞的上部結構荷載的土體(或岩體)。為了使建築物安全、正常地使用而不遭到破壞,要求地基在荷載作用下不能產生破壞;組成地基的土層因膨脹收縮、壓縮、凍脹、濕陷等原因產生的變形不能過大。

在進行地基設計時,要考慮:

①基礎底面的單位面積壓力小於地基的容許承載力。

② 建築物的沉降值小於容許變形值 。

③ 地基無滑動的危險。

由於建築物的大小不同,對地基的強弱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地基設計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三個方面的要求。有時只需考慮其中的一個方面,有時則需考慮其中的兩個或三個方面。若上述要求達不到時,就要對基礎設計方案作相應的修改或進行地基處理(對地基內的土層採取物理或化學的技術處理,如表面夯實、土樁擠密、振沖、預壓、化學加固和就地拌和樁等方法),以改善其結構性質,達到建築物對地基設計的要求。[2]

地基處理

編輯

人工地基處理示意圖

在建築學中地基的處理是十分重要的,上層建築是否牢固地基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建築物的地基不夠好,上層建築很可能倒塌,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而地基處理的主要目的是採用各種地基處理方法以改善地基條件。

地基處理的對象是軟弱地基和特殊土地基。我國的《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中明確規定:「軟弱地基是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雜填土或其它高壓縮性土層構成的地基」。

特殊土地基帶有地區性的特點,它包括軟土、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紅粘土和凍土等地基。[1]

改善的五個方面

對於地基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 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壞表現在建築物的地基承載力不夠;使結構失穩或土方開挖時邊坡失穩;使臨近地基產生隆起或基坑開挖時坑底隆起。因此,為了防止剪切破壞,就需要採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強度的措施。

2. 改善壓縮特性

地基的高壓縮性表現在建築物的沉降和差異沉降大,因此需要採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壓縮模量。

3. 改善透水特性

地基的透水性表現在堤壩、房屋等基礎產生的地基滲漏;基坑開挖過程中產生流沙和管涌。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變成不透水或減少其水壓力的措施。

4. 改善動力特性

地基的動力特性表現在地震時粉、砂土將會產生液化;由於交通荷載或打樁等原因,使鄰近地基產生振動下沉。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防止液化,並改善振動特性以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的措施。

5. 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減少黃土的濕陷性和膨脹土的脹縮性等地基處理的措施。[1]

改善方法

上述是基本的改善措施,如果要有堅固的地基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以下幾種地基的處理方法是比較實用的。

一、換填法:當建築物基礎下的持力層比較軟弱、不能滿足上部結構荷載對地基的要求時,常採用換土墊層來處理軟弱地基。即將基礎下一定范圍內的土層挖去,然後回填以強度較大的砂、碎石或灰土等,並夯實至密實。

二、預壓法:預壓法是一種有效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該方法的實質是,在建築物或構築物建造前,先在擬建場地上施加或分級施加與其相當的荷載,使土體中孔隙水排出,孔隙體積變小,土體密實,提高地基承載力和穩定性。堆載預壓法處理深度一般達10m左右,真空預壓法處理深度可達15m左右。

三、強夯法:強夯法是法國L·梅納(Menard)1969年首創的一種地基加固方法,即用幾十噸重錘從高處落下,反復多次夯擊地面,對地基進行強力夯實。實踐證明,經夯擊後的地基承載力可提高2~5倍,壓縮性可降低200~500%,影響深度在10m以上。

四、振沖法:振沖法是振動水沖擊法的簡稱,按不同土類可分為振沖置換法和振沖密實法兩類。振沖法在粘性土中主要起振沖置換作用,置換後填料形成的樁體與土組成復合地基;在砂土中主要起振動擠密和振動液化作用。振沖法的處理深度可達10m左右。

五、深層攪拌法:深層攪拌法系利用水泥或其它固化劑通過特製的攪拌機械,在地基中將水泥和土體強制拌和,使軟弱土硬結成整體,形成具有水穩性和足夠強度的水泥土樁或地下連續牆,處理深度可達8~12m。 施工過程:定位—沉入到底部—噴漿攪拌(上升)—重復攪拌(下沉)—重復攪拌(上升)—完畢

六、砂石樁法:振動沉管砂石樁是振動沉管砂樁和振動沉管碎石樁的簡稱。振動沉管砂石樁就是在振動機的振動作用下,把套管打入規定的設計深度,夯管入土後,擠密了套管周圍土體,然後投入砂石,再排砂石於土中,振動密實成樁,多次循環後就成為砂石樁。也可採用錘擊沉管方法。樁與樁間土形成復合地基,從而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防止砂土振動液化,也可用於增大軟弱粘性土的整體穩定性。其處理深度達10m左右。

七、土或灰土擠密樁法:土樁及灰土樁是利用沉管、沖擊或爆擴等方法在地基中擠土成孔,然後向孔內夯填素土或灰土成樁。成孔時,樁孔部位的土被側向擠出,從而使樁周土得以加密。土樁及灰土樁擠密地基,是由土樁或灰土樁與樁間擠密土共同組成復合地基。土樁及灰土樁法的特點是:就地取材,以土治土,原位處理、深層加密和費用較低。

用這些方法可以使地基比較堅固,但並沒有什麼是完美的,同樣地基處理技術也在不斷的完善與改進中。近40年來,國外在地基處理技術方面發展十分迅速,老方法得到改進,新方法不斷涌現。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從如何提高土的抗拉強度這一思路中,發展了土的「加筋法」;從如何有利於土的排水和排水固結這一基本觀點出發,發展了土工合成材料、砂井預壓和塑料排水帶;從如何進行深層密實處理的方法考慮,採用加大擊實功的措施,發展了「強夯法」和「振動水沖法」等。另外,現代工業的發展對地基工程提供了強大的生產手段,如能製造重達幾十噸的強夯起重機械;潛水電機的出現,帶來了振動水沖法中振沖器的施工機械;真空泵的問世,才能建立真空預壓法;生產了大於200個大氣壓的壓縮空氣機,從而產生了「高壓噴射注漿法」。[1]

⑼ 鑽孔灌注樁維護結構在地下不需要拆除嗎

鑽孔灌注樁與深基坑支護沒有必然關聯。有時候鑽孔灌注樁可以是一種深基坑支護方案的組成部分。
深基坑支護結構是深基坑作業的必要安全條件,是施工的臨時設施。其支護結構型式多種,大多數情況,在深基坑作業完成後不必要拆除,當支護結構型式對後續施工(上部結構)有所妨礙時,就會拆除其一部分,如像內支撐支護結構在深基坑作業完成後,其內支撐桿必須拆除。

⑽ 目前深基坑方面有哪些專利

深基坑放線方法無權-駁回
申請號:201210214469.6申請日:2012-06-25
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深基坑放線方法,包括:a)在深基坑外放出標線,該標線橫過深基坑的上方;b)將盛有反光液體的開口容器放置在深基坑坑沿附近並在標線的正下方;c)使第一人在深基坑外,使第二人在深基坑底部並持有標記物;d)第一人垂直於標線水平移動單眼,使該單眼看到標線與標線在反光液體中的影子重合,並在此時指揮第二人將標記物上的標記點置於標線下方的深基坑底部上的不被所述單眼看到的一個位置處,並記下該位置;e)重復步驟d)以在深基坑底部上獲得另一個位置,並記下該位置;f)將所述兩個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該直線即為標線在深基坑底部的垂直投影線。該方法能准確確定標線在深基坑底部的垂直投影線,且簡單快捷。
申請人: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遼寧華冶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100085北京市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康定街1號B2座
發明(設計)人:趙野王冶劉宏強
主分類號:E02D33/00(2006.01)I
分類號:E02D33/00(2006.01)I

閱讀全文

與基坑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