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糧種發明人

糧種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08 14:11:09

⑴ 為什麼說袁隆平是水稻之父水稻不是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嗎

是「雜交水稻之父」。他用海南的野生稻與內地的傳統稻雜交,選育高產抗病蟲害良種,做水稻遠緣雜交育種世界第一人。

⑵ 三個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的姓名及國籍

2000年—2007年
年份 獲獎機構或個人 獲獎原因
2000年 金大中(韓國總統) 促成朝鮮與韓國兩方領導人會面,增進朝鮮半島與東亞和平。
2001年 聯合國及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迦納) 為他們對更有組織與和平的世界做出的努力
2002年 吉米·卡特(美國前總統) 為他幾十年來一直堅持不懈為國際沖突尋找和平解決方案、致力於增進民主及改善人權以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
2003年 希爾琳·艾芭迪(伊朗) 為民主和人權,特別是為婦女和兒童的權益所作出的努力
2004年 旺加里·馬塔伊(肯亞) 為可持續發展、民主與和平作出的貢獻
2005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埃及) 在防止核能被用於軍事目的並確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6年 穆罕默德·尤納斯及孟加拉鄉村銀行(孟加拉) 為表彰他們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
2007年 阿爾·戈爾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美國) 喚醒人們對地球暖化問題的重視
2008年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芬蘭) 三十多年來在各個大陸為解決國際沖突而作出的重要努力

⑶ 是誰發明了太空植物

李長瀟在國內外原創發明了李長瀟植物克隆技術。李長瀟團隊十分關注中國航天育種成果推廣的深度合作和參與。在太空茄子的大規模推廣種植上,建議採用由李長瀟研究員發明的植物克隆技術,即李長瀟植物克隆技術(LCPCT)無疑將加快太空茄子產業化進程。
隨著神舟五號飛船、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發射成功,並帶動世界許多國家掀起了新一輪的「探月熱」、「太空熱」。「太空作物」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談論的話題中。而「太空作物」指的是普通的農作物種子通過「航天育種」以後得到的優良種子——「太空良種」,通過種植而生長出的優良農作物。
在了解李長瀟植物克隆技術的優勢前,先來了解一下太空茄子:太空茄子是通過航天育種而得到的新品種。人們選出的茄子種子由太空梭帶入太空,在空間環境中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場等綜合因素影響下,生物材料出現了某些地球上不能獲得的突變。在返回地面後再對這些發生了突變的種子進行新種質、新材料的選育。這些茄子,通過人工定向選育,要經過4-6代才能穩定選育品種。通常情況下,2年才能培育出3代品種,因此要選育出穩定的新茄子品種一般要經過4年左右的時間。
太空茄子作為太空作物其推廣發展面臨兩個主要問題。一方面有人擔心其食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於本身搭載進入太空的種子就少,再進一步經過選種育苗,所得到的優良品種的種源更加稀少。
而使用李長瀟植物克隆技術(LCPCT),對太空茄子從一個微型材料進行培養,4-5天便可生根、成苗,且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大大加快了太空茄子的繁育速度。由於屬於無性繁殖,這種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種子育苗中出現的後代形狀變異的情況。李長瀟克隆技術和組織培養繁殖技術相比,則可節省大量的項目建設時間和生產成本。
李長瀟發明的植物克隆技術能滿足人們進行大規模太空茄子產業化生產對優質種苗的需求,既可按幾何級數高效繁殖、速度快、成苗率高、種苗栽培後收獲早、產量高;又具有投入成本低、可產業化的優勢,適於迅速大規模建立太空茄子生產基地。李長瀟植物克隆技術是迅速大規模建立太空茄子生產基地的極佳選擇。

⑷ 中國除了四大發明外,現在還有什麼發明比得上它們

1950~1959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而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因此西方人認定中國為貧油國。為此,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這個基礎理論的突破,讓我們發現了自己腳下的油氣資源。

2.倪志福:「三尖七刃」鑽頭

發明簡介:1953年,倪志福在北京永定機械廠當鉗工時,經過反復試驗,發明了高效、長壽、優質(加工精度高)的「三尖七刃」鑽頭,用倪志福革新後的鑽頭鑽削鋼件時,軸向力和扭榘分別比標准麻花鑽降低30~50%和10~30%,切削時產生的熱量顯著減少。 此外,革新後的鑽頭三個尖頂,可改善鑽削時的定心性,提高鑽孔精度。「倪志福鑽頭」比當時國際標准鑽頭壽命長3.4倍,效率約高1倍。但倪志福謙虛地把「倪志福鑽頭」稱為「群鑽」。意思是群眾參與了改進和完善。

影響:1953年當倪志福還是一名鉗工時,他針對普通麻花鑽鑽不動抗美援朝中破損裝甲車特種鋼板的難題,發明了高效、長壽、優質的「三尖七刃」鑽頭。與修磨前的普通麻花鑽相比,「群鑽」有前角比較合理、鑽削力降低、耐用度提高、鑽孔質量改善等優點;而且,分屑、斷屑、排屑性能亦較好。但是由於當時我國沒有專利制度,倪志福公布了技術成果而喪失了專利申請權,這一發明一直在全世界范圍內被無償使用。1965年,當時的科委主任聶榮臻為倪志福頒發了「發明證書」,1986年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因此為倪志福頒發了金質獎章和證書。

3.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4.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發明簡介:噴氣式飛機所使用的噴氣發動機靠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氣體向後高速噴射的反沖作用使飛機向前飛行,它可使飛機獲得更大的推力,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誕生於1956年。

影響: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試製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噴氣式殲擊機的歷史。1956年7月19日,是我們難以忘懷的日子。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5飛機「中0101」號到達沈陽於洪機場,成功地飛上了祖國的萬里藍天。試驗證明:「中0101」號飛機在最大速度和最大高度時,特種設備、發動機等的各項性能、數據全部達到試飛大綱要求。9月8日,國家驗收委員會在廠舉行了驗收簽字儀式,並命名該機為「56式機」(以後按系列命名為殲5)。

5.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發明簡介: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6.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發明簡介: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7.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發明簡介:1958年4月,中國歷史上第一輛國產轎車在一汽誕生,取名「東風」,因為當時毛澤東主席對世界形勢有個著名論斷:「東風壓倒西風」。東風轎車發動機仿製「賓士-190」,底盤、車身參考「西姆卡--維迪娣」:車頭標志為一條金龍,因為世界上常以龍象徵中國。

影響:第一輛「東風」牌國產小轎車出產,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此後,一汽的技術水平再上新的台階,又成功地製造出中國第一輛「紅旗」牌轎車。為了向新中國十年大慶獻禮,「一汽』選送了33輛轎車和兩輛敞蓬檢閱車,運往北京。紅旗轎車為新中國十年大慶增添了新的亮點。首都街頭駛過的紅旗轎車成為當時一個特有的景觀。

8.我國第一台計算機

發明簡介: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誕生,平均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經改進配置了磁心存儲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線電廠生產了36台,定名為DJS-1型計算機。

影響:1957年4月,我國經政府途徑訂購了M-3計算機和БЭСМ計算機圖紙資料。在考察和取得圖紙資料的基礎上,研製工作開始了。以張梓昌、莫根生為首,組織了M-3(代號103)計算機工程組。通過全體研製人員的努力和北京有線電廠的密切配合,於1958年8月1日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這台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填補了我國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空白

9.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發明簡介: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

影響: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1885年誕生的,不久汽車就傳到我國。解放前,我國的公路上,就像開辦「萬國汽車展覽」一樣,行駛著130多種不同牌號的汽車,但卻沒有一種是我國製造的。解放牌汽車的問世,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10.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1960~1969

1.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2.中國首台晶體管計算機

發明簡介:在國外技術封鎖、國內沒有先例、國產晶體管性能又不穩定的情況下,1964 年末,康鵬研製小組終於用國產半導體元器件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晶體管通用電子計算機— 441-B-I型計算機。

康鵬1962年稱為「隔離阻塞」的計算機發明成為存入中央檔案館的發明;康鵬作為負責人和設計師及使用其發明的441-B計算機成為中國首台半導體計算機。康鵬由此獲我國1965年首設的國家最高獎,即獲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發明證書」和親筆題寫鑄有「發明」二字的金質獎章。如此事實,2009年才被發現。

影響:1965年2月該機通過國家鑒定,連續運行268 小時未發生任何故障,穩定性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末他們又研製成功441-B-Ⅱ型計算機。哈軍工的「441-B」不僅是中國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也是中國首次自主創新且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的計算機,它應用在「兩彈一星」、殲六、海軍、空軍、二炮,以及中國電信、大慶油田等。

3.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我國第一枚導彈

發明簡介:1960年,我國第一枚導彈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射成功,開創了我軍武器裝備的新紀元!

影響: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枚地對地近程導彈--"東風"1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向掌握導彈技術方面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第一枚「爭氣彈」的成功發射,打破了霸權國家「中國的導彈永遠上不了天」的預言,開創了人民共和國戰略導彈部隊的通天之路。

5.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

發明簡介:1960年2月19日,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試射成功。

影響:這一成果開始了中國的「空間時代」。這是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取得的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

6.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發明簡介: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廠成功地建成國內第一台12000噸水壓機,為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填補了一項空白

7.集成電路

發明簡介: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僅比美國晚了7年。

影響: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我國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1970~1979

1.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2.激光照排技術

發明簡介:從1975年開始,王選主持我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以後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究開發,跨越當時日本的光機式二代機和歐美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機階段,開創性地研製當時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所謂激光照排技術,就是將文字通過計算機分解為點陣,然後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掃描,用曝光點的點陣組成文字和圖像。通俗一點來講,實際上就是電子排版系統的簡稱。

影響:激光照排與活字印刷的意義十分接近,這也是它的主要發明人王選被譽為當代畢升的原因。激光照排的出現,使印刷業告別了危險(易引起鉛中毒)、低效的鉛字印刷,走上了高效便捷之路。事實上,激光照排的作用意義不僅僅是華文印刷技術的改革和升級,它對中華文化傳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其科技范疇,在漢字信息處理領域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

3.青蒿素

發明簡介:1972年,科研人員終於從青蒿里提煉出抗瘧疾的化合物―――青蒿素,並於1973年在雲南和海南等瘧疾高發區進行了臨床試驗。青蒿素是新中國研製的第一個化學葯品,標志著我國新葯研發取得歷史性突破。

影響:治療瘧疾快速、高效、抗葯性小的青蒿素,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瘧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復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葯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葯品。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治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截至2002年,已獲得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歐共體等49個國家和地區的復方葯物發明專利權,成為我國率先在國際上獲得專利的化學葯品,也是世界復方類葯物中擁有發明專利保護國別最多、專利覆蓋面最大的葯物之一。

4.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發明簡介:1971年8月22日,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進行航行試驗。1974年1月進行檢驗性試航,1974年8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為「長征1號」,正式編入海軍序列。

影響:從此中國海軍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海軍跨入了世界核海軍的行列,它標志著中國艦艇裝備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5.中國第一台托卡馬克裝置(CT-6)

發明簡介:從1972年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和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嚴陸光等人組成課題組,開始研製我國第一台鐵芯變壓器托卡馬克裝置——北京托卡馬克6號(CT-6),並於1974年正式建成,引起國際物理學界的高度重視。該裝置於1974年開始運行.利用該裝置,進行了平衡不穩定邊界的觀測以及微波預電離、清洗放電等實驗工作。

影響:北京托卡馬克6號的研製成功不僅是我國當年最好的科技成果,也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對核聚變的壟斷。

6.人造衛星

發明簡介: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影響: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已先後發射了約5000多個人造航天器,其中絕大部分是人造地球衛星。我國在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質量超過了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和,這說明我國衛星技術的起步水平高。等等,還有好多。

⑸ 中國近10年重大發明創新一覽表(政治)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

2.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4.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5. .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6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7.神舟系列
發明簡介: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5號飛船。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號發射成功。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以上是七個新中國成立後的較大發明。硬說近十年的話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給樓主一個列表,不明白可以問問我,簡介下哈,網路打字實在有限:
1.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
發明簡介: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釋了
3.李官奇:纖維原創技術
發明簡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原創技術 。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並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雜交種
發明簡介:李登海將雜種優勢與群體光能利用的理論融為一體,提出了株型與雜交優勢互補的論點。選育了30多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組配了3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5.磁軸承(MagneticBearing,簡稱MB),又稱為磁懸浮軸承
發明簡介:我國「拉推磁路」理論已問世25年了。其創始人甘肅省的李國坤教授運用該理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懸浮軸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將轉子懸浮於空中,使轉子與定子之間沒有機械接觸的一種新型、高性能軸承。與傳統的滾珠軸承、滑動軸承以及油膜軸承相比,磁軸承不存在機械接觸,轉子可以運行到很高的轉速,具有機械磨損小、能耗低、雜訊小、壽命長、無需潤滑、無油污染等優點,特別適用於高速、真空、超凈等特殊環境中。
6.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發明簡介: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AVS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7.徐道華:「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發明簡介:該設計把對普通自來水的深度活化處理系統,精巧地設計成一個看似普通的水龍頭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飲用水質量。
8.代旭升: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
發明簡介:2003年,代旭升經過3個月的苦心鑽研,研製出「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徹底解決套管氣外排造成的浪費和大氣污染,一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僅勝利油田年創效益1000多萬元。
9.龍芯
發明簡介:龍芯(英語:Loongson,舊稱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速度最高為1GHz。龍芯3號還未有成品,而設計的目標則在多核心的設計。

搞笑一下,10.網路知道
發明簡介:網路知道(Bai【爪子印】知道)中國網民最喜歡問答的渠道,變天下知識為一統,窮浩瀚宇宙為一網,受網民之靈氣,吸網路之精華,嘗授業解惑於指尖,實國人之大幸。 呵呵 回答者: 彩漣119 | 五級 | 2011-7-1 13:07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

2.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4.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5. .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6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7.神舟系列
發明簡介: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5號飛船。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號發射成功。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以上是七個新中國成立後的較大發明。硬說近十年的話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給樓主一個列表,不明白可以問問我,簡介下哈,網路打字實在有限:
1.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
發明簡介: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釋了
3.李官奇:纖維原創技術
發明簡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原創技術 。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並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雜交種
發明簡介:李登海將雜種優勢與群體光能利用的理論融為一體,提出了株型與雜交優勢互補的論點。選育了30多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組配了3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5.磁軸承(MagneticBearing,簡稱MB),又稱為磁懸浮軸承
發明簡介:我國「拉推磁路」理論已問世25年了。其創始人甘肅省的李國坤教授運用該理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懸浮軸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將轉子懸浮於空中,使轉子與定子之間沒有機械接觸的一種新型、高性能軸承。與傳統的滾珠軸承、滑動軸承以及油膜軸承相比,磁軸承不存在機械接觸,轉子可以運行到很高的轉速,具有機械磨損小、能耗低、雜訊小、壽命長、無需潤滑、無油污染等優點,特別適用於高速、真空、超凈等特殊環境中。
6.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發明簡介: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AVS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7.徐道華:「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發明簡介:該設計把對普通自來水的深度活化處理系統,精巧地設計成一個看似普通的水龍頭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飲用水質量。
8.代旭升: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
發明簡介:2003年,代旭升經過3個月的苦心鑽研,研製出「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徹底解決套管氣外排造成的浪費和大氣污染,一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僅勝利油田年創效益1000多萬元。
9.龍芯
發明簡介:龍芯(英語:Loongson,舊稱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速度最高為1GHz。龍芯3號還未有成品,而設計的目標則在多核心的設計。

⑹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新有哪些不是五個,越多越好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

2.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4.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5. .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6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7.神舟系列
發明簡介: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5號飛船。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號發射成功。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以上是七個新中國成立後的較大發明。硬說近十年的話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給樓主一個列表,不明白可以問問我,簡介下哈,網路打字實在有限:
1.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
發明簡介: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釋了
3.李官奇:纖維原創技術
發明簡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原創技術 。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並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雜交種
發明簡介:李登海將雜種優勢與群體光能利用的理論融為一體,提出了株型與雜交優勢互補的論點。選育了30多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組配了3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5.磁軸承(MagneticBearing,簡稱MB),又稱為磁懸浮軸承
發明簡介:我國「拉推磁路」理論已問世25年了。其創始人甘肅省的李國坤教授運用該理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懸浮軸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將轉子懸浮於空中,使轉子與定子之間沒有機械接觸的一種新型、高性能軸承。與傳統的滾珠軸承、滑動軸承以及油膜軸承相比,磁軸承不存在機械接觸,轉子可以運行到很高的轉速,具有機械磨損小、能耗低、雜訊小、壽命長、無需潤滑、無油污染等優點,特別適用於高速、真空、超凈等特殊環境中。
6.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發明簡介: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AVS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7.徐道華:「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發明簡介:該設計把對普通自來水的深度活化處理系統,精巧地設計成一個看似普通的水龍頭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飲用水質量。
8.代旭升: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
發明簡介:2003年,代旭升經過3個月的苦心鑽研,研製出「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徹底解決套管氣外排造成的浪費和大氣污染,一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僅勝利油田年創效益1000多萬元。
9.龍芯
發明簡介:龍芯(英語:Loongson,舊稱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速度最高為1GHz。龍芯3號還未有成品,而設計的目標則在多核心的設計。

⑺ 挖坑這一紙牌游戲 是誰發明的

你問的是什麼挖坑?
一;證券部門口語
證券部門的一種口語,屬於操作術語。挖坑就是在調整的尾段下跌過程,一般時間短,跌幅小。

二:紙牌游戲
挖坑簡介
挖坑是流行於陝西一帶的紙牌游戲,游戲先通過叫分確定挖坑者,然後由挖坑者「挖」出「坑」中剩下的 4 張牌。其餘玩家則聯手對抗挖坑者,有玩家先出完手中的牌的一方獲勝。
游戲規則
1、基本規則
玩家人數:3人。
牌數:一副牌去掉大小王共52張牌。
2、發牌
共52張牌,給每人發16張牌,扣4張底牌。
3、叫分
自由場
手中擁有最小的紅心牌的玩家可以先叫分,可以選擇的底分有1分、 2分、3分。叫分的順序為逆時針,一輪過後叫分最大的玩家為挖坑者。後叫分的玩家只能比先叫分的玩家叫更高的分,當有玩家叫3分則直接獲得挖坑者資格。
一輪下來沒有人叫分則系統默認有最小的紅心牌者為挖坑者,叫一分,為爛挖。
必挖場
如果某個玩家手中的牌包含有三個3或者四個3或者兩個3+兩個2,則輪到該玩家叫分時,默認該玩家為挖坑者,叫三分。
4、出牌
手中有紅心4的玩家先出牌。
5、牌型
單張:一張任意的牌
對子:兩張同樣大小的牌
三條:三張同樣大小的牌
四條:四張同樣大小的牌
連牌:三張以上順序相連的牌(3、2、A不能做連牌)
對子連牌:三對以上順序相連的對子(3、2、A不能做對子連牌)
6、牌型的比較
點數的大小: 3>2>A>K>Q>J>10>9>8>7>6>5>4
只有相同的牌型才可以比較大小。單張、對子、三條、四條按照點數比較大小。連牌、對子連牌比較最大的牌的點數。
7、勝負判定
游戲中分為兩方,挖坑者為一方,其餘兩個玩家為另一方。最先出完手中的牌的玩家所屬的一方獲勝。
三:指發布主題帖
坑與水,孰先孰後?這個問題就像「現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很難有準確意義上的答案。 發帖總要一個主題,有趣也好,無趣也好,一旦一個主題確立,隨後就可能有人回帖,這就如天上下雨,若地面無坑,則水滲入土中消散不見,若地面有坑,則水集於坑中便成池塘湖泊。一個好的主題,正如一個夠大夠深的「優質」坑,能夠集聚數倍乃至更多的好文章,激發精彩討論和思想碰撞。從這個意義上說,好的主題,好的「坑」,乃是版面上甚至於整個BBS的靈魂。
四:簡單來講就是寫了個文(挖坑),

⑻ 中國近十年來的科學發明

我盡量找了,大概我的回答是最全面的了,希望幫上樓主: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

2.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4.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5. .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6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7.神舟系列
發明簡介: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5號飛船。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號發射成功。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以上是七個新中國成立後的較大發明。硬說近十年的話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給樓主一個列表,不明白可以問問我,簡介下哈,網路打字實在有限:
1.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
發明簡介: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釋了
3.李官奇:纖維原創技術
發明簡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原創技術 。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並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雜交種
發明簡介:李登海將雜種優勢與群體光能利用的理論融為一體,提出了株型與雜交優勢互補的論點。選育了30多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組配了3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5.磁軸承(MagneticBearing,簡稱MB),又稱為磁懸浮軸承
發明簡介:我國「拉推磁路」理論已問世25年了。其創始人甘肅省的李國坤教授運用該理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懸浮軸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將轉子懸浮於空中,使轉子與定子之間沒有機械接觸的一種新型、高性能軸承。與傳統的滾珠軸承、滑動軸承以及油膜軸承相比,磁軸承不存在機械接觸,轉子可以運行到很高的轉速,具有機械磨損小、能耗低、雜訊小、壽命長、無需潤滑、無油污染等優點,特別適用於高速、真空、超凈等特殊環境中。
6.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發明簡介: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AVS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7.徐道華:「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發明簡介:該設計把對普通自來水的深度活化處理系統,精巧地設計成一個看似普通的水龍頭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飲用水質量。
8.代旭升: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
發明簡介:2003年,代旭升經過3個月的苦心鑽研,研製出「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徹底解決套管氣外排造成的浪費和大氣污染,一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僅勝利油田年創效益1000多萬元。
9.龍芯
發明簡介:龍芯(英語:Loongson,舊稱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速度最高為1GHz。龍芯3號還未有成品,而設計的目標則在多核心的設計。

⑼ 第一個發明煙的人是誰好的發明發明這些危害人的

一、煙草的起源和傳播 煙草起源於美州、大洋州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目前發現有66個種,被栽培利用的僅有2個種,即普通煙草 (N.tabacum.L.)又叫紅花煙草,和黃花煙草(Nrustica L.)。美洲印地安人栽培利用煙草最早。1492年10月,哥倫布率領探險隊到達美洲,看到當地人在吸煙。1558年航海水手們將煙草種子帶回葡萄牙,隨後傳遍歐洲。16世紀中葉煙草傳入中國。開始傳入的是曬晾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1900年在台灣試種烤煙,自1910年後相繼在山東、河南、安徽、遼寧等地試種烤煙成功,1937年~1940年開始在四川、貴州和雲南試種,發展成為我國主產優質煙區。20世紀50年代引進香料煙,20世紀60年代引進白肋煙,分別在浙江新昌、湖北建始試種成功。黃花煙約在200年前由俄羅斯傳入我國北部地區種植。 二、煙草生產現狀及其重要作用 煙草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吸煙是億萬煙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國家和地方財稅的重要經濟來源,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4年我國成立國家煙草專賣局,統一領導、全面管理煙草行業的生產和銷售業務。煙葉生產堅持「計劃種植,優質適產,主攻質量,堅持改革,提高效益」方針,大力推行「區域化,良種化,規范化」科學種煙措施,使我國煙草生產有了長足發展。20世紀80年代,我國種植煙草面積年均約2000萬畝,總產4000多萬擔。1990年~1997年年均達到2500萬畝,總產約6000萬擔。良種化面積達95%以上,煙葉質量有明顯提高,上中等煙由60%提高到80%,上等煙達20%。煙草是高效益作物,我國煙區多在經濟較落後的貧困地區,有200萬農戶約1億人口靠種煙維系生活。種1畝煙當年可收現金1000~2000元,為糧食作物的3~5倍,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煙草又是高稅利商品,農業稅利30%左右,工業稅利60%以上。我國有3億煙民,每人每年可消耗2000支煙,日夜不息地為國家創造財富。1995年煙草工商稅利710億元,1998年是950億元,2000年可達1000億元,占國家財政收入的10%,高踞各行業之首位,為國家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巨額資金。雲南省是著名的煙業大省,1996年種煙600多萬畝,總產煙葉700多萬擔,生產卷煙700萬箱,」兩煙」稅利共300多億元,占雲南省財政收入的70%,為雲南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發展趨勢 目前,煙草行業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煙影響人們的健康越來越受到關注。盡管尚有不同說法,但大多數國家都在宣傳戒煙。世界上規定每年5月31日為「世界無煙日」,限制在公共場所吸煙,甚至有些國家通過法律禁煙,向煙草公司索賠吸煙造成的巨大損失。連世界上最大的煙草公司,美國菲莫煙草公司也承認吸煙造成的危害。美國、英國的煙民減少了20%以上,新加坡爭取成為不吸煙國家。吸煙有害健康似乎已成定論。吸煙有害健康的主要物質是煙葉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焦油,對人的氣管和肺有致癌作用。為了人們的健康生產低焦油卷煙,提高吸煙的安全性已風靡世界各國,是今後煙草行業發展的方向。烤煙葉焦油含量高,晾曬煙葉焦油含量低。在烤煙葉中加入30%~40%的曬晾煙葉開發混合型卷煙,是生產低焦油卷煙的有效措施之一。國外混合型卷煙開發早,進度快,品牌多,質量好,焦油含量降到12毫克/支以下,已佔全部卷煙市場的70%以上,超低焦油卷煙(6毫克/支以下)也在發展。我國差距較大,混合卷煙開發晚,品牌少,質量差,銷路不暢,僅占市場的5%。烤煙型卷煙仍主宰市場,焦油含量在15毫克/支以上,安全性差。「入世」以後,國外低焦油混合型卷煙肯定會大量進入中國,我國卷煙市場會受到嚴重沖擊。大力開發低焦油卷煙,提高吸煙的安全性,增強與外煙的競爭力,保住國內市場,嚴防財源外流,是我國煙草行業十分緊迫的任務。 四、遠景 歷史的列車已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人們邁向現代化,生活水平更加提高,更加幸福美好的時代。有害人們健康的吸煙定會受到多種更加嚴厲的限制。煙草在卷煙方面的用途定會大為減弱。那麼,煙草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否就降低了呢?不一定。因為煙草在開發食品和葯物資源方面的諸多潛在用途將會不斷地被發現、利用,其前途是遠大的。煙草仍不會失掉重要經濟作物的身價。煙葉富含蛋白質,烤煙葉在10%左右,曬煙和白肋煙可高達20%。煙草再生能力強,一年可多次收獲,煙葉產量高,利用鮮煙葉提取蛋白,其畝產量可超過大豆,其他作物更無法相比。煙葉提取的蛋白可製作多種食品,有廣泛用途,剩下的煙葉仍可用作卷煙的原料。從煙葉中提取煙鹼製成醫葯可防治人們的病患,製成農葯可防治農作物害蟲,其前景也是可觀的。煙草是著名的模式作物,可當作生物反應器將其他作物的抗癌、抗艾滋病以及有益於人們健康的基因導入煙草,使其充分表達,然後利用生物技術予以提取,可加工成治病強身的「靈丹妙葯」。如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地培養出抗體煙草,從中提取抗癌和抗病毒干撓素,對肺癌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瑞典科學家將人體基因注入煙草植株,從收獲的煙葉中提出血液蛋白質活化劑,可醫治心臟病等。由此看出,煙草有益於健康的潛在用途並不比用作卷煙所起的經濟作用遜色。 五、開發利用前景 當今"吸煙有害健康"風彌全球。世界各產煙國都在大力發展低焦油混合型卷煙。為適應國際煙業新形勢,我國煙草專賣局提出了"改造烤煙型,發展混合型"戰略方針。煙草生產和卷煙工業正在經歷著艱辛的戰略轉移。進一步調整並改善煙草生產結構和布局,以滿足煙草產業新發展的需要,是煙業各界人士和煙草行業的緊迫任務。 提高烤煙質量,減少種植面積 新中國50年來,為適應卷煙工業的需要,大力發展烤煙生產。烤煙種植面積佔全國煙草面積90%左右。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河南、溉南、山東等地。其中雲南煙葉以清香味濃而聞名全國,是高檔卷煙生產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曾經是各大煙廠競相搶購的緊俏商品。但是國內煙葉總體質量較低,煙葉的外觀質量和香吃味,與國外特別是美國的煙葉相比有一定差距。出口國外價格低,使用價值不高,只能用作填充料。究其原因:一是未嚴格按照煙草種植區劃安排煙草生產。尚有許多不適宜種煙的地區所產煙葉品質差。二是施肥不合理,測土施肥推行不力。有的煙區特別是雲南近幾年施肥過多,煙葉長的過於肥大,香吃味下降,導致雲南煙葉滯銷。如走俏多年的"紅塔山"也積壓,落至底谷。三是煙葉成熟度不夠,采生現象普遍,烤出的煙葉香氣差。四是烤房筒陋,烘烤技術落後。我國多數烤房結構不科學,特別是南方煙區多數仍延用20世紀70年代的老式烤房升溫不靈,排濕不暢,加之烘烤技術掌握不好,難於烤出高質量的煙葉。五是煙農質量意識不強,科學新技術掌握不熟練,使用不到位。 上述種種原因,雖然有關部門也做了不少工作力求改進,但受多種因素所限,至今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觀。近幾年烤煙煙葉供大於求,壓庫嚴重,出口不暢,影響到煙草行業的發展。隨著混合型卷煙的倡導和發展,烤煙葉的用量會逐漸減少。堅持科技興煙,提高烤煙質量,適當減少面積,是今後烤煙發展的必然趨勢。 加快發展白肋煙 白肋煙葉含糖分低,煙鹼高,香吃味好,結構疏鬆,吸料性能好,焦油含量低,是混合型卷煙的主要原料,可占配方的20%~30%。目前,我國白肋煙在鄂西、川東和渝東種植,共計60多萬畝,生產煙葉10000多萬公斤。鄂西白肋煙區使用鄂煙1號、TN90等優質品種。科學種田技術水平較高,晾房健全,結構合理,晾制技術好,煙葉品質優良。廣州、湛江、武漢、蒙城等大煙廠收用較多,是卷制"羊城"阿波羅"等名牌混合型卷煙的主要原料。雲南、湖南也在積極發展白肋煙,但尚未形成規模。為適應混合型卷煙生產的需要,白肋煙應加快發展。 適度發展香料煙 香料煙的香氣濃郁,吃味芬芳,是混合型卷煙的調香配料,一般佔10%。我國香料煙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新昌、雲南省保山、湖北省鄖西和新疆伊犁等地,其面積不足10萬畝。產量有限,不能滿足混合型卷煙生產的需要。近幾年,山東、河南、海南等地曾試種香料煙並獲成功,但至今仍未發展起來。今後應適當擴種至40~50萬畝,為混合型卷煙提供充足的原料。 開發馬里蘭煙 馬里蘭煙的彈性、填充力、陰燃性和香吃味皆較好,特別是焦油含量低,是混合型卷煙良好的的配料,約占配方的10%。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引種,在湖北省試種成功,僅五峰縣每年種植幾千畝,銷往北京煙廠,用作卷制低焦油混合型"中南海"牌卷煙,國內外暢銷。目前,全國多數煙廠對馬里蘭煙尚認識不足。隨著混合型卷煙的發展,馬里蘭煙將被深度開發和擴大利用。 大力開發曬煙 我國曬煙種植歷史悠久,資源十分豐富。在各地自然條件和栽培長期馴化下,加之調制技術的日臻完善,形成了各俱地方特色的產品,以獨特的香吃味聞名國內外。它是卷制具有中國風味的混合型卷煙的珍貴原料,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 ①曬黃煙。曬黃煙的外觀質量和內在化學成分,與烤煙接近。香吃味好,焦油含量低,既可用作烤煙型卷煙的原料,也可用作混合型卷煙的原料,使用價值高。如廣州、長沙等地煙廠加入了曬黃煙的配方,卷制出名牌烤煙混合型卷煙"羊城"、"白沙"等品牌銷路甚好。曬黃煙產區分布零散,主要在廣東省南雄、連縣,廣西自治區南平、賀州,湖北省黃州,湖南省寧鄉,福建省沙縣等地,其面積共40萬~50萬畝。 ②曬紅煙。曬紅煙資源豐富,分布最廣泛,產品最多。如四川省"毛煙",吉林省"關東煙",湖南省"鳳凰煙",江西省"廣豐紫老煙"等。曬紅煙含糖分和焦油低,煙鹼高,香氣質好,吃味豐滿,用作混合型卷煙可調節香吃味和勁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目前,曬紅煙主要產區有湖南省鳳凰、辰溪,四川省什邡、綿竹,吉林省延吉、蛟河,廣東省高州、鶴山,貴州省冊亨、惠水,雲南省騰沖、德宏,山東省沂水、棲霞,黑龍江省穆棱、尚志等,共約150多萬畝,年產量200多萬擔。廣州、天津、廈門、長春、延吉等地煙廠用作卷制"恆大"、"金橋"、"黃人參"、"長白"等名牌混合型卷煙,銷路甚好。蒙城等地煙廠用作卷制"味美思"、"黃山松"等雪茄煙為煙民所青睞。
http://..com/question/61727092.html

閱讀全文

與糧種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