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中市為什麼開發
這話說得……
那為什麼漢中不開發……囧
因為漢中現在的經濟情況還不是很好
還需要發展
而它具有發展的潛質
所以要開發
㈡ 漢中曾經有哪些歷史人物在這里來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望採納,謝謝
㈢ 漢中新紀元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漢中新紀元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4月1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礦產加工,水電能源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何清華
成立時間:2014-04-15
注冊資本:266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230010004829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興漢路中段興漢路市場南樓2層227號營業房
㈣ 漢中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位於華夏版圖之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詩人李白、杜甫、陸游、歐陽修、岑參、元稹、李商隱也在秦巴山區之間遊走,吟唱出彪炳文學史的瑰麗詩詞墨寶。在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後方重鎮,陪都重慶屏障,蔣介石、李宗仁、蔣緯國、陳誠、胡宗南、祝紹周、楊虎城、美國飛虎隊陳納德這些抗戰名人在漢中書寫了輝煌的詩篇。——常識歷史篇。
㈤ 為什麼說漢文化出自漢中
漢中的「兩個傳說」與四川民間有關
陝西省漢中市和四川省廣元市同屬蜀道重鎮,互為近鄰。在廣元市流傳著兩個有關漢中的傳說,雖為里巷瑣談,但表現出人民大眾的智慧。現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一、漢中的由來據傳古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城內有一座古寺叫天目寺(舊址在今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寺內有一口古鍾。一敲,鍾聲如雷,清脆洪亮,周圍七八百里隔山隔水,都聽得清楚,大家都叫它「神鍾」。從此「天目曉鍾聲八百」便成了「蜀州八景」之一。
這件事不知咋的傳到皇帝那裡去了。萬歲爺如獲至寶,馬上下一道聖旨,要州官立即派人把古鍾送到京城,作為紫陽鍾。
州官接到聖旨,不敢怠慢,從民間挑選64個彪形大漢,分班抬運。並派官員押送。限期半月內抬到京城,誤期要問斬。到京城路隔千里,交通又不方便,抬工們自知這苦差事凶多吉少,有去無回。但又不敢違命,只好咬緊牙關,風餐露宿,起早摸黑,日夜兼程,過劍門關,走棧道。越巴山,一路辛苦不說,還未出川,就被看押官打死、餓死或因摔倒而被砸死,少了一半多人。剩下的人,天天抬運,磨破了肩,壓彎了腰,個個筋疲力盡,直喘粗氣,有的還累得吐血。他們請押官大高抬貴手,歇一陣再走。押官大聲吆喝:「少說廢話,誤了期老子吃罪不起。」抬工們忍氣吞聲,繼續趕路。出川,進入陝西南鄭,大家累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就互相擠擠眼……,突然,繩斷杠折,「哐」的一聲,大鍾落在地上。押官怒氣沖沖,揮舞皮鞭,催逼抬工們綁好行頭抬杠,火速趕路。誰知大鍾墜地陷入土中,越陷越深,越挖越往下沉。抬工們明白已經誤期,反正遲早是死,就索性把押官打死,紛紛逃走。
後來,當地百姓把古鍾沉陷的地方取名「陷鍾」,因為口口相傳,字音相近,就變成了「漢中」,一直沿用至今。
二、漢中換廣元相傳,四川有個昏庸郡守不理政事,一年到頭在錦城(今成都市)花街柳巷尋歡作樂,全省有多少州縣。哪州哪縣在東在南,哪等縣該交多少賦稅,他一概不知。
有一年,物產豐富的漢中因暴雨成災,莊稼欠收,未交賦稅,因此影響四川向朝廷交納賦稅。這下驚動了皇帝,降旨追查原因。郡守慌了手腳,當即派人去漢中調查。
派去調查的張差官是個怕苦怕累的人,更不情願跋山涉水去漢中。他出成都北門不遠,見新都桂湖丹桂飄香,便策馬進去,飽覽風 光,游盪多日後回錦城,謊報說:「下官查訪漢中,出門見大山,遍地是石塊,地上草不長......」。
「原來是塊不毛之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知民情的郡守信以為真。
張差官見騙得郡守,又乘機胡編亂造說:「當地還有四句民謠,『好個漢中縣,走攏才看見。大堂打板子,四門都聽見』。這個漢中又小又窮,還沒開口催交賦稅,縣令便伸手要糧食救濟。」
郡守聽到這里,雙眉緊皺,唉聲嘆氣:「不知皇上會怎麼處置?」張差官又出歪點子:「依下官之見,這漢中不毛之地,不如送給鄰省陝西,以免每年催交賦稅之煩。」郡守眼睛一亮:「這到是個好辦法。」轉眼一想:這樣一來,我管的地盤縮小,不就比人家矮一截嗎?張差官看出郡守的心思,說道:「用漢中去換一個縣,縣換縣,不虧本。」
後來,四川郡守派王差官到長安交涉四川漢中換陝西廣元事宜。陝西郡守是一個精明能乾的好官,當王差官說明來意後,他十分樂意用廣元換漢中。
換縣翌年,四川在對新換的廣元縣計算賦稅時大出意料,因為廣元土地貧瘠,人口少,加上常年乾旱,百姓收的糧食還不夠自己吃,根本沒余糧交賦稅。四川郡守自知吃虧,三番五次想要回漢中,陝西郡守最後答應補個嘉陵鎮,才算了結。後來,四川郡守算田畝,始知嘉陵鎮本是廣元縣所轄。所謂一縣加一鎮,實際上還是一個縣。從此,美麗富饒的漢中就歸陝西管轄了。
㈥ 漢中麵皮的真正起源
麵皮起源於漢中,並已有數千年歷史;相傳劉邦 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
㈦ 請問東漢末年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是漢中的軍閥張魯的父親嗎
張衡實際上是東漢中期的人物,並且和張魯沒有什麼關系,實際上張魯是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張天師張道陵的孫子
張衡(?-179)東漢末年道教派系·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師(稱嗣師)。字靈真,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人,張良之後。漢永壽二年(156年)襲教。張道陵長子,張魯、張衛、張愧之父。這是張魯的父親。
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